第一篇:《陪孩子考上美国高中》读后感
《陪孩子考上美国高中》读后感
在这个还不算寒冷的冬夜里,读完《陪孩子考上美国高中》,掩卷沉思。作者将自己呕心沥血花费在孩子教育途上的心路历程,付诸于笔端,分享给大家,“笔下珠玑媚人眼”,灿烂闪耀着的是一颗“可怜天下的父母心”,为孩子奔波嘘唏,无怨无悔。阅读着这些真挚的文字,随着笔者带来的跌宕起伏的心情,同样的感悟和共鸣,不亚于笔者。
相信每个经历过小学、初中择校的家长有一样的感叹,尤其是尝过小升初残酷的家长和孩子。作者是从幼儿园三次择校开始的,小学依然选择了北京的名校,在我这儿似乎稍稍幸运了些,因为小学以前阶段接送的困难,因此从未有过每天奔波劳顿于名校和家之间的经历,也未曾彷徨于小学名校的面试中,选择的是离家最近的幼儿园和小学完成了孩子小学以前的学业。但是也正因为小学不是名校,和作者极其相似的没有参加奥数培训班的经历,使残酷的小升初的择校考试成为了孩子人生中第一次的磨练和打击,幸运的是因为个人经历和工作的关系,小学阶段,一直督促着孩子英语方面不懈的课外知识积累,还算在小升初择校考试中可能因为英语还是上了一所比较好的初中。当然孩子和卓尔的性格是不太一样的,应该还是不属于叛逆的性格,会很乖巧的去适应周围的新环境,但偶尔也会有很意外和出格的举动。也正是因为书中的小主人公卓尔的特立独行的鲜明的性格,才使整个经历看起来这么丰富多彩。
到初中阶段,书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初中的“伯乐老师” 陈老师,以一种完全肯定孩子的积极的态度去影响着孩子,这样的老师最美,最让人感动,也不禁总让我想起孩子小学时的启蒙老师,虽然小学不是名校,但有比名校老师更好的启蒙老师会让孩子一生受益,永记于心,初一第一天去新学校报道,班主任就发现孩子的字写得很好,这都得益于这位启蒙老师一笔一划的起字样,我们小学班毕业出去的孩子,就是在学校不怎么起眼的孩子的字,在外面也是一流的了。日记里精心的批语和充满鼓励的话,一直深深的印在孩子和家长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老师奖励的书总会让我很讶异于文章的精彩和孩子的爱不释手,这是怎样的一份无私博大的关爱!
笔者母亲在出国留学准备过程中,笔锋转为极其犀利的一段“绝情的母校”,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我孩子何其幸运幸福!也体会到笔者笔尖下流动着的是一份怎样受伤的心与万般的无奈。“绝情的母校——在拿到了学校同意卓尔初三下学期返校上课允诺的同时,断了卓尔在国内参加中考的后路。”;“卓尔的赴美读高中,只能背水一战了!”;“有太多如我一样、坚定拥趸名校和迷信名师的家长,我们共同造就了名校的傲慢和偏见。”;“从卓尔幼儿园开始,到此刻我交出于主任要求的承诺函,我,一个普通的初三学生家长,总共用了十二年半时间,在择校大军中追逐优质教育资源,最后的结果,是亲笔签下自愿放弃孩子中考和休学的承诺函!”中国教育存在许多弊端,每个家长都在摸爬滚打中历练着,就如书中说的“我们都飞奔在未知的路上”!“我们能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跌跌撞撞、悲喜交集地成长。”
但无论家长多想替孩子多做些什么,最终还是孩子自己的人生,“You’re making your own life!每个人都在成就自己的人生!”,书中围绕着一个14岁的女孩到地球另一端独闯天涯,独自去完成异国的高中课程,最终作出这个决定的心路历程,来告诉大家“你在成就你自己的人生!”。无论是仓促准备的TOFEL和SSAT备战考试,或者是绝情的母校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境遇,最终考验的是孩子自己人生的百味体会,家长的适时的放手,油然敬佩这对父母“被动的放手”,这也是美国家长教育与中国家长教育文化的迥然不同的地方。
最末还是要介绍一下作者王胜男,一位伟大的母亲,北大硕士,曾任职500强企业中国区副总裁及民营企业总裁。所谓“虎母无犬女”,尊崇孩子自由快乐,但几度择校;被迫接受孩子去美国上学之后,亲自联系和筛选学校,去美国挨家访校,亲历面试,终于和孩子一起选择了合适的美国高中。回望来路,不胜唏嘘。“You’re making your own life!”孩子和父母都在成就自己的人生。
第二篇:《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二年二班---丁广俊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自己也开始逐步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陪孩子一起成长》,加上自己这几年在教学中的一些切身体会,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身为父母这是必不可少的一课。而且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事关孩子的一生,把孩子教育好了,不但自己省心,也不会给社会造成负担。同时也是对孩子一生的承诺。但是怎样才能教好孩子?这是每一个家长都在考虑的问题。
“爱要学习,爱是从学习中来的。”在自己的教育过程中,以及在自己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中慢慢领悟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非常认同并深深为之信服。
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这种感恩的爱的能力,让孩子一开始就沐浴在知恩、感恩,知道付出与回报的氛围中,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所见随感和一些切身体验,我想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家长不要对孩子过于溺爱,干预太多,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一个个视同珍宝,溺爱过度,不舍得放手,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为孩子打理顺畅,孩子过着衣食无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皇帝般的生活,殊不知这样会慢慢抹杀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迷失了自己的个性,不但成为家庭的负担,也成为社会的负担。因此应该锻炼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父母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生活的不容易。
第二,加强孩子与外界的交流,避免孩子吃“独食”;我们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孩子”,在家里可以一手遮天,出来了家门就一无是处,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不会和陌生人打交道,这也成为以后社会交往的绊脚石,慢慢转化为宅男宅女。因此,在孩子刚刚学习与人交往时,不要担心自己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吃亏受欺负,其实这也是孩子在积累社会经验,从中他会学会一些结交新朋友的技巧和与人交往的经验,因此父母应该舍得放手,实践出真知。
第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与人格养成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上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买买礼物,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不要毋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潜移默化的教育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在这里我也只是一个新手,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也是摸索着一点一点积累自己的经验。教育的路很长,作为孩子的母亲,我还要继续探索,继续为之努力,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父母的骄傲。
第三篇: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孩子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养育他们不像养活一株草,一盆花那样简单,呵护、陪伴、指引、欣赏......无论哪一样都不可或缺。
此从有了女儿,我就不失时机地阅读各种育儿经典,希望可爱的女儿能快乐的成长并且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上学期,从幼儿园买回一本《陪孩子一起成长》的书,我如饥似渴的读了一遍,很多生动活泼的案例提出了各种简单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我真正的用心品读,收获了很多理性的教育观念。其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文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最安静、最永恒的朋友,也是人最容易接近、最智慧、最耐心的老师。”
作为老师的我深知幼儿读书的益处,因此从女儿牙牙学语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和女儿一起看图读故事、一起享受在温馨、快乐、充满爱的故事中。直到现在,每晚读书是我们的必修课,语气故作夸张的爸爸、讲述娓娓动听的妈妈,都让女儿陶醉在美丽动听的故事情节中,常常被快乐、明朗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为了晚上能多读几篇故事,女儿会主动承担一些责任;为了能多听几个故事,女儿宁愿答应一人独立睡觉等条件。开始是妈妈读给她听,听熟悉了自己会读给小玩具朋友听,而且是以幼儿园老师的身份。现在女儿对认字有了强烈的欲望,读书时,自己用小手划着指,指哪里我读到哪里,在享受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字。阅读变成了女儿睡觉前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也成了女儿生活的一部分,女儿房间一只小小的书架上放满了各种精美的幼儿读物,充满了书香气息。
很小的时候,女儿只知道享受故事带来的乐趣,而不懂保护书,《东方宝宝》、《幼儿画报》《故事大王》《睡前故事》等精美的书经常女儿我弄得支离破碎、皮肉分离。现在女儿懂得爱惜书了,读过的书基本上完好无损,从上幼儿园托班开始就成功地讲《小兔咕噜噜采蘑菇》、《三只小猪》、《小蛋壳托儿所》、《小壁虎解尾巴》等故事参加比赛,这都让女儿很有成就感,但女儿最喜欢的是《豌豆花儿》的故事,第一次听《豌豆花儿》,女儿很投入,走进了豌豆花儿的对话情景中,当听到豌豆花儿为了实现想有四个宝宝的愿望,竟然不怕干枯、凋零、变成黑色的粉末悄无声息的落入泥土时,女儿竟然趴在枕头上擦拭者同情的眼泪并哽咽着说:“妈妈,豌豆花儿太可怜了”,我劝她说:“别伤心,豌豆花儿很伟大”,“什么叫伟大?”女儿疑惑的望着我,“所有的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宝宝”我说。从那天起,女儿就喜欢上了《豌豆花儿》的故事,豌豆花儿的美丽、伟大、豆茎豆叶的无私都深深的吸引着她,美丽动听的故事引领着女儿成长,再大点,女儿就自己能认字读书了,我想象着她自己亲自读故事的美好......虽然我们不是最佳最好最棒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去做,去实现孩子这些小小的愿望,陪孩子一起成长,无论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
第四篇:《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孩子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养育他们不像养活一株草,一盆花那样简单,呵护、陪伴、指引、欣赏......无论哪一样都不可或缺。
此从有了女儿,我就不失时机地阅读各种育儿经典,希望可爱的女儿能快乐的成长并且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上学期,从幼儿园买回一本《陪孩子一起成长》的书,我如饥似渴的读了一遍,很多生动活泼的案例提出了各种简单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我真正的用心品读,收获了很多理性的教育观念。其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文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最安静、最永恒的朋友,也是人最容易接近、最智慧、最耐心的老师。”
作为老师的我深知幼儿读书的益处,因此从女儿牙牙学语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和女儿一起看图读故事、一起享受在温馨、快乐、充满爱的故事中。直到现在,每晚读书是我们的必修课,语气故作夸张的爸爸、讲述娓娓动听的妈妈,都让女儿陶醉在美丽动听的故事情节中,常常被快乐、明朗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为了晚上能多读几篇故事,女儿会主动承担一些责任;为了能多听几个故事,女儿宁愿答应一人独立睡觉等条件。开始是妈妈读给她听,听熟悉了自己会读给小玩具朋友听,而且是以幼儿园老师的身份。现在女儿对认字有了强烈的欲望,读书时,自己用小手划着指,指哪里我读到哪里,在享受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字。阅读变成了女儿睡觉前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也成了女儿生活的一部分,女儿房间一只小小的书架上放满了各种精美的幼儿读物,充满了书香气息。
很小的时候,女儿只知道享受故事带来的乐趣,而不懂保护书,《东方宝宝》、《幼儿画报》《故事大王》《睡前故事》等精美的书经常女儿我弄得支离破碎、皮肉分离。
现在女儿懂得爱惜书了,读过的书基本上完好无损,从上幼儿园托班开始就成功地讲《小兔咕噜噜采蘑菇》、《三只小猪》、《小蛋壳托儿所》、《小壁虎解尾巴》等故事参加比赛,这都让女儿很有成就感,但女儿最喜欢的是《豌豆花儿》的故事,第一次听《豌豆花儿》,女儿很投入,走进了豌豆花儿的对话情景中,当听到豌豆花儿为了实现想有四个宝宝的愿望,竟然不怕干枯、凋零、变成黑色的粉末悄无声息的落入泥土时,女儿竟然趴在枕头上擦拭者同情的眼泪并哽咽着说:“妈妈,豌豆花儿太可怜了”,我劝她说:“别伤心,豌豆花儿很伟大”,“什么叫伟大?”女儿疑惑的望着我,“所有的妈妈都很爱自己的宝宝”我说。从那天起,女儿就喜欢上了《豌豆花儿》的故事,豌豆花儿的美丽、伟大、豆茎豆叶的无私都深深的吸引着她,美丽动听的故事引领着女儿成长,再大点,女儿就自己能认字读书了,我想象着她自己亲自读故事的美好......虽然我们不是最佳最好最棒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去做,去实现孩子这些小小的愿望,陪孩子一起成长,无论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
第五篇: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
《《《《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网络连载稿网络连载稿网络连载稿网络连载稿2012年02月21日15:25腾讯高考[微博]我要评论(0)字号:T|T前言前言前言前言 家长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家长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家长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家长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果我们把“家长”看做一种职业,那么这个职业一旦从事,就终生不能辞职,且要24小时全天候在岗,没有人领导却最不自由,看似没有规则却工序复杂,还充满了不可确定性。所以,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家长”是一种职业,那么“父母”就是工作岗位。结婚后,我和我先生还没来得及学习如何做父母,万能的上帝就把女儿送到了我们的身边。毫无思想准备的我们,差不多是被无奈地推到了“父母”这个岗位上的。虽然感觉有些手足无措,好在有学习一路相伴,边学边做,与女儿一同成长,深深感受着养育儿女的艰辛和快乐。20世纪90年代初,女儿出生在晋南的一个小县城,那时候我在那个县城的一所中学当老师。小县城很封闭,交通不方便,信息闭塞,文化条件也差。怀孕的时候,我特别想读一读相关的书籍,却买不到。为此,我和我先生特意在一个周末跑到几百里外的市里去买了几本书,照着上面写的做胎教。女儿出生了,我先生从报纸上看到当时风靡的“零岁教育方案”,就通过邮寄的方式从武汉买回来一套,我们自己为孩子做早教训练。虽然现在从专业的角度看来,那套方案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我们努力了,也确实从中受益了。虽然我们百般努力,但是仍觉得孩子在那样的环境里成长不是太好。非常幸运,女儿两岁多的时候我们就把她带到了北京。因为之前做老师的经历,我进了一家做教育产品的公司,由于工作之便,我接触到许多经典的教育论著。从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卡尔威特、蒙台梭利成了我的老师,卢梭更是我的偶像,还有那些苏联的教育家们,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教育书籍,并在实践中尝试。等到女儿大一点,卢勤的书,孙云晓的书……只要是关于少年儿童教育的书籍,都是我阅读的对象。阅读,让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少了迷茫,多了理智。于是,在女儿的整个小学阶段,当不少家长都忙于领着孩子去上各种课外辅导班的时候,我们领着女儿到处去玩,践行着卢梭的“自然教育”法则;当许多家长在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再给孩子许多额外的作业的时候,我任凭女儿做家务,和我们一起玩牌。而且,这样做的时候,我很坦然,不像有些家长,表面上让孩子玩了,心里却十分忐忑,生怕孩子被别的孩子拉出差距。我之所以很“另类”地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