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应心班吴隽怡《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姓名:吴隽怡班级:应用心理学(2)班学号:20100511122
读书笔记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海姆〃G〃吉诺特,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家、儿童心理学家、儿科医生;纽约大学研究生院兼职心理学教授、艾德尔菲大学博士后。
吉诺特博士的一生并不长,他将其短短的一生致力于儿童心理研究以及对父母和教师的教育。
而吉诺特博士的这本著作——它彻底改变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在这个领域,这是一本革命性的著作。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可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这些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的主旨非常明确,就是讲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同一主旨的书应该是不在少数,但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育儿常识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知识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实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长,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技巧与知识是两回事。就如同一位外科医生,仅有对患者的无限爱心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不能拿起手术刀为患者做手术的,谁都知道那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这个医生缺少专业的技能训练。父母就应该
像一位受过技能训练的外科医生那样,小心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交谈。要知道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法,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无所顾忌地使用着这把刀,伤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还在埋怨孩子无可救药。书中分几个章节讲述了父母在不同情境下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在不同问题上的应对方法。所涉及的问题几乎囊括了父母和孩子之间日常可能发生的全部状况。这是此书令我震惊的原因之二。在书中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那时的我就是遇到了诸如父母听不懂我的话、该不该说谎、时常没来由地焦虑、不知道如何面对生活等等问题,是如此的渴望在父母那里找到答案。在书里我也依稀看到了我的父母当时的影子,现在看来,有的时候他们做出的是正确的解答,而有的问题上,他们正是犯了书中描述的典型的错误。怪不得当时我是那么的不服气,怪不得直到现在我对有些事还看不明白……
这本书对人的心理的把握是如此的切中要害,它所举的事例又是如此的真实可闻。这其中既包括孩子的心理,也包括父母的想法。书中所描述的孩子的“古怪”念头、真实愿望和独特感受我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天知道我当年为什么会那么想,但实际上我就是那么做的!而长大成人之后,许多儿时的迷惑不解和莫名想法得到了合理或者看似合理的解释,渐渐地抛开了这些自以为幼稚的念头,直至想当然的试图把自己作为大人的逻辑强加在孩
子的“可笑”行为上,完全忘了自己当年也曾经为同样的事情苦苦思索,为同样的问题闷闷不乐。在很多事情上,孩子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要这么做,父母也不理解孩子为什么偏要那么想。沟通造成障碍的原因不在孩子身上,孩子毕竟年幼,关键在于父母不得其法。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这些技巧也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许多孩子的问题的真正意图,是他们对放心的渴望。对于这样的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向孩子保证我们对他们永久不变的爱。
当孩子讲起一件事时,不要就事情本身回应他,而是要就孩子对这件事的感受作出回应,这样通常比较有效。
当孩子回到家,不停抱怨他的朋友、老师,或者生活时,最好顺着他的语气回应他,而不要先试图查明事件的真相。
当孩子发现他们的感受是正常人经历的一部分时,他们会感到深深的安慰。传达这种安慰的最好办法就是理解他们。
第二篇:10应心班吴隽怡《你身边的心理学》(本站推荐)
姓名:吴隽怡班级:应用心理学(2)班学号:20100511122
读书笔记
——读《你身边的心理学》有感
心理学使近代刚衍生出的一门学问,但是事实上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学科,从人类诞生开始,心理学便已经存在并与人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了。在生活当中无不存在着心理学的现象,在你为了某个原因不得不睁着眼睛说瞎话时,巧妙的心理暗示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我们的判断力,对我们的思维形成一定的导向。比如美国的一个戒烟电话便是利用了心理暗示来帮助抽烟的人们戒烟,因为当你在打通这个电话后听到叫人难以忍受的气喘声和咳嗽声,你就会想到自己如果再抽下去的话,以后也会像这样让人难以忍受,那么你便不敢再抽烟了。当然,心理暗示也有消极的一面,当大多数人选择错误的答案时,便会动摇坚持真理的人信心。
在中国的许多成语中便涉及了心理学中的知识,例如:刻舟求剑、光阴似箭、度日如年、得来全不费工夫、爱屋及乌、百步半九
十、得陇望蜀、触景生情、点石成金、东施效颦等。
刻舟求剑讲的就是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定势,也就是思维定势。因为思维具有惯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就是在认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人或事时,总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知识、认识来判断、评价,因而在主观上往往已有一定的定型,随着人的成长,心理定势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定势能使人在客观事物、客观环境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对人和事物知觉得更迅速、更有
效。因为个体在认识新的事物时,头脑里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正是凭借这些知识、经验,才使个体对新事物认识的迅速、有效,而不至于需要长时期的摸索。但是另一方面,定势效应也能产生消极作用。客观事物千差万别,情况又总在不断变化,而仅仅凭借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知新的事物,又往往容易使人在认识上出现偏差。
点石成金其实就是皮格马利翁原理,也就是期望成真的效应。在教育领域,皮格马利翁原理也是非常有用的一个理论。西方心理研究人员提供给一个学校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它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与此相反,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自己、家人或老师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是他们从心里觉得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发明大王爱迪生上小学仅仅三个月就被开除了,理由是“智力低下”。但爱迪生的母亲坚信自己的孩子绝不会是傻瓜。他经常对爱迪生说:“你肯定
要比别人聪明,这一点我坚信不疑的,所以你要坚持自己读书。”并亲自教育爱迪生。爱迪生得到了母亲的鼓励,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伟大的发明家。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能灵活运用皮格马利翁期待效应,必将收益无穷。
在歇后语中、俗话和诗句等中都有许多心理现象,如得来全不费工夫、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无声胜有声、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和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
古人说:“得人心者得天下。”老子说:“知人者智,知己者强。”生活中不仅仅是到处充满着心理现象,生活中更是每个人都是业余的心理学家。越是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心理,你就具有越强的对周围事物的操控力和对自己生活的把握力,成功和幸福就离你越近。
第三篇:10应心班吴隽怡《教育漫话》
姓名:吴隽怡班级:应用心理学(2)班学号:20100511122
读书笔记
——读《教育漫话》有感
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而他的著作《教育漫话》更是近代英美教育思想史上的一本奠基性著作,它阐述了作为一个普通家长,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洛克的理论令我深有感触。
首先,应当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因为身体是一个人及其精神的基础,“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要有自己的事业,要得到幸福,必须先有健康的身体”。书中,洛克便非常重视强健体魄的培养。因为在他看来强健体魄的培养不仅仅限于体育锻炼,更要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运动和锻炼等各个方面。他认为妨碍身体健康的做法莫过于娇生惯养,所以在书中他既不认同矫枉过正也不认同过于苛刻。在吃和穿两方面他认为应当挑选对身体好的方法进行,而在睡眠上则要实行严格的早睡早起这一好习惯。总结起来可以归纳几条规则:多吸新鲜空气,要有充分的运动和睡眠,饮食要清淡,不喝酒或烈性饮料,药物要少用或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头部和脚部要保持凉爽,脚要习惯于冷水并常常与水保持接触。他的理论虽然在今天我们看来并不全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身体的确是教育的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便无法开始教育。
德育在洛克的教育思想中占有根本的地位。在洛克看来:教育的主要任务乃是塑造一个人的精神或人格。因此,德育在洛克那里不仅仅时至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是指整个精神品质或人格的塑造,大致说来它包括德行、智慧、教养以及坚忍等各种美德的培养。德行主要是指诚实正直和善良的品质,其中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因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是做不到为人诚实公正的。智慧主要是指在处理个人事务中所表现出来的精明或富有远见的品质。教养是指礼貌,教养往往被人忽视,但它却非常重要,而坚忍是指勇气。总之美德是真正的精神财富。诚然,德育是教育当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如果一个小孩的品质有问题的话,那么他便会去偷去抢,只会对社会造成危害造成损失,何以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呢?所以洛克认为,在德育方面,应该从小培养起,应尽早在儿童的心灵中烙上一个正确的观念。洛克认为说谎是一种恶劣的品质,都是因为没有尽早在人还小的时候树立正确的观念所导致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便应当受到严厉的斥责,如果再犯就是顽梗的表现,就必须采用医治顽梗的方法予以惩罚,这种理论至今还在沿用当中。
在这本书中洛克更阐述了他反对溺爱放纵孩子,认为这是最大的教育失误;在洛克看来,精神和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主要任务,而智育虽然需要却并不重要,因为一旦解决了精神和人格的问题,孩子自己就会去努力学习知识,相反,人格教养和懂得事态人情要远比智育重要,另外人的精神或人格塑造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理性认识问题,而是一个以信仰为基础的习惯培养问题,所以应当及早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主;还有,传统的人文教育对社会事业来说没有多大用处,而人的精神又极其有限,既然大多数人将来从事的都属于经济和社会性质的工作,那么一般人就不应当花很多时间去学哲学、逻辑、古典学术之类的东西,甚至不应去学音乐、美术之类的技能,相反,应当花大力气把法律原理、商业账务和手艺等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学好。洛克德某些理论我们现在正在使用,某些正在试验阶段,而一些不适用与现在这个社会,在孩子教育上不能缺少还有惩罚,然而惩罚也不能过于严厉,要适当,书中洛克也阐述了正确的惩罚方式,那就是尽量避免惩罚,尤其是棍棒的惩罚,如果能够用温和的劝告劝听的话,那么是最好的,有时棍棒只会使儿童更加顽固,所以棍棒惩罚是最不可取的一种方法,也是最后才可以使用的方法,只有在温和的方法都使用过失败后,才可以采用。
教育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一个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第四篇:10应心班吴隽怡《人性的弱点》
姓名:吴隽怡班级:应用心理学(2)班学号:2010051112
2读书笔记
——读《人性的弱点》有感
《人性的弱点》一书是美国“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所写的著作之一。20世纪早期,美国经济陷入萧条,战争和贫困导致人们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而卡耐基独辟蹊径地开创了一套融演讲、推销、为人处世、智能开发于一体的教育方式,他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分析。他讲述的许多普通人通过奋斗获得成功的真实故事,激励了无数陷入迷茫和困境的人,帮助他们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接受卡耐基教育的有社会各界人士,其中不乏军政要员,甚至包括几位美国总统。千千万万的人从卡耐基的教育中获益匪浅。
《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的提示与建议又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认清人性中的弱点,当我们办事的时候针对这些弱点下手,就会事半功倍,顺利成功。读《人性的弱点》,让我领悟到:这弱点,既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了解的他人身上的弱点,就可以使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的交往中顺利进展;了解了自身的弱点,可以使自己扬长避短,凸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建立美好的人生。在国企上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要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在书中,作者谈到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要学会真诚的赞赏他人。卡耐基说:“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促使他人去做任何事情——给他想要的东西。”“在你每天的生活之旅中,别忘了为人间留下一点赞美的温馨,这友谊小火花会燃烧友谊的火焰。”是啊!卡耐基说:“人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也许这句话我们并不陌生,而且经常用到,只是我们将其作了少的改动而已,改动之后就变成了,“他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看似细微的差别,可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当你用一个手指指着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也许另外的手指正指着你自己!卡耐基一语道破人了这一劣根性。我们总是喜欢高高在上,谈论别人的是非对错,为什么就不能对照他们,审视一下自己呢?别人做的不好时,是否自己做的就完美无暇呢?当你认识到自己也会犯错误的时候,你又会上升到一个高度,总结出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究竟病源是因为人们之间缺少理解和宽容。“人生最大的美德是饶恕”,当我们每天挤公交车别人不小心踩到你的脚时,当我们每天走在路上别人不小心撞到你时,你是怎样的态度呢?怨气十足破口大骂还是饶恕别人善待自己?我们考虑事情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于是,别人所做的一切与己相异时都是错的,同时对于别人来说,岂不亦然!可是如果双方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一下自己的话,结果定会截然不同的。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是需要理解和宽恕别人的素质和修养的。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和抱怨别人——的确,很多愚蠢的人都这么做。我们只有学会真诚地关心身边的朋友,才能赢得朋友们最大的信任。
读这本书,它给了我启发,使我准备好了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首先,我要改变我自己,要学会以快乐的态度对待生活、工作。书中说:“不要忘记,快乐并非取决于你是什么人,或你拥有什么,它完全来自于你的思想。”我相信,快乐源于心。有一则古老的格言,希望与大家共勉:“人的生命
只有一次,所以,任何能贡献出来的好与善,我们都应现在就去做。不要迟缓,不要怠慢,因为你就活这么一次。” 爱默生说过:“我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东西。”如果这话对爱默生来讲都是正确可行的,那么对我们每个人则更是如此。让我们不要老是想着自己的成就、需要,而应尽量去发现别人的优点,然后,不是逢迎,而是出自真诚地去赞赏他们。要“真诚、慷慨地赞美”,而人们也会把你的言语珍藏在记忆里,终生不忘。
成功其实如此简单,只要你遵循卡耐基先生这些简单适用的人际标准,你就能获得成功。
第五篇:10应心班吴隽怡《和教师的谈话》
姓名:吴隽怡班级:应用心理学(2)班学号:20100511122
读书笔记
——读《和教师的谈话》有感
赞科夫是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1917年秋他中学毕业后,即担任乡村小学老师。后来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留任该校心理研究所的研究班,在那里根据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建议,从是心理学和有缺陷儿童教育的研究。
这本书是专门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是前苏联以及当代俄罗斯深受中、小学教师欢迎的必读书,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也有积极的参考价值。赞科夫提倡教育促进发展,他的实验研究为教育科学试验提供了范例,他的发展能力的理解对教育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教育职能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本书是用谈话的形式,解释和宣传他的教学论思想。参加谈话的有教师、学校领导者、教育学教授,其中既有参加教育工作不久的教师,也有经验丰富而聪明能干的教师。他们的教育观点具有丰富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启发性。书中阐述了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小学教学的各种不同的教学论观点、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效果。有助于教师们批判地思考自己的实际经验,弄清一些教学法的问题,并沿着正确的途径前进。作者曾和教师们肩并肩地进行了多年的实验工作。前苏联教育科学院普通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学与发展问题试验室在进行试验的过程中所发现和检验过的有关小学教学的新的教育学途径,在书中也有所反映。这本书非常值得青年教师阅读。与大师进
行对话,走近大师,会让我们的头脑丰盈,精神丰富。我们应该感谢像赞科夫这样的大师。
读了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作者只是认为教育工作没有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我认为教师也是正常人,也是凡胎肉体,也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不可能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上去。我觉得每个教师都渴望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而不是一味培养自己比较眷顾、看重的人,如果长久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取心。书中提到波.勃.叶希波夫主编的《教学论原理》中提到一位女教师,她认为教师的艺术就在于要学会迫使全班好好地学习,作者感到十分的震惊。难到这就是所谓的教学艺术吗?这可以称的上是一种“艺术”吗。就好像电视中上演严刑逼供某爱国人士的一幕,一定要早其嘴里掏出一丝消息出来。教师采取严厉的手段,迫使学生服从课堂纪律和完成作业,从特定时间内来说不过分,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可行性。这样的威信是一时的而不是一世的,只能暂时得到某种效果。作者在这里阐述的十分正确,“然而实际对学生却没有发生深刻的教育影响”。我觉得如果每个教师能够在此基础上树立这样的威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威信,不然一切都是空谈,而不是一味的对学生进行打压和威胁以达到自己自认为的课堂预期效果。
我觉得作为一名社会地位不低的教师来说,教师要热爱学生以此来享有学生对自己的爱戴,当然做好这一点不是一时的,而是每个时刻都要保持,虽然会很累,想起上一年的教学经历,我没有很好的做
到这一点,不知道是自己对学生太放松或是不严厉,没有很好的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这是很惭愧的,教师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互结合;二教师要拥有博大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学工作能力,要学生爱你,首先你要爱学生。“如果一个教师能仔细观察自己的学生,他就......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如果认为对学生进行个别工作就能使他得到多方面的发展,那是一种很大的误解”。作者阐述的这观点实在是太有道理了,觉不是空谈,以前自私的认为要对某个学生好,提高他的学习成绩要对他进行个别的工作就能做好,正如作者在谈话中着重提出这是一个误区。他在这里提到自己的学生鲍里亚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应当培养他对生活、科学、艺术各个领域的兴趣,于是我利用了班级集体的丰富多彩”这个例子让我非常的震撼,也使我受益非浅,我们为什么要他进行个别工作而不是培养他的兴趣让他好好的融入到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里去呢,让集体的动力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这是十分值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