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理日报》对李广斌创业故事的专访
德行早教,让昔日富豪再次崛起
——2009年6月《经理日报》对李广斌创业故事的专访
如今,生活富裕、独生子、父母溺爱,造成了成千上万个骄横跋扈的中国式“小皇帝”,面对自己一手打造、既爱又恨的小“祖宗”,无数家长冷静下来后忧心如焚:“这些不知德行礼仪为何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网络成瘾,稍不如意,非哭即骂”的孩子,长大后将如何有所担当?!”
武汉,一个破产富豪,竟从帮助同行富豪子弟戒除网瘾中挖掘到“德行早教”的商机,从一个离异家长的“育儿自救”中找到“德行早教”的妙方,“古为今用”地创办了周末“私塾”,痴心于做孩子的德行、礼仪教练,不仅赢得了富豪和众多家长的喝彩,得到了著名国学大师、心理学博导的青睐支持,而且还赢得了中国顶级幼教集团的投资,吸引了美、英等西方投资商的关注和加盟,漂亮地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跨越!
70年代生人李广斌,面对人生的起落和机会的挖掘,他的胆识和智慧令人震撼!
破产富豪:为富豪子弟戒网瘾中邂逅商机!
1995年,李广斌从华师毕业后,被分到一所中学当教师。2001年,当时股市火爆,不甘寂寞的他毅然下海,在深圳开了一家股市通讯技术公司,不到两年,李广斌就成了开着奔驰、出入高档酒店的千万富豪!可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初,一场熊市突如其来,一些经销商背信弃义卷款潜逃,李广斌多年的积累血本无归。感慨世态炎凉、礼崩乐坏的李广斌无奈回到武汉。
生活有时就是过山车。为了养家糊口,曾经风光无限的李广斌被迫做起了老本行,不过这次是打着过去当教师的光环,做了周末家教老师兼保姆。
7月的一天,李广斌突然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张总的儿子在网吧聚众斗殴被抓被拘留,张总的老婆被气得住进医院,有时间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李广斌和张总一起下海,是多年的患难之交。
第二天,李广斌在医院见到了张总。原来,张总和老婆整体忙于做生意赚钱,没时间教育孩子,张总甚至连孩子上几年级也不清楚,成绩好就给予物质奖励,成绩差就非打即骂。为了对付父母,孩子也学会了父母在生意场上的那套“尔虞我诈”,对父母的教导是阳奉阴违,经常在网吧一玩就是通宵。这次出事,是因为张总的儿子为了赚钱上网,竟把父母给他的零花钱,在网吧私下放高利贷,结果导致双方火并。
“广斌,你也知道,像我们这些做生意的,成天忙于应酬,根本没时间管孩子,孩子很容易染上网瘾出事,你是学教育的,我来投资,你创办个戒网机构,帮帮这些孩子吧!否则,我们这些做老板,孩子成不了气候,我们成天赚钱有什么意义呢?”张总红着眼圈一字一顿地说。李广斌一想,也觉得很有市场。就这样,在张总的资助下,李广斌借助华师母校的力量,与部队武汉某部联合举办“戒网训练营”。
2004年1月,训练营第一期开营,来自全国的18个富家子弟(不上学的网络游戏精英)齐聚武汉。让李广斌没想到的是,尽管训练营实行军事化管理,但第二天晚上还是逃跑了6个,李广斌和同伴们在武汉的网吧找了一整夜,也没找到。第二天下午他们陆续从网吧回来,可晚上又跑了3个。第三天,当李广斌把他们找回来时,自己也虚脱了。
12天与这些孩子的斗智斗勇,尽管效果还不错,在毕业典礼上,孩子们都开始感恩父母,都开始考虑回去后上学。但是3个月后,一些家长又纷纷打电话给李广斌:“孩子确实
好了一段时间,现在又开始去网吧了,夜不归宿,怎么办啊?”这些家长平时风光无限,可面对自己的孩子,又是那么可怜无助。面对他们的声声呼救,李广斌又连续举办了8期训练班,尽管想了无数办法,但结果依然喜忧参半!
李广斌无奈之下,只得暂停举办训练营,逐个与这些训练营毕业生彻夜长谈,他太需要静下心来思考育子成败的原因了。就这样,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李广斌逐渐意识到:“开办戒网训练营,其实是治标不治本。无论孩子是染上网瘾、不懂礼貌还是其他任何的坏毛病,其病根其实在父母身上。由于父母在育儿时期对孩子德行养成教育上的缺位和错位。孩子一旦长大后遇到诱惑,就很容易因缺乏免疫力而导致沉沦。”
德行教育一定要釜底抽薪,越早越好,等到长大出问题再来纠正,不仅事倍功半,而且效果不好。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孩子病症的根源找到了,但究竟采取什么方式,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德行教育,即使有良好商战嗅觉的李广斌也一筹莫展!
点燃商机:灵感来自一位离异母亲的“育儿自救”!
2005年6月的一天,李广斌跟往常一样去雇主王惠芳家,进屋发现客厅里竟围满了大人和小孩。走近一看,原来是王惠芳的3岁儿子,正在给围坐在一旁的亲戚朋友和孩子们泡沏功夫茶!不一会,李广斌被这个男孩的表现惊呆了:从“治器、纳茶、侯汤、冲茶、刮沫、淋灌、烫杯”七道“功夫:3岁多的孩子,每一道沏茶功夫做得像模像样,每一个工序竟都蕴含着古代君子沏茶的谦谦风范。围坐在一旁的家长和孩子,就像被磁场吸引,都自觉地配合孩子的沏茶动作,兴奋地享受着3岁孩子的礼节待遇。茶毕送客,雇主的孩子首先站立,叩谢、递鞋、开门、引路、道别。
李广斌完全被这个孩子“出类拔萃”给吸引住了,而家长脸上那惊喜的眼神,孩子们那钦慕的目光更让李广斌震撼。原来,王慧芳前两年离婚了,独身带着孩子。因为没有父爱,孩子缺乏管教,在家里非常自我为中心,谁都不怕,也没个规矩。让人觉得不懂事没教养。别人都不喜欢跟他玩,他的性格也开始变得孤僻封闭。因为自己离婚对儿子造成伤害,王慧芳一直觉得亏欠孩子。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005年元月,王慧芳带孩子回山东老家过春节,特意去了一趟孔子的家乡曲阜,她想从那里找到育儿办法。
当她带着孩子参观孔庙时,一下子被孔子“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两句话深深吸引。王慧芳觉得很有道理,孩子只有先懂得德行礼仪,学了诗书,长大后才能立身言事。
怎么能从小就教会孩子礼仪呢?回来后王慧芳开始了解传统文化,发现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古代茶道(泡沏功夫茶)融入了很多待客礼仪,操作性又强,是一种很好的礼仪养成教育。于是,王慧芳请来茶道专家,专门给孩子培训泡沏功夫茶。
在孩子学茶道的同时,她还了解到《弟子规》古代是专门培养孩子礼仪规范的蒙学教材,她买来读后感觉如获至宝。她就配合着孩子学茶道时教给《弟子规》背,还稍微讲解一下。这位单亲母亲在育儿上的“用心良苦”,终于给她带了丰厚的回报!
一天,正在北京出差的王慧芳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说:“妈妈,姥姥咳嗽生病了,你快点回来吧!”王慧芳说:“妈妈要工作,姥爷会给姥姥买药治病啊。”王慧芳实在没想到,电话那头的儿子,居然给她背诵起弟子规的一段话:“„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现在姥姥生病了,你白天不在家,晚上不在家,我和姥姥都很想你。”
一直以来,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王慧芳的心病。儿子那充满稚嫩而又明事理的话,竟一下子让她看到了希望,她激动得泪流满面、喜极而泣!为了给儿子做出榜样,原计划第二天返
汉的王慧芳,匆匆处理完生意上的事,就登上了当晚回武汉的班机。
李广斌从王慧芳那里了解到这些后,一宿无眠。他兴奋地意识到,他找到了“德行早教”的入门妙方了!那就是从弟子规和茶道入手。
在钢琴、英语等西式技术型教育日益火爆的今天,用传统文化专注于孩子德行礼仪的培养,恰恰是中国幼教领域一块无人开垦的、荒芜的处女地!李广斌终于抓住了这个稍纵即逝的宝贵机会:“既然早教缺德,那我就用传统文化来做早教的德行教练。”
改造“私塾”:专为孩子“德行修炼”提供心灵鸡汤
2006年3月,有了想法的李广斌也来到山东曲阜,虔诚地拜谒了先贤孔子。在肃穆的孔庙里,他想到了2500年前,孔子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塾,前后向3000弟子传承文化礼仪,造就了一大批治国理政的旷世之才。
曲阜之行,让李广斌在一次灵光闪现:为什么在幼教领域“洋为中用”、“西式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却没有人想到去“古为今用”,打造一个中式教育的现代“私塾”,让孩子从小接受国学启蒙,学会做人德行、礼仪处事,奠定他们走向成功的基础呢?
就这样,一个注定能引起中国教育“石破天惊”的计划正在李广斌心中发酵和酝酿。他决心改良古代的“旧私塾”模式,创办一个21世纪的现代化的“新私塾”,为现代儿童提供一碗终身受用的心灵鸡汤。
然而,当李广斌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身边的朋友时,居然没有一人支持他。有的劝李广斌:“现在的家长,都不惜万金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学习,你搞私塾,教孩子德行、礼仪,一是不实用,二不见效慢,肯定不会有市场!”
就这样,在一片反对声中,李广斌开始了他的“私塾”革命!
首先是要解决资金问题。正在愁眉苦脸的时候,李广斌的老父亲伸出了援助之手,他挥泪卖掉自己唯一的一所住房,将卖房款和所有积蓄交给儿子后,就和李广斌一起在外租了间简陋的房子居住。接着,李广斌在华中师大找到心理学系、学前教育系、中文系、历史系的教授博士们,创编教材和教法。首先他将茶道和《弟子规》整合,结合动画、图片、角色扮演和互动体验,创编了一套《蒙童礼仪》课程。接着他有模仿古代的《千字文》,创编了一套贴近现代生活的《国韵诵读》课程。教孩子的德行礼仪和国文母语。
为了营造私塾文化氛围,给孩子真实的心灵体验,李广斌费尽苦心:他在华师西门租用了一间200平方米的房子,装修全部采用古典风格,馆里供奉有孔子像、香炉,墙上挂上字画,外出定做了案几和蒲团,买来了手摇铃铛当上下课铃。
装修结束,李广斌请母校幼儿园的家长参观后征求意见。家长们一进教室,恍若时光倒流2000年前的古代私塾,个个觉得惊奇万分。一个家长突然蹦出一句:“孩子穿什么呢?教室像私塾,孩子穿着时尚,那肯定不协调啊!”
一语惊醒梦中人!李广斌似乎感觉缺少点什么?但又不知道缺在哪?如果孩子们穿上古代汉服,那一定能把“环境育人”的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
可哪里去找古代汉服呢?市场没有卖的,只能凭个人想象自行设计。鲜艳了吧又不庄重,庄重吧又不童趣?布料选用绸缎还是棉布?帽子是做有辫子的还是飘带?李广斌没有任何经验借鉴,只能是先设计再看效果,当设计师第十二个款式穿在孩子身上闪亮登场时,他和聘请审定汉服的国学教授们眼睛几乎同时一亮。
最后,该给“现代私塾”起个什么名字呢?如果简单地叫“私塾”,显然不合适宜,也和现代教育格格不入?如果不叫“私塾”,那怎么去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自己的个性呢?那些天,李广斌凝思苦想,灵光闪现:“既然是儿童习练德行、学习国学的地方,其简称不就
是„童学馆‟吗?”当李广斌把“童学馆”的名字拿去征求专家教授意见时,立即赢得满堂喝彩!“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2006年8月13日,李广斌第一家现代私塾——“童学馆”隆重开馆!一群身着汉服的孩子和教师,在古琴的伴奏下,开始了第一天的德行、国文的学习!
开业第二天,武汉各大媒体均头版大幅报道,全国媒体也纷纷追踪报道,而互联网上各大门户网站等转载报道达上万条信息。同时它也成为无数家长眼中一道靓丽的“育儿风景线”!开班半年多,先后有800多个孩子从这里顺利“毕业”,“焕然一新”地成为一个有孝心、懂礼仪的好宝宝,赢得了家长一片喝彩!
融资奇迹,打造全球化的童学馆!
童学馆刚开业时,媒体一片猎奇和质疑。但是中央台的百家讲坛推出于丹讲论语,一下子“国学”火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对声越来越少,李广斌的员工和身边的朋友们也逐渐不说泄气话了,转而支持他的这个大胆的举动。随后的两年里,李广斌在武汉、大连、郑州等地开了6家童学馆。
为了做好童学馆的研发和发展,李广斌不仅将自己赚来的钱全部投了进去,而且还借债几十万,正当李广斌在艰难经营时,社会上对“私塾”的交锋不绝于耳,李广斌创办的“童学馆”一下子卷进漩涡!尽管与李广斌洽谈合作的人络绎不绝,但大多被他委婉拒绝。他深知童学馆的事业,必须是有德行、热爱传统文化、有抱负有识之士来担当。如果贸然和一些追求功利的人合作,尽管眼前会有收益,但最终会毁掉这份伟大的事业!
此时的李广斌,才真正感到什么叫高处不胜寒!他一个人孤军奋战,势单力薄,到了2009年初,得不到社会理解和支持的李广斌,无论是课程研发还是事业拓展都举步维艰。正当李广斌感到精疲力竭时,机会竟如此悄悄降临!
2008年3月,李广斌在从深圳返回武汉。在飞机上,李广斌顾不上休息,竟在隔板上修改起童学馆的宣传折页。飞机将要降落武汉天河机场时,李广斌收起纸笔,却听到一个声音:“我可以看看你手里的东西吗?”
李广斌扭头一看,被惊得目瞪口呆。旁边坐的竟是中国幼教教父级人物——金色摇篮集团董事长程跃博士。在中国幼教界,可以说无人不知他的大名,旗下有70多家幼儿园,是中国最大的幼儿园品牌创立人,也是李广斌一直最为敬仰的人。李广斌只是在媒体上见过程跃,如今他却近在咫尺。2008年5月,兴奋不已的李广斌如约见到了程跃博士。
程博士开门见山:“你是否考虑过多利用现代脑科学、心理学的最新成就,以及计算机技术和动画手段去设计童学馆的课程,让中国文化的传承过程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更喜闻乐见些?你考虑过让更多的孩子到童学馆来学习吗?比如说0-3岁的小宝宝,再比如说小学生?”李广斌摇摇头“暂时还没有想过”程博士接着说:“要想,要把你的3-6岁的课程扩展到0-12岁。要把这个德行教练的想法扩展到中国文化的教练。在中国学英语成就了一个新东方,而全球学汉语和中国文化,也一定能成就一个童学馆。现在中国经济如此高速发展,未来中国文化一定会在世界上重新拥有话语权。如果我们能一起开发出一套0-12年的中国文化教育课程计划,那可是件功德无量的大事业啊。”
程博士的点拨,一下子让李广斌豁然开朗!程博士欣慰地说:“做教育一定要有些理想。我决定投资,全力支持你做这件好事情。”
8年的辛苦打拼,结果却只用了15分钟的谈话,李广斌就得到了一笔几乎是救命的投资和精神支持!人的一生能有几次这样的15分钟啊?!
在程博士的悉心指导下,李广斌不负重望,相继研发出了心之芽、人之初、艺国韵、文
曲星、智多星、艺龄童、背诵王、速读万卷、国韵作文、盲棋思维等十多门课程。
2009年2月,华师心理学院正式确定童学馆为“中国文化和儿童发展”研究基地,博导、院长周宗奎教授亲任课题组组长。
针对一些人对私塾的误解,周教授如此点评:“借助西方心理学的技术去传承中国文化,利用中国文化去促进儿童的人格发展,这是童学馆与现在国内其他私塾最大的不同。它走的是一条中西合璧的创新路子,很有时代气息。”
2008年12月,在英国BBC和美国美联社相继报道了童学馆后,李广斌接到第一个从美国打来的越洋电话:“美国现在学汉语非常热,我跟几个中文学校校长介绍了童学馆,他们在阅读了童学馆的网站后,非常感兴趣想加盟,希望你能给予我们特许。”这个电话,一下子点燃了李广斌在全球推广中国文化的梦想!
这位落魄到做家教糊口的昔日富豪竟从帮助戒除富家子弟网瘾中禅悟商机,从一个离异家长的“育儿自救”中邂逅灵感,古为今用地创办现代私塾,开发出做孩子“德行教练”这个巨大市场,从而精彩地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转身!他面对人生滑铁卢的态度,以及他另辟蹊径的创业故事,一定会让无数创业者为之震撼。
第二篇:创业故事:孙宏斌 专注物流的“徽骆驼”
创业故事:孙宏斌 专注物流的“徽骆驼”
胡适先生曾经把徽商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誉为“徽骆驼”精神,他的一句“努力做徽骆驼!”,更是影响了一批有创业志向和精神追求的人。孙宏斌,新一代的徽商,不仅诠释着数百年来这一群体身上特有的精神内涵和人生态度——诚信的商业道德、灵活的经营方式和任重道远的“徽骆驼”精神,而且为它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新徽商的时代气息
有关徽商的故事很多,他们吃苦耐劳、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的精神,是其事业进一步拓展的坚实基础。
徽骆驼公司成立于2002年,相比国内多数物流企业的发展历程,孙宏斌可谓是白手起家。既没有雄厚的资金基础,也没有过硬的后台撑腰,今天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靠他辛勤劳作,一步一个脚印奋斗得来的。
至今11年的从业历程,从创业时的托运、送货,到现在的集运输、仓储、配送第三方物流的形成,孙宏斌见证了中国物流业的飞速发展。目前,徽骆驼公司拥有员工200多人,自有车辆和协作车辆上百台,货运种类涉及食品、日用品、文化办公用品、药品、服装和电器等领域,货运网络服务体系已经覆盖了安徽省内80%~90%的地市县。
谈及创业的经历,孙宏斌的入行很富戏剧性,他是被“骗”入这行的。1993年,年轻的他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选择了多数徽商走过的艰辛路——离乡背井外出闯荡。在一位“老大哥”的带领下,他们到浙江温州干起了货物运输,当时,他对这份工作并不认可:“让我去运货,觉得档次低,还不赚钱,当时很不情愿。”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份工作不但指引他进入日后所从事的行业,也为其今后事业的开展和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心底很感激那位“老大哥”,如果没有这番经历,可能就不会有宏斌的今天。
温州可以说是孙宏斌的创业根据地,他是在那里开始接触物流,做温州到安徽的货物运输。在温州他靠着与身俱来不怕艰苦、坚韧不拔的徽商秉赋得到了同行及客户的认可和信任,建立了双赢的合作关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那段时间,有着“东方威尼斯商人”美誉的温州商人在经商和做人两方面也深深地影响着孙宏斌,他们能吃苦、善创新、开放、敢于冒险。提起过去,他深有感触地说:“我对温州人有很深的感情。”
几年的辛勤努力换来一番成就后,考虑到家庭原因,他忍痛放弃了在温州辛苦打下的基业,回到了老家合肥,开始了二次创业。几乎从零开始的他一度陷入了迷茫,此间曾开过饭店、咖啡厅和货运部,都不是很出彩。直到2002年,当有了一定的资金、经验和客户积累,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果断成立了安徽省徽骆驼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了事业的新一轮发展。此时,他也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终极目标——努力做物流行业的“徽骆驼”!
回到合肥后,他仍与温州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温州人在合肥经商的人也不在少数,而且他们还在当地成立了一个合肥市温州商会,“以商会友、聚智集财”,形成了一个有500多个会员的商业组织,为实现共同发展相互沟通、团结协作。孙宏斌作为一个安徽人也加入了这个团体,并担任副会长一职,同时也借助这个组织和温州人做生意。徽骆驼公司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是同浙江人分不开的。像温州的鞋,乐清、柳市的电器进入合肥市场,都是通过徽骆驼公司运往安徽全省。此外,他同泉州商会也有很好的关系,之间的合作也很成功。
孙宏斌始终秉承着徽商特有的精神内涵和人生态度,在同温州人、泉州人这些华夏大地新兴商人群体的接触中,将他们灵活开放、善于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融注到徽商传统中,将众多精神集于一身,展现了新时代的徽骆驼风貌。前瞻的企业理念
从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成长规模看,徽骆驼公司在国内的物流企业中很有代表性。由于国内大多民营物流企业都是从传统的运输、托运起步,经过仓储、配送等环节,形成了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极具成长性。因此,徽骆驼公司可谓是国内物流企业中的典型代表。
徽骆驼公司自成立后,孙宏斌的压力很大。考虑到物流与传统托运的不同,徽骆驼公司根据客户的需求做了很多业务延伸,除了运输外,还拓展了仓储、包装、配送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据了解,目前徽骆驼公司所有赚钱的项目都是由省外发往合肥的货物,而省内——从合肥发往安徽各地的运输业务赚取的利润则很低。
随着我国入世进程的加快,国外物流企业的大量涌入对国内物流企业形成了很大冲击,也使得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对此,孙宏斌表示,入世后,物流企业受到的冲击确实很大,但任何一个国外企业的进入,并不可能迅速地采取“大鱼吃小鱼”的方式争夺市场份额,而需要借助国内企业的网络平台,实行强强联合。由于国外企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国内地方的业务和网点建好、布全,所以要跟一些地方企业合作,也可能会借助徽骆驼公司的网络优势,以实现双赢。
同时,他对自己也很有信心,表示不会让自己的客户轻易选择国外的物流企业,他将会借助自身的特色打造徽骆驼品牌。据了解,徽骆驼公司也开始同河南、山东、福建和浙江等地的一些物流企业合作,互相借助对方的网络优势,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正形成区域范围内的联网。
目前安徽物流业的发展水平较国内其他省份有很大的差距,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孙宏斌认为,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意识方面的,而非经济方面。像国外如日本、欧洲国家的一些企业,以及国内上海、深圳等地的企业,由于其员工的素质比较高,而且都经过了很多诸如管理的培训和实践,所以企业发展快、比较稳定。
其实,孙宏斌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通过大学的相关讲座、物流师培训等,让他学习到了很多物流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为了加强公司内部管理,提高顾客满意度,他还在今年4月开始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贯标的认证工作,动员全体员工,全力打造符合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此外,他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在公司内部,除了鼓励员工学习物流知识,进行培训外,还给年轻人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到分公司独挡一面。
然而,徽骆驼公司目前的发展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像管理跟不上、规章制度没能完全落实、没有形成良性的财务审查机制等。其中,人才的缺失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公司的基层领导和员工也表示,之所以管理跟不上,主要就是缺乏相关管理方面的人员。对此,孙宏斌也表示,公司最缺乏的就是人,尤其是车辆管理、业务拓展方面的人才。正是基于公司人才的缺乏,孙宏斌有了一个酝酿已久的想法——建立一所物流培训学校,正在开始实施。他希望借此通过人才的培养、输送,在满足徽骆驼公司自身需求的同时,也向外传输物流人才,进而满足其他物流企业对人才的渴求。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已经去巢湖考察了几次,准备把物流培训学校的校区设在那里,预计下半年就可以启动。考虑到当前国内物流业竞争的态势,以及物流人才的缺乏,他表示将利用办学创造的优势提升徽骆驼品牌,并成为徽骆驼公司的另一大利润源。他还表示,将陆续投入1.8亿元,打造一所中国最大的物流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