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遭遇“冷场”的思考
【优质课网】海量优质课公开课赛课视频
课堂遭遇“冷场”的思考
课堂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譬如,课堂气氛沉闷,讨论问题不够热烈,回答问题不积极,声音小等等。
开学第一天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学习《草原》一课,课前先做了充分的预习,对内蒙古草原有了初步的了解。课文第一段介绍了草原的大、绿、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让人流连往返,作者总想高歌一曲,表示他满心的愉快。有时候,“连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教学这一课,我采取的是从阅读入手,让学生通过自读、互读,感知草原“景美、人更美”。接下来,是阅读展示环节,结果没有一人举手。激励再三,终于有一名女生举起了手!教室里特别安静,她那清脆悦耳的朗读分明在告诉其他孩子:我是最棒的!
读完第一自然段,我在班上大声说,“孩子,好样的!我要奖励你!”只见别的孩子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大概是急于知道老师的奖励吧。我走近孩子说:“奖你一首歌怎么样?”女生点头表示同意。接下来,我问其他孩子愿不愿意一起分享这一奖励,孩子们虽然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很高兴一起欣赏歌曲。于是,随着腾格尔的一曲《天堂》,把孩子带到了美丽的大草原„„
听罢一段歌曲,我告诉孩子:美丽的大草原,歌唱家把它演唱得多美!为什么我们不能用自己响亮的声音把草原读得也很美呢?孩子们,放开嗓子,用你最动听的声音去感受内蒙古草原的美丽吧!经过一阵自由朗读,显然,孩子们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我的反思:
高年级孩子多数不愿意彰显自己,表达欲望不强。个人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这几方面:其一,从众心理特强,别人不做的事情自己也不去尝试;其二,羞怯感在作怪,害怕自己做不好被他人耻笑;其三,能力欠缺,真的不会,所以底气不足。
自己的课堂出现“冷场”现象,除了孩子方面的原因外,自己对学情分析不够。因为是节后第一天上课,孩子尚未从假期生活中调节过来,还未进入学习状态等。
教学有道,而无定法。课堂上随时会出现我们课前没有预设的问题,及时调控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篇:青春遭遇冷场散文
如果天空没有下雨,我是不是就不会这么忧伤;如果雨滴能够再大些,我凌乱的念想是不是就会经随雨水冲刷而变得了然。可是,它就是这样不愠不急,不惆不怅。透过云侧,似乎还能看到太阳的光。不知夏日的雨何时变得这么柔情起来,让人一时恍惚,在季节里错乱。泥土的腥味混着绿草的清香,这样陌生而熟悉的味道,散落在过往的空气之中。我走在已经走了三年的小路上,朝着同一个方向,春夏秋冬,从未止步,脚步如此匆匆,心却早已疲惫不堪。最初的梦想不知被遗弃在哪个角落,待停留的片刻回想打量时,它早已破碎,面目全非。
耳边充盈的是从未消停的机器轰鸣,曾经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再未看见,我们走着别人走过的路却抱怨怎么也走不到时代的前沿。本以为来到了人人艳羡的象牙塔,走进去才知道看似美好的事物,外表华丽,让人着迷,而其囚禁的却是灵魂,最美好的华年也要在此亲手埋葬。
奇奇说,一个人最强大的是他的内心。几乎小事都交由大脑通过思考来处理,而关乎大局及切身利益的事都是由心来衡量。做了亏心事,心会不安;做了尴尬的事,心会悔疚;做了高兴的事,心也会怒放出花来。只是心却那么小,却要承载很多的事。可是,我的心,此时此刻为何如此失落,如此沉痛,承载了那么多,却容不下一个小小的梦想。如若有一天,我在梦想的负压之下,寸步维艰,那也心甘情愿。
不知不觉,我已走出了校园,踏上有些泥泞的小路,继续向前,前边有一片树林,枝节繁延,我在树林中细细寻觅前行的路。却看不到有人经过的痕迹,一些恐惧的氛围在周边弥漫。定眼细看,周边的石碑东倒西歪的一个挨着一个,原来这是一个墓地,顿时心里一惊,慌不择路的逃了出去。为惊扰的魂灵感到不安,其实内心更多的是对死亡的恐惧,却也对生活充满了失望。我就是如此的失魂落魄,甚至狼狈不堪。
前边有一条石桥,穿过之后是一个高地,可以亲近地感受到自然的气息。沿着高地向前走,旁边是一个农家乐园,偶尔能够听到狗叫声。继续向前,却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房屋是如此破败,感觉刚遭过打劫一样,我看了一下离学校有些距离,孤身一人,有些不安,准备返回。
此时一阵悠扬的琴声传来,我立马停住了脚步,细细聆听,那分明是梁祝。我有些好奇,就寻着琴声而去,发现声音是从一个小屋里传出,那是一个二层的小楼,只是楼上早已没有了门窗,有的只是一个有大洞,像一个张着大嘴的怪兽。下面的屋子的窗户也是破碎的,一边的墙壁有大面积烧过的痕迹,开着的门上残留着白色的粉笔字,字迹依稀可辨,能看得出,书法很好。
我有些诧异,在门外徘徊了好久,还是忍不住走了进去,看到的却是一位老人,正悠闲的坐在破旧的木桌前吃饭,见我进去,慌忙起身。我告诉他自己被琴声感染,他听后高兴的说,这是他的电子琴里自带的音乐,还有好多呢。这个琴很好呢,说着他放下饭碗,将音乐停了,按了几个音符,让我听它的音色。打扰他吃饭,我感到很不好意思,他却不以为意。并为我讲述这架琴的来历。他说在市区的琴海世界看了好久,前几天那里大处理淘了回来,才花了六百块钱感觉特别划算。说着在琴键上弹了几下,不然要三千多呢,怕是没机会了。
他已经六十八了,说起话来还是那么清晰。墙上挂着好几种乐器,有二胡,葫芦丝,笛子,箫,还有几样叫不出名字,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他却纯属娱乐。他早年是一个建筑工人,老家在山东的一个小山村,早年跟着建筑队走南闯北建造房屋,后来就定在这里。家里有老婆和孩子。现在孩子都很大了,他不愿回去,一则长久没有回去,感情有些冷淡,二来他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怡然自乐,由于年岁已大,怕回去成为儿女的负担。很多人年老思乡心切,他却如此豁达。他说儿子来过几次看他,让他回去,他执意不肯,最后只好作罢。
他现在在学校里做清洁工,打扫卫生,每个月300块钱,加上捡些垃圾,可以维持生计。
我有些不解,在家不是很好吗,他却说我是中国人,生在那里死在了那里都一样。他墙上还有很多残缺不全的,上了年纪的画,他笑着说都是捡来的,还有一个上面是天安门,他说年轻时去过现在肯定变了模样。
他讲起了很多经历,从年轻到现在,甚至三字经,百家姓都能清晰记得,说到兴头,会随口说上一段,其实他连学都没上过。我问他门上的字是他写的吗,他说也是自学的。
他说没文化吃过不少亏,所以一有机会他就学习写字,算数。最初连钱都不认识,几个数字看了好久才认识,弄清楚自后,发现之前吃了好多亏。
他说,你们大学生多好啊,都是有文化的人,都是做大事的人,我听后很是汗颜。和他又聊了好久,感觉时间不早了,向他道别。
回去时,天已放晴,步伐也格外轻盈。我有些醒然,原来囚禁灵魂的是自己,其他人不曾有也根本没有这个权利。
如若有梦,来日方长,珍惜现在。在最美的年华却任拼时间肆意流失。在这场旅行中,是自己冷落了自己,带着梦想前进,做最好的自己,我们都回不去了,不能在白发苍苍时悔恨青春年少岁月里的荒唐。
第三篇:如何有效地应对冷场
演讲的冷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单向交流中,听的人毫无兴趣,注意力分散;另一种是双向交流中,听者毫无反应,或者仅以简单的单音字节应付。这种场面的出现,根本原因就在于发言者的话没有吸引力。听者仅仅是出于纪律的约束或处世的礼貌而扮演一个“接受”的角色。所以说,冷场的出现,是发言者的失败。
实际经验表明,为了避免冷场的发生,领导者在演讲中应掌握以下方法。
(1)简短式的发言。
实践经验表明,单向交流中那种应景式讲话,越短越好。而在双向交流中,任何一方都不要滔滔不绝地包场,要有意识地给对方留下发言的时间和机会。自己一轮讲不完,应待对方有所反应后再讲。
这个话题在前文中已有涉及,这里就不再多叙。
(2)变换话题,穿插趣闻轶事。
所谓变换话题,就是当众讲话时遭遇冷场可通过暂时变换话题的办法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如通过穿插趣闻轶事活跃现场气氛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趣闻轶事是人们在生活中津津乐道的闲谈资料,生活中的许多情趣即由此而来。演讲者抓住人们渴望趣味的视听倾向,恰当而又适时地讲述一些趣闻轶事,会使混乱或呆板的演讲现场马上活跃起来,听众的注意力也被迅速地集中到演讲内容上。这时演讲者仍要回到原有话题的轨道,而效果就要理想得多了。如果是双向交流,话题的变换就是不定的,根据现场情况随时进行。
如当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广东大学、即中山大学发表演讲,谈论三民主义。当时因为礼堂小,听讲的人多,通风不够,空气不好,所以有些人精神较差,显得比较疲倦。孙中山先生看到这种情况,为了提起听众的精神,改善一下场内的气氛,他于是巧妙地讲了一个故事:“我小时候在香港读书,见过有一个搬运工人买了一张马票,因为没有地方可藏,便藏在时刻不离手的竹竿(挑东西用的粗竹杠)里,牢记马票的号码。后来马票开奖了,中头奖的正是他,他便欣喜若狂地把竹竿抛到大海里去。他以为从今以后就不再靠这支竹竿生活了。直到问及领奖手续,知道要凭票到指定银行取款,这才想起马票放在竹竿里,便拼命跑到海边去,可是连竹竿影子也没有了……”讲完这个故事,听众当中议论纷纷,笑声、叹息声四起,结果会场的气氛活跃了,听众的精神振奋了。于是,孙中山先生抓住时机,紧接着说,“对于我们大家,民族主义这根竹杠,千万不要丢啊!”很自然地又回到了原有话题的轨道上。
(3)适时地赞美听众,求得共鸣和好感。
听众发现演讲内容与自己的关系不大,自然不会给予太多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会出现冷场。此时,演讲者应当注意采用恰当的方式,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贴近听众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发自内心地赞美听众,用中情中理的话语拨动听众的心弦,激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重又对演讲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打破冷场的尴尬局面。
如实际场景中,演讲者为了打破冷场局面,常会以现场中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类人为话题,进行赞美,近而产生对方的共鸣,从而达到活跃现场的目的。
(4)调动听众参与的热情。
这种方法是基于演讲的特性使然。也就是说,演讲者在以自己的演讲辞和形象的语言来感染听众的同时,听众的积极回应也有利于推动演讲的顺利进行。因此,演讲者在需要的时候向听众提出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可以调动听众参与演讲活动的热情,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整个演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会有效地避免冷场和打破冷场。
如一位领导正在面向群众进行普法意义的演讲,由于话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听众的注意力出现了分散,进而不少人开始交头接耳起来。这时,这位领导者及时提出了这样的话题:“请开小差的同志们想想,如果我们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我们又将怎样来寻求法律的帮助呢?”这样一来,交头接耳的听众也就能重新将注意力转移过来。
(5)制造悬念,激发听众的兴趣。
好的悬念不仅能够使演讲者再度成为听众注目的中心,而且能够活跃现场气氛,激发听众聆听与参与的兴趣。因此,在演讲中制造悬念,可以有效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演讲内含的信息和情感得以准确传达。如果演讲者能在出现冷场的情况下,适时地制造一两个悬念,确实是重新吸引听众注意力的非常有效的办法。
请看下面这个事例:普列汉诺夫有一次在日内瓦做关于《无产阶级与农民》的演讲,当时会场乱哄哄的,几乎使演讲不能继续下去了。这时,普列汉诺夫双手交叉在胸前,目光嘲笑地扫视着会场。当台下逐渐平静了些,他大声说:“如果我们也想用这种武器同你们斗争的话,我们来时就会——(他停顿了一下,大家以为他会说,带着炸弹、武器、棍棒,然而他说出的话却出人意料),我们来时就会带着冷若冰霜的美女。”此语一出,整个会场笑声一片,甚至连一些反对者也笑了起来。普列汉诺夫见时机已到,话头一转,又重新回到了演讲的正题上。
当然,演讲者在遇到冷场的局面时,如果已经采取了诸如简短发言、变换话题、加强语气等控制手段,但仍然不能扭转冷场的局面时,就应即时中止交谈。因为,长时间的冷场对交流双方来说,都是极不适宜的,也说明了这次谈话确实是多余的
第四篇:高效课堂思考
关于高效课堂的一些思考
打造高效课堂,是如今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关于高效课堂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前不久,我听了一节打造高效课堂的语文研讨课,试图通过“大容量、大阅读、大体验”来体现课堂高效。
教学内容: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教师的设想:选用《未
选择的路》的另一个译本《一条未走的路》,和教材进行比较阅读,突破教学重点“人生与选择”。再由“当我们在选定的人生道路上遇到了挫折和打击该怎么办?”的问题,引出对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的学习。然后,选用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驻脚》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体会要对人生的选择执著追求。最后,通过弗罗斯特的另一首同题材的诗歌,引导学生巩固、提升乐观向上的人生体验。
从教学设计来看,的确体现出了“大容量、大阅读、大体验”的思想,这一教学设想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吗?初一学生对哲理诗的理解本身就缺乏兴趣和体验,又因为语言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生活阅历的差异,他们在短短的一节课内能接受篇幅较长的四、五首外国哲理诗吗?我带着疑问,以学生的身份坐在了教室里,认认真真地重温了学生时代的体验。
教师导入、示范朗读、分发阅读材料、提问、讲解、评价、点拨、总结、组织教学共占三十分钟左右,学生熟悉四篇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十多个问题、开展两次小组活动,用时十五分钟左右。我坐在讲台下,跟着老师紧追猛赶,丝毫不敢分神,但还是有几次掉了队。
再看看我周围的学生,俨然一个个木偶,被操纵在老师手中的绳子上。来不及读懂阅读材料,来不及听清要求,来不及思考清楚,来不及展开讨论,就被教师拽着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在课堂交流中,往往只有四、五个极优秀的同学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反应。
一节课,就像是一次行程非常紧迫的旅游,教师是导游,学生是游客。到哪些景点、景点有哪些特色、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结束,导游说了算。至于游客喜不喜欢这些景点、欣赏到了多少景致,这都不重要,只要在限定的时间内跑完预定的景点就行。
我从事语文教学快二十年了,早在高效课堂课题提出以前,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也曾在增加课堂的知识密度,扩宽知识的广度上做过尝试,但收效甚微,为此深感困惑。今天我以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听了这堂研讨课,有所顿悟,对高效课堂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大语文,大课堂,大容量,大体验的理念是科学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坚持课内外衔接,坚持拓展延伸,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能不研究学情,不能不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实际感受,不能不考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落实情况。我们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更应该研究教法和学法。不仅要重视教学环节的完成,更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落实。
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呢?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高校课堂应该是面向全体的课堂,是学生乐学的课堂。初中义务阶段的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高效的课堂,一定是面向全体的课堂。不管教学容量有多大,如果是以牺牲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来成就少数优秀学生,那这样的课堂算不上高效课堂,顶多只能算精英课堂。所以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切忌片面地追求量的广度和深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宜的教学内容,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校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通过自身主动习得的知识,才是更为有效的知识。如果单纯是进行填鸭式知识教学,那么,单位时间内灌得越多,遗忘得越快。高效的课堂,应该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体验、顿悟来获得知识。切忌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以教代学。
高校课堂应该是注重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攻克难关的勇气和能力。切忌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
以上这些,只是本人一点粗浅的思考,希望能与更多的同仁交流探讨。
第五篇:班主任案例:当课堂遭遇学生玩手机
班主任案例:当课堂遭遇学生玩手机
我校是一所职业学校,学生玩手机的现象相当严重。我所带的一年级班级先后收过三个手机,最终通过惩罚背书的形式归还给了她们。她们被我发现,大多是因为玩的较为投入。她们对于背书这种惩罚起初也不情愿,但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也最终完成了《孔雀东南飞》的背诵。以至于学生中流传,只要手机被我收了,肯定是被《孔雀东南飞》。
上周三,期中考试前最后一次课,我正在分析试卷。坐在第一排的小鑫桌面上空无一书,只见她把腿抬起架在课桌上,专注的在下面玩弄着手机,不时还发出一点响声。起初,我有意站在她身边,给了点暗示。但是,没有多少效果。她的腿依然抬得很高,她的声响已经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我再次走到她跟前,做了一个简单的伸手当做,没有说一句话。谁知她的反应相当激烈。“你凭什么收我手机,国家规定你没有没收他人财物的权利!”我平静的和她说:“老师没有说没收,只是暂时保管!”她回我一句:“你刚才又没有跟我说暂时保管!”我安抚她:“老师之前都是暂时保管你们的手机,而且她们也都通过自己的‘劳动’拿了回去。”见抗争无果,她把手机递给了我。下课后,她并没有跟来像我讨要手机。我有点奇怪。
到了晚自习的时候,她跑来和我说:“老师我背《孔雀东南飞》,这个我会背。”我对她说:“这是上个星期的篇目,现在我们要背诵新的文章。”她有些失望,有点激动的说:“可不可以不背书,我可以抄书。”我抱定了背诵的做法,而且之间有过成功的例子。最终她同意了背书的方法。因为临近五一,我同意了她把背书的内容分两阶段完成。期中考试的最后一场前,她来到办公室,说:“临近考试,时间不够,可不可以五一后来一起背。”这有点让我吃惊:“一般情况下,学生急于拿到手机,都会很努力背书的,而她却一点都没有背。是不是算准了五一放假,老师会心软一下。”我没有同意她的提议,她也没有放弃一点点希望,甚至开始耍赖了起来。最终我提议:“你先把《孔雀东南飞》背诵几段,老师先把部分手机归还给你。等你五一回来后,什么时候能够把要求背诵的篇目背了,我就把剩下的也一并归还给你。”她见继续纠缠下去也没有什么了,就接受了我的提议。当我把手机外壳给她,她拿着手机走出办公室的刹那,我听见她说:“我算是见识你了!”我还听出一点哭泣。
我的处理方法反思:
1、面对学生玩手机,我第一步反应非语言的暗示,尽量减少影响的范围。
2、在没收的时候,没有采取过激的言语刺激,以“暂时保管”替代“上交”。
3、没收手机之后,我采取的是脑力劳动替代体力劳动。借助出发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育任务。但是该生的互动回应并没有按照预定的轨迹运行。
4、在遭遇学生的消极对抗之后,做了适当的让步,主动降低目标,保住底线(上课玩手机是违纪,要有一定的惩罚,不可以简单的归还)。
我的思考:
1、王晓春老师在《教育诊疗》中提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开出的方子是一人一方,而不是千人一方。在这个学生问题上,我似乎没有走出千人一方的套路,没有考虑该生的具体情况。(班主任
www.xiexiebang.com)是否和之前背书的同学情况一样,没有做充分的调查。也许是教室的集中授课形式,让我们习惯于一方多人。王晓春老师在《课堂管理》一书中提到,“课堂在社会化与个性化的两难之中”。面对学生,我们该如何考虑他们的个性,这是一个问题。
2、王晓春老师在《课堂管理》中提到课堂管理要有预防意识,大局意识,合理的期望值。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课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教室管理课堂到底为了什么,只有把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了,管理才会由难转易,否则教室的管理目标和方法都会出现各种偏差,于是处处碰钉子。
3、王晓春老师在《今天怎样做教师》一书中提到,出了问题之后,我们老师往往习惯于“怎么办”而很少问“为什么”。“怎么办”无助于从根本解决问题,只有“为什么”才能让我们找到解决的方法。我们有没有思考学生为什么会玩手机?我们只有了解原因,才能减少学生玩手机的频率。
我的困惑:
1、我们是否应该先了解一下学生为什么喜欢玩手机,喜欢在课堂玩手机。
2、当科任老师和班主任遭遇玩手机的同学,有什么不同的处理方法。
3、当不同年级的学生,我们有什么区别的方法。
4、当遭遇僵持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5、手机收到了,我们该怎么办。是单纯的处罚,还是外加教育。
6、当同一个人再次遭遇玩手机,我们该怎么办。
7、当男女老师遭遇玩手机的时候,有什么区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