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长”论“短”中美教育>>读后感 扈秀云
假期里,我读了《说“长”论“短”中美教育》这本书,本书主要是由陶继新老师和黄思路的越洋QQ对话所凝结成的,《说“长”论“短”中美教育>>读后感扈秀云。陶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温文尔雅的儒家大师风范以及他对中美教育的独特见解令我汗颜;再就是黄思路女士积极乐观、不为艰难折服的毅力,豁达开放的心态以及她明察秋毫,博学善思的好学精神都令我高山仰止……书中有对中国创新教育的批判,有对美国基础教育的指责,也有对中国教育的赞扬,对美国教育的欣赏。这本书使我更为全面而客观的了解了中美教育的真正的差异,以及要努力去追赶的方向,择其几个视角,可见差距之一斑。首先学生的能力上而观:
一、能言善辩pK不善言辞
美国人从小就开始培养演讲能力,练胆量,练风度,练演讲技巧,鼓励孩子展示自我。在课堂上,老师往往会把学生分成四五人的小组,根据所学知识上台演讲,每个人必须独立完成项目或论文,向全班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一学期每人要做七八次报告。
黄思路讲到,她的同学个个都能言善辩,反观中国学生,常常被老师称为太“安静”了。陶老师认为,这“安静”中有中国人一向含蓄、谦虚的性格有关。的确,由于文化的差异,所导致在具体的做法上的差别,在身边,如果有人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对某事进行批判,往往会被称为爱出风头,个性太张扬,这往往是带有贬义色彩的,正因为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使很多有自己想法的人也保持着沉默,以维护着自己的谦虚形象。
除了文化、个性使然,与不同的教育有关,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演讲,而中国教育更注重听,传统教育以注入式为主,如今虽有改善,但培养演讲能力仍只是当作一种特色,而非作为一种能力去培养的,学生被动的学仍是课堂的主旋律。所以在中国较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却是不善言辞的,在需要表现自己的场合,也往往显得拘谨。
二、重视读写pK 重视理化
美国的教育从小就重视读和写,一年级的课程就侧重阅读和写作,多读多写多说可以开发多方面的能力,美国人的好口才与大量的阅读有密切的关系。在美国阅读能力差简直无法继续读书,每节课后都留有大量阅读。在大学每门课每周都有四五本的阅读量,老师还会开出书单让大家泛读,其中包括必读书和推荐阅读书籍,美国老师布置学生读完一本书后都会讨论,并经常要求写读书报告。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我们长期的学科指导思想。正因如此家长和学生都愿意把时间花在做题上,一些学校也明显的有重理轻文现象,即便是所谓的重视阅读也只不过是锦上添花式的掩盖而已,真正把阅读当作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并为学生的人生奠基的学校,是少之又少的,读后感《《说“长”论“短”中美教育>>读后感扈秀云》。没有了读基础之上的写,犹如空中楼阁,是没有根基的。
又如如今各类补习班层出不穷,而又数理科和英语的补习门庭若市,从而也窥见,作为母语的语文,承载着人文性和工具性重任的学科,却是不够重视,更谈何做到每门功课每星期需要阅读四五本的阅读量。缺乏了人文滋养的人,大多较为浮躁,不能以较高的素养来约束自己,这也许正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世相了。
三、敢于放手pK包办代替
美国教育的一个可取之处,就是不把孩子当孩子,什么都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摔倒了也不扶。老师会让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自己看说明书组装机器人,并通过电脑编简单的程序操纵机器人。那个说明书很复杂,非常难懂。但老师就敢放手让孩子从头开始自己揣摩。
可以用一个较为经典的例子来阐述这一点:美国的孩子从能拿勺子起就开始自己吃饭,即使弄得满身都是,家长也不管。但是我国的多数家庭,独生子女,孩子集千般宠爱于一身,六、七岁了,爷爷奶奶拿着饭碗追着撵着喂孩子,十多岁的孩子,想吃苹果,长辈们早就把苹果洗净削皮递到了孩子手中,中国的父母,最爱对孩子说的是不,不要单独出去玩,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玩泥巴……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一切,都依赖于父母,我接触过好多这样的孩子,问他,你将来长大了做什么?孩子会一脸漠然。中国现在的孩子,大都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帮孩子洗衣、做饭、收拾房间、帮孩子穿衣服,这样长大的孩子会不会变成四肢不勤,失去基本的生存能力,这样的孩子会有自信?这样的孩子会百折不挠?两相对比,哪样的孩子更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家长的思考!
四、守规则pK自由散漫
美国人特别遵守交通规则,黄思路还讲到,一个中国留学生找了一个美国女朋友,半夜过马路,路上除了他俩没有任何人,这时红灯亮了,男青年拉着美国女友过马路,美国女友提出了和他分手,原因是,他连红灯都敢闯,不能给人安全的感觉!男青年回国后,找了一个中国女朋友,同上次一样,半夜无人过马路红灯亮了,男青年接受上次教训,在红灯亮时,男青年没过马路,中国女友也提出了和他分手,原因是,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男青年还墨守成规,太死板!近几年,交通事故屡屡发生,管中窥豹,难道引不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的孩子在学校能遵守学校规则,而到了社会上竟叛若俩人,这难道是学校的责任吗?曾记得有一次去超市买东西,有一位家长竟怂恿孩子插队,并说:“孩子插队没有笑话的。”真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呀!
从小播下一颗怎样的种子,就会收获一种怎样的行动。中美教育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真正能够包容并绪,取长补短,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理想状态。这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需要国民素质的全面提升。中国的教育,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