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家张毅告诉你:为什么你家的孩子不如别人

时间:2019-05-12 03:4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实践家张毅告诉你:为什么你家的孩子不如别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实践家张毅告诉你:为什么你家的孩子不如别人》。

第一篇:教育实践家张毅告诉你:为什么你家的孩子不如别人

别人的孩子:没有苦学,没有题海战术,轻轻松松取得好成绩。自己的孩子:刻苦努力,做题无数,成绩依然没有提高。

孩子的教育问题真是头疼,当爸妈的谁不想当个好父母,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棒,可该说的也说了,该打的时候也打了,甚至自己都亲手辅导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上不来也没辙啊。尤其是现在孩子人大脾气长,普遍的存在着孩子的叛逆问题,你要是稍微的就成绩差等问题多说几句,马上就和你翻脸,争吵起来个没完,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回想一下,几年前,当孩子刚出生时,我们内心是多么喜悦和骄傲啊,可是,为什么仅仅几年之后,心头肉就变成了心头刺,无比开心变成了无尽闹心,无上骄傲变成了无地自容!

专家解读:差别不在智商,在于兴趣、习惯和方法。好学习方法比刻苦努力更有效,明智国际教育“玩中学”兴趣激发、习惯养成、能力培养三大课程体系改变孩子的思维模式,让孩子迅速提升学习能力,对学习充满兴趣,学习更轻松,人生更精彩!给予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然后通过数据量化跟进最后形成习惯,从根源上解决孩子的学习能力问题!平时上课,孩子可以用思维导图梳理功课,用英语12种方法做好英语的复习,用清华北大学子的八大秘籍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错题、重点、试卷分析等,轻松考出好成绩!考试临近,孩子用智新超越思维迅速提升的三大方法复习,轻松掌握无规律的知识点,可节省五倍的学习时间,效率提高70%,轻松拿到好成绩!

第二篇:赏识教育 为你的孩子翘起大拇指

赏识教育 为你的孩子翘起大拇指

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目光,都会使孩子感到对他的鼓励和赞赏。正确的应用赏识教育会使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更能战胜挫折、战胜困难,是孩子成为一个勇于面对困难、面对自己、乐观面对人生的人。

什么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赏识那些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进步,是激励和赞赏的结合,激励要放在克服困难之前,赞赏应该放在克服困难之后。拿破仑·希尔从曾经被认定是一个坏孩子。母牛走失了,树莫名其妙被砍倒了,每个人都认定是他做的。甚至父亲和哥哥都认为他很坏。人们都认为母亲死了,没有人管教是拿破仑·希尔变坏的主要原因.既然大家都这么认为,他也就无所谓了。

有一天,父亲说再婚。大家都担心新妈妈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希尔也打定注意,根本不把新妈妈放在眼里。陌生的女人终于走进家门,她走到每个房间,愉快地向每个人打招呼。当走到希尔面前时,希尔像枪杆一样站得笔直,双手交叉在胸前,冷漠地瞪着她,一丝欢迎的意思也没有。

“这就是拿破仑”,父亲介绍说,“全家最坏的孩子。”

令希尔永生难忘的是继母当时所说的话。她把手放在希尔肩上,看着他,眼里闪烁着光芒。“最坏的孩子”?她说,“一点也不,他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我们要把他的本性诱导出来。”

继母造就了拿破仑·希尔,她相信他是个好孩子。对一个人有这种信心,他就会成功。

这个故事应证了周弘在赏识教育法中提出的一个观点: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是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心理学家的千百次实验与观察发现;未成年的小孩子对自己的看法完全取决于周围人的评价,特别是父母的评价,哪怕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眼神,都会对孩子产生终生的影响。小孩子在无意识中按照爸爸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父母赞扬或者抱怨中屡次提到的“期望”。

与此相反,有一位父亲,大学毕业,还从事教育工作。孩子都非常聪明、可爱、活泼。可叹的是这位爸爸有个致命的弱点,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有潜在的能力,稍不遂他意,孩子就要经受打、训。更要命的是没完没了的唠叨:“天生不是成才的料。”结果弄得孩子失去了信心,柔嫩的心灵抵不过世俗的“咒骂”,最终成了一个庸才。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这类父亲之所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那快料,”实际上是自己没有识才成才,由于不懂,甚至不相信哀叫能育子成才,因此就用“不是那快料”的恶棒,把自己与子女都毁掉了。要知道,即使是荆山之玉,尽管很美,也需要识别、雕琢,否则也只是一块石头。

那么如何正确的应用赏识教育呢?

一、赏识教育要配以目标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

家长可以在赞扬孩子的同时,不断提出新的目标,要他去超越。孩子超越不了的时候,家长在适当地加以指导,并给予鼓励,和他一起战胜困难,要它指导要想成功就要付出努力和代价,付出的成功才是真正快乐的。

二、赏识教育,既要赏识自己,也要赏识别人。

家长要适当的赞扬别人,让孩子知道别人也有比自己强的地方,养成孩子能够看到别人长处的习惯,才能让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

三、赏识教育要有合适的方法。

对于幼小的孩子可以采用亲吻、拥抱、翘大拇指等肢体语言和“真能干”“你真棒”等语言进行精神鼓励,随着孩子的长大,可以逐渐变为摸摸头、拍拍肩等肢体语言。

另外,对孩子进行表扬是要有分寸,对于内向和不够自信的孩子,表扬强度要大;对外向和容易产生骄傲情绪的孩子,表扬强度要小。

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好理念,赏识教育的推广有益于保护孩子成长的天赋,激发孩子内心的潜力,把成长的快乐还给孩子,我们做教师做家长的才会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第三篇:毕淑敏关于孩子的幸福教育文章:告诉孩子,并不是只有比别人优秀才会更幸福

著名作家毕淑敏关于孩子的幸福教育文章:告诉孩子,并不是只有比别人优秀才会更幸福

什么是幸福?

成绩好就能幸福?成功了就是幸福?最近,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中,赵薇饰演的毕胜男,因为事业与生活中遇到挫折,哭着跟爸爸说,我成绩好又怎么样,你知道我每天晚上做噩梦吗,你知道我现在是一部工作的机器吗,你知道我生活不幸福吗?

亲,你怎样看待孩子的幸福、梦想与成功?你是否在让孩子更有出息还是更幸福中,变得纠结呢?你是否愿意让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呢?

著名作家毕淑敏是这样看待幸福和成功的:尊重孩子的梦想,让孩子一生幸福,就是最大的成功!

成功是为了什么,成功之后又将如何?

人们对于成功的理解越来越功利,以至于成功的标准最终都可以简化成挣钱的多少。这是社会出了问题,而这个问题再折射到子女教育和后代发展上来,就变得非常畸形了。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路拼杀而上,在一个大的社会范围内经历着严酷的竞争,好像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整个社会承认,才是成功者,而绝大多数人都成为失败者,这样的评判标准是错误的。

成功是为了什么,成功之后又将如何?其实这个问题经不住几次追问,事实上,每个人尽己所能、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出来就是成功。

在中国最重要的是把“成功”二字破解掉,建立起这样一种观念: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为外界的评价所困扰,产生自给自足的幸福感。”

要让孩子从小懂得,并不是只有考第一才会更幸福

人活着总在追求幸福,那么自给自足的幸福感从何而来?有钱就是幸福吗?女孩儿一定要长得漂亮才能幸福吗?接受最好的教育就是幸福吗?

这些都是不能画等号的,但是人们一窝蜂地把这个问题简化成为“永远的第一”就是幸福,但世界上的“第一”是没有穷尽的,真正的幸福应该是有意义加上长久的快乐。因为快乐是一种停在表层、比较短暂的人生体验,吃喝是快乐的,但还不等同于幸福,不等同于有意义。

怎样让孩子体验到幸福?一定要让孩子在特别小的时候就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打破世俗的标准,让孩子明白并不是不出类拔萃就没有资格享受幸福,并不是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被社会认可,并不是只有比别人更好才会更幸福。

现在的网络和电视媒体不加区分、一股脑儿地将各种成人的问题赤裸裸地展现在孩子面前了,以至于孩子对“幸福”产生了诸多困惑,十一二岁的孩子甚至也会问“人活着是为什么”。我觉得,类似问题不是孩子思考得来的,而是现代媒体立体化地灌输给孩子的,他们的心智还不足以思考这些问题,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要孩子自己慢慢去寻找,人生是一个过程,忍耐和等待是它的必修课,撒下一粒种子,不懂得等待,是不会看到它开花结果的那一天的。

爱孩子,请给他更多可能性

中国的作文从来不是一个让人说真话的地方,它只是应试教育下的一个技术。中国不乏对应试教育中技术化、程式化的东西掌握得很好的学生,但是大学生开始找不到工作是一个转折的信号,它让人们逐渐领悟到: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是真实的本领,而真实的本领不是来源于技术,而是热爱,一个人不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又怎么能超越他人呢? 因此,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才能和兴趣所在。真正爱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朝夕相处、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那么难,很多家长为此焦虑是因为他们封死了很多可能性、过于急功近利,当一个孩子说他想当救护车司机时,往往被家长断然否定了。

我觉得一些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之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孩子有权利选择其他道路,当孩子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时,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让家庭环境恶化到无药可救的地步:你怕什么,孩子就来什么,孩子有时候会不惜自毁来控制父母,所以一定要尊重孩子。

有些精英阶层的想法非常微妙,他们本身是高学历的受益者,有些人来自农村,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经验简化为“我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为我学习好”,因此他们竭力为子女选择最优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藐视自己出身的过程,是自己人生经验的一种投射,孩子可能从小就在他们的控制下失去了幸福童年。

如果是我有一个这样的孩子,我会让他就近上学。之后尽可能地拿出所有的时间去玩,去看博物馆、去接触大自然,和所有的小朋友和谐相处。

第四篇:龙文教育:让试卷告诉你真相 帮助孩子做好期中考后的总结

龙文教育:让试卷告诉你真相 帮助孩子做好期中考后的总结

期中考的结束意味着学期过半。孩子这次考得理想吗?中学生教育专家指出:无论期中考成绩如何,对着分数扼腕叹息或兴高采烈都是不明智的。没有考好的学生无须垂头丧气,因为期中考试是学习的最佳检测补救时机。而考得好的学生更不可掉以轻心,应善于诊断学习,确保领先优势。

如能通过考后分析,协助孩子诊断学习,通过期中考成绩发现深层次的学习问题,及时调整,彻底根除学习症结,不仅能帮助孩子在期末考试中打个“翻身仗”,还能取得今后学习上后发制人的惊喜成绩,笑对中高考。

认真剖析试卷,帮孩子“打捞“失分点

孩子在学习上经常存在以下误区:期中考试结束后就不愿再多看一眼试卷,更不要说做试卷剖析了。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在期中考试的成绩以及排名,却忽视了帮助孩子在试卷上“打捞“分数。龙文教育专家指出,家长应充分认识到,期中考的重点在于考察学生对学习的诊断能力。期中考试的性质就是诊断性考试,一是诊断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什么问题,二是诊断老师在教学上存在什么问题。通过期中考诊断孩子学习问题可以通过两步走:一是做好试卷分析,二是深入分数的本质,剖析孩子近期的学习状况。

做试卷分析时,家长们首先要分析孩子哪科发挥正常,哪科发挥不正常;哪科是强项,哪科是弱项。然后根据孩子得分和丢分的情况,进行认真核算,在试卷上“打捞”失分点。过难的、不会的不要考虑。专注研究孩子能做、会做、应知、应会、应得的,但丢了分的。要搞清楚不该丢的分是在哪儿丢的,还要找到原因,找到改进的方向,然后想办法强化落实。

期中考试后,查漏补缺正当时

每学期的期中考试后,是学生补习的绝佳时期,这时学生学习已入正轨,经过期中考试后,学生们已暴露出许多学习上的问题,正好从分析试卷着手查漏补缺、梳理知识、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学习特点对症下药,以同步提高为辅导主线,同时补习前阶段欠缺的知识,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考试中收到立竿见影的显著效果。家长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状态后,在名师指导下制定期中考试之后的学习策略,认真落实到学习细节,成绩取得突飞猛进的学生在学习中心比比皆是。

轻松学习有方法,从现在开始改变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期中考试的成绩基本能反映学生在上半学期的学习情况,但过度纠缠在考分上就显得不理智。家长的焦虑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会引起孩子内心的谴责和自卑,更不利于学习。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成绩不理想首先就要考虑到是不是学习方法有问题,没有用对学习方法那势必会学得累,考得更累。学习要有规划,并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才能轻松赢取高分。理智的家长会积极利用好这次期中考试,使之成为改变孩子学习成绩的契机。

第五篇:你为孩子付出了什么——《卡尔威特的教育》读书笔记

你为孩子付出了什么——《卡尔威特的教育》读书笔记

一、坚定自主教育孩子的信念、信心

“无论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们学识多么渊博,教学能力多么强,对教育孩子怀有多么良好的愿望,如果孩子的家长不能做好孩子的早期教育,甚至与学校教育所做的努力背道而驰,那么学校教育无论如何也收不到良好的成效。”(24页)

遗传决定论还是教育(环境)决定论都是不可取的,但作为父母,如果定要在两个极端中选一个站队的话,我们宁愿站在后者这边。因为孩子来到我们身边之后,如果他有缺陷,我们都已经不可能做徒劳的事情,不可一味怨天尤人,惟有相信教育与环境的巨大作用,才能让我们振作起来,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科学的教养措施,努力往好的方向改变;如果他是“神童”,我们更要谨慎从事,不能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仗此而做“甩手掌柜”,更不能再犯《伤仲永》的毛病,让人“棒杀”,使孩子生活在虚荣、清高、过于争强好胜的环境里。当然,我们也不能把早期教育功利化和神化,迷信幼儿园门口的各种培训班测试班,整天担心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学校、家庭、社会三样教育,即“三位一体”,通常是这么定位的:“学校教育是主渠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我以为不然,家庭教育至少与学校教育是同等重要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的说法也欠妥,肯定“第一”的同时,还要讲“家长是孩子永远的教师”、“家庭是孩子永远的学校”。而不是当孩子进入小学甚至幼儿园后,教育的事情都一古脑儿交给“第二任”教师、“第二所”学校了。家长、家庭承担的教育责任不仅是“启蒙”,更是孩子从出生到成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语言、行为的示范、熏陶,是对孩子成长物质、文化环境的创设和营造,是有意识的持之以恒、讲究科学与艺术的教育。

二、限制家长的“小自由”成就孩子的“大自由”

“在众多上流社会的家庭中,有哪些家长会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才,而心甘情愿地去放弃自己的社交活动,消除自己的偏见,放弃那些个人享受,身体力行地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呢”(54页)

中国的父母往往愿意在经济上不计成本的满足孩子,以及“讨饭也要供你上学”的培养孩子(大多直奔功名利禄而去,而不是他们的终身的真正幸福和谐),为了孩子世俗的出息乃至出人头地而“可怜”了自己、牺牲了自己。然而这样的想法和行为,期望过高,一旦未及,难免“恨铁不成钢”,乃至怒火攻心,期望变成了失望,爱变成了恨,热变成了冷。与对孩

子的高要求相比,与为孩子的高物质投入相比,有多少父母很自愿地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情绪,每时每刻都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站在孩子面前?以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教养出现在孩子面前?每天都留出宝贵的时间与孩子独处,共同娱乐休闲、谈心交流、学习探索?

我们的父母往往忽略的正是陪孩子的时间、做孩子的榜样这些从工人农民到达官富商都可以做的事情——这些最不需要物质条件、对孩子最重要,但最容易被忽略、最不容易坚持的事情。

于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是“麻将家庭”、“赌博家庭”、“牢骚家庭”、“暴力家庭”、“婚外恋家庭”、“网络成瘾家庭”、“酒来酒往的家庭”„„,越来越多的是“单亲子女”、“留守子女”„„,家里常有酒气而无书香,常有吵闹而无宁静,常有不满之音而难得知足之笑,在这样的家里,我们仅仅凭着一点钱就可以培养好孩子了吗?

“我为你付出那么多,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

作为父母,你到底为孩子付出了什么?

三、重视“心灵的培养”和“均衡的营养”

第六章“把孩子培养成用世界最美好词汇形容的人”(69~72页)短短4页,却有很多精彩精辟的论述,语句非常优美。看这个标题,似乎有点世俗功利味,实则不然,与我们动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同。请看:“我打算把儿子培养成一位少年老成的学者吗?不,我绝对不想”,“把儿子过早培养成一位非常著名的拉丁或希腊学者,或者培养成一个数学家,都会是让我感到极不快乐的事情”。为什么?“一位少年老成的学者,一株温室里的花草,一个病兮兮的孩子,一具孩子的尸体,在我眼里是同义词”。“如今社会上培养出来的许多只知道关起来做学问的学者,都体弱多病,毫无生气,不懂得社会交往,成了书呆子似的人。他们的外部视野很少跳出他们最近的书本,他们掌握的知识也仅仅局限于所钻研的那门科学”“古人能够做到忧国忧民,对自己祖国的兴衰非常关心;而那些所谓的学者却是把国家的兴衰抛逐脑后,两耳不闻窗外事”“在社会上被认为是才子的年轻人,或者靠着自己的温文尔雅而出人头地的年轻人,时常在演讲厅里重复同样的段落,总是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细品这些语句,对照当今我们的一些教育现实,你不觉得似曾相识吗?

那么,“用世界最美好词汇形容的人”应该是怎样培养的呢?“我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条件,依靠我的知识与经验,来做到这一点,让他首先成为一个健康的、强壮的、富有活力的、幸福的年轻人”“我尽可能均衡地去培养他的感觉”“开发儿子在常识、想象力、微妙的感觉等这些很少被人考虑的方面的能力”“从孩子整日依偎在母亲的怀抱时起,我们做家长的就根据道德准则,尤其是根据最纯洁、最高尚的道德品格要求去引导孩子的憎恶。(这样一来,孩子一些不恰当爱好与憎恶便被抑制住了,与此同时,其他一些令人称道的爱好和憎恶则得到了鼓励)”“我们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孩子心灵的培养上”。

在第八章“如何向孩子传授知识”中,作者还认识到“倘若忽略了对孩子心灵的培养,让孩子接受了错误的道德观念,那么它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一旦人类心灵的能量得到合适的开发,从此之后它们便永远也无法被抑制。即便有人给他们戴上枷锁,他们也必将奋力挣脱这些枷锁,无所畏惧地继续前进”。另外书中不止三次提到“全面的教育”、“人的全面性”。

小卡尔.威特的成长历程令人信服地表明了“心灵培养”和“全面、均衡营养(培养)”的重要性:“尽管我对过早成熟比较厌恶,可当孩子的教育基础已经打好的时候,结果自然便发生了,就如同把一个球放在一个斜坡的最高处,当你一放手,球自然会从斜坡上滚下来一样”(第七章开头段)。

“无心插柳柳成荫”,而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往往是急切的、直接的奔向自己期待的结果,忘了过程,甚至想把孩子成长过程应该有的道路和道路上的风景省掉,一步登天,自然是“有心栽花花不发”了。

联系今天不时可见的“见分不见人” “片面的教育(营养)”和“加班加点”“题海战术”“重智轻德”“文理壁垒”诸现象,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远见。

四、关于心灵的培养

在第八章“如何向孩子传授知识”中,作者反复强调心灵的培养问题:“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的时候,倘若忽略了对孩子心灵的培养,让孩子接受了错误的道德观念,那么它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94页),“一旦人类心灵的能量得到合适的开发,从此之后他们便永远也无法被抑制。即便有人给他们戴上枷锁,他们也必将奋力挣脱这些枷锁,无所畏惧地继续前进”(96页)“他之所以能够快乐的学习,是因为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多方面的乐趣,并且观察到了他的能力一天天地不断提高”(95页)。

心理健康当下已是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也已经引起了学校的重视,甚至纳入课程。但我的理解,“心灵”与“心理”虽一字之差,却有着很大区别。如果家长一开始就重视了对小孩子美好“心灵”的培养,那么孩子进入中小学后的“心理”问题肯定会大大减少——“心灵”美了,“心理”自然就健康了。

五、关于奖赏与激励

心灵的培养离不开奖赏与激励。该书专章阐述“如何对孩子施行奖赏”(第19章),另

外第12章“培养孩子谦逊的品质”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观点:

“不要用酬金来奖励孩子获取知识”、“我从来不会因为卡尔做了某件好事而用钱或值钱的东西来奖励他”、“奖赏很容易演变成纯粹的报酬,从而失去它们应有的价值”、“提防他仅仅满足于获得奖赏”(187~189页);“提防孩子变得自负和爱慕虚荣”()“提防外人对孩子的过度赞扬”(127~129页)。

那么,怎样进行合理的奖赏呢?

“因采取某种行为获得成功而心情愉快;因战胜自我而感到快乐,并受到我们的爱抚;将发生的事情记录他的《操行书》;我们的朋友对他的十分喜爱„„,这些就是他得的所有奖赏”(187)、“赏罚一定要分明”(190);

“卡尔仅仅能够得到我们有节制的表扬。诸如‘好的,儿子’、‘干得好,孩子’、‘你可能是正确的’,或者‘你说得对’之类的话”。

“要想得到爱抚或亲吻,卡尔必须做出对他的年纪来说不寻常的事情„„我对他的爱抚与亲吻因而很受他的重视”(120页)——哈哈,连父母对孩子的亲吻都这么有讲究和克制!“然而,对他来说,最有效的激励方式莫过于我对他的肯定,尤其是在他的生命中最值得注意的时刻给予他的肯定”(120页)

“真正的表扬,它的表达方式应该是温柔的一瞥、手部的轻轻一按、发自内心的几个字、有时甚至是面颊上的轻轻一拍或一个亲吻,但最为重要的是关爱与仁慈,或者为了受表扬者的好处而采取的受欢迎的行为”(124页)。

如今,家庭里双方两代6个成人每天围着一个小孩在转,众星捧月之下,对孩子的奖赏——无论是体现于食品、玩具、服装、娱乐等物质上的,还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甜言蜜语”,很多孩子都已陷入了“奖赏过度”造成的“审美疲倦”,激励效果没达到,却往往滋生了孩子的虚荣、自负和娇弱,于是“小公主”“、小霸王”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家里的“老大”。另外,很多家庭采取的孩子做家务、完成作业就给几块钱作为奖励,或曰培养其理财意识,也值得我们三思。

从学校看,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发展性评价,对已往否定式教育的矫枉无疑是必要的,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很多老师对这一理念的理解难免片面,于是课堂上经常看到的现象是老师动不动就朝学生竖大拇指(哪怕是简单重复的问答),不绝于耳的是“太好了”、“太棒了”等“最高级”的形容词。如此这般,过度的、过于频繁的激励导致激励的“边际效应”急剧递减,学生陷入了群体激励性麻木状态。看来,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对“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应该有个辨证地理解。

下载教育实践家张毅告诉你:为什么你家的孩子不如别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实践家张毅告诉你:为什么你家的孩子不如别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