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艺术的》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3:2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的艺术的》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的艺术的》读后感》。

第一篇:《教育的艺术的》读后感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 想法。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特别是读了对8岁孩子告密的思考,我就想到了自己班里的孩子,我常常把类似8岁孩子那样的行为看成是告密或者中伤别人,反而讨厌和厌恶这样的孩子,有时会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将其弃置一边,现在我想在决定怎么做之前,我会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在头脑中多闪现几个问题,多思考一下。读了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整个面貌----对一位家长的答复后,我想了很多。确实“可怜天下父母心”,我自己也是一个孩子的母亲,每一位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爱的方法却大有讲究。总觉得孩子小,不忍心让他不安和伤心。千方百计不让孩子看到生活中困难和不幸的一面,这在本质上说是溺爱,在溺爱的环境中,孩子就成为娇生惯养的宝贝,而不能成为勇敢、坚强的人才。我想:今后我要让我的学生们看到生活的全貌,要学会“动心忍性”。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爱是永恒的!

第二篇:《《教育的艺术》》读后感[范文模版]

学习是快乐的——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河滨小学杨静梅

读了<<教育的艺术>>这本书,给人感觉就是:无论从什么角度,什么方面,什么时候,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这本书不会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太多的什么理论与浮夸,更多的是以学习者的身份,也就是学生的角度去对待问题,对待学习.而且每讲一个方面都有学生们的各式各样,有积极的,有消极方面语言或想法.再从学生的观点中去分析学生们的思想,最后鼓励和告诉学生:学习是快乐的.是的,快乐是一种感觉,一种享受.如果你觉得做那件事是快乐的,你一定会非常投入与轻松,甚至说非常乐意地去做,反而言之,如果觉得那是一件令你不喜欢的事,即使你做了,也会觉得很辛苦,一点都没有快乐的感觉.其中给我更多感触的是:你的学习内容适合你吗?可能我们的学生和我们教师自己也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作为教师,大部分的教师都会照着书本的内容和参考书中要求对学生进行授教.作为学生呢,反正老师要求我们学什么,书上要学什么,考试要考什么,我就学什么,最重要的是考试成绩好,那我就非常棒!

魏老师说:不要让学生的学习变为”体力劳动”,说得好!如果学生们自觉地话,我们真的可以尝试让他们根据自己知识掌握的程度自己留作业.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水平,做太难的题,浪费时间,没有用;做太浅的题自己又觉得乏味,做几道之后就厌烦了.最好的办法是自己给自己留难易适度的最切实际的作业.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样, 我想自觉性较强的学生应该会

越学越有劲,越有兴趣,成绩自然就不用担忧.而且那股学习劲的势头会不可挡.照魏老师的话说就是:越学越有劲头,越学越有奔头,越学越有成果,越学越有乐趣.但作为教师,作为引导者,我们老师也不能任由学生把学习当成儿戏,认为只要是魏老师提出来的就是对的,就一味照纸画符,不视学生的情况一味照搬.相信我们作为教师也不会这样做.因为我们都是有责任心的老师.但我同时在考虑一个问题,书中提到的种种观点,作为小学生,他们的自制力和理解力都比较差,对于他们是否合适?(或许高年级学生还行.)后来想想,其实那不过是一些观点,并非要生搬硬套的,我们可以在这些观点上变通一下,比如说,让学生自己留作业这一观点上,我们不一定要长期实行,可以试用一段时间,或者在学生们表现好的时候奖励他们.也不一定要在全班实行,我们可以用在部分自觉性强的学生,如果效果不错,我们再扩大范围.反之,如果不行的话,我们只要再用别的方法了.总之,我们不应该再让孩子们象我们一样,是很多人口中的中国式教育的受害者,而让孩子们从受害者变成中国教育的受惠者.

第三篇:《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读后感

安图县新合中心学校李鹏飞

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已有11个年头了,回顾以往,我的收获颇多,深刻体会到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丰富自身的底蕴,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积绽方法,摸索经验,在教育实践中历练,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才能做个好老师。

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靠什么?靠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读完《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 “教育的艺术”一文后,我感受颇深,下面就我感受最深的两点,谈谈体会。

1、“这个问题很简单”还是“这个问题很复杂”

对于这个问题,我之前一直的观点就是:遇到较难的题时,强调这个题很复杂,很难,想提高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认识听,意识到重要性。殊不之,犯了个大错,好老师应尽可能少说或不说“这个问题很复杂,很难”,多说“这个问题很简单”。这样的回答有助于建立学生自信心;也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俗化,让学生真感到简单,容易掌握。

学习数学过程当中,经常提到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回想一下,我一直在打消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真是后悔呀。

2、“我讲清楚没有?”还是“你们听明白没有?”

不读到这里不知道,之前真的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好老师永远不会问学生“你们听明白了没有?” 应该问学生“我讲清楚没有”。只有讲不清楚的老师,没有听不明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

教育是一门科学,但它更是一门艺术,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逐步形成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学,立足现代教育思想,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付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进步,才能成长。

2011年6月7日

第四篇:《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1

前些天我学习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中的第二卷“学习指导”一书,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认为学习魏书生

一、要学习他的教育思想;

二、要领会他的教学艺术。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课堂艺术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同样也体现在课前、课后和课外;不仅仅体现在教书上,也体现在育人上;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的如何教上,也体现在学生的如何学上;不仅仅是看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更是看学生在课前学的怎么样。所以,魏书生的课堂艺术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效果的检测上。因此,纵观魏书生的教学全过程,魏书生的教学,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简单的教与学的互存关系,而存在着一种普普实实的教学组织环节和组织形式。

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使学生会学,促使差生转化一直是他努力的方向。要使学生会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魏书生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总是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变成满足心理需要的一种极大乐趣。培养学习兴趣,还应注意既要有广泛的兴趣,又要有中心兴趣。学习兴趣与老师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是课堂,有的教师视为畏途,有的教师则视为乐园。魏书生上课,学生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觉得是一种享受。

综观魏书生的教学,方法灵活是他的特点。魏书生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传授知识的'程序,要研究教学方法,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改进教学,教师的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创造精神的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在培养牢固持久的学习愿望和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方面,对兴趣培养都有极大的意义。并对一堂课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一堂课应当激发出真正的激动心情。魏书生教学,就是要通过各种教法找到兴趣的源泉,他认为,教师讲课,寡淡无味,平铺直叙是教学的大忌。他总是力图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在课堂上,趣事,乐事层出不穷,学生思维可以驰骋,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久而久之,学生对他教的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爱上了他并迷上了他。

民主平等是魏书生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两个字--商量。魏书生在全国乃至香港出公开课事先从来不告诉学生学习内容,有时还要学生猜猜看学什么。这与我们许多教师出课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往往要提前预习、认识学生、提前试讲等等,待到了课堂也只是在学生的配合下把预案十分精彩的表演一次罢了。

魏书生的“商量”教学看似平淡无奇,其实是高深莫测的,用“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来形容是不过分的。其一、用商量的教学策略主导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师生共同处在一个非常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用魏书生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任何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取代的”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拉近了师生距离,产生强烈的师生情感氛围,良好的师生情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其二、在商量教学策略氛围中学生全员参与教学活动,因为“商量”的那根弦始终在拉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使你无法拒绝它而走神,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其三商量教学策略极大的遵从了“因材施教”原则,摆脱了出课教师最担心的因师生不熟而启而不发,对不同个性特点和学习特长的学生也顾及到了,顺应班级基础状态和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魏书生老师的教学艺术,已经不是教育教学所能概括的了。他用自己的人生体味,用个人的性格魅力,用深厚的学术修养,在教育和影响着学生。

《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2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读了魏书生的书才知道什么是教书育人,什么是为人师表。从教几年来,所教学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遇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也尽一一体会,总结过去,甚感工作越来越难做,学生越来越不好管,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有时真想不明白,为何有人对教育却还津津乐道,珍爱有加,师生关系如此融洽,每天工作得如此潇洒和轻松,自己的认真和负责为何就不能起到与别人相同的结果呢。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搞教育同样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着,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相通相印,息息相关,只有这样的教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

反思过去,自认为责任心强的自己对自己的学生又了解多少呢,是否真和学生打成了一片,是否常与学生聊天、谈心,是否关心到了每一个学生,无论其成绩好坏,行为习惯好坏,是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是否真愿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我想,以上这些除某些在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工作总结中偶有提及外,真正落到实处的还相差太远,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听话、懂事,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完成作业,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如此,教师、学生、家长皆大欢喜,所以“很有责任心”的自己会在班上制定出许许多多的“不准”和“禁止”,有时还用相互监督的方法来检查不准和禁止的落实情况,结果却与想象中的相差甚远。

总体看,班级的纪律似乎被管好了,可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却大大减退了,热情少了,积极性没有了,总体成绩也不见上涨,学生在课外活动时的好奇、好动、好玩、好积极思维的特点不见了,而作为教师的教学难度也就更大了,上课不活跃或太活跃,有问题也不问了,这种课上得实在难受,是谁让他们变成了这样子,是我们自己,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要教育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就如同园丁养花,首先必须了解花的习性,医生治病首先必须了病人的病情一样。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长期以来,辩证法已在对待学生身上不起作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是在总结先进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少年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示出来的教育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师凭借这些理论的显微镜,常常能发现许多经验认识不到的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

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而自己在过去几年的教学生活中,多为一点论,把后进学生看得一无是处,师生互相埋怨,甚至和自己对着干,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期的努力

我相信往后的教学生涯不再是枯燥无味,更不会是苦与累的集合,正如他所说,应该是一种幸福和享受,我会努力的。

第五篇:教育的艺术的读后感

【篇一: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想法。

读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教育案例,感触颇深。这100个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辛勤汗水,闪耀着其智慧光芒的教育案例,不仅让我们能从中发现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使我们能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爱他们而又严格要求他们,如何在他们当中寻求优秀的、独到的东西并展示他们的才能。

如何处理好和家长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书中特别提到了如何和家长处理好关系令我受益非浅。教育工作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形:老师因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把家长请到学校进行“道德训斥”,父母回家就用强硬的手段吓唬甚至打骂孩子,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家庭都对学校产生了不愉快情绪,不但家庭教育成为空谈,学校教育力量也大大削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在巩固家庭的稳定上有重要的使命,学校大多都忽视了让学生把愉快幸福带给家庭,这种美丽的联系是最细微和牢固的纽带。我从这些语言中顿悟出日常家校联系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家长人性的尊重。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进行沟通,首先把孩子在某方面喜讯告诉家长,和家长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同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心理动向,以便关注孩子成长状况。一段时间后成效显著:家长和孩子共同语言多起来,孩子的抵触情绪渐渐消逝,家长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收到如此令人惊喜的家校合作效果,我由衷感激大师的涓涓叮咛。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案例,深为感动。非常佩服他的生动性、深刻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但值得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营养,更好的服务于教学,要想书上说的把自己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我认为这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你爱学生,孩子们就会爱你。爱是永恒的!

【篇二:《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的艺术》一书里,介绍了一个个生动而深刻的教育案例,蕴含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读着这些案例,读不到那种厌恶、痛恨和无奈,反而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宽容、爱心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儿童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他认为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儿童,他终生的座右铭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有教育就要有爱,有了爱才有教育的艺术,爱就是教育的生命线,贯穿与融合于教育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教育的艺术包括品德教育的艺术、情感教育的艺术和学习转化艺术等等。

教师决定要帮助孩子们之前,有否想过应当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但是要解除孩子们的心理障碍,坦诚地把心里的话告诉你却是一门艺术。本书中‘怎样才能使格里沙说出心里的话?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不使他逃而远之,应该怎样去接近他呢?对他说:“什么事使你激动不安呢?”那么他就难于分辨一般的好奇、打听跟同情与关心之间的区别。应当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孩子,多跟他在一起。’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都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只有和他们多交谈,给多一份关爱,那么师生的心灵之间必然会形成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

教育,需要信任和尊重,本书中“米沙不信任老师,老是跟老师对着干,原因是经常唠叨挑剔的母亲还有永远对他说话时口气里总带有责备和不信任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创造条件,在活动中发现和发扬孩子的闪光点。激励是孩子成功的基础,没有一个孩子不期盼老师的赏识和激励,在老师的激励下,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尝到了甜头,在这种不断成功,不断进取的自我心理调节中,迈向成功的步伐就会愈来愈快。

寓教育于无形之中更显暗示教育的效果。“一个拥有不幸童年的12岁男孩‘尼古拉’鄙视一切优秀的人物,怎样使这个孩子相信世界上存在善与美呢?对心灵受到创伤而未愈合的人说同情的话会更厉害地刺痛伤口。我应该同这个男孩交朋友,让他主动来找我……我们一起嫁接果树,也许我们都忘记了相会的真正目的,尼古拉并未感觉出,我要对他进行教育。当我告诉他有一本记述米丘林生平的书时,他请我把这本书拿给他看。后来,他从书上认识到,人的真正的美在于,要对别人施善心。”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功地激发起孩子尼古拉(一个充满偏见、心如死水的儿童)“内心的精神活动”,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在谈话时能够接近和关心尼古拉,然后是在共同兴趣的谈话中,引出一段英雄人物的谈话……仿佛是在无意之中有目的将道德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被孩子所接受,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大部分都会在心情舒畅的时候比较乐意地接受而且还能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就是一门艺术。

【篇三:《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读后感作文

通过学习课程《教育的艺术——怎样做个好老师》中的第二讲,让我对教育的本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育的本义就是让孩子拥有美好的人性,教会孩子如何生存,如何做人,如何成功。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现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人们的心目中,分数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是通向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通行证,是打响学校品牌的依据,评价一个教师能力的高低,就看教的学生成绩如何。这一现象尤其是在家长的观念中更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只有对学生统一要求,严格训练,竭尽全力使学生考出好的分数,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从而使学生感到教师不可敬,不可亲,感到学校没有吸引力和相容力,从而拒绝说教,学生的学习也就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可言。可见教师的这一教学行为严重违背了教育的本义。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和谐走进课堂。因此裴老师提到的教育的素养对教师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而且我认为师生间的和谐相处是教师所具备的教师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成功的教育就是和谐的教育”,我很赞同这一观点。

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做到裴老师提到的那几点:

第一,长辈关系:关爱学生要象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多点鼓励,少点责骂。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地去发现学生中闪烁的点滴思想的火花,挖掘有价值的东西,加以充分的肯定。

第二,同辈关系:与学生相处要象与自己的兄弟和姊妹一样,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

第三,朋友关系:老师要努力成为学生无话不谈的朋友,学生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朋友。我认为朋友关系是最重要的,也是很难做好的。首先教师要具有平等,合作意识的健康心态。在语言上,对学生要尊重,有礼貌。比如要指派学生做某事时,可以用商量的语气:“你来帮我的忙,行吗?”当学生做完后,不忘说声:“谢谢。”在行为上,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要起到表率的作用。另外,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困难的学生,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要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一片蔚蓝的天空,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知识海洋里的一盏明灯,生活中的知心朋友,从而点燃学生心中学习兴趣的火花。

下载《教育的艺术的》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的艺术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5篇]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1《教育的艺术》一书里,介绍了一个个生动而深刻的教育案例,蕴含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读着这些案例,读不到那种厌......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新围小学 赖学军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课堂艺术不仅仅是体现在课堂上,而是体现在课前、课后和课外;不仅仅是体现在教书上,而是体现在育人上;不仅仅......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南张学校杨文俊 从教几年来,所教学生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遇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也尽一一体会,......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矿区第一小学 马 玉 2009、8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每周四下午一个小时的教育学习是我校教师一贯的作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认......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大全(3篇)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大全(3篇) 【篇一: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这是我读了《教育的艺术》之后的想法。......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三完小 马 兰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后感 本学期,我有幸读到了魏书生老师的《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书中关于班级管理的独特见解与做法使我受益匪浅。 魏老师说:“一名......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慢的艺术 ——《和优秀的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 三坊 三组 杨柳雪镇实验小学 李小惠 夏季悄悄来临,向晚的微风吹来,小区里开始寂静下来。年轻的妈妈带着蹒跚学......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合集]

    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朋友,你有没有面对学生课堂中随意转身找同学说笑而生气?有没有面对学生马虎的应付作业而无奈?有没有面对学生出格的行为而心情十分糟糕甚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