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李镇西《给新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李镇西《给新教师的建议》有感
XXXX小学XXX
《给新教师的建议》一书是我已经憧憬了很久的书,一开始读它,就被深深的吸引了。作为一个新教师,我需要汲取很多养分,而这本书,就像一位阅历深厚的老教师的谆谆教诲,使我收获很多。在这里我想谈谈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关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一个教师,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李镇西老师在本书第二章《关于师生关系的建议》中说;“ 我们真正的尊严,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是啊,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上引领学生进步,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人格魅力对你产生情感上的依恋,这才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大前提。
记得书中谈到,刚入学的孩子在什么时候感受到老师在关注他,那就是老师能够尽快地记住他的名字,为了给孩子一个惊喜,当我拿到班级名单时就开始背诵孩子的姓名,等到见到孩子们的时候只要点两次名就可哟把孩子和名字记载心中了,当我很肯定地叫出孩子名字的时候,我看到了他们眼中的惊喜和快乐,我想,孩子感受到的信息就是:老师的眼中有我,我很幸福。
我很欣赏书中“善待孩子的第一次求助”的观点,所以当孩子有什么需要只要我能做到我就会去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致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这样去做并发自内心地去做:发自内心地尊重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诉说;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孩子们在学校,犯错误是免不了的,有的甚至是“接二连三”的惹麻烦,但作为老师,如何让孩子从错误中发现进步的契机,这就需要我们去优点技巧,有点艺术的去做了。每个孩子都有缺点,是让好孩子的缺点继续放大,还是让缺点缩小,往往只在于大人的一句话,所以千万要斟酌好怎样去说。对于小孩子,鼓励的力量非常大,表扬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个人的表扬和鼓励还远远不够,与集体的表扬和同伴之间的表扬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率。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一般不急于之处他饭的错误,我会先和他回忆一下他昨天、前天、上周或曾经的种种好的表现,回忆一下当他表现好时老师、同学对他的评价,往往说道这里,孩子就已经蔓延泪水了,我想,孩子既然能这样,那么他的心中就一定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那么我再就孩子的错误“说三道四”,也就都是“废话连篇”了,此时我要做到,知识加一点点鼓励,给他一点点力量:“老师就不再说什么了,你自己好好想象吧,我相信你一定会做得更好的„„”这就足够了。
经历了一个学期,我发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实并不难,只要心中有学生,发自内心去关注学生关心学生,你就会里学生更加的近,谁说老师的严格之下师生关系就会陷入“冷战”,我就不信,只要严格的有理,严格的有爱,你们这种严格甚至比关爱更加难得,更加温暖,我很希望我们班的孩子能够在充满关怀、理解和有爱的严格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健康成长,为了这个朴实的目标,我会一直努力下去,我,在路上„„
第二篇:读李镇西《给教师的36条建议》有感
读李镇西《给教师的36条建议》有感
2015年3月2日8:27至4月16日16:50,我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一书,收获很多,现将书中我理解的关于李老师的一些观点简要摘录、概括如下,以此作为我读此书之记录,也希望能对从事基础教育的同行们有帮助。
关于教育家
李镇西老师认为,相比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是呼唤教育家的时代,这种呼唤一直延续到现在。其实,人们呼唤教育家,是呼唤更多具有教育家品质的人。
在李镇西老师看来,要成为教育家,除了一些基本的素质之外,还至少要具备以下四个基本品质:拥有超越世俗的高远追求,拥有富有创见的教育思想,拥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识素养,拥有长期的第一线教育实践。
把教师当做职业还是事业,是教育家与一般教育者最根本的区别。我认为,在当前我国对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教师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的形势下,很难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从教,就少了一些能把教育当做事业的教师,少了一些有思想的教师,导致我国现在的中青年教育者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和文化底蕴先天不足的弱点。所以,教育家苗子的先天不足导致拥有教育家品质的教师很难产生。
当然,如果苗子不好,但是土壤肥沃,照样可以成长成为一株较为健壮的植株。思想自由,是教育家产生的第一社会土壤。只要给教育者尽可能的思想自由,中国的教育家应该自然是源源不断,层出不穷。
当然,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教师不得不戴着“镣铐”跳舞,但良知和智慧,能够使我们戴着“镣铐”的舞步尽可能优雅一些。无数相同教育体制下但却很优秀的老师证明,这是能够做到的。
关于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
(一)为什么要减少“刻意教育”?
李老师认为:教育的意图掩蔽得越好,教育的效果就越佳。不动声色、不知不觉、了无痕迹、天衣无缝、自然润物、潜移默化„„这些都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境界。
不用刻意去追求外在的“教育意义”,因为大自然本来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如果不让学生在童年和少年时代便打开这本书阅读,这不但是我们教育的缺失,也是学生们人生的遗憾。
(二)如何把握好教育过程中的“宽”与“严”? 李老师认为:教育,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刚”是相对的,“柔”是绝对的;“法”是相对的,“情”是绝对的;“严厉”是相对的,“宽容”是绝对的;“疾风暴雨”是相对的,“和风细雨”是绝对的;“三下五除二”是相对的,“润物细无声”是绝对的;“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马卡林柯语)是相对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陶行知语)是绝对的„„
(三)面对复杂的社会,如何对学生进行真实的教育?
李老师认为:我们有责任告诉学生,这个世界有它黑暗的一面。我们更有责任引导我们的学生在正视(而不是回避)眼前假恶丑的同时,心中燃烧着向往真善美的理想之火,进而产生一种真诚的责任感:让这个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当为了配合学校“迎接上级”不得不教学生作假时,一定要明确告诉学生:“这是不对的,是我们无可奈何的行为。这就是目前真实的中国!以后大家长大了,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力所能及减少这种自欺欺人。”
(四)如何把课文讲得有厚度?
李老师认为:教师应该有着开阔的人文视野,要有丰富的思想资源,要有尽可能深入的思考能力。同时要站在作者的高度去审视课文,审视教学。
(五)如何理解并缔造“完美教室”? 李老师认为:所谓“完美教室”,就是师生共同度过的一段快乐时光,一起走过的有诗意的日子。它的核心理念是“幸福”。完美,是一种朝向;幸福,才是目的。因此,“完美教室”也可以叫做“幸福班级”。
(六)如何与学校的同事处理好人际关系?
李老师认为:与同事搞好关系,不是一种技巧,更不是一种圆滑,而是我们发自内心地对周围老师的尊重与欣赏。以开阔的胸襟和善良的眼光对待周围的同事,人际关系自然越来越好了。
(七)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李老师认为:作为一个基层的教育者,要打碎“镣铐”是不可能的,这也不是我们的任务和使命;既然“镣铐”不能打碎,那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在“镣铐”的束缚之下把舞跳得相对自如一些甚至优雅一些。
(八)如何与“不支持自己”的校长相处?
李老师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说到最后就是人格的距离,其中胸襟便决定了我们人格境界的高下。斤斤计较于一些不平事,耿耿于怀于一些“整”过自己的人,在事业上无论如何是走不远的。作为教育者,更需要的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是一种宽阔的胸襟。
(九)怎样才能成为“名师”?
李老师认为:当我们怀着浮躁的心去计较每一次得失,过于在乎自己是不是名师,到头来可能什么都不是。相反,什么都别去想,守住自己朴素的教育心,善待每一个日子,呵护每一个学生,岁月总会给我们以丰厚的馈赠。
在李老师看来,教师大体可以分为普通教师、优秀教师和名师。优秀教师的标准很多,但在李老师看来,至少必须具备这样三个条件:第一,课要上得特别棒,棒得让学生每天都盼着上他的课;第二,所教学生的成绩也非常好,特别是中考或高考成绩;第三,班主任也当得非常好,能够带出一个蓬勃向上的班集体。
如果具备以上三点,就可以叫“优秀教师”了,他的优秀都已经写在了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理,这样的优秀教师可以说每个学校都有。如果我们想让自己优秀,请先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
名师肯定是优秀教师,而优秀教师却不一定是名师。
名师应该是有比优秀教师更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往往辐射到一个省乃至全国。而“能说会写”的能力让优秀教师有这种影响力使其更上一层楼成为了名师。
所以,名师的条件还得加上——第四,“能说”;第五,“会写”。这里的“能说”,指的是演讲能力或报告能力强,能够通过演讲或报告传播自己的教育智慧。这里的“会写”,指的是写作能力强,能够把自己的教育案例教育感悟教育反思等写下来,通过发表文章出版著作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一个名师,往往通过报纸、杂志或出版社,让自己产生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而这,正是名师区别于一般优秀教师的地方。
名师不是教育行政部门或什么机构评选出来的,而是靠自己。名师是一种自然而然瓜熟蒂落的成果,并不是对功利“孜孜以求”的结果。
(十)教师成长有哪些关键因素?
李老师认为:机遇、实践、阅读、写作、思考、个性、心态、童心,是教师成长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八个重要因素。
机遇。一个普通的人在大时代面前,真的是微不足道。但如果能顺应潮流,加之有“贵人”相助,一个普通的人也能成为时代的英雄。
实践。所谓“实践”,就是不停地做。教育首先是做出来的,不只是“说”出来或“写”出来的。所以,一名真正的教育者,一刻也不应该脱离学校,脱离学生。我们应该一直在一线实践,并且一直不重复自己,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不断超越自己。
阅读。阅读,能够让心灵飞翔,对教育者的作用极其巨大。李镇西老师比较注重对四类书籍的阅读:读教育报刊,这是为了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读人文书籍,这是为了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读有关中学生的书,这是为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走进学生的心灵;读教育经典,这是为了直接聆听真正经典的永恒声音。作为教师,一定要把阅读当作自己的习惯,甚至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之一。
写作。写作,就是记录生命的流淌。写作对于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教师的写作,就是教育思考很重要的途径。写作的过程,就是我们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过程。
思考。思考,就是任思想燃烧。教育,是关于精神的事业。很难设想,作为精神引领者的教师,会没有思考的习惯。不断地实践,伴随着不断地思考,在李老师看来这是一名合格教师起码的素养。思考,只需要良知和常识。有良知的教师,应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需要常识,就可以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个性。所谓“保持个性”,就是保持纯净的自我,保持崇尚率真、远离城府、保持本色、抛弃面具、追求单纯、拒绝成熟、忠于心灵、执着理想的个性。
心态。如果对教师职业不满意,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职业心态。李老师也提出来了一个作为教师应该想得通的简单问题:我是为自己工作,为自己的幸福工作。这和校长无关,和名利无关,只和幸福有关。教育,就是追寻或者说创造幸福的人生。而幸福源于心态。放眼这个社会,更多的人比我们更苦更累。这不是自我麻痹的的阿Q精神,而是一种理智豁达的胸襟。
童心。所谓“童心”,就是永葆纯真,拒绝“成熟”。
(十一)如何对待自己的教育失误?
李老师认为:真正的教育者,也不是没有失误,只是他总会从失误中汲取新的前进力量。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十二)读不懂一些教育理论著作怎么办?
李老师认为:读不懂就不要读。一本经典的书,应该让每一位读者都读懂,倘若读不懂,它就不是真正的经典,应当适时放下。我们读书的目的,更多的是汲取思想、精神、原则,并同自己的实际相联系,获得启迪,产生新的属于你自己的智慧。
(十三)如何看待浮躁? 李老师认为:“教育是农业。”农业者,春风化雨顺其自然也。教育本来是很实在很朴素的事,作为老师应当时刻提醒自己,要守住一颗朴素的教育心。
(十四)决定人生高度与事业境界的究竟是什么?
李老师认为:技术、人文、思想、信仰、人格这五大要素应该是同时追求,最好是同时具备。如果一定要说什么是首要的,那还是人格。
技术。一个上课精彩而应试成绩也很突出的老师,理应扬眉吐气。
人文。课堂的人文气息源于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大家的分数都不错,但你的分数里面蕴含素质;大家带班都不错,但你的班主任工作充满人性,那你就比单纯有技术的同行更优秀。
思想。应试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好,教师一定要有思想。所谓“思想”并不抽象,也不高深,说白了,就是我们在做每一天的工作时,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有没有想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对不对?我将把学生引向怎样的未来?我的教育人生究竟追求什么?我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信仰。所谓“信仰”,解决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每天从事的工作是为别人做,还是为自己做?是别人对自己的要求,还是自己内在的需要?教育技巧、教育素养、教育思想,都比不上教育信仰更能让人持久地坚守自己的教育阵地,只有教育信仰能够使人保持教育良知,守住教育阵地,能让教育之旅无限地延伸。
人格。归真返璞,洗尽铅华,最后剩下的是朴素人格的的较量——善良、宽容、豁达、坚毅、淡泊„„
(十五)我该不该继续攻读学位?
李老师认为:不要神化也不要迷信博士硕士。关键是自己养成读书的习惯,尽量增加自己的真才实学。
(十六)“新教育实验”对一个普通老师有什么意义? 李老师认为:今天所进行的“新教育实验”,是让教育回到起点,将过去无数教育家所憧憬的教育理想变成现实。
(十七)教育是艺术还是技术?
李老师认为:不要抽象地谈论教育是“艺术”还是“技术”。针对当前的教育现状和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对绝大多数老师说,教育首先是一门技术。
(十八)第一天面对学生该做些什么?
李老师认为:开学第一天,面对新生,作为老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中点点滴滴的闪光点,然后及时予以表扬。这是一种集体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
日常人际关系中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班集体建设也是如此。让学生对新的班集体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李老师认为可以试着做这么几件事:
第一,写一封热情洋溢的欢迎信;第二,给学生一份有意义的见面礼;第三,给学生一个做主人的机会;第四,开一个“记者招待会”;第五,照一张“全家福”。
(十九)如何第一次确立班委干部?
李老师认为:要把班干部产生的过程,作为对学生进行民主启蒙和民主训练的过程。
(二十)如何第一次给学生安排座位?
李老师认为:排座位的原则应该是尊重学生、有利学习、小组固定、每周轮换。
(二十一)如何开好第一次主题班会? 李老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决不是表面上的只由学生主持和参与而班主任不在场,“把什么都交给学生,一切都由学生说了算”不是民主,而是“民粹”。其实,是否“以学生为主体”,关键是看主题班会的主题是否真正来自学生,或者班会课是否真正满足了学生心灵的需要。
(二十二)如何开好第一次家长会?
李老师认为:无论家长们是做什么的,也不管他是什么什么“长”,你是教师,在教育方面,你就是内行就是专家。
(二十三)如何搞好第一次活动?
李老师认为:没有活动就没有集体。一次次班级活动就是学生们成长的载体,也是他们今后温馨的记忆。
第一次组织活动至少应该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活动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要淡化教育痕迹,凸显趣味性;第二,活动要全员参与,不要搞成少数几个学生的表演;第三,活动最好能够有利于展示每个学生的个性;第四,活动最好让学生来设计;第五,第一次活动的时间最好放在开学第一周的周末。
(二十四)怎样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
李老师认为:任何一个人的灵魂都是自由而独立的,只要在行为上不妨碍他人的生活,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人为去“塑造”别人的“灵魂”。重要的是沟通,“沟通”本身就是目的。
与学生相处,有一个原则应该遵守,那就是永远不以学生为敌。对于一个已经对老师有排斥心理的学生,在没有获得他好感之前,决不主动找他谈心。
(二十五)如何把学生“日记”当做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李老师认为:一篇精彩的随笔,能够将一个人的发现变为集体的发现,把一个人的感动变成集体的感动,把一个人的思考变成集体的思考,把一个人的表扬变成集体的表扬。
(二十六)如何善待“后进生”?
李老师认为:任何方法都不能百分之百地解决你所面对的“这一个”学生。如果你天天都和一个或一群后进生打交道,只要有耐心,并且善于思考和总结,几年下来,你绝对就是转化“后进生”的专家了。
(二十七)如何有效地与学生谈心?
李老师认为:成功的谈心,第一,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千万不要居高临下;第二,语言要有自然而然的亲和力;第三,要善于铺垫,善于不知不觉走进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就是“保密”,即不让学生感到老师是有意要教育他。李老师在找不交作业的学生谈话时会和学生这样说:“你的内心深处有两个我,一直在打架。一个是勤奋的我,一个是懒惰的我。每次面对作业,这两个我都在打架,只是对你来说经常是懒惰的我占了上风,所以你就没有完成作业。现在你就要尽量让勤奋的我占上风。”
(二十八)班里有了“小偷”怎么办?
李老师认为:当发生失窃案件的时候,老师应该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对整个集体的教育上,巧妙自然地抓住突然发生的失窃事件,对学生进行必然的教育,也利用这一不期而遇的教育情景,对全班进行自然而然又入耳入脑、震撼人心的教育。
(二十九)如何把每一个“意外”都当做教育资源?
李老师认为:作为班主任要学会从容与冷静,这里的“从容”和“冷静”不是放任和不作为,而是善于从“意外”中发现、挖掘和利用其中蕴含的教育因素,将偶然的突发情况,变成必然的教育契机。
(三十)能够对学生用“兵法”吗?
李老师认为:教育离不开智慧,或者说,没有智慧的教育是空洞无力的教育;但比智慧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心中的民主主义理想和人道主义情怀,而不是手中的“兵法”——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孩子,而不是我们必须消灭的敌人。
(三十一)教育可不可以要惩罚?
李老师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而且我们提倡的“教育惩罚”应该充满现代民主精神。
作为社会人,不遵守起码的公共规则与秩序是很难与人交往的。同时,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其他更多的人学习。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学习的权利,有时不得不暂时“剥夺”个别人的学习权利——也就是说,必须予以必要的惩罚。
(三十二)班干部应该取消吗?
李老师认为:班干部是学生利益的代表者,是集体意志的体现者,维护班干部纯正的本质,关键是让班干部与任何名利脱钩。让教育回归纯净,要从改革班干部制度开始。
(三十三)怎么理解爱学生?
李老师认为:爱,远远不只是一种情感,它本身就包含着教育学生的责任与智慧。教育之爱是最基本的前提,但并非教育本身。然而,我们现在之所以要夸一个老师爱学生,是因为现在有不少老师缺乏爱。这是一种悲哀,我们夸老师,不是夸他有智慧,而是夸他爱学生。就像我们夸一个餐馆师傅,不是因为他厨艺好,而是因为他不用地沟油。
(三十四)把学生培养得太善良了,他们以后会不会吃亏?
李老师认为:在学生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种子:“善良”、“正直”和“机智”。
(三十五)如何面对家长的送礼?
李老师认为: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们很多时候不得不在良知与现实之间进行艰难的抉择。教育,这个特殊的职业,让我们不得不放弃许多必须放弃的,而坚守一些必须坚守的。坚守的防线,就是我们的良心。
李老师曾对一些老师说过:“不要以为家长给你送东西是尊重你,恰恰相反。他进门拜三拜,出门骂三代!”
(三十六)教师的尊严源于何处?
李老师认为:一门职业要受人尊重至少有三个原因——政治地位、经济待遇、个人素养。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是客观因素,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提高个人素养。教师是否有尊严取决于当教师的你是否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它包括许多元素:厚实的学问、儒雅的修养、执着的理想、赤诚的爱心、纯洁的童真、丰富的智慧、宽阔的胸襟、凌云的气节、伟岸的风骨、朴素的良知、自由的精神。
结语
编辑完此文,相当于又看了一遍这本书,温故而知新,受益匪浅。切实感受到李镇西老师作为教育大家给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带来的教育智慧和方法,从而帮助我们青年教师不断地成长起来。
曾听有人说过:“模仿一流,你可能成为二流;模仿二流,你可能成为三流;如果不模仿,就什么流都不是。”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和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确可以模仿名家,先继承才能谈创新嘛。虽然成功不可复制,但是学习和模仿名家会让自己取得进步那当然是肯定的。这也不正是我们读李镇西老师《给教师的36条建议》的目的吗?
凤庆一中
石凤海 2015年5月28日 于高三文综办公室
第三篇:读《给新教师的50条建议》有感
读《给新教师的50条建议》有感
潞水学校 袁旭兰
看完《给新教师的50条建议》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教师,有良好的教育素质是很重要的;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所需要的,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于教育学生是很重要的.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因为它充满了精气神,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总观全书,我将一些读书体会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可按现在的局面来看,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用的。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教师这个工作。“教育教学工作艰巨繁难,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教学素养是很难胜任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在学校尽管学过一些教育学心理学,但由于没有经验理论和实践很难联系起来,专业知识也没去加以提升巩固,教学时常有紧迫感,总觉得知识欠缺,“书到用时方恨少”。工作一年来,在学习这一块有了大进步,便觉得自己充实了许多,自信也增强了许多。“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泛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苏霍姆林斯基如此建议老师。所以,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保持一颗谦虚的心、对知识渴求的心,充实自己,为教育好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学校的发展也体现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随家庭择校就读也同样指出了继续学习的迫切性。现代教育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必须要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教师要塑造良好的师德
不知不觉,我在三尺讲台上已走过了一年,一年走来,我经历了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更有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一年里,我深深感受到了身为人师艰辛压力背后那无法释怀的平淡,也彻底感悟了看似轻实则重的两个字——师德。“每一个有着良好道德规范的老师,都具有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甚至会影响他一生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对金钱趋之若鹜,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以一种功利目的看问题,做事情。但是作为一名教师绝对不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绝对不要让污浊之风吹进我们脚踏的这方净土!也许我们有不顺心的时候,当我们挑灯夜熬、精心备课辛辛苦苦传授学生知识,有时却发现他们的热情并不高,眼神并不渴望;当我们真心投入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却发现那些调皮个性的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如此种种,我们不能妄言斥责,不能侮辱学生的人格,因为如果你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伤了学生的自尊,你毁掉的将会是他的一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看到其不足时,更要发现挖掘其闪光点,给学生多些微笑、赞美和鼓励。永远不能违背良知和师德,永远不能违背对学生该有的爱!如果说尊重是为了发现孩子身上的创造性,那么宽容便是为了保护,赞美便是为了鼓励;如果说尊重是走进孩子心灵的桥,那么宽容就是给他们空间,而赞美就是给他们舞台。在学习中孩子们会出现很多错误,这需要教师的尊重和宽容。对待学生偶然的过错,不妨采用善意的态度,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我们教育的目的。
“用自己切实的行动去感召学生,感化学生,用高尚的品德去教育学生,不知不觉中,你的灵魂也得到升华”。
三、教学要因材施教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得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课堂,爱上学习。因此课前一定要备好课。
在备课时不仅要注意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还要深刻而周密的考虑到让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回避这些困难,怎样引导学生走上克服困难的道路。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用自己的态度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感觉,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让他们产生满足感,获得知识的健康疲劳感。这样很多学生学习的愿望就会强烈起来,认识到学习是如此快乐,如此美妙。
对于学困生,要制定较小的目标,让他们经过努力就能实现。比如: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把要求放低一点,一般学生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就能产生成功的喜悦。我们老师对这些学生的评价也要放低标准,只要有进步就给高分,错1题2题也可以打“优”,这样不致于挫败学生的积极性。
对一些优等生就应该让他们自己解决难题,给他们挑战的机会,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学生只有在付出自己的劳动后,获得成功才是快乐的、诱人的,这样的学习才会变得自觉自愿。
“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给新教师的50条建议》一书,读后,体会颇多,让人精神为之振奋,宽泛地写了几点,还有很多细枝末节就不赘述了。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更重要的是,这书能让我们对照反思指导于实践。对于这本书,我认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憧憬与希望去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我们才能从中汲取精华,提高自己的素养。
第四篇:读李镇西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有感(一) - 副本
读《给教师的36条建议》有感
(一)郑东新区众意路小学 张晓丽
读一本好书,就犹如在与一位智者面对面的交谈。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作为这个寒假我校全体教师的共读书目,无疑成为了众意人的假期加油站。关于“教育”这个庞大而冗杂的话题,在书中李镇西老师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摘取36个或典型、或棘手的教育问题,有理有据的做了真诚而详实的回答,有些做法甚至拿来就能用,对我们的一些教育问题有着切合实际的指导意义。
读完这本书以后,思绪是复杂的。有敬佩,对李镇西老师教育精神的敬佩;有自责,对自己不善于总结的自责;有信心,有新学期上好课、带好班的信心……
一、做一个智慧的老师
李镇西老师就是一位充满智慧的教师,在这本书中,他告诉了我们如何处理教育难题,比如“对待和转化后进生”、“班里有了小偷怎么办”等;也教会了我们如何与学校的领导、同事相处;还诠释了什么是“完美教室”以及“如何把课文讲得有厚度”……读完这本书,掩卷而思,自己是否也应该像李老师一样做一位智慧的老师,哪怕不及其百分之、千分之一,但是满怀着对李老师的敬佩,决定朝着智慧老师去努力,总归是一个好的开始吧!
二、做一个善于总结的老师
李镇西老师一生的教育经历演绎了如何从一位普通教师关注自身成长不断进步从而成为一代名师的教育传奇。读此书时,时时会有共鸣。哦,这样的事情我也经历过;咦,我的做法和李老师的差不多呢!可是此刻,李老师是作者,我们只是读者之一,为什么呢?当然,我们和李老师的差距不止一二,但其中最致命的差距是我们没有如李镇西老师那样做一位善于总结的老师。我们总是沉溺于抱怨之中,为什么教案总也写不完?为什么作业总也改不完?为什么学生问题总也解决不完?于是,我们日复一日的重复和蹉跎着岁月。上班不到三五年,当初的教育热情已经荡然无存,宁愿堕落的选择顺其自然。读完这本书,掩卷而思,自己是否也应该如李镇西老师那样做一位善于总结的老师?面对着每天看似差不多实则大不同的教育做一个有心人!多思、多写!
教师工作是具有重复性,也有着创造性的。选择做教师就选择了平凡,是的,是平凡,却绝不是平庸。也许我们永远也成不了李镇西老师那样的名师,但至少我们在努力的路上!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第五篇:读李镇西有感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后感
马尚一中 房文宇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应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重视法治、倡导宽容、讲究妥协、激发创造的教育。工作之余,拿起《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读了一遍。读过之后,深受启发。
全书集中展示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艺术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李镇西老师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极强的教育故事之中,在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引人入胜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浑然一体,读后发人深省,撼人心魄。李镇西老师说:“我为现在这种状态而感到高兴,准确地说,应该是感到内心的宁静。因为这种状态让我感到踏实,不浮躁,没有被所谓‘专家’的名声所累,毕竟我一直是和学生在一起的。”
在书中李镇西老师还提到“让学生阅读大自然,让班集体充满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其意义决不只是停留于热爱大自然和不露的教育艺术的层面,我希望达到的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的童年富有诗意,让他们的人生充满情趣,让学生的生命更加丰满!”
把童年还给童年,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来使我们的孩子有这个年龄应该有的纯洁、天真、梦幻以及由此带来的情趣与浪漫!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孩子由于“看透了世界”因而变得世故变得成人化起来,这样的孩子在小学的高年级里应该说在现在是相当普遍的。那么如何开展我们的教育呢?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 在李镇西老师看来“最好” 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因此,李镇西老师说:“我所谓的‘做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所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 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 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 ”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强调自己和自己比—— 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这本书的序言中是这么说的:“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读到这里,我心理感触颇多,发现平日里自己所谓的在乎其实连自己都没超越,又何谈“在乎”呢? 比如第二章“提高教师的素养”,从“做有思想的教师”到“阅读和写作,提高教师素质”;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从“学习陶行知伟大的师爱精神”、“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到“青年班主任怎样提高科研修养”;从“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应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到“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李镇西老师每天“自己和自己比” 的成长 轨迹:踏踏实实上好每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
书中这些朴实的语言,更是体现出了作者的真诚与谦逊。从教25年来,李镇西老师“一直都在一线,一直都在讲台,一直都和学生 零距离’”。他长期担任班主任,并从事语文教育,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教学理念,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有的已经深入人心,被教育界广泛认同。“‘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我会记住这些话,为自己的人生做航标。在以后的教育中慢慢地学会让自己今后的教育变得适合儿童的口味,让自己的教育能够充满浪漫的气息。从李老师的一个个教学实例中学习他的教学的艺术,从一个个平凡的故事中体会他不平凡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