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永泉小儿太极按摩之实践与体会[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2 03:3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永泉小儿太极按摩之实践与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永泉小儿太极按摩之实践与体会》。

第一篇:苏永泉小儿太极按摩之实践与体会

苏永泉小儿太极按摩之实践与体会

实际操作情况:

见到苏老前,自己将信将疑的给悠悠做过几次按摩,因为心里怀疑或者说还没有坚定地相信,总有一些半信半疑,心神也很难宁静,要不就是10分钟就坚持不了了,因为怕有副作用,要么就是躺着按,结果睡过去了。

总共有意的按摩4-5次,其中有两次出现呕吐,第一次悠悠肚子象开火车一样,是喷射状,一晚上两次,但是吐后感觉孩子好像轻松了很多,当时也没想到可能与按摩有关;后来有一次半夜又吐了,是透明液体居多,那时候害怕了,觉得按摩坏了。因为孩子吐后好像感觉很不舒服,当时还斗胆给苏老打了电话,结果被老人家训了一通,“看电视上拉二胡,你就会拉了么”,千叮咛万嘱咐让我参加培训。

可惜没赶上培训,但是还能有机会让苏老面诊,苏老说问题不大,按摩就能好,于是让我和助手简单学习了一下手法。虽然没有听讲座,但是见到苏老本人后,并与其助手学完手法后,心理感觉踏实了许多,信任度也提升了一些,回来后,才算正式开始坚持给悠悠按摩,从以前将信将疑半睡半醒15分钟,调整为每天晚上孩子熟睡后坐着面对孩子专心按摩30-60分钟,最大的改善就是:

1、悠悠的睡眠明显得到了调整。悠悠从小就没怎么睡过整夜觉,从小爱踢被子,喜欢满床转,按摩前一周更是经常醒来脾气暴躁,经过连续一周的按摩后,睡眠明显改善,睡得很稳,醒了也不躁,踢被子的现象极大改观。这是让我和悠爸都非常高兴的事情。

2、上火现象逐步好转。刚开始按摩时,悠悠是上嘴唇红肿有些裂口,按摩了两天,嘴唇有所好转,但是下巴出现很多红疙瘩,甚至有一天,左耳垂也有了一个,当时其实还是很紧张的,但是放下心,当天晚上按摩了1个小时,后面几次也都超过30分钟,耳垂上的两天内消失,下巴上的也在慢慢收缩。要知道本周班里吃了几次蛋糕,圣诞节也是海吃,居然能控制住火势,我已经相当激动了。

3、咳嗽好转。本来咳嗽也不严重,现在基本上不怎么咳了。

总结一下几点感受:

1、信任很重要。感觉只有相信了才能沉下心来,怀着快乐的期待进行按摩,妈妈心情越信任越有安全感就越容易专注,才能达到苏老说的心无杂念。

2、心态不能太着急。刚开始总惦记着出现什么奇迹或者迹象来表明手法的到位,比如盼着肚子咕咕,盼着孩子长舒一口气,后来发现,这些现象并不是每次都有的。有的时候肚子咕咕是在按摩30多分钟之后才会出现,长舒一口气有的时候不按摩的时候孩子也会有,所以有一定的偶合现象。主要还是要看孩子的状态,睡得好不好,精神有没有改观,病情有没有减轻,这个才是主要目的。

3、手法上的小结。和一位大姐学手法,自己总结是:轻缓、被动、流畅。轻缓就是手很自然的放在肚子上,轻轻的贴着,动作宁可缓慢不可太快,一开始大姐总说“太快了”,呵呵;被动就是完全跟着孩子的呼吸走,孩子肚子沉,跟着沉,孩子肚子起,跟着起,这里面必然就有一个手的动作毫秒略微得置后于孩子的动作;流畅就是不是机械的上下,好象波浪一样的上下,这是当时学手法时当大姐说“就是这个感觉时”,我体会当时手的每次上下调斗都是很柔软顺滑的。真的就像杨老师说的“木浮于水”。具体手法是:坐在孩子一侧,孩子平躺,坐在孩子的右侧就用右手,手自然放松,轻柔的放在孩子肚子上,手心劳宫穴(手自然握拳中指所对位置即是)对准孩子的肚脐,跟随孩子的腹部起伏即可,他上你上,他

下你下,他停你止,孩子越小,越要轻,重在轻缓重在意。

几点补充和反思:

一、苏老在培训时强调养育孩子不要走极端。苏老说啥都能吃,就是不要失偏,孩子吃了寒的又吃点热的不就平和了吗?除了海鲜之类会引起比较严重的反应的食物,平时的水果什么的都不要走极端,《零极限》里说对食物不好的想法才是损害健康的关键原因。培训时苏老数次无奈的说:就是你们这代妈妈不会养娃娃了!”要向卖菜的收废品的人学习怎么养孩子!反思一下从最初中药调理到后来的严格忌口,以至于悠悠吃什么东西,我脑子里面都是两个字“紧张”,对孩子对健康对教育的过度关注,渐渐的混乱了长幼顺序、混乱了许多概念,现在才突然醒悟,食物大多都是偏性的,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怎么吃,要平衡的吃,享受的吃。

二、相信中医,不是相信中医里面的条条框框,而是阴阳平衡的原理,不绝对不教条的理解,相信万物相互有系,中庸而不极端。

三、反思造成我们这种极端心态的原因:一方面都是新手妈妈,生且只能生一个,没有经验总结也没有经验学习,有很多的期望,又很紧张的探索;二方面与上一代人缺乏沟通和继承,我们的父母当年面对的也是大变革时代,破四旧破传统,继承的不多,再加上生活在事业高于一切的年代,生命更多的献给了新中国建设,我们能继承的就更少了;三是新观念新理念在我们这个年代层出不穷,特别是社会上绝对化的宣传炒作,把每一方面的影响绝对化,甚至绝对长远化。当你盯住一个点不放的时候,这个点就会越来越大。许多不是问题的变成问题。再加上鱼龙混杂,毫无安全。

四、回归。肯定否定再肯定,我想这也是学习的一个必然过程。以前的妈妈的确靠的是本能,也没有过多考虑过,上行下效,我们多了一个环节多了一些思考,自然也走了一些探索的弯路,可能有些还是要走到老路上,但这条老路已经不是纯粹的老路,而是经过思考后真正的新路。

放松的心态下有意识的生活,不焦虑,顺应天时,给自己和家人一个轻松的人生~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报告之收获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报告之收获体会

通过本学期几大模块的学习,系统性的提升了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认识到为什么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好处,当今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对于一名研究生而言,对于自我反思以及对于未来道路的选择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导论部分

导论部分综合讲述了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以及中欧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等。

从总体上认识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

根据当代中国发展实际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途径。

二、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迈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但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国外被迫承认中国的崛起这一事实。但这不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强国。第一,从人口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第二,从人均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第三,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名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仍有7000多万人。第四,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多,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第五,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水平。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在深圳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科学判断的主要根据在于:一是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国家发展。二是中国经济发展总体

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更加成熟。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难点和重点。第一,党的领导与执政的关系。第二,党和人大的关系。第三,党和政府的关系。第四,党和司法的关系。第五,依法治党的问题。

政治体制改革是当代政治建设发展的直接动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二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三是关于文化建设根本目的的理论。四是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理论。五是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等。

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优势,大肆对其他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实现其“和平演变”的图谋。当前,我国正处在“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关键阶段,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抵制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渗透,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

加强社会建设,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到规律,统筹各阶层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用历史、具体、发展的视角来看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社

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维护公平正义,就是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社会治理的目的是协调社会利益,引导社会达成利益共识。因此,社会治理必然表现出多元主体参与、表达利益诉求,平等协商、相互配合的互动性。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当今世界存在着两大类环境问题,一是工业化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带来的环境问题;二是由于不合理靠法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的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物种灭绝等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两类问题兼而有之,更严重的是第二类问题。

当代中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人口占全球首位,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森林和草原面积,居世界第120位;人均水资源居世界第88位。我国每单位GDP的能耗为世界水平的2.4倍。第二,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人均却仅为世界的四分之一。第三,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我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国以来,全国共有66.7万公顷耕地沦为沙地,有235.3万公顷草地变为沙漠,全国退化草地面积达1.05亿公顷。第四,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到1.35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第五,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有毒化学品、固体废弃物、噪声等污染给人们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处理好有限的国土空间与日益扩大的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有限的国土空间发挥更大的承载能力。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上,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包括:第一,推动绿色发展;第二,推动低碳发展;第三,推动循环发展;第四,加强宣传教育。三,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即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的提出,为努力建设国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的特征,这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论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巩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治领导;二是思想领导;三是组织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改善党的领导的前提,不断完善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党治国理正的基本方式。

八、当代中国与世界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二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三是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四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影响深远;五是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六是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际局势呈现出来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态势,和平与发展任然是时代主题。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17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签署了300多个国际公约,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贸易协定或经济合作对话机制。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在过去30年里。中国有6亿多人摆脱了贫困,对全球减贫事业贡献率达70%。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比从1%提高到12%,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近30%。

当代中国国际战略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

和谐世界;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学习的是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正确认识看待历史。中特这门课程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现在研究生阶段再次学习该课程,细细品来仍然感觉到受益匪浅。

第三篇:方流芳:苏永钦教授学术报告(民法的积累、选择与创新)之评论[定稿]

方流芳:苏永钦教授学术报告(民法的积累、选择与创新)之评论

方流芳教授(评论人):

首先,作为政法大学的一个老师,我在此对苏老师表示我的敬意和谢意!苏老师最近几年来一直笔耕不断、硕果累累,我作为苏老师的一位读者也有很多心得,受益良多。再次感谢苏老师来此和我们分享他的治学成果!下面我做一点简短的评论。

首先我谈一下苏老师的报告。苏老师的报告是一个眼界非常开阔的观察,他从一个宽阔的视角、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思考民法的沿革和未来,同时,又是细致而微地反思民法的许多具体规则。宏大和精细的结合,这是苏老师治学的特点,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学术功力。

苏老师与许多其他民法学者不同之处在于:他能意识到民法的危机,同时,他对于克服民法的危机又保持信心。他意识到民法的危机,不是无视这一危机,而是 直面应对:他看到了全球化背景下法律的交汇和碰撞,从中思考法律的未来;他强调公法和私法的接轨、公法和私法的调和,民法的公法界限,从融通管制和自治、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的政策思考中去体认民法;他把民事责任、民事关系、民事规范和它的合宪性放在一个大的视角之下去进行观察民法、经济法等等放在一个总体 的立法政策下进行观察,这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其实,我们中国大陆也进行过民法和经济法的讨论,这个讨论当时也对中国法律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但是,那次讨论有一个比较大的局限。这就是凡是教民法的人都站在一边,凡是教经济法的人又都站在另一边,双方的立场都和自己谋生的“专业”有关,在“专业”事先决定立场的情况下去讨论问题,争议点、论据、结论和论辩方法都会是非同寻常的。苏老师刚才对物权法定规则发表了很有见地的看法。在今天的讲话和已往的论文中,苏老师都谈到:如果物权法定制度被改变、被松动的话,并不会造成一些学者所说的 “反公有”情况,也就是说不会导致基于一个权利之上出现很多相互制约的权利,从而产生挫折成本,增加交易障碍,相反,如果让政府强行管制,强行规定的话,那就可能出现“反 公有”,这是我非常认同的一个看法。另一方面,苏老师又坚守民法的核心部分,他赞同物权行为,他认为概念精细化不仅有利于法律的解释,而且有利于法律保持逻辑的一 致,如果更改或舍弃这些概念,代价可能是整个逻辑结构的变化。这些都是苏老师独到的看法。在此,苏老师还清楚地表明了他支持中国制定民法典的立场。同时,他再三强调:民法典的读者不是人民而是法官,民法典不是写给人民而是写给法官看的。这些观点都给 我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给我很多启发和感受。

接下来,我围绕民法的积累、选择和创新的问题,做一点回应。

第一,法律移植是殖民主义时代的精神遗产。如果我们纵观历史的话,法律移植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个过程,这就是殖民化和自我殖民化。实际上,除了殖民化 和自我殖民化之外,你很难找到其他的法律移植的路径。中国的法律移植是一个从殖民化到自我殖民化的过程。法律移植运动起源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当时,中 国和英国签订了《续订通商条约》。在这个条约中,中国被动地接纳法律现代化,回应西方的的指责。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是:“中国法律是野蛮的,诉讼当事人 受酷刑折磨,司法专断、残暴而腐败,这是外国侨民不可接受的法律体制,所以,外国人在中国需要治外法权。如果中国尽快地制定法律,使中国法律文明化,那 么,西方国家就会考虑在一定时间放弃治外法权。”从此以后,大清王朝、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的修法都是和废除“治外法权”这一目标结合在一起的。简而言 之,中国当局认为,只要法律和西方接轨了,西方国家就没有借口继续维持治外法权了。中国最初的法律选择是为了废除治外法权的一种谋略,中国选择大陆法系,这完全不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与人民无关,与国情无关,与合理性无关,它纯粹是威权政府强加给社会的选择,是威权政府应对外国压力而强化自身合法性的造法运 动的产物,这是我的看法。

第二,首先进口的法律总是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当这种先入为主的效应和法学教育结合在一起之后,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排斥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封闭。法律 移植造成了法律进口国的路径依赖。中国法学家经常讨论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采用哪个国家的法律?”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一方对另一方说:“咱们中国是大陆 法系,你主张的是英美法系,两个不能合到一块。”——这几乎成为掩盖无知,阻断讨论和不战而胜的招术。如今,外国人、国际机构在这个问题上也形成了同样的 路径依赖,例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也常常做这样的研究课题:“中国该选择什么法律?大陆法系好还是英美法系好?”美国的法学家庞德在国民政府担任法 律顾问而四出演讲时,也是这样提出和回答一个问题:“中国该选择什么好法律?大陆法系,还是普通法系?” 庞德的回答是:大陆法系更适合中国,因为,中国已经选择了大陆法系。我觉得,这些说法既不合逻辑,也不合常理。首先,中国是自己创制法律还是借鉴外国法 典?借鉴哪个法典?这是一个政治问题。如果在民主政治之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来自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如果不在民主政治之下,那么这个问题是否存在、是否需要 回答、如何回答,答案都是来自政治权力的运作。无论哪一种情况,法学家都不处于对这一问题作出最终判断的地位,更不是一个只有法学家的意见才显得有分量的问题。其次,中国的选项是不是只有大陆法系和普 通法系?是不是天生注定了只能在这里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就此作出肯定回答,在二十一世纪进行这样的选择,实在是一种落后观念。追随大 陆法系理论的立法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的法律理路的混乱和停滞不前,例如,《民法通则》把法人理论的教条主义推向了极端,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 有企业通 通看成民法上的法人,这是既没有先例,也不会有追随者的非常出格的做法。一个国家没有理由把它的全部机关统统作为民法法人,没有理由把公立机构、官办事业 统统作为民法法人,因为,这背离主权统一和科层等级的组织结构。按照台湾的法律,政治大学、台湾大学不是法人,而是公营造物,而按照中国大陆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和其他任何大学都是一个法人。泛法人化的实际意义颇有疑问:法典把一个单位说成法人,那个单位的自主性就增加?这是一 个法律神话,一个历史的误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中国法学家是应当对这一错误负责的,因为,中国法学家把鼓吹立法当作自己的事业,常常误导当局。

第三,民法的普适化过程存在着一个悖论。这个悖论在哪里呢?它存在于法律表面上脱离政经体制的价值中立和它的内在价值之间的冲突。只要简要地回顾历史 而不必作地道的追溯性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民法术语和连接术语的那一套逻辑结构,其基础是注释法学派对罗马法的经院式解释,这个经院式解释在十二世纪之后 的欧洲法学教育中成为主流,从中形成的知识在十九世纪被运用到民族国家的立法过程,从而出现了民法法典化。如果某种价值和表达这一价值的理念能够超越时空 而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某一类法律中永远有效的话,那么,或者是普适价值、普适语言能够抹去语言、经济、历史、文化、风俗的差异,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 法律从而变成了同一门派的宗教;或者是法律仅仅存在于纸面上,远未进入生活,从而无论怎么写都没有关系。民法包含的另一个紧张关系就是它的过度归纳。如果 说,民法有一个基因的话,法律行为就是这个基因,万事都可归纳为法律行为; 又如,在债的关系里边,合意之债和非合意形成的侵权之债是作为一个大类出现的,然而,正如苏老师著作里指出的那样:一个是由契约所引发的履行问题,另一个 是人身和财产受到伤害而引起的损害赔偿问题,两者的差别远多于共同。与过度归纳相伴随的是,过度切割和区格,物权、法律行为、债等等,每个概念都存在着无穷扩展的区隔。还有一个问题,按照形式逻辑对 概念进行归纳、区分、排列和组合,这似乎是把法律变成一种纯粹的形式逻辑的艺术,形式逻辑代替了经验,形式逻辑代替了政经体制。所以,民法超越时空的普适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它和现实生活是脱节的。

第四,经济全球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反法典化的过程。全球化和法典化是不可兼容的。比如说,像欧盟要实施法律统一,它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法系之争。法系变成了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妨碍人们创新的堡垒。但是,在某些情境下我们还是有妥协和达成共识的先例,比如说,联合国的《国际货物销售公约》——它既 不是大陆法系又不是普通法系,但是,是非常成功的一个范例。我觉得在市场全球化的情形之下,法律的发展应当是走向《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这样一种模 式。当然,这也只是走向之一,我并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应是国际通用的,而是强调:形成国际交往中的通用规则必须打破法系分割。

第五,法律的进步需要创新,对于中国以及所有的法律引进国家来讲,语言阻碍创新,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首先,这些法律术语都是外来语,这些外来语 是人民、法官和立法者本身都难以理解的。外来语在本地化过程中又产生许多歧义、许多混乱,一遇见问题,大家就去寻根,看法律出口国是如何解释法律的。在法 律引进国家,法学呈现出一种比法律输出国更严重的法律原教旨主义,这种原教旨主义的表征就是那种寻根的迷乱,动辄罗马法、德国法、法国法、瑞士法,这种寻 根式的法律解释大大超出了法律引进国的法律家的知识和语言的承载能力,因此,必定制造更多混乱、误导和不实陈述。今天,许多论文都是按照这样的套路来写 的:“这个说法原先来自德国,德国现在已经改口了,我们怎么还不改?”“ 这个观点来自德国法学,德国已经把这个观点写进法律了,可见,观点之成熟、可靠,我们怎么还不写进去呢?”这是一种自我殖民的法学知识,始作俑者是外来法 律的虚妄权威对人的精神的奴役,是外来语对人的思维的限制。

法典化自称的一个合法基础是,法律成文、公开、系统能够减少人民对于法律专业人士的依赖——使人民可以更多地依靠他们自己,而不是依靠律师的专业服 务。但是,如果一个法律完全是由外来语构成的,如果一个法律的解释必须要到外国去追溯它的本源,法律和一个国家的人民是没办法亲和的,法律也没有可能应对 它本需应对的事。中国民法是不是需要法典化?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是否还要走欧洲国家19世纪的老路?如果德国人在今天有选择的话,他们会不会法典化?试图 把这么多东西都放到一个法典里去,按照注释法学派在1,000多年前创制的体例去草拟法律,这实在是法制不能承受之重。谢谢各位!

第四篇:沁阳四中王永亮《基层教育管理探究与实践》阅读体会 Microsoft Word 文档

由安全台账制度引发的思考

------《基层教育管理理论探究与实践》阅读体会

沁阳市第四中学 王永亮

近几年来,中小学幼儿园视校园安全工作与教育工作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国家也出台了诸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条文,各级政府和学校也都在尝试着建立因地制宜的校园安全管理模式,切实地保护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状况还不乐观,校园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学校安全管理是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这不得不让各级政府和学校加倍的重视。2007年以来,赣州市教育局探索建立的学校安全台帐制度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开创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新模式,同时也给我们整个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启示。

过去的学校安全管理往往被看成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责任状由教育部门层层签订,安全隐患由教育部门和学校负责消除,出了安全事故由学校承担。教育部门单打独斗使学校安全难以保障。在学校安全工作中,我们往往强调的是建立学校安全应急预案,但是没有切实的付诸实施,占主导的仍然是事后处理的惯性思维。赣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意识到了事后处理的危害程度与成本,正如市教育局黄德明局长所说:“整个学校安全工作必须前置,必须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2006年12月,赣州市学校安全台帐在如何创新学校安全监管模式的调研中应运而生。安全台帐实施以来,其切实可行的独到特点创新了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台帐建立后,学校安全工作由政府和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承担,政府部门和学校责任明确,各负其责。学校安全台帐对学校安全隐患存在的形式划分为6大类45小类安全台帐内容,每项内容都有具体的安全隐患存在形式,由政府和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范围和安全台帐隐患内容各负其责,并形成一套完备的责任制度,明确各责任主体的义务和责任,各行其是,切实地保障各责任主体认真负责地整治和排除安全隐患。

赣州市政府依据安全隐患存在的形式,把学校安全隐患分为硬件(校舍、设施、设备)和软件(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安全教育、学校日常管理、校园周边安全管理、部门职责)两个方面,一共为6大类45小类安全台帐内容,如危房、生均校园、消防设施不达标、专门用于接学生车辆不合规定等等,涵盖校园安全、制度保障、内保安全、校舍安全、消防安全等各方面。然后登记学校安全隐患。根据学校安全隐患的类别及编码,在《学校安全隐患登记表》上把各种安全隐患记载下来并进行分类。同样根据学校安全隐患的类别,确定其责任承担的主体。最终通过《学校安全隐患报告单》把安全隐患报告给负此责任的相关上级单位。各学校安全工作的责任主体对报告上来的安全隐患进行彻底的整改,落实抄告单。政府部门、县(市、区)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要对相关责任主体的工作进展进行监督,对不按期完成整改任务,导致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和恶性案件的,则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相关责任主体负责的安全隐患经检查合格者,即便进行销号,宣布此项安全隐患的彻底消除。

赣州实施安全台帐管理以来,以其实践证明了安全台帐管理是建立新的校园安全监管模式的有益尝试,对于推进学校安全监督模式改革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在安全台帐管理中,各有关责任主体对学校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充分利用责任主体的各有关部门的专业优势,摸清了学校安全隐患的“家底”,使得学校安全检查台帐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做到诊断准确、不留死角。安全台帐的实施方案,将市、县(市、区)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岗位责任逐条细化,分解落实到人。落实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并张贴公布,时刻警醒有关单位和个人,认真履责,接受监督。有利于促进构建地方党政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学校师生广泛参与的安全工作新格局。

赣州实施安全台帐管理不仅创新了校园安全管理新模式,也为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深刻的反思。自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确立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的方针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实行了九年免费义务

教育,投入专项资金对校舍,教学设施进行改造、更新,为科教兴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日常工作中,各级政府却对教育重视不足,个别地方政府数十年未对教育投资一分钱,有的甚至还从教育上谋利,教师待遇长久未能得到解决,教育功利化现象严重,上级政府部门虽然也设立了各项督导政策,却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检查也是走马观花,欺下瞒上,无形中也令教育这块净地蒙尘。结合赣州安全台帐管理的成功模式,我们不难发现,诸多问题的产生,关键就是责任落实不到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扩大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知情权、参与度。

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对比纲要规定,我们可以发现“要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在目前仍难以实现,各地标准不一,政府缺乏统一的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因此,教育要发展关键在于在于制度的完善和落实。要真真实实的将各级干部的提拔任用和教育业绩挂钩,要有强有力的手

段保证各项政策的落实。其次要保证教师的待遇落实。教育是一项长效事业,教师是教育方针落实的执行者,以人为本,方能稳住人心,人心不稳,又何谈职业道德建设。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教师待遇,尤其是农村教师收入与社会平均水平存在巨大落差,教师积极性不高,难以安心工作的现象日益严重,直接影响了教育的根本,解决此问题,国家必须设立统一标准,强制性提高教师待遇,方能将纲要精神落实到位。第三必须坚持素质教育的办学方向。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小学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中小学教育必须大力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将教师学生从分数中解放出来,实施多元化评价政策,真正将提高国民素质放在教育的首位。第四,学校建设要避免盲目性,重复性,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避免浪费,使学校硬件设施得到逐步完善。

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未来,教育是民生。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全民有责。衷心祝愿我们的教育事业在科学的道路上持久健康的发展。

下载苏永泉小儿太极按摩之实践与体会[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永泉小儿太极按摩之实践与体会[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