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家庭教育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相信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说的就是孟子的母亲择邻而处善于教子的故事。孟子贪玩时,母亲就把刚织好的布绞断,教育孟子学习一定要持之以恒。孟子谨记母亲的教诲,勤奋学习,最终成为中国古代仅次于孔子的圣人,被尊为亚圣。毫无疑问孟母对儿子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这也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将性格的形成绝大部分都要靠父母的教育。童年时父母在孩子眼中就像齐天大圣一样,无所不能,无所不会,他们就是孩子眼中的偶像。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有人说,孩子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前途的收获。而父母就是最先的耕种者。所以这是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说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滴体现出来的,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曾子杀彘的故事值得家长们深思。“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相信曾子的儿子长大以后一定会是个信守承诺的人。这可谓是善于教子了。
我们总是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教可以了,孩子能不能成才就看老师的水平了。所以家长们省吃俭用也要把孩子送进所谓的明校,认为孩子一进名校就会从此前途光明了。可不知正是他们这种心理反而让孩子们更会有了优越感,不会再通过自己的好好奋斗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可谓是适得其反啊。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又怎么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呢。家庭必须把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上。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最终孩子会吸收你身上的优点,这也是家长给孩子们人生的第一笔财富。将会让他们终身受用不尽。
父母应该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这样当孩子面对困难时就会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解决它。
总的来说家庭教育作为一个长期被人们忽略的教育层面,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家长必须把家庭教育贯彻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俗语有上梁不正下梁歪,也由老子英雄儿好汉,其中的差别恐怕很大程度上就是家庭教育的差别。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现代教育成败的关键。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和很好的实践,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第二篇:论家庭教育
0907010071数信学院金政杰
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做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 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
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
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
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
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
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 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顶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国的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俗事的各种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
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四、父母在倾听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倾听对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功不可没,然而在现实社会当中,做父母的又是怎样做的呢?孩子是否把父母当成自己的真心朋友,积极向他们诉说自己呢?
现实中,许多父母在亲子沟通中存在问题,他们不能理解孩子们在与朋友聊天时兴高采烈,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而跟父母谈话却好像挤牙膏,问一句答一句,问多几句,就不耐烦起来,这种现象是相当普遍的。
实际上,亲子沟通所存在的非常多的问题都是因为父母“说”得多,“听”得少。孩子在想要寻找倾诉对象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又遭到一番“教育”,甚至成为父母“语言垃圾”的承载者,如此这般,孩子也就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了。
五、怎样倾听孩子说话
学会倾听孩子说话其实也不难,让孩子开“金口”其实也不难,最重要的是父母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接下来就是改变一些我们的习惯做法。
(一)倾听孩子,要做到一停二看三倾听
(1)第一步就是停下来
这里的“停下来”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停下你手中会分散你注意力的事情。这本身就是尊重孩子的态度,同时也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准备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果父母一边做着自己的事情,一边有一句没一句的与孩子说话,因为心思不集中,交流很难顺畅,甚至可能造成误解,伤害孩子的感情。第二个含义是从心理上停下来,有些父母在听孩子说话前,先存在一种心理定式,无论谁对谁错,就是孩子做的不对,把责任全部推到孩子身上。所以父母在与孩子交流之前,除了把手头的工作停下来,同时也要把自己心理上的种种成见先抛开。在这一刻,父母的心理应该是一张白纸,对孩子所说的东西全部接受,而不要急着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评判和批驳,(2)第二步就是“看”
看什么?仔细观察孩子说话时的脸部表情、说话的声调及其他肢体动作等非语言的行为。从孩子的非语言行为中,可以得到许多孩子没有表达完或者没有表达准确的信息,从而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以及孩子的心理活动。比方说儿子很难过,朋友没有邀请他去参加生日聚会,他一个人耷拉着脸想跟你说些什么,这时你就可以判断出儿子不高兴,接下来你就会很注意孩子对你说的话了。
(3)第三步是倾听
倾听不只是只有耳朵就可以了。怎样有效地倾听孩子的讲话呢?首先要做出听的姿势,一定要与孩子平视,不可居高临下,身体稍微向前倾,并且要睁大眼睛看着说话的孩子,很自然地用眼睛表达你的兴趣和愉悦。
除了全神贯注倾听之外,还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中国教育家周弘说过“要想和孩子沟通,就必须学会倾听。倾听是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前提。不会或者不知道倾听,也就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么,连孩子想什么都不知道。何谈沟通?在认真听取孩子的诉说并观察其面部表情之后,对孩子的感受进行猜测并试着去确认,确认之后,无论孩子对否,接受并尊重其全部感受,并同时点头或不时地”嗯,是这样“最后告诉孩子你听到的以及你的想法。因为光倾听和理解,没有积极反应也没有完成倾听的步骤。此时要用语言对孩子的所说、所想
及所感的事做出必要的反应,尽量避免不要逐字重复孩子的话,可以使用相似的语言表达相同的意思或者用比较概括的语言。
(二)倾听孩子,要等一等,让孩子把话说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看到小女孩摘花,并没有大声训斥,而是耐心听完孩子的解释,让拥有爱的小女孩沐浴到爱的阳光。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她在采访一个小朋友时能够让孩子把话说完,保持一种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一份亲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让世人听到了小孩子最善良、最纯真的心雨。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的时候说出口的话并不真的是他所想的,而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即所谓的“口不择言”这个时候,父母凭着孩子的一两句话是很难得出正确判断的。也有的时候,孩子说出口的话没有经过逻辑组织,在父母听起来可能有些莫明奇妙、不知所云。此时,父母不能急躁,不要听了孩子一两句就大叫“什么,你说什么?”也不要指责孩子说话的方式“你究竟要说什么呀?要说话就好好说,别有一句没一句的!”这样的批评足以让孩子在以后一段时间失去说话的自信。
让孩子把话说完吧!
首先在语言上,可以重复孩子刚才说过的话(如你刚才说你讨厌你们班主任,他为什么讨厌呀?);揣测孩子的情感(看起来你很生气,听起来你非常恨他等);用声音或语言认同孩子的情感(听起来你很生气,你其实很愿意把自己的蜡笔借给同学,但因为他没有经过你的允许就把蜡笔借给别人用,你觉得没有受到尊重,是吗?);其次在心理上,父母要提醒自己要保持冷静,暗示自己孩子这样说一定有原因的,我应该了解事实之后再下判断。
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说过“倾听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于孩子来说,是在表示一种尊重和关心,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对任何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有没有轻视和奚落,他就变得毫不迟疑、无所顾虑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先是在家里,然后是学校,捡来就可以在工作上自信勇敢地正视和处理问题。
倾听是一种态度,父母学会倾听孩子,对孩子有百益而无一害,父母也可以享受到孩子般的乐趣,何乐不为呢?
总之,家长要充分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第三篇: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任兴盛
什么是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我认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是以家庭为组织形式,依据孩子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育人规律,以全面提高孩子素质,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尊重孩子主体性,形成孩子健康个性的根本目的的育人行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和祖国的强盛,必须引起学校和家庭的重视。
“望子成龙”这几乎是古往今来所有为父母者的心愿。从古时“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到陈毅将军那著名的教子诗篇,无不表达出天下父母对子女成才的强烈盼望和殷切关怀。社会发展至今,伴随高科技而来的人才竞争的严酷现实,使子女的教育与成才越来越成为家庭关注的焦点,没有任何别的诱惑,能使世人如此心甘情愿地把大部分财力、物力和精力投入到培养子女成才的事业之上来。在伟大的爱面前,所有的东西似乎都无足轻重,因此,父母就天然成了爱的奉献者,爱的提供者,可是经营“爱”的时候,不同的方式决定了孩子的不同命运。有的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也竭尽全力给予满足,可是实际上离孩子的心灵却很远,最终也就种瓜得豆了,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去反省、探索、研究这个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
一、“以身作则”是搞好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的前提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帜,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从生下来就在父母怀里成长,父母不仅给予子女以生理基因优势的遗传,而且给其以人格品质的塑造。从混沌初开的孩童到学会用自己眼光看世界的成人,这个成长的历程,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马卡连柯指出:“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子女是父母言行的折光镜,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为人处世的哲学和做人的准则。父母自私沮丧,牢骚满腹,子女就无法健朗热忱;父母斤斤计较觉得谁都对不住自己,子女就偏执狭隘,无法宽容大度。一个自私的家长很难教育出一个无私的孩子,心胸狭隘的父母也很难培养出一个宽宏大度的子女。父母的精神和意志,是对孩子无声的教诲和激励。
其实,孩子们最向往的爱不是溺爱、宠爱、偏爱、私爱之类,而是博大的精神世界。他们由衷咏叹着的爱之歌是由理智和意志主持的强者之歌。
二、培养孩子创造性是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富于幻想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在这个想象的世界里,可以把本来在一起的东西,挥手告别,也可以把相距万里的东西,重新拉起手来。对孩子来说,想象比拥有百万家产还重要。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作;没有想象,也就没有任何发明创造。
家庭、社会环境和自然都会在孩子心中打下烙印,并深深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给孩子创造一个诗的、童话的世界,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给儿童提供广阔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接触更多的人和事物,让他们尽可能地多动手,动脑,促使他们动作、语言、思维的发展,是会为他们智力的更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的。
三、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的品格,树立坚定远大的目标是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不只是给孩子多贯输知识,而是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孩子为实现理想,奔向目标的坚韧不拨的毅力。培养“自尊心”是通向“树理想”的一步。斯宾塞在《教育论》里指出:“谈论家庭管教问题的人所犯的错误,就在把一切过失和困难全部归到儿童身上,而认为父母毫无责任。”家长要作孩子的表率。家长的理想追求,对孩子的影响最深刻。此外,孩子的毅力培养也至关重要,家长要有耐心,孩子才会有毅力。毅力来自理想,每当孩子缺乏毅力时,家长就讲孩子应有的理想和目标,这样孩子就有劲了。
要让孩子树立坚定的自信心。从辩证的角度看,失败是向成功的逼近,每一个孩子都遭遇过失败的挫折,有些失败是刻骨铭心的。家长的责任是在精神上带领孩子战胜失败的痛苦,激励他们把每一次失败都转化成走向成功的起点。
自信心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影响很大。一个自以为不如别人的孩子老是喜欢向人们说自己怎么不行,而当父母把孩子的一次失败或一时的弱点作为能力缺陷讲给人听时,孩子的自责就会得到强化,并逐步在自己的心理上凝固成一种本非事 2
实的事实,这是非常有害的,会使孩子由一般的自责转变成自我失败主义心理,严重压抑孩子的进取心和创造性,那么,怎样帮助这样的孩子树立自信心呢?那就是尽可能地设法让孩子经历成功的喜悦和体验。这可能是家长的赞许的眼神或一次激励的语句,这可能是幼儿园里一次游戏的获胜,也可能是小学里一次跳绳比赛,甚至是一次课堂提问时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等。这些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它可使孩子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和体验”之中,使孩子意识到原来自己与其他孩子一样好,从而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四、学会理解、尊重、信任并赏识自己的孩子是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的关键
现在,家长们碰到一起,都有满肚子的苦衷。许多家长都经历这样的心理过程:先是望子成龙,因而倍加宠爱。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发现孩子并不感激父母的好意和苦心。于是恨铁不成钢,在失望的阴影笼罩下向孩子施加压力,恐吓、威胁、打骂现象不断发生,最后,似乎有所发觉孩子不是那块料,无可救药,终于一怒之下,随他去吧!与这种心情相适应,这些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起初是引诱,接着是惩罚,最后是放任。可这些家长总是埋怨孩子不争气,却很少反省自己。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家长的失败是由于孩子不理解他们的好意,才没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可是,孩子们为什么没有理解父母的好意呢?寻根究底,还是父母不理解孩子,是父母提出的要求没有从孩子的心理出发,换句话说,要孩子理解父母,父母必须首先理解孩子。理解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和孩子能打成一片,而要尊重孩子最好的办法是讲究同孩子说话的技巧,善于从孩子从心理出发,去同孩子谈话。比如,同孩子谈话时,要简单、亲切,让孩子也有机会说话,而不是长篇大论,一人独自说个不停,不能打断孩子说话。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孩子(当然不是迁就)。此外,信任是一剂通心的良药,关心得过分就变成了伤害,把孩子当朋友看待,他才会主动让你走进他的心扉。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就提出:“应该象尊重上帝一样地尊重孩子”,因为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是巨大的。我们中国家长的爱心是最博大,最深沉的,可教育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也许学会赏识,正是打开孩子潜能之门的金钥匙!
我们必须把孩子的人生当作跑道和战场,不停地为他们鼓掌欢呼,为他们“加油”。我们要培养孩子“一千次跌倒,也相信他们第一千零一次能够站起来”的 3
胆量和气魄,使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时至今日应试教育的重压,使我们最富有人情味的家庭教育也仿佛在异化。其实孩子并没有变,是我们家长的心态变了,变成了一面被扭曲的镜子,只看见孩子的弱点。一旦家长观念再转过来,抱着赏识的心态看孩子,那面镜子又会变得平整光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如诗如画的美境,也可以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和他们身上的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孩子的每一个成长时期都是“关键时期”,每一时期都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人的成材既有先于的遗传因素,最主要的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孩子的成材之路也不是一条,能“专”则“专”,宜“通”则“通”。只要将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和身心健康的人,人尽其材,就是最大的成功。家庭素质教育一定要尊重其内在的科学性,不要推之极端。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一味地追求孩子的“拨尖”、“专长”,在认识上陷入误区,在行动上进行误导,就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总之,一个融洽和睦的家庭,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是我们生命和事业的延续。培养教育好我们的后代,关系到民族的兴盛,家庭的幸福,这是一项意义深远,充满艰辛与期冀的事业,提高孩子的素质,应从家庭素质教育做起。
第四篇:论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
论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
摘要:
本文在对农村家庭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作了细致的分析,并针对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讨,提出了解决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家庭教育现状家长问题对策
一、引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所有父母亲的心愿,但真的要把子女培养成为知书达礼,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长大后,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确实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目前,在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家长,在其家庭教育的期望水准、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家庭教育的内容价值观念以及家庭教育的态度方法等方面,尚存在着一些与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相违背的新的倾向和新的问题,这些倾向和问题直接与青少年的现实面貌和社会发展的目标需求构成不同程度的矛盾。分析认识和切实解决这些矛盾,是全面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质量,使家庭教育纳入科学化轨道的迫切需要。“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是很多的。家教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同家长朝夕相处,家长的言行天天在反复强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史典•愿体集》上有两句名言是:“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状况如何往往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同家长朝夕相处,家长的言行和教育,几乎天天在反复强化,起着潜移默化的独特作用。不是学校,社会教育所能代替的。”
中国的家庭教育,城市比农村重视,城市比农村投入得多,这是中国家庭教育中最大的城乡差别。但是中国现代化的实现,仅有城市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
二、农村家庭教育现状:
1、对于子女在学校活动的内容,大部分家长还是比较关心的,他们大多知道并且愿意参加活动,许多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家长都能够尽力地帮忙配合。但也有些家长由于工作比较忙,因此,在组织活动中能看到很多年纪一大把的爷爷奶奶。在现在的农村老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可以说是文盲,他们虽然参加了活动,但对于孩子活动的内容、方法还是一知半解,有的甚 1
至不理解学校的教育方式,跑到学校大哭小闹的屡见不鲜。
此外,农村的家长过分依赖学校,他们为子女大多提供的只是物质条件,而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孩子,尤其是与孩子进行平等、积极有效的沟通。许多家长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他们自己出了钱把子女送到学校,教育子女就成了老师的责任,不与老师沟通,不来参加活动,缺少了家庭、学校的相互联系与交流,怎么能利于孩子的综合发展?
2、现代农村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还不了解,教育孩子主要有两大支队。第一种就是家长对孩子有一种保护心理,认为孩子还小多照顾一下,百般爱护,见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们常常替孩子找借口,说人还小不懂事,长大后自然会变好的等等,以此对孩子来加以宽容和迁就,把孩子安排在真空的、没有道德约束的环境中,这必然给孩子现在及以后的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显形或隐性的伤害。其实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孩子适当的表扬或批评还是必要的,不要刻意的给孩子建造防护墙。事实证明,农村家长特别是老一代的爷爷奶奶们,应更新存在的娇生惯养、包办代替、长大就好的教育,应建成先严后松、松严相辅的教育观。第二种就是农村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农村普遍存在用物质刺激和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孩子的同伴或老师面前损伤孩子的自尊作为惩罚和教育孩子的方式,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同时,农村家庭成员对子女教育方面观念、立场不统一。在农村家庭几代同堂的情况较多,在教育子女观念上存在严重分歧,祖父母的宠溺和父母的管教往往形成对立局面,甚至父亲和母亲有时也会不统一。另外有的家庭是双亲中收入高的一方只管赚钱,而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交给另一方。这样的情况下,往往造成孩子的无所适从或盲从一方,使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
3、农村家长由于工作忙,既要上班又要到地里去干活,对子女学习的关心、辅导比城市家庭少的多,也没有时间陪孩子玩耍,更别说耐心进行教育了。而且在学习方面,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分数,不关心孩子的能力、习惯等其他方面。为了让家长明白学校的工作任务和孩子在园的学习内容,我们经常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目的就是提醒家长在孩子成长时期,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其他各方面也是很重要的。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对子女良好习惯的养成比较注重,平时能严格要求,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忙于赚钱、娱乐,根本无心教子,任其自由发展,或对孩子过分溺爱,百依百顺,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稍不称心就要发脾气。另外,大部分家长不要求子女参加劳动,原因是老人们认为自己小时侯受够了苦,该让孩子舒舒服服了,因而包办代替;原因二是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会。试问这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怎能适应未来优胜劣汰的竞争呢?
三、应对措施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说:“现今的父母教育孩子,就是缔造我国未来的历史,因而也是缔造世界的历史。”陶行知说:“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家庭教育是学校、社会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社区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净化社会风气。而对未成年孩子的教育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在未来的命运。为了改变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1、提高家长素质,增强家长对幼儿的辅导能力。
现代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家教观念及方法还不了解,甚至有的还不会讲普通话,不会与孩子交流,不会正确的引导孩子观察、思考。“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学校的任务是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形成“理性的”、“关爱的”、“民主的”家庭教育方法;使家长重视孩子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培养,促进家庭形成良好教育环境。
2、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建立心连心的沟通。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并尽可能的积极的引导。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避免用专横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体罚,让孩子去接触社会生活影响,包括社会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甚至是敌对作用的影响,父母应该指导他们去跟不好的影响进行斗争,从而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另一方面,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应该是有限的,不能一味地去溺爱孩子,所谓“一切为了孩子”、盲目地去爱自己的子女,结果是害了自己的子女。
在家庭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由于共同生活而接触密切,家长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孩子进行不间断的细致 观察,发现孩子的特长、弱点,帮助孩子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并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表扬和鼓励进步,批评和纠正错误,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保证孩子健康成长。要注意让
孩子了解、感知父母的辛苦和付出,赢得孩子的敬重,更加珍惜为他所做的一切,自觉接爱教育。
3、父母自我教育,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
托尔斯泰说过“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的最有力的方法。”虽然比较片面,但也从反面证实了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身教重于言教。因此,希望每个父母虽要重视自己的言行,真正实现自我教育,用自己的良好行为影响、教育孩子。但有许多家长意
识不到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会给孩子带来坏影响,所以可以在“家长学校”、“家长会”或者孩子对家长的提醒中,向他们提出意见时。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大多家长能采取克制的态度。马卡连柯特别强调父母以身作则的重要影响。他指出:父母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又怎样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甚至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子女都有很大的意义。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家庭的尊敬,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教育方法。
4、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增加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
家长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即使在农忙时,也不要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使孩子有一个学习的小天地,梁实秋说过:一个家庭,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其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对孩子经常犯的错误进行细致的讲解。在学习之余,家长还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书,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长孩子的知识面。此外,还可以带着孩子出去走走看看,生动的画面是许多书本上学习不到,也了解不了的,这样,既增进了一家人的感情,也丰富了孩子的视野。这样,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5、解放孩子的双手,在劳动中促进其全面发展。
从小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既可以培养孩子“爱农”观念和劳动观念,还可以培养孩子的非智力情感,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使孩子体会父母的艰辛,促进孩子的学习。调查资料显示,现在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生活所必须的劳动在由大人包办代替,大人想让孩子幸福,却没想到不劳动就会逐渐偷懒,更没想到劳动在孩子身心发展上的重要作用。适当的劳动不仅能锻炼、发展孩子的肌肉群,促使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能开发人的智力,尤其是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家长们必须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实际劳动中发展思维,养成劳动习惯,增强劳动意识,从而适应未来社会,取得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跨世纪的主力军。
6、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进取精神。
家长应该通过激励等方法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借助于榜样、座佑铭、奖励的作用和力量,培养孩子力争上游的意识和愿望。
7、教育子女从点滴做起。
要注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家庭教育要从使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处着眼,从一时一事的小处着手。列宁说过:“要成就一件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因此,家庭教育既要注意大方向上的宏观把握也要注意微观上就事论事,要从平时一些看似琐碎平凡的小事发拙教育素材,要注意因事生情,以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对孩子进行点拨和启发。
8、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因此学校和家庭要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相互补充,相到配合,各尽其责,使孩子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影响,家长应经常与孩子的教师取得联系,通报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学习状况,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四、结束语:
在家庭教育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上,家长的认识水平与其实践水平之间目前尚存在不小的差距和矛盾。尤其是农村家庭教育中,家长忙于农活或由于知识结构的欠缺,往往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方法简单粗暴,要分析和认识此种矛盾,要求我们在对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时,不仅要加强宣传力度,向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而且要考虑这些科学知识在家庭教育中的可操作性,要结合典型事例,解剖麻雀,指导广大家长自觉应用科学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全面端正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当然,还必须加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组织和指导,这不仅是克服家庭教育中一系列病理现象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促使家庭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张燕、邢利娅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论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论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是现实却不如人意,特别是父母亲本身的文化素质、自身涵养相对低时,缺乏家庭教育理论的指导,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这时父母亲对孩子的负影响便成了孩子成长的阻力。在此,就几种典型的现象加以分析
1. 对孩子过分溺爱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随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上升为小皇帝、小公主。由此造成了父母亲,特别是爷爷奶奶辈的过分宠爱,或者说是溺爱。但是这并不是好事,相反,父母对儿童过度的溺爱和保护,会使孩子过于顺利,没有经历风雨的机会。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软弱,依赖他人而不能独立。正如周海宏博士曾对过度保护作过冷峻剖析:许多父母患上了“关怀强迫症”。所谓“关怀强迫症”,即是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别人提供别人不需要的关怀。对儿童过分溺爱,只会让孩子渐渐失去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溺爱的后果便是孩子自私、冷漠、唯我独尊,且叛逆的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由于过多的庇护,会使这些儿童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他们一旦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便会无所适从,甚至会自卑而走向极端。而不能做一个有思想的独立的勇于挑战困难的人。
2. 对孩子的错误给予指责和谩骂,总是将自己的孩子和他人比较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做一些错事。有些父母不能正确地评价孩子的错误,总是爱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孩子稍不如意,就大声训斥、指责甚至谩骂,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使孩子感觉茫然无措,做事情被动,易产生孤独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历过无措、被动和孤独的孩子,在个性上会出现强烈的排斥感:一种是排斥自己、自卑、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不被重视的,在成长中很难建立起自尊和自信,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另一种是排斥外界,怀疑一切,觉得周围所有的人都对不起自己,易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意识,攻击他人,人际关系恶化,再进一步,则会强化攻击性,进入人际关系恶化互动,甚至出现反社会的行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桑代克也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尝试错误的过程。在真正学到一个东西之前,孩子可能要经过多次的尝试与失败的渐进的过程,通过“尝试与错误”才能达到最后的成功。所以,家长要正视孩子的错误,允许孩子犯错误,在孩子犯错误后,家长要做的是要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引导孩子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教导既教孩子学会了为人处世,又给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父母不仅应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个性,及早发现孩子的潜在能力在那些方面。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以便孩子上学后给自己一个合理明确的定位,发
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取得更高的自信指数。这对于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3. 父母亲本身的素质低,不能以身作则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在人生价值观上对“成功”与“幸福”的诠释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家长发现自己孩子有不良表现时,应首先从自身查找原因。“与其让他们记住规则,不如给他们树立榜样”。作为家长要学会与自己的孩,坦诚地进行交流,要放得下做家长的面子,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要敢于承认并纠错,要让孩子知道任何人都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并如何规避错误的再次发生,这一点对于教育有不良人格的孩子来讲尤为重要。因为一个人做事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比所做的事更大,其最终目的是唤起孩子内心的自觉。家长只有反思教育行为及其结果,总结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才有可能使孩子成龙成风,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4. 缺乏心灵上的沟通
许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与儿童沟通的愿望,但存在沟通的无奈。不少父母因为自身文化水平和教育观念的局限,加之缺乏学习提高的动力、时间和途径,在亲子沟通过程中,仅仅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层次的“温饱水平”。即使有些父母跟孩子沟通了,但又没听懂孩子传达的信息和感受,总是打断他们,忍不住去指导和说教。这样的沟通,其实是单一沟通。孩子听见以后,往往会一言不发。因为家长所说的,并不是他们所想的。其实,父母和子女的沟通,最重要的是倾听,遇到问题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然后再提供自己的建议,这样的好处是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而且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事事都依靠父母。
比如,在对待孩子说谎的问题上,不少父母要么简单粗暴地指责孩子;要么就是棍棒教育,让孩子的情感处于一种压抑或困惑的状态。结果是孩子不敢与父母交流,有话藏在心里,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内向、孤僻。如果父母换一下视角去帮孩子,把指责转换成欣赏孩子的某个方面,把棍棒改为真情去引导,那么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会出现阳光。那么,下次、下下次再出现疑惑或是困难时就会很积极地和父母交流沟通。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杰斯·雷尔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 结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习了学习的相关理论,越来越意识到个体在儿童时期的成长对塑造成人后人格、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性。所以想针对这方面发一些自己的感慨。然而,在个体成长发育的儿童时期,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或问题,这时就需要家长正确地疏导和指导。其中和谐的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前提,良好的沟通观念、沟通技巧、沟通态度和沟通的互动性可以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可以从孩子身上学习到一些东西。更加充实自己,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