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春期案例及分析
青春期案例及分析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具有很明显的不稳定性。这时候,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如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便可进入一个健康而又稳定的发展时期;若得不到妥善解决或处置不及时,学生就极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冲突,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等。下面就我处理过的一个典型案例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刘某,男,15岁,初二学生。智力较好,但只有数学成绩较突出,其他成绩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课堂上故意讲话,做小动作,老师点他名字,他就狡辩、不承认,课后不及时完成作业。前段时间,数学成绩明显滑坡,竟然亮起了“红灯”。叫他到办公室,他死活不去,老师一拉他,他就抓住门或课桌,班主任找他谈话,他也是听过算了,但回到教室一如往常。我为此进行了家访,家长态度很好,表示愿与老师好好配合,但过后孩子在学校照样我行我素,还经常打同年级的孩子。问他为什么打人,他说看他不顺眼我就打他。回答真是让人好气,真是个令家长和老师十分头疼的孩子。
案例分析:
由于初二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
刘某的叛逆行为是进入成长过渡期的一种表现,许多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刘某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常常不一致。
二、学校方面,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老师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孩子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同时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
三、初二学生特殊的年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为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个案处理:针对刘某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以下处理方式: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指导他进行自我调节:在了解了原因后,我经常课间、课外活动时抽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跟刘某谈谈心,能知道他心里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盛气凌人地训斥他,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指导他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样把刘某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2、春风化雨,坚持疏导教育:对待刘某,我避免直接批评,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有一次,他因小事,与别的班级的学生发生矛盾而打架。事情发生后,我没有一见他面就责骂他,而是心平气和地与他交谈。举一些法律上的案例,让他清楚,与别人动手打架会造成哪些不良后果。他听后一脸的无所谓。我再跟他讲十五岁的人生是应该怎样的精彩,我们应该怎样去利用,否则会懊悔一辈子。他的神情开始变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然后我告诉他,班上别的孩子对他的期望,大家都相信他能醒悟,改变,大家都在盼望着他的进步。这时,我看见他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知道,我赢了,这块顽石开始被我软化了。
3、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我充分利用刘某在数学方面的优势,让他成立一个数学兴趣小组,让其担任组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并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4、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刘某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
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我平时就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5、与家长沟通与协调:我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刘某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意见,共同做好转化工作。同时指导家长如何做。(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效果:
通过一时间的努力,刘某的逆反心理已逐渐消除,和父母、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学习比以往更认真,上数学课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能按时交了,数学成绩也有所提高。是啊,“没有阳光染不绿的小草,只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只要我们有心,很多所谓的“问题小孩”都是可以改变的。
反思:
在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教育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优秀的孩子备受关爱,可是当孩子出现逃学厌学、沉迷网络、性格叛逆、离家出走、网恋早恋、自闭抑郁、小偷小摸、奢侈浪费、痴迷赌博、离家出走、戒除网瘾、叛逆心理、亲情淡漠、夜不归宿、品行障碍、抽烟酗酒、性格孤僻、学习困难等问题时,有谁来关心他们的教育?广州加利福朝阳致力于每个孩子的培养,一次机会、会让孩子一生美好,它已让数千名孩子步入健康成长的快车道、家庭洋溢着幸福温馨。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孩子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第二篇:青春期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青春期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案例】
1.基本情况
女,初二。性格过于外向,喜欢同不同男生打闹,满校区追逐,有早恋倾向和严重明星情结。父母各尽其职,母亲基本闲赋在家,只负责孩子生活方面,爱好搓麻将,来学校接孩子时即便同学科老师面对面遇到也不加以交流,纵容孩子的很多不良习惯,比如饮食,几乎在校区的每顿餐都是泡面或其他零食。父亲是商人,常出差,对孩子有教育投资意识但苦于无方。只希望孩子能考上高中就好。孩子只畏惧父亲。
有次上课迟到,精神困顿,后来孩子自己说起原因,是前晚看喜欢的明星的电视节目直到凌晨。同孩子闲聊过,孩子希望成为杨幂那样的明星,坦言只要能红,能让大家记住自己什么都觉得无所谓。老师个人把这种心理归结为缺乏被关注,无自信的状态。【分析】
从儿童到成年的过度期叫青春期。这个时期是人体发育迅猛,心理变化急剧的时期,也是性萌发并趋向与成熟的时期。青春期也是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同时又充斥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他们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但由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的时期,其情感意志,个性发展还不成熟,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1.归属心理
人本主义马斯洛曾提出关于成长过程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是有需求的,按照层次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归属和爱的需求正是青少年所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因为对于青少年而言,由于其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情绪的波动性,与父母的疏远,自我意识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等。同时又由于当今社会所特有的特点如社会的流动性,传统价值观念的裂变等都加剧了青少年的异化感,孤独感,表现为对归属和爱的强烈的内心需求。
案例中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有归属和爱的需求。她追星,沉静在明星或影视及其它活动中可以得到慰藉,获得一种心灵上暂时的平静与安慰。所以从这一个角度出发,也是她孤寂心理的反应。2.爱恋心理
青少年由于生理上性发育,逐渐萌发了对异性的好奇和向往。然而,由于青春期所特有的羞涩,自闭等心理作用,其在对于异性的行为上往往表现得特别紧张,甚至于一种反向的交往形式出现,借以掩盖其内心的向往。所以对于异性交往这一领域,青少年可以说处于一种真空状态。正是这种状态的出现,使青少年对异性的好奇越发强烈,以至于几乎每个处在青春期的少年都有自己理想爱人的轮廓。而这种构想往往只停留在理想层面上,只是外表上的英俊或漂亮而不赋予任何内涵上的东西。而且现在的中学生对性意识发展比较早,他会随着生理上的成熟萌发对心理上的一种性意识,也就是开始认识自己的性别,开始懂得如何去扮演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并且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一天天的发展造成了早恋。上述案例中的孩子坦言只要能红,能让大家记住自己什么都觉得无所谓。这也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情感关注,也缺乏与父母在心理和感情上的沟通。孩子对于男生都是追逐打闹也是一种反向的交往形式。【对策】
1.加强对其自我意识的教育
(1)让孩子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老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了解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挣脱虚荣的禁锢,重新塑造自我形象。也可以用事实进行分析、说明早恋的危害。同时要向学生说明:恋爱是人类的正常心理活动,没有什么丢人的。还可以为她们介绍成年人的恋爱心理及经验,使之逐步认识早恋的危害性,以实现自我解脱。
(2)让孩子认识到自我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个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自我封闭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去追求一些虚幻与社会利益无关的自我实现,只能是最终在混沌中迷失自我,失去个人存在的意义。2.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青少年审美经验的获得,让学生在对自然,艺术,社会和人生的欣赏中获得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认识真正的美不仅仅是诸如明星所能带给我们的视觉和感官上的满足,而是更高的境界。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心理波动,所以,我们应该尽早地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让孩子明白异性间的接近是以倾慕为基础的,要想让对方注意自己,就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加出色。3.注意与孩子的沟通
(1)学会倾听,认同孩子。老师和家长要想成为一个倾听者,先决条件是必须将自己与孩子放在同一个高度上,把自己当做是他们的朋友,乐意听他们诉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孩子最真实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2)注意平等与尊重,学会换位思考。老师和家长应该从孩子所处的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看待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面对追星和早恋,只要把握好度就行,不要盲目崇拜。4.加强对榜样作用的正确引导
我们不完全否认个体崇拜的价值,我们所强调的关键是选择什么样的崇拜对象,就算崇拜明星也要看到他成名前的艰辛,要学习的是他的精神而不是他现有的成就。
5.父亲要在家庭中要扮演好角色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说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依靠。而案例中孩子的父亲忙于工作,而母亲的工作则相对比较轻松。于是,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致使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被逐渐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青春期孩子的特点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随着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活体验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心理极不安定,常常表现为:
1、反抗青春期的孩子,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大人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大人稍加约束,就会产生反抗心理。
2、理想与现实的困惑青春期的孩子,视野开阔,观察力加强,感受力提高,他们用好奇的目光审视面前的新世界,如发现与书本上所学的有很大差异,就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困惑。
3、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出现质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对于“自我”的体验和感受前所未有地清醒。如果说,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基本是服从成人意见的,那么,青春期的孩子则完全不同了。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热衷于思考自己的优点、缺点、特点......显得十分“自恋”,同时又经常夸大自己的缺陷,因为自己不够“完美”而沮丧。
4、独立性增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独立。
5、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这常常令我们家长手足无措。感情的多变是与感情的深化共同发生的,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已经开始产生和感受到许多细腻复杂的感情。
6、开始关注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时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任何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不可能脱离同龄人的影响,总是将彼此之间的交往与认可看得极为重要。
7、与成人世界的关系开始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因此经常固执地与父母顶撞。
8、性意识的萌动与性别角色的深化。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非常关心自己性别角色的完美程度、被他人接受和欣赏的程度:够不够帅、是不是漂亮、能不能引人注意等等。都渴望了解异性,希望得到来自异性的友谊,开始憧憬爱情……
9、劣等感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变得经常注视自己,有时只因相貌上的小小缺陷和学业上的小小失败,就自认为低人一等,而把他人看得过高,产生劣等感,变得孤僻。
8、自我显示青春期的孩子虚荣心很强,他们穿华丽的服装,在同学中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这种倾向虽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但应加以正确引导,否则易于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走上邪路。
当然,还不止这些。
所有这些变化和发展都是在进行的过程中,而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他们在各方面仍然是不完善、不成熟的:还不可能真正独立,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还没有成熟的感情世界,还不善于把握真正的友谊,还不能真正与成人平起平坐,还缺乏严谨的思维技能,还不具备真正尝试爱情的条件。
由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的突然性、多样性、特殊性,不仅使青少年自己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有时也会让我们做家长的不知如何应付。往往是这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来了。所以多数中学生的家长都感到了累----心累!
鉴于以上原因,首先家长应明白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一些变化是正常的,是青春期心理变化在行动上的体现,家长不必过分注意和担心,对孩子的某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行动不应过分压制。否则就会造成孩子与父母的心理隔阂、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更重要的是,父母应充满爱心地去对待孩子。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责骂,就会加剧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对立。作为父母,应主动找孩子交谈,关心其学习,倾听其理想,并加以赞扬和肯定,建立起孩子对父母的信赖感,在谈话中了解孩子的烦恼和困惑,对症下药,找出消除其烦恼的正确办法。
第三篇:青春期 教学案例
《青春期》 教学设计
丰乐镇中学 刘永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青春期特点,能正确描述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概述青春期的生理常识。
2、能力目标:尝试参与分析、讨论及回答问题,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能力价值观:养成青春期卫生保健的习惯;形成正确的性观念;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情分析
由于学习的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部分学生已经步入青春期或即将步入青春期,他们对青春期的生活有憧憬对青春期的理解也有许多误区,对性的理解也模模糊糊,特别是在课堂上学习这一章节时,许多学生会“不好意思”或“欲问又怕”等现象,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掌握好组织教学,健康地引导学生学习,树立学生的科学观。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春期身体变化及青春期心理卫生。难点:青春期身体变化及青春期心理卫生。教学过程
导入:是否已跨入青春期 上课前老师想先问一个小小的问题:“在座的同学,有哪些同学感觉这一两年长得特别快,一年能长5cm、6cm甚至8cm、10cm及10cm以上,请举手。”观察数数,发现举手的男同学多些。“那么有哪些同学是觉得自己不仅这一年,从小学四五年级或五六年级就开始快速长高了。”观察,数数,发现这次举手的女同学多些。恭喜这些同学,无论男女,你们已经进入了人生一个非常美好,非常重要的时期—青春期。也有人说青春期既是花季也是雨季,为什么这么说呢?本节课的尾端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问题。
讨论: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老师:刚才我们数数时发现快速生长较早的是女同学多些,这说明?女同学较早进入青春期,展示并分析男女生身高生长速度曲线图,是不是每一个人都符合这个生长规律呢?为什么?
那除了身高突增的特征外,我们在青春期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看视频《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刚才视频中我们看到的只是看的到的身体变化,其实我们的内脏、神经系统也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简介相关变化,这些变化会让我们的青春期美好而重要,请同学一起分析,那些方面美好,为什么重要。
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小组交流:
1.男孩和女孩开始身高突增的年龄有差别:一般地说,女孩早于男孩
2.通过视频了解男孩和女孩青春期的身体变化。总结得出结论 讲授: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健康度过青春期 老师:
伴随着青春期身体的变化,我们的神经系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发达,这也使得我们的心理也在发生在巨大的变化,比如同学刚才看视频时羞涩的眼神,就是变化之一,那还有哪些变化呢?
看视频《青春期心理变化》,和同学一起分析如何对待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看来同学很明白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我们该做或不该做的,但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是否能做好呢?看视频《叛逆青春期》片段,分析其主人公的做法。从而更加明白我们怎样才能安全而有意义的度过青春期
学生:
看视频,分析总结青春期心理变化。
看视频,分析讨论如何安全健康而有意义的度过青春期。养成良好的生理心理卫生习惯,珍惜人生的黄金时期——青春期。
小结:
在本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青春期的身体变化、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等内容。开课时我们说青春期是花季也是雨季,现在哪位同学能说说青春期的那些风景像花,哪些境况像雨吗?希望同学们的青春期鲜花盛开、雨能润花。
作业 :手抄报:幸福度过青春期
总结我们应怎样度过青春期,题目自拟,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
第四篇:青春期教育案例3
青春期教育案例3
案例导读:
这天上课铃响过,我像往常一样去上课,刚到门口,就见几个学生似乎在神秘地传递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张纸条。“拿来!”我伸出手去,一个学生乖乖地把它交给了我。我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玲玲:
你好!
我这次写信给你,是想告诉你,我自开学来,第一眼就看上了你,你是我心目中的第一个女孩,我爱你。
贝贝写
信虽简短,却情意绵绵,即使是成年人写情书也没有写得如此直露、大胆,而这些孩子才十一二岁,我真的不敢相信!这位因帮人传递纸条而被抓获的同学惊慌失措地看着我,其他学生见我脸色铁青,都不敢出声。大家似乎感到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我真想当着全班学生大声斥责贝贝,但转念一想:这能达到教育效果吗?我走进教室,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尽量使自己脸色和悦些,只说了一句:“下课后请贝贝到我那儿去一下!”
下课了,贝贝低着头忐忑不安地走进办公室。“坐,贝贝”。我温和地让他坐下。“老师,我错了!”没等我开口问,贝贝就主动承认错误。“不,贝贝,喜欢一个人没错,何况这女孩既漂亮,学习成绩又好,老师也很喜欢她啊!”学生听我这么一说,眼睛瞪得大的,似乎感到非常意外,“老师不但没批评我,还跟我说„„”。我看出了他心中的疑惑,接着说:“不过,老师喜欢他是出于师生之情,而你却超出了同学之间友谊的界线„„”。我知道响鼓不用重敲,学生会懂得我的意思的。“老师,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学生沉思了一会儿,问我。“把信拿回去吧,可千万别耽误了学习呀!”我语重心长地说。“对不起,老师„„”。
送走贝贝,我陷入了深思:如今的孩子,正如许多报道所说,因社会及家庭等环境的影响,成熟得早。而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萌芽阶段,容易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否该早些开设青春期教育这一课呢?
经过几天的思索,我决定利用班会课时间,尝试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理教育。我一开始就提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同学们,有时候爸爸妈妈教育我们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他们真烦人,什么都管。而爸爸妈妈却说我们越大越不听话了,是吗?”同学们一听,都瞪大了眼睛,惊奇地看着我。我知道,他们不明白,这些他们深藏在心里的“秘密”,老师怎么会知道?随后,我从他们的孩提时代讲到了现在,让学生们懂得了,为什么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提出许多奇怪的问题,为什么有时觉得自己是对的,爸爸妈妈却说他们错了。更重要的是,这一堂课让他们放下了包袱,学生们弄明白了:原来在青春期到来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保持一份纯真的心灵,同学之间的友谊才不会“变质”。下课时,我说了一句:“如果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想弄懂,可以来问我”。教室里一片欢呼,我们的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了。
之后,学生的“悄悄话”“少男少女心理交流”“青春期生理现象”等问题都在我们师生
之间讨论开来。许多他们以前看来非常神秘的问题不再神秘,异性同学的交往也更加纯洁无瑕,班上很快形成了一种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班级学习气氛更为浓厚了。童心传真: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觉得自己喜欢上了班上的玲玲同学。有一次,我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冲动,给玲玲写了一封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并没有狠狠地批评我,而是耐心地教育我,经过老师的教育,我才明白:现在我们正处在青春期,喜欢别人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关键是要保持一份纯真的心灵,才能与女同学正常交往。
心理探源:
青春前期,男孩女孩性别意识尚未完全开启,男女之间界限还不十分明显。这时候的男女学生,在一起学习、游戏,相互之间没有猜疑和顾虑,尽管有时学生会对经常在一起的异性同学进行嘲笑、起哄等,但他们心里对于两性爱恋的概念还是十分模糊的,男女同学之间的好感是十分纯洁的。
青春期初始,由于男女性征的出现,学生的心理上有了较为清晰的男女界限,男孩和女孩之间开始有意识地相互排斥,事实上,这时候学生对于性的差别是十分敏感的,他们对于异性的秘密开始关注,但还不好意思公开表现,因此表现一种下意识的尴尬和拘束,采取对异性故意疏远的方法来掩饰心理上的向往和好奇。
从学生的身心发育来看,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生理发育尚未成熟,心理也还十分幼稚,社会经历少,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还较幼稚、片面,难以深入了解和把握异性同学的为人和性格特点,他们的爱慕更多的是在于同学的外貌特征,停留在一种朦胧的感情上,有的人表现为单相思,既没有勇气开口,又没有决心摆脱,因此一天到晚心神不定,甚至茶饭不思,有的人突破了羞涩的束缚,递纸条,写情书等。
辅导对策:
1.切实加强必要的性知识教育。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重视孩子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人类性发育的自然规律及其本质,克服在性问题上存在的神秘感和模糊观念,正确认识自身的性心理、性意识的各种不同表现,消除青春发育所带来的恐惧感和不安感。在加强性生理、性心理教育的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友情观,培养学生对待异性的正确态度和男女交往的基本礼节,划清正常的异性交往与早恋的界限。
⒉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并积极引导和鼓励男女同学共同参与。文体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培养健康情趣,发展爱好特长,过剩的“青春能量”也能得到有益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异性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学会如何尊重异性,懂得与异性相处的基本礼节,提高与异性交往的能力。
有些教师担心,男女学生的交往很可能超出友谊的界限,反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客观地讲,异性朋友之间也确实存在着一个友谊与爱情的界限问题。关键在于我们的老师如何去引导学生正确地把握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度”,使他们在相互交往中取长补短,健康发展。
结尾:当然,男女同学在一起学习中,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和对各种事物的神秘感,可能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做好引导和看护工作。使他们在积极、健康、阳光的环境里健康成长
青春期教育案例4
春节,在高中读书的晓红给我拜年,送我一个小巧的蓝白相间的丝麻挎包,并告诉我此包在成都的年轻女士中非常流行。看着她朝气勃勃的样子,我由衷地感到欣慰。不由得想起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学生晓红来到办公室,说头痛欲裂,不能坚持上课。当时,我正忙着批改试卷,便让她自己去对面的校医室。
过了一会,我去教室看自习。只见年轻的数学老师将一包药放在晓红的课桌前,晓红羞赧不安,也并不起身表示感谢。我暗暗责备自己工作不细致,还烦劳任科老师操心,于是连忙走过去提醒晓红要懂礼貌(原来,她看我忙,托数学老师去拿药)。
第二天早上,数学课代表晓明当着全班的面,提出辞职。我感到很突然,连忙追问原因,他支支吾吾地说因测验成绩差,不好意思再当下去。我转身征求大家意见,没想到同学们异口同声:由晓红担任课代表!最近晓红学数学劲头十足,成绩有明显进步,数学老师在班上已经表扬多次了。
有同学证明:晓红为了弄明白一道题,在办公室门外等候数学老师两小时。有同学表示:晓红特别崇拜数学老师,把短发削得接近数学老师的发型。„„。
“哦,既然大家一致推举,那就这样定了吧。”我当即拍板,由晓红来担任数学课代表
接着,我将这一决定告诉了数学老师。没想到这位北师大的高材生已是孩子父亲的年轻同事,顿时窘迫不安,坚决表示不同意。并且告诉我,学生选举纯粹是瞎起哄,并不是发自内心。让我不要受蒙蔽。
看我仍然疑惑不解,万般无奈的他只好拿出一个信封让我看:原来是晓红写给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师的几分敬慕,几分哀怨。“老师:您这几天对我特冷漠,我没有学习的动力了,没有心情学下去了,我感到特别的痛苦和迷茫 „„”。“怎么办?”年轻的同事苦恼地挠头。
“我想想吧,不是你的问题”。我安慰他说。
我思忖:晓红从普通中学考进来,成绩比较差,有些同学瞧不起她。她有着独生子女的孤独、内向,性格倔强,不愿服输。数学老师年轻英俊、温文尔雅,耐心细致,使进入了青春期的她对异性产生了朦朦胧胧的感情,而且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了。
放学之后,我留下了晓红,我俩面对面地坐在校园的花廊下谈心。我并不提那封信,只询问担任课代表的事情。当听到我不同意她担任课代表时,她急了,一再表示自己完全可以胜任。我严肃地点醒她:难道你没有感觉到部分同学选你是不严肃的吗?难道你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开这种玩笑吗?
她沉默了。
接着我又慢慢开导她:有一种感情很美好,但是虚幻不定。如今学习才是你的首要任务,应该把学习当作乐趣。十七岁了,应该动脑筋思考,清醒认识自己与现实的关系,不要做自己情绪的奴隶„„
夜幕降临了,我拍拍她的肩,让她回家去,仔细想一想。
以后,她活泼开朗了,名次一跃成为班级前二十名。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学生基本情况:张xx,男,8岁,三年级学生。
家庭情况:
父母是本地人,在镇上开一家照相馆,兼卖体育彩票。经济条件较好。父母比较要强,对孩子要求很高。但其父脾气较差,达不到要求就会打骂。此生聪明,努力,学习成绩好。酷爱画画,而且极有美术天分。作品曾在本校艺术节获奖。其父母为培养孩子,特意请家教他学美术。
个性特征:该生虽然聪明、要强,学习成绩好。但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形象较猥琐。
2、自信心严重缺乏,不爱参加集体活动,遇事总采取逃避态度;
3、人际关系紧张,总是和周围同学闹矛盾,总以弱者形象出现,稍有不顺,就哭鼻子,班干部无法管理,说的严重了,不论场合,便双膝跪地,向人求饶。
4、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举手的习惯。
原因分析:
1、从其父母处了解到,其从小一个人跟爷爷(年纪已经很大)在老家生活,缺少家庭温暖,渐渐形成了怪性格,不愿与他人交流。
2、父母工作忙,对其照顾较少,父亲对其要求较高,但教育简单粗暴,若做得不够好,轻则骂,重则打。
3、上学以后,老师对其行为引导不够,以至于性情怪僻,与同学关系紧张,学习习惯不好。
具体措施:
1、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
老师主动和他亲近,和他做朋友,“亲其师,信其道”。经常在课间找他谈话,谈学习,谈家庭,谈画画。
2、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了解该生的情况后,与孩子的父母分别进行多次交谈,交换看法。让其父母改变粗暴的教育方法,要求不要太高。并花精力培养孩子特长。
3、让学生体验集体的温暖。
动员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让其父母配合教育。让他在集体活动中接受教育,感受集体温暖。
4、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培养自信,提高威信。家访时,提醒其父母,给他请老师辅导绘画。其父母也听取了老师意见。
初步结果: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努力,该生已经有些进步,与同学关系改善,行为习惯不再怪异,上课能积极发言,但举手现象不够。自信心有大大提高,绘画水平提高,其画被推荐参加少儿书画大赛,获三等奖。也能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劝告,期望他有更大进步。(2002年12月)
跟踪结果:该生经过一年多的心理辅导,自信心大增,学习很努力,如今已是班里的宣传委员,在班里组织的多次活动中,都积极参加,并取得好成绩。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人们都喜爱百花争妍的春天。可是,就在初春的一天下午,我学校的路上,无意中听到一个少女的叹息:“多么恼人的春天呀!”出于职业性的敏感,我立刻意识到这当中有文章,就友好地问她:“春天百花盛开,这么美丽,怎么恼人呢?”她坦率地回答我:“因为鲜花对我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她说得那么认真,使我马上想到她可能患了一种恐怖症。于是我关心地向她建议:改日请她和她的家长一起到我们的心理咨询来谈谈,可能对她有益处。
几天后,她果然和她母亲一起来了,她母亲向我介绍道:她叫叶X,十三岁,父母是农民。
她母亲本人就自幼怕棉花,不敢碰棉花,还怕别人把棉花扔到她身上,甚至见到别人拿棉花也紧张得惊慌、出汗,必须躲得远远的。每年深秋棉花收获时,她就惊恐万状,从来不敢下地帮助大人摘棉花。有一次家里人把收回的棉桃堆在院中,吓得她跑到她姥姥家住了好几天,直到家里的棉桃处理完了才敢回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棉花的 恐惧慢减轻,逐渐消失了。
小叶七个月时,她母亲抱着她去亲威家参加婚礼,刚进新房,院里响起了鞭炮声,一只小花猫窜上桌子,把插着花的花瓶碰倒并摔到地上。小叶见此情景非常害怕,大哭起来。十个月时,她奶奶抱她在院子里玩,一走近院里种的牡丹花她就大哭起来,怎么哄也不行,抱她离开花,就不哭了。一岁时,又带她去串门,发现她一看见别人家床单上的花卉图案和花瓶里插的花就放声大哭。家里人这才意识到小叶怕花。但并未引起重视,认为她怕花与她母亲怕棉花一样,长大会好的。
但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花的惧怕程度不但没减轻反而更加重了。
四岁时,她和村里的一群孩子跟在出殡的队伍后面看热闹,当她发现棺材上的大白花和人们佩戴的小白花时,立刻转身没命地往家里跑,跑到家里已经面无血色了。她奶奶焦急地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惊恐异常地答道:”花追我来了!花张着嘴追我来了!“逗得全家人哄然大笑。
六岁时,她上了学前预备班,刚一去就赶上欢度国庆节,排演文艺节目。她们班女同学的节目是手持纸花跳舞,这下可触犯了她的忌讳,说什么也不肯参加排演。
以后渐渐发展到只是是花她就害怕,无论是布上、纸上的花卉图案,还是纸花、塑料花、鲜花,她都怕得不得了
近几年,城市绿化有了进展,很多街旁绿地上栽种了各种鲜花,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这对叶X来说却是件可怕的事,在她上学的路上,为了躲开那些”可怕“的鲜花,竟不得不绕道走未种花的僻路。时间一长,同学们都知道她怕花,常跟她开玩笑,故意往她身上扔花,吓得她面色苍白,手脚冰凉,甚至上课时她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总要东张西望,唯恐窗外有人把花扔进来掉在她身上。在她的心里,花是那么可怕,使得她生活不宁,成绩下降
听了她母亲的诉述后,我问她“冷静时,你认为花值得怕吗?”“当然不值得。”她干脆地回答。于是我试探性地鼓励她到隔壁诊室去看窗台上的几盆鲜花,她胆怯地答应了。可是刚一进门看见那几盆花,就吓得双腿哆嗦,面色苍白,再也不敢往前迈一步了,不一会儿,我见她汗流满面,一数脉搏,已跳到每分钟120次了。只好带她回到我的诊室
告诉她,这实际上是上种病的症状。这种病叫恐怖性神经症,简称恐怖症。
对付这种病,企图用”这些害怕是没有道理的“这一类话去克服害怕的情绪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治疗,例如系统性脱敏疗法。
她听了我的话后很高兴,表示愿意接受治疗。几个月后,叶X已经自由自在地傍花而走,不再怕了。
在治疗过程中,我先让她进行深部肌肉放松的练习。开始时,她总是做不到完全放松,但她很认真努力,放学回家后有空就练。经过二周多的勤练,她终于学会了深部肌肉放松。然后开始正式治疗,让她安静地躺在躺椅上进行肌肉放松,15-30秒后专心想象她所害怕而程度最轻的情境,例如用手摸纸上或布上的花卉图案。由于这种想象而出现害怕情绪时,马上叫她停止想象。再放松15-30秒钟,然后仍想象上述情境。这样重复两次后,再开始想象害怕程度稍重的情境,例如手持纸花或塑料花。放松、想象重复两次。再回到想象第一种情境。这样交替进行,直到连续两次想象第一种情境不再引起害怕情绪时,放弃第一种情境的想象。再开始想象害怕程度最重的情境,例如站在鲜花面前。重复想象两次,再与第二种情境交替想象,直到这些想象都不再引起害怕情绪为止。
就这样,她积极配合治疗,放松反应逐渐抵消了那些情景引起的害怕情绪。为了验证疗效如何,我又把她带到隔壁诊室,站在花盆前面,她的恐惧反应比以前减轻了,但还是不敢用手去摸鲜花。
于是我们又开始进行接近实物的练习。让她坐在离纸或布上的花卉图案五米远的地方,用眼睛看着图案,同时全身肌肉放松,这样多次练习后,待无恐惧体验出现以后,就将距离逐渐缩短,直到用手去触摸也不恐惧为止。再进行面对纸花和塑料的练习,重复以上步骤。最后进行接近鲜花的脱敏训练,重复上述由远至近的过程,终于她可以手持鲜花而不感惧怕了。练习中,虽然她经常感到恐惧难忍,不愿再“自找苦吃”了,但是在我和她母亲的鼓励下,她支持下来了,胜利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系统脱敏,她的恐怖症治愈了。她高兴地对我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花是美丽的、可爱的。”我听着她的诉说,看着她站在鲜花前神态自如、面带微笑的样子,内心感到很大的欣慰。
第五篇:青春期心理案例及对策
青春期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案例】
1.基本情况
女,初二。性格过于外向,喜同不同男生打闹,满校区追逐,有早恋倾向和严重明星情结。父母各尽其职,母亲基本闲赋在家,只负责孩子生活方面,爱好搓麻将,来精锐接孩子时即便同学科老师面对面遇到也不加以交流,纵容孩子的很多不良习惯,比如饮食,几乎在校区的每顿餐都是麦当劳泡面或其他零食。父亲是高管,常出差,对孩子有教育投资意识但苦于无方。只希望孩子能考上高中就好。孩子只畏惧父亲。
2.明星情结。
英语老师若想让其在黑板上翻译“他喜欢打篮球...”之类的句子,孩子一定会把“他”或“篮球”擦掉换成喜欢的男明星名字,老师上课无意中提到某个时间或是某个单词孩子就不禁自顾亢奋,大发言论,说那天是某个明星的生日等,一发不可收拾。课间休息时必放【美人天下】、【宫】什么的主题曲或在黑板上写一长串明星的相关信息,生日,星座,昵称,背的比26个字母都熟。
有次上课迟到,精神困顿,后来孩子自己说起原因,是前晚做喜欢的明星的PPT做到凌晨。同孩子闲聊过,孩子希望成为杨幂那样的明星,坦言只要能红,能让大家记住自己什么都觉得无所谓。老师个人把这种心理归结为缺乏被关注,无自信的状态。
3.早恋倾向。
老师个人而言更倾向是孩子早熟的说法。老师观察过孩子,发现她常追着不同的男生嬉笑怒骂,甚至有好几次等在男厕所门口,有次一个男生在上卫生间,孩子直接在门口兜了水朝男生浇了过去。而对于基本属于初次见面的男生(有次老师正在上课,一个学生过来拿书本)亦是一路追骂到陪读教室,老师甚是茫然。【分析】
从儿童到成年的过度期叫青春期。这个时期是人体发育迅猛,心理变化急剧的时期,也是性萌发并趋向与成熟的时期。青春期也是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同时又充斥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他们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但由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的时期,其情感意志,个性发展还不成熟,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1.归属心理
人本主义马斯洛曾提出关于成长过程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是有需求的,按照层次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归属和爱的需求正是青少年所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因为对于青少年而言,由于其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情绪的波动性,与父母的疏远,自我意识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等。同时又由于当今社会所特有的特点如社会的流动性,传统价值观念的裂变等都加剧了青少年的异化感,孤独感,表现为对归属和爱的强烈的内心需求。
案例中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有归属和爱的需求。她追星,沉静在明星或影视及其它活动中可以得到慰藉,获得一种心灵上暂时的平静与安慰。所以从这一个角度出发,也是她孤寂心理的反应。
2.爱恋心理 青少年由于生理上性发育,逐渐萌发了对异性的好奇和向往。然而,由于青春期所特有的羞涩,自闭等心理作用,其在对于异性的行为上往往表现得特别紧张,甚至于一种反向的交往形式出现,借以掩盖其内心的向往。所以对于异性交往这一领域,青少年可以说处于一种真空状态。正是这种状态的出现,使青少年对异性的好奇越发强烈,以至于几乎每个处在青春期的少年都有自己理想爱人的轮廓。而这种构想往往只停留在理想层面上,只是外表上的英俊或漂亮而不赋予任何内涵上的东西。而且现在的中学生对性意识发展比较早,他会随着生理上的成熟萌发对心理上的一种性意识,也就是开始认识自己的性别,开始懂得如何去扮演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并且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一天天的发展造成了早恋。
上述案例中的孩子坦言只要能红,能让大家记住自己什么都觉得无所谓。这也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情感关注,也缺乏与父母在心理和感情上的沟通。孩子对于男生都是追逐打闹也是一种反向的交往形式。【对策】
1.加强对其自我意识的教育
(1)让孩子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老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了解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挣脱虚荣的禁锢,重新塑造自我形象。也可以用事实进行分析、说明早恋的危害。同时要向学生说明:恋爱是人类的正常心理活动,没有什么丢人的。还可以为她们介绍成年人的恋爱心理及经验,使之逐步认识早恋的危害性,以实现自我解脱。
(2)让孩子认识到自我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个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自我封闭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去追求一些虚幻与社会利益无关的自我实现,只能是最终在混沌中迷失自我,失去个人存在的意义。
2.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青少年审美经验的获得,让学生在对自然,艺术,社会和人生的欣赏中获得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认识真正的美不仅仅是诸如明星所能带给我们的视觉和感官上的满足,而是更高的境界。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心理波动,所以,我们应该尽早地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让孩子明白异性间的接近是以倾慕为基础的,要想让对方注意自己,就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加出色。
3.注意与孩子的沟通
(1)学会倾听,认同孩子。老师和家长要想成为一个倾听者,先决条件是必须将自己与孩子放在同一个高度上,把自己当做是他们的朋友,乐意听他们诉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孩子最真实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2)注意平等与尊重,学会换位思考。老师和家长应该从孩子所处的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看待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面对追星和早恋,只要把握好度就行,不要盲目崇拜。
4.加强对榜样作用的正确引导
我们不完全否认个体崇拜的价值,我们所强调的关键是选择什么样的崇拜对象,就算崇拜明星也要看到他成名前的艰辛,要学习的是他的精神而不是他现有的成就。
5.父亲要在家庭中要扮演好角色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说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依靠。而案例中孩子的父亲忙于工作,而母亲的工作则相对比较轻松。于是,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致使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被逐渐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南大校区
pts 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