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教师资格证培训_长假前老师支招hold住好习惯(定稿)
现状
怎样上厕所都要教
一开学,老师就教一年级的孩子把书包放到书包柜里;把课本放到课桌里;把铅笔盒放在桌子的最前端。上课前,把上一节课的东西放进课桌,再把本节课的课本、作业本从课桌里拿出来。一开始,孩子们拿了这个,忘了那个,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80%的孩子都能自觉地做好课前准备。
天津博才学校的老师说,这一个月里,不仅给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方面立规矩,甚至连上厕所等生活小细节都要立规矩。为什么要上“如厕课”?一年级年级组长刘红蕾老师说,幼儿园时,厕所在教室里,孩子们以玩为主,任何时候都能去上厕所。上了小学就不一样了,一节课40分钟,下课了有些孩子会贪玩而忘记方便,等上课铃一响。有的小朋友就尿裤子了。还有的孩子,为了不在学校上厕所,一整天也不喝水,回到家才一次性解决。孩子在厕所里,没有了老师的关注,玩得特别忘情,有的甚至会用小手把厕所的门从外面锁上,这样一来,其他的孩子都用不了厕所了。还有洗手洗得满地都是水,弄得湿湿滑滑的,成为安全隐患,上厕所不冲水等等等等,都是让老师头疼的问题。
今年,天津博才学校的老师就把文明如厕提到了课堂上来,专门设计了一堂课,老师们从“臭臭”的形成开始讲,告诉孩子上厕所的重要性,再带孩子们参观厕所的设施,具体指导。比如教导男孩子“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教导女孩子“来也匆匆,去也冲冲”。课堂之后,还有一个班级和班级之间的小评比,这样鼓励加教育,孩子们的如厕行为就文明多了。
支招
生活:一起做家务培养责任心
天津博才学校一年级班主任说,每天都能在教室里捡到文具,办公室里尺子、铅笔、橡皮已堆成了一堆,从没有学生来寻找这些丢失的文具。家长发现孩子的文具少了,也不闻不问主动补上,长此以往,孩子便失去了对文具的责任心。
天津博才学校一年级年级组长汤美琴老师建议:家长在这方面的代劳,导致孩子放学后自己不会理书包。在家里,家长可以一边教一边动手地告诉孩子怎么整理,渐渐地放手让他们自己整理。一方面能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对自己负起责任来。长假里,不用天天整理书包的,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做家务,比如收拾房间、玩具等。
牛通社记者施条律的妈妈建议:孩子四年级开始,学校老师就要求用透明的文件袋来整理各科的教程。这一招很好用,家长可以在长假里和孩子一起买3—4个文件袋,课本、考卷、作业本什么的都整理在一起,这样书包整齐了不说,孩子还有了条理。施妈妈还说,自从用了这个方法以后,孩子再也不要妈妈帮忙整理书包,因为自己的书包只有自己最了解。
作息:每天跟孩子“约会”
在假期,孩子的作息习惯是调整的难点。根据往年的经验,老师最担心孩子的是在长假玩得太开心,回校之后“时差”调整不好。因为一天的学习生活对孩子来说是很充实,同时也是有些累的。到了长假,有的家长为了自己睡懒觉,也会让孩子跟着自己一起睡。但是这个作息最好在开学前两天调整过来。
天津博才学校副校长田燕芳建议:在假期的第一天就跟孩子做一个约定,不要很复杂,就一两条,比如约定起床睡觉的时间,可以比平时晚一个小时起床。又或者约定每天读一篇美文等等。这样七天下来,如果都坚持了,就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孩子对坚持习惯就更加有信心了,同时也不会打破上学养成的好的作息习惯。
学习与玩乐:去大自然上课
假期里要不要学习?怎么安排学习?不少家长是不是都给孩子安排了满满的培训课程?很多老师说,家长要给孩子留一些玩乐的空间。学习固然重要,但学习并不是说一定要坐在课桌前才能学,高效有用的学习要配合玩乐。
天津博才学校一年级年级组长刘红蕾老师建议: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老祖宗的《弟子规》也可助阵规范养成。“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弟子规》中关于孝的诠释,在今天还是很有教育意义。每天教孩子一点《弟子规》,并且解释给孩子听,让他们在欣赏国学美文的同时,学习做人的规则。其他年级的家长,可以选择一些有故事情节、蕴含道德行为规范的书本与孩子分享。比如说,睡前边读边和孩子讨论,在和谐的阅读过程中学习规范。
天津教师资格证培训的黄飞老师建议:家长不妨带孩子去大自然走走。现在天津的桂花开得正旺,带着孩子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魅力,准备一些与桂花相关的知识,让孩子觉得游玩更有意义。在玩乐的时候,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结合课堂习惯。学校的一堂课是40分钟,家长可以以此为时间单位,与孩子一起玩满40分钟,再去进行下一活动。在这期间,让孩子上厕所、喝水等,就像课间休息一样。
http://
第二篇:教育学笔记(考试前熬夜整理重点_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2012版教育学)
1.古代学校教育特征 ① 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教育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 ②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③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还具有等级性。④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2.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3.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①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③ 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④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4.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①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②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③ 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④ 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5.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①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② 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③ 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④ 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6.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① 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②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③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④ 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7.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① 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② 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③ 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
如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① 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 ② 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③ 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 ④ 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 ⑤ 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搭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⑥ 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8.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① 教育观念现代化 ② 教育目标现代化 ③ 教育内容现代化 ④ 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⑤ 教师队伍现代化 ⑥ 教育管理现代化 ⑦ 教育设备现代化 ⑧ 教育制度现代化
9.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
① 主导:
这是由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
A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B学校教育有专业的教师来施教
C基础教育 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② 促进:
A加速人的发展 B发掘人的潜力 C提升人的价值 D健全人的个性
10.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的条件
①
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②
只有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 ③
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11.主观能动性
是指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从意识方面来说,体现为人的需要、动机、目的等主观积极性; 从外部表现来说,体现为人作用于客观事物的自觉活动。12.教育目的: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13.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
①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有导向作用。② 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③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14.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15.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
①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② 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③
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16.1999年,我国教育目的的新表述: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7.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① 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②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③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18.人的全面发展:
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发展。
19.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①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②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③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④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⑤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20.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①
素质教育是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② 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 ③ 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21.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①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② 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 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④ 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22.教育制度概述:
①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②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3.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24.教育法规的规范作用:
指引、评价、教育、保障 25.依法治教:
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体现,简单的说,就是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通过教育法制建设,保证教育工作全面依法进行,推动和保障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健康有序的进行,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26.教师的法定含义:
按照《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7.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①学生入学权②学生上课学习权③学生受
教育选择权④学生升学权。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身权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财产权。28.教师资格制度:
所谓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29.教师的含义: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30.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特点表现:
① 专业功能和专业伦理 ②专业知识和技能③专业训练和资格④专业自主⑤专业组织或专业团体⑥专业地位。
31.教师劳动的特点:①劳动对象的复杂性②劳动手段的主体性③劳动时间的延续性④劳动空间的室内性⑤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32.教师应扮演的角色:诊断者、传授者、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研究者、协调员。
33.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① 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A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B良好的人品。
C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D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②
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A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B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关的知识
C 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D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③ 教师的教育专业修养: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先进的教学理念
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
34.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35.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义: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于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自身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36.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① 立足实践,面对现实 ② 持续提升,崇尚先进 ③
自我反思、自主发展。
37.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具体说,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38.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参加培训、、专业阅读、网络学习、参加学术团体和学术活动、教育考察与观摩
校本教研与培训、行动研究。
39.学生的主要特点有:发展性、差异性、主动性、独立性。40.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41.师生关系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42.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43.如何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师生互动、师生对话。44.课程的定义:
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45.课程的意义和作用:①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②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③
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根据④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的依据,是衡量教学智联的标准。46.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② 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③ 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④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对课程的影响。⑤
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47.学校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
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48.课程设计的模式:学科中心设计、学习者中心设计、问题中心设计。
学科中心设计:是最流行的课程设计,其本质特点是以知识为中心,而其关注的知识是按照一定逻辑结构,组织起来的。
49.课程计划的定义: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50.课程计划的结构:①指导思想②培养目标③课程结构④课程实施与评价⑤课程管理。
51.课程计划设计的一般原则:
① 注重课程水准的合适性。② 充分体现均衡性。③ 体现充分的灵活性。
④ 课程计划本身及其重要提法要保持稳定性和科学性。
52.学科课程标准的定义:
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53.课程标准一般包括四部分:①前言②课程目标③课程内容④实施建议。54.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55.学科课程标准设计的一般原则:
① 要保持基本要求。② 要有一定的选择性。③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④ 要体现课程中最精华的知识,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56.教材设计的一般原则:方向性、完整性、适切性。
57.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①选择化和个性化。②平衡化③综合化。5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
5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①研究性学习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动与技术教育。④信息与技术教育
60.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61.教学的任务:
①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②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③ 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健康。
④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62.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6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6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②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③ 掌握知识与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65.主要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66.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② 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联系实际。③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6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68.综合课的结构: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 课外作业。
69.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灵活、学生主动、语言
艺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幽默、条理清晰、师生互动等等)70.测验的要求: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
71.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
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7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固定班级、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单位、固定时间。73.班级授课制的意义(优点):①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经济有效地大面
积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③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74.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
整套工作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75.常用的教学方法:
①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②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③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④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⑤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76.发现法的环节:①引起学生兴趣,形成探究动机。②分析、比较并提出探究
动机。③从事操作、验证假设。77.德育的内涵与外延: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具体说来,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78. 德育组成: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
79.德育的重要意义:(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其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80.德育的任务:
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81.德育过程三方面的矛盾: ①
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
② 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③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82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②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③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④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83.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84.班级:是学生集体的基层单位,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85.班集体的构成要素:
共同的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共同生活的准则、一定的心理氛围和情感纽带。86.班集体的形成条件(班主任如何组建班集体):
确定班级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组织多
种多样的活动;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87.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自发性、相似性、封闭性、凝聚性、竞争性、权威
性。
88.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优缺点):
优点: 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人格的独立与发展、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缺点:① 当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的组织目标及意见相违背时,特别是非正式群体受到批评或处分时,非正式群体成员心里就会有抵触情绪,进行明的或暗的抵制,制造种种相反舆论,轻则干扰学习和工作,重则引起两种群体的矛盾冲突,影响甚至阻碍正式群体目标的实现。
③ 由于非正式群体具有排他性的特点,很容易“拉帮结派”。
④ 如果在一个不良型的非正式群体中,因受不正确的群体标准的影响,会使成员个人无法
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甚至强化或放大。
89.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班主任如何管理?)
① 在思想认识上要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
②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表现自我的良好机会,满足非正式群体的需要。③ 注意发挥和引导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一种研究方法。
100.叙事研究的特征:呈现事件情节、重视背景、凸显个人、重视反思。
叙事研究的步骤: 发现研究问题——寻找叙事对象——搜集故事——撰写故事——分析故事。
101.观察法的含义: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某种现象或某个教育问题进行观察、记录、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④ 正确认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⑤ 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减少非正式群体不良因素的侵蚀。90.班主任的专业地位,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显现出来:
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主要执行者;
班主任是班级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91.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
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②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③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身体健康;
④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⑤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和共青团的工作;
⑥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⑦评定学生操行。
92.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设立班级目标、转化后进生。
93.如何根据后进生的特点和转化过程做好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要正确对待后进学生、关心热爱后进生。
要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
要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要抓反复,反复抓。
94.班级管理的含义: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形式,对班级中的人、财务、时间、信息等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以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95.中小学校本研究是指以中小学教职工为研究主体、以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而进行的研究。
96.课题选择选题的原则: 教育性、实践性、可行性、适宜性、伦理性。97.行动研究的特征:①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实践②研究的内容就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③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④研究的循环性。
98.行动研究的步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研究方案——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总结与反思,确定下一步研究问题——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99.个案研究的含义:是指对某一现象、事件或某个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教育领域的个案研究是指个案研究应用于教育情境,解决教育问题或建立理论的
第三篇:立达培训2012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方法总结
立达培训 教师资格证 23262812 2012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方法总结
15、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16、以直观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参观法
17、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
1、实验法
2、实习法
3、练习法
18、国内教学方法改革:
1、愉快教学法
2、情境教学法
3、尝试教学法
4、成功教学法
19、教学评价的方法:按照评价的方式:实证化和人文式。按照评价的参照: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按照评价的量化程度: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按照评价的功能:诊断性和形成性、总结性。按照评价的主体: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按照评价对象存在的状态: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
教育学
1、为什么要学习:
1、提高教师职业生活的能量。
2、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增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2、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从狭义上讲,指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创造的,有目地的,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阶段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是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5、近代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通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6、现当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 立达培训 教师资格证 23262812
7、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决定着教育的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综之政治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用促进社会进步力量变得越来越作用。
八、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为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接下题
九、教育再生产劳动力:1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的重任。
2、在现代生产过程中,技术改造、设备更新靠科学技术、人才A、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B、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C、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D、教育可以改变劳动的形态。
十、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或潜在的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
2、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国手段,通过教育可以高效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3、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己有的科学知识,还负担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的任务。
11、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A、科学知识再生产使他们能充分地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科学知识再生产打下基础。B、科学知识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C、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院的继承与积累,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2、什么是网络教育:1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它集学校、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一体为学立达培训 教师资格证 23262812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
13、网络学校的优点:
1、不受空间、时间、地域的限制
2、工作与学习完全融为一体
3、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
4、可按照学习者的意愿去进行选择
5、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14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15、人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6、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本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人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7、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
18、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劳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A、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B、以往的教育一般只着重于对学生的共同要求,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视差别性。以统一代替个别性。C、素质教育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成为高度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A、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B、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C、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19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育上构成授受关系。A、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B、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C、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立达培训 教师资格证 23262812 发展。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A、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B、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A、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B、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20、教科书的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1、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A、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B、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C、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22、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2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本文由天津教师资格证天津权威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机构立达培训学校提供。
第四篇:考完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之后的岗间培训才是成为一名优秀汉语老师的关键
考完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之后的岗间培训才是成为一名优秀汉语老师的关键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已经是岗间培训的第二周了,由于我们在教学方面的诸多不足以致我们这周依然停留在教学拼音的试讲环节中而无法进入下一个话题的试讲训练。赵老师耐心地不厌其烦地为我们每个人指出在试讲教学中的不足。
就我个人而言,有以下几个地方。
首先,就板书而言,还应该更加地清晰易懂,合理安排整个版面,声调的标记不是“棍”,而要通过标记声调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看出声调发音的特点。
其次,在试讲过程中,过渡语的缺失造成学生很大程度上不明白所讲内容目的是什么以及没有连贯性和逻辑性,会让学生觉得这位老师没有教学经验。
最后,我想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启发不够,造成该结果的原因。
第一,老师备课不够充分。表现在对学生所举例子不够特别或令他易懂,即“不接地气”,因此不能很好地导入与给予启发;
第二,课堂指令不够清楚,语述不够简单;
第三,采用引导或启发的方式,方法不够简单,直接明了。
1)在试讲中还要做到“说到哪里,板书写到哪里”,不要冷场。这就要求老师教学的思路要清晰,同时要经得起干扰。
2)在教完一个知识点后及时做练习,巩固、强化知识点。
通过这周的试讲训练,我发现了自己以上的不足,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周的岗前培训中,能逐步解决自身在教学方面的不足和缺失以得到更大的进步,为迈入这个行业做好充分准备。
文章来源 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心 儒森汉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