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儿英语教育方法应随孩子的成长随时调整
少儿英语教育方法应随孩子的成长随时调整
孩子英语学不好现在成了困扰很多家长的一大难题,少儿时期是英语学习黄金时期,这个阶段英语学不好就更加的急坏了孩子,急坏了家长。少儿英语学习是否很成功的关键就是在教育方法上,用对方法才是正道。
少儿时期虽然是一个年龄阶段,但是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也是不断成长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在教孩子学英语的时候还要把少儿阶段细分,然后根据细分的每个小的年龄段调整最适合的教学方式。
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学习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也大相径庭。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还处于智能的初级开发阶段,关键在于通过学习促进孩子智能和体能的全面发展。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学习课程应该逐渐丰富和深化,除了英语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孩子高级智能的开发。
在不同年龄段,儿童拥有的天然优势,可以让外语学习更加容易。为了使英语学习事半功倍,家长应认识到发展适宜性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为子女提供适合其独特智力优势的学习材料和活动。
在尊重了孩子的年龄区别的基础上,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对中国的孩子学习英语比较恰当?研究儿童教育和心理的很多专家都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唯一动机就是好奇心和有趣性。所以,在孩子早期,愉悦的学习经历对孩子非常重要。由此可见,为孩子营造一个融入式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快乐地学习非常关键。
第二篇:别让错误的少儿英语教育影响孩子
别让错误的少儿英语教育影响孩子 少儿英语教育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教学,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作为家长一定要知道哪些教育会对孩子带来伤害。首先、不要“拔苗助长”。
有很多家长对少儿教育有着不符合实际的期望值。有些家长觉得,应该及早为孩子做好上学的准备,让一个4岁的孩子提前掌握小学的知识内容,这样的“拔苗助长”,其实是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急过了头,忽略了学习的基础。学会思考,才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前提。要适应少儿思维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帮助少儿掌握思维方法。多观察,用语言的比较和分类,鼓励儿童经常反复思考一个问题,奠定思考方法,养成少儿的思维习惯。
其次、要注意不要因攀比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有时候,也不是故意的,但是家长就喜欢对孩子说“你看,那个谁家的孩子怎么学的那么好啊,你怎么什么都不会?”这样的攀比会让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有一种受挫感。开始消极面对英语和其他的学习。
其实,在孩子小的时候,学英语的兴趣很容易培养,越长大反而越提不起劲头学了。这个少儿英语学习时候,应该采取鼓励的策略,关注孩子点滴进步,而不是老拿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做比较。少儿教育只能在毫无对抗情绪的情况下进行,促使他们自愿地得到发展。这里的少儿英语教学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创造各种能给少儿带来新感受的环境,以帮助他们从各种感受中获取新知识。目的是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少儿广泛持久的兴趣。因为这才是少儿自我教育的动力。
第三篇:少儿英语教育:别让兴趣班扼杀孩子的兴趣
少儿英语教育:别让兴趣班扼杀孩子的兴趣
1.兴趣班太多,反而“扼杀”兴趣
根据调查报告,3岁以下孩子的父母说自己的孩子一项才艺都没学的仅占约10%。约有60%的3至6岁孩子,所学的项目在1到3项之间。特别是6岁以上的孩子,大多数选学3项以上的才艺,35%的孩子甚至选学过6项以上的才艺。相关专家认为,无论怎么选,都应考虑到孩子的实际承受能力。
但是,对于参加兴趣活动始终抱有“很浓兴趣”的孩子仅占四成左右。意外的是,有些父母在感叹孩子的兴趣随年龄增长反而下降时,无不遗憾地说:“兴趣班成了兴趣的杀手。”因为约有5%左右的孩子认为自己“一直就没什么兴趣”,只是在应付家长的安排。
与此相反,家长的“兴趣”大大超过孩子。调查表明,当孩子表示不想继续参加才艺兴趣班时,大部分父母都会想尽各种方法让孩子坚持下去。
2.国外专家:孩子“虚度光阴”不是罪恶
其实,望子成龙的心情,古今中外的父母都差不多,如果自己的孩子整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父母们都会受不了。但孩子“虚度光阴”是一种罪恶吗? 英国心理专家指出,对孩子们来说,“虚度光阴”也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反而是大人对孩子的过多安排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帕特里克奥唐纳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他认为孩子天生具有游戏和探索的天性,在3岁之前,这种行为一般在父母的指导下进行,3岁以后,是孩子自主期。如果孩子们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或希望融入孩子间的社交活动,他们就不会感到无聊,除非他们没有玩伴或活动的限制太多。
而5岁-6岁更是孩子们自主社交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们不喜欢过多和父母待在一起,而更喜欢和其他同龄的孩子玩耍。奥唐纳说,这时候,那些喜欢分秒看着自己孩子的父母要注意了,不能时刻充当“卫星定位仪”,监控孩子。
3.“无聊”有助储存能量
爱哲希尔大学资深心理学讲师理查德拉里指出,对孩子们来说,“虚度光阴”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反而是大人对孩子的过多安排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拉里指出,一定时间的“逃离”和创造力对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无聊的时候。拉里称,父母不要每时每刻照看自己的孩子,而要留给他们独处的时间,给孩子们自娱自乐的自由。
奥唐纳对现代英国青少年的研究发现,过去几十年来父母过多安排孩子活动的教育模式,已经令英国青少年养成了需要别人领导和不会自己作决定的性格。
第四篇: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方法
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方法,希望有所帮助!
一、对家庭教育要有新认识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间在长期相处的家庭生活中彼此的教育和影响。
家庭教育必须回答好四个问题:
(1)为何教育?即明确家庭教育的目的。
(2)教育谁?即教育对象要明确,不仅是孩子,还有家长。
(3)教育什么?即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完成作业。
(4)怎样教育?即用什么方法来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有比较大的偏颇,在开展教育时也存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或脱节,或龃龉的现象,所以,提高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以使家庭教育跟得上时代节奏,跟得上学校教育变革的步伐,非常重要。
1.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家庭有学校无法替代的优势和责任。家庭在教育上有三大优势:亲情,时间,生活。亲情是他人都无法替代的,而亲情是最好的无声教育。学生在家的时间远远比在学校长,占每天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上,家庭教育有充裕的时间;家庭生活远比学校生活无拘束,学生的性格、习惯往往容易自然真实地表露,家长远比教师更了解孩子的状态,更有教育的针对性。也因为如此,家庭教育的责任也必然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
2.父母是孩子的家长,更是陪伴孩子一路成长的朋友。家长是孩子的朋友,说的是家长与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是不少家长还未意识到的。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知识并不被成年人垄断,更不完全由家长来传授,孩子们与家长都可以同时在互联网上获得相同的知识,家长和孩子成了学习的伙伴。研究也早已证明,家庭的气氛越民主、平等,越把孩子当朋友,孩子对父母越亲近,关系越融洽、自然,孩子成长得越快乐、健康。
3.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一个有教养的孩子。教养就是经教育而养成的文化、品德修养。有了高的教养,人的精神样貌就自然显得高贵。西方有贵族传统,但我们曾经错认为那是有钱人叫贵族,以为贵族就是牵着一条穿戴华丽的名犬的派头,其实,贵族并不一定代表金钱地位,而是代表一个阶层高贵的精神和脱俗的教养,由这样一个富于教养的阶层引领社会走向高尚、文雅。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有礼貌、有规矩、有涵养、有风度的谦谦君子,就应该在“教养”上发力。
二、家庭教育的6大误区
目前,家庭教育的误区比较多,或缘于教育认知的偏误,或缘于缺少对孩子的.全面了解,或缘于目的上的完全错位。我这里讲六方面的误区。
1.“我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其他都是学校的事”。这是责任误区。这是很不利于孩子教育的。家长不明白家庭教育的责任,只养不育,招致的结果就是孩子把家当成教育的“避风港”,在家可以任性、放肆,完全将学校里的教育抵消掉,失去家校教育的合力。家庭是生活的场所,也是教育的场所。
2.“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其他事不用做。”这是培养误区。在现时代,“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最终会成为废物。学生生涯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但不是唯一的任务,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一个知识容器或一架两脚书橱,而是一个完整的人,他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
3.“成绩好才是硬道理,其他再好有什么用?”这是目的误区。成绩只能判断一个孩子学习上有限度的情况,并不能完全代表孩子的学业水平,因为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是考试考不出来的。一个人的能力不是由几个僵死的分数所能证明,而手里只有分数单的孩子,进入社会难以立足。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最终取得成就的人,品质上是坚毅、自强、阳光、积极,而不是仅有好分数的人。孩子是人,人的一生有多方面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家庭必须引导他鼓励他实现这些需要,也就是成为完整的人。
4.“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这是分工误区。普遍家庭都是母亲承担更多的教育孩子的责任,好像母亲更有教育的天份,其实这不是理想的家庭教育结构。父母都共同负起教育孩子的义务和责任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效果会更好,并且父亲的教育对孩子的人格成长更为重要。若要避免教育孩子上夫妻观点、手段反差,就要两口子有事先商量,先统一。
5.“父母工作忙不过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去管(或交给家教、保姆去管)。”这是错位误区。有些家长的“忙”是因为“玩”,这更不应该。隔代教育已经被证明弊大于利,因为爷爷奶奶只能看孩子,无能力教孩子。家教机构只能督促孩子做作业,也不是具有教育的能力。保姆与孩子之间没有亲情,又受制于地位,不可能有感情和责任去教育孩子。父母再忙也要亲自负责好子女的教育,不然,你的孩子将在情感、知识、社会性、体质等方面不如坚持亲子教育的父母。
6.“孩子学不会,都是老师没教好。”这是认知误区。孩子学会学习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目前,我们的作业基本是留在回家做的,学生在学校学得的知识,要在家庭作业这个环节去巩固,这也是留给家长配合的任务,也是家长了解孩子学习并向老师反馈的机会。学不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一是基础,二是理解能力,三是要爱学习,这些都不是单靠学校或家庭可以解决,应该双方合力,方能解决得好些。
三、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人是有差异性的,教育必须关注孩子的差异性,才可能找到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
1.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而个性鲜明的完整的人。家长们要想想,我们是不是朝这个目的在培养孩子?“全面发展”是指情感、智能、体质等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个性鲜明”是指思想、性格、言行具有比较突出的个人特点,“完整的人”是指人格健全、人的潜能得到完全自主的发掘,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结果。适合孩子的教育就必须是全面、个性、完整的教育,而不是片面、同质、缺损的教育。
2.人的生长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去适合孩子。人具有阶段的生长性,人的一生处在生成变化之中,大脑在人的老年阶段还会有新质生成。小学生是人的相对幼小的阶段,处于生长活跃期,生长性十分明显。每个孩子的生长性又是很独特的,差异性是存在的,因此只有让教育去适合孩子,知道每个阶段孩子需要什么,不能强求孩子去适合千篇一律、差强人意的教育。
3.适合孩子的教育就是遵循孩子成长方向和教育规律所实施的教育。“孩子的成长方向”,一是与时代发展同向的方向,一是与自己智能发展趋势相一致的方向,两者是并行不悖的。“教育规律”,就是实施教育应该遵循的人的内在秩序,以及教育科学本身的内在秩序。与时代发展相逆,与自身智能发展趋势相逆,与人和教育的内在秩序相逆,就不是适合孩子的教育。
四、如何构建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
(一)认识家庭教育三原则:理解孩子;
正己示范;陪伴成长。这是我的见解。家长是不是理解孩子?往往是貌似理解,实际并还不完全理解。理解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没有理解,教育是无法进行的。家长在孩子眼里是偶像,如果你能够正己示范,处处给孩子一个好的样板,你的教育肯定会成功;反之,你要求孩子做好的自己不先做好,甚至你还不让孩子做好,像拉着孩子冲红灯过马路,你的教育是失败的。陪伴成长,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部的孩子,非常重要,但这里说的陪伴,不是整天陪在身旁,不敢放手,而是保持一定距离的观察和引领,依然要保护孩子的自主性。我认为,在陪伴孩子过程,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好奇心、独立性和动手能力,这是孩子自主成长的三大力量。(二)要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
你是建立了一个物质家庭,还是建立了一个物质与精神共在的家庭。好的物质条件固然对孩子成长有利,但还不是成长可以依赖的根本,好的精神环境才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根本。家训可以看成家庭精神的本质写照。我的外祖父是一个医者,他给家族的训诫是“宁可三餐无鱼,不可一日无书。”至今依然影响着我。孩子还需要一个融洽的家庭环境,整天争吵的家庭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及其对家庭的态度。家里要有一套好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最好家里有书房,最少也要有书橱,这里孩子成长必须的。(三)要根据孩子成长的心理特点给予特别的关注。
小学这六年是人生极其重要的奠基阶段。家长要学会从牵手到放手,让孩子渐渐学会独立。还要注意到6——12岁,是孩子感官的关键期,要多采用刺激感官的方式学习;也是孩子语言关键期,要多讲故事给孩子听,多与孩子谈话,多提问,学外语。6——8岁,是想象力关键期,让孩子多看动画片、科幻片,画画,编故事。6——10岁,是文化敏感期,让孩子广泛接触文化知识。8——12岁,是黄金阅读期,要鼓励孩子广泛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四)要观察孩子智能的优势,施以正确的引导。
家长要了解一种理论,叫“多元智能理论”,它的创立者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每个人起码都有8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自省智能,但是每个人这8种智能的优势和劣势各不相同,因此构成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我们说某孩子有音乐天赋,就因为他的音乐智能有优势;某个孩子在一处陌生的地方能够很快记住复杂的路道和方向,就因为他的空间智能有优势。那么知道多元智能理论的常识,就是要在引导孩子发展的过程更倾向于扬长,适当的补短,因为孩子的优势智能充分挖掘之后,可能成为他今后发展的强大力量和正确方向。(五)要常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或运动,培养他们爱上一项运动。
我们孩子现在户外活动时间太少,每天的运动量也不足,少有孩子爱上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跟发达国家的孩子比,体质差异明显。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对户外活动和运动的兴趣,让孩子在体质、心理素质上更好,还要让孩子爱上一项运动,乐此不疲。这方面,家长要示范,家长要先改变自己不爱运动的不良习惯。(六)要带孩子聆听音乐会、看美术展览,培养一门艺术爱好。
艺术素养同样也是受益终生的,必须从小培养。当孩子喜欢上艺术,将大大有利于想象力、节奏感、审美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而这些都是一个优秀孩子的基本素养,内心的美好,离不开这些方面。(七)要常带孩子上图书馆、书店,给孩子买喜欢的书籍,培养爱阅读的习惯。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电子阅读占据生活时间的时代,但是,手捧一本书进入痴迷的阅读状态,依然是优于电子阅读。三是更为重要的,与作者对话,让精神成长,纸质书籍的墨香可以消弭彼此的距离。
家长要把阅读放进家庭计划,其乐融融地开展亲子阅读。
(八)要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声音,与孩子平等对话。
上面我们谈到要和孩子交朋友,就是要站在同一的平台上,平等对话。中国传统家庭往往更注重长辈的“威权”,家长喜欢说一不二,不喜孩子有异议,这是不民主的。现代教育的一个基点,就是师生平等、家长和孩子平等,目的就是让孩子学会做人,人就是讲平等,世界的秩序就是讲平等。只有平等,你才能听到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才能有有效的沟通,才能长久地实现教育的目的。让孩子屈从的教育都不能改变孩子。有研究证明,在家里常受体罚的孩子,在人生发展上有阴影,内心不快乐,生活、成就都远不如小时候少被体罚的孩子。各位家长,家庭教育,首先要教育的是家长。家长在家庭教育这辆车上,不能“无证驾驶”,要拿到合格证书,就要多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的知识,以保证家庭教育这辆车能够安全前行。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更是他们自己生命的起步,未来的路是他们自己走出来的,但今天父母为他们创设的和睦家庭、亲子教育、家训家风,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不竭的精神食粮。
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正如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一样重要,加强沟通,加强对话,如今天的家长会,是当下教育必须重视的,家校联系的渠道一定要保持畅通,对孩子的教育才能达成一致,达成一致才能成功!
第五篇:六种方法让你的孩子成长更优秀励志教育(最终版)
一、对孩子少用否定句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会使用“你不要……”、“不能……”、“不准……”之类的否定句。其实,家长这样每强调一次不能干的负面行为时,反而会加深孩子对这件不该干的事情的印象和兴趣。
二、引导孩子从事健康活动
姚明说过他学打球是防止变坏,还有人说爱音乐的孩子不会学坏,所以,如果孩子有兴趣,可以鼓励他多参加一些合适的体育运动、艺术类活动如学音乐、学书法绘画等,还可以通过阅读有益的书刊提高孩子的心智。
三、让孩子从小就感受规则
做人基本的美德如尊老爱幼、有公德心,以及基本的生活规则如交通常识等等可以融入家长平日的言传身教之中,最好能够习惯成自然,从小就将这些生活中的美德和规则牢记心里,逐渐化为自己的行为规则。
四、尽可能远离暴力和色情
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环境和接触到的各类事物而形成的,从而,他们自身的鉴别力和判断力是处一个不断形成和改变的过程中。在这敏感而关键的人生阶段,多让孩子接触美好的事物有助于塑造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五、帮助孩子提高自制力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没有成人那么强,所以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比如一些孩子上网成瘾就是一个例子。家长可以通过一些鼓励的办法和使孩子分心等技巧,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六、让孩子感受到家的关爱
也许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但是向孩子表达关爱和信任的方式有多种,应注意的是不要变成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