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象无形”之宇宙意识,时空恐怖的情感范型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大象无形”之宇宙意识,时空恐怖的情感范型
作者:王振祥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3年第09期
据卢藏田《陈氏别传》记载: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以右拾遗的身份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契丹,武攸宜轻敌无将略,陈子昂曾献计未被采纳,以后又因进谏切直,惹怒了武攸宜,受到降职处分,于是他登上蓟北楼(幽州台),有感于古代乐毅受燕昭王知遇的故事,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虽然相信后世也许还会出现燕昭王那样重用贤才的明主,所恨人生短暂,未能获见,因而,想到宇宙的永恒,怆然有孤独之感,写下来这首慷慨悲凉的著名诗篇。
诗虽题名《登幽州台歌》,却既无一字登临,又不描绘幽州风光,甚至连此类标题通常总要写到凭高眺望所见的景物也都没有,但我们绝不能说这是作者弄错了题目。
实际上诗中已把登临所见的空旷的天宇和北国无际的郊原的空间感受转化为历史的漫长和天地的悠久等带有时间观念的没有形象可见的玄感,所谓“玄感非象识”。从而去对“大象无形”的宇宙本体作理性直观。全诗就是以这样纵览古今、通往永恒、迎向阔大的诗心,抒写登临怀古,四顾苍茫的孤独感,致使这首哀叹人生霎那的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孤独的怆然涕下的诗篇,遂能以“大象无形”没有形象可见的内容冲破形式的“无边际的崇高”,唤起人们强烈宇宙意识的审美感受,超越其自身内容的历史具体性,成为人类共有时空恐怖的情感范型。难怪近代欧美四大哲人之一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十分推崇陈子昂这首《登幽州台歌》的境界,说它“前此人类尚未梦见过此诗境界”显然并不为过。
从上文分析来看,此诗为唐人首次公开纳入宇宙。全诗通过时空的咏叹,揭示自身与历史和宇宙的矛盾,剖露了壮志难酬、忧愁深重的内心世界。开头两句以纵览古今的历史长河写自身存在的短暂无法见到“古人”“来者”的知音难觅的孤独。后两句更把个人存在放到空旷的天宇下,以目极人荒的气概,写自身存在渺小的孤独。虽短短四句,却如鸿蒙开辟,脱弃凡近扫空万古,浩渺无极而非虚空,“独怆然而涕下”,并非绝望。时空莫辩而人并未迷失方向。正是自我在激越的高峰统一了有我无我、人和宇宙融合无间的表现。
第二篇:浅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之宇宙、历史、生命意识
浅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之宇宙、历史、生命意识
文学真正价值与艺术不在于它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而恰恰在于它超越自身内容的历史性,而成为全人类生活和心灵的象征。《登幽州台歌》超出了自身的悲愤,表达了对宇宙时空的慨叹。
一、宇宙意识
诗人陈子昂饱受悲怆,经历挫折,满腔悲愤,无处诉说,衷肠寸心,何处表达。身后是高台险峰,眼前是四野茫茫,心中油然而生出孤独悲凉,诗人极目四望,神思徜徉,人世的短暂,宇宙的广袤,刹时激发出诗人对自我存在的反思。时空的无限,顿然勾起他的沧桑。最痛的,不是离别失去,而是失去后的回忆。往事的一幕幕涌现心头,积淀在心间的往昔仕途的失意,历史兴亡的凝思,壮志难酬的苦痛,世道艰险的体验等等,在诗人感情最剧烈的时候纷至沓来,化为千言万语,千言万语唯有沉默,沉默之后似火山下的熔岩喷薄而出,化为对宇宙时空的浩然长叹。
二、历史意识
诗人的悲愁寂寞来自于对整个世界这种历史纵横交错的苦苦思索,古往今来的思维沉淀。这种历史意识能使诗人强烈感受到孤独的乐趣。每当孤独倍加的时候,也是诗人思索正浓作诗最兴的时候。儒家给了他“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间慨叹;庄子赋予他“鲲鹏
展翅”的空间概念;佛家给予他终归人世而不能顾尘妙赏的自然之趣,诗人不仅有茫茫的宇宙意识,而且有强烈的历史意识。
三、生命意识
闻一多先生说过“陈诗之所以千古传诵是因为它能引起生命的共感”。
诗中塑造了以无限时空为背景高耸着一个伟大而孤傲的本真的生命形象。该诗给人一种崇高的美感,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理想人格象征。有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黍离之悲,它慷慨悲凉,感概大气,浩然长叹,一股生命的凛然正气骤然跃然于我们面前。
吐吞历史兴亡,包揽宇宙风行,抒怀满腔悲愤。这样,历史艺术,深刻艺术,伟大孤独和宇宙意识,哲学思辨与理性思维融为一炉;是抽象与具象,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卑微,孤独与豪迈,短暂与永恒,都得到了完美有机的统一。
学习此诗,涵容天地,胸襟开阔,抛却渺小的自我,超越自我,超越历史、时代、地域、宇宙而达到永恒。
附:《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朝代:唐代 作者:陈子昂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第三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之读写课型《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欣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教案
伤仲永
范 欣
设计理念:
学生阅读本文时进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读写训练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写作宝藏,通过对课文的缩写、扩写、写读后感等灵活多样的写作形式来促成读中悟写、写中思读,学习课文的结构立意、写作手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教学目标:
1、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课文的扩写、续写、评析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让学生在读中悟写中悟读,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借鉴本文的写作特点,学生能择其一点进行写作。
课 型:读写课型
教学流程:
一读,抓住课文写作特点;
二思,确定训练形式;
三写,完成读写任务;
四说,交流读写体会。
课 时: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读,抓住课文写作特点;思,确定训练形式;
一读,析课文写作特点。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1、读课文,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谒泯扳称
2、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四、质疑探究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找出标明时间的词语。
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生五年),——②少年时期(十二三矣)——③青年时期(又七年)
明确指出: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是按其时间的先后来写的。
板书第一个写作借鉴点:
写作思路上,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写作。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况。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板书第二个写作借鉴点:
文章选材的处理上:围绕中心,详略处理得当。
3、思考: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他人对方仲永的天资过人有什么反应?用书中的原句回答。由此可见,作者为了表现方仲永的天资过人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父异焉。”、“邑人奇之”;
在刻画人物上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板书第三个写作借鉴点:
在刻画人物上,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4、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段先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极力赞扬方仲永是个奇才,然后作者笔锋突转写后来的方仲永逐渐变得平庸无奇,跟普通的人一样,作者是怎样看的?采用什么样的写法?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指出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教师引导学生什么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板书第四个写作借鉴点:
在刻画人物上,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二思,确定训练形式。
1、齐诵本文写作的四个借鉴点。
2、确定训练目标。
(1)扩写:要忠于材料的内容和主旨。或作情节扩展,或作细节补充;或对环境、人物语言、形象等作合乎情理的具体发挥描写。就本文自选一个细节、片段或一个角度进行扩写。要求借鉴本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续写:续写事件,则按时间本身的发展逻辑,想象事件的发展和结局;续写人物,则按性格发展的逻辑,想象人物的活动、言行、和结果。从20岁以后的方仲永写起,写他的成长历程及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要求借鉴本文的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行文思路、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刻画人物。
(3)写读后感:站在不同的角度评析本文中的人物或主旨。采用本文的借鉴点:在选材上做到详略得当,突出主旨。
3、下节课写作训练的具体要求:
(1)、时间:25分钟
(2)、分组,按确定训练目标进行分组。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写作兴趣到相应的大组,组与组之间协调。
第一组进行扩写训练。
第二、三组进行缩写训练。
第四组进行评析训练(写读后感)。
(3)字数不限,只进行片段训练描写。
五、课堂小结。
1、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方仲永感到惋惜,让我们明白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材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可以成材。“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的这句名言就是很好的印证
2、本文写作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写,完成读写任务;说,交流读写体会。
三写,完成读写任务。
1、据上节课确定的训练目标及训练的要求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间25分钟。
2、教师巡视学生习作的情况,收集相关信息。
四说,交流读写体会。
1、确定交流形式: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按下列要求进行说话。
我写这篇作文主要内容是----------,运用了本文---------------的写作写法,运用该写法的好处是------------------------。
(2)教师示范。
以本文《伤仲永》为例进行说话。我写这篇作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写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运用了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运用该写法的好处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有力的突出对方仲永后来变成庸才的感伤。
2、小组内交流时间为5分钟,要求推荐2名优秀者进行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的时间10分钟
三、教师小结
1、点评学生的一篇优秀写作。
2、小结本课内容及写作借鉴点。
四、拓展延伸
1、补救训练。学生针对课堂作文训练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补救训练。
2、熟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