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就制定落实十二五规划和推动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2 04:5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就制定落实十二五规划和推动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就制定落实十二五规划和推动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第一篇:现就制定落实十二五规划和推动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

国务院《通知》精神制定落实“十二五”规划

推动实施科技兴安战略的指导意见

安监总规划〔2010〕19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各中央企业: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制定实施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现就制定落实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和推动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继续将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推动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深刻认识做好“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对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把安全生产作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所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基本要求,强调要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应对事故灾难等方面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在制定国家、地区发展规划时,要同步明确安全生产目标和重要规划。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做好“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是贯彻落实《建议》和《通知》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的迫切要求,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安全监管总局的统一部署,把制定“十二五”规划作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2.科学谋划,切实做好“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科学判断安全生产的现实状况和发展前景,全面总结“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的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按照《通知》提出的“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性保障措施的基础之上”的要求,研究确定“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争取年底前全面完成规划文本编制工作。要加强与同级发展改革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将安全生产内容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安全生产相关指标列入规划纲要指标体系,推动将安全生产重点建设工程纳入规划纲要中同级政府投资或上级政府补助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公共服务工程范围,把安全生产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争取2011年4月完成“十二五”规划论证、上报和衔接工作。要重点明确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的主要任务与重大工程,加大安全专项投入,落实专项资金,切实抓好高危产业布局、重大隐患治理、安全能力提升等工作。

3.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各地区要切实做好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组织保障,建立健全规划编制工作组织机构,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落实相关工作责任和专项经费,保证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要明确规划实施过程中实施与考核的责任主体,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将规划指标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建立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定期发布与考核制度,定期公布地区、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规划目标指标、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做到安全生产与企业经营发展各项工作同时部署、同步推进。在2013年底和2015年底分别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

二、全面落实 “十二五”规划,切实推进科技兴安战略的实施

(一)科学制定企业安全发展规划,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

4.切实做好企业安全规划制定和落实工作。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各项要求和政策措施,关键是要落实到企业。企业要把安全生产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生产经营计划,明确企业安全发展战略、中长期奋斗目标和阶段性工作任务,以及安全技术改造、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先进适用技术装备配备等重点工程项目,把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要求切实落实在企业发展和日常工作之中。

5.加大防范重大事故的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力度。企业要立足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提升,深入研究、分析本企业隐患特点和事故规律,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力量,有效利用外部科技资源,积极开展典型生产安全事故灾害防治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开展煤矿重大事故预防预警关键技术及装备、非煤矿山典型灾害预测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化学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管控一体化关键技术、烟花爆竹自动化制

装药关键技术、粉尘与高毒职业危害预防与控制关键技术、事故快速抢险及应急处置技术与装备、事故技术调查关键技术及装备等的研发,支持重大事故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技术装备研发。

6.加快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技术装备的研发、使用单位要根据本单位技术装备的生产、使用现状和发展需求,积极开展技术装备的研发,不断加强技术装备的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并结合国内外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的需要进行再创新。

煤矿、非煤矿山企业要按照《通知》关于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的规定以及有关要求,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并于3年之内完成。

井工煤矿井下所需列入煤安标志管理目录的产品必须做到应用尽用。有条件的煤矿要采用矿井通风系统智能分析技术和矿用局部通风机智能调节系统。小型煤矿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小型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和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

非煤矿山企业要大力采用机械通风、采空区监测监控、中深孔爆破、高陡边坡安全监测、高含硫气田勘探开发安全关键技术、油气长输管道泄漏检测等技术和装备。

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要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并于2年之内全部完成。

有条件的渔船安装防撞自动识别系统,在三等以上尾矿库安装全过程在线监控系统,大型起重机械要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等。

积极培育发展安全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工程,加强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监控系统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的监测监控;改造、提升高危行业企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加快礼花弹跟踪监管系统的开发、试用、部署和应用工作。推广移动多媒体T3应用平台等移动应急平台,提高应急救援、处置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能力。

(二)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7.培育发展安全装备制造业。要培育安全监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保护、个人防护、特种安全设施及应急救援等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安全生产产业。大力发展安全装备融资租赁业务,促进高危行业企业加快提升安全装备水平。到2015年建成5个左右安全产业示范基地(园区)、100家左右技术能力强的安全装备制造企业。

8.规范发展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各地要按照《通知》关于推动安全生产评价、技术支持等专业服务机构规范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竞争的原则,建立以国有大型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甲级专业服务机构,以省级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专业中心为主体的乙级专业服务机构。逐步建立覆盖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职业危害等行业(领域),与国家安全生产工作要求和主要任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服务工作体系。到2015年,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专业服务体系和机构监管机制,建成50家左右技术实力强、知名度高的安全专业服务机构,使安全评价和检测检验技术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9.积极发挥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在事故预防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各地要按照《通知》关于发挥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作用的要求,积极引导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帮助企业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完善各类危险源、事故隐患动态监控和预警、预防体系;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帮助企业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和开展安全设施技术改造;对企业实施有效培训,推广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事故防范能力;组织专家对排查出的各类安全隐患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分析安全生产倾向性、规律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及时掌握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动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10.完善安全标志、安全评价和检测检验机构管理制度。改进安全标志管理制度,建立综合监管和专业监管、安标认证和监督管理相结合的安全标志管理体系,发挥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在安标申请、现场审查、使用环节的专业监督作用,实现安标认证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制定重点行业(领域)安全评价实施细则。创新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许可制度,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按规定开展对乙级检测检验机构的资质许可和监督检查,并对甲级机构的资质许可、增项、变更、换证出具审查意见;完善专业服务机构发挥作用的平台和渠道,出台强制性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制度和公布检测检验目录、检测项目和检测周期规定,加强和推动检测检验标准与规范制定工作。

(三)加强引导与监督管理,推动企业落实责任。

11.研究政策措施,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各地要高度重视,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引导和推动企业发挥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评估、鉴定、筛选和推广机制,定期发布先进适用的安全技术、工艺、装备和材料推广目录。

12.加强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监督管理。各地要按照《通知》关于制定完善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的要求,根据机构技术能力、诚信情况、工作业绩和发展前景等因素,建立针对鼓励发展、规范发展和限制发展三个类别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的监管制度。对鼓励发展的机构要创造条件,支持其做大做强;对规范发展的机构要严格监管,促进其改进工作;对限制发展的机构,要控制数量和规模,对达不到条件的依法撤销其资质。完善技术服务质量综合评估制度,制定重点行业(领域)检测检验规范标准,进一步加强对安全评价和检测检验机构的日常监管,组织做好对机构的检查和质量抽查,规范从业行为,对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的安全评价和检测检验机构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和通报,保证专业服务机构从业行为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

13.加强强制淘汰落后技术产品工作的监督。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发布的淘汰落后目录和措施,依法依规查处使用安全性能低下、职业危害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的企业。支持有效消除重大安全隐患的技术改造和搬迁项目,推动城区化工企业搬迁工作。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坚决遏制安全风险大、安全水平低、保障能力差的项目建设。

各地要按照《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监管力量建设,提高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安全监管监察基础设施建设、检查执法装备、现场检测仪器、个体防护装备配备,力争到2015年省、市、县三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全部达标;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加大“金安”工程一期业务系统的部署和应用、维护、培训力度,提高业务系统的应用水平和使用率。要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并将本指导意见的落实情况及时报送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第二篇:中共庆阳市委关于制定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导意见

中共庆阳市委关于制定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意见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陇东报点击数:119更新时间:2010-8-20

(2010年8月10日中共庆阳市二届十一次全委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关键时期。制定“十二五”规划,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着眼于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综合实力、破解发展难题,提出符合市情特征、顺应时代要求、凝聚全市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总体部署和重要措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一、把握形势背景和市情特征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庆阳作为发展中的资源大市,既面临加快发展的压力,又面临科学发展的压力。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依靠科学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依靠科学发展化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依靠科学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尽快走出能源基地创新发展的路子,走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走出欠发达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2、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综合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仍是最基本的市情。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瓶颈”制约仍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源开发有了重大突破,但地方工业弱小、三产发展滞后的问题还很突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但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依然很大;经济发展同外部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仍然较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但社会与经济发展还不够协调。“十二五”时期,全市仍然处在一个消除瓶颈、打牢基础、改善民生、蓄势而发的阶段,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大,优势和劣势都相对突出。因此,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对市情特征的准确把握上,进一步凸显优势,强化基础,重点突破,科学发展。

3、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新挑战。与以往相比,“十二五”时期将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形势。从国际看,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很多。从国内看,沿海发达地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对西部地区发展形成了倒逼态势。随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大等问题日益突出,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明显加大,新旧矛盾交织,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自觉把庆阳的发展放在全球化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思考和谋划,善于在变化的形势中捕捉机遇、应对挑战,牢牢抓住发展的主动权。

4、抢抓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市不可多得的黄金发展期。一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强化对西部地区财政、投资、金融的政策扶持,在基础设施、能源基地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项目倾斜。二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把我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能源资源开发和老区扶贫开发给予大力支持。三是温总理关于“要把革命老区庆阳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的重要批示和关于我市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对于我们加快扶贫开发、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四是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我市作为“东翼”发展的主战场和全省规划的七大循环经济基地之一,将得到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五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即将审定通过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将使我市的资源、区域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有利于我们深化合作交流,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二、明确思路目标和基本原则

1、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认真贯彻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思路和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紧盯一个目标(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围绕一个主题(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突出两大战略(工业强市、产业富民),破解四大瓶颈(交通、水资源、生态、人才),开发四大资源(红、黑、绿、黄),建设经济强市,实现科学发展。

2、奋斗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50%,年均增长23.5%,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人均水平均居全省前列、西部地区中上水平;能源开发步伐明显加快,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循环经济形成规模,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出行、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3、基本原则是:

——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增长。高举绿色发展旗帜,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提高石油、煤炭等优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调优经济结构。把加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展。既要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努力破解“瓶颈”制约和短期困难,更要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发,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战略重点。立足不同资源条件和发展水平,实施分类指导,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战略,紧紧围绕油、煤、气等优势资源,加快以能源开发为主的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发展,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率先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克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观念,把改善民生贯穿始终,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

——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发展。把解放思想放在推动发展的首位,大力弘扬“面向群众、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开拓创新”的老区精神,敢想敢干,敢闯敢冒,敢为人先。

三、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

1、突出构建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加快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坚持“集约开发、深度转化、生态优先、统筹发展”的方针,深度开发利用石油、煤炭、天然气资源,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西电东送基地、西气东输基地。实施千万吨级原油产能建设规划,加快超低渗油田开发步伐。完成庆阳石化500万吨扩能改造工程,提高石油加工转化能力、原油加工质量标准和附加值,建设石油化工循环产业园区。到“十二五”末,建成千万吨级大油田,原油产量和加工量达到“双800”万吨以上。坚持“引强入庆”战略,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勘探开发煤炭资源,实施煤电联营,建设大型坑口电站,建成一批大型煤炭矿区、煤电化基地。到“十二五”末,原煤产能达到6000万吨以上,煤电装机达到1220万千瓦。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有序发展煤化工,规模化开发利用煤层气,加快推进长庆桥、西峰、正宁、沿环江及其它各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集群发展和规模效应。加快长庆桥国家级产业集聚区、西峰石化循环产业园建设,形成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2、突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把城镇化摆在活跃全局的战略位置,加快产业发展聚集,带动农村人口战略转移,同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坚持突出重点、梯次推进,重点发展市区、县城、建制镇和中心示范村。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改革完善户籍管理办法,统筹做好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加快城镇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和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发展城镇二三产业,依托特色优势资源,着力培育绿色食品、新型建材、机械制造、医药制造、生产服务五大产业,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提高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力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3个百分点,到“十二五”末达到40%以上,市区人口达到40万以上。按照“夯基础、调结构、育龙头、强科技、攻难点、抓劳务、促增收、奔小康”的思路,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以“七个百万”工程为主的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壮

大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两后生”培训,积极开拓劳务市场,鼓励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扶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大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农村危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改造,实施“清洁乡村”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加强“长环”线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带建设工作,把交通比较便利、发展潜力比较大的行政村规划为新型社区,使之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和城乡融合的示范窗口。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抓好以绒山羊养殖为重点的产业扶贫和智力扶贫、科教扶贫工程,确保到“十二五”末全市贫困面下降到10%左右。

3、突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领导,加大扶持,扩充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尽快形成统一开放、布局合理、主体多元、业态多样、运作有序的格局。紧扣打造“革命历史文化”、“农耕民俗文化”、“岐黄中医药文化”三大名片,大力发展以香包、刺绣、皮影、剪纸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创意产业。以南梁景区建设为龙头,加快红色旅游基地建设,积极融入革命圣地延安红色旅游圈;加大子午岭生态旅游产业开发力度,完善景区内外交通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红、绿、黄”三色资源互为依托、与周边省市融合贯通的大旅游产业格局。大力推进肖金、长庆桥大型物流园区建设,着力构建县城超市及配送中心、乡镇超市、村连锁农家店等现代物流网络。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消费,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扩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及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培育和发展金融业,积极引进商业金融机构,壮大农村信用合作机构,促进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健康快速发展。

4、突出改善发展条件,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要合理布局,注重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开工建设西雷高速公路,积极开展G211线甜水堡至庆城至合水至宁县至正宁、延武高速打扮梁至庆城至镇原段高速公路前期工作,争取尽早立项建设,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区域高速公路网。开工建设长青铁路长庆桥至西峰段,启动西峰至汪水塘段、平凉至西峰接黄韩侯线前期工作,积极配合做好银(川)西(安)高速客运铁路前期工作,争取“十二五”开工建设,“十三五”期间形成“十”字型铁路骨架。完成庆阳机场4C级扩建工程,争取开辟更多航线,开通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都市的快捷通道,并适时启动4D级机场建设前期工作。水利建设,坚持“蓄、引、提、调、改”并举,在抓好扬黄人饮续建工程的同时,适时启动实施扬黄人饮工程向庆城调水、马莲河水质改造、小盘河水库、葫芦河调水等骨干水利建设工程,谋划争取南水北调西线“引黄济庆”工程,加强重要河段治理,建设一批中小型拦蓄水坝,积极推动中小型水源建设,提高能源基地及城乡供水保障能力。电网建设,要加快实施农网、城网改造工程,配合能源基地建设,加快输送大通道规划建设,拓宽区外市场,形成西北重要的电力供给源。

5、突出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加快民生改善与和谐庆阳建设。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执政理念,进一步健全完善以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为主的“七大民生保障体系”,促进和谐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市农科院、水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建设,集中优势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进一步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扩大职业教育和中等专业学校办学规模,加快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积极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加大人才投入,建设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老年医院等“五院合一”建设,争取建设儿童医院。完善农村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扩大基本医疗覆盖面。加强县级文化体育场馆、科技场馆和基层文化体育、科技普及场所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着力改善市县两级广播影视基础条件,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严格执行国家人口政策,坚持推行优生优育,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下。加快创业型城市建设,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健全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强弱势群体的救助帮扶工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立有效协调各方利益的运行机制,加强社区建设,培育各种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积极争取扶持老区资源开发的有关优惠

政策,提高矿产资源收益地方分成比例,开征矿产资源生态补偿费,把产业发展同农民致富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开发资源与致富群众的有效途径。

6、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市。认真落实《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努力构建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社会三大体系,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严禁高污染、高排放项目,推进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构筑安全的绿色生态体系。集中抓好马莲河流域治理、北部山区生态恢复与建设、董志塬生态保护等工程,继续做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三北防护林、碳汇林等重点工程建设,抓好百万亩梯田建设和“千池百湖”工程。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以及重要水源地的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环境。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广泛开展生态示范区、环保模范城、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市。

7、突出以开放促开发,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从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城乡统筹、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切实破除影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件制约,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市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服务,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放宽市场准入,支持、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降低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门槛,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创造良好投资环境。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加快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围绕构建开放型经济,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并举,一手抓优化投资环境,一手抓招商引资。主动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加强同鄂尔多斯盆地资源富集地区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密切合作,促进各类生产要素高效配置。

四、提高规划编制的质量和水平

1、加强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总结“十一五”的经验,围绕思路目标、产业结构、城乡区域布局、社会事业发展和资源环境等方面,加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充分体现规划的战略性、针对性、实用性。

2、用足用活国家支持政策。认真梳理、细化国家和省上支持政策,充分发掘政策潜力,扩展政策容量,放大政策能量。加紧与国家各部委和省直有关部门汇报对接,积极主动争取和利用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把上级的政策思路转化为具体的项目和实施方案。

3、强化项目的支撑保障作用。坚持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优势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各个方面,筛选、论证、储备一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重大建设项目,以充足的项目支撑发展规划,以可行的项目落实发展战略。

4、加强与区域发展规划的有效对接。注意做好“十二五”规划与国家、全省“十二五”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有机衔接,保证规划目标、产业布局、投资安排和政策措施的衔接统一。

第三篇:河北省实施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政策指导意见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若干政策指导意见

科技部门户网站2008年04月03日来源:科技部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若干政策指导意见

冀政[2006]54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发[2006]4号)、《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和《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冀发[2005]10号)精神,更好地实施我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制定如下政策指导意见。

一、提高全社会科技投入水平

(一)努力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力争到2010年全省平均达到

1.5%,到2020年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强化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增加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十一五”期间,大中型企业研发费用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5%以上,拥有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大中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用足用好国家税收激励政策,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列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达不到要求的,取消相应资质及优惠政策。

(三)加强金融和资本市场对自主创新的支持。政策性金融对国家及省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规模化融资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给予重点支持。支持政策性银行探索向投资机构提供软贷款的方式,由投资机构以股权形式直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商业银行应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及信贷政策规定,对省级立项的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各级政府要利用专项资金补助、贴息、担保等方式,鼓励商业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整合、扩大担保资本金,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元风险分担机制。政府出资的信用担保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保发生的代偿损失,经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后,可给予一定补偿。各类担保机构在本省担保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担保额累计超过该机构担保总额70%的,可以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优惠政策。

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境内外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加强培育中小企业上市后备资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上市创造条件。扶持发展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拓宽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推进企业产权交易的政策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四)增强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保障财政科技投入法定增长,各级财政一般预算

安排的科技投入增幅,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省级一般预算安排的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当年经常性财力增长幅度2个百分点以上;2006年省级财政在现有科技三项费用预算基础上增加支出基数。各设区市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经济较发达的设区市和综合经济实力前30名的县(市)达到2%以上,其它设区市及县(市、区)争取达到1%以上,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达到5%和3%以上。各设区市和各县(市、区)要从享受“定额分享、超收全返和超分成增长率全返”政策增加的本级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科技投入。

财政科技投入在确保应用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科普经费稳定增长的同时,重点支持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能力建设及研发项目,切实保障全省12个重大科技专项的顺利实施。

加强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管理,优化配置,突出重点,着力提高投入效益。加强项目规划工作,完善项目储备库,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编制和发布项目指南。完善项目招标、专家评审制度,建立绩效评价体系,规范和加强科技投入监管。

二、激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五)促进研究开发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深入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鼓励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制定实施激励性政策,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六)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引导资金投入,扶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在最接近技术源头的地方建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区域技术合作,吸引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来冀设立研发机构。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计划重点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发项目和重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的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单独管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适当缩短折旧年限。

(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增加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为承担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提供一定比例的资金匹配。启动“百家民营科技企业创新示范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出让金可按协议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价标准缴纳,一次性支付有困难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在3至5年内分期缴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其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基金的捐赠,按国家有关规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八)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起两年内免征所得税,两年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内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用于支持企业发展。在若干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选择有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由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制定具体政策,给予重点支持,促其做大做强。按照国家要求,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增值税转型改革,实行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税收政策,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计税工资所得税前扣除政策。支持保险公司推广工程保险和企业财产保险,探索发展适合企业自主创新特点的险种。简化贸易进口、服务贸易付汇审核凭证等用汇手续,对因经营需要确需

全额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高新技术企业,按实际外汇收入的100%核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逐步实现意愿结汇。

(九)推动产学研联合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省科技主管部门、综合经济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发布提升传统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目录,对列入目录的技术和产品研制,省科技计划和政府专项资金予以重点支持。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企业在技术装备改造、工艺改进创新、产品水平提高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支持重点产业中由产学研合作组建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对重大装备的引进,用户单位应吸收制造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共同开展自主创新。支持高等院校同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联合开展创新活动。

(十)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加大对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应用的投入。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和验收将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作为重要指标。鼓励企业购买、引进国内外发明专利,对纳入国家和省知识产权计划的重大项目给予支持。对已经取得重大专利并开发出高新技术产品的项目,实行以奖代补办法。依法落实“一奖两酬”制度,即职务发明创造奖,专利实施和转让报酬。加大对企业专利项目申请和实施的支持。重点对发明专利、有出口能力和出口商品目的地企业的国外专利申请进行资助。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和商标意识,争创名牌产品。支持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促进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及专业实验室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鼓励专利技术成为技术标准。支持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对我省企业技术标准批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国内行业标准的,给予相应奖励。

(十一)支持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质监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咨询服务平台和预警、快速反应体系,对影响我省产品出口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研究评议和风险评估,提出前瞻性解决议案,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防范和破解国外技术贸易壁垒,提升企业应对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十二)加大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链向产业链延伸的中心环节。要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强化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支持引导。省科技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负责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认定工作,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公示制度。对认定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各有关部门给予重点支持。

(十三)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省科技部门会同综合经济部门按照公开、公正的程序对自主创新产品进行认定,并向全社会公告。省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在获得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范围内,确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实行动态管理。

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必须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国家和省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重大装备和产品的项目,有关部门应将承诺采购自主创新产品作为申报立项条件。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国产设备采购比例一般不得低于总价值的60%。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以价格为主和以综合评标为主的招标项目,要合理增加自主创新评分因素。

省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较大市场潜力、需要重点扶持的,经科技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认定后,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出资购买。对于需要研究开发的重大创新产品或技术,政府通过面向社会进行采购招标,确定研发机构,签订订购合同,并建立相应的考核验收和研发成果推广机制。

(十四)支持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在进口装

备的同时引进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和相应的技术标准,提高引进质量。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省有关部门定期修订发布《河北省鼓励进口技术目录》、《河北省禁止进口限制进口技术目录》。对多家企业需要引进的先进技术,要组织统一招标并引导外商联合国内企业投标。由政府核准或使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确需引进的重大技术装备,项目业主要联合制造企业制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明确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计划、目标和进度。对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先进装备和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范围。鼓励企业对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投保,建立由项目业主、装备制造企业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保险机制。

(十五)鼓励科技人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其他国有企事业单位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可根据不同转化方式给予成果完成人和成果转化人相应报酬或奖励。以股权投入方式进行转化的,成果完成人可享有不低于该成果所占股份30%的股权;以技术转让方式将成果提供给他人实施转化的,成果完成人可享有不低于转化所得的税后净收入30%的收益;自行实施转化或以合作方式实施转化的,自项目盈利之日起5年内,成果完成人每年可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不低于5%的比例。科技人员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的贡献在职称评定、政府奖励中予以承认。

(十六)支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加强对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支持,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引导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创业企业。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企业要拿出一定比例的资本金作为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引导资金。对新建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备案管理。鼓励各市和开发区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债权融资方式增强投资能力。对主要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执行国家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境内外各类创业投资机构来我省投资,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十七)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多种形式的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对以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中介组织,经认定,享受非营利性机构有关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认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他符合条件的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按国家规定给予税收扶持。鼓励省外有资质的中介服务组织在冀设立分支机构。

四、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

(十八)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条件平台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要重点建设一批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全面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撑。经认定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享受独立科研机构的有关政策。

(十九)扶持科研机构健康发展。在转制科研机构中建设一批面向行业开展技术信息、技术标准、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等服务平台和省级工业性试验中心,通过省科技计划予以支持。对整体或部分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科研开发自用土地、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的政策到期后,根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和实际需要加以完善。加强对公益类及农业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财政投入要与其承担的科研和公益服务相适应。支持省级重点公益类科研机构改善基础设施和更新科研装备。

(二十)鼓励企业建立面向行业和产业的研发机构。加大对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增加对特色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对投资规模大、技术力量强、对行业有较大辐射带动作用的企业研发机构,列入省重点建设计划,支持进入国家重点建设序列。(二十一)支持产学研联合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高新技术专业孵化器和园区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建设。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兴办专业孵化器,引导产业孵化器向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逐步对外提供融资、培训、推介、产权交易等多种中介服务。对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孵化器,经省科技主管部门认定后纳入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享受国家和省的相

关优惠政策。

(二十二)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化基地建设。根据发展需要调整建设规划,妥善解决二次创业扩区问题。石家庄、保定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规划、项目审批等享受设区市管理权限。鼓励和支持民营科技园区特别是专业化民营科技园区的发展。

五、培养造就人才队伍

(二十三)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群体,是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围绕我省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以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着力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对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我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计划、“燕赵学者计划”的科技人员承担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省科技资金给予重点支持。提高高层次创新人才工作和生活补贴标准,调整补贴人员结构,向直接为企业服务的科研一线人员倾斜。加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建设一批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明显的省级示范高职高专院校。财政投入的职业教育建设经费,择优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职业院校,支持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优良实训基地的企业。

(二十四)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改革完善企业分配激励机制,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允许高新技术企业用期权等办法激励企业经营者和骨干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可以设立客座研究员岗位,选聘企业高级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研究员。制定完善科技人才兼职办法,鼓励和规范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或进入科技企业工作,经批准可保留公职两年。增加博士后专项资金投入,支持企业和高等院校建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

(二十五)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实施“海外留学人员聚集工程”,建立海外人才回国安置绿色通道。来我省企业工作的外籍工程技术人员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时,单位给予的工作和生活补贴不作为缴纳基数。扩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用人自主权,实行经费总额控制、分类管理。各行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的增人计划,按规定随报随批,并妥善解决他们的医疗保险、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硕士以上研究生来我省就业,可以先代理后就业,落实就业单位后再办理有关手续。

(二十六)发挥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扎实推进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使重点骨干大学的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明显增强,一批重点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部分高校进行财政拨款综合定额试点,扩大高校资金使用自主权。启动“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 制定燕赵学者评估考核办法,培育一批能够进入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的优秀人才和优势团队。

(二十七)推进科研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科研事业单位可以自主设立创新岗位,自主聘用科研人员,对新进人员实行人事代理制度。探索完善对科研人员的考核制度,改革和规范科研单位的工资分配制度,建立以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分类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加快开展“评聘合一”工作试点。改进职称评审和聘用方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创造社会价值的权重,拥有重大发明专利、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优先评聘为相应技术职称。

(二十八)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制订和调整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健全知识产权地方法规政策体系,建立由知识产权、工商、版权、文化、海关等部门组成的协调执法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加大对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障职务发明人和非职务发明人的合法权益。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从业资格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

(二十九)加强社会科普能力建设。认真实施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推进公益性科普事业体制与机制改革,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加强科普场

馆建设,公益性科普场馆中符合政策规定的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公益性科普场馆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定重大科普作品选题规划,定期组织优秀科普作品和优秀科普刊物评选,对获奖作品和刊物给予奖励或资助。

六、加强统筹协调

(三十)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确保实现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具体指导,切实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及时解决突出问题。加强县(市、区)科技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推广和普及中的重要作用。

(三十一)建立健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统筹机制。完善财政部门与科技等部门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改进统计方法,提高科技统计数据质量。完善科技信息交流制度,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制度,防止重复立项和资源浪费。

(三十二)建立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协调机制。由省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科技、教育、财政、商务、税务、海关、质监、知识产权等相关部门参加组成协调机构,制定重大产业技术和装备引进政策,组织协调并监督重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

(三十三)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协调机制。由省财政部门牵头,科技、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参加组成协调机构,制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具体办法,审查实施情况,协调和解决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十四)完善科技创新绩效考核体系。各级政府要明确工作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的具体要求,完善科技创新目标责任制和评估制度,把科技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新技术发展、知识产权创造等指标纳入考核内容。对科技创新工作突出的市、县及科技型企业给予表彰奖励。

(三十五)省直有关部门要依据本文件制定必要的实施细则。各市、县要结合实际,依据法定权限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二〇〇六年七月十日

下载现就制定落实十二五规划和推动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提出以下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就制定落实十二五规划和推动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提出以下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