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全生产须敬畏客观规律
安全生产须敬畏客观规律}
生命至上,生命无价。必须以敬畏之心来对待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有规律的,规律不能违背。任何时候都不能头脑发热,盲目超越安全保障能力和客观现实条件,片面追求生产规模扩大和经济效益提高
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理所当然的也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目前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已经十分明确,关键是要下定决心,狠抓落实。企业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班子成员、主要负责同志,要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以敬畏之心来对待安全生产工作。要敬畏生命。生命至上,生命无价。要把职工群众的生命看得与自己的生命同样珍贵,把安全生产责任看得比泰山还重,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挂在心上,任何时候都要自觉坚持安全第一,做到生产必须安全,不安全不生产。
要敬畏客观规律。安全生产是有规律的,规律不能违背。企业发展必须以安全生产为基础、前提和保障。任何时候都不能头脑发热,盲目超越安全保障能力和客观现实条件,片面追求生产规模扩大和经济效益提高,从而导致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要敬畏法律。法律代表了国家意志,具有强制约束力,既是合法权益的可靠保障,又是一把高悬的利剑。必须强化安全生产法制意识和法律观念,任何时候都不可视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为儿戏,更不能任意逾越法律法规划定的“警戒线”,以免受到法律的严惩。
要敬畏政府监管。依法监管是政府的职责。企业必须把自己的生产置于政府的有效监管之下,自觉维护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决策部署、指示指令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任何时候都不能逃避监管,更不可随意挑战政府安全监管权威。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骆琳日前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经验交流会”上说
第二篇:传统文化须敬畏
传统文化须敬畏
①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虽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③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发生于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元气大伤。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④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开头所讲的两件事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
⑤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
⑥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提到的两件事与中心论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3.对②③段文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排比句中还同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论证方法看,这一排比句属于道理论证。
B.第②段的意思是说,中华文化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
C.第③段举出“文化大革命”的事例,从反面揭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及其后果。
D.第③段的意思是说,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故对传统文化的缺陷也应客气。
4.第⑤段引用庞朴的话,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5.联系全文,说说传统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哪些挑战。
第三篇:安全生产须警钟长鸣
安全生产须警钟长鸣
2010年2月11日,在即将万家团圆,共享天伦的日子,一次小小的疏忽,带走了一条鲜活的生命,也粉碎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这是一场不该发生的事故。
“4.28”已经向全国人民敲响了安全的警钟,然而,“2.11”却依旧上演了安全的悲剧,为什么一次次血的教训仍然不能阻止悲剧的发生?痛惜过后,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吸取教训,制订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
安全生产是铁路的永恒主题,我们要明确当前安全生产形式的严峻性和艰巨性,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断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安全意识。安全稳定不仅关系到车站改革发展的大局,更关系着每名职工的切身利益,所以,安全意识树立不牢,必然给安全生产造成疏忽。安全生产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松懈,必须时刻绷紧这根弦,因此,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要继续加强安全法规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确保安全生产顺利进行。同时,我们还要加强业务知识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对本职岗位敬业爱业,做到业务精,严格规范标准化作业程序,从而进一步提高我们自身的安全防范水平。此外,我们要克服好人主义,强化自己的安
全意识和危机意识,落实安全责任,要充分意识到不严格就是对安全的不负责。
“2.11”事故让人扼腕叹息,我们要认真吸取事故的教训,举一反三,标本兼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防范在先,抓紧抓实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要时刻牢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必须常抓不懈,才能真正避免安全事故,防患于未然。
第四篇:领导干部须谨怀敬畏之心
领导干部须谨怀敬畏之心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这既是对干部的政治要求,也是对干部的品行要求。对领导干部来说,其政治品质、道德品行在党内和社会上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和影响力,只有带头践行党性品行要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谨怀敬畏之心,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服与支持,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对共产党人而言,敬畏之心是一种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展示的是一种坚定信念和人生态度,蕴涵的是一种自律和自强。温家宝总理在《仰望星空》中曾深情道白:“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李源潮同志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这对领导干部来说不仅是关心和提醒,更是深切的要求和期待。领导干部肩负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必须心存敬畏,严格自律,善于行止,对组织、对权力、对群众、对法制、对人生有真真切切的敬畏。一是敬畏组织,恪守忠诚之心。我们党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其中一员,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对党组织深怀敬畏之心,时刻牢记使命,忠于党的事业。对领导干部而言,政治忠诚并非唯上是从、丧失自我的封建“愚忠”,而是一种矢志不渝、心怀苍生、正身率物、克己奉公的人格追求与道德自觉,是一种知行合一、身心俱入的大精神、大意境。对党忠诚,关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增强忠诚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要把党的事业当作自己的最高追求,把全部心思凝聚到干事创业上中去,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为民造福上去。
二要敬畏权力,竭尽为民之责。“所谓权力,生于民意,操于吏手,守于法理之间,关乎民生重计,义、责相随,当敬而用之”。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权力来自于人民,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早在20世纪6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党员干部只有对手中的权力心存敬畏,才能始终把握权力行使的正确方向。我们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必须心里时刻装着人民,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半利民之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坚持权为民所用,最现实的问题是要经得起权力的考验。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更好地为民谋利;用不好,就会把自己打倒。我们要深切地认识到权力是责任、是义务、是奉献,行使权力一定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慎之又慎,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
三是敬畏群众,深怀感恩之情。领导干部的成长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哺育与支持。以感恩之情勤勉工作、回报人民,这不仅是党性要求、为政准则,更是做人的根本。现在有的地方矛盾很多,干群关系紧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领导干部对群众感情淡薄,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天下恬静在于民乐,天下可畏在于民怨。敬畏群众、回报人民,首先,要心中装着群众;其次,要善于向群众学习;再次,要善于团结和带领群众。
四是敬畏法制,常修律己之德。领导干部不仅要按照党纪国法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且要在日常小事和生活细节上守住底线,防微杜渐,严于律己,抗拒诱惑。唯有如此,才能永保“大道”不偏离,“小节”不丧失。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为民所累,不为利所缚,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一要畏法,依法行政;二要省身,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是否逾越职责要求,是否违反党性原则;三要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能够自我约束,洁身自好;四要节欲,常除非分之想,常记贪欲之害。“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五是敬畏人生,永立进取之志。“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草木可以再长,人生却不可能重来。对领导干部来说,任职是有期限的,能不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当前,一些干部热衷于应酬交际,纸醉金迷,对此,必须加以纠正和引导。一要磨练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二要树立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三要保持宁静淡泊的平和心态;四要塑造积极健康的人生品格。
第五篇:敬畏安全
敬畏安全
安全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基石,没有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各主管部门、各级领导对安全生产管理可谓关注最多、花费精力最大。人们深感安全工作难做,难在安全管理不仅要管设备还要管人,难在安全管理不仅要常抓不懈还要时刻警觉,难在安全管理既要注重全局工作的把控又要确保细节工作的一丝不苟。目前,每个企业都在不断健全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断强化对安全生产的日常监督管理,考核处罚的力度也越来越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安全违章依然屡禁不绝,安全事故依然频发……。这值得我们全方位地进行反思。
每当安全事故或安全障碍发生后,人们在分析原因的时候,总会提及“个人安全意识淡薄”、“思想疏忽大意”等主观原因。然而,我们的员工都通过了安规考试和上岗考核,对有关安全制度的基本规定、安全措施应该都是知悉、熟悉的;且在平常工作的大多数时间里,员工都是按规操作、没有发生安全问题的。那么,为什么仅仅在某次操作的时候就违反安规了呢,在常人看来,某人应当不会犯这样的技术错误或失误,但事实是某时某刻他(她)真的发生了误操作。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常听到员工的解释说,是一时疏忽了或一时大意了所导致的。然而疏忽大意的思想根源又在哪里?笔者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值得重视:(1)知识和技能的欠缺。部分员工可能仅按领导的吩咐、指挥干活,1你叫干啥我就干啥,不注意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了解现场某些工作和操作的具体目的,因而对安全操作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许多设备缺陷发展成为事故,源于操作人员没有认识到这种缺陷异常能发展成为事故而未采取措施造成的。(2)性格上的缺陷。有些人平时就马虎、鲁莽、懒散,这种不良性格就可能造成事故。这类人认为工作马马虎虎、应付得过去就行了,怕麻烦,想走捷径尽快完成任务,往往遇到事情不深入分析,单独处理问题能力有限,还不愿意听从他人提示,工作或操作中难免因为应付差事而出现安全事故。(3)心理和身体的变化。大量统计资料表明,由于环境突变、家庭失和等因素引起的心理失去平衡或酗酒、恐高症、眩晕症、过敏体质、反应迟钝等生理原因,都可能造成事故。如果现场作业条件较为恶劣或者生活发生较大变故,员工在生理和心理上很容易产生疲倦,导致身心疲惫,从而引发各种不利的安全因素。另外,职工的职业发展受阻或者对收入期望值提高,容易造成心理失落;职工家庭或亲属发生矛盾或遭遇生老病死等重大事情,也会造成职工思想情绪波动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安全行为上的失调。(4)长期工作的麻痹大意。不少员工的工作内容大多是单调的、重复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期下去,容易滋长麻痹的土壤,认为就是这些工作内容,自己干了很多年,经验丰富,再怎么干都不会出事的。无数的事实表明,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源于瞬间麻痹。当思想一旦麻痹,麻烦就来了,通常在最平常的操作中出现疏忽,忽略了某项安全
措施或者搞乱了操作步骤,而导致出现安全问题。总之,对于安全事故或障碍的发生,不仅要分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而且应当深刻分析员工疏忽大意的思想根源,从而找准问题,对症下药,为将来杜绝类似行为的发生找到有针对性的措施。
安全管理的主体是人,安全管理的对象也是人,在管理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人。适应环境的变化、机器设备状况的改变、设备的操作与管理,无不靠人的执行来具体实现。就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观原因而言,思想根源在于当事人对安全管理的敬畏之心不够,没有对作业过程中每个步骤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进行充分地考量,没有对周围的危险源(或不安全因素)的变化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保持高度的警觉,没有充分意识到或者预见到操作不当的严重后果。比如,2011年发生的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约200人受伤的严重后果,教训十分惨痛。事后反思,从运行、调度、应急处置等众多环节,如果其中有一个环节的人员认真对待、及时处置,完全可以避免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但,事实就是当时所有的管理环节都失效了,加上设备设计的缺陷和雷击因素,最终酿成了重大事故。众多偶然的隐患因素相加,变成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必然,其根源就在于当值人员没有敬畏安全之心,没有时刻保持警惕。古人云: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在安全管理方面,我们也应学会敬重和畏惧,始终保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紧张感,一种在岗一刻、充分尽责的危机感,唯有这样才能时刻警醒自己注意安全、确保安全。
敬畏安全,就是敬畏生命、敬畏法律、敬畏责任。安全是生命的保障,安全是父母之所愿、妻儿之所盼、家庭之所载、企业之所系。安全唯有法规约束才能产生强制力和威慑力,因而安全必须遵守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遵守技术规范技术和标准、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才能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再到“我会安全”的结果。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唯有勇于担责,充分履责,才是对自己生命负责,从而远离痛苦、远离悲伤。管理学有一个“海恩法则”,它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强调,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如果每次事故的隐患或苗头都能受到重视,那么每一次事故都可以避免。平时只有精心,关键时才能放心;平时只有周全,关键时才能安全。安全管理能不能做到精心、周全、一丝不苟,说到底是能否心存敬畏、尽责履责的问题。
安全管理需要刚柔相济。刚性的制度约束和柔性的文化熏陶同时并举,才能抓好安全管理。敬畏安全,变他律为自律,就是一种柔性的文化熏陶。员工自律意识的形成,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安全管理涉及机器设备状况、员工操作、安全意识、生产环境、法规制度等方方面面。新木桶理论告诉我们,决定木桶容量的并不仅是短板这唯一因素,也与板与板之间的缝隙有着相当的关系。在安全管理上,不但要在补短上做文章,而且要想
方设法弥补板与板之间的缝隙。因此,我们应不断强化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避免其成为安全管理的“短板”;同时还要使员工的安全意识与设备、环境、制度、操作等因素紧密结合,尽量弥补“板”间的缝隙,使安全意识应用到实际工作的各种状况中。当员工上班时,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抛开各种烦恼及负面情绪,避免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心不在焉的情形,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工作,才能时刻保持警觉,避免错误操作,确保安全。
敬畏安全,安全就在我们的心中;不敬畏安全,安全就会离我们而去。那么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认真对待每一次操作,认真对待每一天,员工和企业都将有安全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