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败萧何:赌场文化毁了安然《企业文化》案例分析
成败萧何:赌场文化毁了安然
通常人们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产品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和技术竞争,但实质上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因为竞争的具体参与者、组织者都是企业人,而企业竞争力的背后有一种文化力在支撑着,可以说企业文化左右着企业的沉浮。这一看法可以从美国企业文化的案例中得到实证。
一、背景介绍
通过合并,肯尼斯·莱1985年创建安然公司(Enron)。十多年时间里,安然迅速发展成美国能源业的巨头,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交易商和最大的电力交易商,鼎盛时期其年收入达1000亿美元,雇用2万多员工,其业务遍布欧洲、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
2001年2月,肯尼斯·莱(Kenneth Lay)把首席执行官的位置交给了杰夫·斯基林,但是斯基林在2001年8月突然辞职,肯尼斯·莱不得不再度出任首席执行官,直到2002年1月离开。
2001年年底,安然公司财务欺诈、债务问题曝光。该公司29名高级主管在股价崩跌之前已出售173万股股票,获得11亿美元巨额利润。而该公司的2万名员工却被禁止出售大幅贬值的股票,使他们投资于该公司股票的退休储蓄金全部泡汤,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二、赌场文化毁了安然
安然公司曾辉煌过、被追捧过,还被视为新经济浪潮中的楷模,成为哈佛商学院的范例,但最终安然失败了,并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破产公司。安然的崩溃并不仅仅是因为假账,也不全是高层的腐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急功近利、贪婪冒险的赌场文化使安然在走向成功的同时也预掘了失败之墓。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的,安然的文化氛围里有一种赌场气氛。
安然的核心文化就是赢利,甚至可以说是贪财。在安然,经营者追求的目标就是“高获利、高股价、高成长”。《财富》杂志撰文指出:正是由于安然公司的主管们建立了以赢利增长为核心的文化,经理们才有了很大的动力去涉险,安然追求的目标最后也只剩下一个,那就是赢利。
安然的公司精神就是冒险。安然鼓励的是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利润的冒险精神,用高赢利换取高报酬、高奖金、高回扣、高期权。安然甚至把坚持传统做法的人视为保守,很快将其“清理”出去。同时安然内部不断地进行着“大换血”,而招进的新人大多是工商管理硕士,一进门就会立即获得五百万元的炒作能源期货大权。
安然衡量成功的唯一尺度是金钱。安然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破坏了企业赖以存在的基石——团队精神,使得安然的员工之间更多的是竞争,而不是合作。随着安然、世通、环球电信等一连串假账丑闻的败露,各种新的法规也相继出台。而严格执法固然重要,但企业重塑文化、构筑道德防线也尤为重要,不失为自律治本之举,因为丑闻无不是贪婪冒险所致,在他们的背后往往是类似安然的赌场
文化,如癌细胞一样侵蚀了企业的骨架,像病毒一样腐蚀了企业的灵魂。华商证券专家申湘如女士指出:人们可以设立各种不同的制度和法律,但是一个社会只贪爱钱财而不注重道德和操守,那么再完美的制度和再严格的法律也无法管束贪婪与恶行。
思考题:
1、安然当时企业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安然当时企业文化的特点是:
(1)、安然的核心文化就是赢利,甚至可以说是贪财。在安然,经营者追求的目标就是“高获利、高股价、高成长”。
(2)、安然的公司精神就是冒险。安然鼓励的是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利润的冒险精神,用高赢利换取高报酬、高奖金、高回扣、高期权
(3)、安然衡量成功的唯一尺度是金钱。安然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破坏了企业赖以存在的基石——团队精神,使得安然的员工之间更多的是竞争,而不是合作。
2、请分析安然倒闭的文化因素。如果你是安然的CEO,将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的转型?
(1)安然倒闭的文化因素是急功近利、贪婪冒险的睹博文化使安然在走向成功的同时也预掘了失败之墓。
(2)如果我是安然CEO:
一、以人为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企业的稳步增长和
长远发展。
二、从单纯的追求赢利转变为既追求赢利又重视企业社会责任,从提倡冒险
转变为既注视冒险创新精神又保持企业的稳健运营;讲究个人英雄主义转变为既突出个人绩效又发挥团队精神。
三、注重创新,加强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注重
团队精神,开展合理竞争,加强员工间的团结协作。
四、企业要有盈利目标,更要有社会责任,使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第二篇:案例分析——苹果公司的企业文化(共)
一. 苹果公司企业文化的主要内涵
毫无疑问,在这样一个充斥着科学技术与追求物质享受的时代,苹果公司正在成为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引领时代的高新技术公司。而作为一家如此成功的公司,苹果在自身的经营模式、人员管理、营销策略、技术创新上都有独特的部分,无论是时尚酷炫的产品,令全世界瞩目的新品发布会,还是乔布斯本人都无一例外的受到苹果粉的追捧,这一切都与苹果公司自身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
作为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乔布斯显然对这家公司企业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乔布斯将他强硬的个人性格和独特的魅力渗透在了苹果公司文化的内涵中,成为苹果的主流思想。
第一,作为支撑整个组织成长的基础和灵魂,苹果公司的精神文化在同行业中独树一帜,乔布斯相信,苹果是世界上最强的公司,有不同于其他公司的做事方式。乔布斯所想的不只是击败市场上的所有公司,而是要彻底摧毁他们。他想向世界表明,只有他的公司才是最强的。这种强大自信的企业文化从员工一直延伸到了消费者。这使得员工更有动力,因为他们正在通过为苹果工作这一途径成为改变世界的人,而消费者正运用苹果的产品享受着与众不同,感受着领跑潮流的快感。因此,所有人都在为打造一个最强大的苹果而努力。
苹果追求引领世界,而不是一味的服务世界。在很多商家还停留在做频繁的市场调查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时,苹果却更进一步,即主动告诉消费者他们需要什么,而非消极地等待消费者的信息回馈,然后将技术转化为普通消费者所渴望的东西,并通过各种市场营销手段刺激消费者成为苹果“酷玩产品”俱乐部的一员。一位曾在苹果和微软都工作过的高管这样形容两家公司的差异:“微软寻找能带来营业收入的市场,然后再决定去做什么。而苹果正好相反:它先考虑的是做出了不起的产品,然后把它们卖出去,它的样品和演示总是在制定预算之前就做出来了。”在苹果看来,主导市场才是最重要的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苹果产品的战略核心理念就是用户体验至上。乔布斯的理念是,苹果的产品是个人工具,帮助个人解决问题。苹果没有选择机构或企业作为其客户,而是以个人作为目标客户。事实上,苹果公司从未成功地推出过面向企业的产品,这使得苹果公司专注于个人用户的体验。
用户体验被理解为三部分,首先是产品的性能和实用性。简单的用户体验才是王道。苹果的设计师Jonathan Ives曾说过,“无论我们开发什么产品,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使产品变得简单易用,因为人们天生青睐简单易用的产品。” 苹果特别推崇设计时的简单易用。为了实现简单易用这一目标,苹果公司在产品设计时就专注于顾客的想法和需求,以及顾客如何与产品互动。当设计人员确信其抓住了客户的想法和需求时,再设法从工程技术上实现。重要的是,在设计阶段需要创造和创新,在工程技术上同样需要创造和创新。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用户往往只需要按一个键,就可以完成其想要实现的功能,例如,iPod、iPhone、iPad的操作均极为简单,以致销售的产品中不附带产品说明书。“在苹果公司,我们遇到任何事情都会问:它对用户来讲是不是很方便?它对用户来讲是不是很棒?每个人都在大谈特谈‘噢,用户至上’,但其他人都没有像我们这样真正做到这一点。”乔布斯骄傲地说。
与此同时,苹果遵循“简单即终极复杂”的逻辑,简捷对于苹果而言意味着高度的完美和精细。在产品系统设计、外观设计及工业设计中,乔布斯和他的团队追求每个步骤每个细节的精准,做事有条不紊,细心谨慎,尽善尽美。体现在产品设计中,苹果公司高度关注细节。苹果公司认为,虽然并不是所有用户都关注每一个细节,但从总体来说,关注很小的细节非常重要,人们之所以喜欢苹果产品,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关注细节,经常可以帮助发现产品即使不具有某些功能时人们也可以正常使用,也可以帮助发现公司能在其他方面开发出什么东西。
其次是产品的更新换代。作为一个电子消费品企业,始终坚持不变的是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不断推出能更好满足消费者体验的产品,因此,即使在产品非常畅销的时候苹果也依然推陈出新。这种创新文化,使得苹果几乎每年都有新的产品问世。苹果推出的几乎每一款产品,都带给客户最新的体验,引领着时代的潮流。1978年4月推出的苹果II是当时最先进的电脑;1983年推出的丽萨(Lisa)电脑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1984年推出的麦金托什电脑(Macintosh),设计精美、技术领先,是当时最容易使用的电脑。乔布斯回归苹果之后,先于2001年1月份发布了用于播放、编码和转换MP3文件的工具软件iTunes,改变了流行音乐世界;2001年11月推出了引领音乐播放器革命的iPod,以及用于将MP3文件从Mac上传输到iPod上的工具软件iTunes2;2007年6月推出了改变智能手机市场格局的iPhone;2010年4月发布的iPad则让平板电脑成为一种潮流,极有可能改变PC行业的未来发展。
最后是产品带给人的审美体验和心理需求。早在1997年,苹果公司陷入危机后,乔布斯专门创意了“Think Different”(另类思考)的广告语,一方面让消费者重新认识苹果,更重要的是激发公司员工的创新动力。苹果极力宣扬一种理念,即苹果销售的是梦想,而不仅仅是产品。这点使得全球的苹果支持者感到与众不同,购买和使用苹果的最新产品用户购买的不是苹果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的象征意义。
乔布斯一贯强调,苹果应该开发出酷毙了(insanely great)、顾客看一眼就会喜欢上的产品。作为一名伟大的推销员,乔布斯深知产品外观美感的重要性,他也意识到苹果产品看起来已经过时。乔布斯在1998年苹果的一次会议中表示,“你一直公司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吗?公司的产品外观非常糟糕,没有一点性感美学元素在里面。因此,1998年6月上市的iMac拥有半透明的、果冻般圆润的蓝色机身,迅速成为一种时尚象征。在之后3年内,它一共售出了500万台。而如果摆脱掉外形设计的魅力,这款利润率达到23%的产品的所有配置都与此前一代苹果电脑如出一辙。
第二,苹果公司鼓励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可以创造差异,苹果公司倾向于雇佣那些有思想、懂得自我激励的人。在乔布斯的领导下,苹果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形成了一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企业文化。苹果的文化鼓励努力工作,强调个人成就。这种文化使得苹果公司开发出令人不可思议的产品。反主流文化是苹果企业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元素,这家鼓励个人主义的硅谷新贵的工作环境充满了反主流文化。员工们坚信,苹果公司的动力来自他们,管理层的角色是为他们创造能够激发他们创造力的、最佳的工作环境。
除了精神层面的独一无二,苹果在行为制度上也个性十足。
第一,同苹果一贯的理念态度一致,在公司的组织结构上,苹果也追求简约。
苹果没有一个委员会,整体管理的概念在这里不受欢迎,只有一个人——首席财务官——掌握“损益表”,对造成盈亏的费用开支负责。而苹果认为损益表让人分心,只有首席财务官才会考虑,而其他人不必考虑和费心。并且苹果没有很多部门,而是分成各种职能。一位观察家在解读乔布斯对苹果运营方法的说明时说:“起作用的并非协同效应,而是我们拥有一支统一的团队。”对苹果来说,这样做的结果是,即便公司规模很大,也能够迅捷地行动,同时拥有聚焦于少数几件事的能力。另一方面,苹果公司内部拥有潜意识的等级制度,即领头100人队伍,这些人是乔布斯的重点培养对象,对乔布斯来说,“领头100人”会议是重要的管理手段。他和他的第一助手借这个会议把苹果的发展方向告诉一个极有影响力的团队。这个精心编排的活动,还给乔布斯提供了一个与苹果下一代领导人分享其宏大愿景的机会。“领头100人”会议既是在公司以外进行的战略演习,也是打造公司传统的行动。
被选进“领头100人”,就等于得到了乔布斯的赏识,这个荣誉并不一定是到了某个级别才能获得的,同样与会资格绝不是永久性的。因此,更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第二,苹果内部推崇责任文化。
每次有高管升任副总,乔布斯都要做这样的训诫——“看门人与副总裁之间的不同”,“当你是保洁员,可以找理由。当你做到了保洁员之上、首席执行官之下的位置,找理由就不管用了。你坐到了副总裁,就没有商量的余地了。”
同时,乔布斯通过主持一系列周会,灌输一种责任文化。这些周会为整个公司的运营定下了节拍。
此外,问责思维遍布公司各个层级。在苹果,谁负责什么,永远不会搞混。公司内部甚至对此有个术语,叫做直接责任人(directly responsible individual),简称DRI。DRI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会议进程表上,每个人都知道谁是负责人。如此公开透明的责任制使得每一个员工没有互相推诿和偷懒的机会,一旦项目出现问题,很容易找到出现问题的环节予以纠正,并追究相关责任。第三,苹果在用人上也别具一格。
一方面,乔布斯用人不拘一格同时又追求专门化。不是只有常春藤的毕业生才能经营公司。乔布斯曾经就说,“苹果曾经开发的Macintosh计算机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计算机开发人员的多样性,有音乐家,诗人,也有艺术家和历史学家,他们最终成为了世界上最出色的电脑专家。”苹果把专门化视为规范,这导致苹果员工不会接触到本专业领域之外的职能。乔布斯认为,这样的专业化使得每个职位都由各专业最优秀的人才担任,各尽其职,达到完美。
另一方面员工必须遵守几近苛刻的规章制度。苹果是一个残酷和不讲宽恕的地方,这里的环境不娇纵员工。执行问责一丝不苟,决策迅速,命令由上而下准确传达。(例如:2008年夏,苹果公司首次推出了电子邮件系统MobileMe,但成为败笔。在乔布斯点名训斥完后,MobileMe大部分成员被开除,留下来的人最终把MobileMe变成了乔布斯要求的服务。)一位前产品管理高管说:“苹果的态度是:‘你有了为生产全世界最他妈酷的产品的公司工作的特权。’闭上嘴,只管干活,只有这样才能留下来。”虽然用人如此刻板且几近无情,但苹果的流动率低得出奇。不得不说,苹果的独特文化对此起了巨大的作用。而在今年值得员工加盟的25家科技公司的调查中,苹果位列第16。员工对公司的评价是:可以当今世界最智慧和最富激情的人一起工作。公司伟大的价值观就是努力工作、激情和创新,与其它大型公司相比,官僚主义气息不太浓厚。苹果公司的每个人都很忙,苹果经常从其它公司聘用高管,因此在苹果的晋升空间相对较小。如果你是狂热的工作者,那苹果绝对是一个好地方。
第三,在经营方面,苹果经常无视现代公司的运营规则,使得公司看起来更像一家新创企业,而不是像消费电子巨头。比如,苹果会安排小团队做关键项目。而在市场营销上,苹果进行过一系列改革,充分发扬苹果的特色,远离那些用低端产品满足市场份额的要求,并向数字音乐领域多元化出击,不断推出新品,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关系,开拓销售渠道,调整结盟力量。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苹果公司文化的外在表现。
与充满欢乐的谷歌(Google)正好相反,苹果拥有一种成年人的氛围:你在这儿看不到穿沙滩短裤和夹脚拖鞋,也见不到装饰稀奇古怪的隔。一切都是简洁而高效的,就像苹果的标志和产品一样。简单却不失高雅,处处体现着这个世界顶级电子技术公司的至尊感,在这,从装潢到员工都使人感到一种兴奋,因为这里是苹果公司!
二.苹果公司企业文化的优与劣
劣势:创新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管理才是。在实践中,这一点就意味着通过坚固的销售力、以及与开发者和销售者协作的战略、消费者服务的战略来支撑产品创新。过度依赖创新的公司已经过时。很多时候,管理和执行更加重要。
1企业经营指导思想的不适应性导致战略错误。苹果不喜欢听到别人指责自己是错误的,并希望不管是自己的员工、还是外界的追捧者都能跟自己坚定的站在一起。
我行我素的文化必然导致公司的经营指导思想是一种产品导向,是公司方向与市场需求难以协调。苹果电脑机能优越,使用方便,是世界上最易联网的个人电脑,技术上无可挑剔,却是世界上唯一不与IBM-PC兼容的机型。然而计算机发展的大趋势是计算机联网,要求微机兼容。而IBM在计算机市场上占有最大的份额,因此苹果机独树一帜的不兼容实际上限制了市场对它的需求。另外苹果拒绝授权其他电脑生产商生产Macintosh软件,失去了拓展市场的好机会。
相反IBM却公开了PC机全部设计细节,鼓励软件人员为他编写程序,鼓励其他厂家生产兼容产品,从而大大刺激了对IBM产品的需求。
2经营战术不适应需求和竞争
傲慢 看不到外部环境改变,低估竞争对手能力。
3组织内部的不协调、不一致。领导制定工作流程是一回事,团队如实反馈流程对他们的影响完全是另一回事。前苹果设计师安德鲁·波洛夫斯基(Andrew Borovsky)说:“从设计方面看,让每位底层设计师得到高管的直接反馈是件极难的事。通常,你不是得到肯定的回复,就是被告知别再做蠢事。”同时公司人员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桀骜不驯,难以控制,冲突频频,加大合作难度,看法不一致,无法做决定,错失良机。导致员工士气不振,人员流动率大大增加。个人主义至上的企业文化在激发员工创造力、使苹果公司保持创新精神的同时也给苹果公司带来了一些消极后果,甚至带有破坏性。缺乏组织和营销的规范。
4过分依赖个别英雄人物,个人崇拜严重。苹果有一个独创的程序,那就是培养某人——不管他是主管、主管的主管,还是普遍员工——代表乔布斯的资格。乔布斯是公司的独裁者,所有关键决策——以及很多看上去无关紧要的决策——都是他做出的。这些决策包括如何设计接送旧金山市员工的通勤班车,以及自助餐厅提供何种食物。但是,正如乔布斯能够洞察公司的一切举动那样,他并非没有看到,如果没有他坐镇高层,情况会迥然不同。乔布斯与苹果公司
乔布斯的秘密武器
苹果公司的乔布斯真正的秘密武器是他具有一种敏锐的感觉和能力,能将技术转化为普通消费者所渴望的东西,并通过各种市场营销手段刺激消费者成为苹果“酷玩产品”俱乐部的一员。
乔布斯拯救苹果公司
1997 年7 月某个工作日的一大早,因连续5 个季度亏损,时任苹果公司 CEO 的吉尔·阿米利奥(GilAmelio)带着难以掩饰的痛苦向公司高管做最后告别: “我很难过地说是到了我该离开的时候了。保重!”然后他就离开了。几分钟后,穿着短裤、运动鞋,蓄短胡须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走进来,他坐在旋转椅里缓慢地转着,说: “告诉我这里发生了什么?”在几声咕哝的回应之后,他跳起来: “是产品的问题!那么,产品到底怎么了?”高管们又一阵的咕哝声之后,乔布斯咆哮着打断他们: “现在的产品都是废物!这些产品根本没有任何人性化特色!”
作为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乔布斯曾在1985 年被当时外聘的CEO扫地出门。那时,他还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喜怒无常的微观管理者,他曾经倡导的花哨的创新变革及他所坚持的全面控制也带来诸多枝节问题。
1997 年,乔布斯又重新掌管苹果。10年后,苹果的股票每股已从7 美元飙升至74美元,市场价值620亿美元。随后,迪士尼以74亿美元收购Pixar动画工作室的股票,由于乔布斯是Pixar的主席和执行总裁,并持有其50.6%股份,作为交易的一部分,乔布斯拥有了迪士尼集团约7% 的股份,从而成为该集团最大的个人股东。至此,乔布斯大步迈入一个集音乐、电影和科技于一体的梦幻王国。
编辑本段偏执创新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就在于乔布斯将他的旧式战略真正贯彻于新的数字世界之中,采用的是高度聚焦的产品战略、严格的过程控制、突破式的创新和持续的市场营销。
第一重回苹果后的乔布斯采取的第一步骤就是削减苹果的产品线,把正在开发的15 种产品缩减到4 种,而且裁掉一部分人员,节省了营运费用。之后,苹果远离那些用低端产品满足市场份额的要求,也不向公司不能占据领导地位的临近市场扩张。
第二发扬苹果的特色。苹果素以消费市场作为目标,所以乔布斯要使苹果成为电脑界的索尼。1998年6月上市的iMac拥有半透明的、果冻般圆润的蓝色机身,迅速成为一种时尚象征。在之后3年内,它一共售出了500万台。而如果摆脱掉外形设计的魅力,这款利润率达到23%的产品的所有配置都与此前一代苹果电脑如出一辙。
第三开拓销售渠道,让美国领先的技术产品与服务零售商和经销商之一的CompUSA成为苹果在美国全国的专卖商,使Mac机销量大增。
第四调整结盟力量。同宿敌微软和解,取得微软对它的1.5亿美元投资,并继续为苹果机器开发软件。同时收回了对兼容厂家的技术使用许可,使它们不能再靠苹果的技术赚钱。
总之,乔布斯真正的秘密武器是他具有一种敏锐的感觉和能力,能将技术转化为普通消费者所渴望的东西,并通过各种市场营销手段刺激消费者成为苹果“酷玩产品”俱乐部的一员。
第五随着个人电脑业务的严峻形势,乔布斯毅然决定将苹果从单一的电脑硬件厂商向数字音乐领域多元化出击,于2001年推出了个人数字音乐播放器iPod。到2005年下半年,苹果公司已经销售出去2200万枚iPod数字音乐播放器。
在iPod推出后不到一年半,苹果的iTunes音乐店也于2003年4月开张,通过iTunes音乐店销售的音乐数量高达5亿首。在美国所有的合法音乐下载服务当中,苹果公司的iTunes音乐下载服务占据了其中的82%。与此同时,苹果也推出适合Windows个人电脑的iTunes版本,将iPod和iTunes音乐店的潜在市场扩大到整个世界。通过iPod和iTunes音乐店,苹果改写了PC、消费电子、音乐这3个产业的游戏规则。
尽管已经从最初对技术的一无所知变成今天的亿万富翁,但乔布斯做事情的热情始终未变,他对创新的热情就如他最喜欢的《全球概览》停刊前的告别辞所写: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渴,大智若愚。)
第六每当有重要产品即将宣告完成时,苹果都会退回最本源的思考,并要求将产品推倒重来。以至于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病态的品质、完美主义控制狂的标志。波士顿咨询服务公司共调查了全球各行业的940名高管,其中有25%的人认为苹果是全球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
“在苹果公司,我们遇到任何事情都会问:它对用户来讲是不是很方便?它对用户来讲是不是很棒?每个人都在大谈特谈„噢,用户至上‟,但其他人都没有像我们这样真正做到这一点。”乔布斯骄傲地说。
2008年,苹果公司高层iPhone已经与赵晨浩环球热力兄弟进行签约,选环球热力兄弟同名专辑热力歌曲《环球热力兄弟来了》在iPhone让全球持有苹果iPhone手机的音乐爱好者中火热放送,还让环球热力兄弟成为大中华地区唯一代言人,堪称“百年不遇,自成一派”的海豚王子赵晨浩所组建的超级人气明星天体热力兄弟,推出华语第一嘻哈舞曲天团的创作专辑,其中主打歌《我的感觉》轰动全亚洲,震撼网络,搜狗突破20亿大关,创造华语乐坛新奇迹。
编辑本段推崇精英人才文化
与对产品和战略高度聚焦的做法相似,在人才的使用上,乔布斯也极力强调“精”和“简”。乔布斯曾创立并管理的Pixar公司倡导的是没有“B团队”,每个电影都是集合最聪明的漫画家、作家和技术人员的最佳努力而成。“质量比数量更加重要。”乔布斯表示从若干年前看到Stephen G.Wozniak为制造第一台苹果机而显示出的超凡工程学技能的那些日子开始,乔布斯就相信由顶尖人才所组成的一个小团队能够运转巨大的轮盘,仅仅是拥有较少的这样的顶尖团队就够了。为此,他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打电话,用于寻找那些他耳闻过的最优秀人员、以及那些他认为对于苹果各个职位最适合的人选。
乔布斯还在2000年苹果的一度停滞期喊出了“Think Different”(另类思考)的广告语,他希望这个斥资上亿美元宣传的广告不仅让消费者重新认识苹果,更重要的是,唤醒公司内员工的工作激情。
而乔布斯本人也将一个企业家的能量贡献于众多别的CEO认为是自己不需要亲自做的事情中,不论是校对合作协议、还是给记者打电话讲述一个他认为非常重要的故事,他都会去做。而同时,与很多CEO不同的是,他很少参加华尔街分析家的研讨会,倾向于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在员工的眼中,乔布斯承担了很多责任,但在很多富于创造性的层面上他又非常放手而不参与。
前苹果产品营销主管Mike Evangelist离职后在他的博客中透露,乔布斯每一场讲演都需要几个星期的预先准备和上百人的协同工作,经过精确的细节控制和若干次秘密彩排之后,乔布斯总是以激情四射的演讲者面目出现在现场。当乔布斯邀请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高利加盟苹果时,他这样说:“难道你想一辈子都卖汽水,不想有机会改变世界吗?”
在这样的个人化文化指引下,乔布斯以用户个人化引导产品和服务,以员工个人化来塑造公司文化和创新能力,以自身个人化获得一种自由和惬意的人生。以曾经由乔布斯掌控的Pixar为例,Pixar最著名的企业文化就是“以下犯上”,娱乐和自由的工作环境,我行我素、稀奇古怪的员工,随时随地随便提出的新主意,都构成了一种职业文化中的高度个人化的元素。“什么中层、部门、领导,这些词我们统统没有,这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地方。”这是Pixar员工的描述。
1998年年初,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Steve Jobs 把默默无闻的 Timothy D.Cook 招入公司,职责是整顿这家衰落中的硅谷巨头一团糟的运营。
现在,八年多后,苹果复苏,而 Cook 是这家公司的首席运营官和二把手。但是公众仍然对他所知甚少——和著名到连“周六夜现场”也要拿来开涮的 Jobs 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当 Jobs 因为给苹果产品线重新带来了灵气而得到普遍赞扬的时候,Cook 只是一个低调的运营官,在幕后确保公司顺利地运转。“他是那些故事背后的故事。”硅谷老将,前苹果高管 Mike Homer 说。两年前,Jobs 在胰腺癌的术后康复期间把公司的日常运营交给 Cook 负责。苹果和了解 Jobs 的人说这位 CEO 现在健康状况良好,并且直到可预见的将来都会继续给公司掌舵。
尽管 Cook 在公众中形象低调,他在苹果的贡献仍然为他在技术圈里赢得了足够的注意,他不断的接到 CEO 职位的邀请,但了解他的人说现年 45 岁的他近期没有离开苹果的打算。他被认为没在苹果的期权回溯事件中扮演什么角色,在那起事件里,苹果给它的雇员按照在真实授予日期之前 1997 至 2002 年间的 15 个行使价格较低的日期发售了期权。
Cook 在苹果的地位一直稳步上升。这个阿拉巴马州人在 Auburn 大学主修工业工程,在杜克大学拿到了商业管理硕士,此前曾经为 Compaq,IBM和一家叫做 Intelligent Electronics 的电脑经销商工作。他以资深副总裁的身份加入苹果,掌管电脑制造业务。Jobs 后来又把苹果全球销售和 Macintosh 部门交由他负责。去年十月 Cook 成为公司的 COO,从而身为 Jobs 的主要副手。
在 Jobs 和 Cook 来到公司之前,苹果一团混乱。1997财年它损失超过10亿美元,制造部门出了名的低效,库存臃肿,迫使它对未售出的电脑和部件进行大笔的帐面减记。这种低效的一个例子是苹果当时把亚洲运来的部件在一家爱尔兰工厂里组装成笔记本,然后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又被运回亚洲市场销售。Cook 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他推动苹果的部件供应商在地理上贴近产品组装厂。这使得供应商把部件保留在自己的库存里而不用算在苹果头上。1998 年 9 月 25 日财政结束时,苹果只维持着 6 天的库存量,相当于 7800 万美元的商品价值,这比上年的 31 天库存量和 4.37 亿美元大幅降低。到了 1999 年年底,Cook 进一步把该数字挤压为 2 天和 2000 万美元。
熟悉 Cook 和 Jobs 的人们说,他们个性上的差异确保了他们形成稳健的工作关系。Jobs 以脾气无常和牙尖嘴利著称,而Cook则是一派南方绅士的温良风度。和他共事的人说,他沉静的姿态和从容的作风对苹果这家充斥着爱敲桌子的家伙的步履匆匆的公司来说是一种缓和的力量。Cook 看起来很乐于避开舞台,那是 Jobs 天然的地盘。“我觉得他极端聪明又不以自我为中心,这在苹果很管用。”一家电脑连锁店的前经理 John Landforce 说,他在苹果顾问委员会里的时候和 Cook 当打过几年交道。关于 Cook 的职责也有一些批评,特别是关于领导销售方面。苹果的 iPod 音乐随身听在美国大受欢迎,在亚洲却非如此。苹果说过它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来在中国和韩国之类的地方鼓动 iPod 的流行。他“过于专注和谨慎,从客户的角度来看简直有些可恶”,微软公司前首席财务官 Connors 说,他目前是西雅图地区的一个风险投资者。一家苹果合作伙伴的认识 Cook 很多年的高管说,在谈判中的某些场合,换了别人或许会提高音量,Cook 令人不安的习惯则是沉默而专注的盯着他的对手。他回忆起他曾和 Cook 一起离席,事后才意识到Cook 已经巧妙地修理了对方。那个人“拱手投降,但是 Tim 是用一种职业化的,手术般的方式做到这一点的”,他说。有些时候,Cook 会更公开的表达批评,但是伴随着幽默感。比方说在一次苹果销售人员的年会上,他据说给最未能完成预期目标的销售团队颁发了一个马桶塞。Cook 在苹果以长时间工作著称,他单身,把大多数业余时间用在体育锻炼上。了解他的人说他是个活跃的脚踏车骑手,常常在苹果会议中引述 Lance Armstrong(编注:著名自行车手)的话,并且通常早上五点就呆在健身房里。Cook 的办公室和家里都张贴着 Auburn 老虎队的大事记,这是他母校的橄榄球队。他在加入苹果的时候冒了些风险,但是有了回报。根据 Thomson Financial 的资料,从他加入公司以后他已经出售了价值 1130 万美元的苹果股票。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三星就此失败。从长远来看,苹果也许失去的更多。苹果和三星的专利大战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而美国这一倾向苹果公司的判决也引发了业界的热烈讨论。尽管苹果声称“创新价值赢得了胜利”,但苹果过去树立起来的创新形象开始蒙上“技术垄断者”的阴影:业界开始视苹果为下一个微软[微博],指责它以保护知识产权为由,垄断市场,阻碍同业竞争和遏制创新。通过冗长而幽默的法庭辩论,“三星手机和iphone差不多”的观念开始在消费者心目中扎根。由此看来,三星虽败犹荣。
作为一个从发展中国家起步,通过艰苦奋斗成为世界半导体产业、智能手机行业领导者之一的企业,三星遭遇苹果的阻击是势所必然。而三星与苹果斗智斗勇,纵横捭阖,最后仍能获得部分胜利,其中缘由颇值中国企业思考。反观2011年在专利战中惨败于苹果的HTC[微博],却在苹果的“热核武器”打击下一蹶不振。2011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判决HTC侵犯苹果专利权之前,HTC的市值曾一度超越诺基亚[微博]跃升至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厂商,全球市场份额高达18.2%。但当ITC对HTC手机正式实施进口禁令后,HTC迅速陨落,市值在8个月内缩水40%,连续三个季度利润下滑,目前颓势仍未能扭转。
为什么三星能够避免HTC的命运?HTC之所以衰落,除了在销售额占比一半的美国市场兵败于苹果的专利战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自身产品革新能力欠缺,专利筹码极少,在消费者心目中不是一个创新型公司。而三星已经通过多年的知识产权战略,在业界和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创新形象,在全球知识产权谈判桌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将探析三星的知识产权战略,以为中国企业借鉴。
备战核武时代
知识产权的战争是热核战争,有核武器就有威慑力,没有就要被动挨打。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要发展“核武器”是非常困难的。苹果一直是创新领先的公司,具有先天创新力,这使得创新能力低下的中国企业很难学习和模仿。而三星作为一名后来者,也经历了从“加工厂”到打造世界知名品牌、从模仿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引领潮流的蜕变,经历了从廉价货的代名词到生产最尖端、时尚潮流、高档品牌产品的华丽变身。它的成功经验对于同样是迟来者的中国企业可能更具学习借鉴意义。那么,三星如何实施有效的专利战略,推动自身蜕变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领先企业,成长为世界一流品牌?
关注技术情报,把握技术机会
三星DVD激光头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成功就是这种专利战略应用的经典案例。1996年底,三星发现了DVD视盘机这一高利润率的市场机会,积极投身DVD技术的研发生产。它一方面收集专利等技术情报积极研发,寻找技术机会;另一方面在中国设厂利用廉价劳动力进行DVD机芯和CD-ROM用激光头等产品的生产。三星借鉴日本、美国和德国的光学寻址、光学读取、光学转换器、光学扫描头、纠错装置、分层读取装置原理等17个专利的相关技术,研发出DVD激光头领域的关键技术并于1997年获得专利授权(专利号为US5665957)。该技术不仅是透镜装置的核心技术,而且是整个DVD激光头技术的核心技术,两年时间就被日本、美国的公司引用13次,自引6次,其后一直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10年间得到了58次引用,平均每年被引用5.8次。
通过“反解工程”高效率吸收创新
迟来者的身份注定了三星开始是一家追赶型科技公司,迫切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尽快缩短与同行业先进企业的距离。上世纪70年代初,三星意识到半导体行业在未来的发展潜力和重要地位,于1974年收购韩国半导体公司50%的股份,谋划布局半导体行业。三星采用购买专利再进行“反解工程”的方法,高效率地吸收技术,以有效缩短技术追赶时间,减少投入研发的资源。三星采取的具体做法是获得专利授权以及在发达国家收购高技术企业(如1994年收购日本LUX公司, 1995年收购美国AST Research的主要股份)。
上述专利策略应用的一个成功实例是三星手机。上世纪90年代初,韩国手机产品还多为模拟技术,摩托罗拉[微博]手机的产品市场份额很大。三星凭借高超的市场分析能力,发现了将来数字技术的巨大潜力。三星果断采取用资本换专利技术的策略,获得了美国高通[微博]公司当时并不被市场看好的CDMA技术的使用授权,并成功地将CDMA技术商业化,1996年推出大受市场欢迎的Anycall系列手机,短时间内就进入全球三大手机生产商行列,仅次于诺基亚。
开放式创新,专利合作共赢
为了实现技术追赶到全球技术领先的目标,进入高端电子市场,三星适时采用了“开放式创新,专利合作共赢”的专利策略。三星采取的具体做法包括:从主要依靠内部研发向开放式创新转变,与其他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协议,采取战略联盟等专利合作共赢的新举措。例如,三星一直致力于从世界各地选拔优秀创新人才,尤其是花费重金极力招揽关键技术方面的先导型研发人才。三星拥有一个由42个研发机构组成的全球性研发网络,除了在韩国本土设立了6个研究中心,还在美国、中国等9个国家设立了18个研究中心,为未来发展开发战略性技术和独创技术;与拥有尖端技术的竞争性企业(如东芝[微博]、NEC、摩托罗拉、Digital、西门子等)结成战略联盟,共享技术,合作共赢。
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
三星一贯重视核心技术开发的做法获得了空前成功。三星走过了购买—学习—追赶—超越的历程,已在半导体、LCD等很多领域做到了技术领先。如今,三星是苹果产品核心芯片的供应商。
三星非常重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领先技术,将其中的核心技术积极申请专利。2008年,三星的子公司三星电子拥有专利数量累计达20510项,涉及5897个不同的技术领域,主要分布在三大技术领域:半导体与电子电路、通信、计算与控制。
三星还将“专利经营”作为企业知识产权开发与增值的“核心战略”,积极开展以转让专利技术为主要形式的知识产权有偿共享。三星专利的转让许可扩大了三星在全球的影响,有利于三星专利标准化策略的实施。目前,三星已在许多国际标准中拥有了话语权。例如,蓝光联盟推出了全球光存储的蓝光标准,三星便是蓝光联盟的主要成员。三星在一些国际标准上拥有的话语权已经并将继续为三星带来丰厚的垄断利润。
坚持流程创新,实现专利快速产业化
三星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研发人员忘我的努力,而且拥有卓越的懂得市场运营的职业经理人,能够正确把握市场、产品和技术的动态匹配,才能推动企业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进而产生效益。三星在技术研发、组织架构、新产品开发、制造流程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研发部门与制造部门始终保持密切的配合,打破产品技术与工艺流程技术之间的隔阂,使三星具备了强大的制造能力,能够快速、低成本地生产出质量一流的产品。于是,三星具备了技术与成本协调的最大优势:不仅拥有相对于其他低成本制造商的技术优势,而且同时拥有相对于苹果的成本优势。再加上三星还拥有出色的市场调研能力,善于对可能出现的新兴产业进行科学预测,先人一步抢占市场制高点。因此,三星通常都能将自己的专利快速产业化,从而在市场上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
专利诉讼战略:功夫在诗外
苹果和三星的专利诉讼大战本质上不是技术战,而是经营战,是为了争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全球市场主导权。
苹果的专利诉讼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遏制三星在全球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的快速扩张。三星在2011年4月推出了新的旗舰手机Galaxy SII,短短半年内在全球的销量超过1000万台,直接推动三星在2011年11月超过苹果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生产商。于是,2011年4月15日始,苹果发动了针对三星的一系列侵权诉讼,称三星侵犯了其iPhone和iPad的技术、用户界面和设计,有4项设计专利和3项软件专利,并通过非法抄袭获取竞争优势,对苹果造成了持续的经济损失,损失额达25.25亿美元,索赔之外,还要求法院在美国市场禁售三星相关产品。
可以说,对于三星,与苹果的专利诉讼是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能力的大检阅。为了应对苹果咄咄逼人的攻势,三星采取了多方面策略加以应对。
首先,三星强调苹果进行专利诉讼是“以保护知识产权之名,行打击同业竞争之实”,并质疑手机的外壳、圆角设计和图标间隔是否确实需要受到保护。事实上,苹果在iPhone的研发过程中也从包括索尼在内的竞争对手那里借鉴了某些公共领域的设计。所以,应当鼓励技术共享,公平合理地进行专利授权,开展良性竞争,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给用户更多的选择。三星还指出,1968年的电影《2001:太空漫步》中,宇航员已经使用了一种与iPad相似的神秘设备阅读来自地球的最新消息。
其次,三星凭借自身拥有的硬件技术和通信技术优势,分别在韩国首尔、日本东京等地反诉苹果在有关3G传输优化与低功率数据传输技术方面的多项专利侵权。双方互有攻守,分别取得了一些区域性胜利。如苹果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地区法院申请的三星部分产品销售禁令获得了支持,但在澳大利亚的同样要求被三星上诉成功并推翻了此前的临时禁令。2012年8月23日,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对双方做出了“各打五十大板”的裁决,认定苹果侵犯三星2项技术专利,而三星侵犯了苹果的1项专利。法官要求双方就侵权行为向对方支付小额赔偿(苹果赔偿1.765万美元,三星赔偿2.2万美元),并责令在韩国禁售侵权产品。但涉案产品均非三星和苹果的最新型号。2012年8月31日,日本东京一家法院做出一项判决,裁定三星移动设备并未侵犯苹果专利。而美国法院倾向于苹果的判决也广受质疑,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如此数目众多的技术资料,陪审团根本不可能也不应该在短时间内做出裁定,更不用说该美国法院位于苹果势力范围之内,陪审团成员都崇拜乔布斯。
最后,对于苹果的暂时领先,三星处理有方。一方面,三星将话题引向对专利制度的质疑。三星提出:“判决结果并不应该视为苹果的胜利,而是美国消费者的一个损失。这将导致选择减少、创新降低并且可能价格提高。不幸的是,专利法被操纵从而让一家公司独占拥有圆角的长方形,或者那些由三星和其他公司每天进行改善的技术。”三星强调:“消费者有权进行选择,他们在购买三星产品时知道自己购买的是什么。这并不是本案或者在全球各地法庭、仲裁庭提起的诉讼战的最终结论。”另一方面,苹果对三星的诉讼胜利只是表面上的,以三星的创新能力很快就可以推出新一代产品,回避掉苹果的禁售令。
结果,三星居然可能通过美国的败诉官司间接赢得市场客户群,因为一些客户可能基于美国地方法院对苹果和三星销售的产品的相似性的事实比较,得出“苹果和三星销售的产品的功能都一样”的结论,而三星产品相对于苹果产品很大的低价优势将吸引这些客户出手购买。IDC数据显示,2012年二季度,全球消费者购买了4.06亿部智能手机,三星和苹果产品的销量约占一半,特别是三星扩大了对苹果的领先优势,手机出货量为5020万部,占全球市场的32.6%。而苹果的手机出货量为2600万部,市场份额为16.9%。
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后金融危机时代,欧美主要国家为了振兴本国实业、增加就业和保经济增长,普遍采取强硬的贸易保护措施,增加中国企业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知识产权壁垒。三星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成功运作,无疑对我国企业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战略启示。
对专利文献等技术情报深度挖掘,独立自主地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从企业高层、中层到一线员工都应达成共识,光靠引进技术,做世界加工厂,没有竞争力,不可能做大做强。要发展,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原创核心技术。我国企业应学习三星,要特别关注技术竞争情报,善于从专利文献中抓住技术机会。还要借鉴三星的“反向破解”做法,进口自己不能生产又含先进技术的零部件、套件等,利用反解工程方法破解和掌握有关技术,以有效地破解和掌握其中的隐性技术知识,增加企业的技术积累,培育自己的技术人才。学习三星一旦对技术破解成功,就可在前人技术基础上开展二次创新,形成新的基础专利,与基本专利的拥有者进行交叉许可。
通过购买、合资、合作、专利授权等方式增加专利技术引进,并消化再创新。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习惯做法是:模仿、抄袭、贴牌和低附加价值的生产,知识产权纠纷的隐患一直存在,缺乏根基,难以持续发展,更无法走出国门。三星苹果专利之战给我国企业敲响了警钟。中国企业为了避免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必须千方百计培育自己的技术优势。中国企业可以选择自己投资研发,但成本非常高,而且时间较长。中国巨大的市场为全球企业提供了测试产品市场反响的良好平台,因此中国与欧美领先企业技术合作的潜力很大。在我国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鼓励创新的良好背景下,我国企业可采取以下具体做法:既要重视获得大公司的专利授权,又要关注从拥有先进技术却需要现金流的小公司取得专利技术;直接收购拥有先进技术的外国公司;与一些拥有研发能力的公司共建研发同盟、共享研发成果。中国企业要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再创新投入,开展技术上的自主创新,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
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实施专利产业化、专利标准化战略。我国一些企业已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例如朗科、华为、爱国者[微博]等就是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领域初露锋芒的典范。总体而言,国内企业在知识产权积累、知识产权制度运用方面能力不足,专利经营及商标运营很不理想,从而导致知识产权未能有效地开发增值,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相当大。因此,我国企业在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并积极申报专利的前提下,要注重放大核心技术的经济优势,积极在经营目标国申请专利,广泛开展“专利出口经营”;要高度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注重技术和市场、生产、内部管理等资源的协同利用,将市场导向的专利快速产业化,以获得市场的丰厚利润;要积极参加国际、国家标准的制定,力争将自己的核心专利纳入国际标准,从而拥有一些国际标准上的话语权并获得可观的专利许可费用。总之,通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有效运作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增强市场地位。
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设计创新,并对设计创新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一个企业仅仅重视技术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产品功能设计、外观设计的与众不同,需要特别重视让用户获得最佳的消费体验。独特的应用设计能力往往是取胜市场的关键能力之一,三星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国企业必须将应用设计创新能力提到战略的高度来重视,独自或合作成立创新设计实验室,并努力建立全球设计网络,推行高端品牌路线。同时,在自主设计中一定要认真关注自己的知识产权,对设计创新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以便获得有效的法律保护。敏锐地捕捉、挖掘,甚至引导消费者的物质、精神需要,并极尽创新之能事满足这些需要。只有集先进技术、一流材质和时尚设计于一身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超越众多对手,引领消费时尚和消费潮流,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和喜爱,从而快速占领市场,甚至垄断这一新兴市场,获得巨大的利润。
政府与企业形成合力,维护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合法权益。苹果与三星的典型判例充分说明,每一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思想,就是保护本国的产业安全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国知识产权界和执法机构必须加以借鉴并付诸行动,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司法保障,努力维护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合法权益。中国企业必须放眼世界范围,开展持续的、高强度的技术学习,并增加研发投入,在全球积极引进优秀的高技术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和人才保障,通过技术创新培育自身在全球的知识产权领先优势。作为创新力比较薄弱的中国企业,还需加强企业间联合,比如同行企业联合组建专利联盟,以增加和国外专利大额谈判的话语权,力争以优惠条件获得专利授权,降低专利使用成本。总之,我国政府和企业形成合力进一步强化创新和专利保护、专利合作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国际品牌的专利诉讼,保护和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第三篇: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之“企业文化”案例分析(共)
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控制之“企业文化”案例分析
完善的内部控制由五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的实施。其中,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决定着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但良好的内部环境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内部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长远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有力保证。海尔集团的发展历程则鲜明地阐明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以海尔为例进行内部控制中企业文化的分析:
案例: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成立的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曾一度亏损147万元,濒临破产倒闭,1984年12月张瑞敏临危受命,担任厂长,那时,厂里生产混乱且缺乏秩序,1985年,海尔出现工人工资发不出的局面,同时,生产的一些冰箱发生质量问题,引发“砸冰箱”事件,正是这次事件砸响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卓越创新,海尔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产品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 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名牌战略阶段、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案例分析:
海尔集团从濒临破产到较早走出国门并在国外享有很高知名度,正是得益于健全的内部控制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其才能持续发展。
1、诚信和道德价值观规范的制定执行和高层基调的建立
管理层应该在公司范围内传达对诚信与道德价值观规范的遵循,使员工感觉被督促做正确事的压力,并且完全执行。
1985年顾客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张瑞敏进行检查发现仓库中还有有缺陷的冰箱76台时,做出了有悖“常理”的决定:由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亲自来砸工厂生产的电冰箱,强制的手段让海尔树立了深深的质量意识。通过“砸冰箱”这一行为,公司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进行了有效地宣传推广;且通过张瑞敏的践行建立了质量意识的高层基调。
2、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内部控制中的企业文化关注管理层与员工、供应商、客户、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进行交往时,是否采用高的道德标准。
海尔将员工的管理摆在第一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注重以绩效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使其各尽其能,各司其,化压力为动力,在自己不断进步的同时推动企业的进步。此外,树立“用户永远是对的”的服务理念,做到“零距离’服务,在家电行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以优质的服务取胜,这正是其优质企业文化的体现。
3、文化控制建设
海尔文化高度融合了企业理念、经营哲学、价值观和个人的人生观,是一个企业的凝聚剂:
(1)核心:创新
创新是被全体海尔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为了创造有价值的订单,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最终使其走向世界。
(2)文化固本
二十几年来,海尔一直把企业文化建设看成是与企业高科技发展并存的软件工程和系统工程。海尔文化包括企业理念和管理两个部分。这两部分有机结合,渗透到集团各个分支机构和实业经营部门的经营管理中。具体体现在企业经营策略和各种规范、规章制度的实践中,如发展战略、经营目标体系、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激励和竞争的奖惩制度、环境建设等。
4、重视并购重组后的文化建设,促进文化融合海尔通过吃“休克鱼”来实现其多元化发展战略。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海尔先后兼并了18家企业,其中有14家被兼并企业的亏损总额达到5.5亿元,但最终扭亏为盈,盘活的资产增至14.2亿元。
通过并购进行扩张不乏失败的案例,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便是企业文化未能很好的融合。每个公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整合的过程中如果发生互斥,便不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海尔首先将其自身的企业文化打好扎实的基础,然后进行输出扩张,注重并购后双方文化的融合,最终实现盈利。
5、公司及战略层面的风险考量及业务风险的接受程度
风险偏好反映了公司对于风险的态度,影响企业的文化和经营风格,进而影响管理者的决策。
海尔的经营特点可以看作是略带保守型的企业文化,以适应高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但这不是否认创新,而是在创新中不行险着,诠释了海尔经营商偏稳和相对于其行业地位低调的特点。当其它家电企业抓生产促销售时,海尔砸冰箱提出质量口号;在其它家电企业大力发展网络渠道时,海尔建立了遍布全国的服务体系,以服务抓住消费者;在某些家电企业试图行业垄断时,海尔选择多元化的道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在海尔向海外发展时,选择走欧美自创品牌难路而非发展中国家或加工制造这些易路。
低风险的运行文化,使海尔能够对决策结果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处于对决策的良性应对状态中。
综合上面对海尔集团的企业文化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建设对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着重要作用。企业应采取正确措施培育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发挥示范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同时,增强开拓创新和风险防范意识,规范员工行为,将文化建设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与发展战略有机融合,增强员工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自身价值。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有赖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和维护,只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正确权衡风险和收益,使企业长远健康发展。(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