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省长在《文化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的致辞[推荐]

时间:2019-05-12 05:0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斌省长在《文化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的致辞[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斌省长在《文化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的致辞[推荐]》。

第一篇:李斌省长在《文化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的致辞[推荐]

在《文化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的致辞

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 李斌

尊敬的蔡武部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文化部和安徽省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安徽文化强省建设,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积极行动和切实举措,是安徽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在此,我受张宝顺书记委托,代表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向出席签字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文化部长期以来给予安徽文化事业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安徽是一个人文底蕴深厚的省份。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安徽的影响力有了明显提高。对安徽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文化部高度重视,在很多方面给予宝贵支持,特别是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提升中国农民歌会品牌等重要工作上,支持的力度很大,对安徽文化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进入“十二五”时期,我省认真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1-

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摆上了更加紧要的日程。去年召开的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我们将以更大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不断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加快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培育文化支柱产业,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这次部省合作以加快安徽文化强省建设为主题,在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等方面商定了一系列合作措施,对于我们推进文化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动。我们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文化部的沟通交流,及时沟通情况,定期会晤协商,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推动安徽文化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我们相信,安徽与文化部的战略合作一定会越来越紧密,一定会取得越来越丰硕的成果!

祝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第二篇: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

(2009年8月28日)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加速崛起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根据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立足安徽实际,现就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思路

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崛起进程、构建和谐安徽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发展思路。把握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经济文化日益融合的新趋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更好更快地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构建“三大体系”:门类众多、特色鲜明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覆盖全社会、全民共

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满

—1— 生机、富有活力的文化创新体系。

形成“四大格局”: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带动农村,各方面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文化发展格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格局;民族文化和安徽地域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开放格局。

实施“五个一批”: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精品、强势品牌和优势门类;建成一批代表安徽形象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培育一批具有规模效应、富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较大辐射力、较高品位的文化强市、文化强县;培养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

建设“八大工程”:实施文化创新引领工程,推进文化内容、文化业态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文化品牌示范工程,打造精品力作,不断推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竞争力的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企业品牌;实施文化龙头带动工程,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竞争优势明显的国有文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实施文化产业跨越工程,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重点扶持新兴产业,建成一批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实施文化建设惠民工程,统筹区域和城乡文化发展,建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展示传播工程,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实体抢占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实施文化保护利用工程,加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赋予时代内涵,使之重焕生机;实施文化人才兴皖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选拔、引进和使用机制,造就各领域各门类的领军人物、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建设文化人才高地。

—2—

3、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末,全省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处于中西部领先水平,部分行业和领域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与加速崛起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资源大省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思想道德建设显著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更加繁荣发展,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主流舆论积极健康,新闻宣传的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安徽形象显著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得到保障。

文化产业形成较大规模,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显著提高,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4、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之成为全省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组织开展科学理论宣传普及活动,促进科学理论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贯彻落实科学

—3—

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扶持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和应用学科,切实加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思想,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各个方面,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大力表彰宣传道德模范,促进全省城乡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5、发展壮大新闻出版事业。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传播手段、传播渠道和传播格局的历史性变革,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力和文化传播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增强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体,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建立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加大对主流媒体的扶持力度,努力把安徽日报、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安徽电视台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新闻阵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按照“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的方针,扶持中安在线等重点新闻网站做大做强,积极发展数字出版、手机网站、手机报刊、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

6、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兴皖”的主题,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创建活动,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进一步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风景旅游区等创建活动,规范评比表彰,实行动态管理,不断提升创建工作的层次和水平。拓展结对创建、城乡共建、区

—4—

域联建等活动,扎实推进“八百里皖江文明长廊”创建和社会志愿服务、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百千万工程”和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以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为重点,突出“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大力推进农村文明创建工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7、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深化改革作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强大动力和根本途径,由试点向全省展开,由重点突破向纵深推进,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破解文化发展矛盾和问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各地要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更好地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政府职能。整合市、县(市、区)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行政管理职能,合并成一个综合文化责任主体,组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实行统一执法。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内在活力,提高服务水平。以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市场主体为中心环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和规范的资产经营责任制。推进非时政类报刊、高校出版社、重点新闻网站等转企改制。以歌舞、杂技、曲艺、话剧、地方戏曲等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的院团转企改制为突破口,推进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加快电影制片厂、影剧院、电影公司转企改制,推动县以下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发展电影院线。继续大力推进全省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尽快形成完整统一的传输

—5—

网络。积极推动市县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合并,实行资源共享,提高传播效率。推进新闻采编与经营业务“两分开”,实行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把影视剧、娱乐、体育等节目制作业务从电台、电视台分离出来,组建面向市场的节目制作公司。加快组建省广电传媒产业集团和演艺集团。推动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强化市场运作和营销。大力培育文化中介组织,加快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健全保值增值运行机制。

8、全面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尊重艺术规律,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以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和重大历史题材为重点,促进优秀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深入发掘徽文化丰厚底蕴,热情讴歌当代安徽人民的丰富创造,进一步“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舞红花鼓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文化品牌和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艺术门类,打造更多展现徽风皖韵、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精品力作。大力发展群众文化,进一步活跃企业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繁荣广场文化、节庆文化,组织“江淮情”、“三下乡”、“童心大舞台”、“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服务,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和创新安徽地域文化,重视保护、开发和利用各类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花鼓灯原生态保护区建设和管理。

9、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各级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共享的原则,着力建设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高效、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推进广播电

—6—

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数字化电影放映、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工程建设。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底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2011年底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省辖市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县(市)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加强电台、电视台、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加强和改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和使用,促进各种文化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项文化惠民工程的作用,更好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10、强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把握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打造文化龙头企业的新突破。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安徽出版集团建成大型跨国文化传媒集团,推动省报业集团、发行集团、广电传媒集团、演艺集团、时代出版、新安传媒、皖新传媒及芜湖方特等建成全国一流的大型文化企业。鼓励和支持骨干文化企业以资产重组、招商引资、上市融资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领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形成以省属出版、发行、广电、报业、演艺五大集团为龙头,各类骨干文化企业快速健康成长,文化皖企军团跻身全国第一方阵、阔步走向海外的强劲态势。实现培育新兴文化业态的新突破。着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出版、数字传输、新型文化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

—7—

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服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使新兴文化业态成长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文化繁荣的新亮点。实施全省动漫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扶持动漫创意、设计、生产和营销,重点推动合肥、芜湖及马鞍山等动漫基地加快发展,建设动漫创意产业交易平台,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动漫产业中心之一和动漫产业强省。实现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新突破。实施重大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861”行动计划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依托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30个左右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提高文化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应。加快影视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建成全国影视剧制作、播出和销售大省。推动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体育、信息、金融、旅游、外经贸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加速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1、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适应全球一体化的新趋势,围绕进一步提升安徽形象和影响力,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推动安徽文化更多更好地走向世界。拓展对外文化交流领域,重点加强与西方主要国家、周边国家和国际友好省州、友好城市及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国家举办的大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动民间文化交流,办好富有地方特色的大型国际节会活动。以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纽带,加强与国际知名跨国文化集团的合资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骨干企业,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在境外兴办文化实体。加强外宣窗口建设,以文化交流为载体,开展电视周、文化周等活动,重点扶持具有安徽特色的文化艺术、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出版物、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推动图书、音像、影视、版权、演艺等拓展国际市场。外宣、外事、外贸、侨务、—8—

科技、旅游、体育等要与文化“走出去”结合起来,形成对外文化交流合力。

三、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12、进一步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牢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深刻认识文化是旗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深刻认识文化是软实力,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深刻认识文化是基本民生,是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切实按照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崛起进程、构建和谐安徽的目标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防止和克服在文化建设上的实用主义倾向,把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治皖理政的重要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党委、政府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各市、县(市、区)要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推进本地文化建设,研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检查督促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13、进一步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保证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文化建设的比重逐年增加。从2009年开始,未来五年,省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分别设立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重大题材影视剧创作、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大新闻出版项目、公益性

—9—

出版物、文化“走出去”专项资金;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解决省属演艺院团设施更新、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等问题。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2009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一定五年不变。由省财政牵头,面向社会募集资金,设立全省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各市、县要参照省里做法,作出相应安排。

14、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已经出台的各项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鼓励各地制定更加优惠的配套政策。认真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比照高新技术开发区给予政策扶持。对从事数字广播影视、网络传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高新技术企业或高新技术项目,各项行政性收费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免征;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从2010年起3年内全额奖励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高新技术企业或高新技术项目,由省科技厅会同宣传文化、财政税务部门认定。每年从“861”行动计划文化产业项目中选择20个左右重大项目,由省直接调度。各地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文化项目。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要降低信贷门槛,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依法支持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文化领域,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企业,逐步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

15、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弘扬安徽人民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强省战略,健全培养引进、选拔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形成优秀人才不

—10—

断涌现、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各类人才茁壮成长的良好局面。以“六个一批”双百人才工程为龙头,抓紧培养、引进各领域各门类的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尤其要造就既熟悉文化工作,又懂经营、善管理、精策划的复合型人才,造就洞悉市场风云、搏击市场大潮、在激烈竞争中克难制胜的文化企业家和实业家。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新技术、新媒体等专业,大力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高新技术、新媒体产业等领域急需人才,以出版传媒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工程硕士培养点为基地,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立文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把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纳入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范围,享受同等待遇。切实加强新兴文化组织、民营文化机构人才的管理和服务,认真做好体制外人才的引进工作。对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高新技术企业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年薪10万元以上的,实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奖励给个人创新创业。凡获得国家级重大奖项的,省里实行配套奖励。设立安徽省荣誉制度,表彰奖励在文化强省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和实际工作者。

各市、县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完善配套措施和运行机制,认真抓好落实。

—11—

第三篇:李行长在中国银行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合作协议上致辞

李礼辉行长在中国银行与湖北省人民政府

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罗清泉省长、周坚卫常务副省长、阮成发副省长、李春明秘书长,省委、省政府各位领导,人行、银监局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非常荣幸能够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在这里举行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我们衷心感谢湖北省政府给予中国银行的信任和支持,也衷心感谢大家出席我们的签字仪式。

中国银行十分重视湖北省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包括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然而,我更加重视湖北省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已经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更加重视湖北省潜在的银行业的发展市场和机会。昨天,我学习了湖北省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注意到十大关键词:

一是“新型工业化”,重点是在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中,形成4到6个销售收入过千亿的大产业。目前,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一批重点项目正在规划和推进;

二是“新农村”,重点是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是“服务业”,重点是金融、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住房等传统服务业同步发展;

四是“基础设施”,重点是建设一批重大项目,保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适度超前发展;

五是“区域”,重点是形成武汉城市圈为中心,大城市为支撑,县域经济为基础的区域发展格局,建设一批生产基地;

六是“节约”,重点是节能节耗,保护环境,提高效率和效益;

七是“开放”,重点是支持和促进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

八是“创新”,重点是提高研发经营投入水平,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劳动者,发展创新型企业;

九是“社会发展”,重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是“和谐”,重点是扩大劳动就业,提高社会保障程度。优化信用环境,打造“诚信湖北”。

湖北省的“十一五”规划,完全符合当地实际。在2005年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今年1-2月,湖北省经济开门大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4%,进出口总额增长19%。这表明湖北省经济已经步入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轨道。

中国银行是我国多元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包括商业银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分支机构遍步全国以及境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次参加双方合作活动的,包括我行投资银行板块中银国际、中银投资的主要负责人和我行

负责公司业务的负责人。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不断开拓进取,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金融服务水平。我们认为,加强与湖北省政府的全面合作,有利于中行全面掌握当地经济发展的规划、政策与动态,及早捕捉资源配置、项目建设、企业重组等方面的重大信息,全面了解政府、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需求,争取提早介入,优先安排,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在为企业、为地方创造价值的同时,提升银行的自身价值,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我们相信,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银行之间的全面战略合作,将会不断的深化和发展,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结出累累硕果。

谢谢!

第四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_百度法律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

法律帮助 | 高级搜索

把百度设为首页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2008年11月25日 粤发〔2008〕20号)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有关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意义重大

(一)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旅游业是构建我省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增加财税收入,改善我省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现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统筹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与幸福指数,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是谋求新一轮旅游产业大发展的迫切需要。我省是旅游大省,在全国旅游业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旅游总体形象不鲜明、缺乏科学规划和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加快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有利于我省以新举措推动旅游业新一轮大发展,为全国旅游业改革发展积累经验。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以解放思想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全面展示南粤风采、广东特色为主线,用世界眼光谋划我省大旅游发展新格局,推动旅游事业实现新的跨越,把我省建成旅游强省。

(二)基本原则。

--改革创新原则。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旅游市场运作机制,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分类指导原则。针对我省旅游发展区域不平衡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等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措施,鼓励和引导旅游产业错位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旅游产业发展新局面。

--合作发展原则。加强省内旅游景区和企业间的合作,深化粤港澳旅游合作,推进国内国际旅游合作,走互利共赢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实现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和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近期目标:到2012年,我省的旅游整体形象更加鲜明,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旅游环境更加优化,旅游产业素质显著提升,旅游产业总体规模、服务质量、综合效益领先全国,初步建成旅游强省。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4500亿元左右,旅游创汇达到130亿美元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9%以上。全省建成10个以上5A级旅游景区(点),培育5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旅游品牌。

远期目标:到2020年,建成辐射华南、服务全国、影响亚太、面向世界的具有较高国际水准旅游目的地,国内游、入境游和出境游三大市场全面繁荣。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7600亿元左右,旅游创汇达到180亿美元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10%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推动旅游管理体制创新。

1.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争取国家支持,努力推进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率先试行国民旅游计划,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积极探索企事业单位开展奖励旅游、福利旅游,以及将修学旅游列入中小学课程等做法。进一步推进在粤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旅游活动。优化“144小时便利签证”措施。进一步落实《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深化粤港澳旅游合作,积极先行先试,探索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审批获准的公务活动,可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

2.创新营运模式。推进旅游企业改革与创新,鼓励优势旅游企业重组扩张,努力培育一批旅游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创建“绿色饭店”、“绿色景区”。鼓励旅游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形成绿色旅游管理体系。鼓励开展各种旅游经营方式、运作模

式的创新和探索。

3.创新和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完善省、市、县(市、区)三级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发挥各类旅游协会作用,制定行业规范,推进行业自律。建立健全导游人员执业的准入、激励、保障和责任追究等机制。

4.完善旅游统计体系。加强旅游统计工作,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旅游统计卫星账户,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相衔接,准确把握旅游产业整体情况,为广东省旅游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设旅游大品牌。

1.塑造“活力广东”旅游总体形象。以“活力广东”总体形象为核心,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以名城、名人、名山、名寺和广府、潮汕、客家文化为依托,着力建设“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旅游品牌,全面提升广东省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2.推广“岭南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展示岭南艺术、岭南民俗和岭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大力推介西关大屋、客家围屋、开平碉楼等岭南建筑艺术,深挖广绣、广彩、广雕、石湾陶塑及粤剧、岭南民歌、广东音乐的文化内涵,弘扬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岭南人精神。

3.提升“活力商都”旅游品牌。依托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都市圈,重点发展商务、会展、购物、主题公园、温泉、高尔夫旅游,充分展示现代都市文明和城市风貌,建设主题形象鲜明、具有国际水准的休闲旅游度假区,带动和促进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

4.培育“黄金海岸”旅游品牌。充分发掘和利用广东省海岸线长、岛屿众多、气候适宜等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滨海旅游经济,高水平规划建设新型滨海旅游区、海岛旅游精品项目,不断提高滨海休闲旅游产品的品位。

5.优化“美食天堂”旅游品牌。充分发挥“食在广东”的品牌优势,以粤菜、潮菜、客家菜为基础,积极吸纳世界各地的美食精华,推进美食街、美食城建设,广泛开展美食节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弘扬广东饮食文化。

(三)构建旅游大格局。

1.珠三角地区以都市旅游为重点,率先实现旅游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充分发挥广州和深圳两个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重点发展高端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主题公园和工业旅游,构建珠三角都市旅游圈,使之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最高、国际性最强的区域之一,辐射和带动全省旅游业全面发展。

2.粤东以潮汕客家文化为纽带,促进特色旅游资源整合。利用粤闽赣、粤台旅游合作优势,大力发展凸显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侨乡文化的地方特色旅游。

3.粤西以海岸为主线,推动滨海旅游品牌建设。充分挖掘滨海旅游资源,大力推广滨海游、农业生态游、溶岩景观游、历史文化游,重点建设区域旅游精品,把粤西建成国内知名的具有休闲、健身、度假等功能的滨海旅游目的地。

4.粤北以名山名寺为依托,加快山区旅游业发展。依托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南华寺、漂流、温泉和少数民族风情等资源,着力建设具有休闲度假、观光考察、科考探险等功能的粤北旅游圈。

(四)培育旅游大产业。

1.加强旅游产业体系建设。按照大旅游、大市场的发展理念,推进同业集聚和产业协作,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延长旅游产业链,重点扶持重大旅游项目、旅游龙头企业、精品旅游线路和具有广阔前景的旅游新产品。

2.创新旅游生产经营模式。鼓励旅游景区加强与关联企业的合作,推进旅游景区投资经营多元化。支持旅游景区品牌化经营,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培育壮大旅游房车、邮轮、游艇制造和高尔夫用品、旅游保健防护用品、特殊旅游用品等生产企业,支持建设旅游制造业基地。推进旅游生产营销的规模化,完善旅游产品交易市场,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推进旅游信息化进程。

3.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大力培育和创新旅游产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滨海旅游、会展旅游、科技旅游、文化旅游、教育旅游、康体旅游、红色旅游、温泉旅游、邮轮旅游等,形成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体系。

4.大力发展休闲旅游。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和旅游消费的需求,积极推进休闲旅游资源的整合,加强对休闲旅游发展的规划和引导,提升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创新发展新型休闲旅游模式,加快开发建设一批满足高端消费的海滨海岛、温泉养生、森林山地、自驾车、邮轮游艇、高尔夫旅游等高端休闲旅游产品,构建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五)开拓旅游大市场。

1.促进省内旅游合作。引导珠三角地区的资金、人才到粤北和东西两翼开发旅游资源、创办旅游企业,推进产业、劳动力“双转移”,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推动区域旅游合理布局。大力推进省内客源市场互动,统筹城乡旅游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2.加快国内旅游合作步伐。加强与各省区特别是泛珠三角区域的旅游合作,进一步推进区域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国内旅游市场繁荣发展。

3.提升粤港澳旅游合作水平。深化粤港澳三地旅游合作,加大三地联合推介促销力度,推广“144小时便利签证”措施,将粤港澳旅游区建成我国最具知名度、市场最为活跃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4.推动国际旅游合作。建立我省与东盟旅游协调联络机制,加强与东盟旅游合作,扩大与亚太地区的旅游合作交流领域,提升与欧美和非洲国家旅游合作水平,进一步拓展国

际旅游合作空间。

5.大力发展入境游。促进与国际旅游组织、旅游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我驻外机构、华人华侨社团等资源优势,全方位宣传推介广东旅游。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利用国际会议、展览、节庆、国际友好省州(城市)交流等平台,多渠道开发广东旅游市场。着力优化入境游客的消费结构,延长停留时间,增加人均消费。

(六)营造旅游发展大环境。

1.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各地各部门要切实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完善与旅游景区(点)配套的基础设施,优先建设连接旅游景区(点)的道路。在主要旅游城市、旅游城镇和景区(点)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或接待站点。在出入境口岸、机场、车站、高速公路、码头和市区主干道及主要景区(点)设置规范的旅游标识牌。

2.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推动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加大旅游投诉处理、旅游市场执法力度,加快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强化旅游安全监管,营造安全旅游环境。全力推进诚信旅游,推行优质旅游计划,加强旅游行风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业的改革与发展,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有关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

(二)编制科学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分区旅游规划的修编工作。完善和规范旅游规划编制和评审程序,强化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各地的旅游规划和重大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要符合全省旅游总体规划要求。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主要用于重点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扶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推动知名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建设。省财政每年安排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及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可按规定用于旅游行业人才培训。

(四)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利用各种渠道,整合资源,强化广东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宣传。旅游、宣传部门要密切合作,进一步提高宣传策划水平,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新闻媒体要全力支持,大力宣传推介广东旅游,扩大广东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完善扶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积极推动《广东省旅游管理条例》修订工作。研究制订旅游发票贴花保障制度。对列入我省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重大旅游建设项目和发展生态旅游项目用地给予支持;对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用地计划由省专项安排。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非耕农用地,在不改变土地农用性质的前提下以合作方式与开发商合作开发旅游项目,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接待、办公用房的,合作经营单位可凭

合作协议办理接待、办公用房报建手续。进一步加大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完善金融扶持政策。

(六)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旅游人才尤其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力度,优化旅游人才队伍结构,建立以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为基础的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建设高级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中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职业资格培训和考核评价,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评定和劳动保障制度,推动导游人员等级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评定序列,实行导游员聘任薪酬与职业资格挂钩制度。逐步建立我省旅游人才信息库,推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发布部门:广东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25日 实施日期:2008年11月25日(地方法规)

©2010 Baidu 此内容系百度根据您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不代表百度赞成被搜索网站的内容或立场

第五篇:张宝顺书记王三运省长在全省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张宝顺书记、王三运省长在全省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3月22日,全省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在合肥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分析研究我省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动员全省上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加快推动安徽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三运出席会议并讲话,省领导王明方、段敦厚、徐立全、詹夏来、文可芝、朱维芳、张学平出席会议,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臧世凯主持会议。

张宝顺在讲话中指出,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是凝聚思想共识、强化精神动力的迫切需要,是推进转型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迫切需要,是保障改善民生、提升幸福指数的迫切需要。站在“十二五”新的起点,我们要大力推进兴皖富民大业,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加速安徽崛起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张宝顺强调,要坚持以正确方向为引领,进一步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构建和谐文化,积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大力推进文化产品创新,促进各种资源向精品创作生产集聚,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推出更多既蕴含文化积淀、又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大力推进传播手段创新,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播能力,发挥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传输便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张宝顺强调,要坚持以文化惠民为目的,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突出政府主导地位,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建设保障机制,做到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资金优先投放,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项目优先安排。突出农村基层重点,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着力解决基层文化设施运营难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突出服务群众宗旨,多提供群众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充分调动人民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真正让群众关心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要坚持以壮大产业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安徽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徽”字号文化航母,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集中培育文化创意群体,增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实力。积极打响安徽文化品牌,挖掘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深度开发,整合品牌资源,努力培育一批知名文化产品,大力推进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安徽文化的知名度和辐射力。张宝顺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举措,努力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强保证。要强化组织保障,把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人才支撑,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打造人才集聚高地。要优化发展环境,一手抓文化繁荣、一手抓加强管理,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要抓好工作落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严格督促检查,有效破解难题,奋力开创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为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王三运在讲话中指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事关安徽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战略全局。“十一五”时期,全省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全面贯彻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文化事业、文化民生、文化产业、和谐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科学发展观在江淮大地生动实践的结果,是全省上下锐意进取、务实创新的结果,特别是由于认识到位、改革到位、力度到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王三运强调,实现“十二五”文化强省建设目标,要着力突破关键和重点,特别要做好“五篇文章”。要做好资源利用文章,提高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再生”能力,不断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文化竞争优势,增强文化发展内生力。要做好阵地建设文章,重点加强农村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要做好精品打造文章,加强原创性作品的创作生产,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推出一批有底蕴、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平台,增强文化产品影响力。要做好转型升级文章,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由散到聚、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全面转型,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要做好文化引领文章,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文明创建、群众文化活动上实现新突破,增强先进文化感召力。王三运要求,全省上下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不断增强文化强省发展合力。要强化规划引领,科学谋划好“十二五”文化发展新路子。要强化政策支持,该由政府承担的改革成本一定要支付到位,该由政府解决的遗留问题一定要解决到位。要强化人才保障,精心育人才,广泛聚人才,善于用人才,为文化强省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文化强省建设当作分内的事,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共同创造文化强省建设的良好局面。臧世凯在主持会议时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部署要求,在发展理念上有新认识,牢固树立与科学发展和安徽崛起大业相适应的文化发展观;在奋斗目标上高定位,推动文化引导力、创造力、服务力和传播力的大提升;在组织领导上再强化,大力营造重文化、抓文化、兴文化的浓厚氛围;在推进落实上有硬措施,确保领导重视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资金投入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努力铸造安徽文化建设的新辉煌。

下载李斌省长在《文化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的致辞[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斌省长在《文化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合作协议》签字仪式上的致辞[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