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资料精选

时间:2019-05-12 05:1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资料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资料精选》。

第一篇: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资料精选

肖申克的救赎》是我看过之后最为震撼的电影,不为编剧的构思只为生命的美丽,永不妥协,陌如红尘,谁能追随呢? 制度化的人生,这是我看过之后记得最深刻的词,被判终身监禁的犯人在被关了大半辈子后,习惯了监狱里一切,在被假释出去后,因为适应不了外面的巨大变化和高节奏的生活,选择了去另一个世界。??“。。。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这是《肖申克的救赎》影片中主人翁安迪在向监狱长申请重审自己的案子失败后和片中另一个主角瑞德的一席对话的一句。用中国的俗语讲就是:“汲汲于生,汲汲于死”,直接的说就是:人的一生无非就是急于生存,或急于死亡。??是的,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到离开这个世界无非就是走那么一遭,但是这一遭你选择的是好好的活还是急于死亡呢?在片中的主人翁安迪用自己的方式很好的诠释了他是怎样面对生活而好好的活着的。??片头用一席简短的镜头描写了安迪灾难的开始:在遭受了他深爱着的妻子的背叛、被诬告杀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被判处终身监禁等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安迪被关进了肖申克监狱。一般人看来,这里是人间地狱,但是在安迪的眼里,好像一切都不是那么回事。??在进监狱的第一天起,安迪就表现出自己的不同之处,沉默寡言、消瘦无力等,让囚犯老大瑞德自己都觉得他是一个一阵风就能吹倒的弱不禁风的男人。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男人让瑞德在一个赌局中输掉两包烟,这在监狱里来说是一份很大的赌资;也就是在这件事后,瑞德对安迪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认识到他的坚强、忍性, ??纵观整部电影在我自己看来展现给观众的主题有两个:自由和希望。主要是写主人翁安迪抱着微妙的希望在追求着属于自己的自由,在这其中的艰辛和苦楚一般人都是很难承受得了,也正因为这样,安迪才能完成别人所不能及的“任务”。

片段一:“清晨的监狱外工厂屋顶,一群囚犯喝着清爽的啤酒,自由自在的享受着片刻的自由。”,这是多么奢侈的享受,对一群关押的囚犯来说,能在监狱里自由自在的喝着啤酒,简直爽到极点。监狱的户外工厂维修工程进行时,安迪和其他的狱友一起在屋顶工作,其间,他们听到狱警哈德利的弟弟死后有一笔财产要他继承,同时他又为政府所征收的重税而烦恼的时候,安迪却做出了不同寻常的举动,上前和狱警长说了自己能够帮他让财产不被政府拥有,这让在场的所有人震惊。最后狱警长还是被金钱所诱惑,满足了安迪的要求,用给每个囚犯三瓶啤酒的代价换来那35000美元的财产。从这件事看来,安迪一来换取了狱友们的信任,为以后在狱中的生活变得更自然;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安迪给了其他人一个信号,那就是自由从来就不是什么奢侈的要求,只要自己懂得去追求,它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正如瑞德所说:“我们坐着喝着啤酒,阳光洒肩头,仿佛自由人,感觉就像在装修自己家的屋顶,我们能创造一切。”

片段二:“乏味、枯燥的监狱日常生活,突然间,广播里响起了优美动听的意大利歌曲。。。”,是的,不是别人正是安迪用自己的执着换来州府资助所得来的“奢侈品”,在给狱友们分享那原本属于人类初始的自由。安迪在这么做之前,他也许更本就没有想到自己将受到什么惩罚,反而想到的是那片刻的自由,哪怕也就那几十秒钟、几分钟。也是瑞德所说的:“我到今天始终不明白这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事实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东西不说更好。我想那是非笔墨可形容的美境,但是会令你心伤,那声音飞扬,更搞,更远,越过任何在灰色地带的人所梦想的,如一只美丽的小鸟飞进了这灰色的鸟笼,让这些围墙消失了,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在因为这个违规被罚关闭两个星期后,他被狱友问起这么做值得吗?安迪回答的很轻松,那就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哦,这是多么的豁达,也不是常人都能这么想的,那怕在监狱享受那短暂的美好时光,受再大的罪也值得,这是安迪的信念。

片段三:“布鲁斯用尖刀挟持着狱友希活,威胁要割断希活的喉咙。。。”,是什么

令布鲁斯要想在监狱里杀人?大家先前看的有点晕,但在知道布鲁斯是因为害怕面对外面的生活而自己想借以留在监狱的事实后,就更纳闷了。怎么会有可以出监狱的时候还不想走的人存在啊?是的,瑞德说的很有道理:“布鲁斯不是疯了,他只是被制度化了。他在监狱已经五十年了,五十年啊!这是他唯一认识的地方,在这儿,他是个重要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而在外面,他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被假释出来的囚犯,申请张借书证都有困难。

我告诉你们,这围墙是很有趣的,开始,你恨它,接着,你适应了它们。日子久了,你开始依

赖它们,那就是被制度化了。”,这是很透彻的分析,瑞德说出了布鲁斯不敢面对的现实。??那就是布鲁斯自己心里的独白:“大家好,外面的改变令我难以想象,我童年是只见过一次汽车,但现在到处都是,世界改变得很快。”,这一切不能怪布鲁斯,但是,正是布鲁斯对生活没有了希望,最后自己没有勇气面

对现实的生活,即使获得了自由也没有活下去的勇气,选择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也许这对一个在监狱呆了五十年,已经变的沧桑的老者太过苛刻,生活的一切要重新来过,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可能布鲁斯在面对自己亲手放飞的杰克时,他还有生活下去的希望,但是谁会想到一只放飞的鸟怎么和人类想的一样呢?在面对偌大的蓝蓝的天空,在面对自由自在的世界,它怎么舍得它即将逝去呢,好好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自由的生活吧!片段四:“安迪要求监狱长重新审查自己的案子,说了惹怒监狱长的话后。。。”,安迪被罚禁闭一个月,这是当权者滥用职权的表现,而没有去尊重事实。安迪把自己争取自由的希望完全放在这上面,可没有想到换来这种结果,但是他自己更是为自己留有一条后路——越狱,而且成功了,那是后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安迪从来就没有丢失自己的希望,在和瑞德的对话中我们都能清楚的认识到。??是的,人是不一样的,安迪报着强烈的追求自由的希望在监狱里不知不觉的进行着自己的越狱计划,即使是被认为是600年才能完成的事他也不服输,硬着腰杆进行到底,结果是在19年里就获得了胜利,让周围的人羡慕不已,也许人们会想这怎么可能,那样就能越狱?可能这是电影的表现手法,也是电影要给人们的启示,我们不得不佩服人家的信念的强烈。??也许是受了安迪成功越狱的影响,瑞德在面对假释审问的时候,表现出了以前所没有的勇气和成熟:??陪审官:“瑞德,你因终身监禁已被关了40年了,你觉得你已改过了么?”??瑞德:“改过?让我想想。我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陪审官:“你有心理准备重新投入社会么?。。。”??瑞德:“我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小老弟。对我来说那只是个用来掩饰的词,政客用的词句。你们年轻人能穿西装、打领带、有一份好工作。你们到底想知道些什么?我对自己所犯的罪感到后悔么?” 陪审官:“你有后悔么?”??瑞德:“没有一天我不感到后悔的,不是因为我在监狱里,或者你认为我该这样。我回首过往,一个年轻的、愚蠢的小孩犯了滔天大罪,我想和他谈谈,我想和他讲讲道理,告诉他做人之道,但已不能了,那孩子已无影无踪了,只剩下这个老人,我得这样生活下去,改过?只是个胡说的字眼。你继续盖上你的印章吧,老弟,别再浪费我的时间了。说句实话,我不会再说了。”??最后竟然换来了陪审官重重的盖上一个印章:“APPROVED”,这才有影片结尾的安迪和瑞德的重逢。希望到自由、自由到希望终于在安迪和瑞德两个人的亲身经历中表现的完美无缺,两者是永不分离的载体。??“蔚蓝的圣华塔尼欧海滨,有间小旅馆,旁边有艘破船,安迪远远的望见瑞德。。。”??这就是影片的结尾景象,自由和所有的希望都在顷刻间变为现实,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景象,能在每个人的心里击起波澜的意境,我也不例外。。。

回答者: xu89012423-二级 2008-12-16 23:50

每个人都曾经有过期待,但每个人也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变得习惯。当习惯了,究竟是改变还是不改变? 被冤入狱的银行家安迪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19年后终于逃离了“肖申克监狱”,也逃离了这个有形建筑中的“无形体制”——《肖申克的救赎》,这部从1994年流传至今的影片,依然让人回味。影片并没有告诉人们答案,但在影片中,有人在改变,也有人在习惯。不能说哪种就是最好的选择,只是不同的人做出的不同选择。影片中的“肖申克监狱”隐喻着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对于在监狱里呆了50年的老托马斯来说,改变意味着毁灭;但对于年轻而富于激情的安迪来说,改变则是一种救赎。习惯这个东西,对于已经习惯的人来说,是一件好事;对于尚存一丝改变信念的人来说,似乎有些“可怕”。因为这个时候,要面对的“敌人”就是自己。外界的压力是强加的,可以接受或者不接受,但是习惯,却已渗透到自己身体甚至骨子里。如果要改变习惯,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对于芸芸众生,这是何其艰难的一件事。习惯意味着熟悉、意味着安全、意味着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但也意味着重复、意味着枯燥、意味着缺乏创新、意味着缺少激情„„习惯无所谓好与坏,只是在于人们的需求。对于需要安全的人来说,习惯就是“天使”;对于需要激情的人来说,习惯就是“魔鬼”。而天使与魔鬼,往往只存在于一念之间。《肖申克的救赎》其实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斯蒂芬•金这位悬疑大师也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人们,追求自我的人生并非只是一个梦想,只是在于自己怎么去做。不管结果怎么样,这个过程很重要。当然,如果安迪逃跑失败,一切又会像从前一样,等待他的或许是更为残酷的惩罚。但是,如果没有尝试,又有谁会知道还有另外一种生活呢? 因此,习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习惯了“习惯”。或许正如影片台词所说的:“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我们看到,在故事中,蒂姆·罗宾斯拯救了监狱里的其他犯人,拯救了他们的心灵,拯救了他们的灵魂。可是,是谁拯救了罗宾斯自己呢?

罗宾斯是无辜的,他没有枪杀他的妻子及其情人,却背着黑锅来到了肖申克监狱。面对监狱里的各色人等,罗宾斯受到过侮辱和欺凌。就如同我们在生活中也遭受过各种各样的委屈、误解、困难、坎坷、挫折„„可是罗宾斯从来没有屈服过,他不断地反抗着姐妹花的欺负,即使这种反抗很无奈。我常常想,如果换了是我们处在罗宾斯的位置,我们会怎样?当所有的希望都破灭的时候,有几人能够挺过漫漫长夜?当我们面对滚滚红尘,当我们面对物欲横流,当我们面对种种诱惑,还有几人能够坚守那一线希望?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很渺小,感觉自己的力量很微薄,所以,我们很容易放弃。

那么,我们只能等待别人的拯救了么?肖申克监狱的犯人们,如果没有遇到罗宾斯的话,他们的命运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结局。在这里,可以说他们的命运是偶然被改写的。可是,我却相信,罗宾斯的命运不是一种偶然,他的救赎是一种主动行为,在救赎别人的同时,自己的灵魂也在变化中。

等待别人来救赎的人,怕是永远都无法真正等到救赎的。所以,能够救赎我们的,恐怕只有我们自己,只有熬过漫漫长夜,只有在孤独中坚持与坚守,我们的灵魂才能得到拯救。

《肖申克的救赎》是用第一人称来叙说的,文中的“我”——瑞德在肖申克监狱里,用他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猜测的,所经历的来描述了一个花了20年的时间成功越狱的杀人嫌疑犯安迪的包括心理,言行的历程。

大概没有人可以想象得到,一个无辜的却被判无期徒刑的杀人犯在监狱中度过20年却从未放弃过希望,自由的希望,是需要多么强大的力量去支撑。就象文中的“我”所说的那样,他在描写的或许是个近乎神话般的人物。的确,有多少人,在面对被指控杀死妻子和她的情夫时还能冷静镇定、不带感情地述说自己的故事?有多少人,能在变态同性恋的一次次屈辱中一次次反击坚决不屈服呢?有多少人,能对着黑乎乎的枪口和暴躁残忍的典狱长用自己的口才换来给狱友工作空隙喝的啤酒?有多少人,在监狱这种能磨灭掉人全部斗志的鬼地方建起全英格兰洲最好的监狱图书馆?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耐性和毅力用一个小铁锤挖出一个通往外面世界的洞来?又有多少人,能在近乎绝望的环境中始终保护着希望这朵花让它时时绽放?这一切,安迪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完美。

当然,安迪,他即使是个神话般的人物,但他毕竟还是一个人。要不,他也不会在汤米告诉他真正杀人犯是谁时象完全变了一个人一样,瑞德说这是认识他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么失控过。他疯狂地找着典狱长,不顾一次又一次的拒绝,只希望典狱长能为他洗清罪名。而在无数次的纠缠过后,典狱长用安迪的图书馆做威胁再一次把他推入了绝境,为了保全他花费无数精力的图书馆,为了让自己的日子好过一些,也为了将来可以成功越狱,安迪终于还是屈服了,无奈地屈服了。这就是一个人,一个普通人表现的最自然的本性。

所以,安迪其实就是一个被作者美化了的英雄人物。这归根结底,支撑他的还是自由,离开这里成为自由人的这个希望。作者只是希望通过安迪来传递这种叫“希望”的精神。

瑞德在故事的开头给我们穿插了另外一个小故事,他说他认识的个叫波顿的家伙,他在牢房的八年里养了一只鸽子“杰克”。在他出狱的前一天也放杰克自由。但是一个星期过后,杰克被发现在监狱运动场的一个地方快饿死了,而那个地方是波顿过去老爱在那里晃来晃去的地方。所以,环境的力量是可怕的,一旦你适应了它想再脱离出来就非常困难了,杰克就是例子。雷德也自觉得自己就是那样的人,在监狱里的那么多年,已经逐渐适应了那里规矩的生活,如果有一天离开那里了,反而会变得无所适从。这也让我想到了为什么很多被释放出来的犯人还是继续走上犯罪的道路,并不是因为他不想悔改,而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了那里的一切,外面生活的差异让他想回到那里。但是,为什么安迪在27年过后却依旧念念不忘他的“芝华塔尼欧”,那个在太平洋边上美丽的小镇?是因为希望吧,他说他希望在那个没有记忆、温暖的地方度过余生。是希望支撑着他走过艰难的27年监狱生活。而当雷德被假释出来后,不适应新的生活曾一度想过回到原来的生活时,他想到了安迪,他说,如果我把得之不易的自由随便抛弃,那无疑是当着安迪的面,唾弃他辛辛苦苦换回来的一切。

人都是需要有一个力量来支撑的,特别是当你陷入困境的时候。那个力量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只是一点幻想。但是,他们都属于“希望”的一部分,有了希望就有了支持下去的一切理由。也终于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要叫做《肖申克的救赎》,是“希望” 救赎了“自由”,是“希望”救赎了“灵魂”。

还记得安迪写给雷德的信中的一句话吗?——“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好东西永远不会消逝的。

无论是什么,都关不住希望,一切皆因希望起,世间无数的拼搏、付出,以及百折不回,就正是为了内心的希望吗?有了希望,肖申克监狱不过形同虚设,有了希望,一把小小的锤子便可以救赎生命、救赎自由,甚至救赎鲨堡(肖申克监狱)。有了希望,安迪便可在无尽的等待与提心吊胆中尽情享受每一个小小的乐趣,并将这乐趣传播开来,将希望播种在每个人心里。希望是关不住的,锁不牢的,是有翅膀的鸟,是流动的空气,是息息尚存的呼吸,是永远无法遏制的,是任何黑暗都无法染指的。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有了希望就一切皆有可能。

瑞德心中早已没有了希望,那图书馆管理员老布,居然会对希望充满恐惧,而安迪却始终心怀希望,那怕 “用这样的小锤挖洞,至少需要600年。”安迪最能打动人心的品质,恰恰是这种看似对眼前现实平和接受,而心中希望却永不不磨灭的精神。

关于自由

一头是系在小小鹤嘴锄上的自由,这种自由的追求要面对频繁的查房和重重的高墙;一头是监狱里悠然自得地生活,这种生活看起来既不空洞又拥有尊重。安迪毫不忧郁的选择了前者,那怕风险是那样的大,哪怕安全仅仅来源于一张丽塔.海华丝的海报(海报后面就是安迪用锤子挖的洞)……

一个人能够在十九年痛苦的牢狱生活里,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力量?这其间又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当凶恶的狱警将安迪推向死亡的边缘,他仍然面不改色,口若悬河。最后,他第一次在监狱里赢得了自由,虽然这自由,只是在完工的屋顶喝上一口啤酒。

片中,瑞德曾这样说道:“体制化是这样一种东西,一开始你排斥它,后来你习惯它,直到最后你离不开它。想想看,我们的身体已经有多大一部分被体制化了? ”

看看老布。重获自由后,他失去了监狱安稳的生活和周围犯人的尊重,又迟迟无法融入新的环境,只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前,他饱含深情的放飞了自己饲养多年的乌鸦,他的自由,也只能在高飞而去的鸟儿身上延续,因为,他已经被鲨堡高度体制化了。甚至瑞德,也若隐若现地走在体制化的边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安迪,只有他安迪,找到了对抗体制化的办法,那就是始终不放弃对窗外自由的追求,哪怕这种追求是多么的危险。为此,他付出了太多。当安迪将监狱喇叭放上《费加罗的婚礼》,安详的半躺在在广播室的椅子上,掩目微笑时,他得到了短暂的自由,虽然代价是一周的禁闭,但是,解除禁闭,他又微笑的走了出来。

安迪终于重获自由,在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他从污泥中艰难地站了起来,仰头深深的呼吸——他一

定闻到了自由的味道。那一刻,一道闪电划破天空,笼罩他整整十九年的,那所有的冤屈和压抑,全然释放!

“上帝地审判比预料来得快!”这是典狱长办公室墙上挂的圣经刺绣。他的审判,也来得比预料得快,但那却不是上帝带来的,而源自一个越狱犯人的举报。

关于安迪

安迪既是弱者,又是强者。我们同情弱者,安迪正是弱者,因为他遭人误解,身处冤狱;我们崇拜强者,安迪又是强者,因为他充满智慧,且内心坚定无比,他利用智慧和希望,这两个自己仅有的资源,救赎了自由,也救赎了充满罪恶的鲨堡。

“要么忙着去活,要么赶着去死,人总得做点什么”,这个人类朴素的真理,被安迪完美的演绎。当失败和成功的概率对比如此悬殊时,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冒险。最终,这个白面书生,成为了真正的英雄!关于救赎

安迪已然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人群退去,荧幕渐渐暗淡下来,我们不得不重又走进现实生活。面对颐指气使的老板,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哭闹的孩子,变心的情人……我们怎么来完成自己的救赎?

不需要鹤嘴锄,也不需要丽塔·海华丝的海报;我们不需要面对暴躁的狱警,不需要面对无休止的查房,更不需要为“三姐妹”吹喇叭。阻碍我们的,只是人性里的懒惰和恐惧。惧怕失败,懒得去付出努力——不正是这样吗?

习惯痛苦,并泰然处之,自欺欺人地过那所谓的幸福生活;抑或在内心始终保持对痛苦的敏感,并在痛苦中挣扎,期待一个全新的开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跟“to be or not to be”一样让人难以选择,这个命题与“做一个痛苦的思考者或者做一头快乐的猪”一样让人无从下手。

我们该暗地问问自己:内心深处,我们到底被“制度化”了多少?是否我们在心中早为自己建造了一座“不可能”的高墙,把自己围在这监牢里,准备无风无雨地老死其中?我们是否在做之前就想好了退路,计算好了成功与失败的比率,试图付出最少的代价而得到最多?

若果真如此,那请不要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在山崖上找个下山的曲径,比蒙头向上攀登更难!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蒙头向前。

一条漫长的自由之路、一次灵魂深处的洗涤、一部不朽的励志经典,“希望”遵循神的旨意安睡在内页被挖空的《圣经》里,附着在安迪高大的身躯里,匍匐在500码的下水道里,最后,那条仅有的肮脏之路把安迪送往美丽的新世界。这段充满绝望与沉重的救赎之旅来自臭名远扬的鲨堡监狱、来自惊悚小说大师史蒂芬·金的原著、来自哲理导演达拉邦特的倾力之作。《肖申克的救赎》带来的是恒久不变的真挚友情、百折不挠的灵魂铸炼和生生不息的命运之火。和以往那些讲述阴暗晦涩牢狱生活的监狱片有所不同的是,《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讲述友情、困顿、希望与梦想的电影,剧中的男主角冷静的心态、不屈的斗志、足智多谋的设计、锲而不舍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动。这部电影最能打动人心之处,便是自始至终都能给予人们希望。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再三品味的电影佳作。——《华盛顿邮报》

肖申克的救赎》(Shawshank Redemption)是我所看过令人震撼的一部电影之一。故事与其说讲述的是主人公安迪成功越狱、重获自由,倒不如说是安迪从灵魂到肉体获得拯救的过程。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所表现的深刻、玄奥的宗教、社会、人生哲理是该片受到赞扬的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说这部片子触及到了人类灵魂最深处的东西,它反思的是一个关于体制化与反体制化、希望与绝望、灵魂救赎的深刻的主题。

第二篇:《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未读之前,我猜想,肖申克可能是一个人,小说可能是写某个人的忏悔录,我很愿意这样去设想。无聊的时候,也会仅仅就书名去猜想一本书,作者拿些什么内容去吸引读者呢?银行家安迪在一次酒醉醒来后被指控谋杀,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莫名其妙的进入了肖申克监狱,然后在他得知真正的杀人犯是谁时却依然摆脱不了监狱,看不到法律正义的安迪暗自策划越狱,经历了二十七年的时间,在某一天顺利走出了肖申克监狱。故事叙述方式

冷静,客观,只在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局深深憾动人心。

字体太小的文本,好像给人一种压迫感,要把身高一米六的人,深深压缩进小小的字符中,要把你带进作者要叙述的故事里,刚探进头,就像被铁丝网网住,不得脱身,一只手要挣脱,却偏偏整个身体被痛苦的带进网中,你只能平静的等待事态的发展,等待那种噬心的痛折磨你,然后,慢慢的,所有文字一一跳跃飞过,最后,字灵们完成所有悄悄离去,你的身心,却久久感概,不能接受那已经远去的故事,似乎现实中种种远比小说要残酷得多。

我读书总是贪快,而且每次必看目录前序,以求对作品有个大概的了解。看傅月庵的序,只是略谈了斯蒂芬金的创作生涯,以及他的作品从受困到1974年《魔女嘉丽》畅销之后,其作品大受读者欢迎,当然金钱与好运也伴随而来。只介绍说本书畅销却不会说出其内容,让人心理上很期待看作品本身。第一次的泛读自然是无功而返,好似作者娓娓道来肖申克监狱发生的种种小事,看似不值一提。第二次细读,只能是一个字一个字细细琢磨了,对于一本畅销且大众认可的书,我没有坚持以往的原则(阅读坚持不了三页的作品自动弃权不再细看)。因为看不懂的作品会激发人的好奇心,我不相信,我看不出作者所思所想。

肖申克监狱发生的事,其实外面的世界也同样在发生。本应留在监狱的人却逍遥法外,本该自由生存的公民却监禁在肖申克,或者,有的人身体不在监狱心灵却被监狱永远禁锢。世界太奇妙了!只是监狱,更多会有人性黑暗的一面。“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如果真要这么去写监狱,似乎太没有看点了。

“如果每年滴一滴水在坚硬的水泥块上,持续滴上一百万年,会怎么样?

本来无罪的安迪在监狱中用自己的言行去感化每一个人,在监狱中扩建图书馆,帮助狱警和囚徒炒股,做了许多善事。他希望善行能改变他的处境,但的确大多数时候,要感化一个是非不分的当权恶人实在太难,最后,他只能选择越狱,他不能清白无辜的一辈子留在监狱。我很佩服安迪那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在监狱里传播良善之行,有多少人能做到?

在平凡的环境里,渐行渐远,都会改变一个人的志向与梦想。小时候的单纯快乐,长大后变得忧愁烦闷。从前看见一树繁花,一江春水,总会心怀暖意,心旷神怡。可如今,匆匆太匆匆,似乎什么都看不到了。

春天的希望是什么?

《肖申克的救赎》共收入了四个中篇小说。《纳粹高徒》《尸体》《呼吸呼吸》。前三篇作品都被拍成电影。我想一部作品好不好,总要看了之后才能去描述。总之,斯蒂芬金的作品不太好理解,这也许是我最近情绪欠佳的缘故。或者能够看英文版原著,可能感受会有所不同。

第三篇: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它的伟大源自它对人性、对生活的诠释。故事充满了好莱坞的传奇色彩:男主人公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误被指控用枪杀死了她和她的情人,被判无期徒刑,要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余生。在肖申克的监狱中,其实大多数犯人都是替罪羔羊。

我们的生活就像一场电影,而我们注定是自己剧中的主角,电影给了我们一个做局外人的机会,我们喜欢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寻找自己、审视自己,总喜欢从电影中寻找生活、审视现实。《肖申克的救赎》中所表现的救赎之路不仅仅局限于囚犯们对身体自由的追求,而是升华到了他们对灵魂和希望救赎的渴望,主人公安迪为追求自由而执著奋斗19年的精神赋予了本片鲜明的现实意义!我从其中看到最多的是体制下的自由和永不熄灭的希望、压抑下的友谊以及善恶的归宿。最终内化成人民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我身份追求的坚定信念。

信念

无期徒刑将他后半生推入无底深渊,但是他没有就此沦落,却通过自己的智慧,在贪婪、残暴的狱卒手下为犯人们赢得了冰啤酒、图书馆以及与尊严和更为靠近自由的牢笼生活。瑞德是一个睿智的人,他在监狱混得非常好,他的智慧也洞悉了监狱生活的本质,他对安迪说:“在监狱,希望是一个危险的东西”,这是智者之言。在重重挤压之下的牢狱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从进来的那一天起,狱长就说过,“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除了他能弄来的香烟和印着裸女的扑克牌,任何其他异动在这个黑暗的高墙之内似乎都无法生长。

但是安迪用一把小石槌在美女海报后面凿了19年,凿开了瑞德认为600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爬过500码的下水道,在电闪雷鸣的大雨中轻笑着拥抱久违的自由。我们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霹雳。亮光之下,我们懦弱的灵魂纷纷在安迪 张开的双臂下现形并且颤抖!

这就是对他不断追求自由与希望的信念最完美的诠释!

自由

电影中有两个触动人心灵的画面。一个是1949年的春天,重修工厂屋顶后,“一群在工厂上面装修的罪犯,早上十点坐在屋顶上,享受着清凉的啤酒和肖申克最严密的保护,这种事在肖申克从未发生,我们坐着喝着啤酒,阳光洒在肩头,觉得是个自由人,感觉就像在装修自己家的屋顶,我们就像造物主。”安迪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朋友们争取到一点点的幸福,露出笑容,感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同时瑞德他们真正第一次感到了自由的快乐和美好。

第二次是当安迪不顾一切在监狱的喇叭里放歌时,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们和狱警们。他们叫人感动地静立当地,抛却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怒,沐浴着我从未觉得如此自由的阳光。莫扎特的乐声铺洒在这些人们身上,来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将他们都濯洗得纯净无比。而这而这个唱片的音乐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使肖申克的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自由,透过瑞德的视角道出,“我到今天也没明白,这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着什么,事实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东西不说更好”。在那一刻,每个在肖申克的落伍者,感到了自由。”

安迪那种对自由的憧憬,已是这牢狱的规章制度无法束缚的,那种强烈的欲望,无限的追求,使那自由之光通过屋顶清凉的啤酒和操场上空回荡的唱片之声,侵入每一个被枷锁禁锢的人们心中!使整个肖申克监狱的人们感受到自由之光的美好!

友谊

此片无关爱情,除了背叛。有的只是监狱中的男人间的友谊。瑞德 和 安迪 的那种友谊置放在高墙之下,似乎比我们纷繁俗世中的友情来得更加纯粹和干净。他们都是内敛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在瑞德出狱之后也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撒尿都要向经理报告,否则一滴尿都挤不出来。他也考虑如何违规以便回到监狱,甚至考虑与 Brooks 一样离开,正是安迪的一封信,他们见得友情的力量,让瑞德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所以在他们终于相会 在太平洋小岛的阳光沙滩之上的时候,忍不住一人笑了。

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的扮演着肖申克中囚徒或者狱方的角色,终其一生不曾越规逾矩。然而救赎却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再强大的体制也永远无法剥夺我们选择救赎的权利,选择救赎还是选择绝望,选择英雄还是选择大众,选择上帝还是选择撒旦,这一切都在你我心中。

主人公安迪有着颗非常坚强的心,更有着坚毅的信念和永恒不变的对自由的向往追求,无论是狱中的恶劣的生活环境,孤独寂寞的精神折磨,时间的消磨都未曾让他放弃过追求自由的信念!

人生其实三件东西最重要,他们支撑着我们在艰难的时候依然能够活下去,那就是:希望、信念、情谊!

第四篇: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20年,不长,却足以让我们的棱角磨平,失去往日的光彩。20年,不长,却足以让我们忘记当初的梦想,为生活而生活。20年,不长,却足以让我们由一个妙龄少女变成一个大妈。------献给将要踏入社会的人,任何时候都不 要忘记自己的梦想。

在看电影版的《肖申克的救赎》之前,我先读了文字版的《肖申克的救赎》,感受颇深!我始终认为,能够触及我内心最深处的东西,才会感动我!毫无疑问,《肖申克的救赎》感动了我。一开始认为安迪肯定监狱悲苦的渡过一生。可是最后,结局虽不是法律范围以内的,却是我们所有读者心中所想的那种结果。我们会跨越法律的界限,为这个真正善良的,真正懂爱的人感到高兴!这部小说中,有三个方面是我感受特别深的!

其一是狱友情。肖申克,当走进这个地方,转身门闸锁上,才明白,这是玩真的,转眼间,一生就毁了,只留下无穷无尽的悔恨,不知道会这里待多久,也许也将忘记在这里度过了多少岁月,恍惚间记得典狱长说过“把信仰寄托给神,把贱命交给我”。但在这里,他们也有自己的朋友,他们也有真挚的友谊!安迪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犯人朋友们赢得了冰啤酒、图书馆以及尊严、自由。安迪也幸运地没有站错队,他拥有了在肖申克中唯一可以倾诉与分享秘密的朋友,瑞德。在他成功逃出后以及瑞德在入狱四十年之后他们这对在狱中的好

友再次拥抱在一起,在狱中的生活了几十年的他们早已经习惯了彼此。相反,那些在生活、身份顶端的典狱长们,他们只有自私、狭隘,只是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利把自己的一切罪行掩盖了而已。生活中,我们人人都需要朋友,需要志同道合的朋友,需要能在灵魂深处交流的朋友。也许,我们越来越发觉,交一个这样的朋友越来越困难,但是如果你拥有这样的一个朋友,一定要珍惜。

其二是感叹我们在无形中被体制化以及体制社会的不公平。“监狱是个怪地方,起先你恨它,然后习惯它,更久后,你不能没有它,这就叫体制化。”也许四面白墙禁锢的是我们的身体自由,然而体制化禁锢的却是我们的灵魂,这是它最可怕的地方。或者你会认为体制化离我们很远,其实只要你细心观察,体制化就存在我们身边,它像一只无形的手,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有时,我们会不难听到别人在说:“我不干这个行业,还能干什么呢?”这就是体制化的结果。

一个清清白白,没犯过罪的人却要被冤枉入狱,我想这是任何人都接受不了的。可是谁能帮你证明,你是无辜的。法律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始终有自己的缺陷。所以有些人就是这种体制下的牺牲品。呐喊、冤屈能有什么用?谁能真正替你伸张正义?自私的典狱长,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竟设计杀了知道内情的证人,人性在欲望、金钱、权利面前一露无疑。人性的可怕,社会的不公平,只是多让一个人对这个社会更加绝望。《肖申克的救赎》让我再次了解到,社会不可能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必须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第三点也是最触动人心的就是安迪追逐自由、永不放弃的精神。

在肖申克漫长的监禁中,真正囚禁的并不是被高墙束缚的躯体,而是被肖申克渐渐打磨,锻造的失去了自我的内心,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梦想还有希望。但安迪并没有成为肖申克真正的俘虏,他扔怀着对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由的渴求。典狱长的贪婪与罪恶让安迪找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契机。他用那把藏在圣经里的小石锤挖了那条在任何人看来不可思议的隧道。他挖了19年,精心策划了19年,也在会被别人发现的危机感与恐惧中度过了19年。终于有一天,他鬼魅般地从紧闭的牢房中消失,窗外的阳光撒进不足4平米的小空间,简单而明了,他逃狱了!带着典狱长所有来历不明的钱与那个空名的身份,奔向了他向往已久的自由。他爬过狭窄的隧道,再爬过充满污水的管道,通向了肖申克所束缚的区域外,在污水中洗净了他的罪恶,在彼岸洗净,重生,然后奔向了他的泽华塔尼。

“有些鸟儿天生就关不住,它们的羽毛太鲜明,歌声太甜美,也太狂野了。”一个人怎样看待自己,这就决定了她的命运,或者说,指明了他的归宿。而归宿则要有坚定的信念去支撑。安迪坚定的信念与对自由执着的追求,使他战胜了充斥着冰冷与最邪恶人性的肖申克。当看到安迪从肖申克成功逃离时,我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黑夜中打一道夺目的霹雳,亮光之下,我孱弱的灵魂在黑暗中现形,并且颤抖,久久无法平息......

第五篇: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这是一场心灵的救赎

——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很久以前开起,我就很想看这部影片。虽然我不是一个喜欢看电影的人,但是也翻过诸如《人类史上最经典的100部影片》、《一生中必看的电影》这样的电影推荐榜单,《肖申克的救赎》(以下简称《肖》)是我见过所有榜单中都排在榜首的电影,没有之一。我只能说,无愧经典之名。在安迪爬出几百米的下水管道,终于逃出监狱,在雷雨中为了无声的呐喊时,我真的为之深深震撼。接下来,老友在沙滩边重逢,影片由高潮走向最后的平淡,而我却是陷入了沉默。诸多这滋味难以言表,有着单纯的高兴,有着淡淡的悲伤,也有着沉重的辛酸与无奈。

影片表面来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是一个男人的越狱史,但是影片既然是经典,其中蕴含的东西肯定远远超出这些。可以说,很多作家都喜欢用监狱去影射社会,因为在监狱这种特殊环境,既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又是一个极端环境下人性放大百倍的社会。改编自斯蒂芬·金小说的《肖》也不例外。在这部片子中包含了对于社会的批判,对于人性的思考,因素很多,也都很深刻。我就以关键词的形式来对于这部影片所揭示的东西,以及我对此的思考做一个大概的陈述。

自由:贯穿影片的追求

可以说,追求自由是整部影片最明显的主线。安迪含冤入狱,他知道自己是清白的,他从未失去向往自由之心,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追寻自由。挖了20年用一把小小的改锥挖出了逃生通道是一方面,帮助改善同在肖申克中狱友的生活条件是另一方面。前一部分说来,我们惊叹于安迪这个人物的坚韧,能够坚持20年只为寻求一个逃生的机会,这种坚持或者正是他之前年纪轻轻就能成为一个有为的大银行家的原因。若是仅仅止步于此的话,我们只能是惊叹而已,安迪不会有如此大的魅力了,因为坚持的原因可以是很多种,能够坚持的人也不仅仅安迪一个。数遍电影史中伟大的影片,无数传奇人物的故事争奇斗艳,但是让经历相对平常的安迪依然能脱颖而出的闪光点却远远不止于坚韧。安迪带给我们的是震撼。因为让他坚持下来的,不是执念,不是复仇,不是其他平常的原因,而是人类最高贵的追求之一——自由,那种宽广博大的惠及周围人的最伟大的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简单的打油诗或许上不了台面,但是却十分真实的反应了大多数人的心态——自由的珍贵超过了生命中的许许多多重要的东西。作为现代社会的两大根基之一,自由是我们作为现代公民最主要的素质之一。但是这样重要的自由还只是小众,只是我们自身追寻的自由,而安迪已经远远走到了更高的地方——他要尽其所能,让更多人自由。无论是不惜被狱卒威胁到死亡边缘来帮他逃税仅为了换得狱友们一次畅快的饮酒,还是不管监狱长在门外多么凶神恶煞的威胁依然要把《费加罗的婚礼》播放给全监狱的人听,安迪一直没有屈服于监狱体制下的强权,坚持要让所有人“呼吸到自由的空气”。特别是他对于监狱图书馆的建设和对于犯人精神生活的改善,更是让所有人能活得像个人,一个有自由意志的人,而不是一个可怜可悲的“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监狱”的笼中鸟。尤其是汤米,他在狱中跟着安迪学习获得学位证书的事情可以看出,安迪到底带给了肖申克什么。他不仅仅是自己心怀自由,他更是带领着监狱中人重新找回自由。对于监狱中的人来说,安迪确实是救赎,救赎了整个监狱人的灵魂;对于安迪自身来说,这种帮助的过程也是救赎自身的过程,让他知道自己还活着。体制化:阻断自由的高墙

追求自由之所以显得弥足珍贵在于这个过程的艰难,安迪带着监狱所对抗的,正是体制化这堵阻断自由世界的高墙,这个斩断自由思想之翼的刽子手。影片开篇不就,瑞德就给我们介绍了监狱中的体制化:“刚入狱的时候,你特别不习惯,觉得四处都不舒服,到处都很压抑。你憎恨监狱周围的高墙;可慢慢地你会习惯生活在这之中;最后你会发现自己反倒是离不开监狱了,离开它,反倒活得非常别扭了。变得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体制化。”这种形象的比喻贴切,形象而且可怕。就和传销洗脑一样,本来我们所憎恶的,经历了一段时间被迫的习惯,最后变成我们所离不开的,甚至去推行的,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这不比吸毒上瘾,那种肉体精神上的瘾我们至少还知道这件事是错误的,还可以靠坚强的意志或者外界的强迫力来戒掉;但是精神上养成的习惯,深入思想深处的观念却是难以改变的,特别是当我们意识到这种改变而且无能为力时,这种精神上的痛苦比毒品带给我们更加沉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被释出狱,却已经无法适应外界正常生活最后自杀身亡的老布。这种活生生的例子让人不禁悚然。这就是体制化,改变思想与习惯的体制化,它使我们失去正常生活的能力。不是所有人都想安迪一样能够一直坚持自我,数十年的监狱生活能令人养成像“撒尿需要先举手报告”一样荒谬的无法再正常社会中生活下去的习惯,这才是常态。也正因为此,才能凸显出安迪自由思想的可贵;也正因为此,才感受到安迪扩建图书馆,帮助像汤米一样的人为了出狱后的生活做准备的行为有多么的伟大。可惜,汤米最后死在了狱卒的枪下,死在了体制化的墙下。

这也正是书本的作者乃至于电影导演对于社会对辛辣的讽刺。在查询电影相关资料时,我注意到小说背景在于30年代的美国,那是一个“美国的政治腐败已经逼到了商人面前”的时代,作者的描述无疑是对于当时从司法制度到监狱体系所代表的美国强权的最尖锐的指控。正如我在开篇所提到的那样,监狱是社会的缩影,监狱的现象是社会矛盾的放大和尖锐化。作者深层意义想表述的,就是对于当时社会强权的批判和对于公民自由的担忧。在监狱中,在狱卒和监狱长的压迫下,犯人们只能逆来顺受,潜移默化之中被改造成“体制中的人”,失去了自己作为人应有的独立与自由,成为监狱长牟利的工具;那么现实中,在美国政治腐败的体制中,在政府强权不着痕迹的限制和管理之中,应该自由和独立的公民是否也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中被改造成了“体制中的人”呢?思想的控制才是最可怕的,而习惯是造成这样的控制的最有效的工具。要是有一天,一直强调民主与自由,反对独裁和专制的现代人突然发现政府在逐渐蚕食着我们的自由,以民主之名行独裁之实,但是最可怕的地方是我们已经习惯并且脱离不了„„这时的我们该如何自处?我想影片深层次传达的就有这样的担忧:我们的生活当中是否有像肖申克一样的高墙,阻断了通往自由世界的道路?我们是否能碰到像安迪一样自由的人,来救赎我们的心灵?

希望:人类永恒的主题

不管是自由还是体制化都只是特定时期的产物,在不同的时期里才有其价值;但是这部影片之所以历经不同阶段仍然有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它把所表达的推向了人类更高的层次——希望。这是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作为人类都所期盼的永恒的星星,在历史长河的不同阶段都闪着光,点亮了人类的历史。

确实,自由很重要,但是在孜孜不倦追求自由的前提是先保持着内心中对于自由的希望;体制化很可怕,但是在认识之后的直面和克服,我们最先需要的也是不失去继续战斗的希望„„希望其实是一条隐线,在对比中穿插在影片的方方面面。不提对比最鲜明的,一直没有放弃的安迪和肖申克中的其他囚犯,单单是囚犯内部还依然有着区别——例如影片中最重要的两个配角,老布和瑞德。影片刚开始不久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镜头——瑞德就提出了释放申请被驳回。从这里可以看出,瑞德其实还没有放弃出狱的希望,虽然他在狱中混得很好,虽然他正在被体制所改造。但是老布却不一样了。影片一个小高潮就是老布为了能继续在监狱中待下去,不惜对狱友动刀子,从这个冲突中淋漓尽致的暴露出体制化的可怕——他已经离不开监狱了,而且他自己深深认识到了这一点。可以说,瑞德尚存对自由的期盼,心中仍有些许希望;但老布已经断绝了对自由的所有想法,心中已经不敢在拥有希望——无奈的屈服与深深的绝望。我觉得这也是肖申克监狱中众人的典型写照,是在体制中挣扎的不同阶段,这是一个希望被慢慢磨去的过程。如果没有安迪,无数像瑞德一样的人也会慢慢的变成了老布一样的下场。幸好有安迪。他点亮的是众人心中仍未磨灭的希望的灯火,用一瓶啤酒,用一曲歌剧,用一个图书馆„„他让人们相信,有朝一日还能出去,有朝一日还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这个“有朝一日”对于前路茫茫的囚犯来说,是多么的难得可贵!所以,汤米的意义才那么重大,所以汤米的死亡才会给安迪带来那么大的打击。但是,他走出来了,不仅从肖申克中,更是他自己所锻造的名为赎罪的牢笼中,他走向了自由,走向了希望,走向了新的生活——他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而且,他还留下了希望的火种,那个图书馆,那封信。

回归老布和瑞德的对比吧。老布因为无法适应外界的生活,在绝望中走向了自杀;瑞德同样无法适应外界,同样的绝望中,他找到了安迪留给他的信——那是留给他的希望。结局的不同不也体现出希望的重要么?

我选择用这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影片所表达的内容,但是可以说,影片中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人性,比如救赎。“一千个读者心中有着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能从这部意蕴深刻的经典之作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但是不管怎么说,当看到结尾,两个老友在自由的海洋边相遇时,那种纯然的欣慰与愉悦,是每个人的相同的。让我们为安迪举杯,为相逢举杯,为自由举杯。

下载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资料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资料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范文大全)

    缚不住的鸟儿 记忆犹新的是,每时隔十年,老黑人瑞德脱下贝雷帽,坐下,都说了相同的话然后都被盖上“REJECTED”(不及格)的印章。这一个小片段贯穿了整部剧。 没错,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这一次我看到最多的是体制下的自由和永不熄灭的希望、压抑下的友谊以及善恶的归宿。 乍看影片,以我不成熟的想法,我认为这只是一场悲剧,一次冤案,一次花费了......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1 失明,关在黑房子里的不得自由,或许是出于这另样的“终生监禁”,让我在可以重新阅读之后,翻出了《肖申克的救赎》。安迪,似痴人说梦的站......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回看《肖申克的救赎》这部出自上世纪90年代的经典老电影,心中那份感动依旧难以忘怀。这部在当年红极一时的电影在今日仍受众多影评人追捧。其实,电影本......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大全)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当我一看到有这么一个写励志读后感的活动的时候,我脑海中第一个蹦出来的书本名称就是《肖申克的救赎》这本对我有着巨大影响和震撼的书。要说到我自......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篇一: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因妻子与其情人被杀而被冤枉的银行家安迪背叛终生监禁,在尊严和生命被肆意践踏的监狱中开始了自己的另一种生活,第一晚即有新犯人因哭泣哀嚎被狱警拖出......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当代美国电影艺术结课论文观《肖申克的救赎》的救赎有感“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他的每片羽翼上都粘满了自由的光辉。”看了肖申克的救赎,让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

    肖申克的救赎 读后感[模版]

    希望就在前方 ——《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寒假期间,我阅读了斯蒂芬〃金的短篇小说《肖申克的救赎》,感触很深。 安迪,一个被人冤枉的年轻银行家,他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被以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