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还在高中时就偶然知道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那时对龙应台这位作家并不十分了解,说白了也就仅限于知道有这么个人存在而已,当时倒是被封面上帅气的安德烈所吸引,想着有机会的话一定要读下这本书。但之后这个计划就被搁置了,之后我甚至我忘记了这么一本书。前几天,去书店买复习资料,它被放在一楼很显眼的位置,我毫不犹豫的买了。
很是佩服这对母子,想来我似乎曾经在小学老师教写信时要求给父母写封信之外,从未给父母写过信,甚至连节假日的祝福都羞于启齿。
这本书,其实是书信集,收录了龙应台与安德烈三年来的三十多封书信,我想他感动很多人。
龙应台因工作与儿子分住遥远的两地,两国的文化差异以及长时间的分离使得母亲觉得不认识儿子了,为了增进两人感情,加强沟通,母亲提出了书信交流的主意,并将两人的书信发表于专栏,儿子答应了。母亲擅长中文,而儿子擅长德文,尽管两人交流时使用中文,但书信交流却存在问题,于是各进一步,双方都使用英文通信。语言不通其实是个很大的障碍,但他们克服了,并为此坚持了三年。这份毅力本身就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读这本书,清楚地明白了代沟的含义。对,没错,是代沟。生活环境,所受教育以及时代的进步,导致父母同子女
之间产生了代沟。孩子的想法父母没法接受,如守旧派无法接受新事物一般。而父母的想法孩子亦无法接受,对于他们,那太过迂腐。书中,安德烈的见解其实与我们如今的孩子差不多,但龙应台显然比较开明,至少她乐意耐心而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想法,遇事也愿意询问孩子的想法。无疑,安德烈是幸福的,因为他的母亲非常爱他,而且是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爱他。现今,有太多的父母不问孩子的意见。而把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他们,也就导致了之间关系的疏离。
相当佩服这母子的勇气,敢于与读者分享他们各自内心的事,哪怕是一些丢人的事。在信中,他们在很多方面交流了各自的想法。第2封信“为谁加油”中的一句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我们这一代人,因为受过‘国家’太多的欺骗,心里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不赞成,对于所谓国家,对于所谓代表国家的人。”很不幸,也许我们现在就陷在这种不信任中。远的不说,就说这个夏天的7·23动车事件,郭美美事件,以及一元钱被劳教事件,是的,我们不敢去信任。动车事件,车票采用实名制,相关部门却拿不出一份伤亡人员名单。出事的第二天变掩埋事故的火车头,而不是抢救还可能幸存的乘客,而不是根据遗留物体分析事故原因,是想欲盖弥彰吗?信誓旦旦表示已无生命迹象,却仍能发现幸存者。六节车厢600左右乘客,200多受伤,35人死亡,其余的人却没了交待。事故发生后不检讨自己的责任,却推说是
奇迹的事,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这是一个负责人的官员该说的话吗?死亡人数明明很多,官方公布却是35人。35,多可笑的数字,就因为死亡人数达到36人,就是特大事故,省长应被撤职吗?为什么同样是动车事故,日本却是零死亡?郭美美,微博炫富,毁掉了红十字会,又有多少人敢再做好人,为他人捐款呢,只怕只会养活一大帮肥肠大耳的官员吧。四位常州市民到京城上访,其中三位却在一年之后被公安部门以在京城上访时未付一元钱公交费逮捕,并被判一年劳教。指认她们的是仅一面之缘的14路公交车司机,并且是在时隔一年之后。但事实是她们都支付了车费!而司机当时报警原因是车上有上访人员,而非有人逃票。三人上诉均败诉。而同去上访却平安无事的人却一语道破玄机,因为他之后没有再去上访过,而其他三人均先后再到京城上访。看到这样的事件,怎不会对政府失望。这让我们怎么信任,怎么为国家呐喊加油?“这世上/没有真实这回事/只有谎言/迫使你设法穿越”这句感动他们母子的歌词说明了一切。
第7封信“有没有时间革命”。安德烈的弟弟菲利普上课前在教室外听iPod,老师没收了他的iPod,他很生气,但母亲劝他先把校规弄明白,然后再决定是否要挑战权威,是否有时间挑战权威。最后他决定自己找级主任沟通。很是膜拜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如何让孩子敢于为了自身价值信仰挑战权
威,如何在威武不能屈的情况下又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我该自我检讨,因为我病没有这种担当,也许我会躲在父母背后,依靠他们解决事情。我并不敢挑战权威,本身也并没有能够超越他们的更正确的想法。如此说来,我很羡慕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他们能教育出更加有担当,更加有素质的孩子。纵观如今我们的社会,80后已淡出人们视线,为人父母。而充斥人们眼球的是90后,包括我。尽管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不得不说,大部分的都令人感慨一代不如一代。工厂里90后成了主力军,然而他们又吃不了苦,三天两头的换工作。他们没了先辈们得奉献精神,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因而以自我问中心,自私而无法与他人喝和谐相处。不得不说,这状况令人堪忧。由于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少年很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从而毁掉自己,所以加强教育是必须的。俗话说一粒老鼠屎会坏了一锅粥,在校园必须重视每个学生,好好教导每个学生,不然很有可能因为一个坏学生而带坏一帮好孩子。人之初,性本善,只要循循善诱,再贪玩的孩子都会被感化的。第22封信“大学生哪里去了”中,香港人民为了普选的事而游行争取民主,但到场的都是中年人和孩子,却鲜少见到大学生。十九世纪的德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欧美,还有中国的五四运动,第一时间站出来批判现实,反抗权威的是大学生,很多惊天动地的社会改革都来自大学生的愤怒。但现在大学只管知识的灌输,不管人格的培养和思想的建立。大学生对政治——众人之事一无所知。这也是目前90后的悲哀,他们甚至不光没有思想,还没有知识。我想每个人都该检讨,也许社会发展成现在的状况,每个人都应该反思。
读这本书所获得的感动是多方面的,亲情是其一,而爱情和友情在其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勤劳,拼搏,奋斗,自主,反抗权威,关心社会,帮助他人等等。可以说这本书不光就父母子女之间的代沟问题交出了答卷,甚至可以说是一本教会我们做人处事的好书。
感动震撼之余,我们也该反省。《亲爱的安德烈》或许能给我们一些迷失了自我的孩子们指明方向。
第二篇: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十几岁的时候读《野火集》从此知道了龙应台,知道了原来有这样一种写作方式,有这样一种批判精神可以通过笔端展现出来。还记得当时的震撼,以及在无数次的作文中给我的启示。很敬佩这位女性,可能比起鲁迅比起更多的犀利笔触,龙应台是温和的,但她却实实在在地活在我们这个世纪,就在我们的身边,所以更觉得亲切,觉得真实。带给自己更多的尊敬。
用了一天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当我读到母亲对儿子说:“十八岁时所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难补课。但是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和态度,是无法补课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是一种知识范围,不是一种内在涵养。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个要时时提醒自己去保持的东西,就像一串不能遗忘的钥匙,一盆必须每天浇花的植物” 时,我有种窃喜,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惶恐于自己健忘的记忆和匮乏的知识中,因为我再也记不清一首完整的古文长诗,不能明确的辨识出某个文字、音乐抑或美术作品的作者经历、时代背景、主旨含义
等等,这种紧张现在看来很可笑,因为只要有时间、我愿意,这些都是不难以补课的!一本《辞海》足以让我们记住每一个字句、弄清楚每一个事实,只是这真是我所需要担心的吗?
我所要担心的应是我有没有足够的心智去理解消化这些东西吧,因为这所有的一切最终要内化成一种温和理性、气定神闲、从容不迫的气度,而能决定心智的唯有生活本身,于是有一对朴实的父母双亲,一个完满的家庭环境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呀!纵然给他们给不了我如何富庶的生活,但却让我体味到厅堂厨房间的岁月静好,即便琐碎的事物在我看来亦是美好无比;他们虽不曾与我深刻讨论历史哲学,却任由我自由发挥、慢慢体悟,于是我温和地接纳种种说辞,却能保留自己的思考判断。
除此,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一个18岁的孩子可以有这么深的文化底蕴,思想境界和人文关怀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的那颗温柔感恩的心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他的对于高尚生活的向往让我羡慕。看了他的文章,我才知道原来港大的学生也和我们内地的学生有异曲同工的地方,英语看和读没问题,但是根本无法交流。看了他的文章,我对欧洲开始向往,向往每间咖啡馆的静谧,向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悠闲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平静,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更多的东西,比如艺术比如环境比如贫困比如真正的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适合阖家观赏的书籍,母亲可以从安德烈的字里行间知道现在的同龄人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轻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龙应台那一封封饱含关心与爱护的回信,也许对父母会有更多的理解。
第三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最近抽时间看了本书,龙应台的,感悟很深,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很重要。人与人间极度需要理解。就像书中提到,“慢慢的,越来越不认识对方了,“认识”很重要。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只会抱怨,抱怨孩子们叛逆,不听话,甚至有些强势的父母会恶语相向,说“不孝子”。其实,所有事情都是双方面的,孩子固然有些叛逆,但父母难道没有错吗?有,当然有,但孩子不能像父母指责孩子那样指责父母不是吗?我们要“孝”,那就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不满了,于是出现了父母口中的“叛逆”。
很多父母从没在自己身上找过原因,一味的觉得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对一切事物的看法都是对的,理由就是“吃过的盐比孩子们吃过的米都多”,社会经验丰富。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没有自己的认知与理解,所以全盘接受。长大后,有思想了,一旦与父母的意见发生冲突,父母就该生气了,经常挂嘴边的活“我是为你好啊”、“翅膀硬了,敢顶撞了”“小时候那么听话,越长越不听话了”。估计每个孩子都听过类似的话。
身为父母,是不是也需要从自己上找找问题?自己的所有想法都是对的吗?自己所有认为的对我们好是真的我们想要的吗?当然,孩子小,思想不成熟的时候,父母是可以做一些决定,但孩子们长大之后我觉得很多事情需要商量,需要听听孩子的意见!之前网上流行过一句话(主要在恋人之间):我只是想吃一根香蕉,你却买一车苹果给我!我觉得在父母与孩子间同样适合。
所以,如果经常沟通的话,就可能避免出现这类问题,父母要拿出时间与孩子交流,知道子孩子想要什么,才能够走进彼此的世界。当然,孩子也要理解父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在此,致以母亲节的祝福!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2近来不知为何突然很想自己独立的去外面走一圈、逛一圈,也许是受了安德烈的影响吧。很羡慕安德烈的生活,他的生活是那么的丰富有趣,他很自由,能像鸟儿一样飞向蔚蓝的天空,作为一个从大陆长大的孩子而言,我没有一刻自由过,甚至在睡觉时也会被人叫起来喝水润喉,我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在西方的国家,只要超过14周岁,老师上课便会用“您”来称呼,而我们一直像一个长不大的孩童,无时无刻不被父母牵挂,是,没错,我们应当受到社会的照顾,家人的关心,但你自己有没有想过你这般依赖家长和社会,何时你才能真正的得到成长?要多久你才能长大?
自由,这个词对任何我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看得见,但却摸不到够不着的东西,也无疑是一种诱惑。因为只有长大才能拥有自由,或者说你永远长不大就永远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说就算你长大了,但你还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会对你的关注,那么你就更没有自由。
举个例子来说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带你去看病,而医生不是问你哪里不舒服而是问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样不舒服,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样不舒服。
大人们会在任何时间去关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风刺骨,父母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你出家门,他们会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实表明他们还是把你当作小孩子,无论你多大在他们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会有人对父母说:“我已经长大了!”但是还是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个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学生,父母总会想叮嘱你的一切行为。
但是我想说:“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3一位母亲,一位已满十八岁的儿子,他们是两代人,中间相隔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相隔着文化。这位母亲与这个儿子在信中共同交谈着他们自己的十八岁,时代不同青春就不同,一个如同黑白的电视机,一个如同彩色的电视机。两代人,两代心,通过信来熟悉对方,通过信去熟悉心,也通过这本书去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孩子或父母。
这本书中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这句对于我来说,有一些不太懂,但她语重心长的话是一位母亲给孩子说的话,她们比我们看的世面要多,给我们的都是最温暖、对我们最好的提醒关爱。现在耳边又回想起了那不知说了多少遍的话:“姑娘,多喝点水。姑娘,今天冷不冷,要冷,多穿些。姑娘,姑娘……”她说是因为爱我;爱我,她才会说。
以前,我总是不理解妈妈,读了这本书我开始渐渐明白,因为我们是两代人,我们之间有相隔的代沟,可能只有像这位作者与她儿子一样,双方相互了解,让屏障一层一层减少,两人之间才会慢慢认识对方,母女或母子之间要和朋友一样,因为他们才是你最忠实的听者与陪伴者。我变了,妈妈也变了!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影响了我,也改变了我,我和妈妈从一开始的“形同陌路”,到现在的嬉戏打闹,中间变化很大,我与妈妈从“路人”变成了朋友。我们是两代人,中间相隔二十六年,现在也成为了“一代人”!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4在阅读《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之前,因为听了老师对这本书的介绍,所以我一直觉得这本书中的36封信都是在讲龙应台和安德烈对人生的感悟或是一位母亲淤儿子之间的普通对话交流,但是,等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却发现并不是这样的。
我记得在看这本中间二十几封信的时候,感觉他们谈论的东西离我很远却又很近,有谈国家,有谈离我们最近的生活,将每件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进行分析,并谈论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观点。
有时候在某件事情上龙应台有着她自己的看法,但她的儿子却又有着他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哪一种观点,都各有各的道理就算有时候内心不认同、理解,却也不能说这个看法是错误的。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理解。
在第二十六封信中提到两瓶牛奶的例子,大人觉得不应该浪费,小孩却认为应该以舒服、享受为主,而我觉得有时候节俭并不是一件坏事,毕竟不管是一杯牛奶还是一颗苹果,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工作换来的。其实在这种一瓶快过期另一瓶还是鲜奶的情况下是可以有很多解决方式的,我觉得有时候在处理事物的过程中,应该懂得变通,只要愿意,总有能做到两全的办法。
后面的这几封信,内容偏向于谈人生,聊未来这一方面的内容。谈的这些话题虽然离我们比较遥远,但是却又非常实际,特别是安德烈对龙应台发出的一系列反问,让我突然也想问问我的妈妈,想知道她将会怎么回答。有时候我也觉得,在什么年龄段就应该做好这个年龄段该做的事情,没必要浪费时间去想明天之后甚至是更远的事情,但是又有一些事情是迟早都要去想想的,这样来来回回的去想其实还真的是挺累的,走一步看一步不是也挺好的吗,将来的事等到将来再去想好了,并且未来的事现在也没办法预测,对吧!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这是一本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通过三年的时间,所写的36封家书。在这其中母亲带着八分的认真与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存着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诚。时间总会让人改变,现在的安德烈已是一个成年人,不再是那个可爱的“安安”了,龙应台面对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最终她选择了与儿子敞开心扉,试着去了解儿子,这个有些“陌生”的爱人。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我意识到我这样的做法是强行让我的意志凌驾于孩子意志之上。尽管,我的做法是对的,孩子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她仍然不会主动有意识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且她的错误习惯导致的结果并不是差到无法接受。所以她一直都保持着她的***惯。
《亲爱的安德烈》让我意识到其实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我说,你接受的过程,而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灵魂的对接。而这对接最直观的方式就是让他体验和参与。而不仅仅是告知。就像我的父母,当初为我选择的路,因为我们让我体验,参与,而是让我直接按着他们的路线行进,使得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痛苦。而今,虽然和父母违背我的梦想不同,但我一遍一遍地告诉学生怎么做怎么做其实犯的错误和我父母为我指路本质是一样的。所以,我要改变。
《亲爱的安德烈》正如书名,贯穿书本的始终是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本书,渐渐溶开了两代人,两国的代沟。也让我认识到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会给我们不同的震撼力。合上书,我轻轻闭上了眼睛。这便是两代人的差距,两代人的代沟。这本书让我学到的不仅是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且是一次对不同文化和背景学习和体验。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人生的哲学,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读龙应台和儿子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书拿到手,由衷地喜欢。慢慢读下去,突然明白为什么龙应台的图片为什么这么不加处理和修饰,任由岁月的痕迹坦露无遗,原来在这本书里,她只是一个和我们所有的中国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的成长和越来越远的距离而不断挣扎的本色母亲,心里一下子变得非常温暖。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正是这样的两代人,所受的教育熏陶迥然不同的两代人,两种环境下长大成人的两代人。却相互敞开了心扉,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进行交流。
在龙应台的笔下,我们总能获得一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不管是那篇曾经名噪一时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还是那本风靡全球的《野火集》,又或者是现在被称为育儿典范的《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全书,我惊奇的发现龙应台竟一改原本犀利的文笔,俨然成为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亲,以最朴实无华的言语打动安安的内心深处。遇到两代隔阂造成看法分歧的一些人、事、物,龙应台总能用温柔的口吻。坚定的语气,诉说中国籍的妈妈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不为说服,只是要诚实表达心中感受。
而这本普通的书籍所包含到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大到严肃的人生观、价值观,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在三十多封书信中,说实话,里面涉及到政治的内容,我读不太懂,但我感动的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不管结果如何,这份良苦用心已足以令人感动。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时《亲爱的安烈德》作者之一的龙应台女士所写的。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与她的大儿子安德烈合写的36封家书的合集,在这36封家书中,两母子以通信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思想与看法,并征求对方的意见。信中还有许多引人深思,感慨万分的道理和句子,像第26封信《孩子,你喝哪瓶奶?》中,龙应台给安德烈举了一个例子,你是追赶坏的,还是去享受好的呢?还有在最后一封信《伟大的鲍勃迪伦与他妈》中,安德烈说了一句话“马克吐温说:‘我判断一个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低的人。’”
这本书还有很多类似的引人深思的好句,激发人们的思维。在书中,我看到许多读者的来信,除了表示感谢,还有许多的认同与争论,读者与书本一起成长。
这本书非常的有益,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也让我知道了作为母亲,她们的担心,她们的关爱,她们的严厉等等,背后都藏着一颗爱我们的心。当然,这本书也谈到了许多世界时事,丰富了我的知识量,也让对这些事情的看法有所改变,让我今后更加公平地去看待这类事情。
良书,就是益友,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妈妈。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一样的尝试——我发奋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发奋。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日后的人生旅程,当然还是要飘萍离散——人生哪里有恒长的厮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我还奢求什么呢?
——龙应台《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女士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依靠书信体共同完成的两代人的对话:东方礼貌与西方价值观的碰撞;成年母亲和80后儿子的思维分歧;还有便是一个普通母亲对于分开多年的孩子的内心关照。如果安德烈的母亲不是龙应台,而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或许这些靠电缆计算机才得以实现的沟通交流不会产生这么广大的影响;如果这对母子之间不是中间隔着三十年,并且隔着东西文化,或许这些交流就不会有如此深远的好处;如果这些多年来的书信没有集结成册对外销售,或许那会是中国文坛的一笔损失和中国社会的莫大遗憾。
这是一个五十岁的母亲和十八岁的儿子之间的对话,是一个“自以为成熟理性”的人和“被认为年少轻狂”的人的对话。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爱,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爱,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正因有爱,因此正常的沟通能够不必了。”
老师对学生似乎也永远有一种这样的以爱作借口的不爱,比如说我们常听常说的“这是为你好”,因此而不沟通不解释的种种,并没有把学生当成能思考,有主见的人。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9漫长的寒假中,我细细品读了龙应台经典之作——《亲爱的安德烈》。
我有为之颤动和发自内心的心灵共鸣。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我觉得无比新奇、见解独到。既有偏激、天真烂漫,又睿智幽默的安德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德烈的生活丰富多彩,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这种两点一线的生活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也许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吧。在书中,只要满十四岁了,就要用“您”来称呼。但是,中国的家长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
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在书中,龙应台会叫这样的家长去对安德烈说,而不是对自己说,这对安德烈,无疑是一种尊重和鼓舞。中国的家长们也应当向龙应台这样的妈妈多多借鉴和学习。如果所有人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的懂事和一点点的叛逆,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新式独特的教育方法。学习书中的好方法,给孩子们一点应有的尊重,和自由。这样能使像安德烈这样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们,少走弯路。也能告诉家长,在面对如此棘手的叛逆期时,该如何正确地面对和引导。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母亲是当你与整个世界为敌,她也会默默支持守护着你的女人。母亲是当你漂泊到世界尽头,她也会不断寄出一封封家书的女人。母亲是当你受到伤害,她会用你最爱吃的糖醋小排安慰你的女人。母亲是当你无数次跌倒,在一旁不断加油,看着你自己慢慢爬起来,越走越稳,笑中带泪的女人。
而母亲却也是将要看着你成长,坚强,然后和她分离的女人。读《亲爱的安德列》,深深体悟到了作为母亲对孩子的爱,掩卷之后,不由泪流满面。想到了龙应台对孩子的用心之真挚,也想到了天下所有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我的妈妈是一个很风趣很幽默的人,她曾经对我说我是一个更年期的小孩,而她是一个青春期的母亲。的确,有时候我对她实在是太暴躁了,面对她的叮咛和嘱咐,我只会一边摇头一边说不。而她呢,她始终怀着一颗少女的心,用最诚挚的爱来对待我,即使我对她发脾气,她也只会笑呵呵的看着,因为——我是她的女儿,是她血肉相连,用生命的力量孕育出来的骨肉啊。所以她只是那么看着我,用心,用爱来温暖我,引导我面对这峥嵘世界,然后看着我抽身离去,长大后只是偶尔来一个电话,吃一顿饭,她就会很满足。想来天下母亲都是如此,甘愿不求回报的默默付出,默默坚持,默默守候,默默离开。很喜欢书的封底,是恬淡的龙应台微笑的样子。
再优秀强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个焦虑地帮助他在迷途中寻找出口的平凡母亲,她放下自己所有的尊严,忍受孩子对自己的嘲笑,只是为了,重新找回这个属于自己的孩子。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1在上一个学期,郝老师曾带我们做过一次“读书漂流”活动。这使我深深爱上了作家龙应台的作品,尤其是《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一个中年接近老年的女人与她成年的儿子之间3年的通信。
这本书的语言直接到让人感到一种痛彻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两人之间的感情不断地在变化。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那扇无形大门的母亲。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对的是一个青年对不母亲的不屑与桀骜,可随着母亲的渐渐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所谓的为了稿费而写,直到纯属是想要与母亲交谈而已。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心灵,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信念、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泊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虽然懂得那些孝敬父母懂事的大道理,却永远也做不到,父母的一句关心,会被我当成唠叨。我只顾着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在背后,有着一双关切的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着你回头来看看她。
龙应台用她优美具有色彩的语言向我描述了父母的无奈与辛酸,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家,在等着你。
第四篇:安德烈的读后感
好词好句:(安德烈)
(1)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2)脸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
(3)生活是抑郁的,人生是浪费的。可是整个社会,如果历史拉长来看,却是 在抑郁中逐渐成熟,在浪费中逐渐累积能量。
(19)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
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
你的手不放的人。
读后感:
读《野火集》从此知道了龙应台,知道了原来有这样一种写作方式,有这样
一种批判精神可以通过笔端展现出来。还记得当时的震撼,以及在无数次的作文
中给我的启示。很敬佩这位女性,可能比起鲁迅比起更多的犀利笔触,龙应台是
温和的,但她却实实在在地活在我们这个世纪,就在我们的身边,所以更觉得亲
切,觉得真实。带给自己更多的尊敬。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
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新奇无比的教育
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
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
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
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
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第五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龙应台那个年代的贫穷,那样的生活,那样的环境,那样的落后,是我无法想象的。而安德烈这一代,及我们只一代,这是另一个世界。这个时代,与时尚接轨:疯狂地听音乐,无止地跳舞,拼命地玩耍,这些与龙应台那一代截然不同。而这样的差异,会选择的人总是站在安德烈的那一年代,殊不知,当人们的生活,文化随着时间逐渐提高时,往往会丢弃一些原始的东西,被金钱所束缚而变得残忍。而那被丢弃的东西,正是龙应台那时所普遍拥有的单纯与互助。现在的人们,在利益的诱惑下,友谊、亲情变得一文不值,而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又是否看清什么呢?还是在享受着贩卖心灵后得到的物质呢?也许,我们能期望某一天在我们享受物质时,回头想想逝去的心灵。
也许,我和安德烈是同一代,一个新新时代,懂的快乐,玩耍和音乐的时代。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有自己的伟大理想。我们不是只懂玩的叛逆少年,我们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向往,所以也请天下的父母能理解我们,别总用轻狂指责我们,别总用清狂批评我们,别总用不行给我们下死刑。在信中龙应台写过这样一句话: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上的荆棘。这句话然我感受很深,是呀,人生的荆棘太多,困难太多,每一个困难都需要花上你大多时间去克服去打败,而在人生的时间中就给自由的,玩耍的却所剩无几,毕竟这个社会残酷。虽然我还是一个初中生,但只属于小学生的自由,我却无法在享受,也许这正是龙应台在信中所说的寂寞无比。
信中,安德烈说自己是一个百分百的混蛋,我的想法和龙应台一样,我并不认为他是混蛋。人活在这个世上,总有一些有优点,不能因为他人在受苦自己在享受而自贬。其中,安德烈与龙应台都写了自己对道德的看法,安德烈因为面对道德而厌恶自己,但我认为只管这样厌恶自己是没有用。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条件优越时,不该更加努力地生活着,用更好的方法帮助他们吗?毕竟他们的贫穷鄙视自己造成的,我们不必厌恶自己。同样,既然意识到这一点了,就应该让自己节省一点,不浪费东西和金钱,就给需要帮助的人。此外,我们在吃穿住行,也是给自己一个良好的条件去挣金钱和爱心,所以我们需要心存善心并付出行。
在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感受,我不会像安德烈一样去烦恼,而是坚决地支持自己的想法。在权威的世界里,人际关系仿佛显得很重要,它可以将你从山峰摔到低谷,也许会让你一炮而红,所以,掌握好人际关系很重要。对每一个人都露出微笑,面对那样的英语老师我们大不用消极的方式去反抗,我们可以与那样的权威坐下来沟通,解决好所在问题,而不是将那无谓的反抗化作让自己受伤的一把剑。至于那对于我来说还很遥远的爱情,在龙应台的话中,我也找到了最好的诠释: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肩并肩立在船头的,浅酌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的人。对于爱情,也许我还想得很简单,但这句话却和我想的一样,爱情不需要海枯石烂,沧海桑田,只需平平淡淡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在书中,何必要纠结于左右之分呢?就如菲利普所说的,极左跟极右,就像站在一个圆圈上,看起来是在两个相反的方向走,其实最后会碰头的。在我看来,只要做出的决定对人民对国家有好处,都可采用,不必计较谁好谁坏。有时候,今天的问题用一种方式解决,明天用另一种。也许,支持左右之分的人都是为人民好,那不如将左右结合,即可左也可右,既能解决政治问题,也可摆平争吵,岂不万事大吉,皆大欢喜?有时候,不需要问到底,探个透,适中也是一种解决方法。对于那些有争议的问题,若你看后解决不了什么,那你不如当做看了一本故事书,不用无风起浪的分出胜负。要知道,有些问题就是这样。
更多大家喜欢阅读的读后感文章分享:
《悲惨世界》读后感精选
《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
《围城》读后感2000字
《母狼的智慧》读后感
音乐,对于我一个十四岁的学生来水,是爱好,是享受,是幸福。与安德烈相同的是,我的一天除了上学就是浸在音乐里,甚至写这篇读后感时也是听着音乐。但是,我不听那些嘻哈的歌曲,那样的歌带给不了我想要的气氛,当我寻的那种气氛我会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它的每个音符都会带动我的快乐或悲伤,从而引出我心底美好的回忆,带来许多感动与幸福。此外,对于歌词,我会因一首歌的歌词而喜欢那首歌。我认为歌词是一首歌的灵魂,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毕业了,是的,我毕业了。同安德烈一样,刚与小学离别,初入中学的我而言,总有一种慢温温的留恋与不舍。那六年的感情,是经过多少日夜风霜所建立的友谊啊,难道就舍弃了?也许,大家各奔东西,扬起一片尘土,尘土飞扬过后,友谊践踏在那尘土中。也许,彼此不曾放弃,直至重逢,之间却又新增隔阂,互问声好,散了。这样值吗?所以,我也有一种遗憾,一种惆怅,甚至一种荒凉。那时的我,将步入初中,面对小学的友谊,我该怎么办?只能往前走!人生就是这样,不知怎么办事,那就不管他,继续往前走,过你没过完的日子,走你没走完的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往前方无尽头的路,将美好的回忆小心珍藏,寻得你的另一份友谊。要知道,日子,还得继续过。
龙应台在香格里拉看到的问题,是贫穷,是贫穷所导致的。为了生活,为了有优越的条件,为了活下去,他们必须想尽办法去挣钱。不然,在这样的世界了,社会容不下他们,等待他们的只有饥寒的逼迫。这种贫困和富贵相比,成了极大的悬殊。这样的贫富不均,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使拥有意识问题那么简单,甚至我认为拥有这种意识问题的人更冷血。既然知道耐克企业怎么对待第三世界的工人,还那么若无其事的逛街生活。虽然我不会因此而不买球鞋不生活,但我会去攒一笔钱努力设法帮助那些工人,而不是将这件事当新闻一样听了就忘了。
我认为积累沉淀不需要一定在所谓的咖啡馆才行,自己泡一杯咖啡在自家阳台上赏赏花喝喝咖啡,一样能够做到沉淀积累,生活就是这么简单,不需要为了积累沉淀去寻找所谓的咖啡馆。安德烈香港没有文化,我却与书上的读者想法一样,上帝没有规定怎样是文化。欧洲人认为安静是文化,可亚洲人的定义是热闹,难道没有以欧洲人的方式去已积累就是没文化吗?欧洲人于亚洲人的区别就在于双方定义不同,行事方式不同。如果就此把亚洲人的文化圈定了,那未免太霸道了。至于游行,我生活在一个小镇,这里没有争取民主的游行,我也没有经历过,但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台湾人的游行确实有效。有些地区政府以他们人民给的权力来欺压人民,人民不出声他们就更猖狂。只有把游行的声势放大,他们才会怕。香港人游行,声势却没台湾大。只是小小叫几声,就罢了。难道他们不为自己的未来与下一代考虑但忧吗?一直生活在这种不民主的制度上,他们快乐吗?香港人只有温顺地接受英国殖民的暴,专制主义的暴,一直这样无可奈何下去。在某种意义上讲,香港人还没有实施过游行,真正的,有效地游行。
你将来想做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曾经想过。我不知道我将来会做什么,又有多大的成就与名誉。我也不知道我父母对我的期望有多大,是要挣多少钱还是只要快乐就好。无论怎样,我只知道父母现在的辛苦是为了我的幸福。我必须努力地去学习,以后再用心工作,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好好生活,活出我的自信,活出我的快乐,活出我的幸福。因为这样,父母才能幸福。其实,将来做什么不重要。只要活出你的精彩,你的快乐,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就够了。那呢,你的将来决定做什么?
什么是艺术?什么事Kitsch?我认为世上没有真正的艺术,只是人么给他们加以限定的一个框架,我可以把艺术认为Kitsch,可以把Kitsch当做艺术,两者区别就在于一个看法。只要你喜欢,你最爱,你认可,那他就是艺术。我觉得没有必要在意你看的是艺术还是Kitsch,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了。可是,在现代社会,许多方面会让我么对艺术的看法有所改变。如果,但一个镀了金的李小龙雕像放在广场上,我会认为那是一件无价的艺术;但是,如果雕像放在地摊布上,和一些劣质的生活品放在一起,那无疑是Kitsch。所以,有时候社会能阻碍我们对艺术的理解,至于要随着社会去看艺术,还是坚持自我去看艺术,问题只有留给自己。
我也曾经感到茫然,我也曾经经历失败,我也曾经感到绝望而不知所措。在人生竞争的跑道上,我同样因跑得不够快被淘汰,面对胜利者的嘲笑,我只有哭。当我和我的眼泪度过一整晚后,我才知道,没有人会怜惜你的眼泪,没有人会帮你。所以,只有靠自己,坚强的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勤勤恳恳的努力学习,在人生的跑道上留下一抹胜利的微笑。面对困难,我也不再哭泣,我会付出努力去克服,就算失败,我也是成功的,因为我努力过,我不后悔。
虽然对于政府什么事都管的做法不赞成,但禁止吸烟者一点我赞同。在我生活的小镇上,很多人都吸烟,那种二手烟的味道极其难闻,每次闻到,我都想把烟从他们口中夺走,摔在地上,踩碎!如果说政府夺走了吸烟者的自由,不如说为我们每天忍受而受压的折磨的人夺回健康和自由。因为二手烟的存在威胁到我们的健康,和剥夺了我们呼吸新鲜空气的自由。然而,不抽烟的人占大多数,在我们的生存法则上,少数人服从多数人已习以为常。在抽烟和不抽烟中产生矛盾是,政府只是借这个生存法则上,将少数人的自由剥夺,还取大多数人的自由和全人类的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衰老,即使对于我而言还是一件漫长的事,我也能察觉到它的存在。当我身边的人一天一天衰老,变得满脸是皱纹,褐斑,甚至死亡时,我对衰老的看法不是恐惧也不是可怕,则是同安德烈原先想的那样,很优雅,很休闲。我可以舒适的坐在阳台上,和老伴一起晒夕阳,手牵着手回想过去。尽管我自己快走完人生的路,我也坦然面对。尽管我不在美丽,我也不去计较。尽管我身体不行了,我也不去在乎。尽管我可能快忘了所有的事,我也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衰老,不是我该惧怕的,也不是大家所惧怕的。老人,会有儿童般的童真;老人,会有属于自己的世界;老人,会回想曾经拥有的幸福。想象人生是一场游戏,而老年则是游戏后的喜悦。
对于父母的约束,我也实在受不了。虽然我知道他们因为爱我才那样做,可我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我想去闯,去荡,哪怕是跌倒,受伤也是自愿的。但就在我刚踏出家门的时候,我的父母可能就会对我说不也许,这就是孩子与父母的代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