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全文5篇]

时间:2019-05-12 05:3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

第一篇:1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

1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显的尤为重要,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农村体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农村群众身体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有效措施。为此,近年来农村体育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在全国陆续开展了“全民健身计划”,“体育下乡”等活动。XX市是豫北地区的一个中小城市,是全国“篮球城市”,农村篮球运动也得到快速发展。

2建立体育工作站。乡镇文化体育站是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重要机构,对农村体育工作推进有很大帮助,所以,健全乡镇文化体育站是开展农村体育的前提。在建立工作站后还要选出具有号召力的带头人,只有选好了负责人,农民的体育运动就会持续开展,使更多的人都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

3充分发挥各级基层的积极作用。由于广大农村客观上存在篮球器材、场地设施少、时间难以协调等实际困难,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要在发挥各级体育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农村体育协会、农村体育指导站、农村体育健身点等基层组织的积极协调配合作用,利用农闲时间和传统节日开展篮球比赛及表演活动。同时在竞赛的形式上应坚持多样化,适当的开展一些适合不同人群的篮球活动,以扩大篮球运动的影响,提高各年龄阶层的农民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

4强化学校体育,促进习惯养成。目前我国农村平均每个乡镇有小学3.8所,中学1.3所。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希望工程的实施,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软硬件设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积极报道全民健身,认真关注农村体育运动发展,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双休日,五星体育新闻采访部和广播部记者 尚颖、程晨、王廷珏再次深入上海宝山区的村镇地区,关注在那里举办的第二届“百村篮球”赛。

2009宝山“百村篮球”赛在罗泾镇罗泾中学启动。作为“宝山篮球城”建设的群众项目之一,罗泾镇已是连续第二年承办开幕式。去年,罗泾镇获得“三分王”第一、总分和“三对三”比赛第二名的好成绩,该镇也因在开展体育活动方面取得可喜成绩,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本届大赛共吸引宝山区内超过上百个村组队参赛,比赛都将在6月的每个双休日进行,本月堪称宝山火热的“篮球月”。作为打造“宝山篮球城”建设的一项重要群众项目,本届赛事吸引了宝山区上百个村组队参赛。

而为了使篮球这项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更走进村民,目前宝山已有近百个村和社区建立了标准的塑胶篮球场,另有百余所中小学篮球场向社区居民开放。

宝山区体育局举办“百村篮球”裁判员培训班

为确保即将进行的宝山区“百村篮球”比赛顺利进行,推动基层群众体育尤其是农村篮球运动的开展,宝山区体育局去年在顾村镇举办宝山区农村篮球裁判员培训班,邀请区篮球协会的专业篮球裁判员为大家讲课,来自罗店、月浦、顾村、扬行等镇下属的50来个村的59名篮球爱好者参加了培训。至此,通过先期罗泾镇开展的村村篮球裁判培训,宝山区将在70多个村拥有国家三级篮球裁判员,为基层篮球运动的开展发挥重要的组织、指导作用。

由宝山区体育局主办、宝山区篮球协会承办的“百村篮球”比赛几乎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整个比赛分村选拔赛、分区赛和总决赛三个阶段进行,他们还邀请上海东方男、女篮等篮球明星与农民篮球队进行互动和比赛。此次活动吸引宝山农村地区近万名篮球爱好者的参与,对推动全民健身向纵深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宝山区举行“百村篮球赛”,组织100个村的农民篮球爱好者参赛,这对推动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的全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在体育文化需求方面的人文关怀,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其中。

宝山以“百村篮球赛”为契机,掀起农村地区全民健身的高潮,这是为全民健身的蓬勃开展献上的最好礼物。宝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群众健身运动,年投入500万的资金,加快农村地区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在北部农村实现体育设施的全覆盖。举行“百村篮球赛”将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

第二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2005年2月又提出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总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工作共同愿望。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继续保持和发展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

一、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刻反映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的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我国农业农村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只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了,农村繁荣了,才能加快构建和谐农村步伐,开创和谐农村的新局面。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但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来看,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整体素质不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农民权利受到侵犯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农民的就业权力未能得到根本保障,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等。我们必须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从当前社会反映比较突出的收入差距来看,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群体差距当中,最大的是城乡差距。因此,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农村事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示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内容极其丰富,涵义十分深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目标在新农村建设中具体体现。

1、生产发展为构建和谐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而生产发展是基本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只有生产发展,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根本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根本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农民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生活宽裕就是要逐步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家庭普遍增加,有富余的财富,不断改善生活条件,进一步提升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过上富足的生活。这当中既包括衣食住行的保障,解决最基本的生计问题,还包括生老病死等社会福利保障。必须通过各种渠道,逐步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

3、乡风文明为构建和谐新农村营造了和谐温馨的社会氛围。

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的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有了明显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变。建设文明的乡风,满足农民的需要,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精神动力,而且可以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团结稳定的社会氛围。

4、村容整洁为构建和谐新农村创造了和谐的美好家园。

村容村貌不仅反映农村形象,也影响到农村生产发展、投资环境和农民的生存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有利于提高农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农村赢得新的更大的发展创造条件。村容整洁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既要重视生态保护,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染,又要合理规划布局村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树立崭新的形象,创造良好的环境,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既缩小了城乡差别,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

5、管理民主为构建和谐新农村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民主自治水平,提高农民的参与层次,真正给农民平等权利,让农民当家作主。通过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切实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二、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还必须注意发展的协调性。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新农村建设,必须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着力培育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统筹城乡发展,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第三,全面推进

农村改革。积极稳妥的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第四,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求助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投入,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第五,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治理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开展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当家作主。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最广大人民享广泛而充分的民主权利,是政治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切实保障农民在各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治理机制。第一,提高农民参与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水平和基层干部的管理水平,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真正办好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农民迫切想办的事。第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为保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落到实处,还必须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村级民主监督制度。第三,加强农村法制建设。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着重培养权利义务一致的法治观念,增强农村干部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法制宣传教育要与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使二者互为促进,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第四,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要面向农村、面积基层,为农民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及时为贫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措施,方便农民群众诉讼,切实解决农民官司难的问题。

(三)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和谐文化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有了明显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变。但由于历史的、自然的、经济的多种原因,农村的精神文明程度还比较低,不少落后的价值观念、陈规陋习、生活方式,不仅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文化条件。因此,第一,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激发农民的群众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第二,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尊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广泛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的和谐创建活动,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农民群众参与,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第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的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

(四)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对完善社会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使社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着力解决农村社会矛盾,建设和谐新农村。不断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机制。高度重视解决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经济繁荣、秩序良好、乡风文明的农村社会新秩序,加快推

进和谐乡村建设。为此,第一,要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做到方便农民、服务农民、明确责任、提高效能。第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管理制度和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预警机制、社会利益协调机制、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工作机制等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认真解决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等引发的问题,做到矛盾纠纷早发展、早调处、早解决,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第三,广泛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五)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健在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充分发展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第一,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保证农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为此,要提高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本领。第二,做好群众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要增强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性,提高领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的本领。第三,要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协调配合,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第四,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制定好相关政策措施、发展规划,引导农村根据城乡统筹战略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加强各个部门力量的整合,多种资源的整合和项目的整合,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求是》,2006(5),3-9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10.19

(1)

[3]吴邦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人民日报》,2006.10.20.(2)

[4]李忠杰:《论建设和谐文化》,《光明日报》,2006.10.19(9)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8,200-212

(原载于《乌蒙论坛》2008年第1期)

第三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1。<<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今年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

2。我国城乡的经济、公民素质的差距继续拉大。

3。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6个关于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号文件”。

4。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知识连接。

经济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物质文明);文化上:乡风文明(精神文明);

社会生态上: 村容整洁(生态文明); 政治上: 管理民主(政治文明)。

(1)生产上:生产力水平低;基础设施差;人口素质不高;城乡之间的经济、人口素质等差距大且在拉大;

(2)生活上:贫穷且贫富不均;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

(3)乡风上:赌博、封建迷信盛行等

(4)村容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卫生脏、乱、差等。

(5)民主管理上:村务不公开,农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享受等。

这些都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从现实或国情看:①我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教育事业落后,人口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低。

②虽然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公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差距大且在拉大,制约着我国农业科技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已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④农村中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长期存在。

总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2。从共同富裕或社会主义本质看: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②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平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影响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

③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从党的角度看: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本质的执政为民,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党要和人民一起共享共建。

②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果。

所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4.建设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①没有农业农村的小康,就不是和谐社会,不是全面的小康,②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充分利用农业中的可再生资源,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之

间的差距,使社会更加和谐,从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5。从历史的角度看:近代以来中国农业长期落后,男耕女织是大多数中国农民的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

6。从自然条件的角度看:中国农村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地区差异很大,这给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增加了难度。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

1。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就要:(经济方面)

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民的 生活水平;(具体的见热点透视49页要求(1)的5点内容)

2。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就要:(文化、生态方面)

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实施科教兴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农业科技、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对农村实行免费教育,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民自己也要利用农闲时间,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农民文化夜校等,享受自己的受教育权,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③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

④完善农村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提倡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⑤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农村的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实现“管理民主”就要:(政治方面)

①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②依法治国,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保持社会的稳定。

③坚持党的领导,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1.古代重视农业生产的史实

① 春秋:孟子主张仁政,减轻对人民的剥削,轻徭薄赋,②西汉:汉武帝减免租税,张骞通西域后,汉代的铁器、开渠、凿井技术金属工具传入西域,西域的良种马、石榴、核桃开始传入中国。

③唐朝:唐太宗认为“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很重视农业生产,多次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不误农时

2。近代中国农业现状

④鸦片战争时候,农业仍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男耕女织是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生活方式当西方进入工业文明之时,古老的中国仍然沿着农耕文明发展,东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近代中国逐渐落伍。

3。现代重农政策:

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首先在贫穷落后的农村(安徽、四川两省)展开,其主要内容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⑥创办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另一伟大创造,它不但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而且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完善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⑦免除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建设农村的康庄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这些措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在古代:农业科技方面:

①春秋时期,牛耕、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②唐朝时期,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的发明

这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文化教育方面:

②西汉时,造纸术的发明;

③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有效的克服了雕版印刷术的缺陷,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④元代农学家王桢发明了转轮排字盘,使拣字省时省力,更加方便,从此活字印刷术得以传播。它们大大促进了整个世界的文化教育的发展。

工业上:

⑤元代黄道婆向海南黎族人学的棉纺织技术(不是她创造的),传人松江(今上海),使松江成了“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中心,同时使棉布取代了丝绸和麻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2。近代和现代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⑥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江西、湖南交界的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⑦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总之,这些说明或启示①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要实施科教兴农,大力发展教育,培养有技术、会创新的新型农民; ②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民族。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的建设。只有培养新型农民,才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这一全面目标。②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养新型农民有利于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新型农民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④社会主义本质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培养新型农民,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⑤组织实施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有利于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①季风气候影响显著,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②长江、黄河等水资源丰富,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灌溉条件;③自古以来中国农民创造了许多发展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积累了许多丰富的实践经验;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十分重视农业生产;⑤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力资源有很大的优势。

九。相关练习参考:

来。

①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余必须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来完成,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科技兴农,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损失,有利于减少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②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缩小城乡的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

4。热点透视51页的能力自测。

6①建设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②要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

7生产发展:生产有序、农田丰收,农产品深加工,渔业、畜牧业兴旺;

生活宽裕:家家有宽敞的住房、小车、农闲时去旅游、人民更加重视生活质量;

乡风文明:人人安居乐业、邻里和睦、读书免费,素质大为提高;

村容整洁:环境卫生好,青山绿水。

管理民主:村务公开,民主意识高,参政仪政能力强。

①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②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履行社会责任,立志成材,报效祖国;

③积极宣传国家的法律,提农民的素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提高文明素质的各种活动。

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特别提示: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热点,加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更是将农民增收问题列为头等大事,故对此专题应格外关注。

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6.(12分)材料:2008年2月25日的义乌全市“解放思想 创业创新”大讨论动员大会上,义乌市委书记吴蔚荣在义乌未来发展关键的“十问义乌”中提出“义乌新农村如何实现再突破?”的命题,某校对此问题开展了社会调查,得到了如下数据:

(1)表

一、表二各说明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6分)

(2)针对问题(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义乌新农村建设应该如何实现再突破?(6分)

第四篇: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调查报告

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调查报告高二(7)班姚青这个暑假我回到妈妈的农村老家,在我踏上那篇土地的一刹那 有一种与众不同气息迎面扑来。在家乡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让我 对农村近几年的发展、变化有很直观的印象,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党和 政府兴农富农政策给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实惠。在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成了党和国家关心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有利于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缩小 城乡发展差距;有利于扩大村民自治,加强民主监督,推进基层民主 法制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增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党实行的一系列富民政策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但农民的生活还不富裕,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采取系统的扶持农业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把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第一次把建设和谐社会放在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列的位置上,为社会

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系统、坚实的基础。面对面广、人多的农村,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基础在农村,重点难点也在农村。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是当务之急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幅员广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农村。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城乡的和谐,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的和谐。

当前在许多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差,发展面临交通、信息、产业等各方面的制约,与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因此,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当务之急。同时,农村医疗条件差,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的家庭不少,文化生活贫乏,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需要国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只有把农民生活条件改善了,才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步伐,才能真正达到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

幸福村新型农村建设成果与展望

三年前,村里交通、信息闭塞,农民年人均不高。近几年,幸福村大力修建村级公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将村民整体搬迁至公路边,村里交通条件改善了,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对于农村的初中学生来说,一部分会通过继续上学离开农村、离开农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会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而后者在上

学期间普遍缺少劳动机会、劳动兴趣,也缺乏基本的劳动技能培训。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村提出了“生态校园”创新工程。从更长远的意义来看,“生态校园”创新工程还在探索建立“以专家为主导、农民为主体、教学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通过学生与家长“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吸引家长参加,把学潇办成农业科技推广的基地,实现以学校为中心向校外辐射的技术推广机制。

就目前的农村现状来看,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已经出现了发展中的一些失衡。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还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环境脏乱差,封建迷信、陈规陋习等不和谐的事件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瓶颈。针对农村这一现实,幸福村立足农村实际,从精神文明建设中找准突破口,积极探索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全区农民文明素质的建设活动——幸福村“和美家园”创建活动,取得了让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满意的阶段性成果。

暑假在外婆家的一段时间,我时时为农村的变化而感动着。这个变化是多少年来所没有过的。它得益于党和政府强农富民的好政策,得益于各个涉农部门的大力扶持,也是许许多多农民艰苦努力、辛勤劳动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我相信,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再过几年,我们定能实现农村经济新发展,新跨越!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要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是新时期面临的重大实践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义社会义新农村,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这“二十字”方针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只有五个方面目标都达到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社会各个系统、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我县把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已率先实现了“第一个率先”的目标,正在向“第二个率先”的目标迈进。近几年来,我们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上,与建设和谐社会结合起来,使两者相得益彰。积极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生态功能区集中”的工作思路,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人居环境得到了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明乡镇,和谐新农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去年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这一荣誉,既是和谐社会的体现,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写照。淖毛湖镇、吐葫芦乡、前山乡、下马崖乡等已成为各地新农村建设参观的典型。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处在一线的村级基层干部深有感触:经济发展了,农村变化了,但农村工作难度很大,信访调解压力很重。农村不和谐的因素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不和谐。近几年来,我县通过一系列的惠农政策的出台,虽然各乡的农民民的收入有了明显增强,但不平衡性仍很突出。有的乡的农民科技意识强抓住了机遇利用地、县出台的优惠政策致富了人均收入过万元了,而思想保守没有科技意识的乡的农民就人均收入只有2-3千元多万元。先富乡往往群众得到实惠多,后进乡的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民同样有很高的期望值。群众得不到经济实惠,产生干群不和谐因素也就在所难免。

二是贫富悬殊带来的不和谐。目前我县农民人均收已达到5200元。但随着GDP的增长,许多工薪阶层工资连年徘徊不前;同时,农民缺劳致病、因病返贫等因素,也造成了一批贫困弱势群体。通过调查,近年来,贫困人口、低收入阶层构成的弱势群体没有下降趋势。

三是历史因素带来的不和谐。以往农村规划早、标准低,目前农村中宅基地问题、与土地相关的农民保障问题日益突出。一些收入低的农民,无力进入集中居住区,但现有居住条件又相对落后,建私房政策又比较严,造成许多农民居住环境跟不上形势。由于并镇、并村前农村规划、土地补偿政策不一,历史遗留的问题比较多。部份拆迁户进入集中居住区后,住宅条件城镇化了,但没有改变农民的性质,农具、肥药、粮食、柴草等生产、生活资料继续存在,住宅的集中与农户分散经营矛盾比较突出。以上这些因素,也带来征地拆迁、土地承包中的新矛盾。

四是外来人口激剧增加带来的不和谐。目前,我们县有3.3万人,其中外来人口超过1万人,对治安、卫生等方面造成了

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农村建立稳定的治安秩序、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正确的价值观带来了挑战。

五是陈规陋习带来的不和谐。目前,农村赌博、迷信等不良习俗,沉渣泛起,特别是赌博现象十分严重。通过调查,目前农村中80%以上的老年活动室、茶室都有赌博现象,一些“游手好闲”分子,沉迷赌台,不愿进厂,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议论的热点。

另外还有环境污染问题也比较尖锐。上述这些不和谐的因素,都影响了干群关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社会发展与矛盾是相互交织的,应该看到,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社会矛盾和问题必然会不断地产生和发展。正确处理好农村社会矛盾,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多数人口的国家里,农民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社会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份。没有农村的稳定,何来城市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城乡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推动农村和谐有序、稳定发展。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笔者认为重点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要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实践证明: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推进农村工业化是农村走向富裕,消除贫穷的必然途径。当前,土地紧张因素,导致发展受到空间性制约。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跳出土地的束缚,走结构性调整之路,从“量”的追求向“质”的方向转变。下一步,我县的做法是,在产业

升级上做文章,谋求内涵质态型发展,使“新型工业”迈向结构合理、技术一流、品牌响亮,力争把伊吾县建设成为哈密地区主要煤华工和石油、铁矿石加工基地之一。

二要不断拓宽新农村增收渠道。农民多一分增收,农村就多一分和谐。广开增收渠道,是建设和谐新农村重中之重。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命脉。要强力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对农民种田进行“多予不取”,加快农业集约化经营、生态型经营、品牌化经营,继续扶持种养大户,让租田人、承包人得到“双增”。要进一步引导企业对年龄稍大、体力许可的“4050”人员进入公益性岗位、服务业就业增收。要大力发展个体工商业。对失业、失地户,通过减免税收,降低门槛,促进自主创业。

三要全面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优美的人居环境。近三年来,我们县依托公路建设、工业征地拆迁,全面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目前,全县新建设和新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12个。今后,我们要将目光面向广大农村特别是偏僻地方的村落,通过科学规划,对小村庄进行撤并,扩大居民集居小区,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城市化住宅环境。对保留村庄,应进行环境整治,这项工作在我县已经启动。要科学规划中心城镇,建设“充满活力,富有特色,可持续、现代化小城市”,我县已规划了12平方公里的淖毛湖新型工业新城区,已经开始进入大手笔运作阶段。要加快农村社区化进程。事实证明,农村社区化是改善美化村容村貌的重要途径。我县地处县北的淖毛湖镇是全国小城镇示范乡镇,三年前,还是路没有一条象样的马路,没有一幢楼房。如今,淖毛湖通过建起全国小城镇示范乡镇,展示出新农村的美景,营造了一方创业的新天地。农民高兴地说:乡镇建设让我们感受到了新农村的气息。依托乡村道路的延伸,如今每个条田都通上了柏油马路,已建起了全新的苇子峡乡、下马崖乡、吐葫芦乡、前山乡农民集中居住区。淖毛湖镇、盐池乡、吐葫芦乡等正积极推进新型社区一体化建设。

四要坚持以人本提高保障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提高农民保障水平,关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激发他们民主自治的活力。目前,我县绝大都数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但同城市保障水平相比保障水平较低。要完善、提高保障水平,让农民看得起病、看得起大病。社会捐款、结对帮扶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体现,但不是根本之计,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保障工程”,才能让大病患者、困难学生和贫穷家庭有稳定的保障。要切实加强社会群防群治工作。治安、信访等问题在当前农村十分突出,成了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要从维护一方稳定的大局出发,构建强有力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协同用工单位,加强新市民的法制教育,增强新市民法制观念。要妥善处理老信访户的上访,通过镇领导同信访户面对面调解的“百日老信访户”息访活动,力求取得成效。要加强村务民主管理。积极开展民主治村活动,通过完善村务公开栏、聘请村风监督员、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组建社区工会等形式,让群众参与村务、社区事务的民主权利。要充分尊重村民自治权,试行公选村干部的选举活动,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结合起来。

五要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抓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培育文明乡风的有效载体,要本着“育民、富民、智民、塑

民”的要求,在农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深化“文明镇村”、“生态村”、“信用村”、“文明家庭”、“文明诚信经营户”和“文明市民”等系列创建活动,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在创建空间上,由以城区为主向城乡联动推进,由抓城乡大环境向抓小区环境、家庭环境推进;在创建内涵上,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向提高农牧民文明素质、创建有序社会秩序推进;从美化城镇向优化农村发展环境推进,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并驾齐驱、相互促进,创建一批和谐社区典范。要提升新农村文化品位,加速农牧民民化进程。发挥各乡文化站的功能建立的以农牧民为主的文艺宣传队。事实证明,特色文化、地方文化是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努力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提升,不断前进。

下载1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1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分子学院讲稿用)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了初步......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个《决定》在第三部分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中......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要的问题是落到实处,扎实有效地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把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和......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引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选]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背景材料: 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吸收借鉴古今中外关于社会和谐的理论成果,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界已经从目标与手段、目的性......

    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内涵论文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奋目标。在新世纪、新......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和谐社会作为多方面、多层次与广范围的系统工程,无疑需要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协调、和谐与深入发展。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