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娜卡列尼娜女性意识探析(范文模版)
浅析安娜女性意识——穿越时空的美
《安娜卡里尼娜》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其
重要原因便是作者塑造的安娜形象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烙印下蕴藏着历久弥新的思想火花。关键词:女性意识的觉醒悲剧结果的必然性
站在女性主义角度看安娜,她无疑是果敢坚毅的,可是她为了寻求自己的幸福甚至放弃
了对于女人来说最珍贵的——自己的孩子,并且这孩子曾是她面对与卡列宁毫无激情与乐趣的生活时唯一的情感支柱与寄托。当她毅然忍痛选择了这条单行道之后却悲哀的察觉到,事
情的发展轨迹总是无可预知的。当她抱着她深信不疑的爱离开家庭,天真地一位拥有了沃伦
斯基的爱就拥有了一切幸福的时候,所有的温存和美好蒙住了她的眼睛,全然不知无边的冷
漠和痛苦正向她逼近。爱情对于每个人来说无意识重要的,可一旦逾越了道德的底线,都必
将以悲剧终结。安娜对自身解放的渴求究竟是人格解放还是肉欲使然?她的死是社会的罪过
还是永恒的不可冲破的道德对她应有的谴责呢?
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安娜的美溢于言是有目的的。没有安娜震撼人的美,就没有沃伦斯疯
狂的追求与爱,也没有卡列宁家庭的破裂,更没有安娜之死带给人沉重的震撼。没错,悲剧
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不过,安娜对卡列宁的不忠,放到任何一个时代人们都无法
对之大加赞赏,社会当然会给予冷酷无情的封杀。另外,爱情的幻灭是悲剧的直接原因,安
娜太过看重沃伦斯,失去了自我,这也是自古女性悲剧的主要原因。
纵观人类历史,女性为了争取自身与男性享有同等存在与发展的权利,在各个方面、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曾进行过不屈不挠的反抗与斗争。在西方文学史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反抗
意识并采取了反叛行动的女性,虽然她们的结局大都以悲剧告终,但却体现了求生存争自由的意识的觉醒,她们以艰难而又坚韧的努力,在泥泞曲折的人生之路上奋然前行着,以实现
“真正的人”的回归。
一、安娜女性意识的觉醒
安娜是一个美丽聪敏、富有教养的贵族妇女。八年前,当她还是一个十八岁少女的时候,由姑母作主,按照贵族和教会的婚姻制度,嫁给了当省长的、比她大二十多岁的卡列宁。这
种不是基于爱情而是出于家长之命的婚姻,是宗法制社会的传统,安娜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她安之若素地和卡列宁一起生活了八年。八年的家庭生活中,丈夫热衷于官场应酬,从未想
到她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窒息着她的勃勃生机,但安娜还
在“努力”地爱自己的丈夫。作家在作品中告诉我们,她每逢欢乐和愁苦的时候,都会“立
刻”去向丈夫诉说,可以想见,她同丈夫的关系即使不怎么亲密,至少还是和睦、平稳的。
但自从与卡列宁结婚后,安娜完全禁闭在自己的婚姻中,全心全意地爱丈夫,尽心尽力地照
顾自己的儿子。她的蓬勃朝气不见了,她的生气完全被压抑了,这从后来佛伦斯基在火车站
与安娜第一次会面时的印象中可以得知。
安娜与佛伦斯基车站邂逅,她的“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独特的神态既暗示了她婚姻的不幸,又流露出她内心的激情。“她故意收起眼睛里的光辉,但它违反她的意志”,欲抑却扬的矛盾心理初露端倪。这时安娜的开始有了觉醒,她既想接受命运安排,可实在不甘这样做一辈子的卡列宁夫人。尽管如此,安娜对生活还是充
满热爱,对爱情依旧怀着模糊的憧憬,这时,她年轻时心中曾有过的爱情的萌芽正在悄悄地发芽,她模模糊糊地渴望品尝这种滋味。实在不能再爱丈夫了,便去爱儿子。尽管没有爱情,但生活还“幸福”,至少在当初她与卡列宁之间没有出现象多莉与她哥哥之间所发生的那些事情。也就是说,这时她爱情的种子只是刚刚萌芽,她还能用理智去控制。她无奈地屈从了这种没有爱情的生活。托尔斯泰从他的宗教观念出发,安排安娜过上了一种看似平静幸福却不符合她所追求的理想情感的生活,这为悲剧的最终产生埋下伏笔。
安娜·卡列尼娜自从爱上佛伦斯基,她内心的平静就被打破,她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符合社会秩序要求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卡列宁夫人,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独立、要自尊的女性意识。安娜讨厌无爱情的婚姻生活,厌恶虚伪的婚外偷情,追求以爱情为基础的家庭生活:安娜牺牲了一切——家庭、儿子、名誉、地位,获得了爱情,除了爱情她一无所有;佛伦斯基获得了爱情,被压抑的功名心却日渐上升,尤其是意识到爱情的束缚时便逃向社交、事业,二人的结合与上流社会的冲突无法避免,二人的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难以沟通,爱情危机愈演愈烈。托翁指出:“艺术是一架显微镜,艺术家用它来对准自己灵魂的秘密,并且把这些人所共有的秘密展示出来。”托翁真实地描写了安娜的心灵。她不甘心自己的女性意识被女性角色扼杀,于是向丈夫提出离婚。离婚不成,她就离家出走了。她马上发现自己陷入了窘境:丢弃了她的女性角色,她就不能在社会上为自己找到一个位置,就无法在上流社会出入。她甚至不能作为一个实际存在的人做些有意义的事。住在佛伦斯基乡下的庄园里,她看书,写作,办学校„„可没有哪一件事能让她全身心投入。她的女性意识与女性角色发生了断裂。
安娜的行为与其说是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毋宁说是在努力超越自己的女性局限,从传统的女性角色中挣脱出来。她反思自己的爱情,发现爱情不能完成发扬女性意识的任务,她连爱情也厌倦了起来。“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谎话,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安娜悲剧的意义在于显示了女性个体正从群体中分化出来,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要求自己为自己立法。在欧洲,自由思想已先于安娜几十年出现了,她们意识到“妇女觉醒的第一步,即是对家庭的反叛,它颠覆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两性分工模式,从而颠覆了整个文明赖以成立、赖以发展的基础。”因此,女性自我的觉醒,妇女摆脱家庭束缚的努力“貌似平凡,像似建设性的,实际具有极大的颠覆作用。”20 世纪的女权主义者们就是这样起步的。
二.安娜悲剧结果的必然
自我理想与社会主流理念的对立。安娜与佛伦斯基的邂逅可说是一次偶然,但在回彼得堡的火车上重逢的一刹那,她心上就洋溢了一种喜悦的骄矜心情,压抑不住的欢喜和生气闪耀在她的脸上。他们的爱情发展很快,彼此吸引。安娜的心理是矛盾的,但她却又把幸福的梦想全寄托在了佛伦斯基身上,她抛弃了自己所有的一切去爱佛伦斯基,包括她的名誉、地位、家庭以至心爱的儿子。在意大利,她感到了无比的幸福,但隐隐的又觉得是“不可饶恕”的。佛伦斯基起初也真诚地爱安娜,为了她,他放弃功名,改邪归正,不再吃喝玩乐;为了她,他不怕舆论的压力,也不惜开枪自杀,等等。但佛伦斯基始终只被安娜的外貌所吸引,并没有了解安娜的精神世界。他只知道和安娜寻欢作乐,从来不体贴也不可能理解安娜内心的母爱和爱情的痛苦斗争;而且佛伦斯基终究是个生活在上流社会的贵族,他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长期局限于两人世界里,他需要社会活动,需要交际,因此很自然地导致了安娜的不满。安娜自从离家后,便把佛伦斯基的爱情当作了唯一的感情支柱,她不能失去他,但越不想失去便越害怕失去,于是爱在她的心里便演化成了猜忌、怀疑、怨恨。如当她在剧院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侮辱后,美丽的脸颤栗了,回到家却责怪起佛伦斯基的“镇静”来,说什
么“你不应当使我弄到这个地步的,假如你爱我„„”在两人关于社会活动的争执中,安娜是开着玩笑说的,但她的声调里却能辨别出恼怒的意味。
佛伦斯基在动身去参加选举以前,安娜内心决定克制住自己,不要吵闹以便能镇静地忍受离别。但当佛伦斯基以那种冷酷而严峻的眼光向她告别时,她的心受到了伤害,想要克制也克制不了。当佛伦斯基为监视亚什温赌博而晚回后,他张开双手向安娜探过身去,此时的安娜是多么高兴他的这种柔情蜜意的表示,但是她感到了一种奇怪的邪劲不让她屈服于她的冲动之下,她心里矛盾着,就像斗争的情况不允许她投降似的,她没有“屈服”。到后来,她希望他出门时到她这里来,而他没有;她希望他抬头望望她的窗口,而他也没有。这一切都使她感到末日到来的恐怖。她不希望爱情的完结,但却明显地感到了一切将完结。安娜对佛伦斯基的爱是越来越热烈、越来越自私,感受到的却是越来越被疏远,写信、打电报都没有作用了。这时她才猛然醒悟到“如果与佛伦斯基结婚,不要说幸福,就是摆脱痛苦,难道还有可能吗?”这样,在一切都失去了的情况下,安娜的出路只有一条,那便是死亡。安娜自杀而死了。她是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为追求个性解放而死的,这种追求精神高于同时代的一般贵族妇女。但同时她又是一个贵族妇女,因而她不能不为种种贵族偏见所束缚,比如,她相信梦,相信预兆,相信上帝,她一方面勇敢地追求个人幸福,并且确信自己不比别的贵妇人差,但同时她又在心里承认自己是“一个坏女人,一个堕落的女人”,这说明了在她勇敢的行动背后潜在着一种脆弱的自我意识。安娜深深地爱恋着佛伦斯基,把佛伦斯基看的神圣而又完美无缺,能够与这样完美的情人结合,表明自己具有不凡的价值。她认为爱情既提升了自我价值,又使生命获得了全新的意义,然而,爱情说到底只是尘世间的俗物,它不是宗教!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爱情之上,寄托在男人身上的女人都是愚蠢的。记得张学友有句歌词是“等待着别人给幸福的人,往往过的都不怎么幸福。”爱情的神圣,情侣的纯真,只是恋人们的精神错觉。它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这是安娜扑向死神的关键原因。
安娜的行为显示出她敢于从自己的天地中走出去,进入传统为男性划定的领地。“敢于质疑”使得她与同时代的其他叛逆女性如包法利夫人迥然有别。后者通过婚姻没有换来安娜那样荣耀的社会地位,她极为重视自己的容貌,她不惜一切代价打扮自己,以取得主宰集团的爱慕。她是男性统治的受害者,同时又将男性统治身体力行。比起安娜来,佛伦斯基始终没有走出传统,他不愿费心探究女性的世界,他的意识是僵化的、未获得更新的,因而造成这些勇敢女性的失败。同样的关系存在于哈代笔下的苔丝身上。在易卜生笔下,当娜拉要走出玩偶之家,学着做一个人时,她的丈夫海尔茂还在那里喃喃地说:“你在说胡话吧„„难道你不信宗教? 你大概还有点道德观念吧?” 在固守传统这点上,男人总比女性固执,大概与他们处于优越地位有关吧。对安娜来说,当初与伏伦斯基私奔以求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愿望彻底幻灭。两人交流上的矛盾,实际上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自我的压抑造成的。
安娜对爱情的勇敢追求,是她对自我人格、人权的捍卫,对自我存在的珍重,仿佛一记响亮的耳光甩在上流社会的脸上。在争取个性解放的道路上,安娜不仅缺乏卡列宁所拥有的政治权利,而且也没有社会舆论与社会力量的支持。另一方面,佛伦斯基也不是时代的英雄,他的不稳定性安娜早已察觉。但是,安娜身上那种被压抑的生气促使其作出大胆的抉择,宁肯背上抛夫弃子的罪名,宁肯和整个社交界决裂,宁肯与专制官僚制度及其工具直接冲突,都要保护自己纯洁的道德面貌。实现自己合理追求,毫不妥协,义无反顾的斗争。她的悲剧突出了她身上的那些使她高出周围人的品质。
安娜的抗争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她代表了女性主体意识发展的另一个阶段——“自为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观念领域不断学习探索,丰富了加强了对女性主体意识内涵的认识。另一方面,她们又在实践领域中,展开以争取男女两性在各方面尤其在精神方面权利平等的斗争。当女性以强有力的主体姿态改造自身与社会时,女性的主体意识便达到了自为阶段。在这个阶段,女性不仅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而且是具有创造性地能动主体。创造性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自为的主体也是自由的主体。
安娜的惨死是个社会性的悲剧。当她公开向上流社会表明自己有爱的权利的时候,她就把自己摆在了跟整个上流社会为敌的位置上了,她就已成了整个上流社会的众矢之的了,这也是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她真诚的勇敢的爱着佛伦斯基,触犯了上流社会的虚伪道德,触犯了统治阶级的法律条文和宗教教义,触犯了上流社会的陈腐舆论。她的死是对整个上流社会的一种抗议和抗争,表明了与上流社会的决绝。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这是安娜形象性格的进步性之所在,也是作家世界观和思想的进步性之所在。
作家通过安娜的惨死,对俄国上流社会提出了强烈控诉,对俄国寄生阶级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作家以他特有的洞察力去观察世界,思索人生,但受时代特点制约,未能为安娜谋求更好的出路。安娜的爱情以悲剧结局反映了俄国社会生活自身的逻辑,而安娜性格的矛盾直接根源于作者世界观的矛盾,这是受当时时代特点所制约的。所以,从根本上说,安娜的性格矛盾,反映了俄国当时的时代面貌和时代特点。同时,安娜的悲剧引发了人们对女性主体意识内涵的探求,封建专制制度是安娜悲剧深刻的社会原因,矛盾的思想是安娜悲剧主要的内在原因。安娜追求爱情时,反抗社会解放自我,而获得爱情后,依附情人迷失自我。封建时代不可能为安娜提供社会大舞台,而当代妇女早已走入社会,拥有了自由、人权、工作。妇女应该追求爱情幸福,但不应试图凭借爱情,赋予生命以意义和价值,这样注定是不会成功的。真正意义上的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待人们一步步地 探索和实践。
在托尔斯泰的最初构思中,安娜是一个堕落的女人。但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改变了这种构思,赋予了安娜许多令人同情的和美的因素。然而,托尔斯泰让安娜仍免不了一死。我们说,是潜意识决定着一切,是托尔斯泰对他所属的贵族阶级的文化效忠从属关系使他也要安排安娜这个不守游戏规则的女子别无选择的走向死亡。当托尔斯泰安排安娜的死亡结局时,表明了作者托尔斯泰对自己的阶级的文化效忠从属关系,正如哈贝马斯所说“而大众的流动性体现在,一个人,当他或她在社会层理中运动时,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文化上不同的效忠从属关系。因为所有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不仅仅有同意谁的意义,还有反对谁的意义。”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这对于旧的束缚女性思想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制度是一种挑战。女性不断地为自己的正当的要求与权利进行斗争,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奋斗过程,它不仅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支持,也需要男性的理解,更需要女性克服自身的不足,不断取得性格上的成熟。
安娜之死,说明在阶级斗争、制度交替、价值观念变更、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的社会中个人奋斗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个人解放应与社会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安娜对农奴制上流社会压抑人性、摧残人性的反抗,出之有因,反之有理,符合历史潮流前进方向,值得同情。但她没有认识到在剥削阶级异常强大的社会里单靠个人力量单枪匹马同封建社会所代表的价值观念作斗争,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不可能的,等待她的只能是断头台。安娜这样一位非凡的女性,集悲、美于一身,从外形到内心无不光彩照人。她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不惜用自己美好的生命为代价,呼唤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实现了最为崇高的美学界定。因此,比起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其他女性,安娜具有更多的哲理和永恒的意义。
参考文献: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
杨思聪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新论》.[J].《西南师大学报》, 1990年第二期.
第二篇:《安娜·卡列尼娜》的女性意识解读
《安娜·卡列尼娜》的女性意识解读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勇于冲破封建体制的牢笼,追寻爱情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俄国女性形象。虽然她觉醒的女性意识最终没有带给她幸福的生活,但是仍然照亮了后人争取女性解放的前进道路。因而,通过解读安娜独立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历程,来剖析其所拥有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以期?Φ贝?女性改变自身困境带来若干启示。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女性意识;启示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一部西方女权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作品,它的出现打破了以前西方以男性价值为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在追寻爱情自由和人格独立的道路上,安娜经历了婚姻的失败和爱情的无望,看清了在这制度和礼仪的牢笼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们所佩戴的虚伪和狡诈面具,这使她的女性意识得到觉醒,但只能通过死亡的结局来获得灵魂的解脱和精神的解放。
一、安娜觉醒的女性意识
(一)封建婚姻下的自由意识觉醒
在作品中,最能体现出当时俄国封建包办体系的就是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安娜被迫囚禁在沙皇制度的藩篱之中,这束缚着安娜作为女性所具有的渴望自由的心灵。而有着俄国上流贵族身份的丈夫卡列宁,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当时整个以男性价值为主导的社会,因此他注定是无法听到安娜内心对于自由的渴求和呼喊。他对妻子安娜的感情是那么冷淡,这实际上代表着整个俄国对女性不公平对待的体现。作品中卡列宁仅仅将包办婚姻下的妻子安娜当作是男性面子的体现,例如,小说中这样描写道“他要去看他的妻子,无非是因为他决定了每星期去看她一次,以装装门面,加以那天,正逢十五日,照他们向来的规定,他得给他的妻子多少钱作为生活费用”。安娜在卡列宁的眼中除了是合法的妻子身份,还是依附于他金钱之上的附属品,因此在他的心中,安娜不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人格自由,更不应该有任何权利去追寻自己的感情。总体来说,究于他们二人的婚姻是封建制度下家长包办的结果,因而在卡列宁的心中,安娜作为女性妻子角色应该在丈夫面前温顺乖巧,不准拥有任何越界的想法,同时也要避免家庭中的各种冲突。这种霸道的雄性思维,实则是典型的男性观念,这在安娜和卡列宁之间树立起高大的交流屏障,也为安娜日后的人生埋下了悲剧性的伏笔。
如此分析,安娜那具有抗争精神的女性意识就是从反抗封建家庭所开始觉醒的,在她的内心中,那追求身体和心灵的双重自由,以及寻找属于女性的幸福爱情是身为女人最基本的人性权利,安娜的想法代表了当时俄国社会压迫下广大女性群体的普遍心声。列夫托尔斯泰用他敏感的洞察力和惊人的执笔力,描绘了一个勇敢去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那“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安娜浑身上下闪耀着独特的生命魅力,而在美丽表象下的自由抗争精神正是她独一无二的女性意识体现,她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我知道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的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因此吗,她毅然地离开那个把自己仅仅当作粉饰身份地位的虚伪丈夫,毫无犹豫地投入那沃伦斯基的怀抱中,去享受那属于自己的甜蜜爱情人生。
(二)短暂恋爱后的爱情意识觉醒
那时俄国仍然被旧贵族掌握在手中,封建思想和优待特权的局面仍然在俄国大地上广泛存在。因此,处于主导地位的男性贵族认为爱情只是为了满足个人膨胀的情欲,他们将占有女性作为特别的身份角色荣誉,满足自我卑劣的欲望,这一特点在沃伦斯基的身上充分体现。
沃伦斯基依仗着英俊的外表,迅速得到安娜的芳心,在他的眼中,安娜不过是为了满足他的征服欲望和炫耀心。他猛烈追求安娜,只是沉迷于安娜美丽的外表,以使得自己的空虚内心得到暂时的抚慰,因此沃伦斯基对安娜的爱情是虚伪脆弱的,在此基础上安娜在他的心里也是不平等的。安娜渴求平等忠贞的爱情,她那“追求美满的爱情就是追求美好的人生”的想法,就是她逃离封建婚姻牢笼的动力所在,可以看到,当安娜投入到恋人沃伦斯基的怀抱时,内心是多么开心愉悦。可是她的选择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甜蜜爱情,沃伦斯基的不理解和不体贴,使得两人之间没有丝毫的情感维系,只是纯粹的消遣和娱乐。当爱情的新鲜期流逝后,两人这种世界观的巨大差异,让两人注定无法成为彼此的灵魂伴侣,更无法建立起共同的人生目标,支撑着两人互相扶持般的一起走下去。安娜原本将自己和沃伦斯基的爱情看成是逃脱令人窒息的封建婚姻的救命稻草,可沃伦斯基“眼里不仅闪耀着冷淡的神色,而且有一种被逼到穷途末路和不顾一切的冷酷的光芒”,这让安娜面临着绝望的境地,她在现实的残酷面孔下只能接受自己的努力终为泡影的事实,最后在死亡面前迈出了自己无奈而又坚定的脚步。小说中她在走向铁轨的时候说道:“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安娜在临死前的真情流露是对整个封建体制的深切谴责,也是对自我爱情命运的不甘。
二、安娜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一)个人性格的矛盾性
无论安娜是多么的勇敢追寻自己的幸福,在内心深处她却饱受着多重的煎熬。一方面安娜虽然爱上了沃伦斯基,但是内心的母性方面总是对儿子心怀愧疚,当自己处在母亲和恋人的双重身份时,无法轻松自如地进行角色互换,使得心里背负着严重的焦虑不安情绪,影响着安娜的选择。另一方面,安娜也不可避免深受到当时以男性价值观为主导的社会道德观念影响,导致安娜有时会厌恶自己,她所矛盾的是自己终究无法摆脱对男性的依附,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爱情上,她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所以,当她所期望的爱情破灭时,她失去了精神维系,最后不得不选择以死亡的方式来控诉整个社会。安娜性格的矛盾性,让其具有的划时代意义的女性反抗精神蒙上了一层犹豫不决的雾霭,这让她无法彻底摆脱过往的封建家庭而获得新生,其自我本身实际上仍然受到封建权威的压迫。
(二)两位男性的威逼情诱
卡列宁作为沙皇贵族制度的代表,其人冷酷无情。在他看来,以丈夫角色为核心的婚姻家庭,只是他前进道路上的点缀和衬托。当安娜直接表明她和沃伦斯基的恋情时,卡列宁的第一反??只是要求她顾全礼节,并用尽一切手段保全声誉。他为人虚伪,利用家庭的牵制、大众舆论的效应以及经济封锁等手段,逼迫安娜回心转意。他表面上以宗教教规不得违反为借口不同意离婚,实质上是要维护自己的身份地位,同时其利用安娜思念儿子这点,折磨安娜的精神,威逼着安娜继续同他保持夫妻的表面联系,从而达到维持他的贵族身份和地位的目的。
而沃伦斯基作为上流社会的年轻男子,他的男性虚荣心需要年轻女性的美丽外表所填满,安娜恰恰是作为他的身份装饰品而存在的,所以他从情感上诱惑安娜,让安娜臣服于他。比起全身心爱他的安娜,他最关心的是自己在官职上的升迁,比如当他看到好友已然成为将军,而自己还只是一个普通的骑士大尉,内心感到无尽的嫉妒和后悔。于是,他对安娜最后只剩下冷淡和嫌弃,任由安娜独自无助和痛苦。
卡列宁和沃伦斯基本质上都是男性社会的体现者。他们为了自己的地位和欲望,无视安娜的爱和付出,为了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而使安娜成为自己前进道路上的牺牲品。卡列宁的冷酷无情,沃伦斯基的虚伪背叛,同时践踏着安娜的生命和爱情,两人从身体和心灵的不同方面,将安娜囚禁在无法逃离的男性价值观之中。
(三)社会的排斥
安娜虽然果敢地直面迂腐的封建社会道德观念,但是封建贵族和旧势力面对这种“离经叛道”势必会进行指责和抨击。安娜离开丈夫和儿子,和沃伦斯基一起生活的行为,为当时世间所不能容忍,以至于人们鄙夷她,把她当成是违反社会礼教的罪恶之人。卡列宁不仅拒绝同她离婚,还用尽各种手段折磨安娜,让她始终无法安定;莉蒂亚站在宗教道德的高度上来打压安娜,藉此让安娜失去该有的身份和地位:沃伦斯基的母亲从心底对安娜抱有愤恨之情,把安娜的行为看成是卑劣的堕落。这些种种情况都表明安娜的公开行为,严重挑战了社会的价值观念,也让上流社会的丑陋行径无所遁形,因此遭到各方社会势力的合力压迫。纵然安娜顽强斗争,不屈不挠,却仍然改变不了自己的悲惨命运,不仅失去了爱情,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三、结语
安娜经历了觉醒到新生,虽然最后改变不了绝望死亡的命运,但那是社会家庭各方面所压迫的必然结果。如今,新世纪的女性也同样经历了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时至今日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社会的各个舞台之上。而我们从安娜追求女性独立自由的过程中,也解读出当代女性的弱势地位,这给改变当代女性的困境带来相关建议和启示。
第一,从安娜的所有努力到头来仍然必须依靠男性经济实力的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出,提高女性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地位是走出弱势困境的首要之选。新时代下,经济水平迅速腾飞,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女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女性更加关注自身的身份角色。女性要树立男女平等的社会观念,加强自身素养,培养独立自强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定位适合自己的职业。在工作岗位上做出自己的一番事业,以此来获得社会多方面的肯定,争取应有的社会地位,并开拓广大女性的发展空间。
第二,安娜所面临的家庭和爱情束缚同样使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今时代下,女性要脱离困境也要改变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最初,社会家庭观念中男女双方所担任的角色是“男主外,女主内”,女性不仅承担起繁杂的家庭日常劳务,也放弃了追寻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最终沦为照看丈夫和孩子的保姆。如今,同样作为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女性不仅仅要树立人格上的独立,摆脱依赖男性的生活困境,更要走出精神桎梏,坚持自己的人生梦想,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才可以不失掉自我,保持真正的家庭和爱情生活。
第三篇:《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时代的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是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作品真实反映了俄国十九世纪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的事实,成功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女性形象,她是 1 9世纪 70年代俄罗斯优秀贵族妇女的代表,她勇敢争取个性解放,勇敢追求爱情,敢于反抗压迫 ,敢于离经叛道,但最终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她选择卧轨自杀结束自己年轻短暂的生命,究竟是什么造成安娜的悲剧?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社会原因了。十九世纪的俄国还处于现实和思想以及宗教混乱的时代,一方面,安娜追求爱情,追求内心的渴望是合乎人性的,但另一方面,从当时的宗教伦理道德观念来看,安娜又是不被世俗所容忍的,她为了那种被上流社会视为‘不名誉’的爱情而背弃了自己的丈夫,又为了爱情而离开了爱子,这在当时的上流社会属于离经叛道,是不可能被祝福的。要爱,就爱得真挚;要爱,就爱得大胆;要爱,就得敢于向世俗挑战。这,当然不为上流社会的虚伪所容,悲剧的帷幕由此拉开。
其次是因为出身和性格不同为安娜和卡列宁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可以想象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他受尽了怎样的白眼和鄙视,从小就确实亲情的他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当卡列宁当上了省长后,安娜就象一商品被她的姑妈强行卖给了他,而他也确实尽到了丈夫的职责,他对妻子的迷恋彻底消除了他同别人亲密交往的需要。
安娜出身贵族,从小就围绕在花团锦簇之中,锦衣玉食中长大的她活泼开朗,优雅迷人,而贵族小姐的出身又铸造了她浪漫的气质,内心里有一个感情丰富而又诗意安然的超凡脱俗的世界这种出身、生活际遇的不同使她不可能理解身处体制僵化,勾心斗角的官场的丈夫。而被官场的应付扼杀了其所以的生活乐趣的丈夫也不可能象安娜幻想的那样经常搞爱情的小把戏,而二人性格不同注定了他们对爱情婚姻生活的不同理解,这些也是他们婚姻不幸的根源。也为后来安娜爱上浪漫英俊的渥伦斯基的相遇相爱埋下伏笔。
主观因素方面,安娜自身原因也是造成其悲剧的一个原因。在贵族妇女中,安娜不只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安娜是热烈、真挚而丰富的,其性格是一团火,“有一股压抑的生气在她脸上流露”,但这是被死灰压着的火,又是那刻板冷酷的官僚丈夫扑灭不了的生命之火。
渥论斯基的出现,他不顾一切的追求,使之无比热烈地燃烧起来了,她渴望摆脱精神奴役、过独立平等的生活,她渴望投向他的怀抱,他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两个人的爱情上,于是,她背弃丈夫,抛弃儿子,毅然选择了渥沦斯基。然而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中,浪漫的富于幻想的气质决定了他们的爱不可能持续太久,尤其是伏伦斯基,一旦激情过后,得到的不是爱情而是空虚,“虽然她的美比以前更使他倾倒,却使他感到不愉快。”安娜也产生了那种因得不偿失所导致的心理失衡,使得原本富于幻想,敏感的安娜变的有点神经质了,她总要渥伦斯基保证他还象从前一样爱她,只要靠他的爱情保证她才能活下去,在那种特定的情境中,爱情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
安娜的悲剧揭露了沙皇制度的腐朽、没落,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而安娜自身的弱点也加速了悲剧的过程。综上所述,我认为安娜的悲剧成因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造成,两者共同作用的情况下,导致她的悲剧是无法避免必然会发生的。
第四篇:女性的独立意识 读《安娜卡列尼娜》
独立意识对女性重要性
在众多的文学人物画廊中,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在其《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的女主人公安娜是灿烂群星中的一个,她那美丽动人、令人心醉的风韵以及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辉煌悲壮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关于其悲剧的探讨自从小说问世以来也从未间断。本文意在讨论安娜独立意识的不完善,对其造成的悲剧。
婚姻没有给予安娜选择独立的机会。安娜与卡列宁组合成的是封建家长制的家庭,在卡列宁任省长时期,由当地的贵妇、安娜的姑母的撮合与包办,把美丽的侄女嫁给了这个官僚。在安娜姑母的眼里,卡列宁出身贫族,官位显赫,堪称佳婿;在卡列宁的心中,安娜是皇室后裔,妙龄贵胄,可做配偶。至于说到爱情,只有十八岁的安娜,并“不知道爱情是什么”。而早已成为“官僚机器”的卡列宁,对于什么是爱情,根本不懂。正如安娜后来说所。如果生活中没有这个词汇,他连这两个字也不会知道。不以爱情为基础,只以门户为准则的家庭,典型的封建婚姻,并不是安娜自主选择的结果。对于安娜来说,这段包办婚姻就是不自主的,不独立的悲剧。
安娜追求爱情是她追求独立的一种手段。安娜挣扎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里,极力想得到超脱,寻求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的人格。爱情是她认为的唯一出路,能够借以摆脱上流社会密布的蛛网,可以得到真正自由幸福的人生。正如安娜所言,爱情“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这意义就是她将自由爱情与美好生活联系了起来,认为爱情就是生活,追述爱情就是探索美好生活。1960年,纪念作家逝世五十周年,比林斯基发表论文,特地阐述了“在安娜身上,托尔斯泰展现了‘活跃的生命’本身的价值和它的意义、力量”,并认为“安娜个人的特点是天性本身的表现”。当她勇敢地决定接受这种爱情,抒发自己对它的理解时说:“„„时候到了,我知道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的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这段深沉的内心独自,成为她后来行动的指南,它庄重地宣告爱,不是为了金钱、地位,更不是为了满足情欲,而是为了过真正的人的美好、幸福生活。安娜追求的是真正的爱情,这种爱情就是生命的本身,是独立表现更是自由与幸福的代词,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渥伦斯基是安娜爱情的启迪者与独立意识的终结者。与渥伦斯基的相遇,使安娜潜伏起来的懵懂期待浮出意识层面。渥伦斯基在她心灵中引起异样的、动人心魄的感觉。她内心深处也支配着她对这个男人的特殊敏感。安娜把她对渥伦斯基狂热的追求当成她生活的全部兴趣。当丈夫和社会进行阻拦时,她又热烈地呼喊道:“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她把爱情当作是生命的惟一目的、当作生命的全部,不能容忍渥伦斯基只顾事业的追求,去过单身男子所过的生活,去追求单身男子的自由。如果渥伦斯基也如安娜一样如此纯真地对待他们的爱情,悲剧也许不会发生。出生于贵族的渥伦斯基虽然外表英俊,但内心也和没落贵族一样的空虚。他对安娜的爱情渐渐冷淡,甚至不信任。这是把爱情看成至高无上的安娜所不能容忍的。也是把爱情看成生活的全部的她所不能理解的。当安娜意识到渥伦斯基对她开始冷淡,精神极度紧张,心灵也没有了依托。也就是说:对于爱情,安娜在此时已经走上了歧路。爱情对她来说已经不是追求独立的工具,而是束缚安娜女性独立人格的绳索。把取悦渥伦斯基作为获取爱情手段,我认为这不是安娜的自我堕落,正相反,刚好体现出来安娜情感的真诚。她想极力去维护自己纯真的爱情,她恳求渥伦斯基千万不要遗弃她,甚至向他乞讨爱情。为了讨好渥伦斯基,她开始怀疑自己的魅力不够,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打扮自己,来取悦渥伦斯基。甚至歪曲自己的所好,偏至地确信只要把握了渥伦斯基的爱好和兴趣就能把爱情拽在手中。安娜丧失了对爱情的守护。她虽是在为自身追求真正的爱情,表面上是为自己而活,事实上,她在追求的过程中,自身已不独立存在,她的一切兴趣、爱好全都是为了讨好渥伦斯基。与其说是在追求真正的爱情,还不如说是在乞求爱情。她已不是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女人,而是一个爱情的奴仆。她自身的存在决不是为了自身的满足与需求,而是在他者的眼光与需求中才体现出来的。
没有独立就没有爱情。安娜此时已经完全没有可能独自一人生活,她在最后的愤怒和绝望中葬身于车轮之下。她最后彻底明白了,即使离婚再和渥伦斯基结婚,不用说幸福,就是免于痛苦也是不可能的。“生活使我们破裂了”,安娜死前那种失去自制近乎癫狂的行为,是她悲惨心境的一种反映。她的失常,证明了女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不能单纯依靠一种东西生存,追求独立并不是单单追求爱情抑或其他一种东西那么简单。
事实上,男女应该是平等的,不管在哪一方面。女性不用依附于某某,现在女性将会扮演着更为复杂的角色,比起旧社会的女性,现在女性应面对更多的苦难。这种苦难更多的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和挑战。当然,现代女性是不否定爱情的美好的,在她们眼中,爱情也是重要的,但爱情不再是生命的全部,一个优秀的女人也决不会像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为了爱情而柄牲一切。女性已经懂得,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更加的优秀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这个世界是不能没有女性参与的世界。今天的女性,不会为爱而生更不会为爱而死!她们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接受新的生活。
注释: ① 高杰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
万方数据库 ② 张玉霞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文本细读
万方数据库 ③ 孙丽艳
《相同的抗争不同的命运——试比简·爱与安娜·卡列尼娜之命运》 万方数据库
第五篇:女性的独立意识 读《安娜卡列尼娜》
独立意识对女性重要性
在众多的文学人物画廊中,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在其《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的女主人公安娜是灿烂群星中的一个,她那美丽动人、令人心醉的风韵以及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辉煌悲壮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关于其悲剧的探讨自从小说问世以来也从未间断。本文意在讨论安娜独立意识的不完善,对其造成的悲剧。
婚姻没有给予安娜选择独立的机会。安娜与卡列宁组合成的是封建家长制的家庭,在卡列宁任省长时期,由当地的贵妇、安娜的姑母的撮合与包办,把美丽的侄女嫁给了这个官僚。在安娜姑母的眼里,卡列宁出身贫族,官位显赫,堪称佳婿;在卡列宁的心中,安娜是皇室后裔,妙龄贵胄,可做配偶。至于说到爱情,只有十八岁的安娜,并“不知道爱情是什么”。而早已成为“官僚机器”的卡列宁,对于什么是爱情,根本不懂。正如安娜后来说所。如果生活中没有这个词汇,他连这两个字也不会知道。不以爱情为基础,只以门户为准则的家庭,典型的封建婚姻,并不是安娜自主选择的结果。对于安娜来说,这段包办婚姻就是不自主的,不独立的悲剧。
安娜追求爱情是她追求独立的一种手段。安娜挣扎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里,极力想得到超脱,寻求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的人格。爱情是她认为的唯一出路,能够借以摆脱上流社会密布的蛛网,可以得到真正自由幸福的人生。正如安娜所言,爱情“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这意义就是她将自由爱情与美好生活联系了起来,认为爱情就是生活,追述爱情就是探索美好生活。1960年,纪念作家逝世五十周年,比林斯基发表论文,特地阐述了“在安娜身上,托尔斯泰展现了‘活跃的生命’本身的价值和它的意义、力量”,并认为“安娜个人的特点是天性本身的表现”。当她勇敢地决定接受这种爱情,抒发自己对它的理解时说:“„„时候到了,我知道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的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这段深沉的内心独自,成为她后来行动的指南,它庄重地宣告爱,不是为了金钱、地位,更不是为了满足情欲,而是为了过真正的人的美好、幸福生活。安娜追求的是真正的爱情,这种爱情就是生命的本身,是独立表现更是自由与幸福的代词,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渥伦斯基是安娜爱情的启迪者与独立意识的终结者。与渥伦斯基的相遇,使安娜潜伏起来的懵懂期待浮出意识层面。渥伦斯基在她心灵中引起异样的、动人心魄的感觉。她内心深处也支配着她对这个男人的特殊敏感。安娜把她对渥伦斯基狂热的追求当成她生活的全部兴趣。当丈夫和社会进行阻拦时,她又热烈地呼喊道:“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她把爱情当作是生命的惟一目的、当作生命的全部,不能容忍渥伦斯基只顾事业的追求,去过单身男子所过的生活,去追求单身男子的自由。如果渥伦斯基也如安娜一样如此纯真地对待他们的爱情,悲剧也许不会发生。出生于贵族的渥伦斯基虽然外表英俊,但内心也和没落贵族一样的空虚。他对安娜的爱情渐渐冷淡,甚至不信任。这是把爱情看成至高无上的安娜所不能容忍的。也是把爱情看成生活的全部的她所不能理解的。当安娜意识到渥伦斯基对她开始冷淡,精神极度紧张,心灵也没有了依托。也就是说:对于爱情,安娜在此时已经走上了歧路。爱情对她来说已经不是追求独立的工具,而是束缚安娜女性独立人格的绳索。把取悦渥伦斯基作为获取爱情手段,我认为这不是安娜的自我堕落,正相反,刚好体现出来安娜情感的真诚。她想极力去维护自己纯真的爱情,她恳求渥伦斯基千万不要遗弃她,甚至向他乞讨爱情。为了讨好渥伦斯基,她开始怀疑自己的魅力不够,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打扮自己,来取悦渥伦斯基。甚至歪曲自己的所好,偏至地确信只要把握了渥伦斯基的爱好和兴趣就能把爱情拽在手中。安娜丧失了对爱情的守护。她虽是在为自身追求真正的爱情,表面上是为自己而活,事实上,她在追求的过程中,自身已不独立存在,她的一切兴趣、爱好全都是为了讨好渥伦斯基。与其说是在追求真正的爱情,还不如说是在乞求爱情。她已不是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女人,而是一个爱情的奴仆。她自身的存在决不是为了自身的满足与需求,而是在他者的眼光与需求中才体现出来的。
没有独立就没有爱情。安娜此时已经完全没有可能独自一人生活,她在最后的愤怒和绝望中葬身于车轮之下。她最后彻底明白了,即使离婚再和渥伦斯基结婚,不用说幸福,就是免于痛苦也是不可能的。“生活使我们破裂了”,安娜死前那种失去自制近乎癫狂的行为,是她悲惨心境的一种反映。她的失常,证明了女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不能单纯依靠一种东西生存,追求独立并不是单单追求爱情抑或其他一种东西那么简单。
事实上,男女应该是平等的,不管在哪一方面。女性不用依附于某某,现在女性将会扮演着更为复杂的角色,比起旧社会的女性,现在女性应面对更多的苦难。这种苦难更多的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和挑战。当然,现代女性是不否定爱情的美好的,在她们眼中,爱情也是重要的,但爱情不再是生命的全部,一个优秀的女人也决不会像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为了爱情而柄牲一切。女性已经懂得,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更加的优秀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这个世界是不能没有女性参与的世界。今天的女性,不会为爱而生更不会为爱而死!她们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接受新的生活。
注释:
① 高杰《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万方数据库
② 张玉霞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文本细读万方数据库
③ 孙丽艳《相同的抗争不同的命运——试比简·爱与安娜·卡列尼娜之命运》 万方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