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19-05-12 05:3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红楼梦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红楼梦有感》。

第一篇:读红楼梦有感

读 红楼梦 有感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由贾宝玉的眼中,我们认识到一个心细体弱的病美人。但随着曹老的字句中,我隐约见到了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生活在那儿,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我欣赏着这名女子,又同情着这样的女子。

她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

虽然她有着突破世俗的心,但 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我一直想,为何黛玉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 或许是因为作者 想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但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我不觉为之一颤.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第二篇:读《红楼梦》 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还是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作为一个女孩,我觉得应该是嫉妒和惋惜吧。

羡慕宝黛的才情,惋惜她们的命运。

林黛玉一首<<葬花辞>>,就彰显了她的才情,同时也表明了她的命运。“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就是林黛玉,不拘于礼教的反骨女子的傲骨。然作为挑战那个时代的反骨,黛玉的命运自然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了。

我欣赏黛玉的傲骨,但不喜她的多愁善感,虽说是寄人篱下,好似无根浮萍,但史湘云与她身世相似,却能肆意的生活,这是黛玉的不足之处。我欣赏黛玉的才情,“冷月葬花魂”是她自身的写照,却不太喜她的悲凉。世人都说宝黛的爱情悲剧是时代的产物,但是黛玉身子弱神经纤细何尝不是一个原因呢。

再观薛宝钗,则是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她端庄稳重,精于世故,深得贾府众人的喜爱,最终成为宝二奶奶。以花比

之,她就是艳绝天下的牡丹,被人们誉为” 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在《爱莲说》中是世人最爱,为什么呢。因为她迎合了当朝统治者的喜好,在这点上可以说,宝钗是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女子。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薛宝钗为人处世的写照,她从不会没目的的帮助人,她在大观园中对丫鬟们施与小恩小惠,是为了得人心;探望病中的黛玉,关心生活起居,又何尝不是在作秀呢,虽说我的想法有点偏激,但宝钗的装憨,给人的感觉实在不是一个憨厚的人。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上的画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而判词内容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两株枯木是林字,悬着玉带,分明是林黛玉。林黛玉有咏絮之才。咏絮才,用的是晋代谢道韫典故。谢安雪天吟诗: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谢郎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其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黛玉有此文才又能如何?这般才女结果怎样?玉带林中挂而已。一堆雪,雪中一股金钗,分明便是薛宝钗。宝钗有停机之德。停机德,是汉代乐羊子的妻子,在乐羊子中断学业回家时,她停机断布,以厉丈夫继续求学。宝钗有这样的德行,结果如何?金钗雪里埋而已。而“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暗示虽然最终宝玉会和宝钗成婚,但心却永远留在了黛玉那里,而宝钗则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

意难平。”宝黛与宝钗三人的爱情纠缠不清,结局是一死一出家一守寡,这究竟是谁的错,又该怨谁,谁是谁非谁又说得清呢。

附《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第三篇: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这部巨著,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面镜子,大观园是这个封闭王国的缩影。下面请欣赏关于读红楼梦有感,希望你们喜欢!读红楼梦有感1

浓浓的书香味,深深的宝黛情,无论是这封建制度下缠绵千古的爱恋,还是在开放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皆是情深缘浅,岁月截止了它们的发展,却吹不走它们曾存在的事实。

起初认为这只是部写封建社会家族兴亡的书,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免关注到那“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王熙凤可算是贾府里最懂贾老太太心思的人,甚是讨贾老太太的欢喜,与宝玉及其他姐姐妹妹比起来她算是孝敬长辈的了。能够把贾府这样一个大家族的出出入入管理的井井有条让人佩服。虽然贾琏不大成才,但她依旧恪守妇道,对于姐妹们开诗社什么的也极热心。她,就是这样一位疾恶如仇,干练的当家人。

待读了第二遍,第三遍,慢慢读懂了深深的宝黛情。脑海里回响着林黛玉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那种悲到心底,挣脱不了的伤感,就像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的痛,诗,是她精神的寄托,是她情绪的表现。她那柔弱的背影令人疼惜,她的一颦一笑又是那么的迷人。她心比天高却做不到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依旧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宝玉,她似乎不应是这个世界的人,最后香消玉陨。若说那贾老太太是很疼惜黛玉的,却也不然。她铁石心肠地将他俩分割开来,这大概都归功于封建社会的传统理念吧!导致宝玉最后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一部《红楼梦》,一个大观园的故事,惹的多少人为它泪流。

读红楼梦有感2

这个暑假里,我十分认真地阅读了名著《红楼梦》。我想,红楼梦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所以我发表的任何评论和感想都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指点。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所著。故事情节十分曲折,主要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凄美爱情故事,反映了那个年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闪烁着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红楼梦》还叙述了荣国府和宁国府由兴盛走向衰败的过程。

虽然有的同学对我说,读《红楼梦》不读死人才怪。但是,我仍然热忠于它,热忠于它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我爱故事中的主人公,尤其是爱故事中的“凤姐”,——王熙凤。

大家都知道,王熙凤在故事中扮演的是一个反派角色。可是,我仍然喜欢她。这并不因为她美丽的外表,而是因为她的才能。王熙凤是荣国府炙手可热的管家婆,王熙凤凭着她的万人不及的聪明才智和猴一样的敏锐和精灵,征服了贾家上下人的心。王熙凤办事十分泼辣,因此,在贾家十分有威信。

但是,人无完人,这样的精明能干的女子到底也不完美。王熙凤的不贤良和弄权舞弊,也遭到了世人的严厉谴责。但是,事实上,曹雪芹却十分同情这个使人毛骨悚然的“杀人犯”。为什么?这谁也不清楚,也许只有问早已长眠于地下的梦阮了,然而,最后,王熙凤的身体表现出来的心理变态,都是薄命所致。

其实,王熙凤的本性并不坏,她每有恶念,莫不是有人推波助澜,趁热打铁,就只能她孤军奋战,是不会有那么多人冤死的。但是她一有善念却总是事与愿违,徒劳无功。

因此,我同情王熙凤,更热爱这个人!

读红楼梦有感3

看完四大名着之一的《红楼梦》,大多数的人都会为书中的两大主角——林黛玉和贾宝玉那一波三折,却无法完美落幕的爱情感到惋惜,其实,说来说去,黛玉和宝玉也算是一对“无缘鸳鸯”了。

其实,历史上像黛玉和宝玉一样的无缘鸳鸯还有许多,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一个例子,虽然他们都是相爱的鸳鸯,却有缘无分,似乎是上天注定无法在一起,凄惨的命运和爱情使他们成为人们眼中的“苦命人”,读完此书,我深有体会。

或许大家都会不禁为最后命薄西天的黛玉感到惋惜,因为如果她能够活下来的话,结局可能会更加美好,可是,我却不以为然,因为我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去感受。

我认为,黛玉不够坚强,太悲观了。她一看到宝玉和其他女人在一起,便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然后绝望地回到房间默默地哭泣,却不懂得去争取,去拼搏,去打造自己的幸福。哭有什么作用呢,泪水又不会带给你一切,泪水又不会实现你的任何愿望,泪水只不过是你伤心的陪伴!我们甚至应该把黛玉当成一个“反面教材”,我们会为了目标努力,奋斗,会向着目标前进,而不是像黛玉那样退缩!

再来说宝玉,贾府里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混世大魔头,我觉得他更是个好色之徒,一个花心大萝卜,如果他不花心,黛玉就不会痛心,更不会绝望了,就是因为他的花心,让黛玉对这动摇不定的爱情不敢苟同。

说来说去,读完这本书,我总算知道了黛玉和宝玉之间,懦弱和花心就是“致命绊脚石”,更是他们成为“无缘鸳鸯”的原因!

第四篇: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精选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红楼梦有感1

这尤三姐何等刚烈人,在这回中可着实体会到了。

先是之前,贾琏偷娶了尤二姐,又想撮合尤三姐和他大哥贾玲,谁知尤三姐压根不吃这一套,跳起来站到炕上指着贾琏就是一通大骂,还不带脏字的那种,句句犀利,把事情看了个明白,也不避讳,叫那贾琏吓得酒都醒了大半——因为根本想不到是这么个“泼辣户儿”。

“这三姐索性卸了妆饰,脱了大衣服,松松的挽个纂儿,身上只穿着大红袄儿,半掩半开,故意露出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鲜艳夺目。”又说那一双秋水眼,再吃了几杯酒,越发横波入鬓,转盼流光。“这描写的尤三姐可真是风情万种。她是少有的泼辣直率和性感撩人结合,让那贾珍贾琏看得欲进不敢,欲远不舍,真是被尤三姐握于掌中,动弹不得了。那尤三姐也”任性“得很,酒足兴尽后她便撵了贾兄弟二人,自己关门睡去了。

尤三姐在用情方面也是一往情深,她相中的是那五年前有一面之缘的柳湘莲。“他是那萍踪浪迹,轻易不见人影。“可尤三姐说了,这人一年不来,她等一年;十年不来,等十年;若这人死了,再不来了,她情愿剃了头当姑子去,吃常斋念佛,再不嫁人。尤三姐就有这般痴情,为一段可能永远等不到的情,她就能说到做到。

但可惜,痴情儿最终等来的是个悲剧。

柳湘莲有愿定要一个绝色的女子,虽然他后面又说“任凭定夺,我无不从命“,但他到底心里始终有这个念想的。贾琏让他留下个定礼,他倒是十分了解柳是个心不定的人。柳湘莲答应得爽快,将他传代之宝”鸳鸯剑“交去做定礼。”弟纵系水流花落之性,亦断不舍此剑。“这番诚意,看起来貌似挺信得过。三姐看到此剑”冷飕飕,明亮亮,如两痕秋水一股“喜出望外,大概不敢相信幸福来得如此突然,连忙收了,挂在自己绣房床上,每日望着剑,自喜终身有靠。尤三姐喜这把好剑,更喜她终于找到了依靠、哪怕还并不了解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柳湘莲后来从宝玉那儿得知贾琏偷娶尤二姐的事,又犹豫了起来,他说:“路上忙忙的就那样再三要求定下,难道女家反赶着男家不成?我自己疑惑起来,后悔不该留下这剑作定。所以后来想起你来,可以细细问了底才好。”看起来柳这番话有点渣,但仔细想他说出这些话也情有可原。对于这桩“天降的婚事”,他总不能傻乐着就接受了,也知道贾琏不会无缘无故来给他张罗这些。他一个平日常不见影儿的人,怎会随便就交代了自己以后的去处。但他是现在又后悔起来,只能说为人处世还有些青涩,轻易就应下了,还交出了传家宝。又比较天真,想着去要回鸳鸯剑,以一个“家姑母于四月订了弟妇”的看起来就知道是借口的理由想走。那尤三姐哪里听不出来这其中的意思,好不容易等了心上人来,今忽见反悔,又觉得他可能在贾府中听了什么话来,把她当成了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

若真是这样,尤三姐自然是无法接受的,便将鸳鸯剑亲自交还给柳湘莲,交付一瞬间竟用那鸳鸯剑的雌剑自刎了。

尤三姐恨柳湘莲吗?大概不是,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五年的盼望以为终于要开花结果,可到了却不了了之,反倒要被心上人误会成淫奔无耻之流,既然这一朵痴情已碎,倒不如一死了之来纪念,也要叫那柳湘莲看清,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那柳湘莲见此,惊得大哭,万万想不到是这等绝色、这等刚烈的女子。连哭几场,昏昏默默,告辞而去了。

最后是一个有些“传奇”的结局:柳湘莲看那尤三姐一手捧着鸳鸯剑,一手捧着一卷册子向他哭道:“妾痴情待君五年,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报此痴情。妾今奉警幻仙姑之命,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千情鬼。妾不忍相别,故来一会,从此再不能相见矣。“柳湘莲不舍,忙于上来拉住问时,那尤三姐一摔手,便自去了。

自此柳湘莲惊醒,似梦非梦。睁眼看是一座破庙,旁边坐一道士。柳湘莲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去了。

或许是对尤三姐的愧疚,又或是对情的困惑,柳湘莲,这个本是萍踪浪迹的人,在为尤三姐的痴情所震撼之后,又消失于天地之中,飘然而去了。

读红楼梦有感2

最能形容黛玉的,我想,就是诗了。诗,是对一个女子灵魂最高度的评价。一部红楼,诗文贯穿其中,成了全书的灵魂,而黛玉便成了藏在诗文中的玄机。黛玉把自己的一生谱成了一首“感时花溅泪”的诗。曹公笔下的人物是充满着诗性美的,我一直觉得,是诗歌让林黛玉这个形象立体起来。诚然,黛玉如诗。

颦儿的才情带有诗意美,具有一种独特的婉转风流。黛玉自己的诗,有两种表现。一种风流缠绵,哀婉动人。一种才思无限,引人入胜。在黛玉的每一首诗里,我都能深深感到林黛玉那令人敬佩的才华,是让人那样百感交集,悲欣交加。她的诗韵致是洋溢的,我看到了她最活泼、最可爱的一面。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潇湘妃子,而不仅仅是怨天尤人的颦儿。这样的一诗性女子在表现她的内心的那种莫名的感受时,她的一言一行又是给人怎样的韵致呢?

黛玉的诗每次出场都会让人惊艳,其中最让人熟知的莫过于《葬花吟》了,从小我就听闻“黛玉葬花”这一经典情节,但那时我对黛玉的身世一无所知。而现在,我已长成和她一般大,而她却没变,我想,女诗人是永远不会变老的吧!就是那天,我目睹了黛玉气怔,立在宝玉门外,几番思量,滚下泪来。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边的花阴之下,戚戚悲悲的呜咽起来。我才明白她的苦衷,我才明白“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阁”。

随后,我随黛玉去了花冢,我亲眼看着她把花收入锦囊,葬入土中。“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剖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眼里目睹了花的命运,心中悟透了自己的归宿,她葬花就是在葬自己!“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的泪不是为了博取同情,更不是自怨自艾,而是真情的诉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这是她对残酷现实的控诉,对命运给自己安排的漂泊之无奈,黛玉小就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属于她的那份温暖,从小寄人篱下,饱尝无家漂泊的艰辛。柔弱的女子生活在悲情的诗中才是不朽的源泉。每次读到《葬花吟》,我的泪就会止不住的流。她为花写诗,我为她写诗。

自结诗社以来,黛玉的诗风流别致,拔得头筹,大放异彩,不愧为令人敬佩的“咏絮才”。如果说其他人的诗歌是一块精美绝伦的美玉,那么林黛玉的那三首诗《咏菊》、《问菊》和《菊梦》就是以这块美玉为底的绝世无双的浮雕。“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黛玉借菊来抒发自己不被世人理解的情怀。她将陶潜引入诗句,既歌颂了菊花的高风亮节,也暗示了自己高洁的品格。整首诗深婉、秀美。只有聪慧灵秀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篇。此外,与《葬花吟》相呼应的《桃花行》,不仅是桃花诗里的精品,更是超越了古人。“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颦儿用强烈的对比写法描述自己的痛苦,既为桃花的命运而悲伤,更为未来的命运而担忧。恨却无力回天,爱却不能援手,唯有两行深情的眼泪。这首诗经过多次换韵,抒发的情感也随着文字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这是一个由花人相映过渡到花人交融,达到景为情设、情为景触的艺术效果,最后一气呵成达至以花自喻薄命的立意,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黛玉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然是一首诗,却也是一段青春,也是一种人生,既是凄美的吟咏,也是真诚感情的流淌和激荡。

黛玉是一位真正的女诗人,她的多愁善感,在我眼中成了女诗人的独特禀赋。她的故事,葬花、夺魁、焚稿……都在我脑海里一遍遍的回放,好似就在我的眼前,生活在我的身边,那么真实,比我的邻居还要真实,还要亲切。

恰是这样美丽而才华横溢的一位诗人,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了全部的生命,这无疑是让人敬佩而又心痛的!然而,无关乎其它,我确早已沉沦在她那些沁润心灵的诗句当中了!

读红楼梦有感3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看着这模样竟有些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性”,这是我对你的初识,你刚现身,便给我留了一个美好如梦中初晨的身影,让人想要去追寻,再细细察看几遍书中原文,我却不免将书掩上轻叹一声。

甄英莲,真应怜,是该怜你命运多舛,一生坎坷,还是应怜你菱花空对,万雪岑岑?我想,最该怜的,还是你生于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罢。

朝为父母掌中宝,夕为贩子脚前货。你经了多年的漂泊辗转,终遇得一良人,遇得一个将真心托付于你的冯渊,是你的命运有望了吗?孰料拐子又将你卖与他家,孰料薜蟠会打死冯渊?许多的文人学者说你陷入富贵温柔乡,便转眼忘却有情人,应该在那时便去殉情而亡。

可我知道,那不是你。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他们没有历过挨打挨骂如家常便饭的苦日子,没有历过三天五天无衣取暖的颠沛流离,没有历过两面三刀的人心晦涩,又怎会知你呢?或许你所想求的,仅是日子从此安稳,你累了,只想找一个地方栖息永居,可以暂时让你身上的伤痛有所舒缓……

书门中出,可笑的是你只能自己偷空学诗,你是侍妾,是丫鬟,是那不值得问一问冷暖饥寒的货物。你恐惧众人的言语,恐惧宝钗的言语,可这一次,你是如此的勇敢。你同黛玉学诗,甚至学到“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着地下抠土”的程度了,连曹公都要说起你对诗的痴迷啊,“呆香菱学诗”这可不就是你?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你是忆起自己的无依了吗?抑或是忆起自己的波折了吗?你的人生为什么如这诗中的月般,不使永团圆呢?你才华如此,何以累及你到嫁给薛蟠这样的人呢?是贾雨村听信葫芦僧而乱判葫芦案,还是当时贾史王薛同气连枝,势力庞大,而甄家早已被烧成了瓦砾场,再无辉煌?是冯渊命薄而薛蟠强势,还是那拐子丧尽天良,人道尽失?……

这些,终归于封建王朝统辖下人命的鄙薄。细细想来,倘若你没有这番容颜呢?是会被断了手足乞讨还是会烙上熊皮卖艺呢?由是观之,可怕的不是你父亲好友的置之不理,不是薛蟠的暴虐无度,不是这番那番的人情世故,正如“悲哀的不是狼吃阿毛,而是封建社会吃祥林嫂”。

你似乎就此尘埃落定,身世安稳下来,可这一切却如梦般被一场暴风雨狂击而碎,再寻不得。世上之痛苦,不在于一生痛苦,而在于得到幸福后再尽数剥回。你忍受着夏金桂的泼辣无赖,忍受着宝蟾的挑弄耍计,忍受着你一心一意侍奉的夫君薛蟠的毒打。薛蟠那些棒棍相加,是相当于多少尖刃细细剐在心上?

你不敢反抗,不敢回驳,因为那是封建制度下铁一样的枷锁,早已紧紧枷住你的手脚,动弹不得。那,为什么不像夏金桂一样呢?虽然做得恶人,可却能保全身家性命,不必如此被蹂躏践踏。只因为你身处异乡,没有后盾,薛姨妈护你,是怕传出去失体面;宝钗护你,是念着你这些年为奴为婢的情意,众人都暗含心机,你只能在其中委曲求全,半分迁就。

高鹗笔下,你是幸运的,你终于修得正果,成为正夫人,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多年积怨,心中郁结,偏又又生了副灵空的性子,身体怎能扛得住呢?宅门落败,万事俱废,你叫人拿何来维续你那虚弱的身体,高雅的外表呢?薛蟠之性,风流无耻,昨日凤今日鸡,这种事情岂不常见?

“致使香魂返故乡”这是你的结局,有人觉得这是悲剧,可我却不觉,赤裸裸来自当干干净净去,你是莲,是水中芙蓉,你不愿沾染世俗的半分心机,那便化作一缕香魂,魂归故乡罢。或许这样,你才得以选择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夫婿罢。

叹香菱,叹你命运悲;梦红楼,转眼皆消散。

愿这世间女子,不必再经香菱一般的命运,能承欢膝下,与父母笑脸相迎,能自在地沐浴在春日媚光中,映着几树青葱,笑靥如花。

读红楼梦有感4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暮尽红颜老,花漆人亡两不知。——题记

记得之前很少读名著,一般都是以一种看电视剧的爱好而了解了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有一次,朋友突然对我说,不要只看剧不看书,剧是一个给你策划好的画面,而书是有无限的画面。于是,便认真地捧着书,沐浴着微风细雨,阳光晨露,开始了一场贾府之旅。贾府之中,十二金叉的命运悲凉凄惨,有人或许从有了名字便开始经历磨难: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元迎探惜的谐音便是原应叹息。怜惜王熙凤吗?我怜惜,或许她生错了时代,如若在21世纪的新时代,她绝对是位女强人。但在那个封建时代,她善弄权术,心思殆毒,例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破坏黛玉婚姻,最终不免落了个“机光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但她若生在平凡之家,有一个疼爱自己的丈夫,又何尝会是如此结局?怜惜林黛玉吗?我怜惜。曹雪芹笔下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有一个女子,她寄人篱下,渴望真挚的感情,但在森严冷漠的封建大家族中,只能凄惨死去。如若父母健在,朋友又多,又怎会多愁善感、为何不是王熙凤般的泼辣?为何不是宝钗般的圆滑?有人说,在红楼梦里,最热闹的是元妃省亲,最有趣的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最凄惨的是黛玉焚稿。怜惜薛宝钗吗?我怜惜。爱着贾宝玉,却不能以自己的名义与他成亲,顶着他人的名号与自己最爱的人成亲,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人前待人和善,不起冲突,小心谨慎,是人见人爱的薛宝钗。可命运给她的是独守空房,孤寂一生。如果宝钗有新时代的思想,何必再一棵树上吊死?怜惜袭人吗?怜惜晴雯吗?怜惜妙玉吗、自然怜惜,袭人有个聪明头脑,却最卑躬屈膝;晴雯反抗叛逆,却被封建捆住了手脚。最让我怜惜的是贾元春!明明只是一个弱女子,为何却背负起家族的兴衰荣耻,一如皇宫深似海。在宫廷剧中,知道当皇上的妃子非常不容易,要对付其他许多妃子,勾心斗角,争风吃醋,一不小心就会丧命。元春最后的下场不过是英年早逝。花季少女,“背景离乡”,如何承受得住?如果她只是一位普通女子,早已在家相夫教子,幸福生活,可不是,她是贾府千金,一生下来,就注定了这样的命运。“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宝黛的爱情故事悲剧下场。

或许是因为黛玉的清高个性所致的,她的自卑,自尊,自怜无不令人痛哭流涕。在她《葬花词》中祖露无遗:

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①,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②?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③。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我怜黛玉,怜宝钗,更怜那封建时代中命运悲凉凄惨的红颜女子,她们不如巾帼英雄,却有着对命运反抗,顽强不屈的精神。

读红楼梦有感5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迷离虚罔间,清人曹雪芹作了一个梦。梦里,有个叫做“大观园”的女儿国,是清白女儿的 伊甸园。温柔的女儿,多情的.女儿,善良的女 儿,聪慧的女儿,俱婷婷地立在这里,欢喜着,忧愁着,抚掌而笑,默默垂泪。

黛玉跟着进士贾雨村读书,会识字断章,娇怯羸弱的身子隐不住逼人的才气和多情。进了大观园,这一切都自然地显现了出来。自是立着,便是一番别样娇美,及见了别样风流的宝玉,竟都有一种宛若隔世而相识的感觉。猛然,宝玉看着她:“可也有玉没有?”黛玉有些疑惑,却也乖顺地摇摇头。不料这竟引来痴狂的宝玉摔了被视为命根的佩玉。夜阑人静,黛玉暗自垂泪。冥冥中,她找到了自己命中注定的这个人。注定,她一辈子的眼泪都是要给他的。

黛玉是平凡的,亦是不俗的。周身是纯然的灵气,宝玉引其为唯一的知己。在共同的成长过程中,两个情趣相投的人都意识到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静静地爱着,单纯地以为一切都可以如此这般地平静下去。即便有“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的忧虑,也只当是有生之年,知己长相伴了。葬花的林妹妹,咏月的林妹妹,抹泪的林妹妹,俱在宝玉的心里了。那样的善良、多情,尤其是别样的纯净和灵气——在宝玉心中,她是无人能及的。即便是她的爱耍小性子,他都体谅了,包容了。

可是这样的一段情,经注定没有好的结局。自平静的生活里加入了一个怀着“金玉良缘”的薛宝钗,宝黛一段情便**不定。宝钗的深明大义、恪守礼制,都是林黛玉所不及的。又由于黛玉终日抱病,贾母断是再疼她,也不愿让宝玉娶了她。爱谁,宝玉是可以选择的。但是娶谁,却由不得他作主。便纵一个想得心力憔悴,一个哭得柔肠寸断,也只被当作少年无知而已。

任云淡如许,玉色凄凄,都只为风月情浓。举案齐眉,胸意难平。宝黛相爱着,爱得荡气回肠,惊心动魄。但是世事并非他们所能把握的。作为一个名门旺户,事事都须循着礼制。身居内苑,初涉世事的他们都未尝意识到这一点。直到使自己爱着,贾母宠着,却不料宝玉命中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虚无缥缈,人生在世,难免风云流散”。泪淹没了誓盟。

黛玉的一生都是在梦里的,正如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失父丧母,孤苦伶仃的黛玉在贾府找到亲人,找到知己。她把自己的一切感情,一切的眼泪,都洒在了这里。

潇湘妃子的多才是大观园里人尽皆知的。满身的凄苦,满心的惆怅,却只念些“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竟应了自己一句“是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痴痴的宝玉以为自己娶的是林妹妹,欢喜万分地急着搬离了怡红院,坐立不安,只待新娘的到来。张灯结彩,喜气非常。

但他满脸堆笑,揭开新娘红盖头的那一刻,却不知朝思暮想一心期盼的林妹妹竟在凄清冷静的潇湘馆“香魂一缕随风散”。她的泪确是为他流尽了:“宝玉,你好……”言未尽,命先绝。

宝玉说,“我有一颗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她要过来,横竖给我带来,还放还我肚子里头。”他没有等到林妹妹,因此便没有那颗心了。

前前后后,大观园的女儿们,连同宝玉,都四散了。远嫁的探春,出家的惜春,跳井的金钏,自缢的鸳鸯,触壁的司棋,被劫的妙玉……失了凡心的宝玉则“俗缘已毕”,顿悟出家。他做到了对林妹妹唯一的誓言:“你死了,我当和尚。”只苦了宝钗带着尚在腹中的胎儿独守空闺,一生无依。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人俱散,梦已了。往后多少的故事,皆与这些梦中的人无甚关联。有温柔的,善良的,多情的,都化成一抔土,一缕香。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第五篇: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精选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红楼梦有感1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生动地描述了18世纪末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人物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具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色,值得后人品味和欣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中国书法、绘画、诗歌、歌曲、音乐等一切优秀的传统技法。并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的悲剧。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读《西厢记》,埋黛玉的花,救花救蝶,文清补皮毛,鲍芹造雪,黛玉烧文稿等。这些也都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的浮图、诗意的眉眼、聪慧的表情、深邃的笑容、动人的垂泪、脱俗的品味和天生的文采,这些都是作者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艺术修养培育出来的结果,她那充满诗画的特殊魅力始终荡漾在十二钗群里,东方文化的芬芳也就此散尽。曹雪芹真实再现了《红楼梦》中人物的复杂性,让我们读起来仿佛作品中的人物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不可能是德、笨、善、恶、公平、正直的。不仅贾宝玉、林黛玉是把作者的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放在一起的主角,就连臭名昭著的人物王力可凤姐也没有把她全部写坏,而是在可憎中夹杂着一些可爱,从而表现出各种矛盾复杂的现实情况,形成迷人的现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艺术描写,揭示其不同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一些不成文的、没有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中也有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读红楼梦有感2

我用目光扫过那本书,安静,沉谧;尘埃在岁月中抹去,昨日的梦呓隐约间透露出这本红楼。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开卷寥寥数言,为我们展示了亦真亦幻的红楼世界。

踏破时间,回首那一段缠绵凄苦的情史,一段大家庭的落寞史。初识黛玉,容颜惊艳,明眸皓齿。“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只是那双眸子却总是含满了泪水。宝玉,娇生惯养,却也才思敏捷;嬉笑不羁,却也纯真无邪。相见时的似曾相识,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早已注定。就在这大观园之中,宝黛互相的情愫至此开始酝酿,一个是良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缘分。初识宝钗,“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却也容颜姣好,端庄贤淑。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木石前盟终不敌金玉良缘。

千古红楼,梦一回,前生是那颗世外仙姝;这一世化作了这个叫黛玉的女子。她那照水娇花、扶风弱柳的娇弱身躯里,蕴藏着超过脂粉的不凡禀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样精致婉转的别样情怀,还有那深深隐藏在思想深处的叛逆情怀,在世俗小人眼中是那样的不和谐。她只好寄情诗词,在文字中寻找真谛,排解愁绪。

那样的孤独无助,让人隐隐心疼。“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花似眷,似水流年。”那时的她,一定冷到了极点,犹如一枝秋菊,俯仰那早已成为春泥的落红。那一刻清香,滋蔓了她的一生。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是的,她高洁地离开了这个尘世,焚稿,断痴情,她流尽了一生的眼泪,只为了报答前世的恩情。“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对于宝钗,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她是封建淑女的完美典范,集美貌与智慧于一体,而且稳重温柔,识大体顾大局,完美无瑕。我个人很欣赏她,但她的身上有极大的功利思想。“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她的柳絮词隐藏了她内心的青云之志。

相比黛玉香消于陨,宝钗的结局也令人心痛,本是如花的年龄,本是要让人怜爱的岁月,却只夜夜对着明月孤独,惆怅。难以想象,那一个个夜晚,她一个弱女子,如何熬过,宝二奶奶外表风光无限,可她内心苦痛几人知?

王熙凤,果断、泼辣,心肠狠毒,害死尤二姐,坏事做尽。但我对她怀有深深同情,从另一个角度讲,她是标准意义上的女强人,把贾府上上下下的事务处理得有条不紊,几乎没有出过乱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当家人的角色,而且最后王熙凤身患重病,还要处理贾府事务,最后遭亲人背弃,只有平儿尽心侍奉,也是可怜呀。

湘云是我最钟爱的女子,她可爱,呆萌,纯洁,极其灵秀;她憨厚,朴实,爽快,不拘小节。“醉卧花下,红香散乱,蜂围蝶绕,香梦沉酣。”她醉卧芍药裀,极富浪漫主义气息。可惜,如此“真善美”的女子,到头来还是一场春花秋月之梦。

红楼女子,都是人如初见的开端,悲画扇的结局。

千古红楼,如一梦。

读红楼梦有感3

我有一偶像,极美。芳名——林黛玉。

美在诗意

“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不错,她如花般温柔,似柳般多情。她不仅眉宇间流露出缕缕诗意,还实为大观园中的一名文人骚客。世上唯有她会怜葬花泣残红;世上有唯有她会才思敏捷咏秋菊。如若她没有奇思妙想,又怎么会吟诵出“偷来梨芯三分白,借得梅花一魂”的诗句?如若她不傲立于芸芸众生,又怎能吟出“孤标傲世偕谁赢,一样花开为底迟”的歌赋?呵,好一诗意女子,好一林黛玉!

美在聪慧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林黛玉不为是聪慧的,她初入贾府,时时留意,处处提防,步步为营,生恐羊入虎口。她将贾府的一切明枪暗箭都看在眼中,却从不纠缠于是是非非,勾心斗角之中。实为聪慧。在贾宝玉抱病而卧的那一段。她见向来深谙世故的凤姐,迟迟未来探望,心中不由得诧异,但想了想就释然了:凤姐留了个的心,怕是不肯私下帮忙,为了让贾母、王夫人等人瞧见,便少不了要打个“花胡哨”。果不其然,凤姐就带着一大班人蜂拥而来,围住宝玉嘘寒问暖,林黛玉在一旁乖顺的瞧着,不吱声。她向来爱憎分明,她可以含笑为赵姨娘让坐,却断然不会如薛宝钗一般曲意逢迎他人。呵,好一聪慧女子,好一林黛玉!

美在真情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花雨”林黛玉不为实真性情,她的性格中有一种独有的清高和冷漠,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对世俗不屑一顾,这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面对扑面而来的流言蜚语,也如同掸去肩上积雪般轻描淡写毫不在意,也唯有她可以在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遐讳;她不喜巧言令色,总是言随心至。呵,好一真情女子,好一林黛玉!

我崇拜林黛玉,她不仅生得容貌清丽,还兼有诗才,冰清玉洁。实在为我的偶像!

读红楼梦有感4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我早就想好好读一读了。今天妈妈给我带来了一本新书,我一看竟然是“它”,高兴的一蹦三丈高,马上就捧着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一部含笑的悲剧。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主题,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变迁。这 部不朽的名著出自著名文学家曹雪芹之手,它以独特的手法传神的勾勒出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多种人物形象。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就是林黛玉了。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很有才华的人,她写了很多诗,其中我最喜欢《葬花词》了,内容是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从这里可以看出林黛玉是一个孤高自傲的人,她向往自由的生活,却因为生长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里,最后却吐血身亡,落了一个悲剧下场。看到这里,我都要哭了,我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特别憎恨那时候那种传统的封建社会,所以丑恶的封建社会最后必将会走向灭亡的命运。

读完《红楼梦》,我感慨万分,它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于恶,更让我明白要好好珍惜现在,命运要靠自己去掌握,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读红楼梦有感5

记得第一次接触《红楼梦》是在小学一年级,拼音版,很精致的插图。上五年级的时候开始读原著,直到现在,已经读了多遍。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理解,新的体会。在我的心目中,它始终是四大名著之首。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而又最复杂的作品。书中对人物、环境、语言,以及对服饰、食物、陈设、古代建筑、琴棋书画等的描写,都是十分细腻的。贯穿全书的线索也是非常多的,所有人物的命运都在文中有过许多暗示。文中还有许多诗词,不但美,还能体现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当然也预示了人物的命运。书中还对当时官场的黑暗,封建家庭的腐朽以及各种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曹雪琴毕生心血倾注到了这本书上,可以说是用泪哭出了这本旷世奇书。

在这本书中,每个人的性格都十分鲜明。就拿林黛玉来说吧,她小心眼,见不得贾宝玉和别人好。她多愁善感,虽然有贾母的万般疼爱,但她认为自己寄人篱下、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因此养成了敏感、多疑的性格,这一点从她的诗中可见一斑。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到“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再到“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都是缠绵悲戚的诗句。她抵触封建科举制度,淡泊名利,从不规劝宝玉读书考学、立身扬名、光宗耀祖,这是她和宝玉的相同之处。

薛宝钗就截然不同了,她大度豁达,面对林黛玉的讽刺挖苦,她从不计较。她知道黛玉体弱多病,就经常拿着补品来看望她。她善解人意,捡到了邢岫烟的当票,知道她生活拮据,就悄悄地把她当的衣服拿回来。她作的诗从没有轻浮之语,全都含蓄浑厚,温雅沉着。写螃蟹诗的“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更是以小题寓大意,讽刺了世人。她贤德,始终规劝宝玉读书,考取功名利禄。她圆滑、世故,不肯得罪一个人,大事小事都做得很好。这应该就是王夫人选她而不选林黛玉作儿媳妇的原因吧。在现代社会,恐怕宝钗比直率的黛玉更讨人喜欢。

说起红楼梦。还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王熙凤。她性格泼辣、口蜜腹剑、心狠手辣,害了很多无辜的人。但也有她的优点﹕做事果断、奖罚分明、有领导才能,把一个大家庭管理的井井有条,是古代版的女强人。

除了这几位之外,还有大大咧咧的史湘云、懦弱的迎春、以及多情,生性钟爱女子的贾宝玉等众多人物形象。

《红楼梦》,无论是在文学价值还是在艺术成就上,都是一本值得我们研究一辈子的巨著。

读红楼梦有感6

一本《红楼梦》在手里翻来覆去,最终还是停留在“香菱学诗”一节,大多读过《红楼梦》的人,总会对这一节留有印象。细细读罢,闭目沉思,禁不住对林黛玉的教学艺术拍手叫好。

黛玉教香菱学诗时,不是煞有介事地高谈阔论一番,让学生“闻”而生畏,而是颇为随便地对香菱说,“作诗有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你看,黛玉短短数语,便总结出了作诗的基本常识,既强调了要领,又消除了香菱学诗前对诗的神秘恐惧,一下子就把香菱引进了艺术的门槛。

听了黛玉的话,似乎茅塞顿开的香菱轻松地言道:“原来这般规矩,竟是没事的,只是有奇句为止……”针对香菱的话,黛玉又因势利导,指出作诗立意要紧,倘是意趣真的,词句修饰不妥,也使得的。在这里黛玉强调了“立意”“意趣”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将香菱对诗的感悟引向深一层的艺术境界。

教,是为了不教。坚持启发式教学是黛玉教香菱学诗的基本原则。无论是诗歌理论的讲解,还是指导香菱阅读欣赏,她都始终贯彻了这一原则。

一次,香菱对黛玉说:“王维的五言律诗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有情。”黛玉听后,首先对香菱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予以肯定,接着又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使香菱完成了从抽象理解到具体感知的学习过程。

如果说,在引导学生探求新知的过程中,不故设屏障,善于拨开迷雾,探幽发微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的话,那么,林黛玉一步一个脚印地引领香菱步步步入诗歌艺术殿堂,则不愧为一名顶尖的优秀教师。

读红楼梦有感7

“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他与她到底是没来由的缘分。

这年黛玉正值芳华,带着谨慎与懵懂,入了贾府。那天阳光朦朦胧胧,她着一袭长衫,与姊妹们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她生了双暗含秋波的眸子,莲步轻移,朱唇轻启,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轻软如同花影,若在万紫千红中,也定能一眼就认出她。

初相见,宝玉眸子里映着如脉脉春风的柔情千种,见黛玉第一眼便喜得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像风过处的暗香朦胧,她也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他们两人都陷在这惊鸿一瞥里了。也应了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宝玉道出的那‘颦颦’二字,似痒痒的甜蜜涌进她的心窝。这缘,似白月光,照耀了二人的心房。

黛玉眉间总染着红尘的些许愁思,是宝玉的爱成了她冷清世界里唯一的温暖,亦成了她的生命之火。浅浅轻语,耳鬓厮磨,深深思绪,魂牵梦萦,这些都如同从云女的颈上滑落的漫天温润的雨,凝结在黛玉心尖。她恋着他,像酒,浓且纯。他们二人,心心相惜,都有着一颗灵性执着仿佛随手便可摘下黎明流韵的心。你不言,我不语,只相视一笑,便可知对方心意,这情,凝聚成一缕如玉的梦,也本该这般续下去的……

可黛玉多愁善感惯了。那日,她错疑宝玉,不顾夜里湿寒,独自一人于花荫下,低声呜咽。望着满地的狼藉,可想而知的那每一片花瓣上,写满的是她眸中的哀凉与痴想。泪又是一阵暗涌,抬手试去,试不掉的唯有那阻不断的愁绪。旦日,时光微凉,昔日那一幕幕的温情被春水浸泡。带着刺骨的冷,她来到山间,步履轻盈,生怕扰着满地的落红。纤弱的身子映照在烈阳下,越发地清瘦单薄更是像极了那在溪边浣纱的西子。微风轻抚,早已带走铅华,清绝明净。惹得人心房掠起旖旎,却不曾柔和。更抚不平微皱的眉,消不了满腔的苦。那白月光,到底是浸满黛玉的忧伤。在每一个夜里,深深凝望。

满腔的话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说起,亦不知向谁倾诉,惟将两行痴泪挂满。在万般绝望的一刻,用素手举起那无情的花锄,泥土飞扬间,那挥洒满地哀愁的落花,最终却收去一片苦痛。淹没了她处处的哀叹,葬了她的情思,引得宝玉悲痛倒在山坡,那怀中的落花洒满一地,无人再去怜惜。

一个春日,花飘零,人飘零,爱亦飘零,飞花万盏,像极了她的一生,荣华而短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琉影清浅,暗香浮动,再提笔,道出娓娓愁苦,待红尘终了,仍是负了尘缘,负了卿……

读红楼梦有感8

有人说:“读《红楼梦》,当你读了许多回时,你的体会是与刚开始读的时候不同的。”当时我还是半信半疑,但以后,我便体会到了这种奇特之处。

在这些内容中,令我最难忘的,便是在第七回中描写的冷香丸了……

这段内容始于周瑞家的人来向王夫人禀报刘姥姥走了这个消息,恰好王夫人与薛姨妈在谈话,便也和薛宝钗聊起来。

刚开始她们只是聊聊家常,但不知怎么的就带出了冷香丸这个话题。

宝钗天生带有一股热毒,请了许多名医也治不好。宝钗家可是皇商,专为朝廷采办,财大势大,照理说碰到个疑难杂症也不难治愈,唯独宝钗的病无从下手,直到一个和尚给了一个秘方——冷香丸。

构成冷香丸的几味药十分奇特,并且配成的概率极小,这几味药是春天的白牡丹、夏天的白荷花、秋天的白芙蓉、冬天的白梅花的花蕊各十二两,在来年春分晒干、研好,再要雨水这日的雨、白露这日的露、霜降这日的霜、小雪这日的雪各十二钱,调匀、和着之前研的药,加些甜的,丸成龙眼大的丸子,发病时用十二分的黄柏煎汤服下。

在这初看时只觉得可笑而繁杂的方子里,其实有很深的内容。

先看那几种花,其中的共同点显著——都是白色的。读过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白色的代表人物是林黛玉,她多愁善感,追求精神上的高度,而薛宝钗虽然进贾府的时间比林黛玉晚,却是金陵十二钗中最惹人喜爱的,用白色来压那热情的红色,再合适不过了。后面的几种水也是如此,由于在中医中,水是寒性的,用“寒”也能压住“热”。

但为什么花蕊要在来年春分这日晒干呢?因为这时冬天刚过,天不是太冷也不太热,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也的确,这味药是让人的身体保持平衡,不要过阴或过阳,作者曹雪芹一直信奉着这种中医的理念。

按照这个理念,为何又要用黄柏煎汤呢?黄柏是一种极苦之药,宝钗平日都十分快乐,为何用黄柏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红楼梦中,像这样的字句还有很多,只有细心挖掘,从字里行间才能体味出作者写作的理念。

《红楼梦》这部千年难遇的奇书,不愧为四大名著之一,值得大家细细品读啊!

读红楼梦有感9

我最爱读的书便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以及它最终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令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贾宝玉从小过着被捧在手心里的日子,再加上衔玉而生,被他的祖母视为珍宝。他每日与女孩子玩乐嬉戏,不顾学业,而且软弱无能。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当然,贾宝玉也很惧怕这个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多是心灵肮脏,争夺权利的人,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和林黛玉两情相悦,真心相爱,却也逃不过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她经常落泪,别人都说她心眼小,她只有贾宝玉这个知己。林妹妹身体弱,经不起折腾,每天都喝药,都快成了药缸子了。她最后死的太可怜了,不仅芳魂早逝,而且死的时候还带着遗憾和悔恨。

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女孩了。她为人处事都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每一个人,每天戴着虚假的“面具,”就算她最终嫁给了贾宝玉,又怎么样,终究得不到他的心,最后还不是独自一人?

读完《红楼梦》,我了解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美与丑,善与恶,在感叹他们悲惨命运的同时更让我懂得要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封建腐朽的事物必将走向灭亡,新事物必然要取代旧事物,因为再厚的乌云,永远也遮挡不了太阳的光芒。

读红楼梦有感10

四大名著想必是孺妇皆知,四部佳作各有千秋,而我却认为,《红楼梦》最为引人注目。她不似《水浒》,写草莽英雄、江湖豪杰之事,行侠仗义、报仇雪恨之心;也不似《三国》,写雄主名王、谋臣勇将之事,攻城略地、纵横捭阖之心;更不似《西游记》那样,写求取佛经、历尽磨难之事,斩妖除魔、伸张正义之心。她犹如一个“新新人类”,竟是描述了一群少男少女,特别是以妙龄少女为核心所展开的故事画卷,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封建社会是没有人权的,特别是在末期,更是不把人当人看,而女性的地位,根本就不存在。历史上,在战况危急之时,围城之中,没有粮食,便将城中的女人全捉来吃,这样的事情多次出现在史书上,还不是野史,而是辉煌的正史!而就在这样的社会,就出现了这样一本书,书中的女性,个个聪明美丽,有自己的想法主见,有自己特殊的行止见识,好像现今“女强人”的先祖,并且,还有一个七尺男儿说出了“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怎能不谓之是石破天惊的大事!

再来看看写出这本看似“叛逆”的书的作者,他就是“曹雪芹”。书中的取材,大多都是来源于他年少时的笑声与泪水。我曾经看过一段文字,曹雪芹的写作目的就是要“使闺阁昭传”,让天下后世人知道“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泯灭其也”。他也曾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比裙钗;我实愧则有,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听,这不正是当初宝玉在那些女子前,自惭形秽,以“浊玉”自称的原型么?不难看出,贾宝玉就是曹雪芹的化身兼“进化级”了。

宝玉,如同是封建社会孕育出的“新人”胚胎,显然与那个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开始时,这个问题就显露出来,在他年幼抓周时,一把就抓个脂粉钗环,让贾政当机立断,他将来不过是个酒色之徒,从此对宝玉只有蔑视与不屑。而宝玉,从小,就与丫鬟姐妹们“混”在一起,玩的不亦乐乎,更是鉴证“酒色之徒”这个称谓。他除了对贾母和王夫人等的亲人之爱,对身边的每一位女子都喜欢着,尊敬着,举止也亲密无间,但没有半分逾越。也难怪,鲁迅也称之“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

当然《红楼梦》是女性的颂歌,其中女子多得眼花缭乱。她们,汇聚在大观园中,就像个小小的女儿国。这些女孩儿,都容貌俊秀,浑身散发着青春的纯洁气息。她们虽说是大家闺秀,却不似自古以来的女儿一般:在家中,对父母唯命是从,出家后,以“三从四德”为毕生目标。她们有自己的主见思想。书中有两个重要人。一是林黛玉,二是薛宝钗。命运将她们俩与宝玉紧紧相连。面对黛玉,宝玉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因为,黛玉懂得他这个“新新人类”的思想,两人同枕一个枕头,躺在床上说着悄悄话,对男女有别之类的世俗视而不见,显然是两个趣味相同的人儿。而对宝钗,宝玉是相敬相爱,但心里总有隔膜,宝钗处事是圆滑的,比黛玉得人心多了,可正是她对任何人都那样温和,就越发让人无法走向她的内心。可贾母她们也发觉宝钗是当妻子的最佳人选,毕竟黛玉那温顺下隐藏的叛逆让长辈们不安,正是如此,故事终于走向了最后……

读红楼梦有感11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迷离虚罔间,清人曹雪芹作了一个梦。梦里,有个叫做“大观园”的女儿国,是清白女儿的 伊甸园。温柔的女儿,多情的女儿,善良的'女 儿,聪慧的女儿,俱婷婷地立在这里,欢喜着,忧愁着,抚掌而笑,默默垂泪。

黛玉跟着进士贾雨村读书,会识字断章,娇怯羸弱的身子隐不住逼人的才气和多情。进了大观园,这一切都自然地显现了出来。自是立着,便是一番别样娇美,及见了别样风流的宝玉,竟都有一种宛若隔世而相识的感觉。猛然,宝玉看着她:“可也有玉没有?”黛玉有些疑惑,却也乖顺地摇摇头。不料这竟引来痴狂的宝玉摔了被视为命根的佩玉。夜阑人静,黛玉暗自垂泪。冥冥中,她找到了自己命中注定的这个人。注定,她一辈子的眼泪都是要给他的。

黛玉是平凡的,亦是不俗的。周身是纯然的灵气,宝玉引其为唯一的知己。在共同的成长过程中,两个情趣相投的人都意识到对方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静静地爱着,单纯地以为一切都可以如此这般地平静下去。即便有“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的忧虑,也只当是有生之年,知己长相伴了。葬花的林妹妹,咏月的林妹妹,抹泪的林妹妹,俱在宝玉的心里了。那样的善良、多情,尤其是别样的纯净和灵气——在宝玉心中,她是无人能及的。即便是她的爱耍小性子,他都体谅了,包容了。

可是这样的一段情,经注定没有好的结局。自平静的生活里加入了一个怀着“金玉良缘”的薛宝钗,宝黛一段情便**不定。宝钗的深明大义、恪守礼制,都是林黛玉所不及的。又由于黛玉终日抱病,贾母断是再疼她,也不愿让宝玉娶了她。爱谁,宝玉是可以选择的。但是娶谁,却由不得他作主。便纵一个想得心力憔悴,一个哭得柔肠寸断,也只被当作少年无知而已。

任云淡如许,玉色凄凄,都只为风月情浓。举案齐眉,胸意难平。宝黛相爱着,爱得荡气回肠,惊心动魄。但是世事并非他们所能把握的。作为一个名门旺户,事事都须循着礼制。身居内苑,初涉世事的他们都未尝意识到这一点。直到使自己爱着,贾母宠着,却不料宝玉命中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虚无缥缈,人生在世,难免风云流散”。泪淹没了誓盟。

黛玉的一生都是在梦里的,正如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失父丧母,孤苦伶仃的黛玉在贾府找到亲人,找到知己。她把自己的一切感情,一切的眼泪,都洒在了这里。

潇湘妃子的多才是大观园里人尽皆知的。满身的凄苦,满心的惆怅,却只念些“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竟应了自己一句“是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痴痴的宝玉以为自己娶的是林妹妹,欢喜万分地急着搬离了怡红院,坐立不安,只待新娘的到来。张灯结彩,喜气非常。

但他满脸堆笑,揭开新娘红盖头的那一刻,却不知朝思暮想一心期盼的林妹妹竟在凄清冷静的潇湘馆“香魂一缕随风散”。她的泪确是为他流尽了:“宝玉,你好……”言未尽,命先绝。

宝玉说,“我有一颗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她要过来,横竖给我带来,还放还我肚子里头。”他没有等到林妹妹,因此便没有那颗心了。

前前后后,大观园的女儿们,连同宝玉,都四散了。远嫁的探春,出家的惜春,跳井的金钏,自缢的鸳鸯,触壁的司棋,被劫的妙玉……失了凡心的宝玉则“俗缘已毕”,顿悟出家。他做到了对林妹妹唯一的誓言:“你死了,我当和尚。”只苦了宝钗带着尚在腹中的胎儿独守空闺,一生无依。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人俱散,梦已了。往后多少的故事,皆与这些梦中的人无甚关联。有温柔的,善良的,多情的,都化成一抔土,一缕香。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读红楼梦有感12

这个寒假我读了少儿版的《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是清代的文学家曹雪芹。

《红楼梦》里人物众多,性格各异。有人世故圆滑,有人清高敏感,有人能干泼辣,有人纯真善良。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林黛玉,她和我以前看过的《西游记》《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都不一样,她会吟诗作对,又多愁善感。她想的事情是别人想不到的,她做的事情也是别人很少去做的。比如“葬花”这件事,一般人都认为花瓣掉在地上是很普通的事情,扫到一起,扔进垃圾堆里就是了。可是黛玉觉得花瓣是美丽的,纯洁无瑕的,应该“质本洁来还洁去”,所以黛玉小心翼翼地把花瓣收集起来,装进绢袋,埋入花冢之中。还写了一首《葬花吟》,表达自己的心情。

曹雪芹作了一首诗来形容《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懂《红楼梦》,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部小说,喜欢小说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等我长大了,认识的字更多了,我会读原著《红楼梦》,慢慢地理解其中的味道。

读红楼梦有感13

《红楼梦》是大家耳能熟详的著作。我记得我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小学5年级的时候,那是除了作文书外的第一本课外书,虽然里面有很多我不认识的字,但是我还是如饥似渴的连夜看完了整本书。

隔天姐姐问我:“《红楼梦》好看吗?”

“恩恩。”我忙点头,还接着说:“就是觉得林黛玉有点可怜,贾宝玉有点傻,薛宝钗有点坏……”懵懵懂懂的我说出了我心中所想,其实心里也是有点心酸的。

到了初中的时候,我又买了一本,比之前的厚一点,当我再次读完时,我除了之前的心酸,还有了一点怨恨作者为什么要把《红楼梦》的结局写得这般悲惨,这与《红楼梦》之前的生气、繁荣的景象一点都不符合。

初中,是愤青的时候,那时候看完《红楼梦》就很生气,为什么呢,因为林黛玉只懂得掉眼泪,还没事出去葬花;贾宝玉就是一个纨绔子弟,虽然有些经纶;薛宝钗也是一样,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的人,心里这么坏……永远的永远让我很是气愤,讨厌他们,和同学时不时讨论并损他们几句。

高中,可能是自己懂得了更多的知识,累计了一定的分析能了,当初信誓旦旦不看《红楼梦》的我买了完整加厚版,细细地品读,慢慢的琢磨,有意无意的揣摩,翻看让我对《红楼梦》里的所有人都产生了怜惜之情。

林黛玉有着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而我似乎知道了一些她的苦衷。她从小父母双亡,又是寄人篱下,她的世界里她是孤独的,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言语来筑造坚固的保护层。葬花是我记忆最深的片段,她曾低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连着凋零的花瓣,她也要把心事长眠于地下,让无尽的思念凝聚在自己晶莹的泪珠中。她浪漫,才气纵横和冰冷的结局催人泪下。她太美,上天都在嫉妒,于是最后她化为一片浮云,留樱花之惊魂。

贾宝玉,跟林黛玉以身相许的贾宝玉,其实他并没有准确的性格,他任性,风流,多愁善感,又有一点小孩子气。虽然我不喜,但他衔玉而生,肌骨如凝脂,面似桃花,他曾两次梦游仙境,目睹仙界妖娆华丽,鉴金陵十二钗之命运,却懵懵懂懂,似傻似呆。他生活在纸醉金迷中,模糊而多变,扑朔迷离。

最后的最后,他也是迷迷糊糊。

薛宝钗,她大气而聪颖,就像百合一样高雅,不经意又会流露出丝丝智慧……她是我最让我纠结的人物,我敬佩她所有,不管是什么,因为她在争取,但我也讨厌她,讨厌她为什么凭空插足已以身相许的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人之间,大概所有的“第三者”都是讨人厌的吧,所以不谈她也罢。

《红楼梦》所有的所有,最后是一个朝代从繁荣昌盛到衰败落魄的见证,她终究是十二钗的一个梦,随后借鉴一句总结,那就是:诗社风花雪月,潇潇洒洒岁月如一梦;刘姥姥嬉笑无忌,粗糙浮躁俗乐如一梦;大观园红香绿玉,清泉泻露浮华如一梦;贾府流水落花春去也,曲终人散结局如一梦……

读红楼梦有感14

《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近日,我读了《红楼梦》之后,那玩世不恭的痴狂贾宝玉,心思缜密,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热情善良,却又不答心机的薛宝钗,还有那巧舌如簧、最善察言观色的王熙凤,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被分成了四十回,分别讲了黛玉丧母进贾府,戴雨村徇私判案,宝玉梦游太虚假,金锁宝玉现奇缘等等。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败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必然的崩溃和死亡。

为什么最后贾家会家破人亡呢?这究竟是什么引发了如此结果呢?这是一个值得引人深思的问题,但一旦联系生活实际,这个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生活中,有善良的人,自然也有邪恶的人;有美丽的人,自然也有丑陋的人。就算是现在,也会有仗势欺人的人。所以总结出来,使贾家家破人亡的原因有三个:一、当时有人要谋杀他们。二、贾家很多人都体弱多病。三、贾家有些人时不时的就想不开。但最重要的还是第一点:有人要谋杀他们。所以,使他们家破人亡的不是因为他们体弱多病,而是因为那些恶毒之人的心。

读完《红楼梦》时,我似乎有所领悟。是啊,人有善也有恶,人有美也有丑,我们不一定要做“美”的那个,但我们一定要做“善”的那个。

读红楼梦有感15

历经千年的沉淀,《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作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透过泛黄微蜷的书页,循着那缕素雅缱绻于鼻翼的墨香,那一个个或灵动剔透、或沉沦腐朽的灵魂徐徐铺陈开,在四个封建贵族家族的悲欢离合、兴衰盛亡中栩栩如生,举手投足皆扣人心弦。

它,蒙着一层繁复华贵的面具,面具上绘着贾府“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中一幕幕嬉笑怒骂的戏码。褪下皮囊的遮掩,那早已腐蚀不堪的骨肉便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在腐朽制度笼罩下,渲染于各阶层人们间不同形式的不幸犹如病菌一般在社会中疯狂滋长、蔓延。人们皆被无形的枷锁牢牢铐住了身体与灵魂,几欲窒息。“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贾府的繁荣最终付之一炬。这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的结局。素日清朝高门权贵奢侈无度的生活、绵里藏针的暗流涌动,早已为悲剧的收场埋下伏笔。

黛玉,这朵阆苑仙葩,是我最为喜爱的人物。眼泪几多,皆付诸她那在一场水月镜花的邂逅后黯然玉殒的生命。那个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是衡量女子贤德的标尺,亦是牢牢禁锢女子羽翼的枷锁。在葬送个性的潮流中,女子被铸就成了一个个惟命是从、奴颜婢膝的傀儡,大观园中冰清玉洁的女儿们亦成了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标新立异、才思聪颖的她如一株芙蕖,蕙心兰质。诚然,命运待其何等不公,父母不在身畔的她孑然一身,在贾府这鱼龙混珠的污浊之地寄人篱下,在纨绔之风的乌烟瘴气中,她没有选择委曲求全、忍气吞声,抑或随波逐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始终秉持着那颗纯粹的初心,勇于以一介女流的柔弱之躯,去与勾心斗角的权力旋涡抗衡,为自己争得一分一毫的权利。在大观园诸多“哀其不争,怒其不幸”的任人操纵己命运的女子中,她无疑是具有深远目光与别样胆识的。可惜,她失败了,落得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清结局。在八面玲珑地周旋于长辈间的宝钗眼中,黛玉的反抗便同飞蛾扑火。但她高洁的灵魂,犹如一面纤尘不染的明镜,以高尚的人性光辉折射出世态炎凉、人心险恶。“堪怜咏絮才”,她孤傲的骨子里,是如寒梅般挺立残冬的清高,是如莲般濯清涟而不妖的操守。她走了,带着多少未了的遗憾,却终于不复囚禁于枷锁之间。她终究不适合在那样的繁华喧闹中蹉跎年华。就让她在另一个纯净的世界里完成她的夙愿罢。

《红楼梦》引我穿越时光的长河,在悠悠古韵间细细品咂其间意蕴。昨夜红楼入梦里,红楼梦里梦红楼。梦中红楼,是难以挣脱的枷锁;时过境迁的今天,我们的身躯卸下了枷锁的束缚,但那缠绕心头的或抑郁、或颓丧、或悲怆的枷锁,仍需要我们努力去打破。我们何其幸运,得以在人人平等的时代呼吸自由的空气,怎能不加倍珍惜呢?

下载读红楼梦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红楼梦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红楼梦》有感范文合集

    读《红楼梦》有感(汇编1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红楼......

    读《红楼梦》有感[精选合集]

    导语:《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最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读《红楼梦》有感,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读《红楼梦》有感轻轻地翻阅《红楼梦》,那是一本......

    读《红楼梦》有感[本站推荐]

    《红楼梦》这部巨著,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

    读《红楼梦》有感[本站推荐]

    《红楼梦》这部巨著,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调刻画出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无不跃然纸上,个个栩栩如生。它以宝黛爱情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它是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一......

    读《红楼梦》有感

    读《后楼梦》有感 众所周知,《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享誉中外,百余年间无数的文人骚客对其赞誉有加。今日,我读完此书,才明白其妙处所在,在此抒发一二,聊表我对这本文......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从绛珠鲜草、神英侍者到阆苑鲜葩、美玉无暇,这看似神话般的其实是曹老自传色彩的现实写真。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作者巧妙地将真事隐去而假语存......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今年暑假,我在家里阅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它是 曹雪芹的作品,它里面讲述了一系列的爱情故事。它又名《石头记》和《金陵十二钗》。 曹雪芹把《红楼梦......

    读《红楼梦》有感

    读《红楼梦》有感 吴荻 《红楼梦》,章回体小说,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小说集大成的巅峰之作。全书以荣国府日常生活为线索,宝、黛、钗之间的爱情故事,记录贾、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