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政方针中的好句子(精选)

时间:2019-05-12 05:1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政方针中的好句子(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政方针中的好句子(精选)》。

第一篇:大政方针中的好句子(精选)

要背的句子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

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之比重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快解决这些问题,让人民满意!

必须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统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当前,物价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这个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影响稳定。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我国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粮食库存充裕、外汇储备较多等有利条件,努力消除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因素的不利影响,消化要素成本上涨压力,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坚持抑制价格上涨势头。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一是有效管

理市场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把握好政府管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二是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调控时机,搞好进出口调节,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四是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特别要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五是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绝不能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的正常生活。

确保农产品供给,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支持优势产区生产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产品。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林业。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大中城市郊区要有基本的菜地面积和生鲜食品供给能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发展壮大农作物种业,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5到7元,水稻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9到23元。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创收能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完善排灌设施,发展节水灌溉,加固河流堤岸,搞好清淤疏浚,消除水库隐患,扩大防洪库容。通过几年努力,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快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9884.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4.8亿元。继续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新增补贴重点向主产区、重点品种、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油料、生猪调出大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扩大奖励补助规模和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确保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积极稳步推进城镇化。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今年是医改三年实施方案的攻坚年,要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一是在基层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保障供应体系,加强药品监督,确保用药安全,切实降低药价。二是抓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鼓励各地在医院管理体制、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改善医患关系。三是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定提高城镇职工、居民医保参保率和新农合参合率。今年要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四是完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任务。今年全国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25元。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的预防控制和规范管理。加强妇幼保健工作,继续推进适龄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和救治保障试点。认真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五是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和外资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完善和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制度,鼓

励医生在各类医疗机构之间合理流动和在基层开设诊所,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等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快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和纠错机制,加强信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工作,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解决乱占耕地、违法拆迁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制,提高全社会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加强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制,严格标准,完善监测评估、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加强监管执法,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在能源资源方面,我国是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在制造业方面,我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强国。

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如果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必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有利于平衡不同群体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指导原则: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先富起来,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人财产。二是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三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四是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

第二篇:申论大政方针

大政方针

第一节 推动新农村建设

十七大报告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降到了具体落实要求: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要千方百计争取农业有个好收成,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三件事:一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粮食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丝毫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要切实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扶持力度,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加快建立粮食核心产区,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给保障能力。农业生产既要增加总量,又要优化品种结构,促进各类重要农产品稳定增长。认真落实支持生猪、奶业、油料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畜牧水产业,扶持和促进规模化健康养殖。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大种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加强农村饮水、道路、电网、通信、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今年要再解决320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增加500万农村沼气用户支持建设一批大中型沼气项目。三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加强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壮大和提升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减少贫困人口。

主要措施是:一要大力增加投入。今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强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调整耕地占用税的使用方向,改革城市建设维护税使用办法,增加农村建设。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二要强化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增加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和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从今年起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根据情况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三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调查各类规划的用地规模和标准,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依法严格管理农村集体和个人建设用地,坚决制止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和林地的行为。四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以公益性为主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良种、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搞好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加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五要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综合改革步伐。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化解乡村债务及中央和地方将增加财政投入,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保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十七届三中全会,就农村问题作为重要议题,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应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在统

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全程监控,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

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加强对农村改革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调查研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提高他们的素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员意识,建设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弘扬求真务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作风,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一、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近30 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逐步发展,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长期以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分割体制强化了二元结构,并由此造成城乡居民基本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使城乡差别制度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关键在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全面推进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的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迈出了重要一步。以此为起点,还需要进一步对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贴标准,扩大覆盖面,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校舍维修经费补足标准,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选派和组织城市教师到农村交流任教,鼓励和组织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国家补助标准,适当增加农民个人缴费,规范基金管理,完善补偿机制,扩大农民受益面。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药品监督,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优先在农村落实扩大免费预防接种范围的政策。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方面,针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刚建立、标准较低的实际情况,国家将着力建设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需要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繁荣农村公共文化,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书屋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适当提高农村扶贫标准,集中力量解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此外,还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进度,增加农村沼气投入,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切实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以乡镇政府改革为重点,优化基层公共资源配置。长期以来,支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不是公共财政,而是农民自己。这就需要以保障基

层财政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强化基层政府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体制保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以乡镇政府改革为重点,优化基层公共资源配置,使乡镇政府把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整合农村各种资源,以较低的行政成本为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服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同样需要统筹解决。

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是扭转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基础。特别是针对农村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公共服务匮乏的贫困地区,制定更加有力的支持政策尤显紧迫。要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着眼于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切实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三中全会指出,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广大农民幸福安康,必须尽快惠及全体农民。文件提出,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广大农民幸福安康,必须尽快惠及全体农民。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文件提出,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坚持政府主导,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该文件提出,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完善城市医师支持农村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加大地方病、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防治力度。加强农村药品配送和监管。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农村妇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

文件提出,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文件提出,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文件提出,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对到农村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在研究生招录和教师选聘时优先。

该文件还提出,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二、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问题 造成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困难的原因是多重的。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尤其是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穷国办大教育”是一个基本的现实,这不能不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农村教育的投入水平。不过,从现有的条件和能力来看,我们发现,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最为重要:一是财政上,财政上的中央集中与教育投入过分地方化的矛盾;二是经济上,城乡与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表现;三是政治上,国家与农民、城市与乡村、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关系不顺。

首先,我国农村县市尤其是中西部县市政府财政困难,无力确保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

从乡村来看,中西部乡村事实上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和债务危机之中。乡村债务不仅面广,而且量大。全国乡村究竟有多少债务,说法不一。农业部1999年全国清查的结果是乡村两级负债3259亿元。

教育系统自身债务沉重,税费改革减少了经费来源,政府和学校收支矛盾恶化,债务偿还困难。在现存的县市乡村财政供养人员中,教育系统负担的财政供养人员较多,通常占到一半以上,所占县乡财政开支的份额较大。在一些地方,县乡财政困难在相当程度上是乡村教育财政困难。除政府本身的债务之外,不少学校在“普九”及各种教育达标升级活动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债务。如安徽省肥西县90年代以后,为了“两基”达标,各个学校纷纷举债或集资达标,向私人借款,银行信用社借款,及向职工集资建校、盖房,形成债务。由于相当部分债务是向私人借款,利息高于同期银行利息,沉重的债务越滚越大。从2002年“一费制”实行后,学校再也无力偿还债务了。为了缓解收支矛盾,维持学校的运转,解决教师的待遇,有的学校重新把手伸向学生和农民,乱收费;有的地方和基层政府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暗示或公然支持学校多收费、乱收费,要学校按规定的比例上缴乡镇,把义务教育当作一种产业来做。从而助长了教育的乱收费现象。农民的教育负担在一些地方再次出现反弹。

三、重视村民自治问题

第一,对于村委会选举是否关心问题,调查显示,村民对村委会选举关心程度不高。合计共有51.4%的村民表示非常关心和比较关心,但还有48.6%的村民对此表示很少关心和无所谓的态度。

第二,对于参加上届村委会选举投票的原因,60.9%的人是因为村里要求和随大流,另外还有6.8%的人是因为担心不参加选举得罪人,只有20.9%的人认为参加选举对自己后好处。可见,大多数村民参加选举是消极被动的。

第三,对于没有参加上次选举的原因,29.5%表示不在家,22.7%认为选不选对选举结果影响不大,14.5%对选举不感兴趣,12.9%对候选人不满意,12.4%对程序不满意,8.0%属于其他原因。由此看来,影响参选率的主要原因还是村民对选举缺乏积极性。

第四,对于选举的真实性问题,绝大多数村民持怀疑态度。认为选举是完全走过场的占11.4%,基本上走过场的占43.5%,说不清的占28.0%,而认为选举不是走过场的只占对象总数的17.1%。

第五,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也缺乏积极性。对于村务公开问题,据调查统计,多数村民认为村里有时公开或很少公开村务,并对村务公开内容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有67.0%的村民认为有时公开或很少公开,18.7%认为从不公开,只有14.2%认为所在村庄能够做到一贯按时公开。可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状况也并不理想。

第六,相当一部分村庄很少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只有28.3%的人表示所在村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13.1%说以前开过,而36.2%表示很少召开,另外还有22.3%的人表示不清楚此事。

第七,村民对村委会的工作满意度不高,认为村委会不能帮助农民解决什么问题,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有29.0%的调查对象对目前村委会工作十分满意和比较满意,而52.9%选择了“一般”即谈不上满意,也谈不上不满意,还有18.0%则表示不满意。可以判断村民对村委会工作满意度不高。

第八,对于取消农业税之后的干群关系,76.2%认为比较好和很好,23.8%认为比较紧张和紧张。可以看出,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村的干群关系已经有了较大改善。

第九,关于目前的农民负担问题,71.4%认为负担基本合理和比较合理,5.9%认为没什么负担,22.7%认为负担仍然很重。看来当前农民负担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第十,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效果问题,有52.8%的人认为是表面文章,而认为效果很

好和比较明显的有40.1%。结合我们曾去一些村庄进行实地考察情况来看,许多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实际上是地方官员搞的形象工程,大多数农民并未从中得到什么真正的实惠。

四、解决农民工在城市的处境,维护农民权益

1.社会地位评价低。“农民工”的社会称谓,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分隔的产物,容易把进城务工人员看成城镇职工的“另类”,延续着不合理的劳动用工制度造成的“既成事实”,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不相吻合。据全总2002年第五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无论社会地位、经济状况,还是社会职业评价,进城务工人员都排在25种社会职业群体的最后一位。

2.存在企业劳动岗位歧视。进城务工人员所从事的大多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工资水平低的工种,是城镇职工不愿涉足的“苦脏累险”岗位,他们工作勤奋、生活艰辛,却无法享受正常的劳动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

3.社会公共服务不足。一是子女入学困难。在教育资源短缺、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农民工子女异地入学困难以及收取借读费的现象广泛存在,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各地政府制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财政预算,通常是按照城镇常住人口制定和规划的,即使有的地方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因素加以考虑,但在基层也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一些公办学校通过不合理的收费,设置较高的门槛,阻挡进城务工人员就近方便入学,形成了对他们教育权利的歧视。二是基本生活条件较差,社会救助缺失。农民工不能享受经济适用房和廉价租房待遇,多数非公小企业不提供职工宿舍,农民工只能租住民房,费用高、生活设施差,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社会救助实行属地化管理,城市、农村都没有把异地打工的农民工纳入社会救助范围,使得他们无法享受当地政府公共财政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医疗、教育、住房、司法援助等服务。

4.短期内难以融入城市现代文明。由于城乡利益分配机制和管理机制的差别,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缺乏,导致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社会秩序的观念淡薄,加上城市客观存在的社会歧视,他们对城市社会和市民阶层的归属感和认同程度较低;他们中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技能岗位培训,劳动技能与城镇就业需求不匹配,难以有效参与国内外市场人力资源的竞争;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低下,不利于自身发展潜能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难以改变生活的轨迹和窘迫的命运,共享社会文明进步和精神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短期内难以有效融入城市现代文明。

5.人格得不到应有尊重。尽管社会呼吁农民工与城市本地人应当一视同仁,但歧视现象仍然存在。本地人认为他们脏、土气、小气、斤斤计较,埋怨农民工的大量涌入导致了城市交通拥挤和社会治安混乱。本地人的优越感使其不屑于与农民工来往,调查中有农民工代表说本地人宁可上网聊天也不愿意与他们交流。绝大多数进城的农民工的交往范围只局限于同乡或工友范围内,除了工作与无法避免的情况外,他们很难与城市人交往,更无法真正走进城市,成为游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

6.政治权益难以实现。由于远离家乡,农民工的政治权利很难实现。如村委会的选举权是农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但远在外地的农民工自然无法行使。在城市里,农民工由于没有本地户口,当地居民的政治权益同样无法得到享受。在用工单位,农民工所处的单位大多是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民主意识差、民主管理工作十分薄弱,农民工根本无法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更谈不上运用民主管理手段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农民工成了在经济上无保障,政治上无手段的特殊的群体。

7.在城市办事难。(1)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办驾照、办出国护照、准生证等手续都要回老家办,十分不方便。(2)虽然政府规定农民工子女入学与城市居民一视同仁,但具体办理入学手续需要很多证件证明,农民工由于异地打工,办齐手续费时费力。(3)农民工返乡难,企业管理人员普遍反映,每年春节及“五一”、“十一”黄金周前,农民工为了买票经

常请假,无心工作,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很多农民工买不到票,为了回家只好买高价票,加重了农民工的经济负担。

8.精神文化生活枯燥。农民工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空间里,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由于业余时间少、文化消费水平高,多数农民工只能以打扑克、逛街、看电视、翻杂志、聊天等打发闲暇时间。68%的农民工年龄在35岁以下,其中相当数量是18-25岁、离开学校直接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对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处于一种饥渴和期待中,在调查回答“你最期盼的是什么”问题时,很大一部分青年农民工希望得到培训教育和丰富文化生活。而现有公共文化设施不能满足农民工的需求,只有少量规模企业在内部有职工文化娱乐场所,很多农民工处于“工作时间机器人、工作之余木头人”的状况。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文件还提到,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文件提出,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文件中提出,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文件提出,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文件提出,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文件也提出,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

五、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1、以培育新型农民为主线和根本 建设新农村的主体首先是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以农民为本,要把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现实需要当作农村发展、农业进步的根本目的。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就是我国九亿农民生产增长、生活富裕、地位提高、农民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过程。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普遍发展的综合概念,是建立在现代农民科技知识和文化知识普遍增长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男女劳动力严重不足,受过初、高中以上教育的青年劳动力基本上都离开了农村,经过

农业专业技能培训教育的人更少,目前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弱、病、残等。只有开展有计划的农业专业技能培训教育,才能留住农村劳动力,才能留住人才。

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和服务的功能,搭建好工作平台;要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合力;要把培训内容农民是否需要、培训方式农民是否接受、培训结果农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农民教育培训效果的标准,大力开展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建立起一支农业产业职工队伍,并把这种培训制度化、经常化。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按照“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培训手段的优势,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以培养适应城镇化、工业化需要的产业工人为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积极参与“百万中专生计划”,培养具有中专学历的实用人才,提高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

2、以加强农村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 农村先进文化的传播和文化建设需要有载体,无论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话、网络,还是文化馆、图书室、电影院、演出团体等都是传播文化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与它们相关的组织结构、组织形式、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以及投资体制、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构成农村文化体系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通过三个层面来体现:一是国办文化机构的推广,主要由遍及城乡的文化馆、文化站来承担日常的农村文化建设,如培训、指导、举办活动等;二是各级各部门每年多次的“送文化下乡”服务;三是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由于长期的“一手硬、一手软”、“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发展”、“重城市发展,轻农村建设”,实际上形成了经济社会扭曲发展的局面。即使在农村也出现了农民生活发展了,而文化则相对滞后,甚至有所倒退的现象。文化资源日益向城市集中,高质量的文化精品节目很难同步和平价地与广大农民文化消费者见面。而在“国办文化”机构延伸的县乡层面,因文化体制老化、设施不全、经费短缺、编制减少、人才流失、场地被挤占、活动日渐稀疏,使主流文化、公益性文化的覆盖、发送、传输、接收产生严重问题,使渠道不畅、接收平台受损,传播落空,主导作用丧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渐萎缩,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有效的主流文化接收平台。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县文化馆要具备综合性功能,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要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村级要建立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把中小学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在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要给乡镇文化站配备多功能流动文化车,以便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

3、以发展有农村特色的先进文化为内容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引领农村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保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支持。当前我们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引领新农村建设,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贯穿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要努力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支持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大对“三农”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动员和激励社会各方面积极支持、参与和服务新农村建设。要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促进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

近年来,湖北(改为“各”)省实施“村村通”工程,使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农户安装上了电视,有的村民还安装了电话,买了手机,应该说硬件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农

村文化在软件方面,却远远跟不上农民日益发展的需求。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没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农民看不到新报纸、新杂志、新电影,文化活动方式单调、内容贫乏甚至低俗。不少家里的VCD 中播放的多是好莱坞的大片、香港的武打片和粗制滥造的低俗的影碟、光碟;有些地方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猖獗,落后腐朽思想沉渣泛起,宗派势力、地方黑势力横行乡里。

民族民间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增长点。近年来受到西方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民间文化出现断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礼尚往来、群体观念、大局意识等优秀文化以及乡村淳朴民风都受到严重破坏,有的地区几乎不复存在,替代为自私自利、金钱至上、损人利己、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和落后的思想观念,造成人人自危、家家不安,失去诚信、友谊和互助。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积极挖掘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表彰传承民族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结合生态农业的建立,保护好比较完整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村落和特定地区,建立“民俗村”,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要利用地区的民族传统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进行以传统美德为核心的乡村文化建设,教育农民,激发民族感情,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社会氛围,找回失落的文明,塑造新型民居环境,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和现代生活观念。启发、唤醒和发挥农民自身的智慧、合作精神、自主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科技文化短缺,农民在日益边缘化的社会中失去了话语权。问卷调查显示农民最缺乏的农村实用科技,农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城市居民的1/6,农民享受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公共服务的机会远低于城市居民。虽然我省(删去)相关单位年年要组织科技下乡,送科技到田间地头,但由于缺乏适时的培训和辅导,农民的科技素质还是很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科技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要加大科技教育投入,要推动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农民掌握能够参与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大量的农业科学专业技术,培养出一批农业现代化的能人,优化整合农业科技队伍,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普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4、开展服务农村的形式多样文化活动为纽带

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具有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提高人的文明素养的特殊功能,也是人们的基本活动与基本需求的重要方面。我省(删去)各地农村曾开展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十星级文明农户”评比活动、深入开展“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活动,重塑尊老爱幼、知书识理、热爱自然等传统道德文化,使村民正确应对当前改革开放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送文化下乡”活动自90 年代以来,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好支持的典型形式,这项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农村文化市场。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送文化下乡”只是一种国家政府行为,不属于市场行为,也不可能按照市场运行规则来运作,更不可能对农民消费者作出任何承诺,只是基于道义与政治的愿望和目的。因此要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一方面要遵循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规律,另一方面,政府在公益事业的发展中,可以选择采取多样的文化运作形式,将它制度化、规范化,提高质量、增加密度、扩大范围,降低成本。

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生现象,在一些地方蓬勃开展,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力补充。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最终还是靠农民。民间文艺表演团体来自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是基层演出市场的主力军,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农民这一社会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在文化创造和消费方面,由于素质、资金等原因,使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困难重重,人才短缺、资金短缺、品位不高,急需政府和全社会的指导、引导和支持。政府要鼓励创造、提高品位,引导农民探索创新新的民间文化形式,支持乡村

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5、以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体制、新机制为动力按照中央要求

基层农村文化建设,在体制和机制上主要任务是:加快公益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都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改革中主要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得企业化,也不能变相地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挪作他用。县、乡文化机构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逐步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如基层国有艺术团体、电影公司、电影院、新华书店等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可以先搞试点转企改制,稳步推进,财政税收、社会保障和劳动人事等方面上给予优惠。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造,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馆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集(个)体放映队,大力扶持民间剧团的发展。重视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让农村土生土长的、“不走”的先进文化发展壮大起来。加强对拓宽农村文化市场的政策调节。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新办法。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加强和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6、以加大政府投入和组织领导为保证 要繁荣发展先进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需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在农村乡镇配套改革的基础上,乡镇财政由县直管的前提下,农村文化教育的投资会得到有效保证,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必将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各级政府要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把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把欢乐送给农民。各级政府要增强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意识,把促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使命和基本职责。要增进对农民群众的感情,满腔热情地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始终与农民群众心连心。要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本领,多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六、解决农民最关注的问题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这也是广大农民所期盼解决的。

(一)发展为先,坚持把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点来抓。

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是关键。这事关新农村建设全局,没有生产发展,就不可能有“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离开了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贯穿始终的主题。村组干部和群众都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所调查的几个村,凡是生产发展、农民收入较高的村,新农村建设就推进顺利,反之则差些。只有千方百计把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抓上去,才能为农村全面繁荣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删去)一是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强化产业支撑。要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与本地资源可能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开发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人优我转”,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开发特色主导产业,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删去)。二是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几年我市农民增收,除了惠农政策外,也主要靠劳务经济支撑。目前,我市发展劳务经济的潜力巨大。一方面,剩余劳动力数量仍多,有30多万劳力有待转移;另一方面,已转移的劳动力素质低,多从事重体力、低收入工作,提高素质的潜力很大。(删去)要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扭在一起抓,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开辟增收门路。三是稳定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坚持稳定农村以家庭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不折不扣地落实“三补”政策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让农民得到实惠。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以民为本,坚持把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最直接、最关键的困难和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点来抓。

新农村建设,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当务之急是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最直接、最关键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着力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我们所调查的几个村,绝大部分村的通村公路已经建成,通行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村组之间、组组之间的道路以及入户的道路仍然很差,农民迫切希望得到改善。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村组要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建好路基,一方面各级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制订以奖代补政策,搞好路面硬化。二是着力解决农田灌溉难问题。重点是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多方筹措资金,改造老化失修的泵站、涵闸等水利设施,又要搞好末级渠系清淤、硬化,提高用水系数。要整合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血防灭螺等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同时,要完善水利灌溉管理体制。积极推行“两部制”水价,丰水年景保证水管单位正常运行,干旱年景保证农田灌溉用水不受影响,互惠互利,相得益彰。大力发展以村、组为单位的农民用水者协会,或者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按照水系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让农民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己受益。(删去)三是着力解决农民饮水难问题。既要解决部分地区水源缺乏问题,又要解决好部分地区水源污染问题。要摸清底数,做好规划,抓紧实施,争取“十一五”时期有大的突破。对于城镇附近的村和居住比较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可延伸城镇自来水管网,让农民吃上干净的自来水;对于山区、丘陵缺水源且居住分散的地方,采取建水窖、打水井、挖塘堰等办法,储备水源;对于水源污染严重的地方,要加大治污力度,水库禁止投肥养殖;对于血吸虫疫区,要在加大灭螺力度同时,寻找清洁水源(删去)。四是着力解决农民看病贵问题。加快村级卫生室建设步伐,鼓励城镇医院到农村设立医疗网点,改善医疗条件,方便农民就医。尽早将东宝、掇刀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范围,让合作医疗的阳光普照全市农民。五是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积极推进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把“第一车间”组织好、建设好,与“第二车间”或流通环节实现良性“对接”。同时,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作用,特别要健全二者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创新多样化形式,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兴办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合作经济组织。要不断探索更加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多形式、多层次、多环节地使农民得到实惠。要引导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资本化发展之路,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探索,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利益联结,建立带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三)自力为主,坚持把花钱少、见效快的事情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来抓。

各地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从一些花钱少或不花钱就能办,并且见效快的事情入手,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搞好村庄治理,建生态农居。加快以“一建三改”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步伐,建沼气池,改厕、改厨、改圈,搞好庭院绿化,改变污水乱泼、柴草乱堆、牲畜乱放的陋习,改善生活环境。二是抓好“平安村”创建,建和谐新村。引导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组成民事纠纷调解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及时排查调处农村的各种矛盾纠纷。加强农村治安管理,依法打击偷盗、赌博等刑事犯罪和流氓地痞黑恶势力,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三是抓好文明创建,建文明新村。广泛开展“文明村(湾)”、“文明家庭”、“文明农民”创建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

(四)统筹为要,坚持把农村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来抓。

1、尊重群众意愿,科学制定规划。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涵盖城乡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而规划是这项工程的龙头和先导,也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上,要按照“二十字”的总体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搞好整体规划,扎实稳步推进。在规划的制定中,一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二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三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谋划,科学规划,到村到户,分类指导。按照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与村镇土地用地规划衔接起来,科学编制规划,宜散则散,宜聚则聚;在新农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四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既要突出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环境打造,又要兼顾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及文化卫生建设。切不可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只讲形象,不求内容和实质。新农村规划制定后,只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定能取得实效。

2、提高农民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建设新农村,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根本的问题还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要整合农业、教育、劳动等培训资源,捆绑培训资金,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联合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培育特色劳务品牌,增强农民就业创业技能。二是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重点提高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受教育的年限。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学生,大都不会回到农村,只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学生,才是新农村建设栋梁之材。要制订激励政策,让每个中考、高考落榜学生免试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使他们成为今后农村技能型、创业型农民。四是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广泛开展党的政策、先进文化、致富信息、科普知识、法律法规“五进农家”活动,多形式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3、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一要配强配好村“两委”班子,选好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切实加强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考核激励、保廉监督等工作,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事业心强、能干事、公道正派的农村带头人。加大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管理力度,解决好村级班青黄不接的问题。二要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坚持以“二公开、四民主”为核心,以村民自治和民主法治示范活动为载体,推行村委会直选的民主选举制度、实施村级“一事一议”的民主决策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民主管理制度、深化村务财务公开的民主监督制度,切实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七、根治恶人治村的问题

近日来,基层党务工作者在搞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选举的过程中,注意到这样一种怪现象:一些家族大、兄弟多、性情暴、心眼“鬼”的农村“恶人”,准备进入村两委领导班子。基层党务工作者在认真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及上级有关文件,结合各地多年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经验综合分析后认为:这种默许“恶人”治村的做法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使农村基层组织雪上加霜,陷于更加被动、尴尬、混乱无序的境地,必须坚决进行制止。否则,对党的建设极为不利。

据了解,极少数乡镇党委政府默许恶人治村,主要基于两种观点:一是纳降招安。这些恶人平时在村里兴风作浪,搅得鸡犬不宁,乡镇给恶人委以重任,想对他们加以约束,使之弃恶从善,达到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之目的。二是支撑门面。目前农村确实存在着村干部难选的问题,为了不使一个村瘫痪,只得起用恶人来开展工作。

任用恶人治村,虽有短暂苟安,但可危害程度却是不可估量的,无疑于引鸩止渴。一是阻碍了党的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恶人治村,靠的是家族势力,缺乏政策法律水平和基本的管理能力,群众指责他们是“参加会议街上逛,解决问题凭印象,推动工作靠骂娘”。这些村成了游离于法律之外的“真空”,他们独断专行,颐气指使,违法乱纪行为频频发生,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受到极大损害。二是助长了宗族派系势力的滋生蔓延。任用恶人治村,等于乡镇党委向农村恶性势力屈服,默认了宗族派系势力的存在。这不仅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而且会使台下一些家族势力或下台干部聚集起来,形成新的势力,左右和影响着一部分群众,冲击着村级政权的稳定。村级组织中出现的“交替当政、轮流坐庄”的“翻烧饼”现象就是明显的例证。三是削弱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基层班子的自身形象不好,就很难带出一支能征善战、廉洁奉公的好队伍,更不能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凝聚起来。村班子长期动荡不安,内患丛生,以致出现了“瘫痪——整顿——再瘫痪——再整顿”的怪圈,使基层组织长期混乱无序、被动落后。四是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削弱了党的领导。恶人治村,恶善不分,是非不辩,强奸民意,横征暴敛,伤害了群众的感情,败坏了党风党纪,使一些群众对党和政府产生了怀疑和不满情绪,削弱了党的领导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

根治恶人治村的最佳途径,就是要抱着对党的事业和群众的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在选人用人上狠下功夫,用正义战胜邪恶,使农村基层组织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一是要拓宽选人视野,不拘一格选人。可采取“选、聘、兼、派”等多种途径选拔村干部。选,即按照有关法律规定,采取民主选举的办法,把那些综合素质较高的回乡大中专高中毕业生、务工经商人员、复退军人、致富能手等选进班子;聘,即聘请离退休干部职工或本村在外地工作且有一定管理水平和帮带能力的人回村任职,以迅速改变落后面貌。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村干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县乡都应当制定切合实际的村级干部管理办法,对村干部的管理任免、管理使用、考核奖惩等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健全村级干部管理档案,对连续任职多年、成绩特别突出者,可定额享受特殊津贴,也可以为他们办理养老保险等。对于作风粗暴、方法简单、群众怨恨较大的村干部,要果断进行调整。三是要认真加强对村干部的培养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要切实发挥县乡(镇)党校、成人学校的培训阵地作用,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培训相结合,有计划、分层次地对他们进行党的知识、农村政策、法律法规、管理知识、致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不断增强其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和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四要切实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解决村干部断层的问题。

八、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

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从总量上看,农业和农村投入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但在投入总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因税费改革政策调整,农业和农村自身原有的一些投入特别是生产性投入却大幅度下降,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以一种“下沉”形式,主要在最基层尤其是在乡、村两级暴露出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一些新的不和谐因素。

1、农田水利投入锐减。税费改革尤其是取消“两工”后,直接影响到用于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工及资金投入,农村水利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村的沟渠涵闸及排灌等设施普遍年久失修,老化、退化严重,直接威胁到粮食安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2、农村卫生投入面临新困难。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原有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扶持资金失去了基础,而上级财政资助资金只是杯水车薪,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失去了稳定的资金保障。税费改革还导致农村原有防保经费大幅度减少,已给农村卫生网络的网底造成了一定影

响,许多防保工作得不到落实,重治不防的现象有很大抬头,部分地区螺情上升,结核和血吸虫病有死灰复燃的危险。此外,免征农业税后将对乡级血防经费投入、村委会的血防义务工、乡镇卫生院及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投入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乡村债务继续增加。多年来,因种种原因,农村形成了数额可观的负债。近两年来,因税费改革后乡村收入减少,一方面债务化解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各项公益事业投入几乎完全靠举债进行,不少地方新的负债还在大量形成,债务总额继续增加。

4、乡、村组织正常运转难度加大。税费改革后,大多数乡、村集体可开发利用和盘活的资源、资产不多,创收渠道狭窄,收支难平衡,乡、村组织正常运转十分困难。

5、财权与事权失衡加剧。从乡村财政来看,免征农业税后,一方面乡村失去了主要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许多刚性支出有增无减。江苏(删去)各县(市、区)在实行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上划县级管理后,大多数仅保证教师工资国标部分由县级专户统一发放,而占教师工资总额38%左右的省、市津贴、补贴,由各乡镇自筹。同时,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的经费落实面临困难,因税费改革而进行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经费也没有着落。最基层的村级也承担了相当一部分本应由上级财政承担的征兵、计划生育、培训等费用开支,而村级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费开支渠道,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程度加剧,给乱收费和形成新的农民负担留下了隐患。

6、农村资金外流严重。近年来,不仅商业银行在农村吸收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向城市,农村信用社实际上也通过存款准备金、转存银行款、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形式成为农村资金净流出的渠道。

要解决以上农业和农村投入出现的新问题,仅靠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是不够的,必须针对取消农业税后农业和农村投入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构建后税费时代农业和农村稳定的投入机制。

1、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目前现实可行的途径是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计划生育、民兵训练系国家大政方针方面的支出,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也应逐步过渡到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应由国家、省、县级财政共同承担。同时,根据农村税费改革以后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和改革现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增加县、乡级留成比例,增加对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规模,缓解县乡财政压力。

2、建立小型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在取消农业税以后,要将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防止重新加重农民负担的前提下,要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

3、遏制农村新增债务的发生。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乡村原有债务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新增债务的产生。应根据各级财力的许可情况,量力而行发展农村公益事业。规范上级财政对县乡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减少配套性的专项补助,增加标准化的一般转移支付,杜绝新增债务的发生,维护基层财政的正常运转。

4、建立资金回流农村的机制。如果农村资金净流出的局面不从根本上加以扭转,农村资金“失血”将不断加剧,国家财政支农的政策效应将大打折扣。必须以建立和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目标,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规定国有商业银行县支行投入“三农”资金的一定比例,限制过高的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鼓励商业银行将盈余资金调剂到农村金融机构,鼓励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县以下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应通过人民银行全额用于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再贷款。除了重视正规金融外,还要从农村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农村民间金融、合作金融等非正规金融的发展。

5、创新农业和农村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以财政性投资为主导,以民间投资为主体,信贷、外资等各类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和农村投入格局。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及项目运作机制,减少政府直接办项目,改变单一的、直接的、无偿的政府农业投资方式。根据项目性质,采用政府财政补助、财政贴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并在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对农业投资给予优惠等办法,引导各种经济成份、社会各种资金投资农业,形成农业和农村投入的良性机制。

6、改革乡村治理组织形式。税费改革后,乡村形成的财力缺口完全由上级财政补足是不可能的,也不是改革的初衷。应深化撤乡并镇、村组合并及乡镇机构改革,最大限度地精简乡村财政供养人员,并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和乡村干部工作作风。从长远看,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作为一级财政应该具备的条件和应该拥有的职能总体而言不复存在,作为一级财政的作用,基本上已名存实亡。因此,顺应农村税费改革后新的形势,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实现乡、村社区自治,建立与农村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低成本的农村治理组织形式,并在这些社区性自治组织之外,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民协会等经济、政治性的农民组织体系,以维护农村经济、社会秩序,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是解决农业和农村投入难题,缓解城乡矛盾和增进城乡和谐的治本之策。

九、处理农村垃圾问题

1、大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召开各种动员会议、座谈会,结合开展创建文明、卫生村镇活动,编写宣传材料、刷写固定标语等大力宣传,努力营造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采用广播、墙报、电视、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整治氛围。要教育群众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遵守卫生管理、门前三包、自觉做好房前屋后的环境清洁和绿化美化建设,形成“人人受卫生、爱家园”的良好氛围。鼓励群众对垃圾中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回收,积极使用农家肥。要大力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及时宣传、推广一批好的典型,对工作不力的要进行曝光批评。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要加强领导,实行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层层建立工作责任制,确保整洁工作的顺利开展。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全镇垃圾整治工作,按规划建设垃圾中转站(总收集点)建立垃圾清运保洁制度,负责全镇垃圾中转站(总收集点)的垃圾收集清运及集镇保洁、负责辖区环境卫生的监督管理。

村委会按照“一事一议”的要求,组织村民进行村庄垃圾整治,建立垃圾清运保洁制度,制定实施村庄垃圾整治的村规民约,设置垃圾收集点,负责专业保洁员队伍的建立,负责本村范围内农户、企事业单位的垃圾收集清运和公共区域保洁。

3、制定收费方法和政策,多方进行扶持

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在农村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规定出台前,可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或协调村老协会,按照本村垃圾收集运输等实际开支情况,酌情征收卫生费,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

4、强化考评督查,确保整治实效

农村垃圾整治必须实行目标责任制,要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和督促、协调工作机制,强化领导责任制的落实,整治成效的考评要纳入年终统一考核内容,作为评先、评优和奖励的依据。要求各乡镇每月定时或不定时自查,建立月报季度。县建立抽查及定时检查办法,并建立动态管理制度。考评好的给予表扬奖励,达到“垃圾整治示范村”标准的,经验收合格,将给予一定资金奖励,并予以表彰。对垃圾整治不力的村镇将予通报批评并不得参加“文明村镇”、“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镇”的评选,并对主要责任者进行效能警告。

5、加强协作,齐抓共管。

农村垃圾整治工作是项系统工程,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整合力量,集中扶持。县建设局负责研究制定、收集垃圾处理费征收等相关政策,进一步协调加快农村垃圾收集设施建设,认真落实首期75个村庄垃圾的整治工作,并抓好工作督查;县委宣传部负责对农村垃圾整治工作的舆论宣传工作;县环保局负责日常执法监督,严厉打击乱倒乱烧工业边角料行为;县爱卫生负责治理农村卫生脏、乱、差问题,制定农村卫生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并组织实施;县水利局牵头开展境内水域的综合整治;县委文明办负责“三讲一树”活动和文明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并组织对农村垃圾整治工作的评比等工作。各级各部门把农村垃圾整治工作当作第三批先进性教育中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来抓。)把农村垃圾整治工作与农村公路工程、水利工程、造福工程、旧村整治、村镇住宅小区建设、创建文明村镇、生态村镇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十、破解农村犯罪难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犯罪也呈增长趋势。我国是一个有9亿多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80%,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犯罪涉及的地域广、人口多,治理农村的犯罪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因此,农村犯罪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分析新形势下农村犯罪的特点,寻求治理对策,对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当前农村犯罪特点:侵犯财产型犯罪多,呈类型多样化发展趋势。盗窃仍然是主要的犯罪形式和手段,约占刑事案件总数50%以上,作案目标主要是畜禽、农用物资、水电设施等等,进城人室偷盗财物及盗窃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也比较普遍。除了大肆盗窃之外,抢劫、绑架勒索、敲诈勒索、拐卖人口、强迫妇女卖淫,伪造贩运国家货币等案件也较过去多见。犯罪方式更加狡猾、隐蔽,手段更加凶狠残暴,暴力因素大大增加。

作案人员低龄化。受农村青少年学生流失、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基层组织疏于管理,农村青年半劳力大量过剩,不良文化大量涌进农村等因素影响,犯罪主体低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呈逐年上升趋势。青少年涉世未深,所以他们一旦犯罪几乎很少考虑后果,所犯罪行一般都很严重。

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犯罪现象有增无减。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各族群众文化较为落后,法律知识也较低,群众有官司不会打、有纠纷不敢进法院,一些简单和本可避免的矛盾、积怨,因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解决形成了种种复杂的纠纷,甚至激化为刑事案件。

团伙犯罪多,存在向黑社会演变的可能性。近年来,农村犯罪团伙化现象十分普遍。农村犯罪团伙种类很多,结构也有一定的复杂性,总体上看,以临时纠合和松散组合相交叉的犯罪团伙为主。但有的团伙具有相对稳定性,内部有简单分工,拥有巨额犯罪资金,甚至能同时动用汽车、船只、摩托车、对讲机等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进行大规模的犯罪活动。这种犯罪团伙明显地带黑社会性质,危害极大。同时一些群众处理民事或经济纠纷,不去找政法机关,而找“黑道上的人”来“摆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些犯罪团伙的恶性膨胀。

利用封建迷信实施的犯罪日益增长。封建迷信在农村有着广阔的市场,一些犯罪分子利用有些农民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容易上当受骗,以封建迷信为手段实施犯罪行为,如诈骗、强奸、杀人、拐卖妇女儿童等。巫婆神汉趁机骗取群众的钱财,修祖坟、续族谱、盖祠堂、立牌坊等迷信、封建复辟活动在有些地方也愈演愈烈,一些宗教信徒或会道门分子趁机打着宗教信仰的治病祛邪的幌子发展教徒,进行非法活动。

农村干部违法犯罪增加。改革开放,农村干部本该带领广大农民科学种田,多种经营,勤劳致富,却有一些农村干部经不起腐朽思想的侵蚀,忘记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丧失了良知和党性原则,干了一些违法犯罪的勾当,如挪用公款、瓜分集体财产,借摊派和开展计划生育之机,向农民勒索财物,私闯民宅,非法拘禁,甚至强奸、伤害、拆毁房屋,严重败坏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干群关系。

在此,还应引起注意的是,当前农村社会中的“为富不仁”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发家致富后的农民,把金钱看成是万能的上帝,因钱多了而喜新厌旧的有之,横行霸道胡作非为的有之,赌博嫖娼的有之,超计划生育的有之,等等。尽管这部分人占致富农民总量的比例不大,但其对农村社会的不良影响却不容忽视。这种扭曲的示范效应对其他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影响大,严重污染了农村社会风气。因此,我们在研究分析农村的社会治安问题时,应对此给予应有的关注。2.农村犯罪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根本上讲.农村犯罪问题突出是由农村所处的特定环境及村民素质决定的。分析农村犯罪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劳动力过剩在八十年代农村改革成功后就暴露了出来。目前,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和一些贫困县,不少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急欲寻求新的就业途径。一方面,受经济迅速发展的刺激,农民发财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而另一方面,他们文化水平低,又缺乏技术专长,不少人走南闯北,四处碰壁,极易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外出“打工”农民犯罪增多现象便是这种矛盾的反映。此外,在一些地区,劳动力的大量过剩还产生了一部分特殊的无业游民。他们有的原有家庭经济基础较好,有的因处于城郊结合部,受城市开发建设的影响,从土地迁让中得到了实惠,这当中有少数成员好逸恶劳,不思进取,游手好闲,结帮成派,发展成为地方恶势力,无事生非,动辄打架斗殴或者敲诈勒索他人,严重影响农村社会治安。

贫富不均,心理失衡。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另一些地区、另一部分人则因此导致心理失衡。外界犯罪诱因的存在,无疑助长了他们的贪婪欲望、投机和冒险心理。这些不良心理的恶性膨胀,必然导致各类犯罪。犯罪成为一些人致富的法宝,能偷则偷,能抢则抢。

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传统道德沦丧,不良文化泛滥。过去受交通通讯等客观条件限制,新文化、新思潮很难进入农村,传统道德文化统治着农村,农民们普遍循规蹈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物质文明迅猛发展,电话、电视的普及,乡村公路迅速发展,在向农村输送先进的文化、思想的同时,一些低级庸俗的不良的文化也随之渗入。受此影响,在农村,强奸、卖淫、等等犯罪屡屡发生。

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职能弱化。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部分农村党支部等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有效地组织和发动群众同违法犯罪活动做坚决斗争。有少数干部自身不正,腐化堕落,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群众强烈不满。二是群防群治不巩固。群防群治是当前治理农村犯罪问题的主要手段,但由于落实人员难、落实经费难、落实责任难,又缺乏教育和训练,难以长期坚持和巩固。有的地方群防群治工作一滑坡,违法犯罪活动就抬头。三是农村民调组织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一些民调人员责任心不强,或受业务水平的限制,对易激化矛盾缺乏预见性,应变能力差。未能及时阻止一些民事纠纷演变成刑事犯罪。四是少数基层领导对防治农村犯罪缺乏信心。有的乡镇领导没有很好地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认为当地经济不发达,集体经济薄弱,凭现有的经济条件难以根除农村犯罪问题,片面地认为先把经济搞上去再说。表现在防治农村犯罪的各项工作上,就是说得多,做得少,消极应付。

打击不力,防控犯罪的机制不健全。尽管基本上实现了“一乡一镇一所”和刑侦大队的驻镇(乡),相应加强了治安防范力度,但农村派出所一般管辖范围较广,大多数派出所、刑侦分队警力很少,根本无力承担繁重的治安管理、查处和其他任务,管理防范工作更是流于

形式。特别是农村派出所装备落后,办案经费紧张,民警只能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以弥补警力不足,客观上造成一些违法犯罪活动处理不及时、打击不力、不能有效地震慑犯罪。农村治保调解组织不健全,治调干部的活动经费、福利待遇得不到解决,大都处于名存实亡状态,不能有效地起到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预防调解纠纷的作用。

法制观念淡薄。许多农民受教育层次低,文化素质差,法制观念淡薄,不学法,不守法,胆敢以身试法。另外许多农民不善于用法律来保护自己,遇到问题时采取过激的或犯罪行为来解决问题。

3.针对农村犯罪问题的治理措施

有效地遏制农村犯罪上升势头,搞好农村社会治安,对于保障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有效地遏制农村犯罪?关键是要找准农村犯罪的“诱发源”,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切实把住“预防关”。总的思路是,以抓教育、抓基层为重点,从根本上稳定农村社会治安,遏制犯罪上升势头。具体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必须进一步提高县、乡领导认识,抓紧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要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管理,要强化服务意识,变利益管理为服务型管理,“时刻为农民着想,积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安排问题。;

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农民脱贫致富,消除农村不安定因素。

加强“朴素道德”的德育观教育,推行德治。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努力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犯罪。

加大打击力度。对团伙犯罪特别是以“牢友”纠合在一起的团伙犯罪,称霸一方的流氓恶势力,流窜作案等重大团伙犯罪要严惩不贷。

加大普法教育力度,推进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着力提高农民群众遵纪宁法的自觉性。总之,导致农村犯罪日趋严重的原因错综复杂,为此,必须抓好农村社会的综合治理工作。一方面,要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应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从而增强对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和控制力度。

十一、保护农村环境、生态

经过多方面调查研究发现,造成农村环境问题这么严重的原因很多,但总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农村环保基础措施严重不足。2.农村环保监督能力严重不足。3.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严重不足。4.农村环保宣传教育严重不足。

面对这么严重的环境形势,我们又不得不深深地思考,如何解决当前农村环境问题是存在的一大难题。在着手解决时,我们必须以当前我国国情为指导思想,重观全局,抓着重点,逐步解决。

指导思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综合国力还不强,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必须坚持环境保护的国策。以经济建为中心,紧密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贯彻污染防止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制订切实可行的分段目标,改善生态,治理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抓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契机,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农村环保工作,把控制农村污染面源,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主要任务。

具体农村环境保护措施落实:1.政府应重视环境问题,制定并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和规章制度。2.以农民为中心,开展环保科普教育宣传,增强农民环保意识,从人出发,杜绝破坏和污染面源。3.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多建一些污水处理厂和固体垃圾回收和处理站。4.提倡发展现代新型生态农业,保护农田,缓解环境压力。5.引进先进技术推广到农村中,减轻环境污染。例如推广沼气技术的运用,既可以减少人和畜粪便散污染,又可以起到资源再利用的效果;沼气供能,既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砍伐和木柴的燃烧,防止了森

林的破坏和大气的污染,又为农民节约开支;沼液和沼渣,是高效有机肥,对农作物具有抗逆性,可减少农家对化肥和农药的用量,进一步起到环保作用。

总之,当前农村环境问题不容乐观,污染区域不断扩大,污染源难以杜绝,政府重视程度低,以至农民生活质量不可确保。农民环境问题若不解决,将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一大障碍。

十二、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管理

(一)存在的问题(1)农用地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实行土地承包30年不变,广大农村现存的农用地管理模式,基本上是按照土地下户时农户、人口的分配土地订立承包合同,明确30年不变的。这一做法给以后的工作留下了许多弊病。一是长期的人口增减,即使是原有农产不变,各户耕地的多寡已明显凸现,二是随着移民并村,新增人口入户易,种地难;三是原有的小自然村,人口迁徙已尽,耕地悉数撂荒;四是离迁居地较近的户,一户种着多户的地,粗放经营,广种薄收;五是大村少数农户由于人减地多,或是耕种不了,或是看重眼前利益,进行私下租种,甚至转让建房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2)建设用地管理问题

建设用地问题,主要涉及到农民宅基地问题和乡镇村建设用地问题以及部分国家建设用地问题。农民宅基地问题主要表现是:一户两宅甚至一户多宅,村中旧房空占土地有增无减,村外新宅蚕食农田与日俱增;乡镇村建设占地问题,尤以公盖占地和乡村养殖园区建设占地为主,乡镇自恃政府有权,村委认为集体是主,致使乡镇村建设用地想占就占;部分国家用地更是新建设该批批、该占占,旧用地(如撤乡并镇后的原各乡政府、地税、医院、兽医站等单位)想租就租,想卖就卖。这些问题的存在和继续,一是由于少数地方干部尤其是少数乡村干部对土地法规的不学习不理解,二是由于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局限,不敢自把嘴巴。由此形成了乡镇、村、户非法赢利多多,国家土地资源流失严重。

上述问题的存在,在地广人稀山区农村干部乃至极少数县、乡镇干部看来没什么大文章可作,可作为国土资源部门的执法者,却不能熟视无睹,听之任之。

对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的几点建议:(一)农用地管理方面

(1)摸清家底,合理利用。以现乡、村为单位,详细核准农用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实际数据,依法落实承包合同,层层落实承包责任,解决实际中合同不落实,责任不明确的弄虚作假问题,对边远荒芜土地或还林还草,或栽种经济作物,如建设果园、药材基地等。(2)责任到户,保证质量。按农产承包合同,逐户核准承包土地面积,明确土地质量。对少数种地过多、广种薄收粗放经营户给予适当调整,使农户真正明确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关系,解决少数农户合同外耕种土地和空有合同,实际无地的问题。

(3)合理规划,严格管理。要以科学合理的态度,按照土地管理要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重新对乡村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修订完善。农用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经过确定之后,严格按照各级签订的责任状,层层负责,年年检查,严格监督,严厉查处。(二)建设用地方面

(1)规范建设用地审批。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之规定做到该批的依法审批,不该批的坚决不批。最好能改现在的村、乡镇和国土资源部门三级审批为用地单位(个人)申请,村、乡出具依法用地证明,国土部门独家批准,使审批权力高度集中。

(2)规范收费标准。集体土地如本集体组织成员农户建房占用非耕地可不交费,但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因失去土地造成损失,补偿必不可少,建设用地不交费显失公平。

(3)杜绝搭车收费。在规范本部门收费的基础上,要从根本上杜绝乡镇村搭车收费。

(4)盘活建设用地资源。一是要按照一户一宅的原则,妥善解决好农户住新房闲旧屋的问题,盘活空心村闲置土地。二是要处理好国家、集体单位在农村闲置的土地。三是要搞好无人村旧宅基地复垦和荒芜土地复耕、利用。

(5)加强执法监督力度,严惩越权批地现实非法占地的问题,主要是乡镇村违法行为比重较大,由于我国现行土地法规在具体操作上的局限,基层所对乡镇村干部的违法行为的查处深感力不从心。因为,村有为集体、为群众的事实掩护,乡镇有地方经济发展的权力干扰。为此,加强执法监督力度不仅是一线执法者要提高“敢”和“勇”精神更重要的是应该在规范执法程序和提高执法的具体操作依据,提高操作手段上有一个根本的创新。

三中全会指出,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改革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三)推动土地流转

三中全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十三、关注农村养老问题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称为“老年化社会”。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湖北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39%,已进入老年化社会。其中,乡村老年人口占全省老年人口的63.3%,乡村老年人口的比重高出全省0.9个百分点。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我省农村老年化比重呈加快上升之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一)农村养老的现状及问题

1、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快速上升,农民养老负担日重。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数十年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已深入人心,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随着出生率的逐年下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预期奉命也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农民养老的负担越来越重。

2、子女承担养老义务的比重下降,老人单独居住,靠自己劳动养老比率大幅上升。

3、农村集体经济脆弱,农村社会化养老举步维艰。与城镇一样,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其实是一种福利和救助制度,主要由集体经济承担。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虽然国家在城市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基础上,也在农村推行了养老保险,但于集体经济脆弱等多种原因,农村养老保险举步维艰。

(二)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1、成因。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是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引进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进了一些腐朽的思想意识,部分农村年轻人受到这些思想意识的腐蚀,产生了贪图享受,嫌弃老人,不愿承担赡养老人义务的想法;二是农村自治组织薄弱,道德和法制教育力度不够,社会道德约束力下降。改

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严峻考验,不少地方农村基层处于瘫痪状态,农村集体组织对农民群众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明显下降,对村民的法制和道德教育的力度远不如过去,对农民的道德规范的约束力低下;三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收入的增长,养老对普通家庭在经济上的压力增大。特别是近五年以来,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而教育改革使农民受教育成本大幅度上升,农民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面临赡养上一代与培育下一代的痛苦选择,水往低处流的传统思想往往使农民在选择中首先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四是政府对农民关怀不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严重滞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一直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保障是通过福利制度的形式实现的,农村社会保障亦是如此。195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和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对农村社会保障和福利作了原则性规定。但对于养老没有独立的规定,作为一种福利制度,只是规定:凡农村中没有生活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由公社完全供给。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国家对福利性的社会保障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通过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按比例分担的原则,逐步在城市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广大农村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保障制度的除少数发达省市基本还没有起步。

2、对策建议。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村的安定关系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农民实现小康的进程关系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大计,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十分必要。但是,在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情况下,要在广大农村按城市模式建立养老保险制度难度很大,在目前情况下也不现实。我国又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尊老、爱老、养老是我们的光荣传统,赡养老人也是我国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义务。因此,我们建议现阶段农村养老政策采取政府社会保障与农民家庭养老相结的机制。

一是建立适应农村实际的养老保险制度。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农民愿意参加养老保险,目前农村养老保险之所以难以开展,主要原因是农村集体经济无力承担农民养老保险费用,政府财政支持的力度不够,政府推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实际上完全要农民个人承担。因此,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改变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引进激励机制。鉴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实际情况,农村养老保险费用应采取政府与农民分摊做法,通过政府出小头农民出大头的办法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养老保险。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以能保证养老基本生活需要为原则,框算出每人每年需要交纳的保险费用,对其实行倒“三七”的办法,政府财政出30%,农民自己承担70%。政府用于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可以通过两个渠道筹集,其一,减免农业税,其二,中央和地方每年拿出部分资金。将这些资金作为农村养老保险的专项基金,由财政专户管理。

二是加强法制、道德教育,鼓励支持家庭养老。尊老、爱老、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无论从伦理道德还是从法律规定上讲,都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家庭养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因此,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不应排除家庭养老保障,而是要通过社会化养老保障机制来促进家庭养老。一是以政府行为推动农村家庭养老,在全社会形成养老光荣的风气。政府通过农村基层组织每年对农民家庭养老情况进行评定,对尊老、爱老,尽到赡养义务的农户予以挂牌褒奖,并在减免税费上予以扶持;二是把社会化养老制度的建立与农民家庭养老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家庭养老。对连续三年被评为家庭养老“模范户”的农户参加社保养老保险,政府采取多出5个百分点的养老保险费用予以鼓励。

三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很不够,农民的收入水平还很低,城乡差别近些年又在进一步扩大,归根到底发展还很不够。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有了过硬的物质基础,诸如农村养老的众多农村社会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基础。因此,按党中央的部署,统筹城乡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

民收入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出路。

十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问题:

(一)目前农户近半数存在缺粮现象,粮食产不足短销的状况日益突出。主要原因:一是尽管2003年下半年以来,粮食价格开始回升,但仍未走出低谷,难以有效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农村近四成农民在外务工,且都是些青壮劳力,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是些老弱病残、妇女儿童,难以提升农业生产质量。三是由于建设占用耕地较多,农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政策,使得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二)农资价格飞涨,生活必需品涨价,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度大。

(三)农资假冒伪劣产品多,虚假欺骗性的信息多,坑农现象时有发生。目前种植市场信息鱼龙混杂,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产、运、销环节基本脱节,农民很难得到准确的种植信息、技术信息、购销信息、价格信息,最后造成农民亏本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自然条件恶化,耕地退化,粮食生产难以长治久安。

1、由于这些年来对农业的投入不足,造成农业机械陈旧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目前全县还存在着许多病险水库,且大部分是六、七十年代修的,渠道年久失修,许多电排荒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下降。

2、多年来矿山开发在带给人们实惠的同时,也造成部分产矿区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如:甘溪坪、东山河,大面积耕地受到污染而不能耕作。

3、耕地由于长期使用化肥,很少施用农家肥,造成耕地退化,土地贫瘠,粮食生产质量难以保证。

(五)当前农民大部分不打算办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要贷款也是短期的,信贷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减弱。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信贷网点集中,撤消了所有行政村信贷员,农民想贷款而不知怎样贷。二是目前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终身追偿制,造成呆 账的要追究领导责任,因此对农村小额贷款的发放非常谨慎,贷款手续繁多,发放贷款一般均要求提供抵押品或担保人,许多农民只有望“贷”止步。三是大多数农民没有产业化经营意识,生产规模不大,所需资金不多,即使缺乏资金,到亲戚朋友那调剂一下就行,根本就没考虑要贷款。

(六)临武县近四成的农户家里有人在外务工,由于大多数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自己找的,就业渠道很窄,使得纯农户所占比重太高(占40%左右),加上还有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农民增收空间相当有限。

(七)当前农民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农业技术难以推广,这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直接影响。在调查的125户农户中,53.6%的农户家里没有孩子上学,有23.2%正在上小学,17.6%上初中,0.8%上高中,大中专及以上的只占4.8%。

(八)大多数农民只求温饱,对子女的教育不是很关心,农业生产的后备力量素质堪忧。问卷中只有44%的农户知道孩子学杂费的基本构成。农村教育搭车收费的现象不多,有89.6%的农户回答孩子上学没有其他单位搭车收费,搭车收费在50元以下的有4%,50-100元的有0.8%,说不清具体金额的占5.6%。

措施:

(一)保证增收渠道,引进增收项目;调整产业结构。

(二)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一是物价部门要加强市场物价的监督管理,对农资产品实行限价销售,出现暴利销售行为要及时制止,严肃处理。二是工商、技术监督、农资、农业等部门要加强对化肥、农药等农资和种子的出厂和流通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查处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

(三)千方百计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自然环境,提高耕地质量。一是政府积极介入,确保财政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加强农村水、电、路、桥、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治理环境污染,抓好退耕还林工作,提高耕地质量。二是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大金融系统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切实解决农民资金困难的问题。三是完善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环境,放宽农村民间投资准入领域,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手段,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等农村投资。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一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经济,因地制宜发展“一乡一品”、“一县一业”,巩固并发展以舜华鸭业公司为龙头的“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经济,使之真正起到“一品带动”的辐射作用,加强产、运、销环节的联系,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合理推进农地流转,积极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推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了临武县粮食生产现在零星的、小规模的自由发展状态,农民也缺乏做大养殖规模产业的观念、资金、技术和有利环境,实行农地流转可较好地解决农地抛荒和粗放经营的问题,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有效实现人和土地的有机结合。

(五)广开农民进城就业的“绿色通道”,使二、三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一是拓宽农民就业的途径,让职介所真正成为劳务市场供需双方满意的“中介”。二是减少农民就业准入的限制条件,简化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三是政府要把对进城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切实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四是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使农民工增收落到实处。

(六)要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从调查结果看来,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和农业技术发展不快,尤其是流动民工的子女就学问题堪忧。农民普遍素质不高,对子女教育问题或是漠不关心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适应现代生产要求,已在农村造成恶性循环,我们要把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长远的战略任务来抓。一要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普九”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二要加强流动民工子女教育管理,严格执行今年出台的涉农税费减免政策中关于免收农民进城子女义务教育借读费的规定,让流动民工子女享受到城镇子女同等的教育权利。

十五、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目前,农民对农村政策执行情况比较满意,但是,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党在农村各项政策贯彻落实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农村政策执行情况从总体上看是比较满意的。土地承包政策是农村的基本政策之一,农民对土地承包政策的满意率达87.7%。72.2%的农民对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表示满意,表明近年来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满意率占70.5%,显示出大多数农民对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增加农民收入持认可的态度。退耕还林、还草是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72.2%的农民对此表示满意。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扶贫工作力度越来越大,调查结果显示,71.4%的农民对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感到满意。对现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的满意率为60.2%。农村税费改革是当前倍受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当问及您对此是否了解时,24.1%的农民认为了解,42.6%的农民回答了解不多,33.3%的农民回答不了解。表明政策的贯彻实行还需向农民做更多的宣传解释工作,使广大农民认识和了解。补贴政策。扶贫政策,产业调整政策

仍有部分农民对党在农村的政策落实情况不甚满意或不满意。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负担仍然较重。19.7%的农民认为在落实减轻农民负担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8.2%的农民对减轻农民负担表示不满意,认为仍然存在严重的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现象,超越了农民的负担能力。二是扶贫力度尚需加强。24.2%的农民对农村扶贫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是一般,回答不满意的占4%。三是粮食收购政策的落实不尽人意。27.8%的农民面对是否满意的选择时回答了一般,12%的农民表示不满意,主要是认为收购部门压等压价、刁难卖粮户以及出售不方便等。四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25.8%的农民对结构调整政策的落实不太满意,他们普遍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落到实处面临政府指导不力、信息不灵、缺乏资金和技术指导跟不上等一系列难题。

十六、加强对农副产品的监管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要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文件指出,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

十七、推动农村社会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文件由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文件中提出,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坚决取缔邪教组织,严厉打击黑恶势力。

文件提出,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加强人民调解,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文件也提出,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坚决取缔邪教组织,严厉打击黑恶势力。

第二节 推动社会建设

十七大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重视学前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任务和措施:一是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继续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提高保障水平。适当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的补助标准。认真落实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

措施。在试点的基础上,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这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普通高校招生增量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必须抓好三项工作: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和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二要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补贴制度。三要加大教育事业投入。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地方财政也都要增加投入。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没有全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便没有国家现代化的未来。要让孩子们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二、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十七大报告要求: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举措是:重点抓好四件事:一是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要扩大到全国50%以上的城市;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用两年时间将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100元,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补助标准由40元提高到80元。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二是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抓好重大疾病防治,落实扩大国家传染病免疫规划范围的政策措施,加大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疾病患者的免费治疗力度。加强地方病、职业病、精神病防治。做好妇幼保健工作。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实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三是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全科医护人员和乡村医生培养的力度,鼓励高素质人才到基层服务。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措施。四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和用药安全,农村药品价格上涨。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823亿元,比上年增加165亿元,支持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重点向农村和基层倾斜。

国务院组织力量研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问题,已经制定一个初步方案,将(改为“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我们要坚定地推进这项改革,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三、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实行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一要做好社会保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重点扩大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努力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二要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试点,加快省级统筹步伐,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专续办法。规范发展企业年金制度。探索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鼓励各地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加快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三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强化资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四要健全社会救助体系。重点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同时,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鼓励和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2762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生活无后顾之忧,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总的指导原则是:(1)坚持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增加中小套型住房供给,引导居民适度消费。(2)坚持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政府主要制定住房规划和政策,搞好土地合理供应、集约利用和管理,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主要通过市场调节解决。(3)坚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今年要采取四项措施:一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增加房源供给,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管理,积极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今年中央用于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的资金68亿元,比去年增加17亿元;地方各级政府都要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同时,要积极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二要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合理调整城市土地供给结构,增加中小套型住房用地。三要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土地等手段,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四要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房地产企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依法查处闲置囤积土地、房源和炒地炒房行为。同时,要加强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和管理,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住房改革和建设,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要解决就业保障、就医保障、教育保障、养老保障,完善社会慈善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和现状: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三大挑战。从长期看,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从中期看,要减轻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社会震动;在近期,要考虑如何根据宏观经济形势波动适时调整各有关项目的收支水平,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

保障范围覆盖不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生变化,社会保险资金开始转向社会统筹,在体制上围绕着“一个中心,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具体运行,但当前的三条保障线还不能全部覆盖城镇贫困范围。我国现有城镇贫困人口3100万以上,1999年享

受社会保障的总人数不足300万,2000年不足400万。在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之外,传统的民政救济对象是无劳动能力的人,是为数较少的边缘群体。而在体制转轨中,“有劳动能力”却失去工作机会的人,也已经陷入贫困的境地,他们的基本生活也应得到保障。事实上,这部分人中的绝大多数既拿不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又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他们约占城市下岗、失业、待岗总人数的70%以上。

农村社会保障亟待发展。有的人提出,同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呈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在城市,建立了面向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保障与集体救助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保障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未在农村建立。有的人提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已经与国际劳动组织的有关条约存在巨大差距。有的人提出,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财政支出方面的失误。第一,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建立多渠道的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体系。总体上社会保障资金应由个人、集体、政府三方共同负担。我国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难以为继的根本原因在于,本应由三方承担的社会保障资金基本只是农民个人缴费,几乎变成了农民的个人储蓄。由于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不少地区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因而在短期内完全以社会保障取代家庭保障是不现实的,但决不能只靠农民个人缴费,政府要加大用于农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集体经济组织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资金比例,通过提高政府和集体对农民参保补助比例,吸引、带动和激励农民积极参加社会保险,形成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的有效保障格局。第二,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体系。当前,要尽快制定《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法》、《农民医疗社会保险法》、《农村扶贫与灾害救济社会保险法》、《农村残疾人保险法》等相关法律,从法律上明确规定农民社会保障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确认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保障的性质、对象、内容和标准;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对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保障农民在土地承包、流转中的自主地位和决策权,改革国家土地征用制度,大大提高对农民土地征用的补偿费用和补偿标准;规范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中的责、权、利关系,改善农村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方式,依法管理好农民社会保险基金;不断推进乡村商业保险,增加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立制度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为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应当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建设。其一,对农村的各项社会保障事业设立统一的机构集中管理,以利于社会保障资金的高效调配使用;其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基金运营及事务管理相分离的制约体制;其三,逐步建立城乡一体衔接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断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其四,建立民主、科学的农村社会保障的监管机制,实现对农村社会保障具体业务的监管职责。尽管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一般行政管理,不能经办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但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运营、发放等负有监管责任,以保证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健康运行。

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下。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二是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三是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四是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五是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国家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必要的财力支持是关键。加快立法步伐。

总体解决建议:要突出体现社会保障的基本性和救助性原则。即基本社会保障只能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其中包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救济和救助贫困。

要充分体现普遍性原则.即基本社会保障要努力惠及全体社会成员。在制度设计时,可

根据不同社会成员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类型(而不是全部类型)的社会保障。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救济、工伤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贫困居民救济等。

基本社会保障必须坚持强制性的原则;即所有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的职工,都必须按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参加基本社会保障,并按规定缴费或纳税。对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则赋予企业和员工足够的自由选择权利。

要合理地体现分类共同负担的原则。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救济的社会保障费用主要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各方对费用负担的比例可因保障项目的不同分别确定),国家予以资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和农衬贫困人口救济,则主要由政府负担和社会资助(各种捐献、福利彩票等)。在政府负担中,应以地方政府负担为主,中央政府酌情补助。.要高度体现社会化管理的原则。

政府应从社会保障的具体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主要依法对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及正常运行进行调节和引导,社会保障的具体管理工作,可由政府、企业、工会和社会专业人士组成管理和监督委员会,并设立社会公益性的社会保障局进行专门运作。其中,基本社会保障资金由国家财税部门依法代征,存入财政专门帐户,由社会保障局按法律规定进行管理和运用。各种基本社会保障金的支付由社会保障局对受保人进行受保情况和应付金额的核准,发给领费凭证,委托银行代为支付。对受保人员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则主要由社区负责,社会保障局予以工作指导,并按国家规定给以必要的资金支持。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渠道大体有两个:一是征收社会保障税;二是政府财政预算中社会福利支出。

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渠道大体有两个:一是征收社会保障税;二是政府财政预算中社会福利支出。目前,我国还没有开征社会保障税,主要由各种保险费作为资金来源,因而费种多且散,多部门征收,强制性不足,征集比较困难。现在看来,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是规范和保证社会保障基金征集的合理选择。

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政府职能不可或缺,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放到更加突出位置,用更大的精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必须统筹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民工进城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通过经济增长来促进;对产业结构调整、改革等形成的失业,要靠更健全的劳动力市场,政府在这方面要提供更多的公共信息,提供更多的培训补贴。在国有企业吸纳劳动力下降的情况下,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民营企业虽然不大,但对就业的贡献却不小。解决就业问题应该依赖非正规国有经济部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服务业,服务业发展门槛很低,但是效益很好。社会应该给这些服务业部门创造一个免税的环境空间。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市化发展这个平台,没有城市化的发展,没有城市规模的扩张,就没有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而只有需求才能催生产业的发展,从而解决就业问题。要更多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也是目前更符合比较优势的经济增长模式。加快沿海地区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这个过程。

四、实施扩大就业战略,以创业带就业

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以创业带

动就业的方针,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创办小型企业。加快建设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深化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完善就业援助制度,落实促进残疾人就业政策,建立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的长效机制。督促各类企业同劳动者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保障监察,严厉打击各种非法用工行为。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我们要用百倍的努力,把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

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十七大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关键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适当提高扶贫的标准。二是提高企业职工工资的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健全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加强对垄断行业企业工资监管。三是从今年1月1日起,再连续三年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四是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继续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五是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拓宽服务消费领域,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扩大即期消费。只有把经济发展的成果合理分配到群众手中,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六、完善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十七大指出,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要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善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七、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稳定现行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扩大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范围,提高奖励扶助标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八、推动社区建设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执政的基础,在促进城市化进程、建设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尤为突出,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社区服务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

到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如何搞好社区服务、完善服务体制、提高服务质量、转变工作作风,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提高社区服务水平需要加强的几个方面:

(一)健全机制,完善网络。在社区服务中,健全机制、完善网络是基础。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精神和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社区居民越来越需要一个健全的机制,完善的服务网络来满足需求。加强社区服务的“两个一”建设,即一条龙办公,一站式服务,建立区、街、居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和社区服务专职队伍、志愿者队伍,以社区服务为平台、以居民为主体、以网络为纽带,使社区服务网络成为推进社区服务向纵深发展的主渠道。完善一站式服务的工作机制:对计生、卫生、流动人口、劳动保障等工作量大、影响面广的单位由部门自身直接操作,对多环节、跨部门的工作事项,采用在前台向社区居民提供咨询、引导等服务,逐步实行“一口受理”,在后台通过优化流程、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实行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办理,办事结果再由前台实行“一口回复”。并创造条件为一些特殊对象提供全程代办服务。

(二)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在社区服务中,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是有效载体。社区资源是多种多样的,社区服务也是繁杂多样的,有效的整合社区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须抓好以下几点:一是政府行政部门对各种组织和机构提出指导性意见,大力提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并把此项工作列入评先争优的工作中去,鼓励他们把本单位内部资源向社区开放,为居民服务。二是各社区对辖区内的可用资源要进行调查摸底,区分类别,建立资源档案,由社区居委会与资源单位商定服务事宜,明确有偿与无偿,有偿标准原则上等同于该单位内部员工待遇。三是重视共享资源保护工作,如对辖区单位资源的利用,不能妨碍单位自身的正常工作和资源配套性的前提下,向广大居民群众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实现资源长期有效利用。

(三)加大扶持,形成规模。在社区服务中,加大扶持,形成规模是可靠的保证。近年来政府对社区的扶持力度较大,措施有效,尤其是在社区创建、弱势群体等方面的扶持成效是明显的,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欢迎。但是社区服务工作中需要政府扶持的项目还很多,个别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我们应该抓住重点,量入为出,逐步改善。首先,既要考虑年老体弱的人员,也要考虑工作年限比较长的如“4045”人员,要在技能培训、就业安置、困难补助方面要舍得投入,不断增加公益性岗位,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真正体现党和政府的温暖。其次,对老年人的关爱,老年人的就医、休闲、娱乐等条件还比较落后,如目前社区站点的全科医生缺少、条件比较简陋,为社区居民就医带来许多不便,政府要有一个宏观的调控计划,并有相应的政策扶持,把有能力、有水平的专业技能人才引进社区,同时,多开办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学习班、培训班,真正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安度晚年。再次,对公共事业的扶持。如敬老院、幼儿园、图书馆以及公共活动场所及设施,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财政上予以安排,并在条件许可时动员全社会来参与,倡导博爱,弘扬奉献,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四)务求实效,消除形式。在社区服务中,务求实效、消除形式是最终目的。目前在社区服务中,还存在一些不对称的现象,如社区志愿者数量不少,但服务活动不多;社区服务的项目不少,但真正受益的居民不多;各类组织不少,但真正起作用的不多。因此,要解决现实中不对称现象,使社区服务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要从以下方面注意把握:一是要有针对性设立社区服务项目。如:废旧电池回收、代领养老金、代办老人优待证、代缴各种电话费、代缴养路费、代办网通业务、代理各种保险理赔、网上申报、法律咨询、信息咨询等等,项目的设置要从群众的实际要求出发,先要搞好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呼声,不能为

了求数量、求形式盲目设立。二是要使社区服务尽量达到成本最小化和服务社会化。社区服务,政府的扶持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仅此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来予以关注和支持,政府部门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倡和鼓励全社会来为社区服务出力,从而实现社区服务成本最小化和服务社会化,才能使社区服务成为居民群众的首选,才具有生命力,才不至于流于形式。三是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社区服务要结合社区的实际进行,群众需要的,街道社区有条件、有能力做到的,就千方百计办到;条件和能力不具备的,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解决;对条件确实达不到要求的,要采取制定规划、资源共享等办法为居民解难,防止和克服不切实际、徒有虚名,搞花架子、劳民伤财。四是社区服务逐步实行市场化。社区服务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政府可以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组织协调,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社区内各种新经济组织层出不穷,但主动自觉进入社区服务运作的目前还不多,要重视教育和培养各种新经济组织,包括中介组织的参与社区服务意识,使他们从政府引导向自觉参与转变,也使社区服务机制达到良性循环,造福于民。

九、解决城市建设中的问题

中国正在经历的城市化进程,无论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将用几十年时间,完成西方发达国家三、四百年完成的城市化过程。

中国总共有六百六十一个大、中、小城市,其中有一百多个提出要建国际化的大都市或国际化城市;国家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对用地进行审批,于是地方政府“跑部钱进”变成了“跑部要城市人口规模指标”;一些城市追求城市变大、变新、变洋,盲目对文脉之本、风貌特色的老城区进行成片改造;大广场、宽马路、豪华办公楼、欧化建筑席卷全国。地方政府把城市“做大作强”的冲动与中央实施的控制冲突凸显。与此同时,翻开中国各城市以往的规划文件与实际发展状况相对照,不难发现,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指标现象十分普遍和突出。“换一届政府换一张规划”在不少城市不足为奇,于是出现了规划赶不上变化的尴尬。有专家惊呼:规划错误就会导致建设错误,而建设的错误将是难以弥补的!

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把中国城市化过程遭遇的种种失衡、无序现象归结为几个方面: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急功近利的规划调整,寅吃卯粮的圈地运动,脆弱资源的过度开发,盲目布局的基础设施,杂乱无章的城郊用地,任意肢解的城乡规划,屡禁不止的违法建筑等等。城市化发展不当,势必导致三方面的损失:资源的巨大浪费;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商务成本上升进而导致竞争力的丧失。

如何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化不能回避的严峻挑战。中国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表示,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吴良镛亦表示,中国的城镇化不能单纯走西方道路,城市分散、汽车化、郊区化、摩天大楼等城市化模式不仅自身矛盾重重,中国也学不起。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对中国“十一五”期间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做出了选择,明确提出了“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战略。中国必须学会让市场的力量来调节城市规模,长期以来形成的在城市化方面严重排斥和否定市场机制作用的倾向,如规划城市规模、左右人口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向等,必须改变。同时,必须建立起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的全新观念。

第一,加强城市发展规划,使城市发展从无序走向有序。第二,适度调整城市发展总体布局,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第三,推进贫民居住区的改造,促进社会稳定。第四,治理城市污染,改善生活环境。第五,以人为本,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第六,实施地区发展计划,促使城乡共同发展。

十、做好其他社会工作

要重视发展老龄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特别是

残奥会以后,我国残疾人事业更应该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节 提高管理能力

一、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执政之要在于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坚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机关都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以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要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要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公正、有效运行。要强化政府机关问责制,树立责任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1)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高执政能力

所谓社会管理就是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管理能力不强。公共事务管理以罚代管、以检查代管理、多头管理;二管理不到位(混乱,如黑中介、乞讨者、非法小广告、网上救助、电视医院、考艺辅导班、假文凭、保姆家政);三是法律制度(如企业自律制度保证消费者利益);四是忽视民意(如电动自行车的取缔、小排量汽车的限制)、缺乏信息公开、政务透明、提出预警;五是没有监督机制;六是政策或者落实不力,如就业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没有相关的配套措施,扶贫政策没有制约监管制度。七是公共生存环境管理滞后。

八、民生难题日益增多(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这些和民生密切相关的“老大难”问题,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现在已经到了下决心破解这些民生难题的时候了);

九、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十、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

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3)执法难

城管执法难。城市市容管理之难,有目共睹。所谓难,概而言之,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执法难以形成合力,二是自身管理监督难以落实到位。故此,市容管理往往成为矛盾的聚焦所在,其“管不深、管不透、管不到位”的局面,更为市民所诟病。

土地执法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严格保护耕地。保护耕地,就必须严格执法。当前,我国耕地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各类土地违法案件不断发生,“执法难” 似乎是已成共

识。要解决土地执法难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以坚守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构建和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为目标,对土地违法者敢于动真格,使我国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中的“严格”落到实处。

行政执法难。主要表现概括起来就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犯法等 环保执法难。

1、加强社会管理的基本思路

扩大社会管理的主体,推动社会治理结构体制建设。社会管理包括两类:一是政府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制约即政府社会管理;二是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今后应当从社会管理的需要出发,变社会组织的审批制为登记制,加强培育社区民间组织,还应当从税收上扶持社会组织。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政府社会管理的重点是对家庭、社会团体与社会自治所不能解决的社会事务的管理,这些社会事务涉及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需要依靠国家权力与政府权威加以解决。政府只有强化社会职能,才能把政府建成责任政府、服务政府。

再造社会管理流程。要优化组织结构,理顺社会管理中的条块关系、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责任,等等。建议设置独立的管理机构,把分散在许多部门的社会管理机构捏在一起,组成一个社会建设委员会。用结构与功能统一、社会与经济文化政治相协调的大制度来指导小制度。

加强社会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政府社会管理的核心是社会政策,社会政策的制定一定要有公众参与,公开讨论。对政策的执行要科学评估。执行中要防止走样,防止效果边际递减效应。

完善社会指标体系,建立社会运行状况监测体系。在重构社会信息的采集、整理和披露渠道的同时,开拓社会信息收集渠道,研制社会管理的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社会稳定的预警、预控管理系统,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

2、加强治安管理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是有深刻含义的。因为,社会安定既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也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前提。改善民生,理应包括改善人民群众生存生活的社会环境。我们相信,通过对这次违法人员的处理,全市干部群众一定会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进一步珍惜社会的和谐稳定,并为此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工作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新的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赋有社会管理职能的部门,必须从思想上主动适应,从措施上积极应对,积极探索加强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切实消除思想认识、运行机制、警力装备、队伍素质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切实履行好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职能。

坚持为和谐社会服务思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提高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将管理观念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责任本位转变,依法规范执法、管理活动和用警行为,把有限的警力资源充分投入到履行法定社会管理职责的警务活动中;正确处理维护社会秩序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把管理和服务有机地统一,实现从“管理警务”向“管理服务警务” 的转变。

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把工作重点从事前审批转移到事中监督和事后查处上来,不断提高户证、消防、交通和出入境管理工作水平,推动公安行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认真贯彻《甘肃省公安机关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对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一视同仁,从政策和制度上破除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在服务体系、方式方法、工作制度、奖惩办法等方面建立一系列长效工作机制,拓宽服务面,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强“窗口”单位建设,大力推行“警务公开”制度,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群众最关心的事情着手,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公安队伍建设,为社会管理工作提供保证。面对繁重而艰巨的社会管理工作任务,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公安队伍,社会管理只能继续在低位徘徊。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大练兵活动,是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因此,公安机关必须把建设高素质的公安队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真正体现方便群众、服务群众;要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的意识,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脉搏,把握社会管理工作的走向,及时调整、创新管理举措,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的素质,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冲破陈旧落后的思维定势,加强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掌握社会管理的新本领,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的职责。

3、创新管理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就是不断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从而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程度的过程。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织并存的特殊历史阶段。在这个利益关系多元化、各种矛盾相交织的关键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相应地一些不和谐因素也随之出现。在当前和今后甚至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成为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沧州的重要任务。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化管理方式,是协调社会利益矛盾、舒缓社会紧张情绪的有效途径。因此,适应社会变化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成为党委、政府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出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举措时,既考虑让多数人受益,又兼顾少数人意见;既统筹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体现民意,又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最广泛地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和民主的基础之上。开通市长热线和各职能部门的投诉热线,畅通诉求渠道;制定出台应急管理机制预案,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政府系统积极开展提速、提质,为人民、促发展的“双提”工程,全面实施承诺践诺、首办负责、投诉受理、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努力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效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做得好的坚持下去,把做得不好的改正过来,把还有不足的加以完善。在这个问题上,形式主义没有任何用处。加强社会管理,要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各级党委、政府的干部要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倾听民声、关心民意、关注民情,在制定政策和改革方案时,多听各方意见,尽量减轻对人民群众可能带来的利益损害,从源头上减少利益矛盾的发生。又如,扎实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畅通民意渠道,及时发现问题,有关部门各尽其责,把各种矛盾尽量解决在萌芽状态。再如,大力推进普法工作,研究普法宣传的特定对象,改进普法宣传的方式

方法,讲究普法宣传的更好效果,使干部群众都能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从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当然还有就是对敢于以身试法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这既是维护法律尊严的需要,也是一次更为深刻的法制教育。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涉及观念、作风、机制、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是一项深层次、全方位的工程。相信,随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不断进展,这项工程的不断深入,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更加职能化、制度化,政府与百姓会越来越近,干群关系会越来越好,我们的社会也会越来越和谐。

二、加强对服务行业监管力度

1、对美容服务行业的监管 一是突出重点、点面结合。该分局重点查处取缔美容美发等服务行业无照经营、出租(借)营业执照、利用经营场所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并结合年检,对不符合法律和行政法规要求的经营户提出限期整改要求。二是加强协作,综合治理。加强与公安、卫生等部门的交流和沟通,定期组织联合执法,并健全违法抄告制度,对检查中发现不属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违法行为,及时抄告相关部门,对其他部门抄告工商部门的,及时处理反馈,形成整治合力,提高工作效能。三是巩固成果,着眼长效。加强对整治后美容美发等服务行业的巡查力度,巩固整治成效,督促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并与相关部门建立情况互通机制,及时掌握动态情况。此外,该分局还通过公布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等多种方式,及时受理群众举报、申诉,做到有报必查、查必有果。

2、对中介服务行业的监管

一是建立专门的中介服务业经济户口档案。把对中介机构的统计工作与企业年检和个体验照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掌握了中介机构的构成和现状。通过摸底调查,截止6月20日,全区共有各类中介服务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77户,比去年同期增长56.3%,其中个体工商户占144户,从业人员达4300人。(删去)

二是积极探索规范中介业的新思路。在进行广泛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并结合万州(删去)实际,万州区(删去)制定了《关于加强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监管工作的实施方案》。

三是认真开展农村经纪人的调查清理工作。认真开展了对农村经纪人的排查摸底。目前,全区农村经纪人共有57户,都为个人从业,主要从事水果和牲畜交易中介。根据农村经纪人的从业现状,辖区各工商所(删去)加大了对农村经纪人的监管力度,从政策扶持、业务指导、技能培训等方面予以积极引导规范,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积极加强对中介服务行业的整治和规范。按照《中介机构及服务企业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万州区(删去)认真开展对中介服务行业专项整治清理工作,共检查经营户210多家,处罚违法违规行为14户,补办营业执照5户,收效明显(删去)。

五是开展专项整顿打击非法职介活动。工商、劳动、监察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对全区职业介绍所的专项清理整顿,对职介婚介进行了全面清查,共检查职介婚介所27家,发现违规经营户3家,责令其限期整改。(删去)

3、对手机维修行业的监管

随着手机日益普及,人们在享受移动通讯方便的同时,手机质量、售后维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接踵而来。广陵消协汶河分会近日在受理的手机维修服务行业投诉中发现,由于我国还没有出台手机维修资质认证的相关规定,加上目前手机维修点良莠不齐,手机维修过程中存在三大陷阱,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是空手套白狼。有的维修人员人为“制造”故障后再进行维修。比如维修人员在检查手机过程中故意拆掉某个关键配件,然后告诉消费者“此零件坏了”,并称到厂家更换要二三百元,他们只报价一百多。在骗取消费者信任之后,再将从原手机取下的零件装进去,让消费者的钱不明不白进入维修人员的腰

包。二是偷梁换柱。维修人员将待修的手机中的主要配件(一般为主板)换成一个勉强能用的配件,再将换下的配件配上成本不高的新外壳,拿到二手市场上卖个高价。三是新瓶装旧酒。一些维修人员将从旧手机市场买回报废手机中拆下零件冒充新配件为消费者更换,同时收取很高的维修费用。

对此,基层分会建议政府及有关行政职能部门:(删去)

一、实行手机维修资质认证制度,要求维修人员持证上岗,无资质者不得从事手机维修业务。

二、成立手机维修行业自律会,完善自律管理制度。

三、加强对手机维修行业的日常监管,要求建立进货登记台帐、维修登记台帐等。

三、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和自救能力,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四、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一)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发挥社会自治功能,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二)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监督。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全体公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三)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完善诉讼、检察监督、刑罚执行、教育矫治、司法鉴定、刑事赔偿、司法考试等制度。加强司法民主建设,健全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等制度,发挥律师、公证、和解、调解、仲裁的积极作用。加强司法救助,对贫困群众减免诉讼费。健全巡回审判,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落实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制度,方便群众诉讼。规范诉讼、律师、仲裁收费。加强人权司法保护,严格依照法定原则和程序进行诉讼活动。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维护司法廉洁,严肃追究徇私枉法、失职渎职等行为的法律责任。

(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完善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分成办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转移支付规范化、法制化。保障各级政权建设需要。完善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和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增加国家财政投资规模,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五)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通过扩大就业、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举措,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健全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地区津贴补贴标准,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实行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企业工资分配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确定管理者与职工收入合理比例。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调整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完善并严格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保障所有者权益。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征管和调节。

(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保证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强化保险基金统筹部分征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积极推进省级统筹,条件具备时实行基本养老金基础部分全国统筹。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服务。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五、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创新管理制度,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生活和

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强政府公信力。推进政事分开,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六、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

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完善居(村)民自治,支持居(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开展社区群众性自助和互助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

七、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

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发展和规范律师、公证、会计、资产评估等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的社会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展和规范各类基金会,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

八、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

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九、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一)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坚持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各种障碍,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弘扬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发挥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加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多党合作事业。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团结港澳各界人士,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围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推进两岸直接“三通”,尽最大努力为两岸同胞谋和平、谋发展、谋福祉,使两岸同胞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共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做好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工作,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

(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重加强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十、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不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人民通过权力机关制定法律,表达意志,治理国家。依法行政则是对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主要解决的是以下关系:

第一,政府与人民的关系。其一,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来源于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政府是执行人民意志的机关。其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决不能凌驾于人民之上,做官当老爷。其三,政府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利益,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未经授权,不能设定和实施任何剥夺或限制公民权利的行为。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是依法行政立论的基本点,一切观点和制度都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权与法的关系。处理好权与法的关系,乃是依法行政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权就是行政权,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使。“依法行政”非常明确地摆正了权与法的关系。行政权的行使,必须有法律授权,并有法定依据。一切违法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的关系。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应互相支持,互相监督。司法机关不是行政机关的下属机关。人大与司法机关都有监督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政的权利和义务。

依法行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然而,屡屡出现的“违法行政”,却严重损害了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离间了干群关系,败坏了党和国家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要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管理创新。着力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继续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式,更加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各级政府要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各级领导干部的精力要更多地放在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上。二是坚决实行政企分开。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特别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三是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要把科学民主决策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坚持下去。要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四是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推行政务公开,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政府的组织和管理,及时把政府决策、服务程序、办事方法向社会公布,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开、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公用事业单位要实行办事公开制度。

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要通过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把各级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大大提高一步,建设法治政府。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坚持依法办事,学会并善于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行政权力应当依据法律,行政行为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机关违法同样应当承担责任。要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要改革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要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水平直接影响行政执法效果,关乎群众利益,关乎政府形象。要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抓紧做好行政许可法实施前的准备工作。抓好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抓好行政许可项目、规定和实施机关的清理和规范工作,抓好配套制度建设,以保证行政许可法按时顺利实施。

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而不是削弱和淡化行政管理。政府该管的事情,必须真正管好,不能出现“管理真空”;政府不该管的事情,要下决心交给市场、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才能真正加强和改进政府的工作。

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规范的是行政权力而不是老百姓,明确的是行政机关的责任而不是权力。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就是为了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做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权”,既防止行政权的缺失,保障政府有效实施行政管理;又防止行政权的滥用,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多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促进安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制度安排;都需要一套反映客观规律、为多数人认同并得到严格执行的法律制度作保障;要求政府规范运作,依法办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因此,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大力推进

依法行政,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从源头上确保“红头文件”本身不违法。“法律至上”、按规矩办事、依法律办事、“权力受约束”等法制观念逐步成为各级行政机关的共识。“平时学法、遇事问法、办事用法”渐成习惯。各部门以“红头文件”自行设定权力、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现象大为减少。各级政府处理矛盾和问题时,注意运用法律手段加以解决,大大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但是,目前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包括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水平还不高,不学法、不用法的现象依然存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对行政权的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应该从4个方面入手,切实推进依法行政:

切实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彻底抛弃传统的“官本位”观念,树立“民本位”的观念。既严格依法办事,又积极履行职责,做到不越权、不滥用、不失职。

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各级政府和部门的主要领导人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善于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严格实施行政许可法,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加快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强化间接管理和事后监督。

加强政府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工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监督,自觉接受权力机关、政协及舆论监督,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

第四节 关心群众利益,保护群众利益

一、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江苏泗洪县以改制的名义对公办幼儿园一卖了之,教师们、家长们、孩子们苦不堪言,据说是改制允许尝试,而群众的利益受到侵害只是暂时的。位于小红门附近北京市化学建材厂家属区的55户住家被供电局断了电。在最炎热的几天里,大家特别是一些年老体弱的人都在忍受高温的煎熬,孩子们也只能在烛光下学习。电业局的解释只是因为总表内的其他用户没有按时缴纳电费。福州市闽清县坂东镇为了树立政绩,建设所谓工业区,竟然毁掉了国家去年才投资建成的国家级农业开发项目示范区。地方领导为了拉住外商,还不惜违规转让土地,此举使群众利益、国家利益都受到损害。河南省荥阳市的粮食自给工程是国家为了提高荥阳的粮食产量,于1997年底开展的一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系统工程。总投资为22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110万元,市里自筹或上群众集资110万元。按照项目的要求,不仅要打井,修种子库房,培训科技人员,而且还要配备大型的农业机械,然而如今项目完工五年了,在这片土地上除了树着一块纪念该项目的石碑和几幢中看不中用的抽水机房之外,什么也没有。老百姓说村民说:这就是骗。村骗乡,乡骗县。

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务必抓紧抓实。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结合实际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有的成效还比较显著。但要把这些问题解决好,还要做大量艰巨的工作。我们要抓落实、抓巩固、抓制度,坚决纠正征用土地中侵害农民利益、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职工利益以及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问题,继续解决教育乱收费、医药购销医疗服务中收“回扣”和“红包”的问题。同时要针对本地区本部门发生的其他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加以纠正,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明纪律,坚决查处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要纠建并举,探索依靠改革和制度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自觉维护群众利益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办法和公办高中三限政策,对扶贫重点县的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删去),查处教育乱收费问题。

集中招标采购药品,对一批收受回扣、红包、开单提成的医务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加强对税费改革、粮食直补、征地补偿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查处涉农负担案(事)件。

追发拖欠农民工工资,同时督促解决企业重组改制过程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而落实到政府行为上,表现方式就大不一样了。有的更愿意做那些让上级和群众看得见、能显示政绩的事,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但不起眼的小事则不太放在心上,或难以列入议事日程。其实,一枝一叶总关情,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升学就业等大事固然要常抓不懈,但关乎群众日常生活的小事更能体现政府是否真正关心体恤民众。随着北京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环路、放射线等主干道越修越多,路网日益加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不少司机尤其是新司机和外地司机反映,部分指路标志不明确,开车容易走错路,多跑不少冤枉路。北京市交管部门高度重视这些怨言,经过多次现场勘察和调研论证,着手在过去指路预告系统基础上再增设两套新系统,为司机提供更加明确的道路信息。(删去)

三、做好信访工作

把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问题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五项制度,发挥职能作用,努力做好群众来信来访的办理工作,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委厅领导接访制度。领导接访是了解社情民意、密切联系群众、发现案件线索、解决信访问题的有效措施。吉林省纪委、监察厅确定每月20日为委厅领导接访日。委厅领导直接面对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做到人人有责任。

建立集体排查工作制度。实行集体排查案件线索制度,定期排查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线索,凡涉及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问题,优先受理和办理,凡涉及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线索,快查快结,防止案件线索流失,促进案件查办工作。

建立问责制。对于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不但追究直接责任人,同时,还视情节追究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的责任。

建立信息报送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全省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信访问题情况,对做出成绩的进行表扬,成绩突出的进行奖励。同时,对压案不查、瞒案不报的,查案不认真、被认定原调查结果严重错误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建立预警机制。通过信访监督,对党组织、党员和监察对象的违纪违法行为及时遏制,对因此造成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及时纠正。同时,通过下访、巡访、回访和专题调查研究,及时发现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倾向性问题,通过向党委、政府反馈信访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防患于未然,从而达到源头治理的目的。

四、推动民众参与管理与参与监督

如何尽可能地使全体社会成员合理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不仅是现代社会长久以来的核心议题,更是当下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 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 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这些重要表述和主张深刻证明,我国的社会管理将由过去更多地强调政府的主导型角色转变到更多地强调社会公众意愿的充分表达和更多地参与经济社会管理事务。

实际上,改革过程是决策者与参与人(社会公众)共同博弈的过程,决策者与参与人适应性地调整彼此的策略与行动构成了改革或社会经济转型的动力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改革策略与公众信念或意识形态的一致性是至关重要的,它往往是决策者改革策略的基础。决策者

改革策略的选择应与参与人的“公众意愿”一致。

公众会期待在民主决策机制中自己保护自己,而政府过于替民做主,往往伤害了百姓的福祉。要使决策者和参与人在改革过程中满足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条件,就必须满足如下条件:其一,决策者必须明确地出台与公众意愿或信念保持一致的改革方案,并以可置信承诺让公众相信这一点;其二,参与人(即公众)在决策者出台了与公众信念一致的改革方案时必须采取合作的态度,以激励政府坚持一系列改进社会福利的改革方案。

可见,发挥公众的主人翁作用,使其以适当的方式参与社会管理,特别是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保证公众的充分参与,才能使公共政策更加符合民意和公众利益,进而实现社会公正。

这样,建立开放式的公共政策制定体制,就要求公共政策制定主体在政策问题界定、信息收集和意见征集等方面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鼓励各方面的利益主体从各个方面提出不同的意见要求,采取集体决策与民主协商的机制,综合权衡各方面的利益追求,制定出对各利益主体造成最小影响的公共政策方案。

这对于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政府变得更加开放和具有代表性, 公众比以前能够获得更加充分的政策信息, 公众参与能动员民众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技能和资源, 提高政府行动的有效性。一般来说,公众的广泛参与是民生政策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公众参与程度越高,政策所引发的社会风险越小,政策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公众参与要求从政策的制定阶段就开始介入,并贯穿于政策执行周期的全过程。这也使民生问题的政策更加科学,最大限度发挥民生政策的综合效益和长远效益。

协商民主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协商民主理论是20世纪末期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它主要是指:在政治共同体中,自由与平等的公民,通过公共协商而赋予立法、决策以正当性,同时经由协商民主达至理性立法、参与政治和公民自治的理想。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协商民主,对于发挥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跟随时代的潮流接受了公众参与这种新理念, 在2004年5月2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中央的大力倡导下,各级政府的政务公开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我国一些主要的环境法律、法规都有公众参与的条款,如《水污染防治法》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均规定,“环境报告书中应当有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的意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第15条规定, “建设单位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规定, 征求建设单位所在地有关单位和居民的意见”。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更是强调:“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鼓励公众环境保护工作, 检举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等等。近年来,各级政府在鼓励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一些公用事业价格调整的听证制度,使公民与政府和有关企事业单位有了一个重要的沟通渠道。

目前的问题是,在政府管理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形式还较为单一,参与代表的选择程序还不够规范,公众参与还没有成为公共政策制定的必经环节。

那么,在行政决策中需要继续扩大和深化公众参与,改善传统决策体制, 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这需要提高公众公共政策参与的制度化程度,建立必要的法律制度,用法律规章的形式对公众公共政策参与的内容、范围、方式予以规定,并确立下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用法律来调整、规范公众的公共政策参与,使公众的公共政策参与经常化和秩序化,最终实现公众依法参与公共政策。另外,还应拓宽公众的公共政策参与渠道,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公众的非制度化、非理性的公共政策参与。

梳理政策诉求的表达机制。政务公开实施近二十年来,公共政策在内容和规则方面的公开都已逐步展开并不断深化,但在过程上公开却始终相对滞后。而公共政策的自由裁量权设计往往又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走样”或“肠梗阻”现象。因而必须坚定过程公开的理念和取向,通过民主旁听等形式使整个政策向社会主体公开。

推动政府管理创新, 建立健全行政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各级政府要在其职权范围内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各种新型的民主参与机制。一是参与代表的选择应更具有科学性。注意从阶层结构、职业状况、地域分布等多个角度来选择代表,特别是结合具体的公共政策议题,选择一定比例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律师和基层工作者。二是明确公众参与的权利和义务。既明确参与代表调查研究和收集信息的权利、与主管部门沟通协商的权利、调查研究和意见表达受保护的权利,又明确其遵守国家法律的义务、保守国家机密的义务等。三是规范公众参与程序。通过制定必要的规定、办法,使公众参与有章可循。如,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每次会议均应提前公布内容、要求,使参与代表有时间进行信息收集和调查研究。四是尽可能多地安排交流对话的时间。就相关的公共政策议题召开座谈会,或者安排旁听者参与小组讨论,应给予参与者适当的机会和时间,使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充分表达。

建立健全和完善政府的信息公开制度。首先应当建立政府公共信息公开制度, 对公开的内容、方法、费用、时限、申诉、监督、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 使政府信息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其次, 建立民意调查制度,进一步发挥人民建议征集和政府便民电话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作用。三是, 建立新闻媒体介入制度。一方面要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讨论, 依法保障公民言论自由;另一方面, 要对新闻舆论的运作加以规范;同时, 打击利用言论自由造谣惑众, 破坏社会稳定, 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将公众参与引入政府绩效评估机制。随着我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兴起,公众参与的绩效评价活动广泛开展,搭起公众与政府互动的桥梁,有效地促进了政府与公众的互动。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的政府绩效评价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行风评议和公众评议机关活动。行风评议活动于1995年10月在上海市工商局首次开展,1997年起开始在全国普遍推行,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广泛开展,市地一级的开展面达到了100%,县(市、区)一级的开展面达到了80%。公众评议机关活动自1998年起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迄今为止全国已有包括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8个省的9个市、1个县和4个区,共14个人民政府开展。

五、打造服务政府,完善公共服务

政府的主要工作:一是公共管理,打造服务型的政府;落实惠民、关注民生的和谐社会;避免潜在的社会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化解社会危机的能力。二是提供社会保障,关注民生、解决民生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的苦难,化解社会矛盾,体现社会公平,走共同富裕之路。三是提供公共产品服务,解决质量和价格、垄断、政府投入和市场参与等问题。

(1)公共服务内容

所谓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

十七大要求: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创新管理制度,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强政府公信力。推进政事分开,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服务的水平,普及12年制的义务教育; 提高政府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政府公共医疗服务水平

提高政府科技、信息服务的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能源、粮食等供应,满足民众生活需求 完善农村和社区的公共服务体系(2)解决思路

应完善社会公共服务的法律框架。在宪法层面进一步明确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义务,要求政府采取的措施,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以保障全体公民享受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

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责任。在当前的情况下,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特别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如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主要职责,大体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制定公共服务的规划、政策和标准;二是提供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三是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支持;四是加强对公共服务的监管,包括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创新公共服务体系。要确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条件是,大刀阔斧地改革事业单位,重构公共服务体系。要加快政府自身改革的步伐。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几乎都与政府行为、自身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加快政府自身改革的步伐,就成为改善公共服务,解决目前在公共服务领域存在某些突出问题的关键。要解决这些问题,有三点至关重要:一是要建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硬约束机制,加强对政府公共财政开支的监控;二是要规范政府自身的行为,通过改革,减少政府的行政开支,降低行政费用,把节约出来的资金用于增加公共服务的基金投入。这就是说,在目前中国仍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我们增加公共服务的投入,不应该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而是以调整内在的支出结构为重点。三是要用信息网络技术,改变公共服务提供的手段,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提高民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对于社会化的公共服务,要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形成包括完善的法律环境、专业化的行业监管机构,多种行业自律组织、多级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多渠道的传媒和公众监督在内的现代监管体系。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根本基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和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建立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和社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3)认识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 关注民生,破解水电暖涨价

强化政府监管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大投入,保障基本的公共服务

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一,管理能力不强。公共事务管理以罚代管、以检查代管理、多头管理;二管理不到位(混乱,如黑中介、乞讨者、非法小广告、网上救助、电视医院、考艺辅导班、假文凭、保姆家政);三是法律制度(如企业自律制度保证消费者利益);四是忽视民意(如电动自行

车的取缔、小排量汽车的限制)、缺乏信息公开、政务透明、提出预警;五是没有监督机制;六是政策或者落实不力,如就业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没有相关的配套措施,扶贫政策没有制约监管制度。七是公共生存环境管理滞后。

八、民生难题日益增多(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养老难这些和民生密切相关的“老大难”问题,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现在已经到了下决心破解这些民生难题的时候了);

九、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十、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第二,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量不足、质不高。霸王条款欺诈消费者、多收费、不完善:一是市场化运作代替了公共服务职能,如教育、卫生、文化;二是垄断,部门行业利益形成了利益集团,如水电等;三是体系不健全,有好多需要纳入,不能满足公众需求,如公共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慈善体系(第三次分配)建设;四是投入严重不足,如农村、社区的医疗体系、服务体系。五是提价缺少保护措施,公共商品涨价问题严重。

第三,不公平。如择校生、存款利率利税20%、户籍管理、身份歧视、用工制度等。如歧视性服务:(1)近年来,一些铁路、民航、航运等交通运输服务部门,相继推出了旨在为所谓“高端”客户服务的“豪华列车”、“移动宾馆”“专用包厢”等项目,在旅客中引起了很多议论。人们认为,占用公共服务空间为少数人提供“高端服务”,是一种不公道的“嫌贫爱富”行为。(2)存款500元以下收取手续费,大额客户享受贵宾服务。

第四,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问题。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厕所、公园收费问题;停车场紧张问题。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基础是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突破口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职能,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坚决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作用的审批事项。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执政之要在于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坚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机关都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以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要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要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公正、有效运行。要强化政府机关问责制,树立责任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根本基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建立严格、高效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建立政府统一预算,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主体和投资领域。规范政府收支管理。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政府资助体制,提高政府资助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经济社会效益。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机制。

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行政质量,是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

要目标。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使其成为各级行政机关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贯穿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改善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重塑政府业务流程,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要建立高效政务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在基层建立“政务超市”。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更加重视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探索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新途径。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把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能落实到基层,是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一项重要任务。公共事务管理一是要向服务转变,打造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与庞大财政支出的矛盾(如垃圾处理、公共厕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加大公共投入。二是坚持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公共服务规范化原则、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同步原则。三是有些不能走市场运作、缴费的路子;有些走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的路子,可以出台措施鼓励企业、社会办公共服务。四是居民参与管理并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社会监督。实行分类管理,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公共福利、公共安全等服务,准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本医疗服务、群众文化、全民健身等服务,经营性社会公共服务经营性文艺演出,影视节目的制作、发行和销售,体育休闲娱乐等服务。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行政类机构,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逐步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活动的事业单位要划分为若干类别,实施不同的改革和管理。加强公共财政。建立社会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持续稳定增长机制。确立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完全由政府承担,非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由社会分担、政府扶持的原则。实现社会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向基本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向农村地区倾斜,向社区层面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完善政策法规和制度。建立统筹协调、规范高效、分类管理、分级承担的社会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完善专项规划体系。制定管理、建设和服务标准。

第五节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明确文化发展的总任务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胡锦涛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

会风尚。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

(一)网络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知识产权受到严重的侵犯。

2、“恶搞”成时尚,虚假信息泛滥。

3、反动势力的干扰破坏、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

4、网络技术落后,跟不上发展的需求。

胡锦涛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五项要求。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二是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三是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四是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五是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

胡锦涛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加强规划、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充实队伍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信息产业发展与网络文化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把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的要求贯彻到网络技术、产业、内容、安全等各个方面。要制定政策、创造条件,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扶持拥有优秀网络文化内容的网站,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加强和改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和服务。要加快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形成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努力开创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加强网络文化管理的对策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2、强化网络“把关人”的作用。

3、加强技术创新,研发自己的网络系统。

4、提高网民的素质。

5、加强国际合作,理性对待外来文化。

6、加强监管和倡扬先进文化。

三、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最近一两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连续出台了多个禁令:关于禁止以栏目形式播出境

外动画片的紧急通知;当前,各级电视台特别是各地少儿频道和动画上星频道着力扩大国产动画片的播出规模,积极扶持国产动画产业的发展,国产动画创作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但是,近来在一些电视台开设的一些动画资讯栏目或动画专题节目中,以所谓介绍境外动画片为由,公然违规播出未经国家广电总局审查并取得发行许可证的境外动画片。这些未经审查的境外动画片导向错误,格调低下,宣扬迷信、凶杀暴力,不仅违反了动画片发行许可制度的有关规定,扰乱了动画片的正常播出秩序,而且对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对这一不良现象,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纠正。认真执行引进播出境外节目的有关规定。所有境外动画片的引进须经国家广电总局审查通过,并获得发行许可证后,方可发行播出。在每个播出动画片的频道中,国产动画片与引进动画片的播出比例不低于6:4,即国产动画片的播出数量不少于60%。坚决制止播出未经国家广电总局审查及未取得发行许可证的境外动画片及合拍动画片的违规行为。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重申禁止非法设台和出租、转让广播电视播出频道、时段的通知;最近在一些地方又出现了新的非法设台、乱开播出前端等乱播滥放现象,还有个别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出租、转让频道或栏目,影响了广播电视正常的管理秩序。为严肃法纪,制止类似违法违纪行为发生。除广播电视部门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立或变相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不得设立外资经营、中外合资经营和中外合作经营的广播电台、电视台。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禁止播出虚假违法广告和电视“挂角广告”、游动字幕广告的通知;近一个时期以来,个别播出机构播出的广告有虚假违法内容,一些机构违规播出“挂角广告”和在转播节目中插播游动字幕广告,这些已成为当前广播电视广告播放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应严格执行《广告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的通知》(国办发(2005)21号)和17号令的各项规定。严禁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广告;严禁播放以消费者、患者、专家、社会公众人物名义和形象作证明的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广告;严禁播放宣传治疗作用、夸大功能的保健食品广告;严禁播放宣传保证治愈的医疗广告、夸大功能、保证疗效的药品广告及夸大功能、虚假宣传的化妆品和美容服务广告。进一步规范各类咨询服务和电视购物节目的播放。含有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等内容的咨询服务和电视购物节目必须严格审查被介绍机构、产品的资格、证明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各项材料,同时要严格审查内容导向,凡含有非法内容或格调低下、误导受众的一律不得播放。要合理控制咨询服务和电视购物节目的播放时间,除专业购物频道外,其他频道每小时此类节目的总长度不得超过15分钟。禁止播出“挂角广告”。根据17号令和《广电总局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内容管理的通知》(广发社字(2004)921号),禁止时政新闻节目及同类栏目以企业或产品冠名。播出其他以企业或产品冠名节目、栏目(包括“剧场”等,下同),其冠名一律不得含有经营服务范围、项目、产品功能、联系方式、形象代言人等文字和图像。不得播出单一的企业、产品标志等“挂角广告”。播出以企业或产品冠名的节目、栏目时,冠名节目、栏目的名称应积极健康。电视节目、栏目不得以治疗肝病、性病、皮肤病、艾滋病、肿瘤、癫痫、痔疮、脚气、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等专业医疗机构和直接体现治疗上述疾病的药品冠名。

广电总局禁止制作播出涉性广播电视节目,9月5日,国家广电总局通报批评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和成都市人民广播电台严重违规,制作播出肆意渲染性生活、性经验、性体会、性器官和吹嘘性药功能等淫秽不堪的节目。广电总局严格禁止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策划、制作、播出涉及性生活、性经验、性体会、性器官和性药功能的低俗、下流节目栏目。

广电总局禁止省级卫视黄金时段播选秀节目,继连续停播一些低俗广播电视节目之后,国家广电总局昨天(9月20日)又出台一系列具体管理措施和细则,进一步规范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这是国家广电总局近期进一步抵制低俗之风的又一重要举措。广电总局的《通知》指出,近年来,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在创新广播电

视形式、内容、手段等方面作了有益尝试,丰富和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各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和播出机构大都按照总局要求,对群众参与的选拔类活动和节目加强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仍有一些群众参与的选拔类活动和节目在环节设计、评委选择、选手表现、表演内容等方面存在低俗问题,背离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基本定位,损害了广播电视媒体的形象,观众反映强烈。

群众参与的选拔类活动和节目,环节设计必须紧扣选拔内容,主持人的主持词、评委点评、选手感言、亲友抒怀、插播画面等内容要大量减少,总时长不得超过整个节目的20%。选拔本身内容必须占整个节目时长80%以上。歌唱类(外国歌曲专题比赛除外)比赛中,每场演唱国内歌曲比例要占75%以上。

选手的台风、语言、发型、服饰要符合大众审美观念。要对选手进行严格筛选,不得选用品德低劣、素质低下的选手。应当表现选手坚强、成熟、自立、自信、健康、向上等精神风貌。不得制造噱头、刻意煽情和渲染悲切情绪,不得在节目中传播或暗示选手的负面消息和流言。选手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举办有未成年人参与的选拔类活动必须向总局单项报批。

主持人要定位准确,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善于处理节目中的突发问题。主持人不得在节目中表达私人情感、好恶,不得刻意表现自己,主持词要简短,不得对选手、嘉宾、评委或其他表演者使用“哥、姐、弟、妹”等私人称谓。主持人之间不得相互挖苦、吹捧、调情。

评委、嘉宾要具备权威性和专业性,要业界公认。评委、嘉宾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和文化涵养。评委、嘉宾点评要公正、专业、恰当、简短,要引导观众提高艺术鉴赏水平,不得谈论与选拔本身无关的内容,不得利用评委、嘉宾身份张扬自我,着装、发型等要得体。播出机构举办群众参与的选拔类活动获批准后,要在一个月内,经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审核后向总局报送评委、嘉宾名单。更换评委、嘉宾需报省局、总局批准,并说明原因。

要设立科学的评选标准和赛事规则。不得采用手机投票、电话投票、网络投票等任何场外投票方式。场内投票方式要公开、公平、公正,不得以各种方式误导、诱导观众投票。各种群众参与的选拔类活动一律不设奖金奖品。

各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要切实抵制低俗之风,加强对群众参与的选拔类活动和节目的管理。要建立相应的节目监督、警告、停播制度,并要将执行情况随时上报总局。凡问题性质严重的,要追究行政管理部门失察和不作为责任。

四、齐抓共管,构建文化市场监管“大网”

文化市场“网格化”监管体系是指在各职能部门横向联合执法的基础上,突出镇、街道和村、社区在文化市场管理中的纵向管理作用,加强组织、队伍、制度等建设,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

构建文化市场“网格化”监管体系是我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一个创新,得到了文化部和省市各级的肯定。各试点单位前一阶段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和成效,为在全区推开文化市场“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打好了基础。各镇街、部门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构建文化市场“网格化”监管体系的重要意义(删去),站在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上,认真推进“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用这张“大网”遏制腐朽落后文化,弘扬优秀文化。

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职责,既要分工负责,又要通力合作,实现齐抓共管。通过联席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制度、联合执法制度的实施,实现资源整合、重拳出击。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抓紧制订出台相关的具体措施,把责任落实到人。各镇街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镇街文化市场管理组织,加快建立镇街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并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把文化市场管理纳入对村(社区)的考核,充分发

第三篇:三农问题大政方针

人民日报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加大补贴力度 促农民就业创业

农民收入创新高增收面临新挑战

农民收入是农民生活的基础,是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也是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增收的高度重视。

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761元,比上年增加621元,扣除物价指数增长了8%,农民收入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但当前,支撑农民增收的两个主要来源都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外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我国工业产品出口受阻,一些企业关闭和停工,导致农民外出就业困难、工资水平降低;另一方面,国内粮食、棉花、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致使农民依靠务农增收的形势也趋于严峻。

在当前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的形势下,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加大惠农政策增收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积极开辟外出就业增收空间,着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增收机会,内外联动,多措并举,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合力。

【延伸阅读】2004年以来,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激励下,在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发展形势持续向好。农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超过6%,是20多年来的第一次。近5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累计增加2000多元,年均增收400多元,这也是历史上的首次。

努力防止谷贱伤农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中央不断加大惠农政策力度。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初步形成了新时期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带给农民“真金白银”的实惠。

农产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今年将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有效引导市场走势,防止谷贱伤农。从今年新粮上市起,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提高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0.87元、0.83元、0.83元,提高幅度分别为13%、15.3%、15.3%。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也将作较大幅度提高。

农业“四项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今年将尽最大可能继续增加农业补贴,预计将增加到1200亿元左右,逐步完善补贴办法。在水稻、小麦、玉米、棉花、东北大豆良种补贴全覆盖的基础上,扩大油菜良种补贴范围,提高良种补贴标准,完善农资综合补贴机制。今年国家将大幅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总额达到100亿元,这是加快农机化发展、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据测算,可增加农机工业销售产值约635亿元。

【延伸阅读】在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的同时,政府将着力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运,减免流通费用,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从农产品价格上升、产品增值中得到更多实惠。

非农产业拓宽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增公益性就业岗位,要尽量多使用农民工;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另外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予以支持。在创业资金方面,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推广力度;农民工返乡创业属于政府贴息的项目要按照规定给予财政贴息,帮助其解决创业资金困难。

县域是促进农民就业的重要平台,要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强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能力。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域转移;加快小城镇发展,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

【延伸阅读】近几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在其纯收入中约占40%,当前外出农民工回流,使农村就业压力增大。今年要把促进农民就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最大限度拓展就业增收空间,扩大农业产业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

编者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本报记者近日就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了深入的调研采访,综合业内人士和专家的看法,提出“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求解对策。欢迎各界人士参加讨论,对这一问题发表高见。

上篇:农业产业化

市场经济促进生产方式转变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许多专家评价,这是用市场经济的手段鼓励种粮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重大举措。

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陈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就必须让农民能够通过种粮增收,关键则在于提高种粮效益。但怎样才能使种粮效益提高呢?在对种粮实行补贴和减免税等政策支持的同时,根本途径就是走农业产业化之路,实现一升一降,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实现这一升一降并非易事。比如,提升生产效率要求按市场规律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土地能否自由流转。

中国的改革发端于农村,肇始于土地。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本特征的农村改革,对中国农村发展、解决温饱问题以及四分之

一世纪的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农村土地问题再次凸显,成为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核心问题。只有建立完善的征地制度,实现土地可依法自由流转,才能保证运用市场机制对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使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生产能力实现良性互动。

对于土地的征用和流转问题,广东省海丰县梅星村村委会主任徐生辉向记者介绍说,我国法律虽然明确规定只有公益性用地才可由政府征用,但目前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在一些基层地区实际上基本没有区分。这样一来,由于公益性征地的补偿标准很低,征地范围被扩大后,农民在失地之后普遍得不到足够补偿;经营性用地通过政府强制征用,农民得到的补偿也很少,这就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则。一些地方的不合理征地既造成了耕地的流失,又影响了土地的合理流转。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2月9日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征地制度的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控制征地的规模。必须实行严格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一个是保障农民的权益,提高补偿标准,改进分配办法,并且在征地时就必须解决好他们的生计问题,包括他们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特别强调,要把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五权”落实到位。他提出,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土地的长期使用权;要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经营自主权;要尊重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流转选择权;要保证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收益获得权;要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法定处分权。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王小映博士指出,只有真正将农民对承包土地依法享有的各项权益落实到位,才能实现土地依法自由流转。而在实现土地依法流转后,就有可能出现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形成专业化农业生产企业,走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一部分农民可利用流转金或补偿金进入二、三产业;一部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可进入农业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甚至还可以拥有企业股份。

在大连金州,农民把自家的耕地全部以入股的形式承包给农业科技园区。按照协议,园区每年付给农民每亩200元的保底承包金,再根据每年的园区农业企业实际效益分红。把土地以承包形式自愿依法流转后,一部分农民可以进入园区的农业企业成为工人,每月领取700多元的工资;而其他的农民则进入了二、三产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认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除解决土地依法流转的问题外,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金融支持体系,一方面通过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和合理的农业补贴政策增加农业投入,提高生产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农业保险、农产品期货等金融工具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在这些问题上,我国目前的状况还不尽如人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中国农业投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对资金的渴求。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3年6月,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6966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83.8%,但农户贷款覆盖面仅为25%,多达3/4的农户没有享受到农业贷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分析说,目前我国农户的信贷需求往往规模小而分散,缺少抵押担保且季节性强。因此建立具备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农业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形成完善的农业金融体系,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农业企业信用机制和担保机制,从而形成以民间投资为主体,国家财政性投资为引导,信贷资金为支撑,外资、民资和资本市场资金等各类资金多元化投入的农业投融资体系。

有专家还特别强调提出,农业企业不应该也决不能过多依赖国有资本投资,民营资本应成为农业企业外部投资的主要来源。随着“一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政策环境将为民资进入农业企业提供巨大商机,民营资本大举进军农业的历史性机遇已经来临。

据安徽省工商联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安徽省确定的12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中,有57家是民营企业,占48%。民营企业投资农业势头正劲。而收益预期也颇为看好。今年2月以来,江西民营企业在湖南省投资兴建的牛牛乳业公司销售网点迅速扩大,总订单达到2万余户,新增牛乳订户8000户;同时带动当地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数千名青年农民成了企业的员工。

“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要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对于农业补贴问题,美中商业与贸易委员会主席麦芮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际上农业补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农业资金支持方式。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很大部分落在流通环节上,而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却得不到资金支持。中国政府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是非常积极的举措,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可以充分合理利用世贸协定中的“绿箱”政策直接对农户进行补贴,而同时应尽快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因为这是与世贸规则相违背的,容易造成农产品贸易的争端。

对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有着直接和重要意义的农业保险体系在我国还相当脆弱。有调查表明,近21年来,农业保险累计保费收入仅83亿元,而赔款支出就达70.4亿元,2002年更创下新低,收入仅为3.3亿元。农险市场的供求格局一直呈现出相反的情况,一边是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业务下降,另一边则是迫切需要保险的农户无处投保。就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险,人保财产农业保险部王亚明向记者介绍说,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往往严重亏损,一般而言,如果赔付率超过70%,保险公司就会出现经营亏损。而从1982年到2002年的20年,该公司农业保险的赔付率是88%。

对此,美国南方保险基金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帕特里克提出,中国有关部门应重组农险体系,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在立法、税收、再保险和农业风险基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完善农业再保险机制。国际上的一些现行做法可资借鉴。比如,美国由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在中央建立再保险基金,负责向开展农作物保险的保险人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再保险责任按赔付率分段确定,这样既向各私营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又使农作物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

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还提出通过期货市场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他说,期货市场具有风险转移功能,农产品生产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风险性强,通过期货合约,可以保证农业生产者的利益,把价格风险交给市场资金承担。而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发现市场价格,促进全国统一价格的形成,为市场提供避险渠道。朱玉辰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存在很大程度的缺位,棉花、玉米等农产品期货品种还没有引入期货市场。随着粮价的全面放开,加上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实施,将为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提供新的契机。接受采访的专家们指出,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对我国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最大的契机。尽管还有不少难题,但农业产业化这条路非走不可。

中篇:农村城镇化

生产方式的转变提升生存方式

中央“一号文件”将开启农业发展的新时期,使中国农业走上产业化之路。未来若干年,历史机遇将催生大批农业生产企业,而随着农业生产实现企业化运营模式,农业产业链条将进一步延伸,在广大农村形成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相关服务业公司。而农村企业的大量出现,将促使原本分散的自然村落逐步结合成为新的生产和生活群体,形成城镇,逐步实现农村人口在本地向城镇人口转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两组数据:

其一,我国农村低技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伴随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产生大量富余劳动力。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研究提出,我国农村现有3.3亿农业劳动力,其中富余劳动力约占1/2,大约1.6到1.7亿人。

其二,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1997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2090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60元,两者的收入差距为1∶2.47;2003年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城镇居民为8500元,差距已扩大为1∶3.24。

有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两组数据集中反映了目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两大突出矛盾。一方面,城镇的发展需要补充大量劳动力,但是相对农村为数巨大的富余劳动力来说,城镇的吸纳能力显得相当有限,致使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游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另一方面,农村与城市间的收入差异越来越大,这使得农村与城市的差别也随之增大。而解决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企业化运营,使农村的产业链从种植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形成以农业生产企业为基础的各类农业加工企业和与农业相关的各类服务企业,促进广大农村向城镇化的方向发展。

据了解,在苏州、无锡等地农村,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大量投入农业企业。台湾永丰余纸业公司投资300万美元建起了永丰余高科农场。江阴兴澄钢铁集团投资5000万元兴建的荷斯坦奶业公司,带动农户发展了3万亩青玉米和牧草,农户每亩可有1600元的收益,效益远高于传统种植业。据统计,江苏这样的农业企业目前已有1.8万家,投资总额累计达186亿元。其中民间资本占67%,工商资本占20%,外商资本占13%。随着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苏南地区城镇化率已超过60%。随着土地的可自由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民将从田间解放出来,不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而是进入农产品加工、深加工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性企业,有利于形成“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服务性企业”的农村新型产业结构,而农村城镇化则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结果。

山东济南龙大集团董事长宫学斌认为,为适应农业规模生产和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龙大集团作为农业企业自己办农场,雇佣农民做工,相对于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而农业生产的企业化经营则带动了农村城镇化。

据了解,龙大集团旗下24家子公司形成的工业园区占地1000多亩,周围的4个村庄,都包容在工业园内。因此,龙大工业园也同时是一个独特的新型城镇。城镇的居民主要是农民为主的龙大职工和家属,达1.6万人之多。而依托龙大集团的农业企业,许多村民从事餐饮、商业、运输等第三产业。城镇的南北主道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商业街,供排水系统、马路、公共设施、娱乐场所等都一应俱全。

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副会长王广宁表示,近年来一些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的地区,农民成立了农机专业化服务企业。这些企业的农民经过职业培训后,集中使用农机为农户服务并收取费用。这些具有不同专业化分工特点的农业企业和农业服务企业集中到一起,就形成了具有一定产业结构的城镇。

山东省长岛县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山东省长岛县原来的海产捕捞业和养殖业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生产效率很难提高。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长岛县出现了大量专业化、规模化的企业。一些企业专门投资从事近海养殖;一些企业专门出租出海渔船和捕捞设备;还有企业有意投资兴建风力发电站。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使长岛县发展了独具特色的龙头农业企业和农业服务企业,并通过企业优势互补聚合形成了一些集海产品养殖、捕捞、机械、旅游等多种产业为一体的新兴城镇。

美国得克萨斯州地区性农业企业发展中心主任洛克向记者介绍说,得克萨斯州作为美国的主要产粮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就是按照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的方式发展的。其间主要有两项政策,一个是种植鼓励计划。农户耕种的土地越多,享受的各项补贴额度就越大,相应的资金、保险的支持程度就越高。另一个是农业企业促进计划。政府同时鼓励建设专业性强的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企业,在得州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同样可以在销售环节上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在这两项政策的影响下,相当多的农户都将土地卖出,用获得的钱投资兴办农业加工企业。而购买了别人土地的农户则通过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降低了农产品生产的单位成本。最终,随着农业企业种类和层次的增多,形成了一个个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城镇,并逐步融汇成为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的城市群。

专家指出,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将改变农村居民的生存方式,大大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城

镇化”与“产业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石。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

今天本报全文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是继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第四年制定的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是党中央全面分析农业农村形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既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又与近几年来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一脉相承,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文件。

近几年,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更是提高了全党全社会对“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目前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农业农村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从总体上看,农业基础不牢、农业装备落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使各地新农村建设更紧密地围绕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发展生产上来。从强化国民经济基础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要求来看,目前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支持建设现代农业。

中央确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根据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要特别注意强化“五大支撑”:一是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支撑;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三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设完备产业体系,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支撑;四是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五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坚决防止脱离实际、好大喜功和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健康推进,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

一、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首先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其次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第三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第四要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二、在农村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三、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考试,大收集整理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五、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用法律保驾农业投入

我国从2004年左右开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先后出台了很多支农政策。如取消了实行几千年的农业税,出台了粮食直接补贴、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等政策,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尽管如此,按照经合组织的PSE值来看,我国对农业生产者的PSE值也刚刚从负值接近于0。也就是说,我们原来不仅没有给农民补贴,反而从他们那里抽取了很多税费,现在虽然有了很大改变,但实际上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投入还远远不够。在这样的前提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尽快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了。

完善国家农业投入法律法规体系,硬化农业投入的约束机制将较好地改善我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发达国家农业的投入之所以能够稳定而可靠,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业投入是以法制化作为保证的,这使得农业投入不受时间和外界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能够得到稳定和持续的供给。而我国对农业的投资还没有法可依,大收集整理制化的管理方法,随意性较强。因此,应尽快以《农业法》为基础制定《农业投资法》,在法律中明确各级政府在农业方面的事权和财权,明确农业投资的方向和领域,并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按照职责对农业进行投入。

建立农业建设发展基金,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格局。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农业建设基金的来源之一,这是增加农业投入的一条现实可行的渠道。目前国家虽然已经要求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用于农业的比重不低于15%,但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要把这部分资金集中到中央,并在法律或政策上进一步加以明确,确保落实到位。同时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农业投入体制。完善信贷体系,逐步增加农业信贷规模;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采用政府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税收和贷款优惠等方式,引导各种经济成份投资农业,鼓励和扶持各类工商企业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和经营。

第四篇:电影中的好句子

在看电影中,不仅故事情节吸引着我们,还有里面的台词让整个故事情节升华。本文的内容是电影中的好句子,请慢慢欣赏。

电影中的好句子

1、纷乱人世间,除了你一切繁华都是背景。这出戏用生命演下去,付出的青春不可惜。——《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2、对真心相爱的人来说,对方的心才是最好的房子。——《冬日恋歌》

3、人生下来的时候都只有一半,为了找到另一半而在人世间行走。有的人幸运,很快就找到了。而有人却要找一辈子……——《玻璃樽》

4、如果这个世界对你不理不睬,你也可以这样对待它。——《狮子王》

5、手不是用来打人的,而是用来拥抱你所爱的人;脚不是用来踢人的,是用来向理想的目标迈进的。——《魔女的条件》

6、我明白,爱情的感觉会褪色,一如老照片,但你却会长留我心,永远美丽,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八月照相馆》

7、即便互相伤害,我们也不会分开,只要两人在一起,尽管有时会受伤,伤口总会愈合的。因为我听得见他心里的声音。——《跟我说爱我》

8、人生本就是苦还是只有童年苦?生命就是如此。——《这个杀手不太冷》

9、成功的含义不在于得到什么,而是在于你从那个奋斗的起点走了多远。——《心灵捕手》

10、一个人杀了一个人,他是杀人犯。是坏人,当一个人杀了成千上万人后,他是英雄,是大好人。——《和平饭店》

11、一个时代结束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复存在。——《花样年华》

12、我在想,你可能没有真正爱过一个人吧?你不知道一个生活在你身边的人,某天早上忽然消失的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你身边少了一个人,那种感觉像你这样的人会明白吗?——《冬日恋歌》

13、你知道吗?我一直都在骗你。骗就骗吧,就象飞蛾一样明知道会受伤,还是会飞向火去,飞蛾就这么傻。——《大话西游》

14、我相信除了寂寞,缘分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相爱的另一种原由。因为缘分而使两颗寂寞的心结合的爱情称为真爱。寂寞是每时每刻,缘分是不知不觉,真爱是一生一世。——《花样年华》

15、多希望地球是平的,那样,我一直望下去,就可以看到你。——《似水年华》

16、二十多年都睡在一张床上,确实有些审美疲劳。——《手机》

17、以前我认为那句话很重要,因为我觉得有些话说出来就是一生一世,现在想一想,说不说也没有什么分别,有些事会变的。——《东邪西毒》

18、有可能,他爱你,你却爱上另一个他,而你的他又爱上他的她,而他的她又只爱爱你的他……就这样,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人,但那个人却不见得是手里牵着的他。——《东邪西毒》

19、每个人都有一个习惯,我的习惯是在这里等阿MAY下班!——《重庆森林》

20、对爱的人说心里话,不要等太久。——《双雄》

21、努力工作不会导致死亡!不过我不会用自己去证明。——《春光乍泻》

22、没有法律。没有限制。只有一条规则——永远也别坠入爱河。——《红磨坊》

23、我的心,不习惯幸福。也许,活在你心里更好,在你心里,世界就看不到我了。——《茶花女》

24、或许我活在你的心中,是最好的地方,在那里别人看不到我,没有人能鄙视我们的爱情。——《茶花女》

25、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卡萨布兰卡》

26、世界上总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乐。——《爱玛》

27、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每一段恋爱,只要在心里面,已经是天长地久。——《恋情告急》

28、一段爱情可以带来多大的伤害,也一定曾经带来多大的快乐,爱情其实就是这样!——《百年好合》

29、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天堂电影院》

30、人家说女人的水做的,其实有些男人也一样。一般人的初恋是在十几岁,而我呢,可能比较晚熟吧,或者是要求比较高吧。1995年5月30日,我得到了我的初恋。她就好像是一家店,我不知道能停留多久,当然,越久越好。——《堕落天使》

31、不要恨你的对手,那样会影响你的判断力,永远不要让别人知道你在想什么。——《教父》

32、十四年了,日子过的真快,对中年以后的人来讲,十年八年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年轻人来说,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半生缘》

33、为了记住你的笑容,我拼命按下心中的快门。——《美丽人生》

34、赛车和做人一样,有时候要停,有时候要冲。——《极速传说》

35、然我不介意牺牲自己的感情,但是我真的很介意牺牲你。——《流金岁月》

36、历史是由杀死英雄的人写的。——《勇敢的心》

37、你以为我穷。不漂亮,就没有感情吗?如果上帝赐给我美貌和财富,我也会让你难于离开我的!就象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简爱》

38、如果晚上月亮升起的时候,月光照到我的门口,我希望月光女神能满足我一个愿望,我想要一双人类的手。我想用我的双手把我的爱人紧紧地拥在怀中,哪怕只有一次。如果我从来没有品尝过温暖的感觉,也许我不会这样寒冷;如果我从没有感受过爱情的甜美,我也许就不会这样地痛苦。如果我没有遇到善良的佩格,如果我从来不曾离开过我的房间,我就不会知道我原来是这样的孤独。——《剪刀手爱德华》

39、但是它们不在了,定会让你感到寂寞。——《肖申克的救赎》

40、从现在开始,你只许疼我一个人,要宠我,不能骗我,答应我的每一件事都要做到,对我讲的每一句话都要真心,不许欺负我、骂我,要相信我。别人欺负我,你要在第一时间出来帮我,我开心了,你就要陪着我开心,我不开心了,你就要哄我开心,永远都要觉得我是最漂亮的,梦里也要见到我,在你的心里面只有我。——《河东狮吼》

41、“你相信人能改变命运么?”“人应竭尽所能……然后再听天由命。”——《最后的武士》

42、一个人如果遵照他的内心去活着,他要么成为一个疯子,要么成为一个传奇。——《燃情岁月》

43、我不相信有天堂,因为我被困在这个地狱的时间太长了。——《亚瑟王》

44、什么是权利?当一个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这不叫权利,这叫正义。而当一个人同样犯了罪,皇帝可以判他死刑,也可以不判他死刑,于是赦免了他,这就叫权利!——《辛德勒名单》

45、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坚强的人只能救赎自己,伟大的人才能拯救别人。记着,希望是件好东西,而且从没有一样好东西会消逝。忙活,或者等死。——《肖申克的救赎》

46、我们要学会珍惜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因为,这每一天的开始,都将是我们余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们即将死去。——《美国美人》

47、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堕落天使》

48、你知道春天永远不会消失,就象你知道结冰后还会再流淌,当凄风枯雨赶走春天之时,就像一个年轻人无缘无故地死去。——《天使之城》

49、当我们没有得到正确答案时,那只是因为我们问错了问题。——《AmericanHistoryX》

50、你不可能死掉,巫师说过我会爱上一个人,他就是救世主,你不可能死,因为———我爱你!——《骇客帝国》

51、是不是我诚心诚意的祈祷,我就能回到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我一直以为那就是天堂。那时侯,我最爱的女人陪在我身旁。——《绿里奇迹》

52、你们人类天生就有自我毁灭倾向。——《终结者2》

53、一边是平常的现实,一边是美丽的谎言,你选哪一样呢?——《大鱼老爸》

54、每个人都在忙,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只有这两种选择。——《肖申克的救赎》

55、敬仰天上的神名,热爱自己的女人,保护自己的祖国。——《特洛伊》

56、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世界。——《天堂电影院》

57、改变,人人都会有的。当你真正面对改变,你也就觉得坦然了。——《廊桥遗梦》

58、人生不如意的时候,是上帝给的长假,这个时候就应该好好享受假期。当突然有一天假期结束,时来运转,人生才真正开始了。——《悠长假期》

59、不要相信漂亮的女人,尤其是不穿衣服的裸体女人。——《偷天陷阱》

60、生活不是电影,生活比电影苦。——《天堂电影院》

61、见过磕长头的人吗?他们的脸和手都很脏,可是心灵却很干净。——《可可西里》

62、假如我望见了那个人的背影,我会披荆斩棘地追去,脚扭伤了,跳着也要追。天下着最大的雨,扔下伞也要追。假如他不等我,就让她后悔一辈子。——《东京爱情故事》

63、爱情,失去和拥有只在转瞬之间。——《甜蜜蜜》

64、我把时钟拨快了一个小时,那么你可以把刚才的事情都忘记,再见面我们就是朋友,是朋友。——《向左爱向右爱》

65、其实爱情就像等巴士一样,有时候你觉得这巴士好旧,不肯上;有时候你又会觉得觉得这巴士怎么没有空调啊?又不肯上了;有时候你又觉得,哇,这么多人!于是又不上了。等啊,等啊,天又黑了,心也急了,一见到巴士来了,就跳上去!糟了,搭错车了!……但是你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钱,而且你又不知道下一辆巴士什么时候来。——《每天爱你八小时》

66、高渐离:史书上会记载,秦王登基的那一天,有个叫高渐离的人袭击了他。秦始皇:你错了,史书是由我来写的。——《秦颂》

67、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一直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边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阿飞正传》

68、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红玫瑰与白玫瑰》

69、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却不能说:我爱你。——《星愿》

70、小时候,同学们都走了,我仍独坐在操场,想已逝去的母亲。我忽然明白,我们最终都会消失:父亲,姐姐,所有的好朋友。——《八月照相馆》

71、我觉得生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我心里,没有事情是解决不了的。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幸运的过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有楼有车当然好了,没有难道哭吗?所以呢,我们一定要享受我们所过的生活。——《新不了情》

72、如果人生面对的最大苦难只是死亡,那还有什么可以害怕的呢?人生没有解决不了的事,也没有无法面对的事。——《新不了情》

7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而是站在你面前却不能说——“我爱你”.——《星愿》

74、每个人的一生就好像一部电影,而他们就是那部电影里的主角。有时候他们会以为自己也是别人电影里的主角,但是可能他们只是一个配角,只有一个镜头;更说不定他们的片段早被人剪掉了,自己居然还不知道。——《如果。爱》

75、生活这条狗啊,追的我连从容撒泡尿的时间都没有。——《英雄时代》

76、十四年了,日子过的真快,对中年以后的人来讲,十年八年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年轻人来说,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半生缘》

77、人生不能象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饮食男女》

78、平凡?当你做同一件事,一千次,一万次,不出错,做得那么好,这就不平凡了。——《悭钱家族》

79、这世上只有两种人——骗人的和被骗的。——《不夜城》

80、好女人和好男人一样,总是在别人身旁。——《恋情告急》

81、做人要是没有理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呀?——《少林足球》

82、人生总许多的意外,握在手里的风筝也会……突然断了线!——《向左走向右走》

83、有信心不一定会成功,没信心一定不会成功。——《英雄本色》

84、人若无名,便可专心。——《英雄》

85、一直以为我跟他不一样,原来寂寞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一样。

86、我现在才知道,他能够开开心心在外面走来走去的,是因为他知道始终有着一个地方等着他!——《春光乍泄》

87、做人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少林足球》

88、不要相信漂亮女人,尤其是不穿衣服的女人。——《偷天陷阱》

第五篇:大政方针折射民生亮点

大政方针折射民生亮点:从17大报告看生活新图景

更加丰富的小康内涵

小康,中国百姓的千年梦想。十七大报告进一步丰富了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新世纪头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变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增加了“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新要求;更加强调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明确提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的要求;更加强调了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的要求。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说,从GDP总量翻两番变为GDP人均翻两番。这考虑了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一个更高标准的小康。二是增加了“降低消耗、保护环境”这样的条件,是一个实现难度更大的小康。这将会为今后5年百姓生活带来更为显著、更为全面的变化。“有增长、无发展”,我们有太多的教训。山东莱芜市委书记于建成代表说,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对人的关怀。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找到了发展的真正意义。

更多实惠来自于“一体化”

在过去5年中,从免除农业税,到实行种粮直补;从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到师范生免费;从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构建农村低保,中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央出台的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广东湛江市委书记徐少华代表说,“一体化”是十七大报告中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词。这不但表现在规划与发展一体化,而且表现在公共服务方面,城市人享有的社会保障阳光,将会同样照耀到农民身上。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十七大报告在“一体化”方面提出的实实在在措施,为9亿农民带来了新的福音。

更加注重“全民共享”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报告中这些充满感情的话语,彰显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铮铮誓言。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第一次作为单独章节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代表说,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贯彻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最紧要的是以民生为核心,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致力于解决就业、医疗、住房、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诸多民生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忘了处于农村绝对贫困的人群。十七大报告提出,逐步提高扶贫标准,这为2000多万被扶贫的人口带来了福音。

记者了解到,提高扶贫标准,将使扶贫工作对象和工作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制订新的扶贫办法。贫困标准的提高,除了考虑温饱外,还要考虑到上学、就医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投入将会增加,使贫困人口超越温饱、稳定脱贫,最终走向小康。

更加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的一个“短板”。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

区域之间的差距,除了经济发展指标的差距外,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不同的地区,所能享受到的道路、交通、饮水、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的差距,是我们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和田地区行署专员艾尔肯•吐尼亚孜代表说,新疆的发展难点在南疆,南疆的难点在和田。和田财政自给率不到10%,但是这几年通过转移支付,基础设施大变样,维吾尔族群众住上了抗震安居房,吃上干净的水,受到“双语”教育。

可以预见,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行,不同的地区尽管可能还会在发展上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享受的基本服务的水平将会逐步缩小。

更多活力激发财富创造

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创造财富的动力。十七大报告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河南省地方铁路局曾经是一个亏损大企业。全局五个运输单位亏损,上千人放长假。通过运输方式、产权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企业快速发展、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河南省地方铁路局局长张清源代表说:“这几年搞啥成啥,就是靠改革。改革不是一劳永逸,不断改革才能使事业长青,在新的起点上必须有新改革。十七大报告为我们指明了改革的方向。” 坚持平等保护物权,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代表说:靠改革开放,就能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改善提供充沛动力。

更有保障的基本文化权益

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将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充分说明我们党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视。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代表说,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日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更需要培养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也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著名作家凌解放(二月河)代表说:“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将进一步使我们的文化事业更加兴旺,也将使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用了相当的篇幅阐述要“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等具体措施。

于孔峰代表说,报告对促进民主政治有部署、有措施,特别是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等振奋人心,这能够更好地反映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业人口的呼声与意愿。

“尽主人责、说主人话、干主人事”,来自黑龙江的付晓秋代表说,“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充分让人民当家作主,让人民在最大程度上参政议政,行使自己的权利,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在祖国建设发展过程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保障自己的权利。”

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

收入分配是民心所系,直接关系百姓切身利益。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些措施,明显有利于普通劳动者收入的增加,从而使更多的人进入到中等收入的行列。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现在来看,居民收入差距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要通过加大公共服务减轻低收入者负担,通过税收等办法调节高收入。“从根本上,还是要鼓励创业。”

更加优美的生活环境

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来自辽河油田的孙崇仁代表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举国关注的重大问题,作为一个能源基地,我们对这个问题体会更加深刻,行动也将更加坚决。“这几年我也走了几个地方,环境污染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随着我们加大治理污染的举措和力度,我们的天空在变蓝,云彩在变白,河水在变清。”凌解放代表说,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会为我们迎来更多的蓝天与白云。

下载大政方针中的好句子(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政方针中的好句子(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游记中的好句子摘抄

    西游记是我们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神魔题材的小说,内容十分精彩。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西游记中的好句子摘抄,欢迎阅读!西游记中的好句子摘抄:1、 笔峰挺立,曲涧深沉。笔峰挺立......

    好句子

    英伦风情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浪漫在飘浮的梦中,风韵犹存。在这里,现实与浪漫是一层薄薄的缦纱。轻轻撩动,便是情感的升华。温莎情缘 夜晚,美妙得让人室息,世界被星空包裹着。你倚着......

    好句子

    用珠宝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在于由于过去的自己 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努力,没有等出来的智商 看......

    鲁迅作品中的好句子(精选五篇)

    导语: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鲁迅作品中的好句子,希望对你有帮助!鲁迅呐喊好句1、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

    励志好句子大全

    励志的句子大全段方怡整理 2015.1.9篇二:好的励志句子 1、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2、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3、人家怕......

    朋友圈好句子

    朋友圈好句子(15篇) 朋友圈好句子1 今天是你的新婚吉日,愿你和你的她用爱去包容对方,彼此互相体谅和关怀,共同分享今后的苦与乐;愿爱始终洋溢在你们今后甜蜜的生活中,都像今日这......

    好的句子

    朋友之间朋友间的不和,就是敌人进攻的机会谁若想在厄运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友谊真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仅值得特别推崇,而是值得永远赞扬说好是一辈子就是一辈子,差一......

    好句子(整理43篇)

    篇1:好句子1、我是应该和星星一起数着你的心事,还是应该和你一起数着天上的星星。2、岁月其实真的不复杂,复杂的是自己有份怎么样的心态。一份简单的心情,会牵动所有的快乐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