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的重要文献——重读《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 ...

时间:2019-05-12 05:21: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文献——重读《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承前启后的重要文献——重读《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 ...》。

第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文献——重读《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 ...

承前启后的重要文献——重读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胡岩

中华民族报20031219第3版

◆事业发展的需要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以下简称《基本政策》),即中共中央1982年19号文件,“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建国以来党在宗教问题上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阐明了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基本政策》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当时,党在指导思想上已经完成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然而,宗教方面的拨乱反正工作仍然举步维艰。一方面,我国宗教界的教徒和广大信教群众强烈要求尽快恢复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另一方面,对“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观点,还存在教条主义的理解,使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十分缓慢。形势要求我们在宗教工作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宗教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认真的理论思考。

在此期间,邓小平对民族、宗教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他在1979年听取第十四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的情况汇报时指出,民族、宗教工作中还存在很多政策问题,应予重视。在1980年8月与十世**大师的一次谈话中也明确指出:“对于宗教,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但宗教方面也不能搞狂热,否则。同社会主义,同人民的利益相违背。”这些指示,目的都是要避免在改革开放之初党和国家的宗教工作发生偏差。

《基本政策》印发之时,正值党内和理论界思想活跃,对于宗教问题的各种观点激烈争辩之际。一方面,“左”的思想还禁锢着一些人的头脑。仍然有人片面地、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突出地表现为表面上坚持“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实际上拒绝在新的形势下进行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关于改革开放条件下应当如何界定党的宗教工作的任务、目的,开始有新的观点提出,但是还不很成熟,尚未得到全党和理论界、学术界的认同。例如,当时及后来一段时间,学术界有一种提法是“促进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基本政策》通篇没有提“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也没有提“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而是指出,“要坚定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巩固和扩大各民族宗教界的爱国政治联盟,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奋斗。”实际上,这一表述中已经包含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

《基本政策》把党在社会主义时期对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概括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宗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其必然长期存在的根源;在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宗教的状况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宗教问题上的矛盾已经主要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是宗教问题还受到阶级斗争和国际复杂因素的影响;要善于体察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区别和联系,注意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情况,警惕和反对任何利用宗教狂热来分裂人民,破坏各民族之间团结的言论和行为;处理宗教问题主要要反对“左”的倾向,但也要防止和克服放任自流的倾向;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反对境外宗教团体和个人干预我国宗教事务,特别要警惕和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的渗透活动;处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团结全体人民,包括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历史经验的总结

上述观点是在比较系统地总结“建国以来党在宗教问题上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在此之前(包括“文化大革命”之前),我党对于宗教工作没有做过如此全面的总结。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党的统战工作部门在总结党的民族工作时,对于宗教问题已经有所涉及。1953年7月,第四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过去几年内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的主要经验总结》。(以下简称《总结》),初步提出了我国的宗教具有群众性、民族性、长期性、国际性和复杂性“五性”;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宗教的态度,认为宗教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宗教的消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结》还就在少数民族中发展党员和少数民族中的共产党员应当如何对待宗教问题作了规定,明确提出:“这些少数民族中劳动人民的觉悟分子和革命知识分子,虽然存有宗教信念和感情,却承认党纲和党章,并在实际上积极执行党所号召和指示的工作,对于这样的劳动人民中的觉悟分子和革命知识分子,在经过了一定的考验之后,应该允许其入党。不要把放弃宗教信仰作为入党的一个条件,让他们入党后,在长期的党内教育和革命实践中,帮助他们逐步冲淡和消失其宗教信仰。对于少数民族党员的一般生活习惯(如不吃猪肉等),不论其与宗教信仰有无关系,不仅不应干涉,而应加以尊重。对于那些整个民族信仰宗教的少数民族(如回、藏、维等民族)中的党员,还应该劝告他们在宗教仪式和生活习惯上不要脱离本民族的大多数人民。”

《总结》产生的那个年代距今已将近半个世纪,我国少数民族信仰宗教的状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今天已经不能简单地照搬那时的一些提法,然而毛泽东所称赞的《总结》中的实事求是和理论创新的精神,仍然是我们今天应当发扬光大的。

在《基本政策》中,还提出了一个十分新颖的词汇——“随顺”,“我们的同志,特别是生活在基层的共产党员,既要在思想上同宗教信仰划清界限,又要在生活中适当尊重和随顺民族的风俗习惯。这当然不是说,对于那些不利于群众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风俗习惯也不应当依据本民族大多数人的意愿进行适当的改革;但是不加分析地把民族风俗习惯同宗教活动混为一谈,是不妥当的,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正确处理宗教问题的。”“随顺”一词反映出我党对于我国少数民族中宗教问题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据笔者所知,在我党关于宗教问题的文件中,此前从未使用过。

这样的宗教观是实事求是的,而不是教条主义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而不是脱离实际的。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周恩来都曾反复提到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但是后来,在极左思潮泛滥的时代,我们的许多党员干部把毛泽东、周恩来的上述思想统统忘记了。从《总结》到《基本政策》,其间经过了将近30年。然而,无论是在少数民族还是在汉族群众中对于宗教的信仰均未发生根本的改变。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环境的变化,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信教群众的人数还有所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当中,如何对待宗教,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简单地把一切宗教斥之为鸦片,把少数民族电的那些虽然含有某些宗教色彩和宗教传统,但是实质上已经成为民族风俗习惯组成部分的传统婚丧仪式和群众性节日活动笼统地视为为宗教活动,不讲“随顺”,表面上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际上是行不通的;或者说短时间可以,长期则行不通。这样做,会使我们脱离群众,会降低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从而在实际上削弱而不是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党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工作的领导,会使我们自己变得耳不聪,目不明,变得信息不灵,会使某些矛盾逐渐积累。总之,会贻误而不是有助于我们的工作。

因此,《基本政策》要求:“在基本上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当中,生活在基层的共产党员,在这些民族中执行共产党员不参加宗教活动规定时,也应当按照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以利于联系群众。”另一方面,重申了“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参加宗教活动,长期坚持不改的要劝其退党”的规定。同时,要求党的各级领导“一定要善于具体地分析各个拳族和各种宗教的不同的情况,善于体察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区剖和联系,并且正确地加以处理。

一定要警惕和反对任何利用宗教狂热来分裂人民,破坏各民族之间团结的言论和行动。”◆根本大法的确认

1982年年底,新宪法颁布,进一步用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第四条:“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三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

宗教团体争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显然,1982年《宪法》中有关宗教信仰自由问题部分内容的修改,与《基本政策》的印发有着密切的联系。

199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指出:“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做好宗教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和四化建设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是指导宗教工作的重要文件,要继续认真贯彻执行。要保持宗教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谱写新的篇章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从事宗教工作的同志,对于《基本政策》,尤其是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宗教问题的认识缺乏了解,不愿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而是依旧简单地重复“鸦片”说。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青年干部,甚至不知道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初还印发过这样一份文件,这是很不应该的。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新课题。

2001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21世纪的第一次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江泽民就如何处理好新形势下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作了讲话。讲话通篇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贯穿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科学精神与党性原则,体现了党的宗教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他提出,在宗教问题上,要从革命年代主要强调与宗教作斗争,变为建设年代强调不信教群众与信教群众的大团结;要从一度强调宗教在阶级社会中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因而具有精神麻醉的消极作用,变为实事求是地肯定宗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既要限制消极因素,也要调动积极因素;要从一度把信教群众视为落后面、消极力量,变为将他们视为自己人和积极力量。总之,要把宗教工作作为全党的、全局性的工作。再次强调了宗教的群众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肯定了我国各宗教自身的改革和进步,重申了我国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各族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要求全党重视宗教工作,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总结》中对于我国宗教问题(主要是少数民族工作中的宗教问题)的理论认识,到1982年3 月《基本政策》,再到2001年12月江泽民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半个多世纪解决中国宗教问题、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而《基本政

策》则在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我国宗教问题的实践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1)宗教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

(2)宗教信仰自由受国家宪法保护,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3)要宣传无神论,但不能把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区别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4)国家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5)我国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出现对抗性的问题,要严格区别、妥善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6)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宗教对外友好交往,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不允许境外任何组织、团体和个人干预我国宗教事务。

(7)爱国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信教群众的桥梁,要支持他们加强自身建设,自主开展活动,充分发挥作用。

(8)爱国宗教界人士是团结信教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爱国宗教教职人员队伍。

(9)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要树立公民意识,把爱国与爱教结合起来,在国家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活动。

(10)所有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都必须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1)宗教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发展宗教。

(2)宗教信仰自由受国家宪法保护,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3)要宣传无神论,但不能把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区别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4)国家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5)我国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出现对抗性的问题,要严格区别、妥善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6)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宗教对外友好交往,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不允许境外任何组织、团体和个人干预我国宗教事务。

(7)爱国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信教群众的桥梁,要支持他们加强自身建设,自主开展活动,充分发挥作用。

(8)爱国宗教界人士是团结信教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爱国宗教教职人员队伍。

(9)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要树立公民意识,把爱国与爱教结合起来,在国家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活动。

(10)所有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都必须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第四篇: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

一、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

当前,我省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规划工作,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但是,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新农村建设与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

(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当前绝大多农民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差,缺乏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文盲、科盲、法盲的比例还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1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3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10%。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同时,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较为普遍。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当前我省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据调查,我省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集中;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调查显示,我省相当地方的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二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城乡差距日渐拉大。

1、影响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吞食农民收入的增长份额;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特优农产品比例不高,制约农民增收后劲;三是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农民走出去的渠道不够畅通,各种合法的正当权益难以保证,城乡壁垒依然存在;五是内地县市本地工商企业欠多、欠大、欠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的主要表现为:

(1)公益事业发展难。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帐”太多,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老百姓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是补助性的,投入非常有限,老百姓的义务意识和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农村的一些公益性基础建设的维修和新建很难组织发动。例如通村水泥路。

(2)村容村貌改善难。受经济发展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村庄就象撒播的庄稼,分布散乱,七零八落,镇村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农村“露天厕、泥水路、压水井、鸡鸭院”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户居住十分零散,住房十分简陋,长期烟薰火燎,人畜混居。针对集并村庄、完善设施、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资金难筹,工作难做。

(3)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不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大兴小水电站建设,不仅使农村生态遭受巨大破坏,而且直接影响了下游的农田灌溉和农民饮用水的水源来源。

(三)农业投入缺乏保障,投入不足制约农村发展。

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一是一些农业项目难以立项。目前资金投入以项目为主,内地县市尤其是贫困山区在争取项目上缺乏优势;二是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相当多地方财政困难,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四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农民收入偏低,自身积累主要用于住房改造和子女教育、婚嫁,真正用于农业投入的资金不多。

(四)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基层党员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在群众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多工作需要他们去引导。但是,目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我们的一些乡镇干部),由于缺乏培训“充电”等种种原因,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发挥不了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建设规划存在不足,必须加以科学完善。

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尚在规划和初步实施之中,但不少地方的建设规划存在着以下不足:

1、绿色与环保在规划中缺位。在不少农村,新村建设往往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但大多空有外观美丽的外表,新村的内核缺少绿色和环保的理念、缺少生活污水和

第五篇: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

一、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当前,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规划工作,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但是,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新农村建设与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

(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当前绝大多农民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差,缺乏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文盲、科盲、法盲的比例还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1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3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10%。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同时,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较为普遍。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当前我省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据调查,我省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集中;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调查显示,我省相当地方的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二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城乡差距日渐拉大。

1、影响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吞食农民收入的增长份额;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特优农产品比例不高,制约农民增收后劲;三是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农民走出去的渠道不够畅通,各种合法的正当权益难以保证,城乡壁垒依然存在;五是内地县市本地工商企业欠多、欠大、欠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的主要表现为:

(1)公益事业发展难。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帐”太多,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老百姓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是补助性的,投入非常有限,老百姓的义务意识和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农村的一些公益性基础建设的维修和新建很难组织发动。例如通村水泥路。

(2)村容村貌改善难。受经济发展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村庄就象撒播的庄稼,分布散乱,七零八落,镇村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农村“露天厕、泥水路、压水井、鸡鸭院”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贫困

山区,农户居住十分零散,住房十分简陋,长期烟薰火燎,人畜混居。针对集并村庄、完善设施、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资金难筹,工作难做。

(3)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不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大兴小水电站建设,不仅使农村生态遭受巨大破坏,而且直接影响了下游的农田灌溉和农民饮用水的水源来源。

(三)农业投入缺乏保障,投入不足制约农村发展。

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一是一些农业项目难以立项。目前资金投入以项目为主,内地县市尤其是贫困山区在争取项目上缺乏优势;二是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相当多地方财政困难,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四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农民收入偏低,自身积累主要用于住房改造和子女教育、婚嫁,真正用于农业投入的资金不多。

(四)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基层党员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在群众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多工作需要他们去引导。但是,目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我们的一些乡镇干部),由于缺乏培训“充电”等种种原因,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发挥不了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建设规划存在不足,必须加以科学完善。

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尚在规划和初步实施之中,但不少地方的建设规划存在着以下不足:

1、绿色与环保在规划中缺位。在不少农村,新村建设往往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但大多空有外观美丽的外表,新村的内核缺少绿色和环保的理念、缺少生活污水和

粪便污水的处理设备和设施,一些新村建设点的房屋外观美丽,屋后却污水横流,不忍目睹。绿色、生态、环保原本就是新农村最大的资本,但不少新农村规划中最缺少的就是农村适用的廉价和环保的污水处理设施和设计方案,并未考虑将污水处理洁净才予回归自然,没有考虑将生活污水、家庭养殖业的排泄物和污水的处理列入规划部门的设计范畴,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明显的缺憾。

2、乱占耕地和轮番拆建现象有所抬头。近年来,各地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监管不力和缺乏有效的打击手段等原因,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不经批准就直接占用耕地、农保田盖房,个别村干部甚至公开在农保田挖坑取土、开采矿藏,一些农民借用建烤烟房的名义直接占用耕地变相盖房的趋势已经有所抬头。目前中央出台了建设新农村的好政策,一些农民更是错误地认为,现在可以在过去禁止占用的耕地、农保田上盖房了;一些农民未经审批直接在原宅基地上拆旧建新;个别干部更是不顾人文景观与历史遗址的保护,一味追求建设速度。这些均与中央倡导的新农村建设要做到“既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在建设中破坏、更不是在破坏中建设,更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原有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要注意保护和保留”的精神是相悖的。

3、规划中节能与节约意识缺失,资源浪费严重;不少地震带上的居民点缺少抗震设计。在相当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缺乏节水、节电、节能、节地等节约资源方面的总体规划和方案设计。而当前,全球的能源危机已经给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敲响了警钟,农村的新建房屋中保温和隔热性能的设计方面大多没有太大的改进,大多沿用城市建设的图纸和样式,大多还停留在关注户型格局合理、外观美丽等方面,对于节能、节水、节电、节地等方面的节约设计基本上是一片

空白。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有全中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强,如果新农村的建设再走高能耗的老路,即便是农村农民短时间内有能力消费,我们国家有限的资源也承担不了高能耗消费之重负。此外,在一些地处地震带上的农村,例如××的小陶、洪田等乡镇,新村设计大多缺乏抗震设计,难以抗拒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一旦发生地震,后果将不堪设想。

4、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目前各村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产业规划基本上是由乡镇的挂村干部参照某个示范村“依葫芦画瓢”或“闭门造车”的,不少农村的产业规划缺少确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其显著特点是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究其原因,这些规划中的大多数方案是由基层干部根据自己的责任心和自己所掌握的乡情而编写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地理、气候、人力、地力等资源条件,产业规划没能结合当地的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且往往缺乏农民朋友群体的参与,缺少上级行业专家的指导,因而产业发展规划大多显得乡情有余,前瞻性不足,纸上谈兵的多,可操作性不强。

二、关于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克服形式主义

新农村的新应该新在群众和政府的关系上,新在群众的素质上,新在农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其次才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新。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盲目攀比,不搞面子工程和半拉子工程。

(二)提高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明确投入责任同时,要突出农民的主题意识。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布实施,扎实推进。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大力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户用沼气、村内道路硬化、医疗卫生、农民安全饮水工程、改水该厕及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力度,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新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让农民收入增加,结合我县实际,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在经营规模和方式上有新突破,科技、农业部门要继续推广农业现代科技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种植效益;另一方面,要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使土地经营权向种植大户转移,形成规模效益。水寨镇南申村的张强,今年种植烟叶50亩,依靠科技支持,通过精心管理,今年总收入达16.5万元。二是要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步伐,以特色农业占据市场份额,增加收入,鸣皋镇的马良寨、中、下章屯等地最近几年种植的西瓜名扬全县,非常受县城居民欢迎。通过示范带动,今年全镇在坡岭地种植西瓜达3000多亩,亩均收入在700-800元左右;三是要尽快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在组织生产、连接市场、参与竞争方面发挥作用,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四是要鼓励更多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可以说这是我县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最直接最见效的途径,一个家庭外出一个劳动力,每年带回8000元,人均收入就有大幅度提高。五是要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推广秸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资源,发展适合我县实际的节地、节水、节费、节约、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提高农业综合效率。六是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为农民提供启动资金、创业基金,帮他们把事业做大做强。

(四)完善政府职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聚民心、凝民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革命,要把这件事情办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在政策的制定方面要尽快建立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统筹协调各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关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快改革土地征用制度,统筹协调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改革;资金的投放方面要尽量向农村倾斜,妥善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加大在村镇道路改造、农民饮水安全、农村污水垃圾处理、乡村卫生服务、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对于农民直接可以受益的小型建设项目,可以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上,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逐步改善农村基本面貌,(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当今社会,人才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源,未来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为我国制造业发展不断地提供合格的产业工人,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更高的竞争力;只有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为城市输送文明合格的新市民;只有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才能满足未来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县教育现状,每年小学毕业生平均15000人,初中毕业生平均12000人,而升入高中的只有6000人左右,其他的除了一部分上各类师范、技校等学校外,很大一部分流落到社会上。实际上他们还没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很难有立锥之地,一方面是大批的青壮年劳力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找不到合格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今年在我国南方甚至出现了年薪10万元招聘技术工人的现象。因此,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劳动力技能。

(六)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建设一个内外全新的新农村

当前,城市环境保护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也越来越引起政府的重视。而在农村,环保意识从政府到民众都比较淡薄,这是造成当前农村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要遏制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的势头,另一方面要大力搞好宣传教育活动,改变过去不文明不卫生的生活习惯,通过引导农民兴建沼气池、改水改厕、加快农村整体规划建设、采取垃圾集中堆放等措施,彻底改善农村卫生面貌,使农村真正的富起来新起来。

下载承前启后的重要文献——重读《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 ...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承前启后的重要文献——重读《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 ....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