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空军装备研究院某所持续激发官兵科研保障动力
空军装备研究院某所持续激发官兵科研保障动力
直属单位来源:中国军网空军频道作者:朱俊娜发布时间:2013-04-02 08:52
中国空军网讯 朱俊娜报道 实验室里精钻细研,科研保障答疑解惑。连日来,空军装备研究院某所紧贴职能任务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引导官兵把政治热情转化为装备保障动力。
在学习传达两会精神中,该所党委常委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深入所挂钩研究室进行面对面宣讲辅导,为官兵答疑解惑。充分利用“三个半小时”,开展读报评报、新闻点评和体会交流等活动,引导官兵把握两会精神实质。通过制作两会专题网页、举办“我的中国梦、我的强军梦”网上讨论等方式,组织官兵畅谈感受,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使命责任意识。
该所党委还自觉运用两会精神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并把学习成果转化作为检验党委班子能力建设的重要标尺。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要求,确立5项重点科研课题。采取主动走出去的办法,到一线部队开展上门服务和系统培训帮带,剖析问题和隐患,制订巡诊方案。据了解,他们先后派出60多人次深入20多个部队,发现解决了100多个技术故障,大大提高了部队装备使用效益。
第二篇:丰富警营文化生活,激发官兵履职动力
警营文化建设是部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没有自然科学的部队一打就垮,没有文化的部队不打自垮。和谐的警营文化,不仅是传承部队优良传统的载体,也是部队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础,更是向社会展示部队精、气、神的窗口。笔者认为,真正的警营文化培植更需要良好的环境和土壤,开展必要的文艺活动、体育竞技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在训练中、在实战中、在执法监督中养成“忠诚爱民、坚韧不拔,知难而上、忠诚履职,敢于牺牲、永不言败”的精神,以先进典型引路,不断提炼、升华,形成公安消防部队特有的、人人尊崇的气质和文化,并通过这种气质和文化影响和感染部队内外,推进部队的发展,这样的警营文化也才极具软实力,也才极具存在的价值。
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政治、经济条件都将发生重大变革,如何正确认识警营文化的发展规律,充分了解警营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是第一个值得探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警营文化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发展先进文化的必需。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要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按照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努力推进警营文化建设。我们要用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武装广大官兵的思想,坚持用科学的理论、高尚的精神陶冶情操,增强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能力,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通过弘扬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如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雷锋式消防战士”金春明“无私奉献、勇于牺牲、拥政爱民”的优秀品格,新时代消防英雄宋文博“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感人精神,使警营文化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加强警营文化建设是强化消防工作思想保证的需要。消防部队承担着防火灭火和抢险救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神圣职责。公安消防部门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地方特点,要同广大人民群众打交道,不断地为广大群众提供良好优质服务,体现服务职能。如果不进行先进警营文化和先进思想的教育,我们的官兵就很容易被腐朽思想侵蚀,“河边湿鞋”、“吃拿卡要”、“冷硬横推”问题屡次三番,该搞好服务的没有服务,该严厉处罚的却没有处罚。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人们思想意识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受大趋势、大外围的影响,公安消防队伍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原来那种照本宣科讲大道理的教育方式已经脱离实际,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大大降低。
(三)加强警营文化建设是树立消防部队良好形象的需要。目前,党和政府对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非常重视,人民群众也十分肯定消防部队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保驾护航功勋。但消防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总体上还是刁难、查封、罚款,似乎文化素养不是很高。另一方面,消防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消防不可能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副笑脸,其在执法过程中必然会得罪一些人,使消防招致种种不理解和非议。如何让人们认识新时期的消防?消防如何改变自身的形象?公安文化倡导的“以人为本、换位思考”的思想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新路:在制度、纪律约束的同时,不忽视警察“人”的本质属性,着重提高公安民警的道德修养和公安队伍的文化素质,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此举我们消防部队同样适用,不妨拿来主义。此外,建议消防各部尽可能地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向广大群众人民展示消防不仅会执法和灭火,还能画能唱,能文能武,充满人情味,全面多方位地树立公安消防的新形象,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使群众都来理解、关心、支持消防工作。
二、消防部队要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脚步,必须加强警营文化建设,实施文化育警战略。了解和把握新形势下警营文化建设的功能作用,是第二个值得探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警营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凝聚功能,能够提高队伍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凝聚功能是
指当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取得消防群体的认同后,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把其成员团结起来,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围绕消防中心工作,抓好警营文化活动,避开那种简单、呆板、僵化的政治说教模式,能够实现自然地沟通官兵的思想和感情,凝聚群体力量,产生奋发进取的集体意识,焕发消防队伍整体的能动精神。
(二)警营文化建设具有教育功能,能够确保队伍在政治上的坚定性。教育功能是指警营文化具有使广大官兵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发愤进取的效应。丰富的警营文化活动,能渗透、拓宽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是搞实搞活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项很有效的载体。它能将理论精神经过文化加工,大大增强感染力和教育力。
(三)警营文化建设具有舆论导向功能,能够弘扬队伍正气。导向功能是指警营文化能够对消防部队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导向作用,并通过不间断的动态调整使其符合消防系统所确定的整体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警营文化活动,对于有效地拓宽消防宣传工作的视角和途径,展示消防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战斗风貌,密切警民关系,树立消防部队良好形象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警营文化建设具有调节功能,能够缓解消防执法干部的压力。由于消防职业的特殊性,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使一线消防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无法舒张。而开展丰富多彩的警营文体活动,可以有效地缓解消防员的身心压力,调节好情绪。比如我们开展的篮球比赛、书画比赛等都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
三、消防部队警营文化建设是一种软实力,它“润物细无声”,那么,采取什么样的警营文化建设对策,才能真正达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的目的是第三个所要阐述的话题。
(一)加强警营文化建设要与“三句话”紧密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当前在认真做好胡总书记“三句话”总要求学习教育的基础上,应当重点抓好两件事。首先,要大力加强“三句话”的内外宣传,切实营造“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浓厚氛围。对外,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广泛宣传公安消防当荣之事,弘扬先进典型,切实增强广大官兵的荣誉感,形成拒耻为荣的浓厚氛围。其次,要深入开展读书活动,切实陶冶广大官兵的思想情操。古往今来,饱读诗书之人最是明大义、知荣辱,通俗地讲,就是看重“面子”问题。目前我们一些中层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沉迷于泡茶聊天、纵情娱乐,有的青年官兵则沉迷于虚拟空间,而以读书作为休闲方式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在当前信息时代,更要强调健康书籍对人的促进作用,在推动基层消防部队电子图书阅览室等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深入开展读书活动,把广大官兵吸引到催人奋进、让人高尚的书籍中来,使之知识渊博、内涵丰富、情趣高雅,不断提高审美品位,有效净化心灵空间,真正把“三句话”总要求践行到实处。
(二)警营文化设施建设要紧跟社会发展,贴近官兵需要。以往由于对警营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再加上经费紧张,警力不足等具体困难,文化设施的建设往往量少质差。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向文化要警力”已成为各级消防领导的共识。同时,消防官兵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不断提高,对警营文化设施软硬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警营文化设施仍停留在过去那种条件简陋,内容老旧的状况,就不能满足广大官兵的精神需要。我们应该结合实际,花大力气配套完善各项文化设施,丰富图书馆、荣誉陈列室、体能训练场、和荣誉室等文化设施,使官兵学有工具、练有器械、乐有场所,为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同时,充分利用网站、报刊杂志等文化阵地,提高文化品位,使广大官兵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三)加强领导,注重警营文化建设投入加大保障力度。一是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把文化建设纳入消防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时明确各单位警营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二是注重经费的投入。必要的资金投入是警营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我们需要把文化建设的经费列入每年预算,切切实实加
以保证,特别对基础建设时期的经费有所倾斜。同时也量力而行,最大程度地整合利用现有资源,不盲目攀比。
警营文化建设,既是一项很有魅力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程。我们坚信,在今后的工作中,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不断加强警营文化建设,活跃警营文化生活,就可以大幅度提升公安消防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消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持,为构建和谐社会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构建绿色课堂 激发学生可持续学习动力
“构建绿色课堂 激发学生可持续学习动力”心得体会
所谓“绿色课堂”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充满勃勃生机,体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美,让学生真正地快乐学习、享受学习。它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生长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清楚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观念,只有真正融入教师的脑海和行动中,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其生命之树才能常青。新标准、新教材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但是,再好的理念、再好的教材,如果没有教师的教学观念实质性的变革,那么课堂教学只能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的变化,只不过是“穿新鞋走老路”。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绿色课堂”教学呢?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现绿色教学的前提条件。
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发展的过程。绿色和谐的数学课堂上要建立起师爱生、生敬师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师生之间充满感情,课堂才能变得轻松,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轻松自由地学;正因为师生之间充满感情,彼此才会互相尊重与理解。课堂上,学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教师不会将目光局限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当老师一句“有眼不识平行线”的自嘲赢得满堂炽热、敬重的目光时,师生的友情更加浓重了。在教师的关心下,在学生对教师的敬重中,学生的紧张消除了,精神放松了,对如何学好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体验。让他们了解学习就在自己的身边,可以用知识和各种有效的方法探索和解决周围的数学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对学生抱以欣赏的态度,多发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就能促进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相互理解的新型关系的形成。有了学习的兴趣,有了师生间彼此的尊重和信赖,学生都能够以较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教学活动。
第四篇:激发科技活力提供和谐社会的动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是活力迸发的社会,而追求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活力的源泉、动力的支撑。因此,科技部门理当义不容辞,成为先行和表率,通过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化大科技意识,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落实我区“科教兴区”的目标重点,统筹各种科技资源,通过创新集成,提高技术、人才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营造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塑造“滨海奉贤”新形象,建立坚固的基石。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把科技作为发展的重点和动力,许多国家都在制定自己的科技发展战略,力图抢占发展和竞争的制高点。
胡锦涛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发展中的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前进中的和谐,科技创新是和谐社会的活力源泉和智力保障,是迈向知识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一个艰巨和宏大的社会进步过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结构调整,建设和谐社会,为加快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加强自主创新提出了迫切需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坚持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国家竞争力,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根据这个思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构想,制定“科技登山行动计划”。按照“区县抓活力”的要求,区委、区政府以“创新、产业化”为主题,以科技体制创新为动力,制定了《奉贤区科教兴区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以此全面推动奉贤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对科技工作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无疑是极大的推动,同时对科技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科技主管部门的,我们乘势而上,率先垂范,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求真务实的着力点,进一步增强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推动科技进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
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公平、公正和安定的社会,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现代文明和科技进步是保持持久发展的活力的基本动力源。近两年来我区科技进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自主创新,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效地改变了奉贤工业产品和产业结构,这些产业已成为奉贤经济持续发展的新亮点。
全区共有市、区两级高新技术企业87家,200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0.5亿元,比上年增长33.1,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7.6。2004年新增民营科技企业545家,至年末全区累计登记民营科技企业3272多家。在2003至2004年间,组织认定的40项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实现销售收入25.83亿元,区财政为落实“18条”政策而支出的税收奖励和各类行政性收费补助的金额超过2000万元,为企业和科技人员在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起步阶段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扶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落户奉贤,如中国普天,日本先锋等。同时引导企业不断强化自主创新意识,2004年申请专利917件,比上年增长68.3,其中7项新技术项目获得国家金奖。技术改造审批项目251项,投入技改资金14.83亿元。建立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中国名牌产品1只,国家免检产品3只,上海名牌产品18只,中国驰名商标1件,上海市著名商标9件。
两年里共取得国家级各类项目立项16项,得到科技部7228.5万元的无偿资助,其中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获得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立项,获得6760.25万元资助;获得上海市科委各类项目立项48项,得到市科委465万元无偿资助;组织审核奉贤区创新计划项目143项,无偿资助661.5万元。积极实施工业项目的挖潜改造项目,共批准技术改造项目106项,财政补贴1017.3万元,有力地推动了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更好地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二)、注重政策引导,激发企业科技投入
奉贤区委、区政府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
第五篇:激发科技活力 提供和谐社会的动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是活力迸发的社会,而追求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活力的源泉、动力的支撑。因此,科技部门理当义不容辞,成为先行和表率,通过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化大科技意识,通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落实我区“科教兴区”的目标重点,统筹各种科技资源,通过创新集成,提高技术、人才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营造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塑造“滨海奉贤”新形象,建立坚固的基石。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把科技作为发展的重点和动力,许多国家都在制定自己的科技发展战略,力图抢占发展和竞争的制高点。
胡锦涛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发展中的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前进中的和谐,科技创新是和谐社会的活力源泉和智力保障,是迈向知识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一个艰巨和宏大的社会进步过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结构调整,建设和谐社会,为加快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加强自主创新提出了迫切需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坚持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国家竞争力,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根据这个思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构想,制定“科技登山行动计划”。按照“区县抓活力”的要求,区委、区政府以“创新、产业化”为主题,以科技体制创新为动力,制定了《奉贤区科教兴区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以此全面推动奉贤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对科技工作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无疑是极大的推动,同时对科技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科技主管部门的,我们乘势而上,率先垂范,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求真务实的着力点,进一步增强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推动科技进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
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公平、公正和安定的社会,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现代文明和科技进步是保持持久发展的活力的基本动力源。近两年来我区科技进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自主创新,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效地改变了奉贤工业产品和产业结构,这些产业已成为奉贤经济持续发展的新亮点。
全区共有市、区两级高新技术企业87家,200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0.5亿元,比上年增长33.1%,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7.6%。2004年新增民营科技企业545家,至年末全区累计登记民营科技企业3272多家。在2003至2004年间,组织认定的40项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实现销售收入25.83亿元,区财政为落实“18条”政策而支出的税收奖励和各类行政性收费补助的金额超过2000万元,为企业和科技人员在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起步阶段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扶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落户奉贤,如中国普天,日本先锋等。同时引导企业不断强化自主创新意识,2004年申请专利917件,比上年增长68.3%,其中7项新技术项目获得国家金奖。技术改造审批项目251项,投入技改资金14.83亿元。建立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中国名牌产品1只,国家免检产品3只,上海名牌产品18只,中国驰名商标1件,上海市著名商标9件。
两年里共取得国家级各类项目立项16项,得到科技部7228.5万元的无偿资助,其中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获得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立项,获得6760.25万元资助;获得上海市科委各类项目立项48项,得到市科委465万元无偿资助;组织审核奉贤区创新计划项目143项,无偿资助661.5万元。积极实施工业项目的挖潜改造项目,共批准技术改造项目106项,财政补贴1017.3万元,有力地推动了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更好地帮助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二)、注重政策引导,激发企业科技投入
高效农业的示范和人才、资金向园区集聚等。
(三)、在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有新突破,努力建设“生态奉贤”。
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共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须要有紧迫感,坚持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切实把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能耗型向节约型、污染型向环保型、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提升型转变。坚持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大力推广节能降耗生产技术工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绿色GDp和循环经济,力争把奉贤建设成一个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区。
(四)、在加强与区域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有新突破,努力建设“开放奉贤”。
和谐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开放前提下的和谐。应对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大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构建奉贤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扩大区域间科技交流与合作必须创新思路:一要按照产业政策导向,把区域间科技交流合作的着眼点放到寻求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强的项目上来。二要针对土地暂停审批等要素资源制约,必须加快内涵式发展,要提高规模企业的外部嫁接水平和吸纳能力。三要进一步扩大与区域间的科技交流合作,重视产业化高新技术的引进,探索区内优势技术向下游地区转移的政策措施和发展途径。
(五)、在全面培植干部群众科学精神和素养方面有新的突破,努力建设“素质奉贤”。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体公民科学精神和科技素质的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做好这方面工作,要注重“四个体现”:一要体现在科学精神和科技素养的培植上;二要体现在对科学方法的掌握上;三要体现在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上;四要体现在群众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上。以保证全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能满足构建奉贤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ΟΟ五年九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