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6:34: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践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践论》读后感》。

第一篇:《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与方法

读过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对实践及认知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实践,即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人们判定或认知一个理论是否为真理,并非依赖于主观思想而定,而是真正依赖于客观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类在不断实践中改造世界世界。因此,实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何实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方法,一个具体操作过程。可以分为“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其中,客观分为外在客观和内在客观两个方面。“外在客观”表现为实践具有“时代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实践会有不同的内容。前人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借鉴性,但不能完全地生搬硬套。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其中国化的过程。“内在客观”表现为实践具有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就像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两者各有利弊,其适用范围也不一样。而马克思批判继承了两者的理论,创立了一种新的实践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就把握了理论实践的科学性。

实践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理论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论知识”。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然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更科学地探索到实践的方向。最后,还要注意总结,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创新,发展。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第二篇: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在这次的理论培训课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课后翻读经典著作选读,我一眼就看到了《实践论》,于是便细细研读,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并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说明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 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再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实践不仅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 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

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在毛泽东看来,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有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1964年)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 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我们也不难发现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与实践论也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通过认真的查摆问题,科学的民主评议和贯彻整改。这其实都是从实践论的理论依据出发的。我们通过查找自身的问题,树立宗旨观念,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过程中,兴起了对于实践论的大讨论。它已成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思想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现在从哲学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相统一的高度,深入研究实践论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联系,深刻思考实践论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定会有助于切实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中央关于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上来,提高做好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这就是我读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心得,也是我所领悟到《实践论》的精华内容。

第三篇: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第四篇: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找来读了一下,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我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一、《实践论》的世界观意义

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

重要的是《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关于数据库的理论,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二、《实践论》的方法论意义

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两点,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 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下面我想就此再举一例,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实践已经证明,苏联的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就像李光耀指出的,这难免犯一些错误,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并且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导致了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众所周知,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经济腾飞的。

而1980年代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振兴。为什么呢?因为邓小平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经历了先试验后推广这一认识过程的正确的理论,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思想的结晶。有目共睹,邓小平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经济中的一些沉疴痼疾,使国民生产总值突飞猛进,更重要的,使它将中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并为中国经济指明了永恒的发展方向。

但是,如毛泽东所述,邓小平仍不能预见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后的一些具体问题,不能预见到在当代日趋复杂的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具体争端,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遇到的种种具体问题。同时,在经济开始复苏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显得更加迫切。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更将“三个代表”写进了党章,从而更好的指导了我们的实践。

我个人认为,“三个代表”思想中最本质的内涵在于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

第五篇:《实践论》读后感

概论读书心得

《 实 践 论 》读后感

班级: 物联网工程 11-01 姓名: 屈卞忠 学号: 541107030130

0

《实践论》读后感

在概论课上,曾多次听到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于是,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借着这学期学习概论课的机会,拿起了《实践论》,希望可以从领袖的著作中摄取一些养分。在此,我来阐述一下个人学习后的认识。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为重点是揭露看清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

读完《实践论》,我收获很大,有些句子对我的印象也是非常深刻。其中《实践论》里有句话是“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看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共产党在战争年代能从那么弱小,变成中国的执政党和新中国的建立者,毛泽东功不可没!但是,建国后却出现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饿殍遍野。为什么?主要原因还是毛泽东的思想决策没有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毛泽东自己敲的警钟,到最后自己却没有被警觉到!可见,每个人都应该经常反省!

我平常很少去读过政治哲学类的书籍,所以,我的觉悟可以有点 欠缺,但是,对于《实践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时间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我是不敢苟同的。关于实践性我是绝对赞成的,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是任何理论要想长久地存在,必须要有它的实践性!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最显著的一个特性竟然是阶级性,我感觉很费解!是当年革命群众的觉悟性高,还是毛泽东他老人家忘记注释了。

其中《实践论》对于认识过程的分析,对于感性和理性的剖析还是相当精辟的!“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我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从弱小变的强大,而且没有重滔中国以前农民起义的覆辙,原因就在于此!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这句话与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实践论》中毛泽东引用了一些经典句子来说明实践与理论的重要性“灭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斯大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这要才能走对方向。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的清晰可见,但是他就是不好好奋斗,不去实践,就算一万年他也不会成功达到他的目标。所以,正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的“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知识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实践论》中毛泽东所提及的“‘左’倾空谈主义”,在现实中也是大有人在。“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做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实现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正如温家宝所说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如果你只知仰望星空而不能脚踏实地,你永远都只能是空想主义者,永远实现不了心中的那个理想。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尽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以上就是我读过《实践论》之后的大致感受,见解若有不成熟之处,还望多多包涵。

下载《实践论》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践论》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一篇极具文学色彩的哲学论文,其中许多论述都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7月,当时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而共产党内部......

    《实践论》读后感[合集]

    【篇一】《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

    《实践论》读后感

    2016.4.30 《实践论》观后感 出于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我会读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书本,而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实践论》实践论讲诉的是以马克思为基础,联系我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

    实践论读后感

    一部不朽著作的背后,往往深藏着一段痛苦的历史.实践论创作的背景基于当时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批判王明们的“左”倾教条主义,总结......

    实践论读后感

    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一九三七年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党内认识方面的分歧而作出的理论上的探讨。当时在党内,有一部分同志顽固地坚守教条主义,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

    实践论 读后感

    《实践论》读后感 本文简介: 1937年是中国革命的多事之秋。西安事变到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是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在长征中留下的左倾机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