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用“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的活力
利用“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的活力
学物理实验教学如何进行改革?笔者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行进行了一些尝试,制定了整体改革方案,这个方案的指导思想是: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突出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了搞好整体改革,笔者首先从观念上进行更新,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建构了思考问题要有整体观念,从整体出发又以整体力归宿的思维方式。其次,摒弃了传统的质量观,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代替过去只强调智育发展,围绕“两考”(高考、中考)转的质量观。在改革试验中,我们始终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索的过程。整个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自觉动手、动脑。在整体改革试验中,我们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原则,根据系统论原理——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验教学的完整性规律,把组成整体结构的各个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在总体上通盘考虑。这样,注意各要素的功能,而且更注意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的新功能。
我们还把课内和课外融为一体,把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统筹安排,把小制做、小发明、实验竞赛、专题讲座适时调整。在实验内容上把科学知识、生活知识全面考虑、互相渗透,把获取知识、科学观察、独立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发挥聪明才智安排于合理的结构中,充分发挥了各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功能。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总结了比较优化的物理实验教学框架,下面就是这个框架的要点。
一、进行多项实验活动,建立立体交叉体系
如前所述,物理实验教学总的效果并不等于各个要素效果的机械总和。物理实验教学的各个要素分为由课内到课外,由演示实验到学生自制教具和学具等六 个方面。在实验中,我们把这六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课堂教学、学生实验、教具学具的制做、小发明和小创造、实验竞赛、专题讲座六个要素组成的实验教学系统的总功能不是各个部门各自直接地、单独地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特殊联系间接地、综合地表现出来。例如,在《浮力》这一章的实验教学中,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制学具——一个茶水杯,几块形状不相同的木块,一块铁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并根据教学进度,不断提出问题,如,形状不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相同吗?铁皮放在水里,它一定会沉入水底吗?同一物体分别放在水里、煤油里,它露在液面上的体积相同吗?等等。课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自制的学具在课外活动分小组进行实验,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兴趣很高,增添了学生积极进行实验的信心。在学完了这一章以后,教师还进一步提出,浮力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有哪些?一公斤的水能浮起二公斤的物体吗?装在船里石头,卸一部分在水池子里,水面会上升吗?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或自己动手回答问题。这样,通过课内、课外,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有机联系,学生既学到了物理知识,又会运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利用物理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效果只有通过整体结构这个实验教学体系才能取得。单靠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有限的时间内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每个学期,根据教材进度制定教改方案,确定总体目标,建立配套的组织和确定专人负责。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利用“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的活力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利用“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的活力
摘 要:借鉴“生活世界”的信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利用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利用最新的科技信息,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力
关键词:信息 激发 探究 物理 知识
新课标告诉我们“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更像动词(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而不是名词(即知识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力图将学生从课本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要让学生真正能做到“以物明理”、“见物思理”,将课本知识活学活用,“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些日常信息,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它们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的激情,而浓厚的兴趣能激励人不断的进行探索,从而产生探究的动力。
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呢?对此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一、借鉴“生活世界”的信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细致入微的渗透生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而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问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
例如在学完初二内容《大气压强》后,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先提了一个问题:“你们在打吊针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问题一出,学生们就议论开了,通过了几分钟的讨论、归纳,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发现:(1)输液瓶口插了两根管子。
(2)药瓶要吊在高处。
(3)输液瓶如果挂得太低,或输液瓶里没有了药液,血会倒流
(4)药瓶中的药液是匀速滴注的对他们的发现笔者作了高度的评价,并对此原因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可能是受笔者的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也很高涨。为了更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笔者把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先通过组内讨论共同拿出一个最佳的答案,然后进行组际交流,随着讨论甚至争论的不断展开,他们很快就解决了一个个的疑问。
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的教学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来回答,学生的思维方式、范围都受到了限制,而这种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而当他们的思维产生困惑时,他们就会主动地与别人进行合作与交流。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学提出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每个人都争着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整堂课就在学生讨论、探讨中进行着,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并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活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变成很枯燥的事情而难以维持。但如果兴趣没有发展成为稳定的求知欲,学生就不可能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产生理智感。
二、利用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疑问开始的,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刺激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探究的欲望。
在学习初二《摩擦力》内容时,笔者首先请一个同学从一个小口罐里试着用筷子夹出一乒乓球,当这位同学急的满头大汗也夹不出来时,其他同学在下面都跃跃欲试,趁势笔者再点上两位同学先后“上场表演”,结果还是一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在此插播一段《猫和老鼠》里的经典片段:猫被老鼠减去了脚指甲,结果在光滑的冰面上连站都站不稳),顺理成章地引入本堂课的课题《摩擦力》。
大家都知道:人的思维最活跃是在新的有趣的问题亟待解决之时。笔者这样把知识和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新一轮学习,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并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使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最浓烈状态。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性活动中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把探究内容由书本知识向社会事件延伸,并把探究活动由外在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内动力。
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探究的欲望,也就有了探究的动力,而教师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这种探究动力长久的保持下去。
三、利用最新的科技信息,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力
目前,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都很快,许多高新技术如通信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纳米技术等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一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已经来到,随着信息量的日益增多,教师不只要教学生知道过去,尤其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关心并认清明天。
因此教师在平时除了悉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外,还应时时注意物理科学的新动向,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理论信息和事实材料。并利用一切能为我们教学所用的手段,如网络技术、远程教育技术等,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及国际上的最新科技信息动态,从而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学习“磁现象的应用”时,笔者先结合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向大家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建成情况,并把它的快速性、安全性向学生作了简单的介绍。当学生听完介绍后对磁悬浮列车很感兴趣,课后他们还不断向笔者提出问题,这时笔者灵机一动,没有马上给出他们所想要的答案,而是趁势引导他们,教他们通过哪些方法、通过哪些途径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还做出一个决定,让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写一篇有关磁悬浮列车的小论文,两个星期后,大部分学生交上了他的作品,笔者对他们所写的每篇论文都作了肯定,还评出了各种的奖,过后笔者发觉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变得更浓了。
从这个学期开始,笔者又每天上午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出一道关于“生活中的物理”的知识竟答题,下午从学生交来的答案中取一份好的反馈给所有同学,并计划将其整理成册。另外,笔者还计划让学生利用国庆节及春节休息时间,学会上网查找资料。利用学校每周两节的微机课加以检验和加强。在信息获取的渠道上,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大容量,迅速便捷,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等文字媒体,使学生了解社会,贴近生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的作用,鼓励使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学内容变虚为实、化远为近、促静为动,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当然当我们在大谈如何利用信息激发学生探究活力的同时,还应该利用好信息让学生在平时教学中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智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还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德的形成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能完成的,我们应把它跟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教学资源、社会事件,抓住一切时机进行教育,让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去领悟。例如笔者通过一段资料“据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组织联合发表的《2000年地球生态报告》显示,人类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资源,那么所有的自然资源会在2075年前耗光。”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好好利用、节约能源的重要性,笔者从他们脸上看到了担忧,这则信息引出了他们很多的感慨,由此他们发出了发自内心的 “我们应为子孙后代节约能源”的感叹。这种教育方法比纯粹的说教有效得多,他们将忘不了这些数据,这段资料将伴随他们走上社会。
这样的探究式教学能充分发扬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不仅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拥有充分从事物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获得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到物理带来的无穷乐趣。在当前马上要使用新的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减负”的新形势下,将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引入到初中物理课堂及课外教学中,大有益处,势在必行。
对于课外教学这一块,笔者也丝毫没有放松。我就利用平日的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在网上给自己安了几个“家”,一个是我个人网站,名为“新课标数理天地”,网址为http://ly19731118.upweb.net/;还有一个“家”在著名的K12,我在那儿有一个个人专辑。我还打算在“中国基础教育网站”(简称“中基网”)和“虎翼网”上再多安几个“家”,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将学生的“爱盲目上网”改为“上网有去处,上网有所得”,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当然这也更加要求网站内容要充实、形式要丰富多彩,还要能在“留言版”或“BBS论坛”内能给学生及时的反馈。
总之,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各种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并从中获得学习上的独立和探究中的成功感,丰富学生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对自我价值得到体认。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课堂教学论》 袁金华 江苏教育出版社
3、《江苏教育》 2002年第6期
4、《人民教育》 2002年第1期
5、《教育研究》“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
6、《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导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第三篇: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呢?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
活力呢?
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力图将学生从教材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要让学生真正能做到“以物明理”、“见物思理”,将教材知识活学活用,“打破传统的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些日常信息如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它们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激情,而浓厚的兴趣能激励人不断进行探索,从而产生探究的动力。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呢?对此,我进行了以下教学尝试:
一、借鉴“生活世界”的信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细致入微的渗透生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而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问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前,我依据略阳县教研室实验技能大赛获奖的一个演示实例,给学生做了如下演示:将一烧瓶内盛少许水放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当有水蒸汽气冒出时,停止加热,迅速将干瘪气球套在烧瓶口上,过一会儿就会出现奇特现象,气球先是鼓起来,然后又瘪下去,同时进入瓶内又鼓起来紧贴烧瓶内壁,学生一下子惊呆了,并感到十分奇异。此时,教师提问:为什么气球会进入瓶内并鼓起来?经过学生分组讨论,这个力量只有来自空气,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给出明确答案,这就是大气压的作用,并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题。
在学完“大气压强”后,笔者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打吊针时,有什么发现吗?
问题一出,学生就议论开了,通过讨论、归纳,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总结出了以下发现:①输液瓶口插了两根管子。②药瓶要吊在高处。③如果输液瓶吊得太低,或输液瓶里没有了药液,血会倒流。④药瓶中的药液是匀速滴注的。
对他们的发现,笔者作了高度评价,并对此原因表现出了很大兴趣。为了更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笔者把学生分成了小组,先通过组内讨论共同拿出一个最佳答案,然后进行组间交流,随着讨论甚至争论的不断展开,他们很快就解决了一个个疑问。
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传统教学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来回答,学生的思维方式、范围都受到了限制,而这种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而当他们的思维产生困惑时,他们就会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每个人都争着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整节课就在学生讨论、探讨中进行,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并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活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变成很枯燥的事情而难以维持。但如果兴趣没有发展成为稳定的求知欲,学生就不可能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产生理智感。
二、利用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没有疑问就没有思维,积极的思维往往是由疑问开始的,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教师创设的情境越新颖,刺激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内容时,笔者首先请一个同学从一个小口罐里试着用筷子夹出一只乒乓球,当这位同学急的满头大汗也夹不出来时,其他同学在下面都跃跃欲试,趁势笔者再点上两位同学先后“上场表演”,结果一样。(利用电子白板在此插播一段《猫和老鼠》里的经典片段:猫被老鼠减去了脚指甲,结果在光滑的冰面上连站都站不稳),顺理成章地引入本节课的课题“摩擦力”。
大家都知道:人的思维最活跃是在新的有趣的问题亟待解决之时。笔者这样把知识和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进行新一轮学习,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并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使学生的探究欲望达到最浓烈状态。
用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性活动中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把探究内容由教材知识向社会事件延伸,并把探究活动由外在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内动力。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探究的欲望,也就有了探究的动力,而教师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这种探究动力长久的保持下去。
三、利用最新的科技信息,激起学生的探究活力
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扬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不仅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还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促进学生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拥有充分从事物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获得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到物理带来的无穷乐趣。在当前使用新的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减负”的新形势下,将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引入到初中物理课堂及课外教学中,大有益处。
例如,在学习“磁现象的应用”时,笔者先结合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向大家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建成情况,并把它的快速性、安全性向学生作了简单介绍。当学生听完介绍后对磁悬浮列车很感兴趣,课后他们还不断向笔者提出问题,这时笔者灵机一动,没有马上给出他们所想要的答案,而是趁势引导他们,教他们通过哪些方法、通过哪些途径去查阅相关资料。还做出一个决定,让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写一篇有关磁悬浮列车的小论文,两个星期后,大部分学生交上了作品,笔者对他们所写的每篇论文都作了肯定,还评出了各种奖,过后笔者发觉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变得更浓了。
对于课外教学这一块,笔者也丝毫没有放松。我就利用平日的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在网上给自己安了家,利用微博与学生交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学生的“爱盲目上网”改为“上网有去处,上网有所得”,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当然,这就更加要求内容要充实、形式要丰富多彩,还要能在“留言版”内能给学生及时的反馈。
总之,在探究活动中,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各种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并从中获得学习上的独立和探究中的成功,丰富学生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在学习中对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第四篇:激发物理课堂活力
张扬个性,激发课堂活力
威海十三中戴涛
在物理教学中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创造性,能凸显学生的主体,使学生主动发展,积极奋进。在实际教学中,我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探索,大胆实践,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像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为此,我注重激发学生的猜想、张扬个性、鼓励质疑、讨论合作等办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意识。
一.激发学生的猜想
物理猜想来自于生活经验,来自学生的原有的知识体系理解,所以在课堂上我一般采用,情景引入——提出问题——激发猜想——合理引导四个环节,激发学生的猜想,学生的猜想五花八门,有的甚至错误,不要轻易的否定学生的猜想,让学生体验出从猜想到验证猜想探究的过程,使猜想成为课堂一支兴奋剂。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这节课中,多媒体展示雪天汽车陷入雪地的情景,让学生分析如何让汽车走出雪地?提出问题:摩擦力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激发学生的猜想。学生提出了很多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有关。其中,有的学生提出“接触面积的大小与摩擦力的大小有关”的错误猜想,我没有轻易的否定学生的猜想,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证明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最后有的小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木块放在相同的接触面上,先把木块平放,水平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摩擦力的大小,然后把木块侧放,水平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摩擦力的大小,通过比较发现两次实验的数据相同,得出摩擦力与接触面大小无关的结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否定了自己不正确的猜想,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实现了学习由“不知”到“知”,由错误到正确的构建过程,体验了实验探究的乐趣。
激发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就能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生动形象,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大大的增加。
二、张扬学生的个性
课堂活力来自于学生个体的学习感受,学生能否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决定一节课的成功和失败。如何让学生实现各自的价值体验成功,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分层设置问题,加强小组合作,建立竞争机制等方法促使学生张扬个性,禁不住“动”起来。
例如:在《杠杆》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制定课前预习作业时,针对不同个性设置了三种作业:①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要求回家制做一个简单的杠杆。②观察能力强的同学,对人们在生活中运用杠杆的情况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③归纳概括能力强的学生,要求预习课本概括本节主要知识点。
课堂上,首先通过展示小制作,建立物理模型,评选出优秀作品;其次,然后通过小组展示调查报告,让学生体验到物理来自于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预习方案,确定本节学习目标。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实行小组分工,对合作探究完成好的小组进行及时表扬,对总结好的小组也及时实施积极的评价。
课堂小结时,对整节课表现情况进行评价,评选出优秀小组。
这样,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和表扬评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大多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都能“动”起来,而且还为不同个性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使他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小组争得荣誉,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三.留个“空白”空间给学生
“空白”,即在教学过程中设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或预习复习、归纳总结。留个“空白”空间给学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留个“空白”空间给学生,要求教师放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现象。教师将由演员变成导演,学生则由台下的观众变成领衔主演。在“空白”中,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解析概念、归纳原理,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确定掌握内容的具体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留个“空白”空间给学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为“空白”艺术的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在“空白”中,学生既
要动脑又要动手,或“悟”,或“做”,或“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必将诱发学生的学习灵感,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皆可找到用武之处,从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和学生学习主动参与精神。
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的动力,通过激发学生的猜想,张扬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让每位学生动起来,让物理课堂充满活力。
第五篇:激发学生的活力
激发学生的活力——破茧成蝶
吕标初中岳正国
新学期,我以改革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倡导新课改理念,提出并实施了315超前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成效。超前自主探究,给我时间,给我空间,开避了自主创新新天地;小组合作展示,你说,我演,展示自我,彰显个性,神彩飞扬;互动交流认定,争创最佳,激励认定,焕发生命活力,破茧成蝶;应用训练检测,走近生活,提升素质,永远金星。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情感性教学环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用自已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以引起师生之间的共鸣,从而焕发生命活力,破茧成蝶。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创新,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的同时,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是展示自我的空间,是师生互动、创造生命活力的地方。如,我在教《压强》一课时,通过在家超前自主学习,学生基本完成了学习目标,通过小组展示,学生表现非常突出,学习成员分工明确,展示者神彩飞扬,听者认真,我看到学生活动非常主动,心底里好高兴。我好不容易等到我登场的时候了,我说:好,同学们展示的非常好,现在我们进行第三个环节,交流认定。还没有等我表扬学习好的小组,就很多学生举起手来,我就点了一个平时不爱说的学生,结果李丽拿着一支圆珠笔上来,走到讲台前,对同学们说,“大家一起跟我做,用力按圆珠笔两头,你的感觉是什么?”大家同声说,“尖的一端好疼呀,”她又叫同学们用力按了一下,问“为什么尖的一端疼得厉害呀?”她这样一做一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都争着回答。她顺着学生的回答很快的就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越不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我看到了非常兴奋,接着就说,大家想一下,压力的作用效果仅仅与受力面积有关吗?同学们齐声说还与压力的大小有关,那谁上来演示呀,这时李伟龙抱着一堆器材上来了,他把海绵放在教桌上,然后放上两个矿泉水瓶,就对同学们说,“家来欢察”,这时有的学生在笑,有的学生在下面笑,这时刘明站起说,“你演示的受力面积是一样大,变量是压力大小,你是怎样变化的?”他听到了也笑起来了。这时前面的朱海龙站起来说,“我看出来了,第二个矿泉水下面压的深很多,说明这两个矿泉水瓶的压力不一样,你可能内装有水。”李伟龙高兴的说:“谢谢,我在这里就是让大家好好观察,通过现象推本质,我们在受力面积一样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水的多少来改变压力的大小来控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的。”我看这一目,好佩服我的学生,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激起来了,到了破茧成蝶程度了。接着我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这节课让我更认识了课堂改革的重要性,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教师还给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不断通过各种积极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以点燃学生的智慧的火花,让他们真正想学、愿学,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举手,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所疑、所惑、所做。这样课堂活起来了,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达到破茧成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