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901班级庐山实习准备
关于庐山实习资料收集的方案
活动目的:动员全班同学,为庐山实习搜集资料,以帮助我班提高实习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增强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团结0901班同学,共同为我们的明天而奋斗。
活动时间:2011.7.15——2011.9.2
主要负责人:张玲英 孟海洁 傅佳丽
参与者:0901班全体同学
具体方案设想
1.实习资料翻译
老师所发的实习资料,基本上为各科实习报告的浓缩,其粘贴复制意义还是很重大的。因此,出于以后大家撰写报告的需要,我们计划组织人手,将实习指导书翻译成电子档,这样,撰写报告时,如果有需要借鉴的内容,大家只需粘贴复制就行了,不用再一个字一个字的打印。此活动,总共需要十人参与。按章节内容的多少,分配任务。
2.庐山实习资料的收集
庐山实习是一个庞大的程序,如果没有前期的充分准备,到时的效果肯定有限,不利于同学长知识,也不利于我们班实习质量的提高。考虑到大家放假后,很少有人会抽出宝贵的游戏时间来处理学习或者是个人搜集资料的能力实在有限。所以组织全班同学参加到收集资料的活动中,是很有意义的。资料的收集,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和参
考资料等,但是所挑选的内容,必须符合实习的相关要求,并有助于同学们日后撰写实习报告的方便。
3.庐山实习个人计划总结
鉴于每次实习时,同学们的普遍反映是“观光”“娱乐”,根本没有学到应有的知识。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我们建议大家在实习之前,列一个“个人庐山实习小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庐山实习,自己需要弄明白什么问题?每个人可以把自己想要了解的,或者说自己认为必须了解的知识点,列举出来,到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向各科老师提问,以提高自己实习的效果,避免撰写报告时的“无话可说”。
活动组织形式:
建议对全班分组,分组形式应该灵活。每一组负责一部分内容。例如,实习的内容有六科,可以将全班分为六组,每个组负责一科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最后交与负责人处汇总。
活动原则:共同参与,资源共享,准备充分,团结进步
2011.7.1
10901班级庐山实习准备安排表
第一组人文地理学
组长:张玲英
组员:屈兴吴开莉安梅王兴 伍云飞
第二组植物地理学
组长:付佳丽
组员:李翠 杜亮王玉竹曲莎莎胡鸿博陈长远
第三组土壤地理学
组长:周胜男
组员:郑正秦莎余培刘现昝帅强李辉
第四组气象气候学
组长:彭璐
组员:雷海迪 江春梅黄希 王晴梁芳张之乐
第五组地貌学
组长:江利勤
组员:陆美玉陈娇于瑞芳徐欢张震
第六组:水文学
组长:孟海洁
组员:冉亚兰 张敏 赵龙张之乐陈坤
备注:
1、负责人尽量选班委是为了更加方便的联系大家。
2、为公平起见鼓励全班同学积极参与,没电脑的同学尽量找时间去上网完成一下,实在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联系本组成员帮忙,充分发挥协作精神。
3、各组组长根据所分配的内容在组内进行分配,任务包括两方面。一是将实习指导书上所有的内容整理成电子档(整理时标明页码),二十搜集与本组所负责科目相关的图片、视频、文档等资料。最后由组长统一整理发到张玲英邮箱(邮箱号:1059829475)
4、麻烦各组组长再看到通之后,请发短信告知我并尽快进行
组内分配,分配完备后再行告知
5、收集整理好的资料最晚于8月20上交。
6、希望各组组长认真负责,各位同学积极参与。
7、结合此次机会,希望大家在暑假能认真看一下实习指导书,以保证高效率、有意义、有所得的实习效果。
8、有意见建议的同学可以及时同我联系,提供好的想法点子,谢谢大家支持。
2011年7月12日星期二
第二篇:庐山实习
庐山实习报告
还有庐山的气候。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其中包括庐山的地质地貌,土壤与植被,实习时间:2010年10月11日至2010年10月17日 实习地点:江西省九江市庐山 实习内容: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实习生: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08地理科学2班包艳艳 指导老师:向茂成、阳岳龙
实习安排: 1、10月11日——日照松林、美庐别墅、庐山会议旧址、芦林湖2、10月12日:世界地质公园,庐山博物馆 3、10月13日:望江亭,小天池 4、10月15日:如琴湖,仙人洞,植物园 5、10月16日:三叠泉,五老峰 6、10月17日:黄龙寺,三宝树,黄龙潭,龙首崖,大天池
报告内容:庐山的植被
参考文献:《庐山的自然风景》《植物地理学》 庐山大概地图:
正文
1庐山概况
庐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庐山,是我国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青水秀景色泛胜。介于北纬29°28′—29°45′,东经115°50′—116°10′。相传西周时,匡俗七兄弟上山结草庐修仙,故称庐山。其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鄱阳湖之滨,共有99峰,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另外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形象描绘了庐山的景色,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近代以来,庐山又成为政治风云人物的度假之地,山上现存有多座张学良、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住过的别墅,这使得它更成为一座人们向往的名山。
2庐山植物的概况
在庐山实习的那一个星期我们去任何地方都是徒步去的。实习的第一天老师带我们走进了一片树林——日照松林。那里的树高大挺拔,我们都被它直挺挺的干所震惊了,老师告诉我们那就是红杉松。除了松树庐山还有好多种植物和树木。由于庐山地处于那样的地理位置使庐山的山地自然条件非常的复杂,因此很多植物比平原更有条件保存下来。而且为保存古老类型如鹅掌楸,擦木,大血藤,紫树等和引进新的物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庐山的植物有两大特色,一个是杜鹃花种类繁多,一个是裸子植物丰富。总体来说庐山的植物区系成分丰富,起源古老,有和南北植物区系成分交汇过渡的特征。“匡庐高起嶙峋,翠拥连峰倚断云”庐山的秀美离不开它那丰茂的植被,庐山的植被是景色秀丽,水源充沛气候凉爽的命脉所在,被作为庐山八大景观资源的重点之一。
3庐山植被的垂直带
植被的垂直带是指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升高,气候,土壤等生态因素的变化植被也有规律的变化,通常表现为一次成条带状更替。这种植被带大致与山坡等高线平行且具有一定的垂直幅度和反映该带特征的显域的植被类型。庐山是一座第四季强烈上升的断块山,山体呈现肾形。这种地形特点一方面构成植被的垂直带发育的空间,另外一方面气候因子和土壤因子沿着垂直方向重新分配,从而导致植被的垂直分异。庐山的植被带可以分成八个,其中
主要的植被带只有三个。
3.1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该林带是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为水平地带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向山地延伸部分,分布于海拔700米一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幅度。在分区范围内,气候为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土壤类型为红壤和山地黄壤,有机质含量低,表层在3%以下,ph 值是4.5—5.5,呈现强酸性。
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目前只在石门涧一带有小面积残存。在群落性质,类型和区系组成等方面与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基本相似。植被群落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冬青科,木兰科等科的种类组成。
3.2山地常绿阔叶、落叶林带
该林带分布在海拔700—1000米,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和落叶林带之间的过渡地带。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想暖温带湿润气候过度类型,土壤为山地黄棕壤,有机质含量较高,表层可达8%,全剖面成算性反应,ph值5—6。
本带的植物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组成。目前仅在黄龙潭、黄龙寺、石门涧等地和沟谷陡坡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群落的主要种类组成,常绿阔叶林和山地的常绿阔叶林带的上部类型的种类相似,落叶阔叶林则与山地落叶阔叶林带下部类型相似。而混交林的的常绿树种有田储,青冈栎等。
3.3山地落叶阔叶林
该林带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这里属于暖温带湿润气候。发育山地棕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呈微酸性反应。
地带性之辈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以牧马场至铁船峰一带保存完好,组成落叶阔叶林的乔木层树种主要有锥栗,化香树,庐山缎等。
3.4亚热带针叶林
针叶林带主要有马尾松,黄山松,杉木林,柳杉林,日本扁柏林等。
3.5竹林
每次我们走山路去某个实习地点的时候在路上我们都能看到许多竹子,由于竹子的生物学特性一半多组成单优势群落类型,庐山地区的竹林以刚竹属的毛竹分布最广,竹林中也有散生的乔木和灌草也有与灌草混生的玉山属的箭竹。3.6灌丛
庐山目前存在的灌丛植被绝大部分属于森林破坏后的次生类型,主要分布有短栎枹,映山红,满山红等等。
3.7草甸
庐山的草甸植被主要是受局部地形而引起土壤水分过多形成的地域性植被,主要由干生和湿生成分构成。
3.8沼泽植被
庐山地区的沼泽植被主要是泥炭藓沼,分布于五老峰和牯岭局部地段。
4植被的垂直带划分的方法及其原则
一般而言,一个山地都具有自己的植被垂直带谱,因为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结构和每一垂直带的类型组合,一方面受该山地所在水平地带的制约,另外一个方面又受山体高度,山脉走向和坡向所引起的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植被垂直带发生扭曲现象。因此划分植被垂直带要遵守下列方法和原则。
4.1山地植被垂直分异,受到该山地所在的地理位置引起的水热条件的控制,因此,植被的垂直地带性,据此确定之辈垂直带的基带。
4.2植被的垂直带是由该海拔高度的占优势的植被类型组成的。因此划分植被垂直带的时候要根据植被类型的特征及其垂直分布规律,同时也要全面考虑形成植被垂直带的自然因素。
4.3在山地因为生境的变化比平地变化要快的多,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也是十分复杂和多样的。在同异垂直自然带内往往分布着多种植被类型,因此,根据顶级群落的性质及其相应的显域生境确定哪一个或者几个属于垂直地带的典型植被类型,从而确定植被带所属于的基本性质。
4.4在受人干扰和破坏的地区,应该充分考虑人为因素对山地植被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不能以现状植被作为划分植被垂直带的依据,而应该利用土壤表层的孢粉和檀物化石资料,历史文献资料,局部地段残留群落,以及气候和土壤资料,尽可能恢复植被。在此基础上,惨少现代植被类型的特点和植物区系性质,确定每个垂直带的植被类型。
4.5自然界各个要素在空间上的变化都表现出渐变的特征,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地便也是这样的,带与带之间呈现出过渡的关系。因此,根据相应的垂直地带性植被类型的主要分布范围及其与带内其他植被类型的组合关系确定植被带之间的界限。
5庐山植物园的植被
10月15 日那天下午老师带我们来到了庐山植物园,植物园内有3000多种植物,它是我国著名的亚高山植物园。它的创建为庐山的植物区系增加了许多外来的成分,为中国的植物科学研究增添了一支生力军,也为庐山平添了一道风景。植物园内的植物主要有杜鹃类,茶树类蕨类。其中杜鹃类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植物园内有一处是杜鹃园,里面有各种类型的杜鹃。植物园内还有温室区,里面有各种仙人掌,刺球,多数是凤梨科植物。
6实习总结
在近七天的庐山实习对我们来说是很难忘的,我们通过这次庐山自然地理实习,重新认识、了解、掌握了对地形地貌的识别、分析;再次认识了土壤成因、特点、分布规律,及实际操作土壤剖面;又一次对植被类型、野外调查方法进行重温;并增长了不少见识。
此次实习过程中,收获到了很多经验,不仅让我真正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还可以
让我全面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我们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我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真正的感受到了自己专业的独特魅力,大自然的神奇秀丽。并且让我切身感受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根本不行的,所以也让我真正的思考自己专业的理论知识,认真的去思考专业的理论问题,动手操作能力,下决心要把自己培养成懂得理论又可以动手操作的合格的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
在此次庐山实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庐山的美,也深刻体会到了选择庐山实习的真正理由: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湿润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在地质构造、地貌、山地气候、植物地理、土壤地理及自然景观方面都有着比较丰富的内容,是全国有关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选定庐山进行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良好场所。也是检验同学理论知识是否扎实的理想场所。
七天的庐山实习结束了,除了收获了很多知识之外我更加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团结,我们每天一起吃饭,看电视,爬山。每当爬山很累的时候办理的男同学都会很绅士的帮女同学背包,拿东西。而且在此次实习过程中还锻炼了我的吃苦能力,培养了我坚持不懈的精神,不管山路多么不好走多么险我仍然爬到了最高峰,我征服了它!
在最后我想感谢带领我们实习的向茂成老师和阳岳龙老师,谢谢你们,你们辛苦啦!
附图:庐山的植物
大丽菊花
蟹爪兰
第三篇:庐山实习注意事项
庐山实习注意事项
整理者:杨娇
1.穿的:最好是运动裤,以方便爬山,实习操作。上山时,最好带一件外套或穿长袖T恤衫,运动鞋,不要穿高跟鞋。
2.带的衣服不要太多,足够换洗就行了,但东西要带全。比如两三件短袖,遮阳帽(比遮阳伞方便),雨伞,必要的感冒药等。
3.日用品:洗衣粉(或者洗衣皂),香皂(或者沐浴露),毛巾。注:宾馆不提供生活日用品,衣架也比较有限,大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带几个衣架。
4.吃的不用带太多,牯岭镇上都有也很实惠。但务必带个水杯,上山时多带点水。
5.早餐和晚餐,都由老师负责,只有实习期间的中餐,自己解决。老师会按照个人情况,发方基本的馒头,包子等,其他食物,需个人自备,特别实习时的饮用水。
6.晕车药一定要多带点,感冒药备一点,跌打药,花露水等日常用药。其中,晕车药建议体质较弱的同学自备一点,比较管用,可以应付盘山公路的考验。
7.和宜昌类似,每晚都有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但是外出时,一定要结伴而行,或者事先告知自己所要去的地方,以防意外。
8.实习工具在实习的前一天晚上,会由老师发放,大家不必担心额外的负重
9.实习时,不建议带专业书籍。老师会对每个景点的实习目的,进行比较详细的讲解,大家在实习过程中,也要自己多问,多记。
10.参观和游览时,要注意对文物的保护,爱护庐山的环境。
11.最重要的是带足够的钱,学生证,还有身份证。
12.个人建议:去庐山之前,可以一定要看一下《庐山之恋》老版的。
第四篇: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07地理教育(2)班余静
实习目的:
1、为了贯彻课堂教学与野外实践相结合,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地理野外独立工作的能力。
2、为了能够初步掌握对一个地区自然地理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的方法。
3、地貌:将地貌学课堂教学与野外实习相结合,认识有关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初步分
析实习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初步培养野外认识和分析地貌现象的能力,以及地貌
野外基本工作方法。
4、植物:观察和了解实习地区的植被及其主要植物群落类型,了解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相互关
系,认识植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分布规律;识别本地区主要的一
些植物种类;调查样地的植物群落。
5、土壤:观察当地土壤类型,学会对土壤剖面的调查和分析。
实习时间:2008年5月11日——2008年5月16日
实习地点:江西庐山
实习内容:
1、地貌:通过实地的观察了解庐山的大概地貌特征,进而分析一些地貌的成因,如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冰川地貌。
2、地质:通过实地的观察了解庐山的地质构造。分析庐山的形成。
3、植物:辨认庐山地区植物以及采集植物标本和该地区的植被类型,拉植物样方并进行整理和
分类;对庐山地区的植物群落与环境进行基本调查和研究。
4、土壤:通过挖土壤剖面从土壤的成土因素方面分析庐山土壤种类。
实习路线:2008年5月12日:美庐——庐山会址——庐山大厦——大较场——庐山博物馆——芦林湖—
—电站大坝——大王峰阴坡观察土壤剖面——石门涧峡谷。
2008年5月13日:飞来石——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采集植物标本——圆佛殿—
—大天池——龙首崖。
2008年5月14日:含鄱口——植物园——五老峰——三叠泉
2008年5月15日:剪刀峡——望江亭——小天池
实习报告:
一、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东经 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长约29公里,宽约16公里,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之滨,以雄,奇,险,秀闻名。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3月又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宋代诗人苏轼曾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 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二、庐山的地质概况
1、庐山的形成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过了沉降的过程。
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沉——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在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最高。
2、庐山的地层
本区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节为界,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交流纹岩组成,因受风化,故呈圆浑状,北部出露震旦系统南沱 组。
3、庐山岩石的类型和特征
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沉积岩和变质岩。
(1)、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其中,砾岩最为常见。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碛泥剖面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三、庐山的地貌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走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呈肾型,中部宽向东北是西南逐渐收窄。山体内的褶皱、断层、个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1、庐山的冰川地貌
庐山具有突出价值的地质、地貌和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十亿年前,庐山地区是浅海。中生代燕山运动,使庐山在2500万年前形成了一座独特的“地垒式断块山”。冰川地貌主要包括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这里我们主要去的是冰碛地貌:飞来石;以及冰蚀地貌:三逸乡冰窖,天桥冰溢口,锦绣谷冰川U形谷、含鄱岭冰川刃脊。
飞来石,为重叠石,属于冰桌,冰桌又称为冰台,是指在U形谷中或山麓地带聚集的巨大冰川漂砾横置于其它冰川漂砾之上的现象。西谷冰川U形谷中的冰桌,下部的巨大漂砾长8.9m、宽6.1m、高4.5m;上部的巨大漂砾长5.6m、宽4.5m、高2.9m。其位于庐山西谷上部,庐山中学附近。由于它的岩性与周围的岩石性质大相径庭,因此可以断定它是从别处通过某种作用搬运而来,才故名为飞来石。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将其称为冰桌,认为石第四纪冰川遗迹。但人们对此提出了很多疑问,其主要有三种观点:飞来石是泥石流搬运而来的呢,还是大月山发生山体崩塌搬运来的,还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遗留下来的?飞来石的底部为石英砂岩,其层里是岩石堆积而成的磨圆度较好,而顶部主要是石英片岩(变质岩),呈片麻状且有方向,表面有云母片;因两部分的岩性不同,可推测出两者形成的时间不同,又因在岩石上发现“丁”字擦痕和压抗这些冰川作用的关键证据。因冰川搬运能力相当的大,它能使上万吨的巨大岩石随冰川一起移动,因此能搬运300余吨的飞来石是不成问题的,故我同意飞来石是第四纪冰川作用下形成。三逸乡冰窖:冰窖是冰川的主要屯冰处,它是300-250万年,120-150万年,110-90万年,40-20万年四次冰期的屯冰之所,窖内坡势平缓,并堆积有40-20万年冰碛物泥砾层。冰窖直径约1000m,深约80m,盆底海拔1050m。其北为月轮峰冰笕,南东为含鄱岭刃脊。
天桥冰溢口:位于西谷U形谷锦绣谷冰川U形谷之间,西谷中的冰流从天桥冰溢口流入锦绣谷,冰后期溢口侵蚀成一个天生石桥。
锦绣谷冰川U形谷: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因第四纪冰川作用,锦绣谷这块面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平底陡壁的山谷。
含鄱岭冰川刃脊:含鄱岭冰川刃脊如刀刃状,其延长方向近东西,既不与岩层走向一致,又不与任何一组裂隙面下行。北侧为三逸乡冰窖、南侧为太乙村冰坡。刃脊长1250m,高约120m,海拔1100m。北端的梭子岗刃脊是其外延部分。
芦林冰碛泥砾剖面:位于大校场冰川U形谷口的冰碛剖面,由黄棕色泥砾组成,最大砾石约3.5 m、大小混杂无分选,是4 0—2 0万年前庐山期冰川消融后的堆碛物,冰川漂砾与碎石混杂在一起。其中曾发现过冰川条痕石及熨斗石,都是冰川成因的有利证据。
剪刀峡:U形谷下套V形谷,认为冰后期U形谷受河流下切,山嘴交错,河床曲折,认为也是冰川谷,山麓地带有山丘,山丘外有水,认为是山体冰川终责堤。两列终责堤之间为冰水湖。构造学派认为此峡与锦绣谷发育一样,西北坡上切穿虎背岭形成崖口,此处至谷底700m,对面望江亭,在莲谷登山小道上有好汉坡。
2、庐山的流水地貌(河谷地貌)
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岩层和在地质构造发育,其流向主要是北东——南西,其次是横切构造的而较新发育的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于上述流向垂直。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流水地貌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宽谷,它包括东谷、西谷、仰天平、七里冲、大校场谷等;一种是峡谷,其主要包括石门涧、剪刀峡。两者之间夹着裂点和瀑布。这里主要介绍西谷和剪刀峡:
西谷,位于如琴湖湖口,海拔900-1100m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由地形中南向西北偏低。
宽谷和峡谷之间出现大裂点,表示第四纪庐山上升,河流重新下却和溯源侵蚀所成,如三叠泉裂点、天桥裂点、芦林桥裂点。其他小的裂点如乌龙潭等,它是受岩性和构造影响而成,与上升无关。
3、构造地貌--背斜,向斜,五老峰断层崖
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其中,褶皱构造主要有单面山、背斜山、向斜山等;
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背翼断馅厚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 南,平均高1358米
断层构造主要有: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北翼断落而称,该断层崖在石门洞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呈。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1000米,向东北方递减,断层崖亦分2~3段,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补充:
1)在第四纪时期,中国青藏高原强烈抬升,大陆东部包括庐山地区处于相对下降地区。但庐山本身又处于东部相对下降地区的局部隆升地区。在庐山地区,山体隆升的同时,古赣江却又渐渐下降,形成了鄱阳湖。鄱阳湖面积3960平方公里。它与庐山形成的湖光山色,是一种绝妙、独特的壮丽浩大的景观。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北斜与扬子拗陷的交接地带,具有较大活动性岩浆活动较强,混合岩化作用明显,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构造较明显。
2)仙人洞 :仙人洞是震旦纪砂岩中的一个潜蚀洞。砂岩层面平缓,倾的劈理面,有一组陡且有一条小断层,流水沿断层及裂面潜蚀崩塌成洞。洞宽约4 m、深12 m,是道教活动圣地。我们看过锦秀谷之后,通过小路来到了仙人洞。听了老师的讲解后,我们对仙人洞有所了解:仙人洞是倾俯的背斜,形状象右手手掌倒扣下来,五个手指都很明显。它形成的原因有可能是:中间是石英片岩,比较软,容易风化,再加上人为的加工,就形成了中间的洞穴。外围是石英砂岩,比较硬,不容易风化。洞穴内还有泉水一滴一滴流下,这些泉水是裂隙式的。
四、庐山的水系及其演变
1、水系的形态:在构造影响下,河流流向与构造走向一致,两者相互平行,作北东—南西向,少数河流流向与构造垂直,作南东—北西向。
2、河流袭夺:河流袭夺的原因主要是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流动。
(1)锦绣谷袭夺河: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北西流的锦秀谷袭夺。证据:①、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②、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裂点(天桥)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秀谷)。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裂点上溯不远,西谷内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受明显的破坏。
(2)东谷支流袭夺河:该小河穿过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西南流入芦林湖盆地,改为向西北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3、瀑布:由于溯源侵蚀作用,即流水向沟谷源头侵蚀,随着侵蚀作用不断加强,侵蚀面不断后退,转折点坡度变大,水流到次便会形成跌水,形成瀑布,如三叠泉瀑布、大口瀑布。
五、庐山的土壤
土壤类型及其属性是与成土的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人们通常把气候、母质、地形、生物和时间作为土壤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即五大成土因素,庐山的土壤与上述成土条件相适应,具有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
庐山土壤的垂直分布:400米以下:红壤
400米—800米:山地黄壤
800米—1200米:山地黄棕壤
1200米以上:山地棕壤
少数排水不当的地方还有沼泽土分布
大王峰阴坡土壤剖面:枯枝落页层
腐殖质层:41cm
淋溶层:36cm
基岩:55cm
母质层
土壤松紧度:松软
含水量:大
土壤侵入体:碎石块
六、庐山的植被
这次我们植被考察主要是去了庐山植物园:植物园位于庐山东谷大月山和含鄱岭之间,海拔1000-1300米,是我国唯一的亚高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庐山植物园以引种可驯化植物为主,开发利用亚热带山地野生植物资源,培育品种,是以植物联系农、林、园艺、药物和环保等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也是普及植物学知识的园地,面积30平方公里。园内设有杉柏区、树木区、岩石园、翠花园、温室区、沼泽植物区、苗圃、云雾茶园、猕猴桃引种区、药圃等。著名的庐山特产云雾茶及众多的观赏植物,均产于此。庐山植物园现已汇集国内外植物3400多种、储藏各种植物标本众多,与世界上 60多个国家近300个单
位,建立了种子交换等方面的关系。
庐山植被垂直带的基本特征:
1.常绿阔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是庐山植被的基带,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宽度和面积。常绿阔叶林是这一带稳定性较大、广泛分布的植物群落。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庐山海拔800米--1100米之间,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在这一带下部和沟谷中,常绿阔叶成分往往占优势,向上和山坡则逐渐为落叶阔叶成分占优势。这一带是常绿阔叶林与落叶带之间的过渡性地带。
2.落叶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800--1100米以下,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
型,局部地方亦有针叶林--山松出现,有些地区已营造了成片的针叶林,如日本柳杉林、日本扁柏林等。
3.针叶林带:在海拔1100米以上,气温偏低,湿度较大,云雾多,风力大,所以这里出现了较为耐寒的针叶林。黄山松是本带内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少量的灌丛和草甸,是非地带性的植被类型。
由调查可知,庐山植物有两大特色:一是杜鹃花种类繁多,植物园已建成拥有300余种杜鹃花的国际友谊杜鹃园,如云锦杜鹃、映山红、满山红等。二是裸子植物丰富,植物园拥有裸子植物260余种,被称为松、杉、桧、柏的活标本园,为中国之冠。
七、庐山气候调查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具有鲜明的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多500毫米,达1900多毫米; 庐山相对湿度亦大,达78%;年平均雾日多达191天,因而终年云雾弥漫,难见庐山真面目;气候温和宜人,盛夏季节是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庐山由于是座中山,又矗立在鄱阳湖盆地之中,襟江带湖,得江湖之利,自然之灵,夏日气温比山下低8摄氏度,堪称清凉世界。但“山中饶霜霞,风气亦先寒“,800米以上山地,却是长冬短夏。且庐山气候有如下特点:
1、庐山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底: 庐山地处长江中下游的“火炉”地区,而它由于地势高耸,夏季凉爽宜人,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云中山城”牯岭是庐山的标志,它的年平均气温为11.5℃,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低5℃—6℃;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2.6℃,比山下的九江低7℃左右;一年中平均气温≥27℃的日子,只有一个月,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2℃,成为“长江火炉”地区的一个“凉岛”,并有“清凉世界”的美誉。
2、庐山降水比同纬度的山下平原多: 降水量大,云雾多也是庐山气候清凉的原因之一。庐山地处我国东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暖湿空气以来自东南太平洋的气流为主,兼以依山傍湖,蒸发量大,携有大量水分的空气沿山地上升,形成地形雨。庐山年降水量为1838.6毫米,较周围地区多出1000余毫米,最高年份曾达3362.6毫米。庐山的降水随夏季风消长,主要集中在3—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0%,年降雨日多达160多天,从而造成日照率低,并起到夏季降温的作用。
3、庐山相对湿度山上山下也有差异:庐山是云雾的世界,频繁涌现的云雾,使庐山雾日最高年份达221天,最少年份也有158天,年平均雾日为191天,这与山下九江年平均雾日只有8天,形成天渊之别。云雾多,与庐山空气湿度大,气温低密切相关,饱含水分的空气,在山谷中不易消散,遇冷即凝为云雾。云雾多能有效地降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对地面温度的增高起着抑制作用。在庐山上,一年四季都有云雾飘忽的踪影,其中尤以春季为最,三天便有两日雾。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给人一种朦胧美,平添一份神秘感,被称为“一绝”。也许正是因为多姿多彩的云雾的半遮半掩,才有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庐山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八、庐山的开发利用
庐山山、水、林及古文化资源丰富 ,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条件。10多年来 ,由于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增多以及旅游发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庐山生态环境发生了某些负面影响。面向 2 1世纪的庐山旅游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制定相应发展目标 ,是庐山风景区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旅游环境容量和旅游资源承载力是两个不同概念 ,可通过一个地区旅游环境容量估算 ,分析其旅游资源承载力 ,进而寻找发展与现实、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庐山的深度开发,首先要解决好景区理念组装的规划问题,在具体操作上,对曲牯岭景区和山南景区组成的核心区,进行政治文化理念的设计,以政治名人的秩事、起居、游览为内容,开发体验名人生活的旅游项目。在外围区,沙河景区应加强宗教文化理念设计,提高东林寺的宗教感染力,开发一定规模的香客市场,而浔阳景区及鄱阳湖风景线应加强文学感应的理念设计,开发文学夏令营、儒商商务旅游等项目,从而形成一个以核心区政治文化功能为主体,兼具外国区宗教文化、文学感应功能的大庐山理念形象,并使外围区起到对核心区游客分流的作用。
九、实习总结
收获:
通过了此次庐山的野外实地实习,让我们对野外地质、地貌的考察和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基本上能熟练操作罗盘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培养了实践的技能。对地貌形态也积累了很多感性材料,对我们今后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把握地貌形态具有重大的意义,很好地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锻炼提高了我们的野外实习能力。庐山是个旅游胜地,此次也让我们领略了名山的风光,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正所谓受益非浅。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此次实习安排的时间非常紧张,对一些地质地貌现象缺少相对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如对庐山河流袭夺地貌认识不清楚;对于庐山在第四纪是否出现过冰川地貌,获得的感性资料很少,仍缺乏认识和了解。但我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对这些知识进行进一步完善!
第五篇:庐山实习简单叙述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及地貌概况 :
庐山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座落于江西省北部,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接鄱阳湖,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方便。.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500平方公里,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高山流水形成了众多的激流和瀑布,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宋代诗人苏轼曾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庐山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每年7月-9月平均气温16.9度.良好的气候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在十九世纪末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总占地面积50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山麓郡阳湖滨.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对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庐山孤山屹立,大构造巍峨壮观,小构造千姿百态。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十分出众,与世界标型变质核杂岩具有对比性,庐山南麓出露有25—18亿年前的早元古代“星子群”变质杂岩地层,载入了《中国地层典》。
构造运动、冰川侵蚀、流水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复合地貌景观,是庐山地学上的另一大特征,它与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庐山一幅雄、奇、险、秀的绚丽画卷,体现了庐山地学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