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习于劳动法
劳动法,无法保护实习期大学生
日期:2008-05-06 作者: 来源:大江周刊?焦点纪实
本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企业公开招聘实习生的动机基本上可分为三类:一种是引进人才。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吴女士告诉记者,她公司今年为一些建筑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因为公司需要引进专业技术型人才,而实习便于相互了解,也可以为日后的双向选择打基础;二是项目合作。如某公司刚刚拿下一个项目,但公司并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就选择和一些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合作,由这些单位的老师带领一批学生一起做这个项目;三是寻求免费劳动力。一些公司打着招聘实习生的名号,重点是为了寻找免费劳动力,在实习中不给报酬,个别单位在实习结束后连正式的实习证明也开不出,这种情况,美其名日招聘,不如说是招纳,这也是“招”而不“聘”最重要的原因。
由于《新劳动合同法》中对实习生的劳动权益没有明确规定,社会上有一些不良企业,便利用法律的漏洞和在严峻的就业难的形势下学生求职若渴的心理。纯粹从降低经营成本的角度出发,借招实习生来代替临时工甚至正式工,工作任务一旦完成,便将实习生一脚踢开,实在令人寒心。
而这种利用实习生“免费劳动力”的现象,在江西的企业单位也非常普遍。如今,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尺度,尤其是用人单位把大学生是否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作为优先录用的重要条件。因此,大学生为了丰富实践经验,努力寻求实习机会。
但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实习期间不成立劳动关系。就像民法中雇佣关系(如:保姆等)不受劳动法保护一样,学生实习期间也不受劳动法保护。法理上,这称为主体不适格。
“大学生毕业实习的明显特点是用人单位与实习人员之间不成立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劳动法专业博士范围曾这样解释,“因为实习大学生与学校依然有教学关系,还处于没有毕业的状态,大学生的档案等个人履历文件也放在学校,单位根本无法与实习大学生建立劳动关系。而且这种实习本身的目的在于接触社会,实践自己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不是专业训练,其根本目的在于教学。”实际上,我们通常所说的“实习”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并不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实习。根据《劳动法》及其配套规定总结提炼,实习基本分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狭义的行业实习。如专利代理人、律师、医师等。在这种实习中,实习人员必须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实习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实习生按正式职工的待遇并依合同的规定给付工资,同时还受法定最低工资规定的约束,国家规定的强制保险必须办理,实习生在此期间发生伤残、生病时,均按正式职工的规定处理。
另一种情况是广义的实习,即实习人员出于教学、就业需要在单位进行社会实践的行为。这种实习用人单位与实习人员不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并没有与实习生签订劳动合同、购买工伤保险的义务,也没有最低工资之说,但双方还是存在民事法律关系的,双方可以协商约定相关劳动条款,如果没有约定,一旦发生纠纷则按民事法律的规定进行处理。
针对第二种情形的实习,法律上区别是否是实习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身份。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在校学生在学校安排下或者利用课余时间到单位进行实习,因在此时全日制学生还是学生身份而不受劳动法调整和保护。
由于学生不是劳动法调整的对象,学生和实习单位之间发生的争议不能作为劳动争议处理。一旦学生在毕业后,继续留在实习单位的,两者间的关系将发生变化,将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毕业之后以失业或待业人员身份到其他用人单位的,因其已具备劳动者的身份,视为就业,则产生试用期、学徒期等概念。
无论是在试用期还是学徒期都应当成为劳动合同期的一部分。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其所在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报酬。如在此期间不幸患病的,还享有法定的医疗期。
由于实习生和用人单位之间不成立劳动关系,不受劳动法保护,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呢?一旦发生侵权案件,维权又以何为法律依据呢?
现阶段,国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有关规定中对校外兼职和实习环节的约束太少,缺乏可操作性。
实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和实习单位之间产生的劳务和人身伤害纠纷只能按照一般的民事纠纷处理,双方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
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实习期间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的交涉中处于劣势,特别是在目前就业难的情况下,学生本人并不具备要求用人单位签订实习权益保障协议的主动权。据相关调查,用人单位也没有与实习生签订保障协议的主动意识。
一些学生自己通过关系找实习单位,双方连基本的协议都没有,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自身权利受到侵害后,不愿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有关专家指出,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护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与构建大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的保障体系。
其中,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相关法律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出台相关法律规章制度,使实习期间大学生的权益保障问题有法可依,把实习期间的大学生纳入法律制度的调整范围,或者出台更为明确的为实习期间大学生服务的法律,切实降低大学生因实习期间权益受损进行维权的成本,保障大学生合法权益。
此外,高校作为管理者,应该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实习规范性文件,并尽可能和实习单位达成一致。大学生在自选实习单位时还应该注意,要慎重选择实习单位,事先了解该单位的经营合法性和行业信誉;在对实习单位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最好在实习前与之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拒绝实习单位收取抵押金或扣留身份证件的无理要求,等等。同时,在实习过程中,要多留意周围的人和事,一旦权益受损发生争议,才能找出有利于自己的证据或证人。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必要时把签订实习保障协议纳入实习生进入市场实习的规则之中,制订详细的就业市场准入规则,不断规范就业市场,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通过培训或签订责任书等方式,督促部分单位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切实加强政府在该方面的调控与监管力度,为大学生的实习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摘自《大江周刊?焦点纪实》2008/4
责编:殷钧祥
大学生暑期实习勿忘签协议
时间:2009-08-05 09:10来源:本报作者:编辑:gxz
每年暑假都是在校大学生实习的高峰,实习期间的报酬、工伤等问题也成为维权热门话题。大学生实习,一旦发生报酬、工伤等方面的纠纷,该如何维权?据了解,由于学生实习、打工,与用人单位之间不是劳动关系,这使得学生实习、打工时在诸如工伤、劳动安全等方面难以得到全面的保障。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规范用人单位如何使用实习生的文件,相关职能部门对实习生的管理也几乎处于空白阶段,如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和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一般不能通过劳动监察来维护自身“权益”,只有走民事诉讼的路子。同理,倘若实习生在劳动中受到伤害,也很难按照劳动法或者工伤保险条例有关规定,向用人单位提出工伤损害赔偿要求。
造成大学生实习、打工权益无法保障以及维权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法律存在空白。但这并不是说实习生完全无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校在组织学生实习时,应按照《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规定,与实习单位签订书面协议,考察实习单位提供的具体岗位,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岗前培训,派出老师经常到实习单位考察和管理学生的实习状况。同时,学生利用假期勤工助学时,应尽量联系学校的勤工俭学部,或者由学校出面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是用工协议。在自行联系打工单位时,应当认真审查雇主资质、资信情况,并尽量签订书面劳动、劳务合同。如果不能签订书面合同,口头协议应有第三人作证或有其他相关证据证明,并要注意留存能证明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务关系的凭据,如工资条、工作服、报销单据等。
第二篇:学习于海河
学习于海河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八五五农场学校中学部
刘轩
2014-3-17
2014年3月14日,我们学校全体教师在中学五楼,由学校当书记主持学习于海河的的事迹。也没听过这个人啊,回家上网查了资料,算是对他有了大致了解,首先先介绍一下他:
于海河,男,汉族,辽宁康平人,1962年8月出生,1981年3月参加工作,198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宝清县富山乡中心校校长、乡纪委书记,龙头乡副乡长,尖山子乡党委副书记,七星泡镇镇长、党委书记,龙头镇党委书记,县农业局党委书记、局长,县政协副主席兼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等职务。于海河同志先后被评为双鸭山市劳动模范、“十佳公仆”、农村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11月6日,于海河同志因坚持工作致阑尾炎病情恶化,引发败血症,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51岁。
于海河同志是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视党和人民事业为生命,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从事农业农村工作23年,把全部身心都用在了为农民群众谋发展上。为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他起早贪黑领跑项目,带领群众建基地、办讲座、做示范、抓指导,力推良种科学种植,足迹遍及全县145个行政村,建起大豆、水稻、甜菜等产业基地、园区,引导农民走致富路。他实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宁让身体透支,不误农民利益,拖着患有严重关节炎的病腿,历时8个月、行程5000多公里,为42家农户挽回因种植假种子造成的损失120多万元。他爱岗敬业,视责任如泰山,坚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驻村逐户了解
农户诉求,多次及时帮助农民解决土地纠纷,每年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各类难题近百个。他淡泊名利,严格自律,清正廉洁,勤俭朴素,家庭生活拮据却无私接济过多名贫困群众。
于海河同志是全省党员队伍中涌现出的优秀代表,是全省党员干部学习的时代先锋。为弘扬于海河同志先进事迹,引导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实施“五大规划”战略,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省委决定授予于海河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于海河同志为榜样,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学习他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学习他求真务实、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学习他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崇高品格,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更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新的更大成绩。
第三篇:学习于敏心得体会
一句嘱托,许下一生;一声巨响,震惊世界;一个名字,“绝密”28载。这就是于敏,一位把毕生心血和全部才华都奉献给了我国核武器事业的著名核物理学家。下面是由写写帮文库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于敏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于敏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一】
于敏,是我国杰出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上世纪60年代,于敏院士服从祖国的需要,毅然投身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隐姓埋名30载年,默默奉献在国防尖端科技事业一线,在核物理、中子物理、爆轰物理和辐射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研究成果,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忠诚奉献,写就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为中国核武器技术的突破与发展,为建设强大国防、奠定我国大国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他舍弃功利、隐形埋名,义无返顾地投身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自觉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用毕生心血倾注于氢弹事业,使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只用了32个月,中国的速度成为世界上最快的。从于敏身上,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三十年如一日,隐姓埋名,以身许国,从事国防科研事业。面对艰苦的环境、简陋的设备,他无怨无悔,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用世界上最短的时间,成功研制出了氢弹,筑就了新中国的国防基石。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道德标杆和学习楷模。
学习于敏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二】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这是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栏目组送给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的颁奖词。今年1月9日,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他颁了奖。
人们在赞叹这位“中国氢弹之父”取得辉煌成就、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终身荣誉时,更多的是被他隐姓埋名三十年、始终践行“五个坚持”的铮铮铁骨精神所感动。
学习于敏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我们的党之所以能永葆先进性,不断地焕发青春与活力,关键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始终坚持热爱党、忠诚于党的结果。才华横溢的“土专家”于敏就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行动告诉我们,永远跟党走就是他思想的“魂”,一辈子做党和人民最需要的人就是他坚定的理想信念。他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非常鲜明,在火热的阳光下,在鲜艳的党旗前,在茫茫的戈壁滩上,他无愧于“共和国铸剑师”,无愧于“感动中国2014人物”,其“铮铮铁骨”精神更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学习于敏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回顾我们党已走过的90多年风雨历程,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的党始终都是以树立大局意识为重,团结广大党员干部,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英勇卓绝地斗争,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一个奇迹创造另一个奇迹。这也充分说明:树立大局意识是实现团结、走向胜利的重要基础。“两弹一星”功勋于敏几十年来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国家核事业发展的大局毅然选择对家人“隐身”、对社会隐姓埋名,这难道不是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吗?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因此,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既是新时期每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学习于敏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不是一句简单的承诺,而是需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地无私行动。毫无疑问,于敏就将执着坚守作为一种追求,将求真务实当作是无声的语言,把为党和人民服务看作是共产党员最靓的“名片”。在国内当时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一个从未留过学的人,但他始终孜孜以求,为了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艰巨任务。他拼命学习,秉承“勒紧裤腰带也要造出原子弹与氢弹”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拼搏精神,打破国外重重封锁,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也正是因为以于敏为代表的中国物理学家们坚持极端负责、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才创造了只用两年零八个月就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的奇迹,令国人自豪,让世界震惊。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任务,各级党员干部更是要以于敏为样,立足本职,深深植“根”于对党和人民负责,用脚踏实地、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为党分忧,为民服务。
学习于敏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我们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与成就,正是因为我们有一批能打胜仗、敢打胜仗、乐于奉献的共产党员,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毫无疑问,耄耋之年的于老就是坚持奉献精神的典范。作为共和国建设初期的一名共产党员,于老把无私奉献当作是指导自己的有偿行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为此,新时期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学习于老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因为自我们站在党旗下宣誓那一刻起,就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神圣使命,就义无反顾地代表着党的先进性,也就理应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以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彰显自己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大爱之“气”。
学习于敏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俗话说:“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其实,群众看党员干部好不好,最关键的就是看领导干部是否清正廉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是党员干部做人之根本,倍受国人敬仰的于敏老师就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虽然为国家做出了这么巨大的贡献,但他却自认为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到淡泊名利实属不易,又在一辈子淡泊名利中取得辉煌成就更难上加难。因此,我们每位党员干部都要以于敏为样,学习他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一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几十年如一日砥砺前行,用“五个坚持”的精神和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增光添彩!
学习于敏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三】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这是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栏目组送给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的颁奖词。今年1月9日,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他颁了奖。
人们在赞叹这位“中国氢弹之父”取得辉煌成就、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终身荣誉时,更多的是被他隐姓埋名三十年、始终践行“五个坚持”的铮铮铁骨精神所感动。
学习于敏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我们的党之所以能永葆先进性,不断地焕发青春与活力,关键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始终坚持热爱党、忠诚于党的结果。才华横溢的“土专家”于敏就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行动告诉我们,永远跟党走就是他思想的“魂”,一辈子做党和人民最需要的人就是他坚定的理想信念。他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非常鲜明,在火热的阳光下,在鲜艳的党旗前,在茫茫的戈壁滩上,他无愧于“共和国铸剑师”,无愧于“感动中国2014人物”,其“铮铮铁骨”精神更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学习于敏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回顾我们党已走过的90多年风雨历程,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的党始终都是以树立大局意识为重,团结广大党员干部,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英勇卓绝地斗争,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一个奇迹创造另一个奇迹。这也充分说明:树立大局意识是实现团结、走向胜利的重要基础。“两弹一星”功勋于敏几十年来舍小家、顾大家,为了国家核事业发展的大局毅然选择对家人“隐身”、对社会隐姓埋名,这难道不是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吗?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因此,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既是新时期每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学习于敏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不是一句简单的承诺,而是需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地无私行动。毫无疑问,于敏就将执着坚守作为一种追求,将求真务实当作是无声的语言,把为党和人民服务看作是共产党员最靓的“名片”。在国内当时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一个从未留过学的人,但他始终孜孜以求,为了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艰巨任务。他拼命学习,秉承“勒紧裤腰带也要造出原子弹与氢弹”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拼搏精神,打破国外重重封锁,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也正是因为以于敏为代表的中国物理学家们坚持极端负责、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才创造了只用两年零八个月就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的奇迹,令国人自豪,让世界震惊。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任务,各级党员干部更是要以于敏为样,立足本职,深深植“根”于对党和人民负责,用脚踏实地、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为党分忧,为民服务。
学习于敏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我们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与成就,正是因为我们有一批能打胜仗、敢打胜仗、乐于奉献的共产党员,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毫无疑问,耄耋之年的于老就是坚持奉献精神的典范。作为共和国建设初期的一名共产党员,于老把无私奉献当作是指导自己的有偿行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为此,新时期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学习于老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因为自我们站在党旗下宣誓那一刻起,就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神圣使命,就义无反顾地代表着党的先进性,也就理应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以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彰显自己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大爱之“气”。
学习于敏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俗话说:“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其实,群众看党员干部好不好,最关键的就是看领导干部是否清正廉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是党员干部做人之根本,倍受国人敬仰的于敏老师就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虽然为国家做出了这么巨大的贡献,但他却自认为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到淡泊名利实属不易,又在一辈子淡泊名利中取得辉煌成就更难上加难。因此,我们每位党员干部都要以于敏为样,学习他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一生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几十年如一日砥砺前行,用“五个坚持”的精神和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增光添彩!
学习于敏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四】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授予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道德品质高尚、群众公认的杰出人士。“友谊勋章”授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外国人。国家荣誉称号授予在各领域各行业作出重大贡献、享有崇高声誉,道德品质高尚、群众公认的杰出人士。
今起人民日报开设“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专栏,集中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促进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激励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编 者
他二十八载隐姓埋名,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作出卓越贡献。
他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崇高荣誉,盛名之下保持一颗初心:“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他是于敏,“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夜以继日,终获突破
“国产专家一号”——人们这样亲切地称呼于敏。
没有留过洋,无碍他成为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核理论研究的巅峰时期,他毅然服从国家需要,开始从事氢弹理论的探索研究工作。
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一切从头开始,装备实在简陋,除了一些桌椅外,只有几把算尺和一块黑板。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需要解决各方涌来的问题,仅有5%的时长可以留给氢弹设计。
科研大楼里一宿一宿灯火通明,人们为了琢磨一个问题,常常通宵达旦。于敏的报告,与彭桓武、邓稼先等人的报告相互穿插,听讲的人常常把屋子挤得水泄不通。
“百日会战”令人难忘。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深处,蘑菇云腾空而起,一声巨响震惊世界。新华社对外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记载: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
青春无悔,铸就丰碑
有人尊称他为“氢弹之父”,于敏婉拒。他说,这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
1926年,于敏生于x一个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进入x大学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连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中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他与邓稼先、胡仁宇、胡思得等科学家多次商议起草报告,分析我国相关实验的发展状况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
在核试验这条道路上,美国进行了1000余次,而我国只进行了45次,不及美国的1/25。
原子弹、氢弹、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这是于敏和他的同事们用热血铸就的一座座振奋民族精神的历史丰碑!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名字解密后,于敏收获了应得的荣誉。
20年前,在国庆50周年群众游行的观礼台上,刚刚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于敏,看着空前壮大的科技方队通过广场感慨万分:“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个科学家义不容辞的使命。”
2015年1月9日,于敏荣获2014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谦逊与纯粹溢于言表。
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地低调。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
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长逝,享年93岁。
愿将一生献宏谋!——他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以精诚书写了中国现代史上一段荡气回肠的传奇。
学习于敏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五】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这是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栏目组送给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的颁奖词。今年1月9日,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他颁了奖。
人们在赞叹这位“中国氢弹之父”取得辉煌成就、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终身荣誉时,更多的是被他隐姓埋名三十年、始终践行“五个坚持”的铮铮铁骨精神所感动。
学习于敏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我们的党之所以能永葆先进性,不断地焕发青春与活力,关键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始终坚持热爱党、忠诚于党的结果。才华横溢的“土专家”于敏就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行动告诉我们,永远跟党走就是他思想的“魂”,一辈子做党和人民最需要的人就是他坚定的理想信念。他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非常鲜明,在火热的阳光下,在鲜艳的党旗前,在茫茫的戈壁滩上,他无愧于“共和国铸剑师”,无愧于“感动中国2014人物”,其“铮铮铁骨”精神更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第四篇:学习于海河心得体会
学习于海河心得体会
宝清县政协副主席于海河,二十三年立足宝清农村农业工作,他把全部身心都用在了为农民群众谋发展上。他两袖清风、清廉履职、鞠躬尽瘁、一心为民,他是我们龙江基层党员干部的先锋。他用生命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他用生命展示了共产党员的风采,他用那一个又一个平凡的足迹,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却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感人篇章。
2013年11月6日,他因患阑尾炎仍坚持工作致病情恶化,引发败血症,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于海河同志走了,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共产党员的本色将永驻宝清百姓和龙江人民心中!于海河同志用他51岁的生命践行了一个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带领一班人全力以赴投身农业事业,常常一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无私奉献,毫无怨言。他可以为缓解紧张的干群关系,在村里常驻走访几个月;他可以为了村里建学校,顶着菜刀把自留地收回来重新发包;他可以为了天下第一难的上访问题,耐心地倾听每一个上访人的“诉苦”。“我爹妈都是农民,我就是农民的儿子。”把农民当爹妈,怎么做都是应该的了。对他来说,就是报天恩!。没有豪迈誓言和惊天壮举的于海河是平凡的,但他却用任劳任怨、大公无私书写了一个凡人的崇高。他不愧为农民的好儿子,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通过了解于海河,我深刻体会到,要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同时还应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学习于海河同志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于海河同志工作以来,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把“随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作为自己的铮铮誓言,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他为农民群众服务的境界却是无限的。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为宝清农民群众服务事业之中。他坚信共产主义,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我们就是要像于海河同志那样,牢固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用自己的奉献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
于海河把为人民服务做为自己的最高追求和奋斗目标,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的境界。始终以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实干精神,多多的为人民做好事,办实事。于海河同志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更值得我们学习。于海河同志为人民服务意识坚强,时刻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虽然患有严重的关节疾病多年,但他一直拖着病痛坚持工作在一线,经常入村入屯实地了解情況,能扑下身子和普通百姓面对面、心贴心沟通,想方设法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是百姓眼中难得的“好官”。他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农村工作,他在艰苦的环境下始终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带领一班人全力以赴投身农村事业,去世前的最后时刻还忍着剧痛在病床上修改汇报材料。
于海河同志把自己一生最大限度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再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高风亮节。得知他不幸离世的消息,数千名干部群众自发参加告別仪式,痛哭着为他送行。于海河同志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就要像于海河同志那样,真正的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时刻体现出党员干部一心为民、鞠躬尽瘁、无悔人生的公仆本色。俗话说,做好事做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实事。学习于海河同志,就要学习他用毕生精力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忠贞不渝地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不为权力所累、不为地位所累、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私情所累,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于海河的简朴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从小过苦日子养成的习惯。小时候,家里穷、孩子多,吃了上顿没下顿、半饥半饱的日子,成了他永远抹不去的童年记忆。这习惯让他一辈子对衣着没有追求,干干净净,穿暖就好;这记忆让他一辈子对粮食珍惜如金,粗茶淡饭,吃饱就成。于海河对自己“刻薄”到了一定程度。于海河同志是农民的好儿子,他在离世之前一直致力于党的“三农”事业,为改变宝清农村地区的落后面貌和百姓的贫困生活,他长年深入乡村调查研究,足迹遍及宝清下辖的145个行政村。他为农民送去了现代化的种田知识和科学技术,带领农民群众创建农业产业基地和现代化农业科技种植示范园区。农民致富增收,他打心眼儿里高兴。但面对宝清三农事业的发展,面对当地农业农村改革浪潮中的利益诱惑,他坦荡为人清白为“官”,用党性修养、人格魅力展现了龙江基层党员干部的风范。
他用自己的全部身心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从未偏狭;他务实清廉为民,一心为农民谋发展,实心实意为农民群众办好事;他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淡泊名利、廉洁奉公,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朴素本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地诠释了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真谛;他是我们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为我们树立了做人、做事的楷模和榜样,为人民群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拼搏奉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作为一名党员,我要立足一线,向他学习:学习他牢记党的宗旨、心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努力为身边的群众排忧解难;学习他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抓实干,用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肯定;学习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造福群众。
学习于海河同志,就要学习他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于海河同志出身贫寒、经历坎坷,饱尝了作为一个农民的所有辛酸苦辣。他凭着一腔热诚、脚踏实地的奋斗一步一步成长为领导干部后,始终保持恪守信念、清正廉洁、艰苦朴素、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他一生艰苦朴素,时常是以普通群众的心态往来其间,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通过学习,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同时,时刻提醒自己任何时候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改变而忘本变质。我想内心再一次被感动。作为党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入党时的誓言;作为国家干部,他用30年兢兢业业的工作谱写了事业的辉煌;作为“农民的儿子”,他用51岁的生命和毕生的精力回报了这片热土上的农民。于海河走了,但是他给活着的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物质高速发展,人们精神相对匮乏的时代里,于海河的精神如同醍醐灌顶般,让我们每个人深受启发。
于海河中国千千万万个名字中的一个普通名字,中国千千万万个基层领导干部中的一名普通干部,用一颗爱民为民之心,一生不变的坚守,一片片村镇焕发了新的生机.海河同志,宝清百姓不会忘记你,龙江人民不会忘记你,我们党员干部也会以你为学习的榜样,为民务实清廉,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积极的贡献。于海河走了,但是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于海河”出现。而我也要以于海河为榜样,在工作中、生活中。他们会用脚踏实地的工作,不怕艰苦、不怕困难,敢于担当,本着务实的工作作风,时刻把百姓装在心中。“死者的光荣不在于受世人之赞美,而在于为后人所效法。”于海河同志沿着党的群众路线一路走来,用行动和生命塑造了共产党人的真正形象。他就是我们面前的一面镜子,我们要常用他来正衣冠,以保持我们党员干部的本色。
第五篇:学习于丹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体会
曹晓燕
通过学习于丹教授《论语》的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于丹教授的讲课,剖析现代社会人们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德,告诉我们既是人们身边所发生的日常琐事,也是最简单的真谛,《论语》中把天比做理想主义,地比做现实主义,天、地、人和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每一个人把自己容入大自然,因势利道,不断学习,内心充满快乐,宽容,整个社会才能和谐。
讲到处世之道,我深有体会。记得在我遇到麻烦和问题时,也曾痛苦过,曾徬徨过,不知道该怎么办,干什么都感到没意思,整天提不起精神,但是时间或许能够减轻痛苦,等过了一段时间想开了,既然痛苦不能解决问题,每天痛苦也是活,开心也是活,为什么不能每天开心点呢。人的一生难免要遇到挫折和磨难,怎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呢?于丹教授告诉了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如果你无力改变,那就努力去适应它。
为人处世也是一样,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在工作中,对待同事,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互帮互助。家庭中,长辈、家属、亲戚之间,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就像人所言;你心量有多大,就有多大的福气。所以何必计较那么多呢?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如印度诗人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只有工作上往上比,才会看到自己的不足,生活上往下看,才会得到满足,不会去攀比。平淡的生活,足以滋养世人。看于丹《论语》体会到的是,《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