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人一题”结题报告
定边四中“一人一题”结题报告
生化组杨喆
1、课题名称
如何构建师生满意的演示实验课
2、课题概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演示实验,可以让同学们观察各种神奇的实验现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演示实验来教学,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总结的能力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演示实验中存在下列问题:
1、学生很喜欢老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不仔细,甚至部分学生过于好奇对实验现象根本不关注,也就谈不上对实验的思考。
2、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不准确,语言组织能力差。
3、教师的演示实验完成后,学生没有对实验进一步探究与思考的意识,对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现象置之不理,对实验的理解过于简单和肤浅。
4、演示实验过程中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实验现象。
3、研究目标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真正的感受到化学实验的魅力。
2、通过练习学生能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3、学生有对实验进一步探究与思考的意识。
4、对演示实验小的改进使后排学生能看的清楚实验现象。
4、主要措施
1、演示实验时要明确实验目的,讲解操作要领,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2、指导个别学生(尤其是后排的学生)进行演示实验的操作,并描述实验现象,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语言的组织能力。
3、对实验中出现的“意外”现象留给学生一个悬念,布置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解释实验过程中的“意外”现象,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
4、教师课前提前做实验确保实验现象明显。
5、对课本上的部分实验进行改进,如: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验,小的电流表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指针的偏转,实验的过程中使用大的电流表演示学生能清楚的看到指针的偏转情况。将电流表接入电路,正极上产生气泡现象不明显,除去电流表正极上产生气泡现象非常明显。乙醇与钠的反应,反应生成的乙醇钠有碱性,但是课本上并没有检验乙醇钠的碱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乙醇钠的碱性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能看到乙醇钠的碱性,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5、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演示实验课堂的改革,学生能认真的观察实验现象,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对实验现象能准确的描述,也有了思考了实验中的“意外”现象的意识。通过对实验的改进学生能最大程度的观察实验现象。
6、反思与建议
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对药品的取用不规范,比如:量取一定体积的溶液时一般都是估计,这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有一定的关系,教师有的时候也是量取个大约的体积,学生也就模仿,这样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有很大的影响。
部分实验现象不明显,有的实验现象与理论上有差异。这需要教师在课后对实验进行认真地探究,通过改进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第二篇:一人一题研究
讲话精神,贯彻日常
胡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全面、深刻的总结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历程,我们为有一个伟大成就的祖国而自豪,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而鼓舞,为民族振兴而奋发。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要求“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一、加强党性修养、锤炼思想作风
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全体党员加强党性修养锤炼思想作风,既提出了加强党员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的政治要求,又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加强党性修养是锤炼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之源。党员干部名节源于党性、私欲止于正气。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是检验思想作风的实践标准。当前,党员干部队伍的党性修养总体是好的,政治上清醒坚定、执行上级命令指示坚决,经受住了各种利益诱惑的考验,但也要清醒看到个别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不够,思想作风不正的问题,已经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地位。究其根源,党性修养不够是主要原因。纯洁的党性修养来自于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坚定、思想理论的清醒、作风纪律的过硬。作为一名
基层党员,我更要加强党性修养,锤炼思想作风,必须从源头上培育、思想深处根植。要紧紧抓住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这个基础工程不放松,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规范言行、坚定信念,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以理论认识上的清醒坚定“四信”,始终与党同心同德。要严格按照《党章》规范言行,运用最经常、最基础、最管用的组织生活这块磨刀石磨砺党性,勇于解剖自己,不断提高党性觉悟、增强党性修养、强化纪律意识。要运用先进性教育铸牢党性,坚持政治标准,加强人品官德修养,时刻胸怀对革命前辈和先进典型无限敬仰,虚心向身边典型学习,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高尚情操。要运用最现实最紧迫最震憾的反面典型警示强化党性,时常借镜自照,常怀律已之心,少索取多奉献、少攀比多自律,牢记宗旨、坚定信念、守住清廉、保住大节。要在履行职责使命的生动实践中锤炼党性,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加强实践锻炼,以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临战的姿态、实战的标准和只争朝夕的精神真抓实干,勇于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练,不断丰富工作经验,树好“四个作风”,用实际行动把劲头鼓起来、形象树起来、群众带起来。
加强党性修养是锤炼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之本。思想作风是一切作风之本,党性修养是思想作风之核。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是思想作风一贯、综合、集中的体现。党员干部党性强则作风端正,党性修养不够则思想作风难纯。党员干部刚正不阿,根本源于党性的坚定;利益诱惑面前趋之若鹜,根子是由于党性的丧失。加强党性修养要锤炼党员干部思想作风之本,在学习作风、领导作
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上破旧立新、除旧布新。即:学习作风要破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立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群众,勤学苦练、学以致用,学以立德、学以明志,不断陶冶情操、锻炼品德,提高能力素质;领导作风要破以权谋私、假公济私、官僚主义、老爷作风,立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公无私、率先垂范,不断强化公仆意识,做一名身体立行的党员干部;工作作风要破管理松懈、制度松弛、纪律松散、精神松垮,立雷厉风行、令行禁止、较真碰硬、求真务实,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谋其政、尽其责,闯出新天地、创造新业绩;生活作风要破铺张浪费、追求奢靡、贪图享受、追求安逸,立廉洁自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励精图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
二、传承党的精神,感恩建党90周年
中国共产党自从1921年成立至今,走过了90年坎坷而光辉的道路,从一个只有五十多人的党组织发展成为拥有八千多万党员、执政六十多年的世界最大政党。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要抱有感激之心,感谢中国共产党带给我们繁荣富强的国家,幸福安逸的生活,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时期。
今天,我们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这充分体现了人才的重要性,大学生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力量,保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加强对高校党的建设,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统领,紧密结合实际,实现重点突破。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特别是推进党建工
作创新,必须更新思想,转变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学校党建工作必须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质量、水平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必须把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使党的工作有机融合,渗透和体现在学习、科研和社会服务各项工作任务中,并以这些工作的成效和事业的发展衡量和检验党建工作的效果。
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并深刻领会“讲话”精神,牢记胡总书记的淳淳告诫,自觉将各项工作和个人的思想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做起。“只要全党同志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党的建设,我们党就一定能够更好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
第三篇:李林2014一人一题论文
谈小学生激励机制的与时俱进
东园子小学
李玲
课题提出的背景:在新的教育环境下,传统的小学生评价激励机制亟待“紧跟时代,与时俱进”。新的评价激励机制要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要紧扣教育,寓教于乐;要简便易行,持之以恒。教师要在评价激励的方式、方法、制度等方面不断“扣紧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新的创意,创造出具有自我特色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和班级文化。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我们的时代正处在一个不断变革的时代,改革开放方兴未艾。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现在的小学生也已不是过去的小学生,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但对于学业的“敬业”精神也明显逊色于过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不断运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不断开展,使得教师成功驾驭学生越来越变得富有挑战性。建立起一套有效、长效、高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是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需要。课题实践的意义: 课堂上,我正在全身心地投入讲课,有学生打小报告:“老师,他上课玩东西!”循声看去,原来是一个男生在玩自己买的小玩具。便走过去,将玩具“没收”,放到讲桌上,继续讲课。下课后,我把玩具拿起来,仔细端详。那不过是一张比较厚的纸卡片,印着现在最流行的卡通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的形象。我把“犯错”的小男孩叫过来,看着这个聪明机灵的小家伙,严肃地说:“老师不是说过吗,上课要认真听讲,是不能玩东西的。念你是初犯,这样,东西没收了,希望你以后要注意。”小家伙瘪瘪嘴,不情愿地回到了座位。第二节课上,我讲完了新课,布置学生做课堂作业。此前,照例总结上一次课堂作业情况,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方式,当然是口头表扬,外加积分。受表扬的学生里面就有刚才这个被我“批评”的小男生。叫到他时,他走到我的面前,对我说:“老师,我不要C卡。”我很诧异:“那你要什么?”“我要‘喜羊羊’。”台下响起了其他同学的笑声。我愣住了:“你这么想要回‘喜羊羊’?”他点点头。看着他炽热的眼神,我明白了,笑了笑:“好,就奖给你‘喜羊羊’。”我把“奖”字说得重重的。接过卡片,小家伙欣喜地回到了座位上。要“喜羊羊”,不要积分,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一朵小红花,一颗五角星,一个大苹果„„一张C卡曾经是多少儿童津津乐道的话题,梦寐以求的目标。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年龄、知识的增长,这种激励虽然在学生身上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吸引力、新鲜感、有效性却大大降低。小学生迫切需要一套全新的激励机制,以适应学生年龄、心理、知识的变化。而对教师,尤其是非班主任老师(学生一般是比较听班主任的话)更加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励手段。
第一、要贴近时代,贴近学生。
时代流行什么,学生喜欢什么,作为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嗅觉,及时洞悉。孩子喜欢“喜羊羊”,喜欢“神奇宝贝”,这是社会大环境熏陶的结果。不是吗?上到中央台,下到地方台,黄金时段播放的不都是这样一些备受小孩子喜爱的动画片吗?再说,孩子喜欢喜羊羊,也不是错事。君不见,聪明机智的喜羊羊,健壮憨厚的沸羊羊,漂亮纯洁的美羊羊,甚至天生怕老婆、整天和羊们作斗争的灰太狼,现在不已经成了全社会的“明星”了吗?不光是小孩子爱看,甚至许多成年人也成了喜羊羊的“粉丝”,天天和孩子一起抢电视“重温儿时幸福时光”呢!那么,把给学生的奖励的方式从C卡换成“喜羊羊”卡片,有何不可?
第二、要紧扣教育,寓教于乐。
小学生毕竟是单纯的,面对五光十色的电视荧屏,获得的信息也是不加选择的。因此,教师就承担着一个为孩子指引、甄别的责任。即使是卡通人物形象,受孩子喜欢,也必定有着它的理由。作为老师,如果你在班上随便问一下孩子们“你为什么喜欢喜羊羊?”,相信他们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一大堆的理由来。但是在此同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从这些卡通人物的身上学习他们的优点,对于不正确的做法,要及时纠正。
第三、要简便易行,持之以恒。
随着时代的变迁,使任何一所学校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容易,越来越紧密。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掌握远程技能,通过卫星电视、互联网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且不说制作多媒体课件,仅就搜索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动漫剧,还是非常容易可行的。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观看、分析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分析其受学生喜欢的原因,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对学生予以引导,激发、培养学生良好、向上的追求与品质。利用学生中流行的卡通卡片进行评价、激励,还要结合严格的激励措施,持之以恒,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当然,对小学生的评价激励,还会受到其年龄、心理、智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在低年级有效的方法,到了中高年级就不一定有效。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激励的方式、方法、制度等方面不断“扣紧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新的创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和班级文化来。
教了多年中高年级后,我这是第一次教一年级。面对这一大群天真无邪又不太“懂规矩”的小家伙,我努力地想出各种办法去吸引、激励学生,除了
经常性的口头表扬,还积极向老教师学习,使用奖小红花、小红旗、小红星等的方式肯定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每一点进步,从而在他们中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但,还没等我“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便被迎头浇了一盆凉水,这使我有些丧气。难道,奖励小红花这样一种自我小时候便已经有了,在我潜意识中“百试百灵”的传统评价激励方法已经过时了吗?
我开始细致观察班级学生中的玩具。即使是看得不太懂的东西,我也要拿过来仔细瞅一瞅,探个究竟。现在的孩子们很喜欢收集一些卡通卡片。上面绘的都是一些连我都无法说得清数目(当然更不认识)的卡通形象。这些卡通形象都来自于电视中播放的动画片。这些卡片几乎都来自于食品——它们被装在一些小食品的包装袋里,作为附赠的玩具出售。我又想起了自己曾经在超市里看到的那些包装艳丽的食品。好多食品就是打着卡通形象的外包装,吸
引孩子购买。有些食品甚至包装“过度”,食物只有不到50克,里面附赠的卡片倒是一大堆。于是,很多孩子就是冲着包装盒里的小卡片买下了物非所值的食品。自己那才上幼儿园的小家伙不是也经常赖着让自己买“喜羊羊饼干”“白雪公主蘑菇力”吗?还不就是冲着喜羊羊和白雪公主去的?这样看来,现在的学生要“喜羊羊”,不要小红旗的行为也不难理解了。对于现在的老师来说,再一味地用传统的老方法去评价激励学生,的确也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简而言之,在全新的时代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评价激励手段也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
而教师的评价激励手段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呢?
第四篇:“一人一题”评比活动总结
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兴隆学校2010年“一人一题”评比活动总结
微型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研形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兴隆学校为认真落实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战略,实现“教师即研究者”的角色转变,使教科研真正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工作,即“一人一题”评比活动。通过教科室的认真组织,老师们积极申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开展下一阶段“微型课题”的研究工作,现对我校2010年“一人一题”评比活动总结如下:
一、宣传发动,认识到位
今年我校按照上级科研兴教中“五个一”活动的有关通知,积极组织教师进行认真学习,使老师们深刻认识了“微型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一致认为“微型课题”研究能够帮助老师本人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可以使教师在学习、工作、研究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也可以促进我校科研工作深一步发展,也可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
二、领导重视,管理到位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微型课题”的研究工作。还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微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具体安排如下:组长:卢桂荣(校长)、副组长:陈三海(副校长)、组员:张清宏(教务主任)、张毅(教科室主任)、各教研组长。“微型课题”研究在我校已成为一把手工程、由校长主抓,科研主任直接抓,各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组成人员。
三、制度保证,落实到位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以保证“微型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学校从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考核、优秀班主任的考评到教师工作考核,把“微型课题”研究加进考核的量化评比分数中,对“微型课题研究”都作了明确的要求。学校还出台了明确的奖励制度,对结题和优秀课题给予专项奖励,“微型课题”研究者外出参加研究活动,作为学校公务外出,学校除帮助安排好课程外,还按规定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助。这些做法,极大地调动了老师对微型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
四、塑造教师,组织到位
如果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对学习而言,那么对于教学研究则是“教而不研则退,研而不教则废”。只有培养出了研究型的教师,才能有质量地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教师,是微型课题研究的生力军,为此,我们的首要工程是塑造教师。
1、树立教研意识
教师首先要树立实践科研的意识,清醒地意识到自身不是教育教学科研的旁观者,等别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去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课题实施方案。而是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工作。要通过自己的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发现、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2、加强理论学习
学习是研究的基础,每个教师只有勤于学习,读专业书、理论书,注重在微
型课题研究中不断获取新的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研究修养,勤于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有力量做好微型课题研究工作。我们多次组织教师集体学习,进行专题讲座,观看视频录像,有力地推动了微型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3、外出增长见识
为了促使我校的教育研究蓬勃成长,学校通过多渠道向兄弟学校学习取经。只要有相关的研究活动、听课活动,学校总是不惜投资尽可能多地让教师出外学习,今年我校有10余位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倾听名家的讲座,并进行了听课、教研等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外出学习活动,不仅使教师长了见识,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因为他们在比较中更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五、立足课堂,教学到位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微型课题研究应该联系教学实际,尤其是应该联系课堂教学实际,而且更应该注重校情、学情。我校是一个地处城乡结合地带的农村九年制学校,好多优质生源到县城学校就读,所剩生源或是一般甚至较差。表现在课堂上的状况是:教学秩序比较乱、学习氛围不够浓厚、教学效果不理想。理性反思:微型课题研究都要基于这样的学情,才能取得实效。我校微型课题研究基于课堂教学实际,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黄德芬老师的课题“初二年级学生分层教学实践的研究”,初中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采用分层次教学收到了一定的实效,这需要教师深入教学实际细致地研究。田琼英老师的课题“如何有效指导初中生英语阅读的研究”是“加强学生学法指导上”的研究,农村的孩子认知水平比较低,从自身的原因来分析,不会学习,没能掌握恰当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此方面有很多可研究的内容;李勇祥老师的微型课题是“农村学校如何优化当堂训练,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他的研究让学生自主学习,把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原则落实到课堂中,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法落实到课堂教学实处,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显著地提高。
微型课题研究,源于教学,联系教学,服务教学,促进教学,微型课题研究才有价值,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
六、重视过程,安排到位
学校十分重视“微型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学校教科室为教师建立了电子档案,并给教师每人配备了一本科研日记和一个材料袋和专用计算机,要求教师们在研究过程中认真记录下相关内容,并注意不断积累研究资料,为结题作好准备。教科室还指导教师围绕微型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好阶段性研究计划,写好阶段性总结和期末总结,这样减少了教师们在研究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微型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帮助我校教师找到了一条教育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了教师们微型课题研究的能力,提高了教师们的教科研水平,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在为教师们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做好课题的管理和指导工作。指导微型课题研究者认真做好资料的积累、整理和分析,要讲究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相结合,把微型课题研究落实到教学中。并请专家来指导、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切实抓好微型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提高微型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以微型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向前发展。
附:兴隆学校2010年“一人一题”评奖结果
兴隆学校2010年“一人一题”的结题工作在各课题教师的积极配合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2010年11月10日―11月30日,学校组织了课题评委会,认真听取了课题教师的课题汇报,并从课题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案及实施、研究方法和过程、研究报告规范性、结论的科学性、成果的理论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等方面对各课题进行认真的评价。评出校一等奖课题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8个。
一 等 奖:
《生态环保教育》《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科学教学中问题设计方略》《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研究》
二 等 奖
《课本剧开辟语文课堂新天地》《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究》《英语课堂中语境化教学》《科学史融入教学方式和策略》
《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点评艺术》
三 等 奖
《初中数学易错题收集与分析》《思品新教材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问题的案例研究》
《新课程下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探索》 《音乐中的合作学习研究》《对“学科综合”的困惑研究》 《新课标下初中几何变式题训练与发散思维的研究》
《提高劳技作业质量的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体育学习方式的研究》
龙山县兴隆九年制学校教科室2010年12月10日
第五篇: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高耀飞
一、项目研究背景 1.教育发展背景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已被抬到了空前的高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程少堂老师的教育理论:“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这一理论让我怦然心动并且心有戚戚焉。是啊,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从此,我认真学习程老师的教育教育理论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进行改革,努力营造富有“语文味”的课堂,构建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课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具有语感、情感、美感的特色课堂,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
其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个地区都推出了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堂走向共情,追求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地倾听能力的培养。
比如美国就有专门的《教学创意手册》,其中指出:“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活动。听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语文教学应首先把这种基本要素作为培养的目标。教育专家们也提出许多新课题,例如:倾听如何和教学相结合?倾听如何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等等。有鉴于此,本课题试图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综合学习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实现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为主要宗旨,寻求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出路。所以说在此理论与实践基础上进行“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倾听能力的研究”是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的。2.学校现状分析
东海县李埝中学是一所偏远的乡镇学校。近几年生源不足,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发展极不均衡。尤其是课堂的倾听能力急需培养。学校的办学宗旨,就以“办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办学指导思想,“适合”不仅是我们学校的教学精髓,也是教育教学核心。在“适合”的指引下,我们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提升育人水平。学校充分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结合学校的特点,确定了语文组课题——《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语文味”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目标和规格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养成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指国家义务教育阶段七至九年级的在校学生。“语文课堂”是指在课程标准的规定下进行的语文教学活动。“倾听回归”就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我们所说的语文课堂上的学生的倾听能力主 要是指学生要注意倾听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谈话并能进行信息反馈的能力。
“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 要使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但是不少教师对“语文味”回归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不够清晰,对探究这一观念在教学中的价值理解存在偏颇,对它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误解。那么,“回归语文味”就成为课题的关键所在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进行学生倾听现状与需求调研,确立课题研究的依据与原则。研究启动之初,学校课题组根据需要设计了一套学生问卷,确定了学生的倾听行为应包括学生能否认真倾听教师、学生能否倾听伙伴、学生能否倾听家长,理解、沟通家长三个方面。其正向指标是注视对方,边听边想,听而评价,听而补充调整;负向指标:不注视倾听,听候无反应,走神作小动作,做自己的事;拟分析、研究学生倾听现状,形成后续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具体计划并以学校为主,整合家庭资源,培养学生倾听意识与习惯。
其次,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白倾听,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一种品质。在活跃的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要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接下来,就是探讨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方法与规律,优化教师的指导。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倾听环境的建设,比如“课桌环境”和“周边环境”,一个是倾听的标准与要求的制定。
三、解决的问题
1.教师怎样关注学生课堂中的倾听问题,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中不倾听的现象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呢?
2.学生能否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进行有效的学习训练后,从而使倾听能力得到发展呢?
3.能不能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倾听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呢?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搜集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会倾听的案例; 2.分析语文课堂中学生不倾听的原因; 3.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五、项目实施的过程与方案
(一)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日——2014年5月28日)1.深入分析学校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发现学校的优势、劣势,确定学校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前期调研工作。
2.建立学校课题小组,制订具体实施步骤,健全管理网络。3.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理论知识; 4.围绕《李埝中学和谐教育科研项目实施方案》制订实施细则,做到切实可行;此阶段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法。
(二)实施阶段(2014年6月1日——2014年7月30日)根据第一阶段的探讨和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实施方案,付诸实践。此阶段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
1.全面的分析,形成初步意向,收集整理课题资源,确定有代表性的学习基地(学校各个班集体)和语文学习形式(如进行课堂教学或和老师、专家进行交流探讨关于“倾听话题”的活动)。
2.根据收集的资源,研究其课题的特点来进行分类提炼,结合学校不同年级特点引入课堂实践,从而使学生对“倾听行为”有更深刻和更明确的认识。
3.根据平时的教学以及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调整、整理出能使语文课堂更加高效的校本教材。
(三)总结阶段(2014年8月1日——2014年9月28日)根据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创立学生有倾听能力的和谐课堂并进行推广。本阶段主要采取教育经验总结的方法。
1.鼓励教师在教学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多谈心得体会,收集整理案例、反思,编辑校本论文集。2.撰写研究报告。
3.以“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成果展示活动(如校本语文教材、课例、论文、实验报告等),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和理全面总结,不断反思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 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提升课题研究的内涵。
六、研究的成效
1.初步探索了提高学生倾听能力指导方法
教师的指导方法包括任务驱动、情境诱导、评价反思、视听相融、节奏调节、评价引导。
任务驱动——在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教学行为,教师的辅助教学行为和管理教学行为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看、主动听,如:教师提醒学生:“他的发言正确吗?”注重引导全体学生倾听。
情境诱导——除了要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倾听,还要创设符合学生的生活情趣的动觉情境,刺激学生来倾听。
评价反思——引导学生倾听伙伴。教师可多运用措施,找些方法,研究教师自行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标,以此检验学生倾听的有效度。视听相融——采用口形提示法,用手势动作引起学生注意,促进学生视觉器官与听觉器官的相互配合,综合运用。
节奏调节——当学生不太专心,教师可通过调节语速或停止讲述,提高学生注意力,从而促使学生关注倾听。
评价引导——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点评、鼓励、引导,促使其他学生也专注倾听,及时对头脑中已形成的信息再加工处理,提高表述的质量。2.绝大多数学生的倾听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观察了解,我们发现学生在现在的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听,机械地练,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并掌握倾听要求,懂得听什么、怎么听、听得怎么样。通过两年的训练,测试记录反映班级学 生倾听习惯有大幅度提高,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效倾听。
学生在主动参与倾听的过程中,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不仅敢于发表见解,有时还对教师提出不同意见,甚至评价教师的示范。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这样说“我认为”、“我还有一种想法”、“我们小组讨论后觉得”、“我是这样来学的”等等。课堂上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被认可、被欣赏,孩子们积极思考、乐于倾听,要动手、动脑、要竞争,不断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学习方式。有一位孩子的家长说:“以前大人讲话的时候,孩子总是插嘴,现在就能安静地倾听了,孩子说,老师告诉他倾听是一种礼貌。”
3.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一定发展
第一个方面课题研究使教师的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在课题实践研究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教师们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其实,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老师耐心、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能对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的倾听,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尊重;教师有效的倾听,能给予学生激励和帮助;教师有效的倾听,更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无须过多的对学生说倾听有如何重要,你的行为就是最好的示范。过去以教代学、先教后学的教学框架被打破了,代之以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倾听兴趣、寻求多形式、多途径方式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第二个方面在课题实践研究中,老师们学会了反思。在教学前、教学时、教学后都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课题实验教师都深切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对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两年来,课题组老师们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如说课比赛、优质课竞赛、优秀教案评比、录像课比赛)硕果累累,完成教育叙事、观察日记、教学札记百余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教育刊物上都有发表,我们还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辅导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也是得到了很多的荣誉。
七、总结与思考
1.通过研究,我们基本上解决了研究之初提出的问题。比如说学生学生“听”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听”的习惯也在逐渐形成。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学习产生兴趣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转变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2.通过研究,我们及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指导倾听策略:比如教学准备阶段策略、任务驱动策略、情境诱导策略、评价反思策略等。我们虽然提炼出这些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及时总结,但是推广还不够,希望通过再实践运用,融入课堂,从而创新出更多的有效策略,让我们的课题研究更具有实效性!
3.通过研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对于科研理论及科 研方法的学习还不够,以后要加强学习;由于课题组的成员都是一线老师,研究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我们要让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这些都等待着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好好完善。
4.由于学生自身资质的参差不齐,他们的倾听能力和倾听状态也会有很大差异。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目的来决定的。听课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什么时候听。有时候因为能力问题(如听不懂)或心理问题(如对老师反感),他们会自动关闭接收口语信息的通道,故意听不见老师的讲解,这样便产生了心理学所讲的“选择性失聪”现象。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应如何应对,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