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宁省财政列支1亿元资金用于支持蓝天工程实施
辽宁省财政列支1亿元资金用于支持蓝天工程实施
昨日,来自辽宁省环保厅的消息称,该省大气污染防治年度目标确定,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目标,多角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今年力争全省二氧化硫与2010年比减排比例达到13.7%,氮氧化物与2010年比减排比例达到10.7%。
据了解,为解决大气污染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年省级财政列支1亿元资金专项用于支持蓝天工程实施。
今年辽宁将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多污染物排放,火电、钢铁、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新标准相继实施。为确保重点行业按期达标排放,今年在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实施381项重点工程。其中工业二氧化硫重点治理项目109个;工业氮氧化物重点治理项目128个;工业烟粉尘重点治理项目144个;在石化企业积极推行“泄露检测与修复”技术,在原油成品油码头开展油气回收治理。2014年底,完成1323个加油站、36个储油库、379个油罐车的油气回收治理。
严控新建小型燃煤热源,加快推进大型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各市、县(市)新、改、扩建单台燃煤锅炉蒸发量不小于90吨/小时,个别县城可根据人口、供暖半径有所调整,但原则上不小于65吨/小时。所有新建燃煤热源须经省主管部门审批。加快建设9座热电联产项目。以钢铁企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工业余热供热,启动实施本钢、鞍钢余热利用项目。
今年将加快实施气化辽宁工程。全面推进气源、天然气管网建设和下游利用。优化天然气使用方式,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或用于替代燃煤,力争今年全省天然气消费总量增速达到10%;科学推进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利用。严格执行地源热泵运行电价政策,积极推广地源热泵。有序开发利用风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今年全省核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356兆瓦。
同时,辽宁省今年将加强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的管理力度。采用飞行监测方式进行抽测,加强重点大气污染源排放监测;严格监管火电、钢铁、水泥、玻璃、城市建成区内的燃煤供暖锅炉和工业燃煤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大气违法排污企业实施集中整治,保持连续执法的高压态势。加快制定绿色供电限制措施。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落后产能、淘汰工艺、非法排污企业,实施限电、停电、断电等强制措施,遏制环境违法行为。
此外,完善监测预警应急体系。辽宁全面完成省级及14个地级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按照国家要求,沈阳、大连要在2014年年底前完成颗粒物源解析阶段性研究。
第二篇: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有关整合项目实施情况及效益分析2
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有关整合项目实施情况及效益分析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近年来我办主管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省上中药材、草食畜产业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等项目的实施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进一步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分析存在的具体问题,切实提高扶贫工作成效,为今后更好地选择、实施好扶贫项目打好基础。按照办领导安排,我们会同市州、县区扶贫部门组织抽调专业人员,深入各县区和项目实施乡村户开展专题调查和分析,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实施情况及效益
2008至2009年我办共安排中药材、草食畜产业项目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资金9800万元,其中:安排中药材项目1500万元、项目涉及全省2个市9个县区;草食畜产业项目4300万元,项目涉及全省9个市州28个县区;安排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4000万元,项目涉及全省9个市州40个县区。分项目实施情况是:
1、中药材项目:中药材项目涉及陇南市的武都、宕昌、西和、礼县、文县五县区,2009年省上安排财政扶贫资金750万元,项目实施涉及五县区的44个乡58个行政村,覆盖贫困人口6.92万人。定西市的陇西、渭源、漳县、岷县四县,2009年省上安排财政扶贫资金750万元;项目实施涉及四县的36个乡镇52个行政村,其中贫困乡镇25个,贫困村35个,分别占69%和67%。扶持贫困人口15465人,占扶持人口的38%。共种植以当归、党参、黄芪为主的中药材18450亩,项目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2、草食畜产业项目:草食畜产业项目涉及全省陇南市的礼县、两当、徽县,甘南州的卓尼、迭部、玛曲,临夏州的临夏、和政、广河、康乐、东乡,天水市的张家川、清水,平凉市的崆峒、泾川、灵台,庆阳市的华池、环县、宁县、庆城,定西市的安定、岷县,白银市的会宁、靖远、景泰,武威市的天祝、古浪、凉州等9个市州28个县区,2009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4300万元,其中基础良种牛引进3000万元、养殖业到户贷款贴息1300万元,主要用于引进西门达尔、秦川、海福特等良种牛、基础母牛、羊、猪、沼气池、标准化暖棚圈舍及暖棚牛舍等补助,带动种植优质牧草等。
定西市主要安排在安定和岷县两个草畜大县区,280万母牛养殖款共引进基础母牛784头,羊600只,猪400只,沼气池534座,标准化暖棚及圈舍1843座,共扶持了8个乡镇的9个行政村,其中贫困乡7个,贫困村7个,贫困人口1098人,占扶持人口的26%。100万元养殖贷款贴息投放到37个乡镇168个村,其中贫困乡镇35个,贫困村131个,占78%,共扶持贷款人3981人,其中贫困人口1143人,占扶持人口的28.7%。
平凉市涉及灵台等三县(区)的19个贫困重点乡镇26个重点村、1.29万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市贫困重点乡镇、重点村、贫困总人口的21.6%、2.3%和2.6%;扶持3000户贫困户引进秦川、西门达尔等优良新品种肉牛3000头,建成暖棚牛舍2000座,带动种植优质牧草2.3万亩。
临夏州草食畜产业项目共引进西门达尔、秦川等良种基础母牛2937头,良种羊2180只,扶持39个乡、41个村、2.06万贫困人口。
3、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2008至2009年,全省安排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4000万元,其中2008年安排1000万元、2009年安排3000万元,两年共安排项目资金涉及全省9个市州40个县区、覆盖406个乡(镇)2539个村,共完成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种植面积211.28万亩,扶持贫困人口114.01万人。
临夏州的积石山、临夏、广河、东乡、永靖5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项目资金160万元,示范推广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8万亩;2009年,统筹安排积石山、临夏、广河、东乡、永靖5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项目资金270万元,推广种植全膜玉米13.5万亩。2008-2009年期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玉米科技扶贫项目累计扶持58个乡、132个村、14.68万贫困人口,项目全部安排到了扶贫开发重点乡村。2008-2009年,省上安排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推广项目资金506万元,计划下达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5.3万亩。
平凉市2008年省上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资金140万元、7万亩,其中庄浪、静宁各50万、2.5万亩,崆峒区40万元2万亩,涉及三县(区)30乡镇、56村、1.2万贫困户5.4万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市贫困重点乡镇、重点村和贫困人口的34%、6.2%和10.7%。经测产,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平均亩产780公斤,较半膜玉米平均亩产570公斤增产210公斤,增产36.8%;亩产秸杆3400公斤,比对照平均亩产3100公斤,平均亩增产300公斤,增产10%。2009年省上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资金366万元、18.3万亩,其中庄浪90万元、4.5万亩,静宁84万元4.2万亩,崆峒66万元3.3万亩,华亭18万元、9000亩,崇信30万元1.5万亩,泾川42万元2.1万亩,灵台36万元1.8万亩。涉及七县区63乡镇、198村、2.4万贫困户、10.3万贫困人口;
武威市两年来,安排古浪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2项,投入扶贫专项资金85万元。其中:2008年安排项目资金25万元,在干城、横梁等南部干旱山区推广地膜马铃薯种植1.25万亩,项目覆盖全县南部干旱山区4个乡镇35个重点村的贫困户2600户,户均增收380元以上。2009年安排项目资金60万元,在古浪县干城、横梁、新堡等南部干旱山区推广地膜马铃薯种植3万亩,项目覆盖全县南部干旱山区6个乡镇46个重点村的贫困户5400户,户均增收400元以上,有效的解决了古浪县南部干旱山区贫困户温饱问题。
定西市2008-2009年,财政扶贫资金共安排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资金871万元,其中2008年安排205万元,任务10.25万亩,2009年安排666万元,任务33万亩。这些资金全部由省上统筹下达实物补助,主要用于全市玉米、马铃薯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两年来,实施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的重点区域共涉及四县一区的70个乡镇767个行政村,种植面积达43.65万亩.其中贫困乡镇49个,贫困村439个,贫困乡村所占比例分别为70%和57%,扶持贫困人口104885人,占区域内扶持人口的30%以上。
二、项目效益分析
近两年来,市州、县区通过大力实施中药材、草食畜产业项目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等项目,重点贫困乡村增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农民收入持续有效的增加,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整体上看,中药材产业项目、草食畜产业项目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重点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粮食产量增收明显,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较普通种植玉米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亩均增收160元左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有效缓解。
(一)农户认识明确,增收效果明显
根据调查情况来看,绝大部分贫困群众对发展中药材产业项目、草食畜产业和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认识比较明确,能够充分认识到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调查认为,只有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产业,才有利于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贫困群众发展农业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据统计,2008年-2009年,庆阳市七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种草养畜、瓜菜种植等特色扶贫产业项目共扶持贫困乡村农户19347户、90237人,其中贫困户13706户、贫困人口65524人,实现总收入3141万元,受益农户户均年收入达1624元,其中贫困人口年均增收479元。通过扶贫项目的有效带动,使项目区80%的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有效增加了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增强了贫困群众发展草畜、瓜菜等区域特色产业信心和决心,提高了农户发展农业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二)提高农民收入,加快扶贫进程 通过中药材、草食畜产业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的大力实施,项目区贫困农户增收显著。一是通过养牛项目在整村推进村的积极实施和农户滚动发展,项目农户每年可出售商品牛1-2头,每头育肥牛收入在4000元左右,户均增收 2000元以上,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可实现稳定增长400元以上;二是全膜玉米种植增收显著。2009年天水市全膜玉米种植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较普通玉米种植亩产量400多公斤增产150公斤左右,平均增幅达25%左右,有效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三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大大提高了干旱山区的亩产量,定西市调查,玉米亩均增产在120公斤以上,种植户户均可增收200元左右。马铃薯提前了上市时间,同时亩均比露地增产200公斤左右, 种植户户均可增收500元左右。四是武威市玉米全膜双垄作沟灌种植14.62万亩,亩均节水60-80立方,亩均增产6%-8%,实现了节水和增收的双赢。
(三)改进种畜品种,优化产业结构
近两年来,各县区将良种牛引进作为实现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不断改进种畜品种,着力优化畜牧产业结构,草食畜产业不仅发生了量的变化,而且带来了质的飞跃。通过对张家川、清水县实地调查,张家川县项目村良种牛饲养率普遍由项目实施前的45%左右达到现在的90%以上,平均每村饲养良种牛1000头以上,户均饲养达到4头,项目村基本实现良种化饲养,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武威市建成草食畜养殖小区193个,牛存栏达49.44万头,出栏达18.35万头,羊存栏达292.24万头,出栏达167.07万头,肉类产量达12.23万吨,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9.1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4.4%。
(四)提高科技含量,改变群众观念
一是草食畜养牛项目的实施和科技培训的大力开展,转变了群众过去分散和粗放式的饲养模式,逐步走向科学化、集约化、小区化的管理模式,有效的降低了饲养成本,缩短了养殖周期,提高了效益收入。二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不仅增收效果明显,而且彻底改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广大群众开展科技种植,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科技意识得到了明显增强,提高了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五)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实施中药材、草食畜产业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新品种、新技术在贫困地区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使广大贫困地区群众思想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进一步促进了全膜双垄沟播地膜玉米和畜牧产业的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养殖规模得到不断发展壮大。
三、存在的问题
从市州、县区调查情况看,普遍反映问题较多的是:
一是补助标准偏低。目前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每亩补助标准仅为20元,但是每亩需要地膜6公斤左右,每公斤地膜市场价15元左右,每亩双垄沟播玉米需要农膜投资80元至100元之间。
二是资金管理难度大,扶贫效益难以界定。整合的项目资金为各部门资金,由农业部门统一实施,这样将扶贫资金混同为一般项目资金,加大了扶贫主管部门的监管难度。同时,项目实施涉及面广,如全膜双垄沟播项目在各县区几乎覆盖了全县所有乡镇,项目补助是以实物按亩均等补助,很难界定扶贫资金覆盖的贫困乡镇和贫困人口数量,也不能完全对贫困人口的重点扶持,对贫困户的投资强度较小。
三是整合项目地域性强,扶持贫困面相对较小。全膜双垄沟播和中药材等种植项目,以整乡、整村集中连片实施为主,地域性要求较高,能参与的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相对较少。以陇西为例,实施中药材项目重点区域内,参与乡镇10个,其中贫困乡镇5个,占项目实施乡镇的50%,贫困村5个,占项目实施村15个的33%,贫困人口625人仅占项目扶持人口的15%;玉米全膜双垄沟播项目实施重点区域参与乡镇11个,其中贫困乡镇5个,占项目实施乡镇的45%,贫困村43个,占项目实施村164个的26%,贫困人口13000人仅占项目扶持人口的13%。扶贫项目经过整合后,主要由农牧部门实施,在安排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个别项目不在扶贫重点乡村,且在扶贫重点乡村的不论是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都得到了扶持,享受了财政扶贫补助政策。
四、几点建议
一是增加补助标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一项全新技术,收益高,投入也高,由于补助标准过低,投工投劳多,群众积极性不是很高。
二是明确实施范围和管理权限。扶贫资金整合项目在财政扶贫资金项目计划之内,仍然由扶贫部门主管,负责安排项目资金,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由扶贫部门自己组织实施、验收、报账和管理。由于扶贫资金整合项目管理权责不明确,对项目实施造成一定的矛盾,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上表现尤为突出,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扶贫部门监管缺位的现象,造成扶贫项目资金扶持贫困户针对性不强。
三是控制扶贫资金整合额度。扶贫资金整合额度一般控制在第一批到县财政扶贫资金的一定比例之内,如果整合数量较大,会造成其他扶贫项目因资金短缺而无法安排。
四是增加推广配套经费。主要增加技术培训及新技术试验示范等经费。
(供稿:化得巧)
第三篇:河北省关于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农业厅河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文件
冀财农[2018]3号
关于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
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省直有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部署,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做好财政支农资金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通知》(财农[2017]52号)要求,充分运用财政支农资金,推进全省资产收益扶贫工作更好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视察张家口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六个精准”总体要求,以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为目标,以资产收益权为纽带,创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式,建立财政支农资金项目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制度建设和风险管控,规范、健康、有序推进资产收益扶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自愿参与。坚持政府积极引导、群众自愿参与,充分发挥村集体和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保障贫困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组织扶贫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工作。
---产业为本,强化风控。坚持以促进产业发展为根本,选准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对贫困群众辐射带动和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聚集,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提高精准脱贫成效。选好资产收益扶贫实施主体,合理建立收益分配机制,兼顾各方利益,实现集体增实力、农民增收益、产业增效益有机统一。加强产业和收益的风险管控,防止系统性风险。
---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当地产业发展水平,按照先试点再推广的路径,积极稳妥推进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科学把握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不宜片面追求规模和覆盖面。
二、政策措施
(一)明确资产范围。脱贫攻坚期内,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种植、养殖、光伏、家庭手工业、设施农业、乡村旅游、农田小型水利设施、农产品加工和仓储物流等项目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项目市场前景较好、经营效益稳定、群众乐于参与的可用资产收益扶贫。注重形成物化资产,用于资产收益扶贫的财政资金鼓励优先投资固定资产、购买生产资料等,形成可核查的物化资产,包括:林果、牲畜(种畜)、多年生作物等生产材料;农业机具、加工机械、喷灌滴灌等生产设备;蔬菜大棚、畜禽圈舍、库棚等基础设施;其它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资产。
(二)严选实施主体。选择财务管理健全、经营状况良好、经济实力较强、乐于扶贫助困且诚信守约的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资产收益扶贫的实施主体。
实施主体一般从以下经营主体中选择:省、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扶贫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县以上扶贫、农业部门和有关部门联合推荐的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主体连续2年以上(含2年)经营亏损,或存在失信、违法等经营行为记录的,一般不得作为实施主体。
鼓励扶贫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利用财政支农资金成立实体作为实施主体,明晰双方持资比例及权责划分。完善选择实施主体的民主决策机制,在村级开展的资产收益扶贫,可由村民通过“一事一议”的形式确定实施主体,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积极参与议事讨论并加强指导。
(三)明晰产权权益。积极发挥村集体和农民合作社的纽带作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形成资产的所有权一般归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权归实施主体。鼓励将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只将资产收益权明确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对于管理能力弱的村集体,可由县级主管部门或委托一个国有独资公司集中代管,待村集体具备相应管理能力后,再移交村集体管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资产收益权不能继承和私自转让。根据脱贫情况适时开展受益对象动态调整,脱贫户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并核查认定通过其他收入来源已稳定脱贫的,不再享受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优先扶持政策。调整出的资产收益权,可分配给其它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或收回村集体用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
(四)合理确定收益。在法律和现有制度框架下,因地制宜探索具体的收益分配方案,综合考虑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所属产业特点和市场平均投资回报率、银行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水平等,合理确定资产收效水平。健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切实保障村集体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收益。
(五)实施差异扶持。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财政支农资金支持的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收益权优先分配给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残疾人户倾斜,防止“泛福利化”。建立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脱贫的激励机制,资产收益扶贫项目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就业脱贫增收。
(六)加强风险防控。强化风险意识,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出现的苗头性、趋向性问题,杜绝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对于将财政支农资金通过贴息、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放大”后再用于资产收益扶贫的项目,要审慎研究运营风险。作为资产运营方的实施主体对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负有保值增值责任,享有依法经营的自主权,承担项目经营风险。建档立卡贫困户不承担项目经营风险,除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实施主体的项目外,建档立卡贫困村也不承担项目经营风险,可以不参与实施主体经营管理和决策,但享有知情权、监督权等基本权利。积极运用各类保险政策,指导和帮助实施主体与保险机构合作,选择使用各类保险产品,分散和降低项目运营风险,利用保费补贴等扶持政策对实施主体给予适当支持。实施主体可以通过调节间收益分配规模等方式,降低收益波动的影响。除不可抗力因素之外,若项目面临较大的经营困难或出现持续亏损,难以保障村集体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收益时,实施主体应利用自有资金购买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村集体的收益权或股份。实施主体解散或破产清算时,在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清偿债务后,应优先保障建档立卡贫困线和村集体的权益。
三、实施程序
(一)选好实施项目。统筹考虑本地产业基础、区域布局、一二三产业融合、市场环境、群众意愿等因素,选择具有良好发展预期的产业项目推进资产收益扶贫,重点支持优势特色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光伏、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
(二)开展宣传动员。县级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政策宣传,对组织项目的县乡工作人员、村干部加强政策和业务培训。要联合村集体、实施主体,组织召开项目成员(代表)大会,讲明项目建设目的、投资规模、资金来源、资产量化方式、收益分配方式等内容,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主动参与。
(三)制定实施方案。县级主管部门结合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特点,指导实施主体和村集体制定项目实施方案,重点明确资产量化的范围、方式、程序、权责、收益分配等内容。资产量化时,要采取民主决策、第三方评估等方式,确保资产公允计价。项目实施方案制定后,应广泛征求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意见,并提交项目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会议讨论,经三分之二的成员或代表同意后形成项目实施决议,建立资产量化台账和收益分配台账。
(四)审批实施项目。实施主体将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决议、资产量化台账、收益分配台账报县级主管部门。县级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项目评估,重点评估实施主体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资产负债、信用状况、发展前景,资产量化范围、收益分配对象的合规性,收益分配的合理性,以及实施主体法定代表人资信情况和关联企业情况等,评估工作也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县级主管部门根据评估结果,对项目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项目,由县主管部门在县级党政网站、报纸等主要媒体组织公开公示,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资金(资产)来源、资金(资产)规模、实施地点、建设内容、实施期限、预期目标和收益、实施单位及责任人、举报电话等;在项目村公开公示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决议、资产量化台账、收益分配台账等,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项目公示无异议后,县级主管部门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五)颁发收益权证书。项目实施后,实施主体和村集体按照资产量化台账和收益分配台账,填制颁发记名的收益权证。
(六)实行定期报告。县级主管部门、实施主体和村集体做好全过程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确保档案资料齐全完整。实施主体和村集体加强收益权证书管理,维护好收益分配台账,定期项目成员(代表)大会报告收益权调整及份额变动等情况。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对于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任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配合,协同推进资收益扶贫工作的支持,及时研究制定相关制度和支持政策。农业、扶贫部门要精心组织,抓好项目组织实施并强化管理。县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主体责任,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明确主管部门,细化管理要求,积极探索建立资产收益扶贫的清产核资、权益认定、利润核实、收益分配、权益变更、清算退出、资产处置等制度体系,逐步形成科学有效、标准规范、便于操作的管理流程与模式。县级主管部门要加强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实行登记造册,建立管理台账,详细记录项目资产和收益调整分配情况。
(二)建立激励机制。各地在安排使用财政支农资金时,要优先保障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经予倾斜支持。各地资产收益扶贫工作成效纳入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对推动创新积极主动、资金使用规范有序、管理制度健全完善、脱贫成效明显突出的县,在分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时予以倾斜。
(三)强化监督管理。各级财政、扶贫等部门要加强资产收益扶贫工作的督导、检查,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利用第三方力量开展评估检查,及时发出和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县级主管部门要落实公开公示制度,确保群众的监督权、知情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要积极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委会等在监督中的作用。对在资产收益扶贫工作中挤占、挪用、财政支农资金,非法处置国有或集体资产,及其他违法违纪违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对骗取套取财政支农资金、不依法履约以及存在其他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实施主体,要强化对其的失信惩戒措施。
(四)营造良好氛围。各地要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资产收益扶贫政策,提高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对政策的知晓度,增强主体意识和参与积极性。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和总结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树立先进典型、示范样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扶贫办将加大典型示范推广力度,及时发掘宣传各地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营造有利于资产收益扶贫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
河北省财政厅
河北省农业厅
河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8年1月18日
第四篇: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实施意见-地方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