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探索》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06:34: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独立学院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探索》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独立学院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探索》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

第一篇:《独立学院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探索》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独立学院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探索》

教学成果

科 学 总 结 材 料

周牡丹陈妤姗刘萍周锦荣黄云鹰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电子工程系

《独立学院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探索》

教学成果总结

嘉庚学院电子工程系周牡丹陈妤姗刘萍周锦荣黄云鹰

针对新建独立学院工科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不强等问题,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电子类相关专业提出了“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的教学宗旨。按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别突出了实践环节教学的重要性,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我院电子类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电子相关行业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主要教学成果

通过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一)参加多种学科竞赛成果丰硕

本系学生在电子类相关竞赛中表现突出,近2年获得的奖项有:

1.第二届(2008年)福建地区盛群杯大学单片机设计竞赛特等奖1名、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4名;

2.2008年福建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本科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

3.08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福建赛区甲组二等奖1名。

(二)学生参与、完成创新性实验计划。

1.学生完成07年福建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基于红外光载波的室内音频传输性能研究》,并发表学术论文4编;

2.学生成功申请到08年福建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无线摇控红外对战坦克》;

(三)建成多个实验室,完善实验室建设

1.与台湾盛群半导体有限公司联办“HOLTEK单片机实验室”,首次实现省内独立学院校企合作;

2.建成《通信原理实验室》、《自控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过程

控制实验室》等多门专业课程的配套实验室。

(四)筹建反映当代技术的实践新课程,并自编实践教材多本

1.多名教师参与筹备、开设新实践课程《课程设计》、《专题系统设计》

2.刘萍老师参与编写《过程控制实验教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1;

3.刘萍老师自编《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讲义》2008.3;

4.周牡丹,陈妤姗老师自编08年《课程设计讲义》;

5.周牡丹,刘萍,陈妤姗自编09年《课程设计讲义》;

6.周锦荣老师自编写《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二、取得教学成果的主要方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环节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教学计划中加强实践环节,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运作。

教学计划中明确了4个实践模块:基础实验模块(7门),综合设计模块(2门),工程实践模块(6门),毕业设计模块,保证了实践课程的开设。

2.注重设计型实践课程与电子类竞赛的衔接。

除了与课程配套的基础实验外,我系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了《课程设计》新课程,强化模电、数电单元电路的设计,在随后的2周实践周安排《专题系统设计》,内容包含与单片机相结合的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等;课程内容综合性强、起点高,针对性强,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为他们参加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和省单片机竞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花大力气筹建多个专业实验室

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实验室包括:微机接口技术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课程设计实验室、移动通信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电机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及HOLTEk单片机实验室等,确保实践课程的硬件设施。

4.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实习问题。

 校外:与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锦江电子有限公司、厦门

华联电子有限公司等三家单位共建实习基地;

 校内:花巨资在理工大楼建起的校内实习基地。可以提供金工、电

子工艺(工业级PCB制板、贴片流水生产线)、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系

统、电子系统创新实验、维修电工培训、仪表与过程控制、柔性装

配系统、西门子工业网络等多项实习内容。解决了05级以后的学生

校内工程实训和毕业实习问题。

5.自编新实践课程讲义

为了配合《课程设计》、《过程控制实验》等课程的顺利进行,本系教师自编多本实践课程的讲义,在教学过程中起了很好的效果。

6.重视师资培养,促进实践教学

我系所有专职教师都参与实践教学及电子竞赛的培训,在此过程中也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并促进实践教学讲义的编写。我系先后有5名专职教师获得嘉庚学院“优秀教学奖”,并撰写多篇教学论文以供交流。

3.成果的创新点

1、提出了“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的教学宗旨,将实践教学环节作为独立学院电子类工科教学的重中之重,尽一切可能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2、筹备并开设反应当代电子技术新发展的新型实践课程《课程设计》,把学科发展的前沿引入实践教学环节。

3、实现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厦门大学的实验室资源、校内理工大楼实习基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与浪费。

4、作为独立学院首次参加省电子设计竞赛即获一等奖,首次参加省单片机竞赛即获特等奖、一等奖,成绩突出。

4.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电子工程系在“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教学宗旨的指导下,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适合独立学院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结合基础实验模块、综合设计模块及工程实践模块训练,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有思路,动手有办法,收获很大”,切实有效地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提升了教学效果。尤其是综合设计模块,从传统的照搬课本和实验讲义变为现在创新性地设计简单实用的模块化作品,不仅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实现具体的应用电子系统,对电子信息技术及其设计方法有了切身的体会和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目前比较成功并被社会认可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

一。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从理论设计到实际动手都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与当今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电子竞赛成绩的优略无疑成为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好坏的一个标准。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福建省大学生电子竞赛、单片机竞赛、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我们系的学生表现出了优秀的科学素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嘉庚学院赢得了荣誉。

这些教学成果充分说明了我们系关于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探索是成功的,它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更促进了学科发展,在全面推进独立学院创新性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不断总结、改进和推广,使之持续、健康、有序地开展下去。

第二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

科 学 总 结 材 料

王瑞芳 戴一峰 林育兹 朱智强

苏新春 李兰英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 系在兼顾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课程划分为3-4大模块,每个模块各包括2-3个课程类别,即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则包括若干门课程。其突出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获得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获得更多身心健康自由发展的机会,我院大幅度增加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被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第二,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培养更具社会适应性。为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训练,在课程体系中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文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5%.同时还创新性地设置“教学实践周”,将每学年第二学期的最后两周定为“教学实践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如2008年7月的“教学实践周”,各系都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对实践周的教学活动进行细心的设计与安排,在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增进理论学习积极性上取得显著成效。国际经贸系电子商务专业在实践周期间将学生按项目分组实践,其中一组学生完成的“上海埃森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电子商务规划”项目得到该公司认可并采用。

为确保上述课程体系的有效、有序实施,我们还加大相关基础建设的力度。第一,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建立起完整、科学的课程数据库。该课程数据库贮藏着我院3000多门课程的详细档案资料,包括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历次开课记录、学生对主讲教师的教学测评,以及主讲教师对该课程内容与教学进度安排的意见和建议等。这为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序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加大实验室、实习场所的建设力度,积极搭设院内实践教学的良好平台。我们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建设了通信原理实验室、微机接口技术实验室、电子工程开放性实验室、仪表与过程控制实验室、移动通信实验室、电机与传动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国际商学院模拟教学实验室、土木工程与建筑设计机房、软件开发实验室、网络应用实验室、测试实验室、机械学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环境科学基础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等诸多实验室。还建设了一个工业实训基地。基地内设有机电一体化FMS实训室、汽车电子实训室、工业网络实训室、电气技能实训室、现代电力系统实训室、电加工室、激光加工与快速成型室、机器人实训室、电子设计和创新实训室、通信综合实训室、电子工艺实训室、金属工艺实训区、钳工实训室、机械学实验室、汽车与发动机拆装室、机械部件拆装室、焊接实训室、互换性与液压实验室、传感器技术实验室、汽车结构实训室、先进制造室等一系列实验室、实训室。

二、革新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高校突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讲授结论性知识的教学形式,更加注重教学的互动性、启发性、针对性,使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更强的观察力、表达力、思辩力、创新力和外语、计算机技能,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几年来,我们秉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遵循“有效教学”的理念,立足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积极推进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革新,营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我们的主要举措如下:

首先,为了务实高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完善我院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我们积极推进与知名企事业单位达成校企合作,先后建设了涵盖各学科的72个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并有不少学生因实习表现优异在实习基地实现就业。

第二,尝试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如新闻传播系带领学生“走出去”,先后与香港浸会大学、凤凰卫视、TVB电视台等单位合作,在暑假期间举办“教学工作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实战经验;机电工程系、电子工程系等积极推进“以赛代练”的教学实践,通过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高水平竞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土木工程与建筑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等则积极带动学生参与由教师领衔主持的科研项目,通过实战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第三,改革课程班的教学组织形式。我们率先在法律系试行大班上课小班研讨的教学组织形式,并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在全院推广。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关注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深受 学生欢迎。

第四,大力推进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教学。如在经管类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根据中国学生特点进行改造的“哈佛式“和”德鲁克式”案例教学法,广受学生欢迎。根据此教学法撰写的论文《经管类本科生案例教学的实施研究——兼论本科阶段的创新教育》因其较强的应用性和创新性,在2007-2008年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和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论文大赛中获得最高奖“一等奖”。

第五,积极进行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改革。我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编写的教材《现代信息决策方法》获评“北京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并被特别推荐为“全国高等学校信息决策课程重点教材”。财政金融系编写的教材《银行会计学》,管理系组织编写的教材《企业资源计划(ERP)教程》,电子工程系组织编写的教材《课程设计讲义》及《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讲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也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旨,在我院的教学实践中受到学生好评。

第六,专门建设了一批特殊教室,以适应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革新的需要。如半圆形的案例互动教室、提供情景教学的日本文化教室和模拟法庭、方便小型研讨班活动的小型研讨室,等等。

三、开拓多元的师资引进渠道,大力创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建设一支既有深厚林论功底,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此,我们积极大胆探索,采取种种有力措施。

首先,努力拓宽师资招聘渠道,注重师资队伍的多元构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师资招聘渠道,以扩大选择空间。我院聘用的教师,既有来自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各种优秀专业人才,包括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教师,又有从厦门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中严格挑选的,能适应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兼职教师,还有从与学院开设的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中,聘请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

第二,积极引导教师朝双师型教师方向努力。我们在教师的选聘过程中注重引进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双师型人才。在教师的培养和使用上,鼓励专兼职教师充分介入学生的课内、课外学习活动,承担实验实训课程,担任学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计划或参加相关竞赛等,使教师更深入地参与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另一方面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鼓励教师与企事单位进行横向课题的合作。几年来,我院教师已先后承担了近20个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科研项目,如与台湾盛群半岛体有限公司联办“和泰单片机实验室”、与厦门海沧利用港口清淤生态整治规划方案研究项目、海峡西岸旅游接待中心规划等,获得合作单位的好评。

第三,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特色教师队伍。应用型人才培养相比于精英人才培养更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因而,我们除努力从与学院开设的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中,聘请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外,还积极邀请社会各届专业人士前来讲学,开设各种讲座,从而拓展学生视野,增强他们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

第四,建立各种有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与学生联系。我们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也提出更高要求。为密切师生关系,使教师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实行了颇富特色的教师服务责任制,实施教师课外答疑制度等。学院规定每位专任教师每周安排3个时间段至少6个小时的答疑时间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要求每位专任教师完成每学年的额定服务性工作,包括担任学业导师、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带领学生从事科研课题等。为更好地实施以上措施,学院分期分批为每位专任教师配备独立办公室。

第五,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为了调动教师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积极性,积极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我院设立教学创新奖、教学方法奖等各种奖项。对做出成绩的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和鼓励,并通过公开教学和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广先进经验。与此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学院的互联网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测评体系,及时收集来自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正是通过上述各方面的有效举措,我院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一定成效,历次学生评教的结果表明,学生对这支教师队伍普遍表示满意。

四、我院人才培养模式初显成效,广受关注

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一定 成效。

2007年,我院在省内独立学院中率先组织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工作,8个项目入选校级项目,其中7个获批福建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2008年,我院的申报工作再获丰收,共立项校极项目23项,其中10项入选省级项目,入选项目数在省内独立学院中排名首位。

在省级以上各级各类赛事中,我院学生先后获奖236项,如在2008年的“ One Show青年创意大赛”获视频类金奖(国际级),在首届(2008)“中日高校景观设计大赛”中获三等奖(国际级),在2007年“第二届全国三维数字建模大赛”中获一等奖(国家级),在“福建省第二届盛群杯单片机大赛”中获特等奖(省级)等。

在嘉庚学子频频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奖的同时,不少学生的实习成果也因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科学性被实习单位采用,如“上海埃森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电子商务规划”、“厦门市园林植物园无障碍游览路线图”、“漳州广播电视报电视宣传片”、“江西丰城芭提雅四星级酒店”等;连续两年,我院中文系学生暑期社会调查文集《文化强市求索──石狮文化强市调研文集》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秘》获得出版发行。

我院07、08届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学生思维灵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因此深得用人单位青睐。据统计,我院07届(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77%、08届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97.83%。

我院自2005年起,多次在全国独立学院峰会、独立学院教 学研讨会、独立学院科教创新研讨会上进行大会主题发言,介绍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得到与会者的热烈响应。相关论文《制度创新: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获得2005年中国独立学院改革发展论文竞赛优秀论文一等奖、《规范与创新:我国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双翼》获得独立学院科教创新优秀论文一等奖。2007年7月,由于我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成果显著,我院王瑞芳院长当选全国独立学院教学专门委员会执行主任。副院长戴一峰当选委员。

我院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办学经验,得到国内各所独立学院的广泛关注。我院先后接待来自省内外的数十所独立学院领导层的来访,介绍、推广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经验,获得好评。

第三篇: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

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成果总结

作者:课题组来源:课题组点击:246时间:2009-4-19 10:57:00

一、背景及概述

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成果以服务装备制造业为背景和切入点,探索“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装备制造业具有产业链长、技术密集、工艺复杂、协作配套紧密等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工艺能力强、实践技能高、协作精神好、岗位适应快。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并没有很好地与之相适应。高职教育要满足行业企业需要,必须尽快适应这种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学校设备投入大,教师工程能力要求高,仅靠政府难以解决,企业直接出人出钱很难,办学难度大。

2.学生基础知识不够系统,实践技能训练不够系统,职业素质不高,掌握先进技术能力不强。

3.学生再学习能力不强,延伸培训机制不完善,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围绕上述问题,自2002年以来,学院与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等企业联合成立课题组,以数控、焊接、电气自动化等专业为载体,开展研究。逐步形成了制造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1221模式”),即:将学校建成一个资源共享的开放平台、实施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条主线”系统培养、全面推行“双证制”、建立毕业生延伸培训机制。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构建资源整合的开放平台。针对实训设备、师资、场地等教学资源不足问题,以创新、开放的理念,主动融入行业及地方经济建设,形成多方投入机制;与重装企业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引进、共享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将学校建成开放的育人平台,为教育教学提供条件保障。

2.两条主线,系统培养。依托行业和德阳重装基地优势,校企联合开展市场调研,分析确定培养目标;为保证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在课程体系上按基础课和实践技能课“两条主线”,系统设计,相互融通,全面培养,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校企联合制定《岗位职业标准》,明确专业知识、技能等具体要求,为实践技能课的开发提供依据,组建专兼职教学团队,依托实训平台,通过典型案例、项目驱动等,提高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

3.全面推行“双证制”。将企业岗位技能的要求贯穿到实践教学中,将考工定级与实习考核相结合,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技能等级证书。

4.延伸培训。通过设在学院的国家、省、市级培训基地(中心),结合技术进步和岗位升迁需要,校企联合对毕业生开展新工艺、新技术等培训;利用学习的平台,加强继续学习指导;开展社会培训,增强服务功能,形成延伸培训及管理运行机制。

三、主要研究内容

1.创新体制,整合资源,把学院建成开放平台

课题组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体制创新、开放办学”,主动融入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赢得了地方政府的高度信任和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成功打破原有体制障碍和发展瓶颈,完成了德阳教育学院整体并入、与德阳市共建1.8万平米公共图书馆、与三大厂共建国家机电职教综合实训基地、共建国家示范

性高职学院等,突破了行业、地方和企业“条块分割”等体制障碍,形成“省市共建、校企合作、多方投入、社会共享”办学格局。并按“校中厂、厂中校”模式,搭建了开放平台。● 校中厂。学校提供场地,将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和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引入到学院实训基地,与学院设备、师资进行整合,按企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科研,按学校要求结合生产开展教学,实现双赢。如,东汽将工具研究所和叶片分厂一个车间设在我院,带入22台套价值近3500万元的数控设备、42名技术人员、产品生产任务和技术研究项目。该基地建筑面积8000平米,拥有五轴加工中心等价值7000余万元的生产设备。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与东汽、永红机械厂等企业联网,实时展现企业生产现场,了解企业先进生产技术。近三年来,“校中厂”实训基地完成汽轮机叶片等生产,完成汽轮机转子轮槽型线刀具的全面国产化等20余项技术研发项目(其中3项获国家专利,3项在申请中),完成模具、数控、机制、机修、焊接、电气等专业学生的各种实验、实训。

● 厂中校。利用企业大型设备和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主要专业课和实训教学。如: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中国二重建造世界最大的8万吨大型模锻压机后,企业急需模锻高技能人才,二重与我院签订了该类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核心专业课和实训设在二重模锻车间,利用了该车间的1.3亿元的模锻设备,31名工程人员承担了该专业的教学任务。

2.两条主线,系统培养

通过多次调研,并与行业企业一起,分析高职毕业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学生实践技能不足、岗位适应慢。其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不牢、后劲不足。而基础知识和能力又难以在企业岗位上弥补。特别是重装企业,由于产品制造以单件、小批量生产为主,工艺复杂、技术更新快,客观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工程素质和继续学习能力。如何处理好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关系,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为此,校企反复研究,一致认为在培养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必须系统设计培养方案,加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相互交融,系统培养。并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调控机制,实施持续改进。

⑴基础课。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成系统。通过加强英语、数学、计算机、工程基础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逻辑思维、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工程素质等,为后续专业能力培养打好基础。如:数学设计了“基础+工具+素质”结构,分别解决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工程计算和逻辑运算、严密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等问题。并注重各专业侧重,如机械类专业侧重微积分、线性代数;电类专业侧重离散数学、数理逻辑。在英语教学中,利用新时代交互英语教程和学习的平台,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并开设英语角、举办英语比赛等,加强课外学习,为学生英语考级提供服务,整体提升学生基础英语水平。开设专业英语,培养学生文献阅读能力。

⑵实践技能课。强调专业课和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成系统。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制定《岗位职业标准》,按企业需要,设立了四级岗位序列,明确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的相应要求。在此基础上,校企联合开发课程。

以数控专业为例,按《数控加工岗位职业标准》,系统构建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强调专业课与技能课训练系统培养,相互衔接,并依托“校中厂”实训基地,将轴、套、叶片等典型零件的加工作为案例贯穿专业课教学全过程。技能训练分四个环节:

● 钳工及普通机加工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工件装夹、几何量检测、刀具刃磨及切削用量选用等基础知识和技能。

● 数控加工基本技能实训:以生产任务为载体,对于简单、精度要求低的零件,按所有工序进行实训,同时完成产品加工;对复杂或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按粗加工、半精加工进行教学化设计,完成产品部分工序加工。本阶段注重培养工具、夹具、量具使用和设备安全操作、维护与保养等技能。

● 数控加工专业技能实训:以燃气轮机叶片等零件为载体,完成从工艺设计、生产准备、数控加工、质量检测等全过程。达到数控机床操作工(岗位一级)要求,取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

● 顶岗实习: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到中国二重、东汽等重装企业实习,基本达到数控机床主操手(岗位二级)要求。

对技能强的学生,通过大赛专训、勤工俭学,提高技能;对技能差的学生,通过技能重修达到要求。

为了发挥兼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几年来,学院充分利用德阳重装基地人才优势,建立了500余人“兼职教师人才库”,保证了专业教学需要;为了使专兼职教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针对实践技能课教学需要,实施了“双教师授课制度”,并在全校40多个专业推广应用;为了保证兼职教师教学工作与生产任务两不误,学院与二重、东汽、东电三大企业签订了“校企共建兼职教师队伍合作协议”,建立学校、企业领导主持的例会制度,加强工作协调、完善管理制度,企业人事部与学院教学部门联合实施管理与考核,提高兼职教师的积极性;针对模锻、核电、风电等重大专项的人才培养,由企业生产技术部门、人事部门和学院共同确定教师。从而建立了兼职教师校企协调保障机制。

3.双证并举,严格考核

学院1995年开始推行“双证制”,在实践中主要存在技能训练不足、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滞后、实训与考工定级分离等问题。将《岗位职业标准》的技能要求贯穿到实践教学中,将考工定级与实习考核相结合,要求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技能等级证书,较好的实现了与企业岗位的对接,促进了学生高质量就业。

4.建立延伸培养机制,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结合岗位职业标准工长(三级)、工艺师(四级)要求,和行业企业技术进步需要,将培训延伸到学生就业岗位上,通过学习的平台,为学生继续学习提供服务和指导,将学校对毕业生的关心落到实处。例如,针对核电、风电项目需要,省委组织部把配套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天府英才”计划,划拨100万元专款,由学院和二重、东汽、东电共同实施,校企先后面向以学院毕业生为主的企业职工,举办了风电、核电、五轴数控加工技术培训班等。五年来培训毕业生和企业员工7300余人,为促进毕业生和企业员工持续发展探索了新路。

四、主要创新点

1.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开放平台,突破高职办学瓶颈

以体制创新、开放办学理念,主动融入重装基地建设,与德阳市共建图书馆、国家机电综合实训基地、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打破地方、行业和企业“条块分割”体制障碍,形成“省市共建、校企合作、多方投入、社会共享”办学格局;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使学校和重装行业企业更加紧密,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育人。开放共享的平台,不仅解决了办学难题,还增强了学院服务社会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系统培养,延伸培训,提高学生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两条主线”课程体系,系统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并按《岗位职业标准》的要求,结合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和毕业生发展升迁需要,将培训延伸到就业岗位上。这种系统培养学生的方法,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衔接,既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又凸显工学结合特色,使人才培养紧密配合行业企业需要,提高毕业生的持续发展能力。

五.应用效果和推广价值

1.该模式在学校数控、焊接、电气专业实施,成效显著。5年以来,8000余名学生受益,增强了文化基础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质,提高了持续发展能力。毕业生更受企业欢迎,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学院连年被评为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毕业生在装备

制造企业关键岗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东汽叶片分厂大型设备的主操手80%都是学院近几年的毕业生;东电在研制500吨“巨无霸”三峡转轮时组建的40人“技术攻关队”中,包括队长在内的29人是学院近几年的毕业生。针对重装企业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校企联合培养了大型模锻、核电、风电等项目的专门人才,实现“大型项目投产,配套人才到位”的目标。该模式还先后在汽车、机械制造、模具、设备维修、铸造、热处理、质检、电子技术、机电产品营销等专业中推广应用,“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在多个专业教学中发挥作用。

2.近几年来,学院和德阳重装企业结成了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四川“5.12”特大地震后,学院将数控生产性实训车间腾出场地,将东汽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的设备和学院生产性实训设备再次整合,帮助东汽迅速恢复生产。学院师生紧急组建“技术服务突击队”,冒着余震为东汽抢修出50多台大中型设备,还为东汽培训员工300多人。在帮助企业灾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川省委省政府、省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频道对此进行了系列报道。

3.五年来,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受到国务院领导、教育部、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2006年教育部以《简报》的形式,将学院“体制创新、开放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经验,上报中央政治局、全国人大、国务院和全国政协,并在全国推广、主流媒体宣传。同年,学院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200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本成果第一完成人司徒渝同志第四届十大“杰出创新人才奖”。

本成果结合装备制造业和区域经济特点,通过“1221”模式的创新和实践,从四个方面系统解决了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破解了学校办学的难题,抓住了人才培养的关键,整体上实现了高职办学的突破。本成果从紧扣国际上相对领先的重装制造业发展,培养高职创新人才的角度来看,处于国际先进行列,是对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具有重大推广价值。

四川省高等教育成果教学成果鉴定书

第四篇:《地方高校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创建与实践》教学成果推广与应用培训班学员心得体会

江西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

《地方高校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创建与实践》教学成果推广与应用培训班学员心得体会

学校:xxx

姓名:

xxx

有幸参加了《地方高校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创建与实践》教学成果推广与应用培训班,首先感谢江西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组织此次培训,感谢南昌大学承办此次培训,感谢各位接待老师对我们热情的服务,感谢各位教授非常实用的讲座。这一周来,课程安排内容丰富、充实,各位大师博文广识、讲解生动、案例精彩,实地参观讲解详细、真实,使我真正接触到了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以及南昌大学在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及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受益匪浅。

此次精彩的培训学习主要心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了解到了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平台创建与实践。

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不管是人才培养平台的创建,还是实践环节的课程安排,我们都落后于各公办本科院校,尤其是南昌大学这所211工程院校,通过此次学习,张华博士深入浅出的讲解了我们南昌大学在机械类人才培养平台的创建与实践,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构建教学科研学科专业一体化平台,建设创新人才素质培养基地以及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充分开放教学科研资源为大学生学科竞赛服务,在他们组织的机器人研究所里我们看到了学生研发的焊接机器人,教学成果显而易见。他们还建立了适合机械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管理机制,实现了科研基地面向大学生的全面开放,确立了本科生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定位。使我深受启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自身的不足,指明了我们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二、了解了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与实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为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近年来教育部在国家层面上也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比如: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建立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为了尽快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的部署,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也将共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等,这 一系列的措施说明我们国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已经十分迫切了。还了解到了我们南昌大学在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一些非常好的模式,首先要完善培养方案,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其次要优化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创新实践有机结合。再次是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还有构建创新实践平台和丰富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最后要开展课外科研活动,然后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值得我们学习,看到了我们南昌大学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取得的众多奖项。

通过对刘莹教授的了解,她本人的学习经历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48岁才去读博士,想来在我们很多人中这个勇气是没有的。很多同志,包括我在内,有时候都会有懒惰的心理,感觉自己是个女人,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尤其一些中年同志,会觉得自己年龄大了,不用再去跟年轻人一样去吃这个苦。刘教授从没退缩,48岁去读博士,接下来出一连串的成绩、论文、科研、奖状,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三、了解了基于CDIO南昌大学机器人竞赛实践平台的建设。

我们南昌大学的机器人队真的是个了不起的团队,多次参加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获得奖项,承办国内机器人大赛,在我们刘国平老师的带领下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个平台非常的好,在机器人队中我不仅学习到了培养我们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还学习到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如何管理好一个团队的方式方法。第一次接触CDIO这种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使我欣喜若狂,我感觉我必须去系统的学习它,应用它,虽然还有很多东西还没能消化和吸收,不过我想这个在我回到学校后会认认真真的、主动的去了解,去学习,去融会贯通。

四、了解了卓越工程师培养下的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是指针对某具体工程领域的实际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他们将是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者工程师职称潜力的后备工程师。我们南昌大学卓越工程师项目组通过借鉴国际上成熟的CDIO理念的工程教育方法,改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了CDIO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分析现行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制定培养计划、修订教学内容,制定校企合作的企业培养 2 计划,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学生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一步一步的摸索着完成了我们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项目。这个项目非常的好,尽管我们很难再申请到卓越工程师的项目,但是这种教学模式非常的值得借鉴和学习。饶老师做的很细致,包括学生在学校和在企业的课表都精确到了每个小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五、工程实训创新平台建设与运行。

南昌大学工程实训中心主任郭烈恩教授跟我们分享了南昌大学工程实训中心产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建设过程以及现在的运行情况。所谓科学家是发现世界上原有的事物。所谓工程师是创造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事物。第一次区分了科学家和工程师,很欣喜。工程实训中心是培养工程师的地方,工程实训中心是在国家大环境下必然产生的一个教育基地。我们南昌大学工程教育中心的一个设备,一个车间凝聚着郭教授多少的心血。我们要如何充分利用它,为我们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出贡献,郭教授提到一个充分开放,目前我们学院这方面做的不够。通过参观、对比我们学院的工程实训中心,我们有几个方面需要加强。第一、各种规章制度的完善,比如:安全保障制度、教师上岗制度、教师岗位职责、物质管理制度、学生成绩评定等。第二、实训对象的增加,过去我们的实训中心仅仅只对机械工程系开放,南昌大学实训对象包括工科、理科、管理、医等三十多个专业,这个是很有必要的。第三、实训时间的安排也是很不合理的,学习南大机类四周、非机类两周、认知类一周。第四、组织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

学习是可贵的,培训是精彩的。通过这次可贵而精彩的培训学习,我感觉到自身的不足,要不懈的努力去弥补。感叹和憧憬之余,我想我们要努力学习,多关注科学前沿的知识,多学习大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们高等职业教育,为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下载《独立学院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探索》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独立学院电子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探索》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