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扩展至省部级干部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扩展至省部级干部
2010-12-09 07:08:09来源:人民网
日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施行。事实上,自1999年开始,经济责任审计就已经作为一项审计制度在全国推开,那么,此次出台的《规定》有哪些新变化、新特点?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如何开展,可以发挥哪些作用?针对公众关心的这些问题,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接受了记者独家专访。
审计制度亟须完善
十年来共审计41万多人,查出问题资金684亿多元
“《规定》的颁布施行,对于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入发展,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健全完善责任制、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说。
据了解,199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两个《暂行规定》的施行,标志着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审计制度全面推开,全国普遍开始了对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
“要说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效,可以列举一组数字。”刘家义说,1998年至2010年10月,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审计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共计41万多人,查出由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造成的违规违纪和损失浪费问题金额684亿多元,向各级党政领导提交各类报告和信息40多万篇。
经济责任审计的另一种成效则是无形的。“试想一下,有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制约,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特别是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和管理的过程中,会意识到对他们履行经济责任的合规性和效果要进行审计,就会慎重行使手中的权力。你想想从乡镇长到省部长,从党政领导干部到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这么大的一个被审计领导干部群体,会因此避免多少决策失误和损失浪费!”刘家义说。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原《暂行规定》的许多内容已经滞后。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须进一步完善。“2006年修正的审计法,仅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作了原则性规定,亟须出台专门的规定加以贯彻落实。”刘家义说,在这种情况下,新规定的出台自然提上日程。
范围涵盖省部级领导
审计实现制度化,2009年至今共审计省部长37名
“如果说《规定》最大的突破,毫无疑问,是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化。”
刘家义说。
据了解,1999年出台的两个《暂行规定》确定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是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尚不包括县级。2005年,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扩大到了地厅级。按照中央的要求,审计署从2000年开始进行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的试点。
截至2010年,审计署共审计了151名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特别是2009年和2010年,两年共审计省部长37名。短短10年,省部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就已走向制度化,发展可谓迅速。经过长期试点,审计署已积累较为丰富的审计经验,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在审计技术层面已较为成熟。
刘家义说,在省部长经济责任审计中,重点关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经济政策的执行、重大经济决策、财政财务收支、重大资金管理使用和重点项目建设、个人遵守廉政规定等情况,揭示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政府负债管理和建立政府负债风险预警机制等建议。
“省部级领导干部拥有着党和国家赋予的权力,掌管着大量的国家资源,他们能否切实有效地履行经济责任,关系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关系到党中央、国务院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刘家义说,《规定》出台后,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现了制度化,标志着经济责任审计在制度层面已走向成熟。
审计结果有效运用
将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许多高官因为腐败问题而纷纷落马,引起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能在反腐败方面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是独特的。”刘家义说,更重要的是,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经常性审计,可以发现和纠正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避免问题的扩展和蔓延,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从而清除腐败赖以滋生的土壤,遏制腐败行为。
据了解,1998年至2010年10月,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出领导干部个人经济问题金额20多亿元,各级党委和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参考审计结果,对4%的给予了免职、降职、降级、撤职和其他处分或责任追究,其中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7200人。
刘家义说,经济责任审计并不局限于发现和查出问题,还要客观公正地作出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多年来,审计机关在原来以离任审计为主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任中审计,前移审计关口,力求尽早解决存在的问题,避免“秋后算账”,发挥“治本”作用。按照中央要求,审计署2009年和2010年审计的37名省部长中,有33名是任中审计。
审计结果能否得到有效运用,直接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根据《规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相关要求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其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当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
同时,《规定》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建立由纪检、组织、审计、监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参加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等制度规定,也对审计结果的运用作出了具体规定。刘家义表示,《规定》出台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审计报告先礼后兵
会留给被审计领导干部反馈意见或者提出异议的机会
据了解,审计机关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后要出具审计报告和审计结果报告。那么,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能否看到这些报告?被审计领导干部合法权利的保护问题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刘家义说,按照程序,审计结束后,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送达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或者原任职单位;审计结果报告应当报送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必要时报送本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
“此外,在审计过程中,审计报告还要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意见,给被审计领导干部留有充分的反馈意见或者提出异议的机会。这也是审计结论客观公正性的保证。”刘家义说。
如果换个视角来看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拥有法律赋予的行政权力,那么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合法权利的保护问题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刘家义表示,依法审计、保护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或者原任职单位的合法权利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要求。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就规定了回避、保密和审计人员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等制度,《规定》还专门增加了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应当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意见,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应当送达被审计领导干部等规定。
“有不少领导干部在接受经济责任审计后,查明了情况,澄清了问题,得到了正名。”刘家义介绍说,从1998年到2010年10月,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参考审计结果,澄清是非、提拔重用的干部占接受经济责任审计干部总量的6%。
为了给被审计领导干部提供更为有效的救济途径,《规定》第三十二条特别规定了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审计机关出具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有异议时的申诉和申请复核制度。同时,审计机关自身也有一些具体制度规定,约束和监督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
第二篇:论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讨
199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以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审计署随之发布其《实施细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亦陆续在总结审计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了一大批落实两个“暂行规定”的地方性法规。这些法规的颁布、实施有力地保障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朝着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取得了初步明显的成效。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的领导干部(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还处于摸索阶段,在理论上存在许多认识误区,在实务上亦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探索。
一、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审计执法环境不尽人意。由于我国开展审计工作时间还不算长,法制化工作起步较晚,在审计执法环境中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得到体现。首先,个别领导对审计工作存在偏见。他们认为,审计工作就是对自己和地方财政的约束,加强审计监督就会束缚地方经济的发展,损害地方利益。其次,领导分管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宪法》和《审计法》明确规定,审计工作应由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分管,而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一般是行政副职或其他领导代管,这本身就削弱了审计执法的力度,特别是在审计工作遇到阻力时,未能给予理解和必要的支持。
(2)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没有得到保证。独立性是审计监督有别于其他专业经济监督的本质特征,审计机关只有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才能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体现审计执法的权威性。就目前来看,审计执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行政干预的侵害,行政干预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政府领导认为,审计机关是本级政府的行政执法部门,其人权、财权隶属于政府,就必须听从于政府,听从于行政首长,从而受利益的驱动去进行行政干预,行政干预是影响审计监督独立性、权威性的最大障碍。
2.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
(1)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远未适应新的发展需要。2001年开始,国家审计署通过试点,认真总结经验,扩大审计覆盖范围,将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扩大到省部级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同时要求各省、市审计机关逐级开展试点,总结推广经验,最终实现凡是负有经济职责人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依法接受经济责任审计,使之成为一项重要的,必须的干部考核、任免和廉政建设的基本制度。
显然,各级审计机关的工作量剧增,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制约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据笔者了解,目前各地审计机关,特别是县(区)的审计机关,编制员额比较少,而且很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
(2)审计人员素质适应不了审计工作要求。就经济责任审计的一般内容来讲有资产、负债、净资产真实正确性和资产增值审计;经营管理活动及财政、财务收支合规合法性审计;主要经济和业务指标完成情况审计;重大经营决策合理性及效益性审计;内部管理健全性和有效性审查;领导人员个人遵纪守法及廉洁自律情况审计;被审计领导人员应承担责任审计等。然而,不同行业、不同性质部门或单位、不同时期、不同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是不相同的,其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也各不相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广泛性,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得行政财务,又要懂得企业财务和投资基建财务;不仅要具备查帐技能,审计和会计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如果审计人员素质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而实际上,目前审计队伍大部分人员都是财务类人员出身,知识面相对比较窄,缺乏对法律、计算机、经济贸易、工程技术等方面人才,这对今后的审计工作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3.审计决定执行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审计决定是审计机关做出的对被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处罚的法律文书,是审计成果的最终反映和体现[6].但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审计机关在作出审计决定以后,被审单位不执行、或不完全执行、或拖延执行的情况,使审计决定的执行难以顺利进行,大大降低了审计的权威和警示作用,阻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审计决定执行难的原因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审计法规制定严重滞后。目前对审计决定的执行,我国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审计实施细则》和《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暂行规定》,法规只规定了“被审计单位应该执行审计决定”,最多就是审计机关“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至于如何对审计决定的不执行情况进行处罚,却没有任何规定,也没有建立统一的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和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这就导致了一些原则上的规定缺乏了可操作性,处罚无章可循。如同样是对企业税收违法行为实施的监督检查,税务机关所进行的处罚远比审计机关的处罚要更具有约束力,而且执法主体明确,便于操作。审计机关能否以其他监督部门的法律法规作为审计执法依据没有明确规定,遇到此类问题,就很难做了。
(2)审计机关自身因素的影响。审计程序过于繁琐审计效率难以体现。如审计法规定:在实施审计3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送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被审计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10日内,将其书面意见送交审计机关。在其实施条例中,对执行审计决定又作出了如下规定:被审计单位应当自审计决定生效起30日内,将审计决定的实行情况书面报告审计机关。审计机关自审计决定生效之日起3个月内,检查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对不执行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而在向人民法院申请以及人民法院实际执行中,又将有一定的期限。同样,审计法与新的税收征管法相比,税收征管法所规定的检查处罚程序简便易行,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
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与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着一定距离。一是存在审计决定执行中怕得罪人,不敢坚持原则等现象,二是有的审计机关受经费不足影响难以进一步进行跟踪督查,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审计决定的正常执行。
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建议
1.完善法律体系,改善审计执法环境。审计工作在特定的法律环境中,必然受到特定的法律环境的影响,法律环境越好,法制化程度越高,审计的效能作用也就会发挥得更好,对一些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应该进行修改和完善,要着力于维护审计监督的强制性。完善审计法律规范,保证审计执法的顺利实施。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承担的法律责任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审计人员承担审计责任的监管力度。要加强规范审计执法行为的立法,消除审计法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和抵触,解决审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重叠和交叉现象。要进一步完善《审计法》,要明确赋予审计监督应有的处置权,严肃追究妨碍审计机关执行监督检查权、经济处理权、行政处分权、提请司法权的行为和拒不执行审计结论和决定的行为,真正确立审计的较高层次监督地位。在监督手段上,要建立一整套监督方法和监督程序,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社会公认的经济、技术指标为标准开展审计工作。在立法上,应增强审计执法的制约机制,用法律规定执法权限范围,建立审计执法监督等。要加大审计执法力度,改进执法手段,使审计在廉政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审计机关要和其他监督部门加强联系,共同维护财经法纪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赋予审计的独立的地位,有助于提高审计执法的力度。要建立垂直独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审计管理体制。审计组织的独立是审计独立性的核心。只有实行立法型的审计体制,即把审计机关划归人大代表大会,受人大常委会的委托依法对政府进行财政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监督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建立垂直独立的、具有高度权威的审计管理体制,有利于政府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而且可以对政府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它专业经济监督部门实行较高层次的监督,更有利于对所有国家资产进行监督,维护财经法纪。
3.整合资源,提升审计效能。对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个系统工程,无论是审计项目的确定,还是审计计划的落实和审计结果的利用都绝非审计部门一家的事,就经济责任审计三大职能(监督、鉴证、评价)的监督职能而言,必须由审计人员、审计授权人、利用审计结果的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等共同来履行。况且,目前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必须加强协调沟通,统筹安排力量,齐抓共管。并要挖掘潜力,创新思路和方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整体效能。
4.建立审计成果共享制度。如能有效地做到审计成果共享,则可以节约大量的审计力量,并且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具体工作中,审计机关经常性审计成果可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所利用。不同审计机构或审计组织之间可以相互利用审计成果,特别是在进行审计时,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审计成果,减少审计工作量。要积极推进事前、事中审计,对重点单位、重点资金大力推行事前、事中审计工作,督促重点单位建立完善资金管理制度,通过有效执行制度来预防和减少违规、违纪事件的发生。逐步将事中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紧密地结合起来,以缓解经济责任审计的压力。也可以考虑,适当扩展其它审计的范围,注意收集与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的证据,以节约审计成本,达到一审多果的效果。
5.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建立经济责任专职审计机构,并充实专职审计人员。机构设置应当“规格高、人员精”。所谓规格高,主要是指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职务要相对高一点,以便于协调工作。所谓人员精,是指经济责任审计干部队伍人员不在多,关键是要精干。要吸纳复合型人才,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政治业务素质、组织协调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抓好经济责任审计干部配备和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其能够较好地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要求。
6.加大审计决定执行的力度。审计决定的执行需要多部门的紧密协调与配合。首先,审计机关应积极争取被审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的支持和理解,促使其积极执行审计决定。其次,要加强审计机关与财政、检察、纪检、监察、公安机关等执法机关的配合。审计发现问题后,审计机关应及时向上述部门通报,联手落实审计决定。与检察、公安机关和纪检、监察等部门建立审计移交案件跟踪督促落实工作机制,使彼此在具体操作和配合上更默契。同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审计移交案件的有关文书,以有利于规范有关部门的行为,积极配合审计机关工作,确保跟踪督促落实工作的顺利进行。
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反腐倡廉,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协调、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思维,王会金,裴文英审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3-95
[2]广州审计学会审计论文集[M]广州市内部审计协会编辑出版,2005:30-52
[3]简志伟经济责任审计怎样划分责任[J]广州审计通讯,2005,(3)
第三篇:抓好经济责任审计 强化干部监督管理
抓好经济责任审计 强化干部监督管理
近年来,津市市狠抓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积极运用审计成果,在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强化干部监督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以来,共对75名领导干部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根据审计结果,提拔重用13人,降职使用4人,免职3人,另有1人被立案查处。具体做法是:
一、打基础,强力营造审计监督氛围
1、领导重视亲自抓。我市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亲自担任组长,市委分管党群副书记、纪委书记、组织部长为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审计局、监察局、人事局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部署和指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均由市委组织部发文下达。同时,对重点单位的审计,领导小组领导亲自带队进点,对重大违纪违规问题,集体研究解决。
2、成立了专门机构和队伍。一方面,强配了专职审计队伍。专门设立了领导干部任期了经济责任审计室,配备了6名业务精、工作能力强的专业精干人员。另一方面,各乡镇、街道和归口部门都配齐了兼职审计力量。建立审计项目包干责任制,并与考核奖惩挂钩,从而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推行力度。
3、完善了审计监督机制。一是建立了组织部、纪委、检察院、审计局、人事局等相关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协调部门间的相关工作。二是实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通报。在适当的范围内公布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成绩与问题,并将审计结果纳入干部任职公示内容。三是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分析会审制度。定期聘请专家为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及相关单位领导上课,讲解分析当年有代表性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并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会审。
二、强措施,全力保障审计监督质量
1、规范操作,重点明确。一是整体联动开展审计。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强了组织、纪检、审计等部门的联系,相互协助。同时,加强审计力量内部的整体联动。遇市委调整干部时,审计专兼职人员全力以赴,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审计任务,确保领导干部及时到任。二是结合实际制订了经济责任审计指标客观评价体系。从被审计对象任期内收支实现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遵守廉政纪律情况、执行财经纪律情况五大方面进行严格考核和准确评价。三是突出了审计重点。做到“三必审”:一是群众反映较大的领导干部必审;二是在一个单位工作三年以上,没有进行过经济责任审计的必审;三是工作异动的领导干部必审。
2、创新审计监督办法。一是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全程公示。审计前,将被审计对象的姓名、单位、职务及审计内容等情况通过张榜公布、电视公告等形式公示。审计后,将审计结果和 审计成果运用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强化对审计成果运用的监督。二是实施复合审计监督。不仅查处存在的问题,而且帮助被审计单位规范内部管理。近两年,在对各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共提出合理建议90多条。三是实施跟踪审计监督。对审计中发现的违规问题,不论大小,均由组织部对被审单位或个人下发整改通知书,定期复审,复审仍不合格者,追究当事人和单位“一把手”的责任。去年以来,共发出《经济责任审计整改通知书》12份,复审全部合格,有效落实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后续管理。
3、对干部任用实行全程审计监督。一是领导干部上任不接糊涂班。抓好任职前审计,使新任领导对单位经济、财务情况心中有数,对以前存在的问题大力整改。二是搞好任中经济责任审计,警醒领导干部在任不做糊涂官。每年通过安排一定数量的任中审计,加强对领导干部任职时履行经济责任的监督,对所存在的 问题及时整改。三是严把离任审计关,确保领导干部离任不交糊涂帐。坚持先审后离,并把离任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离任公示的重要内容,为正确任用干部提供依据。
三、抓深化,强化审计成果运用
1、服务干部监督管理。一是建立了“五费”档案。对在职已审计的党政“一把手”报销列支的手机话费、个人所得和单位列支的接待费等登记在册,便于今后审计时对比分析。二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出台了《津市市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津市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制度,其中,《审计成果运用办法》被《中国审计报》刊载并推介。三是加强审计结果的综合利用。把审计情况载入干部考察、考核材料,建立政绩和廉政档案。运用审计成果,教育、警醒干部。
2、规范领导干部行为。根据审计发现的问题,推行了多项针对性措施。一是实施会计委 派。2次面向全市公开招考委派会计,对市属28家重要单位的会计实行了委派。市委组织部聘请委派会计为特约监督员,对“一把手”实行财务监督。实施委派会计制度以来,全市各单位的财务“白条”现象得到根本遏制。二是坚持财务联签。推行了“三元三审”财务联签制,即变“一把手”签字报销为分管副职审批、“一把手”审核、委派会计监督审定,确保每笔报销单据真实合法。三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实行“三公”。即对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公开承诺、对存在的问题公开整改措施、对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公开评议,从而约束并规范了领导干部行为。
3、审计成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在选用干部时坚持先审后任,并充分体现出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差别。如原人事局局长在任期间政绩突出,被推荐提拔到县处级领导岗位;原地震局负责人经济上不过硬,被免职并移送执纪执法部门进行了查处。
第四篇: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根据《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对被审计对象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的时间不长,还处于初始阶段,加上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内容等多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审计实施的过程中显
现出一些问题。只有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才能加快推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一、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相对滞后
经济责任审计通常是在上级部门提出委托审计的书面指令和申请后,审计部门予以安排的一项审计工作,不同于列入年初制定的审计工作计划的审计项目,大多数属于上级或主管部门临时交办的审计事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先离任后审计,这就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并没有为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在领导干部的人事任免上提供参考依据,也就没有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二)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不高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评价被审计者经济职责的履行情况以及开展经济活动情况,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侧重的不应是被审计者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本身,而应是被审计者对问题应承担责任的界定和评价。但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通常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被审计者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和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检查上,从而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期限的跨度通常较大,被审计者任职期间单位财务会计人员发生变动的可能性很大,这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一方面,后任会计可能对任职之前的工作情况不甚了解;另一方面,后任会计可能对任职之前的工作不愿意介入,尤其当任职前的工作存在一些问题时。了解情况难,取证难也会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三)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界定难度较大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被审计者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检查,评价被审计者经济职责的履行情况、开展经济活动情况。但是,影响一个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情况的因素是复杂的,可能是由于主观原因,也可能是由于客观原因;可能是由于领导干部个人原因,也可能是由于领导班子集体原因;可能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现实的问题造成的。因此,对被审计者所应负的经济责任做出客观公正的界定和评价的难度比较大。
二、完善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完善工作计划、突出审计重点、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完善加以解决。
(一)与相关部门及时沟通,完善工作计划
经济责任审计是发生在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内、任期届满或离任时,而比较清楚领导干部任期情况的是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因此,审计机关在制定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时,应主动与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沟通,了解即将任期届满或离任的领导干部信息。根据具体情况,做好工作计划。预先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做出客观公正的界定和评价,可以为组织部门或人事部门选拔任用干部提供客观依据,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二)根据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突出审计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除了检查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外,更重要的是检查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是否在单位各项经济活动中履行了经济责任。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除了将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作为审计重点,更重要的是重点审计被审计者在任职期间所做作出的重大经济决策及其实施效果,如决策内容是否合法、决策程序是否规范、决策实施是否有效等。还应重点审计领导干部是否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政规定情况,如单位财务是否公开、单位购买活动中审批、经办是否分离等。另外,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也应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点内容,如业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等。
(三)建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要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做出客观公正的界定和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统一的经济责任界定标准和审计评价标准体系。从领导干部经济工作目标完成程度,贯彻执行国家重要经济政策情况,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及其效果等多方面建立统一的评价内容和范围、统一的评价标准,突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责任的评价。
随着审计人员经验的不断积累、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审计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建
立,我国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会逐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会更加有效。
第五篇:宿州市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
宿州市市级部门(单位)内部管理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
(讨论稿)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对内部管理领导干部(以下简称“内管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安徽省内部审计条例》、《宿州市关于推进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工作方案》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内管干部是指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市级党政部门和单位、人民团体、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企业(以下简称主管部门)管理的,负有经济责任事项的所属单位、内设机构和子企业的正职领导干部或主持工作一年上的副职领导干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内管干部经济责任,是指内管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对所在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和义务。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的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承担内部审计职能的机构,下同)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规定,对内管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
第五条
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应当依法接受审计监督。主管部门应对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管理监督,定期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对重点部门、单位和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
第六条
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与被审计的内管干部及所在单位有厉害关系的,应当申请回避。
第二章
组织协调
第七条
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加强对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推广经验,积极推动主管部门有效开展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第八条
经济总量较大或下属单位较多的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者授权单位内设机构履行内部审计职责。
第九条
主管部门应建立由部门主要领导和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内部审计人员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并为开展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人员和经费保障。
内管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实施。承担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应当遵行职业道德规范,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
第三章
审计计划
第十条
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行计划管理。主管部门应当制订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争5年任期内轮审一遍,实现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
第十一条
每年年底前,由主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拟定下一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建议,经主管部门主要领导批准或有关会议研究决定后由主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实施。
属于市委管理的内管干部,其审计计划由主管部门报市委组织部和市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
年中临时追加的审计项目比照上述程序办理。
第四章
审计内容
第十二条
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行政、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包括: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履行本部门本单位有关职责,推动本部门本单位事业科学发展情况;
2.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情况; 3.有关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 4.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5.本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
6.国有资产的采购、管理、使用和处置情况; 7.重要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管理情况;
8.有关财务管理、业务管理、内部审计等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情况; 9.机构设置、编制使用以及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 10.对下属单位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 11.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民生改善等社会责任情况;
12.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以及本人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
13.对以往审计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14.其他需要审计的内容。
(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发展情况;
2.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情况; 3.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及其效果; 4.有关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 5.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6.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以及资产负债损益情况;
7.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收益上缴情况; 8.重要项目的投资、建设、管理及效益情况;
9.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和运转情况,以及财务管理、业务管理、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等内部审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和职务消费等情况,对所属单位的监管情况;
10.履行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以及本人遵守有关廉洁从业规定情况;
11.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民生改善等社会责任情况;
12.对以往审计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13.其他需要审计的内容。
第五章
审计实施
第十三条
主管部门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组成审计组并实施审计。审计组应当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3日前,向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或原任职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遇有特殊情况,经主管部门主要领导批准,可以直接持通知书实施经济责任审计。
第十四条
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应当对被审计的内管干部所在单位进行调查了解,编制审计方案报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批准后实施。审计方案的内容应当包括:编制依据,审计的范围、方式、内容、要求,审计组成人员及其分工等。
第十五条
审计组进点实施审计时,应当召开由审计组主要成员、被审计内管干部及其所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和所属单位部门负责人等参加的审计见面会,通报审计实施安排,提出工作要求,告知审计纪律。
内部审计机构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在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公示。
第十六条
被审计内管干部和单位应该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及时提供与被审计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下列资料:
(一)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相关资料;
(二)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经济合同、重大事项研究决策和程序成效等资料,考核检查结果、业务档案等;
(三)被审计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述职报告;
(四)其他有关资料。
第十七条
被审计内管干部及其任职单位应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作出书面承诺。
第十八条
审计实施结束后,审计组应当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审计评价、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责任界定、审计建议等。
第十九条
审计报告提交主管部门前,应当书面征求被审计内管干部和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被审计内管干部和被审计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反馈意见,10个工作日内未提出书面反馈意见的,视同无异议。
第二十条
主管部门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进行审议,报主管部门主要领导同意后,出具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抄送市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办公室。
属市委管理的内管干部,审计报告除抄送以上部门外,还应报送市纪委、市委组织部。
第二十一条
被审计内管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30内向出具审计报告的主管部门申诉,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复查决定;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复查决定仍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复查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核,上一级主管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上一级主管机关的复核决定为最终决定。
第二十二条
被审计领导干部和单位存在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应当依法予以处理。
第六章 审计评价
第二十三条
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行业标准以及责任制考核目标等,在规定职权范围内,对被审计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审计评价应当与审计内容相统一,评价结论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
第二十四条
主管部门应当区别不同情况,对被审计内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当承担的责任进行界定,依法依规认定其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直接责任,是指内管干部对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一)本人或者与他人共同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
(二)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
(三)未经民主决策、相关会议讨论或者文件传签等规定的程序,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并造成国家利益重大损失、公共资金或国有资产(资源)严重损失浪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以及严重损害公共利益等后果的;
(四)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文件传签等其他方式研究,在大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公共资金或国有资产(资源)严重损失浪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以及严重损害公共利益等后果的;
(五)对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度规定的被审计领导干部作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的事项、签订的有关目标责任事项或者应当履行的其他重要职责,由于授权(委托)其他领导干部决策且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国家利益重大损失、公共资金或国有资产(资源)严重损失浪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以及严重损害公共利益等后果的;
(六)其他失职、渎职或者应当承担直接责任的。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主管责任,是指内管干部对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的下列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一)除直接责任外,内管领导干部对其直接分管或者主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
(二)除直接责任外,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文件传签等其他方式研究,并且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国家利益损失、公共资金或国有资产(资源)损失浪费、生态环境破坏以及损害公共利益等后果的;
(三)疏于监管,致使所分管部门和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问题或者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等后果的;
(四)其他应当承担主管责任的情形。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领导责任,是指除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外,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其他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七章 审计结果运用
第二十八条
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制度,审计结果应当作为考核内管干部工作业绩和实施奖惩、任免或者聘用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九条
主管部门对被审计内管干部和单位存在的问题,应当在管理权限范围内作出相应处理;涉嫌违法、违纪的,应当移送相关部门依法依纪处理。
第三十条
主管部门应当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等结论性文书存入被审计内管干部本人档案。
第三十一条
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通报制度,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结果问责评议工作,提高审计结果运用的有效性。
第三十二条
被审计内管干部和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向主管部门提交审计整改情况报告,抄送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市审计局应依法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对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进行核查。
第三十四条
各县区、开发区(园区)根据实际情况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审计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