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人类困境》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7:2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学与人类困境》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学与人类困境》读后感》。

第一篇:《心理学与人类困境》读后感

《心理学与人类困境》读后感

这段时间看了《心理学与人类困境》一书,觉得好多词都很陌生:精神分析、存在主义、建设性焦虑、神经质焦虑等。作者罗洛·梅在读大学期间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1943年,他进入美国纽约的一所研究院,拜新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为师,但后来他转向一条新的道路——存在分析,接受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作为心理治疗的基础。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它强调哲学研究的对象应是单独的个人,它所研究的一切,总是围绕着“我个人生存,或者说我个人的存在究竟有何意义”这一中心问题。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总是把个人放在社会联系里,强调个体面临的困境,以及个体面临困境时产生的焦虑病苦、孤独、空虚等情绪体验。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认为人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个人的价值完全取决于自已的自由选择。

书中的有些章节我反复阅读,试图能更为清晰地理解。例如p14:人类的困境就是如此,它源自于人们同时将自己体验为主体与客体的能力。对于心理学、治疗以及令人满足的生活来说,两者都是必需的。

我试举3个例子来理解:

例1:心理咨询师给患者做治疗。

主体:在心理治疗中,将自己看做主体,将患者看做客体,这样的话就无法与患者产生共鸣,无法体验到他正在体验的东西,无法理解他的话语。

客体:为了理解他人的语言,我们需要有进行主观移情的能力。也就是把自己当做客体,把患者当做主体。我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体验,比如患者坚持二乘以二等于五,那么我不会想他得了哪一种精神病,而要去探究这样的坚持对他的意义。

困境:每个人都具有同时将自己体验为主体与客体的能力,不断的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寻找平衡点。但要理解我们所憎恨的某个人是很困难的。在做心理咨询时,把自己当成客体,体验患者的体验。把自己当成主体,我站在他之外,不能一心想着他的表达是多么奇怪与毫无意义。而且我还要考虑他是否需要住院治疗,以及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做才是最好的方法。寻找平衡点的过程与能力就是人类的困境。

例2:一个初中生,一天晚上作业做到十二点,早上六点钟起不了床。

爷爷:不能随便迟到,经常迟到给老师带来的印象很差,怎么困都要去上学。

妈妈:孩子一定很困,上学去会难受,身体发育受影响。所以想睡就多睡会吧。

爷爷把孩子当成了客体,妈妈把孩子当成了主体。

困境:平衡点怎么确定?

例3:老师在给孩子上课。

主体:老师把自己看成主体。我在给孩子上课,如果我意识到我是在完成这个任务,在看到这些孩子不认真听,我就会心生抱怨,愤怒。我那么认真的准备了课件,口干舌燥地给大家讲课,你们居然不领情!

客体:老师把自己看成客体。给孩子上课时意识到我在利用这个场合提高自己表达能力和检验自己表达方式和内容,而不是为了完成上司派给我的任务以此得到我的薪水,我会很温柔的看着这些不是很认真听的孩子,对他们和这个任务心存感激,同时有点点的抱歉(他们不认真听,不得不承认跟我说得不能引起孩子共鸣有关,但是我不说愧疚,因为我也认同自己的不完美,不过分苛责自己,我允许自己慢慢变得越来越好)

困境:我们把自己当做是主体时,那么我们会觉得作为主体的我们是能掌控作为客体的自己,掌控自己的意志行为情绪情感,我们有能力把自己当做客体,把自己做为操作对象,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不断的改造自己鞭笞自己,把自己改造成理想中的我。

读了这本书之后希望自己对待自己的态度和对待别人的态度有所改变,让自己的思维方式从比较、否定走向理解、发展(理解自己、他人,发展自己、他人)。

第二篇:心理学研究的困境

心理学研究的困境(4大困境)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复杂性所造成的困境

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而正是这门年轻的科学正在研究着“即使不是世界上最复杂也是最复杂之一”的课题。

1.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学问,一般教科书将其研究对象定义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而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构成,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相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绝对的客观对象,而是掺杂着主观因素的经验,这是不可共证的,是人的自我觉察和感受。人的这些主观经验是不可能被量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诸如情感、动机、愿望、兴趣等等。” [2]也就是说,人不同于物,人的心理是非实体的,你无法通过仪器去直接观测而只能通过特定的方法去间接推测;人的心理又是动态的,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处于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中,在这一过程中,人是能动而非机械的,是能自我选择而非被动决定的。同时,研究人的心理必然要涉及到人性和人的社会性问题,这是人的研究与物的研究根本区别所在。有学者提出,人性是构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因为“人性意味着人的存在依据和人对终极的关怀”。[3]

但西方主流心理学(即实证心理学)无视心理现象的特殊性,片面追求心理研究的客观化和精确化,结果使得心理学研究消解了人性,人的研究异化为物的研究。最典型的代表是行为主义,华生为了将思维、情绪等内隐的心理活动解说成一种可观测的量化行为,竟然认为思维是全身肌肉,特别是喉头肌肉的内隐活动,而情绪则是内脏和腺体的一种“模式反应”。在行为主义的解释体系中,绝对避免使用“感觉”、“体验”、“意向”等描述内在心理过程的术语,而只用S-R、反应频率的增强或减弱等来描述人的行为反应,这样人无异于一架受外界刺激操纵的机器,冷冰冰的丧失了人最可贵的人性。而现代认知心理学也未能摆脱将心理研究异化为物的研究的倾向,反映在认知心理学将人脑与计算机类比,试图建立各种看似精确实则机械的认知模型上。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科学主义心理学把人“看成是较大的白鼠或较慢的计算机”,是对人的非人化处理,漠视了正常人的心理特性和巨大的精神力量。[1](P64)这种批评是符合事实的。

2.心理的生理机制的复杂性。要想研究心理,必须深入、透彻地探索心理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虽然目前脑科学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但由于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够成熟,距离真正解开这一“科学黑洞”之谜还很遥远。退一步说,即使脑的机制研究透彻了,但生理基础不等同于心理反应,毕竟心理是非物质的、无形的,如果人的心理和行为都可以被还原为分子和化学运动,还有“人”的真正存在吗?因此,心理学研究不能仅仅借助于还原论,而应进一步寻求心理反应与生理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但以目前的技术支撑而言,这种探寻决非易事。

3.环境影响的复杂性。环境对心理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也是纷繁复杂的,家庭、学校、社会阶层、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纵横交错、变化万千。

总之,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的复杂性以及环境影响的复杂性,使得心理研究比起其他科学来说,有更多的困境和更大的挑战性。毕竟认识人类自身的规律比认识人类以外客观世界的规律要更加步履维艰。

(二)心理学研究范围宽泛性所造成的困境

心理学研究人心理的方方面面,对此科克曾发出感慨:“在原则上心理学的领域也太宽阔了,不能为任何单纯的方法论或理论的体系所包揽,因为它包括从感觉到精神病的每一件事物”,“它的领域太广,不能成为一种完整的学科”。

[4]由于心理学研究范围非常宽泛,使得每一位或每一组研究者各自“恪守一小快阵地,从事小作坊式的工作,所得的成果彼此间很难沟通与交流”,[1](P6)由此也造成了学派林立,各学派的研究领域、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概念界定、理论体系各不相同,甚至连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不稳定的。

虽然目前理论心理学界一直在谈论心理学的整合与统一,但心理学的分裂趋势仍在继续,最明显的事实是,在各种层次和主题的心理学学术会议中,关注不同问题的研究者之间越来越感到“无话可说”,交流时缺乏共同的“语言平台”,相互之间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形成了一种“集体自言自语”的局面。据《心理学年鉴》统计,心理学所涉及的分支学科达100多个,仅“心理治疗理论”就有400多种不同学说。所有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心理学的混乱,而这种混乱在某种程度上与心理学研究范围包容性太大有关。正因为心理学研究范围过于宽泛,科克建议“心理学”应被“心理学的研究”所取代,后者更倾向于接纳多元论,承认心理学存在不同派别和分支领域,不必要求这些派别和领域达成统一,因而也不会预先肯定或否定某种特殊的取向和方法。

(三)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待变革的困境

一门科学的存在,必须有其方法的支撑;一门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必须依赖于方法上的突破。心理学也不例外。

正如前提到的,主流心理学一直以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为参照样板,坚持科学主义取向和客观化倾向。概括地说,科学主义(即唯科学主义)主要有三大特点:

1.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实证主义有两条基本的方法论原则:经验证实原则和客观主义原则。经验证实原则认为,一切知识均来自于经验,只有被经验证实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由此也决定了“科学所讨论的问题只能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凡能以经验证实或证伪的问题就是科学问题,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的,是没有意义的非科学问题。”[5]客观主义原则要求心理研究必须摆脱哲学思辩,重视观察与实验等客观方法在心理研究中的作用。

根据实证主义的两条原则,人们不禁要问:心理学研究的结论真的全都能被经验证实吗?不能被证实的就一定是错误的吗?在关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中已经论及,人的心理不是绝对的客观对象,心理活动是一种主观经验,很难象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客观经验那样符合可操作性和可量化的要求,如果一味要效仿自然科学的做法,追求绝对的实证,其后果必然是将充满灵性的心理现象演变为一堆方法和程序的集合。

2.坚持价值中立说。科学主义心理学主张科学只研究事实、知识,即回答是不是的问题,不研究价值、意义,不回答该不该的问题。也就是说,科学主义假定,价值观念不影响科学观察和实验研究,研究活动应该是客观的,研究者应该是超然的、不带价值判断的。

但心理学家的理论真的能摆脱其哲学观、人性观、价值观的影响而保持中立吗?以心理治疗理论为例,每一种治疗理论的提出都是建立在理论家对人性的理解之上的,如弗洛伊德认为人性中充斥着非理性的欲望和本能,而罗杰斯则坚持人性是向善的、是可以信赖的,由此两位心理治疗家所提出的治疗理论和治疗方法也就大不相同。另外,在心理观察和实验中,心理学家真的能完全保持客观吗?对此,科学哲学家波普(Popper.k.)早已指出,理论先于经验观察,因为研究者总是以一种预想的理论去观察事物,观察中浸透着理论。从这两点来看,价值中立的原则在心理学中是难以成立的。

3.坚持方法中心主义。科学心理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权衡中,选择了方法,认为科学研究关键在于其方法、技术和程序,而研究的问题倒在其次。“方法中心”暗含着这样一种认识,即只要方法完美和精致,无论研究的问题和结论是否有价值,都不会受到质疑。而且实证主义者为了方法而方法,习惯于在方法的限定内选择那些可操作和简便的研究对象,这样做必然要舍弃许多心理学本应研究的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苛费尔认为:囿于方法的追求或者说借助于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方法而取得合法性的心理学的现代模式,在解释、理解、透视人的心理和行为方面是幼稚可笑和虚弱无力的。[1](P42)对此,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曾撰文《平话心理学向何处去》,指出:“对方法论的制度化,我也特别强烈的反感。因为我认为这样就会窒息许多有益的实践。就是因为方法论的制度化,只要用某种实验方法,好象结果就必然是科学的。心理学的对象本来内涵复杂,如果用某种方法来限制它,结果当然会扼杀心理学的生机。”[6]

无视心理研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盲目坚持单一的科学主义取向,摒弃一切整体性的、主观性的“非科学主义方法”,其结果必然使得心理学研究显得细琐而无关宏旨,理论显得深奥而远离生活。在心理学百余年的发展中,忽视心理研究的特殊性,盲从实证主义原则并将心理研究的创造性拘束在单一的方法学规定中,是心理学家们所犯下的最大失误。这也是造成当今心理学困境的主要根源。

(四)理论心理学的研究明显滞后的困境

理论的建构对任何一门科学都是极其重要的。恩格斯曾指出,科学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材料和具体事实之后,必须要经过理论思维的抽象和综合,这是科学发展无可避免的一个阶段。而心理学恰恰在这种阶段,需要理论心理学发挥它在理论思维方面的优势,将大量的实证材料和分割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和整合。

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在回顾与反思心理学一个世纪的历程时,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只注意琐碎的实证研究而忽略系统的理论建构,是造成心理学缺乏整合、四分五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证主义方法论极端排斥非经验的研究,蔑视理

论思辩,但科学哲学的研究表明:“经验研究在科学进步中的作用被以往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大大高估了,我们许多人现在都愿意承认科学工作的范围要比经验工作大得多,也就是说,有许多工作等待着扶手椅上的心理学家的理论思辩和研究(即理论心理学家)”。[5]

以上讨论了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困境,其中研究对象的复杂、研究范围的宽泛是心理科学自身特点所引发的困境,而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的问题则是这一学科在发展中出现的偏差,这种偏差是可以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而逐渐克服的。而目前心理学发展呈现出重视理论建构、重视科学主义方法与人文主义方法相结合、以及变方法中心为问题中心的趋向,正是对自身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偏差的反思和克服。

第三篇:《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

当前,心理健康受到特别的重视。心理疾病极大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甚至威胁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心理问题长期积累,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绝对不容忽视。尽管在当今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医疗有了足够的保障。在全民健身口号的带领下,人们的身体越来越好,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延长。然而在这些光鲜的背后,心理上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而老年人不断延长的寿命背后是逐渐凸显的寿命问题。因此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专门的探讨。

在《心理学与生活》当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绘出了心理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举动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探讨。这有助于在研究这一类的课题时,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之后,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他们是否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同时这本书中对于如何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不良情绪保持身心健康都有详细的讲解。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应如何惊醒有效的治疗,走出心理误区,继续健康的生活。这本书给出了很好的指导。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采取相关措施,帮助老年人尽快从心理疾病中康复过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安度晚年。

《心理学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课题研究,它是的原本一些年以理解的理论性问题转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变得浅显易懂。方便更好的运用书中所讲到的一些东西同现实世界生活相结合。更好的去关注老年人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并找出其中的根源所在,从而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我们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更加明白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是时时刻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生活中,实现将抗的人生!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2

接触开始学习心理学时,才发现,心理学并没有所想的那么强大、并不能无所不知,但是,生活中处处充满的心理学的实质,你的感觉、记忆、情绪、想像……等等这些都与心理学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既然想要更好的了解这么学科,那么课外书肯定必不可少。

我选择《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来阅读是经过自己的考虑、调查的。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心理学入门的“教科书”,因为这本书比较适合初涉心理学的人,它把心理学的内容实质与生活中的人和事相联系起来,所以这本书也是广受好评,但是这本书有点厚,我也是瞎翻阅,看到感兴趣的栏目就了解了一下,就忍不住来写书评了!

《心理学与生活》揭示的其实是世间万物的产生必有其原因,只有找到根本的原因,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开始明白效率的重要性,某天的过量工作势必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厌烦,不知不觉就会抵制这样的工作,所以做事情不可以心血来潮,需要究原因、有计划、有方法、高效率地完成。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这样的东西,都等待着我们去开掘。

除此之外,我认为不能将这些学习到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仅仅停留在恍然大悟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我们学习心理学最本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为教育教学能够更好的开展。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把心理学的实质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

最后,一句好的摘抄分享一下——“好心情才会有好风景,好眼光才会有好发现,好思考才会有好主意”。人生如水,是平静,亦或是激涌,这个由你自己来谱写。所以,我们更需要了解心理学,了解这个与生活无限贴近的学科,正是因为有了心理学,世界才会如此多姿多彩!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3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曾经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一定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己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子,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可以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应该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4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第四篇:《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刚拿到《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厚度所震惊,心想这么厚的一本书得有多少难懂的理论知识要去理解啊!但我刚翻了几页就发现,它和我想象的那种艰深晦涩的学术著作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由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所著的《心理学与生活》是一本优秀的、经典的心理学教科书,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是心理学基础教材中第一品牌书。被美国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而且,这本书的中文译本是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8位教授通力合作,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兴趣各选取一部分,精心翻译而成,从而保证了中文译本的质量。接着往下翻,就可以看见很多五彩斑斓的图片,有人体组织图、染色体图、著名的心理测试图等等,顿时感觉趣味横生。最后细看每章的内容,会发现首先这本书的排版方式和普通图书不一样,它是将每页纸分成左右两大部分,一改以前的阅读习惯,同时在内容中穿插了大量的现实案例与图片,不仅增强了趣味性与可读性,更重要的是这样真正把握住了本书的灵魂——时时刻刻将心理学与生活相联系,将心理学运用于生活,改善生活。本书内容详实,共分为18章,我将详细谈谈我最感兴趣的一章——第十二章 动机,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切身体会来详细解读由肖健教授翻译的这一章。

动机(motivation)是一个概括性的术语,是对所有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过程的概括。这个词语来源于拉丁语movere,意思是“趋向于”(to move)。所有的生物有机体都会趋向于某些刺激而远离某些刺激,这是由它们的喜好和厌恶觉得的。动机理论不仅解释了每个物种包括人类的一般性的“运动”模式,而且也解释了每个物种中各个个体的喜好和行为。我们通过考虑用动机去解释和预测物种和个体行为的不同方式来对动机进行分析。

心理学家之所以采用动机这一概念,有5个基本目的,我认为这些目的阐述了动机概念的作用从而让人们意识到动机的重要性,也让更多的人去研究探索动机。基本目的有以下5点:

1、把生物学和行为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人的体内有复杂的内部机制来调节身体的机能从而帮助自己生存。有机体的行为不是凭空偶然发生的,导致其出现是有特定原因的,可能是生理方面的,也可能是心理方面的。因此,当有机体特别是人类出现某些不寻常的行为时,不能只发表观点而不去探索解释,了解其缘由。另一方面,将人的行为与生物学联系起来,有助于将人真正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正视人的七情六欲,科学而人性化的解释人的行为,有助于突破传统旧道德的束缚,探索人道主义的新内涵。

2、解释行为多样性。当情境恒定(如相同的能力、技能、经验和机会)时,心理学家就会用动机这一概念来解释人们操作的差异。有了一系列合理科学的解释后,会帮助行为人本身了解自己,不至于一直处于迷惘恐惧的状态,也能让人们更加宽容的对待同类,对待自然。多样化的世界才是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未来世界的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3、从公开的行动来推断内心的状态。人们总是用可能发生的原因来解释某种行为为什么如此发生,这种规则同样适用于自己的行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很多微妙的信息都是通过细小的行为来传递的,比如眼神、微笑、小动作等等。如果能很好的“察言观色”并及时对其作出反应,这将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医生也非常需要很好的掌握这一技巧,同理,在案件侦查、商业谈判等活动中,这种“读心术”有很大的价值。

4、将责任感赋予行动。个人责任假定内心的动机和能力控制人的行为。正常情况下,人们的行为是受内部心理控制的,因此每个人的行为要自己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很好的约束了不良行为的发生。但当出现下面的情况时,人们是可以不负责任的:(1)他们没有故意导致负面结果的出现,(2)外部力量足够大,能激发产生某些行为,(3)行为受到药物、酒精和强烈情绪的影响。因此动机理论必须能够区别导致行为产生的不同潜在原因。

5、解释逆境中的意志。心理学家研究动机的一个终极原因就是为了解释机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坚持把行为继续下去。动机使得人在精疲力尽了也要按时工作或学习,动机帮助人们坚持比赛并把人的能力发挥到极点,即使当输了或意识到自己不会赢时仍如此。

通过以上5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心理学与生活千丝万缕的关系,心理学研究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心理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本书第十二章接着详细探讨了三种动机,这三种动机从不同的方面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而且每种动机其生理和心理因素起作用的程度不一样。它们就是饥饿、性和个人成就感。我将详细介绍一下动机理论对性行为的解释,特别是同性恋。

对性的研究一直充满争议,在中国尤其如此。因为在中国,性从来是可以做而不可以说的,它是人性中一个小小不言的弱点,是人人内心阴暗的角落中隐藏的一个“肮脏的”小秘密。如今,性学要把这个肮脏的小秘密用学术的语言堂而皇之地说出来,于是,作者和读者就都有了一种别的学科所没有的尴尬。这段话来自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最著名性学家——李银河。确实如此,20世纪60年代,即使是在开放的美国社会,研究人员对性行为的探索还止步于动物,对人类性行为的研究还属于禁区,同性之恋更是不被接受。但马斯特和约翰逊打破了这个禁忌,他们通过实验条件下的直接观察和记录进行中的人类性行为所产生的生理改变,使人类性行为的研究合法化。最近,这段历史被拍摄成为电视剧,重现当年他们遇到的种种困难与挑战,也为了纪念他们突破性的创举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揭开了一直蒙在性上的神秘面纱。在中国,青少年的性教育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很多教师对此讳莫如深、极力回避,这也是导致青少年性犯罪的主要原因。积极的性教育不仅可以让青少年更加了解自己,了解异性,也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尊重他人,因此,家庭、学校、社会都要努力寻求一种恰当的方式进行性教育。性不是病态,不健康的看待性才是病态。

如今人们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比以前有所缓和,这让很多男女同性恋者有“透露”实情的愿望,这就表明他们已经朝消除社会敌对状态

迈出了第一步。有研究指出,当人们确实了解到有人属于同性恋者的团体时,他们对这些男女同性恋者的态度就不会十分否定;实际上,从总体上来说,一个人认识的男女同性恋者越多,他的态度就会越肯定(Herek、Capitanio ,1996)。由此可见,不了解才会导致误解,对于现在的社会可能就需要让人们更加了解导致同性恋的原因——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这让我联想到曾经看到的一个发人深省的短片,里面的世界从一开始都是同性恋,家庭里的妈妈是男人或者爸爸是女人,突然一个女孩爱上了一个男孩,由此遇到各种批评甚至迫害,这让我们学会试着换位思考。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宽容,人们会用更开放的心胸接受不一样的生命。

当我看完第十二章的时候,觉得对饥饿、性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比如对待节食有更加科学的看法,因为限制性饮食者在心理健康受到威胁时更容易暴饮暴食,也更加能接受同性恋者。也许这些收获还很浅显,但是确实改变我的一些原有看法,因此感觉很有收获。《心理学与生活》还有很多的内容值得仔细咀嚼,为了更加了解他人、了解自己,我将慢慢循序渐进的品味这本著作。

王慧133197

第五篇:《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导语:日前,该书第16版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18位教授、副教授参与翻译,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并被列入“教育部高等教育学校心理学教学知道委员会推荐用书”。这本书除了作为教材之外,因其贴近生活、深入实践的风格,使它成为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和理解人性、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通俗读物。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心理学到底是做什么的呢?心理家们说,他们的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听上去有点玄,不是吗?还是举个例子吧。

人人皆知美国曾经存在着种族隔离。在改变这一状况的历史进程中,心理学家也发挥了作用。肯尼思“克拉克,在美国最高法院作证时报告了他对一群黑人儿童进行的研究,表明种族隔离对黑人儿童造成了严重心理伤害。最终,最高法院判定将黑人和白人儿童分隔在不同学校就读是非法的。

这个例子来自《心理学与生活》,一本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科书。

什么是“好的教科书”?该书的作者说,他们的目标是“写一本学生喜欢读的教科书,他们可以通过它学到心理学众多领域中激动人心的和与众不同的内容”,“使之成为当今心理学的最新的、最准确的、最能被理解的论述”。

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可是不低。我不知道中国教师写教科书时是否心里想着学生,是否敢如此“高标准、严要求”,是否肯在结构、体例上下那么大的功夫创新。

套句中国的老话“功夫不负苦心人”,我想他们的目标是达到了。《心理学与生活》已经出了16版,成了普通心理学的经典教科书,而且也成为普通人了解心理学的极好读物。

我非常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让心理学从象牙塔来到你的身边。看看这些题目吧:“生活经历如何影响你的脑?”“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记忆研究怎样帮助你准备考试?”“你的人格会影响你的健康吗?”“群体如何影响决策?”“人们为什么要加入教派团体?”———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还有“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它们好似一团香饵,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地。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请带上一个巨大的空行囊,跟着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踏上旅程,去学习这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吧,相信你会满载而归。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对于大学的生活,我们都曾有过着那么强烈的渴望,那么美好的憧憬。以往一切都只能说明过去,我必须接受眼前的一切,开始新的生活。大学生活将会是一段全新的生活,每个人站在起点上都要自己决定未来。谁都有可能成功,谁都有可能遇到坎坷,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只有自己才能使一切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

或许我们正为进入大学而沾沾自喜,也许我们正为过了学生会的面试而庆祝。但想到以后的路还很长,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压力和挑战。现在的虚度或许我们还很满足,但真正让我们再回首往事时,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伤感和悔恨。死亡,一个可怕的字眼。但它却是非常现实的。我们如果一味的沉沦和堕落,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无尽的黑暗和可怕的死亡。我们正直青春年少,大好的机遇等着我们,只要我们掌握现在,做到问心无愧,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去悔恨的了。我们一定能迎着大浪勇敢向前,踏着坚实的步伐永往向前,胜利的明天在等待着我们!心理学与生活读书笔记 大学生活是缤纷多彩的,你可以参加各类社团,可以出去爬山野炊旅游等,心情好时还能邀上几个老同学一起出去聚一聚,就这样我慢慢地爱上了这种生活,喜欢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享受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领域;喜欢拎上小包,挎着同学漫步街头感受城市的繁华,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喜欢和室友们坐在一起闲聊,谈理想谈未来,诉说自己的伟大抱负;更喜欢感受自己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那种无比的充实,无比喜悦的心情。

当然大学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轻松自在,也还有着其紧张的一面。看着身旁匆匆而过,为英语过级或是其他证书忙碌的师兄师姐们,我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不断努力,不断拼搏。前途是自己的,自己不努力谁也帮不了,高中时老师就一再告诫过我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希望当我划过大学天空后,我能大声对自己说:“我无悔!”然而在摸索中我渐渐明白,大学的学习贵在自觉,大学的生活也得要靠自己计划。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围。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从求知中获取快乐。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所以,认真学习心理学非常重要。

下载《心理学与人类困境》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学与人类困境》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 “生活中的心理学” 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埃里克森曾说过,“心理学有个短暂的历史却有着漫长的过去”。 心理学古已有之,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但是真正把心理学提......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二心理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心理学。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

    《走出困境》读后感

    《走出困境》读后感 摘要:这本集子里的六十篇心灵小品,分为六章, 一、在事业路上跌倒了,别气馁!站起来,没有什么不可能克服„„ 二、残疾厄运缠身,不灰心!有信念,奇迹自会出现„„ 三......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五篇材料)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合集5篇)

    《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所写的一本关于心理的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心理学的......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通用)(5篇)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通用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理学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