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其嘉老师《客体关系》听课笔记(下)

时间:2019-05-12 07:2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施其嘉老师《客体关系》听课笔记(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施其嘉老师《客体关系》听课笔记(下)》。

第一篇:施其嘉老师《客体关系》听课笔记(下)

施其嘉老师《客体关系》听课笔记(下)

七、过渡性客体

有的研究者从照顾者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产生了一些名词(足够好的母亲等)及理论。

儿童如何内化好的母亲,中间的过程是怎样的?有投射、认同等等,现在讲过渡性客体。小孩子为何吸吮手指么?吸吮手指的动作与吸奶的动作类似,所以即使没有奶汁,但是动作让儿童感到,妈妈还是跟他在一起。

过渡客体的意思:

1、过渡:替代客体,暂时替代,作用时间不长。这个客体让她感觉到母亲好像还跟他在一起。

2、携带方便。

施老师举例:一对美国夫妇3个月开始让婴儿单独睡,6个月随着思维发展孩子基本上内化客体。

枕头、毛毯等,都能成为过渡客体:真实的存在、“暂时替代”,便于携带。另外这个也能证明是不同于我的客体。过渡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把周围的东西拿到嘴里,进行尝试。过渡客体有利于思维的发展。

孩子在分离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焦虑,他就会思考,妈妈什么时候回来?这时,如果妈妈慢慢解释,妈妈不是不要你,妈妈下班就回来了,反复的说,孩子就理解了,而这样也慢慢有利于思维的发展。个体与客体发生联系,就是情感互动、交流的过程。

过渡性客体的表现:玩具、奶瓶;玩具;动物(虐待动物与早年被抛弃可能有关); 由于过渡性现象,兴起了几个产业:

1、安慰嘴。喜欢时吸,不喜欢时咬、扔、丢。

2、玩具业。金刚、机器猫,都有很多功能,战胜困难。这都是把它内心的多个焦虑外化。毛绒熊。

3、与过渡性现象有关的:有过渡性客体还不够,抱在手上,吸在嘴里都不够,要玩起来。比如沙盘游戏。在孩子心目中,都有一个对立的现象,好人,坏人等等。在他游戏中,也是好人战胜坏人的过程。几乎幼儿园的游戏,都是这样一个主题,体现内心的焦虑:躲猫猫、警察抓小偷。大人知道了这个,会更关注到这一点。

4、儿童故事。把游戏、行为变成思维性的。给孩子讲故事。

故事的规律:可以有稳定的客体,希望养成好的仪式。比如:当你要跟他告别的时候,他意识到这只是告别的仪式,妈妈走,还会回来。这样来做。每晚讲故事,讲,狼妈妈出去了,关上门,后来又回来了。

另外一类故事是鬼怪。鬼怪的故事,是把孩子内心的东西,通过故事呈现出来,当你讲到害怕的地方,他捂住耳朵说,不要讲了,但是一会儿就会让父母给继续讲。这样一方面是在呈现,一方面也是在应对。中国有很多类似故事表达了历史和潜意识。

过渡客体,是思维形成过程——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中间区:就是当客体不在时孩子是如何去想象和客体在一起,这叫中间区,这其中是一种思维的发展。在“妄想”的基础上产生精神病性的“幻想”、“错觉”。在这些幻想错觉中产生了许多重大的产品--如神话传说(无法解释自然现象)、童话寓言(通过这些可以研究一个民族的焦虑发展历史)、还有最高级的形式是——小说诗歌绘画艺术。思维是情感的附带产物,情感稳定这思维发展的好。让孩子保持一定的焦虑,当与之保持稳定的情感链接,这样有利于他的思维发展。

防御机制:否认、躯体化、吸吮动作是一个过渡性客体的过渡性现象,吸的时候想象母亲和自己在一起。当吸成为咬的时候就不是过渡性客体了,在其内心里变成了客体。攻击行为已经产生,不能针对到客体只有朝向自己,心里防御机制里叫做攻击朝向自己。孩子有的重复行为比如老是去拉窗帘等,母亲不要去强化。细致的母亲是关注,而不要让自己的动作太快去干预孩子的行为,这样孩子可以自己得到探索的机会。

还有的母亲把孩子紧紧抓住不让孩子有自主行为,这样也不好。

孩子内心冲突比较大、游戏比较简单(用手操作)、不死的特征,可能会使孩子陷入游戏不能自拔。

依赖和成瘾区别很大。游戏一般是依赖。

八、个案督导

防御机制:否认、躯体化。

见诸行动-跟治疗师发展关系:

投射性认同—我以为你会不来了,治疗师我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出去——我没有人要

治疗师表现——第一,不治疗了-我想的是对的;第二,继续治疗—治疗师感觉挫败。

成熟性防御机制——来治疗,参加被社会所认可的社会交往活动。

眼神——为什么看我?自恋防御机制中贬低或关系妄想;

描述性诊断:依赖性人格。动力性诊断:二元的共生的阶段

首先看来访者的症状:

1、失眠。

2、社会功能还好,同学关系,学习成绩很好。

3、治疗中的沟通与表达。

4、治疗关系:医患关系清楚。这个来访者与咨询师界限清楚,但与妈妈界限不清楚。

5、防御机制:防御机制相对成熟。有合理化:既生瑜何生亮。还有自恋。

第一个案例的诊断是在神经症水平。在缺陷水平。需要更多的支持和陪伴,做长程的,儿童的指导;

第二个案例诊断是在神经症的冲突水平。这个是青春期的指导,相对不长程。

2、症状的意义:失眠。什么情况下会失眠?

失眠分为:

(1)条件性失眠:有原因--换地方,明天考试;非条件性失眠:

(2)没有原因---喝牛奶什么都不好用。老年人容易失眠,可能是器质性的。失眠反应了焦虑,对客体不信任。在临床考虑,要考虑常见与多发原因。该来访者主要是青春期焦虑,青春期的主要问题是性问题。

青春期必问三个问题:性、关系、自我认同。

1、关于性:妈妈利用过了儿子来抵抗丈夫,也利用过了自己的孩子来性方面的满足,在症状上是小孩子失眠了。青春期的孩子还和妈妈睡一起,敢不敢自自慰?连自慰的地方都没有--目标很明确,妈妈和孩子分开去睡,解决办法。过妈妈做行为上的规范。

2、导致的问题与性无关,是分离的内疚感,因为妈妈没有办法与孩子去分离,那么孩子接受到的妈妈传递来的信息,使之有分离的内疚感。这个是需要长期做咨询治疗的部分。强烈的分离和内疚感。去探索它自己有没有和妈妈分离的能力,然后也要和妈妈去谈。

用现实的问题比如谈了女朋友或者离开家庭也就解决了,假如这个孩子自我功能还可以的话,那么不一定要搞这么长时间的咨询,一些短程的治疗就可以解决。

三、设置方面的问题

1、告知治疗费用将要上调了,则要求频率增加。改变咨询频率费用的设置相当于做手术时要改变消毒的范围了。建议在事先约定的时间里不要去改变设置。

2、改变咨询次数有没有意义?

他是为了满足婴儿的心理?还是对治疗真的有所需要和帮助?该案例中自我功能还是可以的,所以不建议改变次数和频率。

3、十二次之后,为什么态度不一样了?是因为设置改变了。

九、与学员的交流

离婚、搬迁、出国,重要关头不宜给指导,不宜帮做重大决定,或者他处于非常抑郁的状态也不适宜考虑离婚这样的问题。

„„„„„„

下载施其嘉老师《客体关系》听课笔记(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施其嘉老师《客体关系》听课笔记(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