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届高三命题作文的审题训练1
2012届高三作文审题训练(命题作文)
一、探究寓意法
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很多困难和障碍。有的来自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有的来自我们自己,比如我们自己偏信的所谓的传统、经验和习惯。这些困难和障碍捆住了我们前进的手脚。请以“生活的绳索”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过程:
① 关键词或句:
② 中心意思:
③ 提炼观点:
请思考:绳索比喻什么?()
A.自信、宽容、勇敢、坚强、乐观
B.贫穷、卑微、丑陋、渺小
C.困难、障碍、挫折、失败
D.名利、贪欲、嫉妒、偏狭
E.传统、习惯、经验
方法指导:思考题目中关键词的比喻义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如果我有两块面包,我一定用一块去换取一朵水仙花.” 请以“我心中的水仙花”为题,写一篇文章.审题过程:
① 关键词或句:
② 中心意思:
③ 提炼观点:
请思考:面包和水仙花的寓意
面包的特点:
水仙花的特点:
【审题方法总结】1.化虚为实,以情理为文(找出本体)
2.必须找到喻体和本体之间合乎逻辑的相似点。
3.借助材料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
【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不吃粗粮了,他们认为粗粮口感差,吃起来费力,他们忽略了粗粮中含有细粮缺少的营养成分。其实,不吃粗粮,是导致现在很多人身体处在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之一。当然,长期过食粗粮也不好。生活中,很多事也是这样。印度古谚:“人要吃些粗粮。”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要吃些粗粮”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过程:
①关键词或句:
② 中心意思:
③ 提炼观点:
思考:粗粮和细粮的差别。
二、增补信息法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
【例4】2008年高考作文(湖北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过程:
① 关键词或句:
② 中心意思:
③ 提炼观点:
思考:在题目中增补什么信息?
三、寻找“题眼”法
所谓“题眼”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例5】
2007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题目: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注:(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2)不得抄袭。
审题过程:
① 关键词或句:
② 中心意思:
③ 提炼观点:
四、以问领想法
“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例6】
2008年高考作文(重庆卷)
题目:《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过程:
① 关键词或句:
② 中心意思:
③ 提炼观点:
【例7】
题目:请以“走出这个圈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审题过程:
① 关键词或句:
② 中心意思:
③ 提炼观点:
五、化意为象法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
【例8】
2006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题目:“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
(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过程:
① 关键词或句:
② 中心意思:
③ 提炼观点:
【例9】
题目:请以“考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过程:
① 关键词或句:
② 中心意思:
③ 提炼观点:
六、一分为二法
“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
【例10】
2008年高考作文(江苏卷)
题目: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欢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一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过程:
① 关键词或句:
② 中心意思:
③ 提炼观点:
【例11】
题目:请以“弯曲”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过程:
① 关键词或句:
② 中心意思:
③ 提炼观点:
针对命题作文题,我们还要注意几个基本点:(1)要善于咬文嚼字推敲词义,仔细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不仅要了解题目的本义、字面义,还要进一步理解某些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见“探究寓意法”)双关义、特指义等。(2)命题作文对现实的针对性较强,因此,我们审题立意要联系联想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热点等)。(3)命题作文一般各种文体(除诗歌外)都可写,但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文体。我们运用以上方法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时,可几种方法综合灵活运用,不可孤立地去硬套。
第二篇:命题作文审题训练
高考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近几年,高考命题作文题形成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形势,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譬如2006年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天津卷的《愿景》等;2007年江苏卷的《怀想天空》、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湖南卷的《诗意地生活》等;2008年天津卷的《人之常情》、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湖北卷的《举手投足之间》、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浙江卷的《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江苏卷的《好奇心》、广东卷的《不要轻易说“不”》。以上所举的这些高考命题作文题让我们感到高考命题作文已经和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命题类型】
(一)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词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词或者是词语。如《尝试》《肩膀》《眼光》《季节》等等。2.短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北京的符号》《留给明天》《怀想天空》《诗意地生活》。3.句子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想握住你的手》《有句话常挂在嘴边》《提篮春光看妈妈》《我能》。
(二)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两种类型:
1.完全式命题作文 :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
(2007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1.题目自定。2.文体自选。3.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不得抄袭。
2.材料式命题作文
2007年江苏地区高考作文题为: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紧密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望。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三)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观点型命题作文: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今年花胜去年红》《人生处处是考场》《必须跨过这道坎》《创新需要坚持不懈》。
2.论题型命题作文 :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割,如北京卷的《说“安”》《谈意气》《对春夜喜雨的不同评论》《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酸甜苦辣说高考》。
3.寓意型命题作文 :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门》《路》《考场》《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水》。
4.关系型命题作文 :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人与路》《树木 •森林•气候》《一步与一生》。
一、探究寓意法
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典例精选】 2006年高考作文(辽宁卷)
题目:肩膀。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
“肩膀”是一道寓意(比喻义)性的命题作文题,实体的肩膀谁都知道,但要写成作文就一定得找到实体意义之外的意义,即“肩膀”的深层次含义——比喻义、象征义。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担当、承受;是用来承担什么的?——责任、勇气等。只有这样立意,才算读懂了“肩膀”的比喻义或内涵。接下来要确立所写的中心论点,作者可以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寓意)去写作文。例如你若对肩膀的寓意“担当”理解最深,那么可以依托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等来写。类似的题目还有如2007年高考作文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中的“坎”,其寓意(比喻义)为“成长、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合。如家庭变故、升学挫折、心理失衡等”。又如2007年高考作文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中“春光”比喻(象征)“希望”“真诚的心”“浓浓的爱”等。【类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天,公司总经理叮嘱全体员工:“谁也不要走进8楼那个没挂牌的房间。”但他没解释为什么。在这家效益不错的公司里,员工们都习惯了服从,大家牢牢记住了领导的吩咐,谁也不去那个房间。一个月后,公司又招聘了一批年轻人,同样的话,总经理又向新员工重复了一遍。而有个年轻人偏偏想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同事们纷纷劝他,冒这个险干吗,不听总经理的话有什么好果子吃?而小伙子执意要去看个究竟,他轻轻地叩门,没有人应声。他随手一推,门开了,不大的房间中只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拿这张条子给总经理。”小伙子很失望,但既然做了,就做到底,他拿着纸条去了总经理办公室。当他从总经理办公室出来时,不但没有被解雇,反而被任命为销售经理。
请以“虚掩着的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
命题作文题“虚掩着的门”是一个偏正式短语,“门”是中心词,它的本义是指房屋、车辆等的出入口,它的比喻义(寓意)是指人生、事业等的出入口。“虚掩着”是修饰语,点明了“门”的特点——只要去推,便可打开。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本义实指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一个意象、一个道具、一个细节等,由此来生发出为文、为事、为人之道,最后文章的中心可能还要升华到“门”的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上。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比喻义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主旨的凝结点——知识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人去推开;生活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能体味爱心,而又能付出爱心”的人去推开;事业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人去推开等等。
二、增补信息法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湖北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
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比如“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然后取其一点入题。【类题训练】
题目: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审题指导】
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一是可以补充宾语,回答出“担当”的对象,如“担当责任”“担当义务”“担当道义”等;二是可以补充主语,回答谁“担当”,如“我担当责任”“每个人担当义务”“教师担当道义”等。这样选择其中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即可。
三、明确重心法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典例精选】 2007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题目: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注:(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2)不得抄袭。【审题指导】
“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类题训练】
题目:以“世界因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审题指导】
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从以上几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四、以问领想法
“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重庆卷)
题目:《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 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审题指导】
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以问领想法”,例如:“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还有“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这样立意就明显了。【类题训练】
题目:请以“走出这个圈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此题可通过“以问领想法”来打开思维的闸门。自问:这个圈子是一个怎样的圈子?自答:题目中的圈子,指的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生活的状态。自问: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自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圈子于人们而言,更多时候是一种困扰,一种束缚,制约、阻碍着人们的发展。自问:怎样走出这个圈子?自答:看清这个圈子,认识自己,须要理智的抉择。自问:走出这个圈子以后将会怎样?自答: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以问领想法”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有时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如此例。
五、化意为象法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典例精选】 2006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题目:“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审题指导】
“意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题目中的提示已经给出了三个义项,但考生依然较难把握其立意。是肯定还是否定“意气”呢?我们可采用“化意为象法”进行审题立意,将“意气”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等。例如: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如此,我们下笔就有方向,同时,也便于行文。“化意为象法”其实是一种联想发散思维法。【类题训练】
题目:请以“考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考验”是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运用“化意为象法”,将“考验”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例如:苏武牧羊是考验;司马迁受宫刑是考验;屈原终不屈于浑浊的现实,自身选择高洁,是考验;邓小平三起三落是考验,我们高考是考验等。从这些形象的事例中,我们得出中心:“人要经受得起各种考验,考验是对人的毅力、人格、精神的检验,是我们成功的通行证。”“化意为象法”采用的是一种先发散后聚合的思维过程。
六、一分为二法
“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江苏卷)
题目: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欢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一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审题指导】
对“好奇心”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好奇心”的正面,又要看到“好奇心”的反面。例如:是好奇心,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好奇心,让爱迪生不懈探索点亮世界的灯芯;是好奇心,让“嫦娥一号”遨游太空等。这是“好奇心”的正面: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好奇心,让鲁迅笔下的那些“竭力伸长脖子”的看客丧失人格,甚至丧失了民族意识;是好奇心,让哥伦布打开了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人类的杀戮从此更疯狂等。这是“好奇心”的反面:让人平庸,甚至酿成人类悲剧。综合立意:好奇心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世界或个人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世界或个人蒙上一层阴影,我们要学会使用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类题训练】
题目:请以“弯曲”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审题指导】
对“弯曲”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弯曲”的正面,又要看到“弯曲”的反面。一方面,人生道路是弯曲的,人的处世态度也要“能屈能伸”,典型的例子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胯下之辱等;另一方面,有的“弯曲”不可取,如卑躬屈膝、奴颜婢膝、溜须拍马等,这时,我们要像方孝孺、李白、屈原等一样正直。这样我们的思维才具有思辨性,深刻性。
针对命题作文题,我们还要注意几个基本点:(1)要善于咬文嚼字推敲词义,仔细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不仅要了解题目的本义、字面义,还要进一步理解某些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见“探究寓意法”)双关义、特指义等。(2)命题作文对现实的针对性较强,因此,我们审题立意要联系联想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热点等)。(3)命题作文一般各种文体(除诗歌外)都可写,但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文体。我们运用以上方法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时,可几种方法综合灵活运用,不可孤立地去硬套,
第三篇:北京 命题作文审题训练
作文审题的总方向:
1、根据题目拓展思路
以问领想法、增补信息法、探究寓意法
2、经过筛选,明确论点
明确重心法
简而言之,审题的总体过程就是由大到小,由宽到窄的过程。
针对题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
以问领想法【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重庆卷)题目:《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
(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还有“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
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 的余地。
【典型例题】
2008高考湖北省作文题目: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肩而过?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增补新的信息,将这个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比如“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
“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
“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
手;
例如【2006辽宁】《肩膀》:
“肩膀”虚指,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联想,要理清它虚的内涵。比如:①依靠。如我们平时说“借你的肩膀靠一靠”,这里指可以依赖和信任的对象,从这个角度向友情、亲情挖掘也未尝不可。②基础,外力,前人的成就。我们平时常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意思是在他人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由此可联想到荀子的名言:“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说,要实现“志”,除了有“志”与“力”以外,还必须借助外力。还有《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都体现了借助外在客观条件、充分发挥内在优势的智慧。还可从“并肩作战”(团结协作)、“身肩重任”(承担责任)等角度进行联想与想象。
所谓“重心”是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主旨的关键词。
【例题精选】
2007高考作文湖南卷,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感受,以诗意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1、完全式命题作文
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
2、材料式命题作文
这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如2006年江苏卷作文《人与路》:
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四种类型:
1.观点型命题作文。命题就是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今年花胜去年红》、《人生处处是考场》。
2.论题型命题作文。命题只提供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从中提取出论点,如北京卷的《说“安”》《谈意气》。
3.寓意型命题作文。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门》《路》《考场》。
4.关系型命题作文。命题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如《人与路》。
一、独词标题审题步骤
首先,审视词义,弄清内涵外延。
如“习惯”指的是“长期形成或逐渐适应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从范畴上讲,大到一个国家、民族的风尚习俗,小到某个人的长期爱好和固定行为都是习惯。从性质上讲,有好习惯、中性习惯和坏习惯之分。从时间上讲,有***惯和新习惯之分。其次,加限制词,缩小或明确范围,锁定题眼。
在理解这个词语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词语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这样就可以大而化小、虚而化实。例如命题作文《肩膀》。
例如《留给明天》
首先,审视词义,弄清内涵外延。
因不止一个词,因此对象是关键词。“留”即留传、留存的意思,只是一个动作过程,没有表达出具体内容;“明天”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显然也不是。到此自然会发问,留什么给明天?这里的“什么”才是要留给明天的东西,才是该题的隐性题眼。
第二步是加限制词,缩小或明确范围,锁定题眼。
“谁留”?可以是“我”留,国家留,民族留;可以是古人留给今人,今人留给后人。文题中时间概念“明天”,必然又隐含着“今天”。
句子式标题是以一个句子形式命题。这个句子或直接就是一个观点,或隐寓一个观点,这标题其实就是题旨。
“今年花胜去年红”、“我想握住你的手”、“一枝一叶一世界”、“近墨者未必黑”、“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对论点型的文题,只须举例证明论点即可;对隐寓型的文题,则须把寓意转化为对应的观点。例如,《我想握住你的手》。
该文题是一个简洁明了的完整句子,主语、谓语、宾语齐全,似乎审题难度不大,其实不然。
一、为什么想握住你的手?因为你是我理想的寄托,是我倾诉的对象,你与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谋而合;因为你给过我关爱、温暖、幸福、教育。
二、我是谁?是虚拟的第一人称叙述者。
三、你是何人?你可以是父母、亲朋也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对我有影响的人。这样一追问,就明确了对象。通过限制明确了握你手的原因,从而明确了题旨。
四、论题型标题
该类命题提供的通常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压缩出来一个更小的论点,进而进行深入的论证。
如《谈骨气》可压缩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选取用丰富新鲜生动的材料进行论证即可。
五、关系型标题
凡是几个概念并列出现的题目,一般只要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搞清,就能把握住文章表达的重点。如《独立与依靠》《过程和结果》《荣与辱》等。常见关系有:
1.对立统一关系,如:自由与纪律
2.是非取舍关系,如:向前看与向钱看
3.并非绝对关系,如:痛苦与成功
4.并列共存关系,如:谦虚与表现
《一步与一生》
“一步”是关键词,要阐明“一步”与“一生”的关系,写出这一步对人生的举足轻重,这一步对人生的关键作用。既然是关系式的作文,可以这样立意:
1.条件式:只有走好第一步,才能有完美的人生。
2.转折式:一步固然重要,但不能完全左右人生,一步走错不要紧,不要一生错下去。
3.因果式:因为走好了人生第一步,所以才有今天的灿烂辉煌。
4.假设式:如果关键时刻一步走不好,就可能断送美好人生。
六、寓意型标题
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门》《路》《考场》。这类命题一定不要流于词语的表面意思,要充分挖掘题目的比喻意和象征意。
“门”即“阻碍”,“路”为“途径”,“考场”无处不在。
2006年江苏卷作文《人与路》:
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1、解读材料
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路就有了,强调创新的人。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强调随波逐流的人。
2、探究寓意。路可以是虚指,是学业之路,成功之路,人生之路。人可以指自己,也可泛指大家或名人。
3、以问领想法。若是“人生之路”如何才精彩?若是“学业之路”如何才成功,历史上的名人走什么样的路,有怎样人生?
4、增补信息法。有高洁的品质,才收获有价值的人生路。
精彩的人生之路能带给我什么?
【审题指导】
5、明确重心论点。
6、作文提纲:
观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前人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究竟后人应沿着何人的路前行?
分论点
1、陶渊明的归隐之路
2、屈原的悲壮之路
3、苏武的坚毅之路
结尾升华:我将沿着自己的目标,踏上理想之路。
(北京卷真题回顾)
1、请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一首歌中唱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向远方。请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体裁不限。(2012江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011江苏)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
以拒绝平庸为题,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便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11年广东)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认识,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2011年浙江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成功者,有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他们做过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被写进了种种励志读本,然而,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赋予也在变。
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初夏秋冬,四时更替。物理时间随着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匆匆地流逝,而人生的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择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2011年山东卷)请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
1、自定立意;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文体特征鲜明。
(2011 四川)请以“总有一种期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不少于800字。
2011年安徽高考作文题目: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作文。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
注意:
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问题不限;
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4、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其他:必须跨过这道坎
提篮春光看妈妈
所思在远道
第四篇: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师版)
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师版)
一、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1、比喻象征题目的审题——探究寓意法
【探究寓意法】——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
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
【具体步骤】(1)正确理解题目的字面意义,(2)联想,无论什么题目、材料,归根结底都是写人,写人的价值、感情,因此,人是本体,题目是喻体。这是大方向、大思路。联想就是找出题目与人的内在联系,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点,首先分析题目的特性、特征,其次找出与人在哪些地方。(因果、假设、相关相对、表里、类比、物-人、神似形似联想)
2、增补信息法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
3、明确重心法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4、以问领想法
“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5、一分为二法
“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一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蓝教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 „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它的色彩。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 1 张白纸开始,用心中七彩的笔,描绘出属于自己的色彩。(材料的作用)
请以“为生命着色” 为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命题分析参考】
色即颜色,颜色是丰富多彩的,颜色是有其象征意义的。色彩的象征意义,有热情的,有快乐的,有青春的,有理智的,有高贵的„ „生命里可以有一种颜色,可以有多种颜色,有的人生命里缺少色泽,一声毫无生机和美感可言;有的人生命色调单一,或平淡,或单纯,有的人生命里五彩缤纷,有红,有蓝,有绿„ „为生命着色,就是让生命丰富多彩,就是希望拥有自己的生命色彩,就是渴望自己对生命有个性化的感悟„ „
审题立意的角度可以有:为什么着色,着什么色彩,着色不着色会怎样。可以写自己生命里的色彩,为什么会拥有这种色彩,可以写他人生命里的色彩,他为其奋斗的思想历程结局;可以抒发生命充满生机、色彩斑斓的情感,可以记叙描写自我为生命着色的经历,可以议论为什么要让生命有色彩;可以写正面积极的作用,可以写反面消极的内容;可以借鉴教材里素材,屈原为生命抹上汨罗江一样的色彩,司马迁为生命抹上黄土地一样的色彩,陶渊明为生命抹上秋菊一样的色彩„ „ 【立意指导】
“色彩”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上的释意是(1)颜色;(2)比喻人的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那么,按照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考生选择它的本意与引申意思来写作文都是不跑题的。事实上,基本上是没有考生跑题的!
然而,在立意上还是有高下之分的。最好的立意一定是在话题的比喻意或引申意上展开,而在本意上做文章则是其次了。这一点很像话题“天空”与“我与空间”的立意角度。下面将本次作文中较好的立意列举如下,仅供各位老师与考生参考
1、从“色彩”的释意(2)出发,来写人的诸多优良品质,比如珍爱生命、博爱善良、正直无私、刚正不阿、奋斗不止、刚强不屈、淡泊名利等真善美的一面,来抨击强权政治、自私自利、趋炎附势、欺师灭祖等假丑恶的一面。在具体写作中,将“色彩”巧妙的融合在各种品质中,“拉来”历史英雄、文化名人助阵,将自己对生命意思的理解(强调“大我”)作了很具体的诠释。
2、与以上立意相反,主张不要给生命着色,保持生命本来的色彩,活出“真我的风采”。实际上,只是立意角度不同,而主题还是殊途同归,与以上立意一致,还是坚持 自己的主张,不要与世俗同流。例如:一杯清水,来自高山,没有任何色彩。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迎合客人的口味,往这杯水中加入各种“调味剂”,使之失却本来的纯净。而我们想要恢复它的纯洁,却是万分困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自己的色彩,活出“真我的风采”呢?
3、从“色彩”的释意(1)过渡到释意(2),来写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面对生活的态度(强调“小我”),将自己的个性、好恶、追求等很好的与“色彩”结合起来,比如热烈的红色象征我对生活的热爱,蓝色或白色代表我的纯洁,绿色蕴涵希望等。此类立意虽好,在操作中能写好的却不多,不能将“色彩”与自己的追求水乳交融,很是肤浅。建议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主观情感或意志寄托在某种色彩鲜明的事物上,通过对该事物的描写来表达主旨。
4、还有部分考生谈到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中的色彩(即乐趣)越来越趋于单调,来质问生命的意义。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立意。但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一部分考生能积极的面对,认为生命需要一个积累与沉淀的过程,唯厚积方可薄发,正如贾平凹在《白夜》中所说,“耐得住寂寞才是伟大哩!”这才是生活的本来“色彩”!这是很有深度的立意。而另一部分考生限于阅历不足与人生观的局限,未能将这个主旨很好的挖掘与阐释,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出消极的思想倾向。
2、题目:请以“弯曲”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参考】
对“弯曲”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弯曲”的正面,又要看到“弯曲”的反面。一方面,人生道路是弯曲的,人的处世态度也要“能屈能伸”,典型的例子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胯下之辱等;另一方面,有的“弯曲”不可取,如卑躬屈膝、奴颜婢膝、溜须拍马等,这时,我们要像方孝孺、李白、屈原等一样正直。这样我们的思维才具有思辨性,深刻性。
3、题目:以“世界因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参考】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从以上几 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4、题目:请以“走出这个圈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参考】 此题可通过“以问领想法”来打开思维的闸门。A自问:这个圈子是一个怎样的圈子?自答:题目中的圈子,指的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生活的状态。B自问: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自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圈子于人们而言,更多时候是一种困扰,一种束缚,制约、阻碍着人们的发展。C自问:怎样走出这个圈子?自答:看清这个圈子,认识自己,须要理智的抉择。自问:走出这个圈子以后将会怎样?自答: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以问领想法”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有时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如此例。文章中心立意应该明确话题含义: •走出圈子: 打破思维的束缚; •打破陈规(常规);
•挑战权威,不盲目崇拜,走自己的路
我们运用以上方法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时,可几种方法综合灵活运用,不可孤立地去硬套,当然,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远不止这六种,有待广大同仁进一步探讨,随着高考命题作文题的不断变化和出新,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采取应对之策,才能与“时”俱进。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一次追思“文化昆仑”钱钟书先生的活动中,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这样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还有两句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便是让我们心有所止,心在焉。钱先生学问做的如此出色,就是因为‘心在焉’”。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看看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请以“心要在焉”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审题参考:
思考:“心要在焉”的含义
一、字面含义:心思应该集中在某处。
1、心:心思,思想。
2、要:必须、应该。
3、在:聚焦在、定位在、集中在。
4、焉:这里。
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全神贯注、专心致志、潜心贯注、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二、生活层面的含义
1、心无旁骛,与书中人物交感融汇的读书境界。
2、在其位,尽其责,敬其业,爱其民的为官境界。
3、左思写《三都赋》,曹雪芹写《红楼梦》般闭门谢客,十 年苦思,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写作境界。
4、专心致志,孜孜以求,皓首穷经,废寝忘食的研究境界。
5、认准一个目标,不畏艰难困苦,一直向前走的人生境界。
三、哲学层面的含义
1、是儒家强调的“诚意正心”:心有所止,心有所指,心有所执。
2、是佛家强调的“初学者心态”。
3、是道家庄子所强调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4、是宋·程颢、程颐强调的“君子之学贵乎一,一则明,明则有功”。(见《二程全书·畅潜道录》)
5、类乎宋张载的“心不正焉,虽学无成”。(见《经学理窟·义理》)
6、类乎西哲尼采所言“始终全神专一的人可免于一切的困窘”。
四、美学层面的含义 “呆气”之美;(详见邹韬奋《谈呆气》)执着之美;
痴迷之美(“心在焉”的极致)
五、“心在焉”相反的概念——心不在焉 字面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相关成语:漫不经心、魂不守舍、心猿意马、三心二意、心神不属、无所用心、心神不定、心神恍惚、六神无主。人生状态:干一行,怨一行,毁一行。这山望着那山高,心无所指,得过且过。„„ 提醒:
1、对多义性的概念,比喻性的概念,抽象性概念进行合理的诠释,可以明确论域,使切入点更小,说理更深入。
2、诠释概念,推敲题目中的关键词是思考的出发点,也是思考的重点。
第五篇:初一命题作文审题训练指导
初一命题作文审题训练指导
在中考作文考试中,审题准确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而作文偏题是考场作文的大忌,所以写作之前应该安排足够时间认真审题。面对一道作文题,首先要思考题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命题者在题干中做了哪些限制、提出哪些要求,题干中关键词、句是什么,我的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接着可以围绕关键词和文章中心层层展开,构思如何开头扣题,结尾点题。重点思考主体部分如何切题,运用简易的写作提纲,分列几条写出每一层的关键句:可以是需要列举的事例,可以是每一层要表达的中心意思,也可以是每一层的开头一句。这就相当于我们平时在阅读文章过程中所做的分段和归纳段义工作,这样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思路更加开阔。
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是作文命题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题目已经确定,不必再自行拟题。如:《在放学路上》、《送别》、《窗外》、《铭记这一天》、《美丽的瞬间》、《我想对你说》、《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童年趣事》《波折》《我最崇拜的一个人》《街头见闻》等。这看似没有审题的难度,其实命题作文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指向性。
命题作文的基本原则:
标题文字上的限制性原则:一般从文体、字数、人称、范围、句式、情感、修饰词、关键词等方面进行限制,或明或暗对写作提出具体要求。
标题意义上的内在性原则。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标题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看到标题后,就要想到标题的内在含义或隐含义。命题者常常不是要我们写表面的东西,而是要求挖掘题目内在的含义。
三种命题方式:
词语式命题、短语式命题、句子式命题。
1、用一个词作题目。这样的词通常有两类(具有抽象意义的词,有比喻义的词)。
一些抽象性的词语做题目,如《责任》、《追求》、《宽容》、《合作》、《友善》等,这一类的词只提供了写作的内容,没有限定性,只以这个词的意思为中心即可,审题比较简单。
既可作本体来理解,也可作喻体来理解的题目,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则可以写文化科学知识方面的一次实实在在的考试,也可以写思想、道德、行为方面的一次考验。《珍贵的礼物》,可以写人情往来方面的赠送的珍贵物品,也可以写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或成果,还可以指父母、师长或上级领导教育自己的金玉良言。《墙》:可以写与具体的墙有关的故事,这是实写;也可以写人和人之间的隔膜,这是虚写。好多名词都有本义与比喻义,都可以虚写、实写,但在立意上虚写一般比较有深度。
遇到这类题目,不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义或引申义,文章主题才会有深度。
2、用短语做题目。
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那么文章的重点应写“老师”,而不是写“我”。因为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老师”是重点。但重点写了“老师”就一定不跑题了吗?不一定,如果所写的老师不是“我的”,而是“他”的,同样也是跑题了。如果写《我与老师》,那么就和《我的老师》有极大的差别。1
“我与老师”是一个并列式短语,“我”和“老师”同等重要,二者不可有所偏废。可以写“我”和“老师”之间的密切关系或有趣味或有意义的小故事。
如:《有意义的生活》,其表意的重心在“有意义”三个字上,审题时只在紧扣“有意义”三个字思考就可以了。再如《父辈》这个题目就是写与父亲一个辈份的人,而且父辈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一批人,如果弄不清父辈这个词的含义,那作文就走题了。
如:《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这也是个动宾短语,但比较复杂了,题目限制了对象——我,内容——趣事,数量——一件,范围——身边。时间、地点没有限制,写作时就可以抛开时间、地点不去考虑。这样,选材的范围就大多了。
3、用句子做题目。
《我想握住你的手》从题目看,这是一个完整句子的题目,主语、谓语、宾语齐全,很清楚地叙述了一件事,即“我”(考生)因为什么“想”“握住你的手”。用单句作题目,一般说来,重点往往落在谓语上。文章写作重点就在“想”字上面,为什么“想”?怎样“想”?这就是文章构思的重点。构思时,要想清楚这几个关键问题:“你”是谁,写一个 “你”,还是写几个 “你”?为什么要握住你的手,即握手的背后是什么?既然想要握手,肯定是有一番话语要倾诉,此中的情感是什么?或者对生活有什么认识要交流?,“手”在题目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重点在抽象意义上。“手”在这里指人物(“你”)的精神,非物质的东西。因为“你”有这个(“手”),所以才想“握住你的手”。想“握住你的手”,也是因为这个与“我”产生了心灵的共鸣。从而,揭示出文章的主题。
作文审题步骤:
(1)审习作内容
审习作内容,即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是写人,还是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写人,是写一个人,还是写两个人或写一群人;叙事,是叙述一件事,还是叙两件事或叙几件事;写景,是写静景,还是写动景;状物,是状动物,还是状植物,审题时都要弄清楚。
例1《这就是未来的我》,题干是“这是我”,明确本文以写人为主,并且要用第一人称。文章应该以人物形象刻画为中心,人物形象特点要通过事情来表现。
例2《老师终于笑了》,题干是“老师笑”,明确本文以记事为主。文章应以“让老师笑”这个事件为中心,围绕事件,交代在何时、何地、老师为什么笑了。
(2)审习作重点
同是叙述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事》和《一件难忘的趣事》这两个文题的写作重点是不同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的写作重点是突出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把这件事“有意义”的地方描写出来,而《一件难忘的趣事》的写作重点是所叙之事之所以难忘是因为它有趣,要把趣之所在描绘出来,以突出其难忘。因此说,找准了文题所写的重点,也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也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
一般说,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抓题眼的一般规律是:
a.文题是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如《我最喜欢的一个人》题眼是“喜欢”。
b.文题是一个短语的,在短语中起形容修饰作用的词语,就是“题眼”。如《暑假里的一天》,题眼是“暑假里”,限制了所写事件的大的时间范围。
c.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
(3)审文题的限制
审题还有一个关键的内容,就是弄清文题对行文限制。很多文题对文体、字数、时间、空间、数量、人称、范围、情感、内容等提出限制。审查题目,分析这些信息,不是每处都仔细琢磨,得分个详略:有些,只需瞄一眼,知道了,心中有数就成,时间控制在数秒以内;有些,则需要盯N眼,要推敲,思忖,花上一刻钟也不为过。只有这样才能不离题,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
一、文体中考作文命题已经好多年“文体不限”了,“文体不限”其实也不是什么文体都可以写,有时题目本身的规定性就把某些文体排除在外了。如:“十六岁的我”,最适合写什么文体呢? 最方便写洋溢青春激情的抒情文,叙事文,而议论文、说明文就不好写。有些地区出于突出初中基础文体训练的考虑,不再笼而统之地“文体不限”,而是特别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写一篇记叙文”。对于初一年级来说,只着重训练写好记叙文。
二、字数字数是作文的一个重要指标,你少了50字,会被扣2分,少100字,基本上就会被划拨到最糟糕的作文里了。一般是“不少于600字”或者“600字左右”。从写的角度,应该比题目规定的字数下限略多写几十字,这样不仅内容更显得丰富,也可见你行文的优裕。
三、人称有些作文题目在人称上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如《老师,我要对您说》这个题目,就限制了要用第一人称,要从“我”的角度写自己要向老师讲述的内容。再如《奶奶的微笑》这个题目,审题时就要注意,文题本身就限制了写作此文要用第三人称,间或使用“我”,也是作为陪衬出现,贯穿全文的人称应是“奶奶”或“她”。
近年来,作文命题更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心灵世界,所以题目里往往有“我”,如“我眼中的色彩”“我依然——”。再如:“我最想依靠的人是你”“你误会了我”,这样的命题对叙述的口吻就有特别要求,强调倾诉性。若题目里不是“我”,而是“我们”,如“我们这帮人”“那一刻,我们„„”,这类作文你就不能太个人英雄主义,要突出“们”,突出群体。
四、范围范围就是给题材画个圈,圈内的你可以写,圈外的就不能写。命题者在写作范围上加强限制,我们不能不细察。有的要明确时间范围,如《夏天的晚上》。有的要明确处所范围,如《放学的路上》这个题目,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所见所闻。有的要明确数量范围:如《记学作文中的一件事》和《记学作文中的二三事》,两个题目写作的要求上只有数量上的区别:前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一件完整的事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后一个题是通过记叙二三事或二三片断来说明我学作文的过程,稍有不慎,将一件事写成二三事或将二三事写成一件事都属于文不对题。有的要明确对象范围;如《他留在我的记忆里》。有的要明确题目的内容范围:如《毕业前夕的他》。对题目所规定的内涵要有透彻的理解,这样才不会跑题。
有些题目有附加的题外条件,一般称作“要求”,审题时要明确它的附加限制。如:“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这道题目,如果没有“以初中生活为素材”的限制,选材可谓海阔天空,题目中的“我”就可以非作者自己。比如可以虚拟“我”为项羽,项羽对虞姬说“你在我心里”;或者杜甫对李白说,树叶对树根说,白云对蓝天说。但“以初中生活为素材”,“我”就只能是“我”,非作者本人莫属了(即“我”的范围大大缩小了)。虚拟成别人,就跑到圈外了,会被红牌罚下。
再如《美丽的瞬间》,你写的内容就得是瞬间发生的,不能像“三年前??一年??现在”这样娓娓道来。再如“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你就只能写一个场景,不能“家里??学校??街头”写上好几幕,题目《一道风景线》也是如此。
五、句式题目如果是简单的词语,如《波折》《我最崇拜的一个人》《街头见闻》,这项审查可略过。题目里如果出现关联词语,或由两个小分句构成,就需要辨析其中的内部联系了。《生活因思考而精彩》、《阳光总在风雨后》,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呢?要仔细辨析清楚。例如:《我参与,我快乐》 因为“参与”所以“快乐”,我们可以理解为“参与”是“快乐”的原因,“快乐”是“参与”后必然的情绪反映。行文时,就需要既描述“参与”的过程和细节,也抒发“快乐”的情绪和感悟,两者缺一不可,只写一点,都不完整。
六、副词副词初看不起眼,其实极重要。这两年出现较多的副词有“其
实”“然”“真”“也”“最”。如“门其实开着”“其实很快乐”“其实”,包含着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是这样,行文必须把误会交代清楚。如“我依然——”“依然”,包含一种无怨无悔,即使错了,即使亏了,也不改初衷。再如:“下雨天,真好”“,真有趣” “有时,我也想”、“我最好的朋友”。“最”,包含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思,行文时少不得由衷的抒情;“也”表明曾经没有想过,经历过,现在却想怎么样“最”,包含一种对比,比较后确定这才是“最”那不是“最”。所以,要用“那些”来突出“这一个”。
七、关键词抓题目中关键的词语,把握重点词,训练学生一题多审的能力。
1、《那一幕,我难以忘怀》,“难以忘怀”也就是印象深刻,为什么印象深刻呢?你得给出充分的理由。如果写的是泛泛的人和事,比如,在街上看到一个乞丐觉得可怜,在课堂上被老师表扬有爱心,就《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了,那就没写出这个题目应有的震撼度。
2、再如江苏省南通市命题作文《一道风景线》,“风景线”本应是“美好、高雅”等值得赞美的人和事,不少同学却把“考试时作弊”“课堂与老师开玩笑”等当做“风景线”,失之高雅;还有同学揭露当地政府无为,“老无所依,幼无所养”,导致“街头常常出现流浪的儿童,乞讨的老人”,以此为“风景线”,实在让阅卷者大跌眼镜。还有不少同学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四川,但却把唐家山的堰塞湖航拍图当做“一道风景线”仔细描绘与拓展,把危及数百万人民生命安全的凶险事件当做“风景线”,让人怀疑考生是不是审美观出现偏差。当然,也有不少考生忽视“一道”而写出两三道“风景线”。
提纲应怎样切合题意呢
“切合题意”是作文命题都每一忠告,忠告考生务必准确审题。审题的本质就是正确把握行文的方向。作文时,作文的标题、开头、主体段落、过渡、结尾等处处都应体现作文题的命题寓意。
判断下列补题及开头、结尾是否准确把握题意、紧扣题旨了?
(一)开头:
学生作文1——《冬雪也美丽》
在我的心中,最美的季节是冬天,最美的景物便是唯有在冬天才会有的——雪。每当下雪的时候,我都会跑到门外,欣赏那洁白的雪花,心情也会好起来。
——写的不是“也”美丽,而是“最”美丽。
学生作文2——《失败也美丽》
失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有的人讨厌它,一味躲避,这样只能离它更近;而有的人在失败之后,从中吸取教训,不断努力,慢慢走向了成功。对于这些人,失败是美丽的。——写的不是“也”美丽的,而是“是”美丽的。
学生作文3 ——《配角也美丽》
有人说,主角永远是舞台上最耀眼、最美丽的那轮明月,而配角只是旁边点缀的小星,黯然无光。可在我看来,其实,配角和主角一样,也很美丽。
如何体现“也美丽”? 比较三个结尾。
(二)《皱纹也美丽》
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那皱纹上,此时我突然感觉到父亲眼角的皱纹是如此美丽,它里面包含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我很庆幸我拥有这样的父亲。
——也?
《旧毛手套也美丽》
这双手套我一直珍藏到现在,它虽然不好看,但在我心中永远是最美的。
——也? 美丽?
《失败也美丽》
成功固然美丽,但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一次次的失败,怎能得到一个个通向成功的阶梯呢?当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不断努力而最终成功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失败也是美丽的。
——结尾揭示美丽的“内涵”,并且对比“成功”而言,扣题。
《成长的足迹》提纲
一、题目:成长的足迹
二、中心:剪辑三幅不同时期的照片,写在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方面的变化,反映自己成长的历程(小标题式的结构)。
三、结构:
开头:(1)望着镜子中那个笑靥如花的女孩子,我不禁做了个鬼脸,马上镜子里就出现了一个调皮的形象。这就是我,一个十五岁的女孩,不知不觉就已经长大了的花季女孩。不经意间,我看到镜子旁边的照片成长的往事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主体:(2)镜头一:看!照片中手拿玩具的哪个胖胖的小女孩。(略)
(3)镜头二:“我上学了”(较详)
(4)镜头三:花季女孩。详写自己组织的一次活动。(详)
结尾:回首往事,甜蜜涌上心头;想想未来,信心充满脑海。在成长的路上,我一直走着,洒下一串坚实的脚印,我希望自己一路走好!
《一道风景线》提纲
一、题目:一道风景线
二、中心:“父爱如山,无需更多的语言”,父亲没有过多的语言,有的只是那份让我们为之感动的默默行动,正是这样的行动成为我眼前一道流动的风景。
三、结构:
开头:(1)空中雷声轰鸣,瓢泼大雨正无情的摧残大地,远望校门口,停着一排排来接孩子的各色轿车
主体:(2)发展:不愿父亲来,却发现父亲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等我。(略)
(3)再发展:给我一张破旧的五元纸币,让我乘车回家(较详)
(4)高潮:父亲远去的背影,地下残留两只烟头。(详)
结尾:父爱成为我心中一道永恒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