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家乡的小吃
家乡小吃记
淮阳县黄集一中 八(3)班平平
辅导教师王建勋
朋友,你到过我的家乡四通镇吗?四通镇是中州大地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地处311国道与周商省道的交汇点上,交通便利,商贾云集,特别是风味小吃闻名遐迩。
如果你愿意,我陪你进四通镇看一看小吃店。沿311国道进入淮阳地就能远远望见名目繁多风味小吃的招牌:孔集卤鸡、香辣牛肉馆、香阁饭庄、交通酒家、再回首、十里飘香、又一村„„。沿途经过阵阵扑鼻而来的香味让你垂涎欲滴。这里的小吃最著名的也就是卤鸡、麻花、胡辣汤、磨糊了。驻足四通镇灯塔前,向西看便是十里飘香卤鸡店,走进店里,要一只卤鸡,来一杯浮子酒或乌珠酒,放在餐桌上的那刚出锅的卤鸡骨酥肉烂,色鲜味美、清香诱人,那吃着才叫爽。问起为什么这么好时,卤鸡店的老板津津乐道:“孔集卤鸡少说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配料科学制作精细,先在卤汤锅中加入茴香、肉桂、良姜、白芷等十多种原料,然后用香油烹炸,最后文火焖煮才成。”他还说:“这样做不仅口感好而且有开胃、健脾、养颜之功效呢。”问起近百家卤鸡店中数哪家?老板告诉我:“麻大娘卤出的鸡为最佳。”除-1-
在河南经销外,还远销安徽、北京、广州、深圳等地。我听了,情不自禁的对家乡这位烹饪大师感到由然而生的敬意!
从店里出来,沿着店门口的这条东西街向西行,这是一条地道的小吃街。那摆在摊位上的麻花呈金黄色,看似透明,吃起来清脆可口,长期存放还有不变质,脆酥如初。听这里老年人讲,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路过这儿时,老百姓用家乡的麻花和磨糊还慰劳过子弟兵呢。
走过麻花摊点,前面就是胡辣汤锅,这儿的汤堪称一绝,招牌上介绍王莽追赶刘秀时路过此地,当时天刚亮,卖汤的张老汉就上路了,路遇刘秀,只见刘秀又困又乏又渴又饿从马上摔了下来,见此情景,老汉哪有不救之理,于是,老汉忙上前去,把刚出锅不久的胡辣汤为他盛了几碗,他才得以精神百倍,并连声称道“好汤。”后来刘秀做了皇帝,张老汉的汤也出了名,被命名为“御汤。”时下食用者甚多,这种汤能消食开胃,御寒保暖,而且味美价廉,连皇上都享用过,还有谁不想喝!
在拐弯处有一家叫卖磨糊的,这家的磨糊与众不同。它是以小米和优质大豆为原料,粒粒精心挑选,磨浆烧煮而成,喝起来清香宜人,喝到口里软软的、滑滑的、带着甜味。真是不喝不知道,一喝忘不了。做工的、赶集的一早一晚来一
碗磨糊加上一张油饼,那才真叫美呀!
家乡的小吃可真多,知道的就有三十种,这里的小吃不但养育了家乡勤劳智慧的人民,同时也给家乡人民带来了财富。
如今的家乡路畅了,灯亮了,楼高了,钱袋子鼓起来了,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这多亏了家乡的小吃呀!
亲爱的朋友们,我家乡的风味小吃何止这些,四通绵延十几里,不论国道旁,也不论大街和小巷,处处都有丰盛的小吃,你要我说我可真说不完,如果哪一天你来四通游,来之前别忘了先告诉我一声,也许我能给你当一个不很出色的向导,当向导只是我一个漂亮的谎言,其实我私下里很想天天去品味家乡的小吃。
点评:
文章开门见山点明主旨,闻名遐迩的家乡风味小吃,接着介绍了典型小吃的制作、及风味特点。恰当运用了典故传说,突出了四通小吃所具有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结尾耐人寻味,令人神往。
语句顺畅,感情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风味由衷的珍视和热爱,希望大家也能够一同分享它。
第二篇:我家乡的小吃
我家乡的小吃
去年暑假,妈妈终于带我回了一趟家乡――陕西袁家村。提起“袁家村”这个名字,外省人可能感到陌生,但一提到那里的小吃,在我们陕西可是家喻户晓的。
我们一进入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古色古香的街道。街道两边是两排对称的房子,青砖灰瓦,坡形的屋顶。前来迎接我们的姨夫告诉我:“这就是陕西八大怪之一――房顶坡坡盖。也就是‘人’字房半边盖,肥水不外流的意思。”每一户的大门都是深红色的,门前都有一道高高的门槛,大门两边是一排木质的小格子窗户。房前有一条淙淙流淌的小渠,小渠的水清澈见底。我把手伸进水里,呀,好凉啊!浑身的热气顿消,不愧为避暑的绝佳胜地,满眼皆是外来人。
沿着街道往里走,两边是一家家小吃店。每一家的屋檐下,都摆着两三张桌子,几条长凳。虽没有城里饭店的豪华,但看起来倒也朴实而整洁。突然,我被一个很怪异的招牌吸引了,连忙喊道:“姨夫,姨夫!我要吃那个面。”姨夫停下脚步,看了看说:“这叫‘biangbiang’面!好,咱们就从这里开吃吧!”我赶紧走到桌边坐下,不一会儿,店里的阿姨就给我们端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啊,这面条可真宽啊!每根面条足有一寸宽。我看姨夫拿起筷子,先把面搅拌一下,顿时那雪白的面条被辣椒和调料染成了红色。姨夫边拌面边说:“这也是陕西的八大怪之一――面条像裤带。”我赶紧用筷子夹了一根面条放进嘴里。啊,好软!又筋道又光滑。仔细品尝,酸辣味十足,好吃极了。我吃了一口又一口,不知不觉头上冒出了层层细汗。姨夫看我吃得满头冒汗,就给我拿来了一块锅盔馍,让我就着吃。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厚这么大的饼,足有我一个手掌那么宽大。我惊异地看着姨夫,姨夫笑着说:“怎么,你不敢吃了?这也是陕西的一大怪――大饼像锅盖!”我犹豫了一下,咬了一口。咦!看起来硬硬的大饼,一入口就变得松软,跟蛋糕一样好吃,真是出人意料。接下来我们品尝了这里的豆花。豆花其实是还没有加工好的豆腐,一朵朵的宛如棉花一样白,浇上一层红红的辣椒油,红白相间,好看极了。
在家乡的日子里,妈妈常带我穿行在游人如织的村落里。在那里我们品尝了各种色香味俱全的小吃:烙面、、凉皮和肉夹馍……啊,真是太多了,数也数不完。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已到了返京的日子,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家乡袁家村。虽然回到了北京,但家乡那名目繁多、异常美味的小吃却时常让我回味,催我再返!
100102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四(3)班
指导老师 魏娟娟
第三篇:家乡小吃
家乡小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我家乡的特色小吃就是饺子。做饺子说难也不难,说不难也不是很简单。
首先,从集市上买来新鲜的肉,把它切碎,剁成肉馅儿,然后将早已准备好的面粉放进一个盆子里,再加入适当的水,就可以和面了,三下五除二,面就和好了,接着把和好的面团放到蒸板上,拿起擀面杖,将面团擀一会儿,饺子皮就好了。但是你一定要注意,饺子皮不能太薄,因为太薄了,饺子皮里的肉馅儿会不听话,从饺子皮的缝隙当中钻出来;饺子皮不能太厚,因为太厚了,饺子放到水里煮就不那么容易熟。所以,饺子皮一定要厚薄适中,恰到好处。饺子做好了,就要把它放到沸腾的开水里煮,煮饺子一定要有耐心。过了两三分钟,饺子在水里自由自在地东躲西藏。又过了一会儿,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水里活蹦乱跳,嬉戏着。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热气腾腾,锅子里面的饺子也一直在沸腾。过了不久,我见时间已到,便连忙拿来一个碗,盛了几个饺子,我用筷子夹起一个饺子,送到了嘴里。哇!真好吃,一股淡淡的汁水从我的嘴角里流了出来,真是只羡饺子不羡仙啊!我细细地品味着那个味道,就连天上的神仙也难得几回闻。我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无法形容、说不出的感觉,似乎没有比这更好吃的东西了。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说:“我以饺子为天!”家乡的饺子有着家乡那独特的味道。
我爱家乡的小吃——饺子!
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6年级 徐万里
第四篇:家乡小吃
家乡小吃
螺蛳粉
享有“龙城”美称的广西柳州市,人杰地灵,风光旖旎。饮食文化也颇有盛名,其中地道的螺蛳粉,色香味美,名不虚传,可谓一绝。
螺蛳粉为广西柳州著名小吃,具有酸、辣、鲜、爽、烫的独特风味,位居柳州风味小吃之首。它由柳州特有的软滑爽口的米粉,加上酸笋、木耳、花生、油炸腐竹、黄花菜、鲜嫩青菜等配料和煮烂螺蛳的汤水调合而成,因有奇特鲜美的螺蛳汤,使人吃一想二。
螺蛳粉是柳州最出名也最受大众欢迎的小吃米粉。据说在很久以前柳州人只有单一的螺蛳吃法,除了一些配菜,几乎很少还有人在加入其它的什么东西。后来有一位开螺蛳店的老板异想天开把螺蛳配合青菜烹饪而后又逐渐加入粉丝(现加入米粉),没想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家吃了以后都觉得味道奇佳,附近的店面也效仿其做法,螺蛳粉在1984年左右开始风靡。柳州盛产螺蛳,也爱吃螺蛳。柳州人吃螺蛳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而柳州人一回到家乡都是在第一时间找一碗螺蛳粉大快朵颐,以解乡思。
螺蛳可以烤着吃、炒着吃,也可以煮着吃。煮螺又分几种吃法。螺蛳肉煨成汤后,与面结合就成了螺蛳汤面,与馄饨结合就成了螺蛳馄饨,与米粉结合就成了螺蛳汤粉,其中这螺蛳粉是最为有名的。味道鲜美,螺香扑鼻,使人胃口大开,食欲陡增。柳
州城从黄昏时分到凌晨二三点,小食摊上吃螺蛳粉的人络绎不绝。不论男女老幼、地位高低、时间长短,寻香走近摊点,一声“老板来碗螺蛳粉”,就将人与人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有些食客吃螺蛳粉的时候会抱怨:“怎么没有螺蛳肉?”事实上正宗的螺蛳粉是没有螺蛳肉的。
螺蛳粉之所以叫做螺蛳粉,是因为它的汤是用螺蛳熬成的缘故。外地人不习惯螺蛳粉汤的辣和腥,但这恰恰是螺蛳粉最大的特色。卖螺蛳粉的老板都说,在柳州,一碗汤淡而无味的螺蛳粉是不会有人吃的。螺蛳粉的历史
螺蛳粉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最晚不超过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相关资料的严重缺失,确切的发源地已难考证,而有着浓重 “螺蛳情结”和“米粉情结”的柳州人,于无心插柳的不经意间,创造出一个名闻遐迩的柳州原创第一小吃——螺蛳粉。历史的巧妙安排之中,可能也有其必然的一面吧。关于螺蛳粉的传说
王记有阿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柳州市有一家兼营干切粉的杂货店,店员每天早上需学习,学习完已是九点有余,来不及吃早餐的店员只好拿上一把干切粉,到隔壁的王记阿婆螺蛳摊煮粉吃,店员觉得好吃,后来又买来青菜一起煮。卖螺蛳的王记阿婆也觉得此粉的味道甚佳,索性就卖起了这螺蛳粉。之后经过业者的数次改良,又加上其它配料,进而,柳州的经典小吃——螺蛳粉慢慢形成,满街飘香,民众为之狂然。
谷埠有夜市
上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民间商贸开始复苏,柳州谷埠街菜市逐渐成为柳州市内生螺批发的最大集散地,加之附近工人电影院的事业如日中天,数量众多的散场观众从旁强势拉动,谷埠街夜市也随之形成。而柳州人嗜吃螺蛳和米粉是一传统,一些精明的夜市老板便开始同时经营起煮螺和米粉来。当时,人们尚未有今日我们这般丰盛美味的菜式可选,故而肚内油水无多。所以电影散场后,那些饥肠辘辘的食客们,不免有意或无意间地要求在自己点的米粉里加入几勺油水甚多的螺蛳汤,一同享用,这便慢慢形成了螺蛳粉的雏形。后其配料和制作工艺经过不断改良完善,逐步成型,一发不可收拾,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到其第一个繁荣期,螺蛳粉作为柳州原创招牌小吃的地位也得以确立和巩固。
无巧不成书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天深夜,几位外地人赶到柳州,饥肠辘辘中找到一家快要打烊的米粉摊点,可是米粉必用的骨头汤已经没有了,只剩一锅煮螺剩下的螺蛳汤,摊主情急之下,把米粉放到螺蛳汤里煮,又加上青菜以及花生等配菜,这几个外地人吃后,大呼好吃。摊主将此记在心中,逐步完善其配料和制作,遂慢慢形成了现在螺蛳粉的雏形。
螺蛳粉的制作方法
1、准备米粉
这里所说的米粉不是北方市场上的那种河粉,得用柳州特有的圆米粉——米粉有两种,一为切粉,一为现榨的圆条“线粉”(在云南叫米线)。通常都是用线粉。线粉断面直径在3毫米左右,用水泡一个小时以上待其软化后待用
做米粉用的是陈年米,越陈越好,放久的米失去了油性,没有了胶质,加工成米粉后,吃起来弹性会很好。米粉煮之前要用冷水泡,否则,粉煮熟后会断,没有弹性,吃起来没有嚼劲。掌握好这一点很重要。
2、准备汤料
也就是螺蛳汤。真正的螺蛳粉是没有螺蛳的,米粉的味道基础来源于螺蛳汤。用田螺肉或江河中的小螺蛳肉均可,味道都差不多。先把买来的螺蛳(要活的)用清水泡两天左右,泡螺蛳的水中投入一块铁,用来促进螺蛳吐泥,同时可以抑制寄生在螺蛳体内的血吸虫,这样螺蛳肉才干净清甜。待螺蛳将泥吐干净后,取出,用铁嵌剪掉螺蛳尾部,因为一般在螺蛳尾部容易聚集淤泥,同时也方便螺蛳熟的时候吸食。
将泡好的螺蛳沥干,开锅烧热油,拍蒜,姜,红辣椒干,紫苏(尽量多加这些配料),爆炒出味后倒入螺蛳翻炒,加盐,鸡精,蚝油,料酒,至4分熟,加水小火炖2小时以上。汤的关键
在于加水的时候加的配料,各家都有秘方,好的汤料配方是要花钱买的,汤做好以后放在炉子上慢慢炖。
汤的特点是,油要足,辣椒要够辣,要在汤上面看见红红的辣椒油。螺蛳粉的味美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汤料,这汤料是由螺蛳肉、三奈、八角、丁香等13种天然香料和味素、蔗糖配制而成的,至于13种香料放多少又有着严格的比例。有了这么多精细的汤料,它能不鲜吗?
3、配菜
一碗好的螺蛳粉,好的配料也是不可缺少的。例如酸笋不能太酸,萝卜干不能太甜,腐竹和花生要炸得恰到好处。下面说说配菜:
1、油炸腐竹;
2、酸豆角;
3、炒木耳和酸笋;
4、油炸花生米;
5、切碎的萝卜干;
6、酸菜(云南叫腌菜);
7、新鲜蔬菜。
准备好了这些东西以后就可以开始做螺蛳粉了。
在锅里烧开水,下蔬菜,必须是绿色蔬菜,空心菜,生菜,油菜花都可以,菜8分熟后捞出,淋少许油。再下泡好的米粉煮熟捞出压在菜上,然后加上配菜,最后淋入螺蛳汤即可。
二、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以其独特的风味远近闻名。其做工考究,要先将上好大米磨成浆,装袋滤干,揣成粉团煮熟后压榨成圆根或片状。圆的称米粉,片状称切粉,通称米粉。其特点是洁白、细嫩、软滑、爽口。吃法多样,最讲究卤水的制作,其工艺各家有异,大致以猪骨或牛骨、罗汉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浓郁。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风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鲜粉、原汤粉、卤菜粉、酸辣粉、马肉米粉、担子米粉等。
两千二百多年前,秦始皇为成就一统天下的霸业,在兴安开凿了灵渠,同时顺应北方士兵的饮食习惯缔造“桂林米粉”。今天,“桂林米粉”早已享誉海内外,成为中国最响亮的饮食品牌之一,经过专家考证米粉发源于兴安。桂林米粉产生于秦,在桂林米粉文化中有许多现象佐证:在桂林米粉文化艺术馆我们可以看到的最原始的米粉压榨机,上面的“离合器”完完全全就是秦时的农具“耒”的形象;相传,过去卖“担担米粉”的小贩都是穿着木板鞋上街的,木板鞋在石板路上发出的响声,就象是小贩在叫唤“米粉、米粉”的有声广告。而木板鞋正是秦时履的一种;当年兴安一带参加过开凿灵渠的瑶族民工,以本民族口传记事的习惯记录下来,说米粉是瑶族同胞制作出来的,这就与当年秦军伙夫制作的史实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且当年瑶族同胞煮马肉米粉 的马头火锅,与如今出土的秦代兵马俑造型何等相似!桂林米粉到了清代和民国年间,可谓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传说
传说秦始皇派史禄率民工开凿灵渠,灵渠修通了,秦始皇由丞相李斯陪同,微服游览桂林山水。他有一个嗜好,就是用鲤鱼须、鱼肚来下酒,因为这两样东西吃起来很脆。来到漓江一看,发现漓江里的鲤鱼用手就能捧起,于是命令船家赶快弄来。一餐不知道要用多少条鲤鱼才炒出一海碗供他下酒。秦始皇在漓江上游了一个多月,杀了成千上万条鲤鱼。急得漓江里的鲤鱼王乱跳,发誓要把秦始皇的游船拱翻,让他葬身鱼腹!河伯知道后警告说,帝王之事不能乱来,你还是另想办法吧。鲤鱼王急中生智,用大米磨浆制成了鱼须(米粉)、鱼肚(切粉)。秦始皇吃了,拍案叫绝,桂林米粉由此问世了。
后来,秦始皇成了千古暴君,老百姓不喜欢他了,便把桂林米粉的传说改头换面,改成是桃花江上摆渡的年轻人,救了漓江的鲤鱼王。鲤鱼王问他要什么报答,年轻人是孝子,说老母亲有病,胃口不开,不知道怎么办。鲤鱼王听了,就教他制作米粉的工艺,老母亲一吃,觉得米粉又可口又消化,病也好了。米粉作坊的花格窗上.总爱挂一条木制鲤鱼,就是根据这个传说来的。
桂林米粉的制作方法
桂林米粉的制作并不简单。米粉外表洁白光亮、细滑、柔韧,优质米粉往往是一团只有一根。具体的制作方法是:用清纯的漓江水,将桂林优质大米泡涨,研磨化为浆并滤干,揣成粉团煮热,然后压榨出根根米粉,再在水中团成一团,因为经过了反复揣揉,筋力极好。
做出来的米粉本身淡而无味,做成美味的桂林米粉关键在卤水。店家熬制的卤水都有各自的绝招,一般每家店都不同,而且不将配方外传,作为商业秘密。虽然各家不同,但是制作方法大同小异,一般是用豆豉、八角、桂皮、甘草、草果、小茴香等香料坐锅,放入猪肉、猪骨、牛肉、下水等,再加入三花酒、罗汉果等配料,先用武火煮沸,然后用文火精心熬制,方能制出香气扑鼻味道纯美、营美丰富的卤水,与米粉拌和,佐以油炸花生或蒜末、葱花、芫荽、辣椒。下面介绍一下两种口味的卤水。桂林人口味
原料:
特料(水蛇、黄青蛙各一只),猪头骨、牛骨各2000克,草果、桂皮、甘草各10克,八角、香茅、丁香6克,小青椒100克,砂仁各25克,小茴香25克,丁香5克,香叶、花椒各10克,陈皮6克,阳江豆豉400克,干辣椒50克,老姜500克,干
葱头200克,桂林豆腐乳250克,盐80克,冰糖200克,酱油200克。
制法:
1、将水蛇、黄青蛙剖开去杂,把猪头骨、牛骨洗净,入沸水中大火氽10分钟,捞出放入不锈钢锅中,加清水15千克大火烧开,小火煮5小时,过滤留汤。
2、锅内放入色拉油,烧至五成热时放入草果、桂皮、甘草、八角、香茅、砂仁、小茴香、丁香、香叶、花椒、陈皮、阳江豆豉、干辣椒小火煸炒15分钟,捞出香料,用纱布包成香料包,下入汤中小火熬2小时。
3、锅内留油30克,烧至五成热时放入豆腐乳小火翻炒2分钟,放盐、味精、鸡精、冰糖、酱油小火熬开,出锅倒入不锈钢锅中调匀即可。云贵川口味
原料:
老鸡、汤骨、桂圆、生抽、老抽、冰糖、红糖、鱼露、盐、南姜、八角、桂皮、丁香、陈皮、川椒、芫荽仔、小茴香、草果、甘草、沙姜片。
制法:
1、用老鸡、汤骨、桂圆煲浓汤。
2、将煲好的汤倒入锅内,加少许生抽、老抽、冰糖、红糖,滴入少许鱼露,使汤变为淡咖啡色,加盐,略微咸一点,放入南姜、八角、桂皮、丁香、陈皮、川椒、芫荽仔、小茴香、草果、甘草、沙姜片。
3、将汤烧开,倒入香油即可。米粉店
在桂林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米粉店。当地的米粉有倾城之恋之说。对当地人而言是最经济实惠的美食。其中以桂林溶湖饭店的最为正宗。其他比较知名的米粉店有味香馆、红鼻子米粉,还有十字街靠解放西路路口的石记米粉以及乐群路的又益轩,另外,瓦窑口的胜利米粉和正阳路步行街的担子米粉也都不错。米粉节
桂林米粉节于2007年开始在广西兴安县城举办,至今已经举办四届了,计划是每年的“五一”黄金周开幕,2007年的第一届桂林米粉节时间是4月30日—5月7日,由于2008年的节假日改革,第二、三、四届米粉节的时间为4月28日—5月3日。
第四届米粉节活动内容共26项。兴安县城用米粉制作了2只大型“米粉神福虎”和百米“米粉巨龙”向游客及市民展示。近20家著名米粉店和各种小吃云集米粉美食一条街。米粉节期间,将举办广西山歌大王争霸赛、古乐演奏大赛、吃米粉喝啤酒大赛、受市民欢迎的彩调专场,米粉世家才艺大比拼、桂林米粉现场制作演示及历史文化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五篇:我家乡的客家小吃(定稿)
【编者按】出于对儿时的记忆和偏爱,我不只一次利用文字善于飞翔的优势,将客家小吃的色、香、味从时光流逝的渠道中追寻回来,加以回味。随作者的描写,表达了那些记忆留香的小吃与本土特色、传统思想、一个民系的生存状态的关系。
春节将至,我突然怀念起我家乡的客家小吃来。出于对儿时的记忆和偏爱,我不只一次利用文字善于飞翔的优势,将客家小吃的色、香、味从时光流逝的渠道中追寻回来,加以回味。
客家人是我国一个很大的民系,各地客家小吃品种不少,特色各异,因而我家乡的小吃具有自身特色。孩童之时故乡还有种麦,麦子收成之后产量不高,根本无法挤身稻米、番薯之列,所以它只是辅粮。麦子衍生出来的小吃就有面条、饺子、面包、粗麦包、麻花、甚至麦芽糖。面条吃法有几种,第一种与水饺一般做法:是用鹅、鸭、鸡、猪骨头熬成的清汤下面,在香气腾腾的汤面碗上放上一撮嫩绿的芫茜,令人未吃食指先动!第二种与炒粉条一般做法:用韭菜五花猪肉炒面条,炒熟之后、味道甘香可口。据说老上饶数镇就数上饶镇茂芝圩的炒面条好吃,茂芝是台湾客家人著名作家詹邦畿的家乡,小吃在他的文章里随处可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粗麦包,这是贫穷岁月乡民的主食。乡亲把太阳下晒干的麦子,直接放到石磨里打磨,磨出来的面粉夹杂着麦皮,称之为麦面,用来蒸包就是所谓的麦包了。因为它有点粗粝,不够面包好吃,所以我小时候不太喜欢,可是肚子饿了就另当别论了。蒸麦包多在清明时节麦子成熟后,人们一蒸就是一大笼,个个都像大人的拳头大,放在楼房上,用一张椅子支起来,谁要吃自己上楼去拿。饥肠辘辘的岁月,麦包疗饥,我的大哥那年读初中,有天放学回家,我亲眼见到他一连吃了七八个,我跑到母亲那儿去告状,还差点挨了大哥的拳头。
除了面粉类的小食,稻米类的小食也是十分出色的。名列第一的应当是客家话俗称粄的小吃。这个粄其实就是广州地区的沙河粉,纯用米浆蒸成的,香味浓郁,有柔韧。农民在赤日炎炎之下劳作,喜欢冷吃,所以叫吃生粄,专做这生意的人,会制作一把扁扁的竹刀,将粄切成条状,堆到碟子里,倒上葱油,往往使人吃得津津有味。在乡间,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买生粄的小挑子,可见其受欢迎的热度极高。稻米做的小吃,还有一种叫粄溜子,比桂林米粉粗、短,煮成糊糊的一大碗,加上葱、油、盐,别人都说很好吃,而我保留不同意见,这是我唯一不太喜欢的小吃,但它比较流行于梅县和福建诏安一带客家人聚居的地区。糯米制作的小食,最出名的要数汤圆和糯米糍。汤圆多是实心的,柔韧,吃起来味道特香。每当冬季就是做汤圆的节日,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夜晚点起煤油灯,亲人们围坐在一起包汤圆。房子外面寒风阵阵,里面其乐融融,直是羡煞神仙。有一个故事就是从煮汤圆的夜晚听到的,说是有一户人家汤圆做好了,公公叫儿媳妇去煮汤圆给大家做点心御寒。公公等了好久也不见儿媳把汤圆煮好端进来,就叫婆婆去厨房看看。婆婆踮起脚尖,到厨房的门缝偷看,发现儿媳妇正在偷吃汤圆,便故意咳了一声,吓得儿媳将滚热的汤圆一口吞下,随后被汤圆烫得捶心打脚的、泪流满面。婆婆阴着脸回到房间,公公问她汤圆煮好没?婆婆回答:一粒浮,一粒吞,捶心肝、打脚骨。公公听了如坠入云里雾里。从此这个民谣成了流行百里的大笑话。
家乡的木杵叫踏对,七字形,杵头是特制的麻花石,杵尾用横木支住,前长后短,很符合力学原理,用脚轻轻踩杵尾,杵头就弹起来了,糯米糍就是这样砸出来的。糯米糍好吃,但制作功夫繁琐,不是想吃就能吃得到,只有在乡亲家有喜事,比如婚娶或老人生日及房子落成庆祝才有的吃。
客家人祭神及婚丧嫁娶喜用小吃,而且品种繁多,我十分佩服祖先的聪明能干。先说祭神吧,每当春节前夕,村里人最少要蒸咸甜两种年糕。甜的是红糖糯米年糕,咸的是萝卜糕。每床年糕都用上十几斤米,用猛火和文火蒸上几个小时,蒸熟之后放到屋角里由它冷却。到了祭神之日,用长刀切开,然后上桌供奉。如果刀子不够锋利或切年糕的人手腕力度不够,往往不能将甜年糕一下子切开,切口就不好看,摆在公祭的桌子上会感到丢脸,所以刀法颇讲究,一般切年糕由身强力壮的男人来干。咸甜年糕的吃法,以放到锅里用猪油煎至柔软为上品。
如果说祭神的年糕以厚和大取胜,那么婚嫁所用的小食则以漂亮和精巧技高一筹。有一种小吃叫做甜桃。用熟糯米粉加入红糖蒸熟,冷却之后被切成一块块,包入花生做成的陷,再压进像桃形状的饼模里印出来,这就是精美的甜桃了。那时姑娘出嫁,男方挑来的甜桃越多越有面子,成为姑娘结婚攀比的工具。丧事用的糕点也是用饼模印出来的,模样有点像甜桃,但用料是粘米,因此客家名字也不一样,叫做红米粄。米粄颜色微红,颜料用一种叫做红花末的植物提炼的,吃了对身体无害,味道也很香。乡人去世之后有个仪式叫做对年,丧主人家会蒸一大堆红米粄,然后家家户户派送,这风俗很有意思。
我家乡的客家小吃除了以上几大类,还有许多精美食品。比如五月粽、艾饼、酥糖、糕子、麦芽糖、豆腐花、油锥、碱水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