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大元:“摸着宪法过河”(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08:3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韩大元:“摸着宪法过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韩大元:“摸着宪法过河”》。

第一篇:韩大元:“摸着宪法过河”

韩大元:“摸着宪法过河”

发布时间:2013-10-24 10:00 作者:韩大元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 次

“摸着石头过河”的治国哲学仍有必要,但缺乏正当性的改革会破坏社会规则,应该实现从“摸着石头过河”向“摸着宪法过河”的飞跃,以宪政坚固宪法制度。

——题记

“摸着石头过河”这句名言,不仅是对过去三十年间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形象描述与比喻,同时也是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被称之为中国发展经验与特点,其思想来源与实践价值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最早由陈云提出。1950年4月7日,陈云出席政务院第二十七次政务会议。在发言中指出:物价涨不好,跌亦对生产不好。上月物价跌了百分之五,对此要先收后放,先少后多,使物价先跌后涨。要摸着石头过河,稳当点好。1951年7月20日,陈云在中共中央统战部讨论如何做好工商联工作的讲话中再次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主张,强调工商联工作的办法应该稳妥,提出“毛毛躁躁而发生错误和稳稳当当而慢一点相比较,我们宁可采取后者”。之后,刘伯承也用过这句话。当时,张爱萍将军受命前去办军事院校,行前向刘伯承请教。说:“我给你六个字,可要牢牢记住,这就是:摸着石头过河!”。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刚刚建立,宪法秩序还没有确立,各种国家制度开始建立的时期,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很多工作都在摸索之中,故需要稳妥地开展工作,否则会引起社会震动与失误。因此,当时提出“摸着石头过河”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与语境。

当时这句话主要针对工作方法而提出,还没有提高到国家治理的高度,其价值还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实际上,1957年以后国家治理中非法治的因素起主导作用,1954年宪法规定的原则与精神逐步边缘化,领导人意志发挥着“实质性规范”作用。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时,中央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考虑总体发展思路与路径问题。于是,这一1950年代提出的主张又转化为改革开放的哲学与战略目标。1980年12月16日,陈云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开幕式上又强调,“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因为我们的改革,问题复杂,不能要求过急。改革固然要靠一定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和经济预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试点着手,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时步子要小,缓缓而行。这绝对不是不要改革,而是要使改革有利于调整,也有利于改革本身的成功”。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基于发展过程的稳妥性与改革进程相互平衡的需要,国家领导人也提出过“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以指导国家整体的改革进程。

“摸着石头过河”的评价与局限性

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基于改革的复杂性与推动工作的稳妥性,整

体思路上遵循“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风险较低、容易实施且极为有效的改革哲学。三十多年来,正是通过“摸石头”,我们才跨过一条又一条的改革“大河”,取得了改革的成功,为世界提供了中国发展的经验。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随着时空的转换和社会的发展,为适应特定历史背景而产生的改革哲学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原来具有的积极一面可能会逐渐消退,而消极的一面却越来越明显。“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也面临着历史局限性,特别在宪法与改革关系上这一政策带来的负面作用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国家决策与改革思路上,目前仍依赖于频繁的“改革”“顶层设

计”,习惯于“摸着石头”的方式推进改革,缺乏国家发展的稳定目标与方向性。在已经有具体制度设计,特别是宪法和法律已经明确规定国家改革路线图的背景下,有时我们不愿意通过法治路径推动改革,宪法和法律在整个改革进程中未能成为主流的思想来源,“领导批示”“领导小组”等法治外模式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出现了国家治理中的二元规则。30年经济改革成功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与宪法没有充分发挥“石头”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价值内涵被滥用,导致改革成本的提高。有些地方以“摸着石头过河”为借口,不顾客观规律,不计成本,大拆大建,盲目造城,不但劳民伤财,而且浑水摸鱼,趁机中饱私囊。有些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顾国家的核心利益与价值,摸着了一块对自己有利的“石头”,停下脚步,宁愿继续“在河里摸石头”也不愿“过河”。还有一些人已经“摸到正确的石头过了河”,却不愿与后面的过河之人分享经验,独占改革成果,忘记改革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更有甚者,忘记了“摸石头”的目的是为了到达“彼岸”,摸着摸着就倒退回原来的“老路”上去了,坚持“左”的一套,不愿意失去既得利益,表面上看似乎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质上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固守着保守、落后的观念与行为方式。

三是容易导致“改革”的庸俗化,无法为国家生活确定稳定而可期待的规则。改革是十分严肃的概念与话语体系,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观念、机制、体制与制度是需要改进的。但是,任何一种改革都基于特定的价值与正当性的考量,如为什么改革,如何改革,哪些领域改革,如何保证改革的正当性,如何评价改革的效果等问题涉及改革本身的界限。其实,改革是需要论证的,需要提供有说服力的理由。但片面理解“摸着石头过河”时,我们无法坚持改革的正当性,甚至出现以“改革”的名义破坏社会规则,民众通过所谓的“改革”失去了正当利益,所享受的实际利益不如改革前的状态。此时,改革者们希望民众为“改革”牺牲利益,等待更大利益。以假“改革”名义欺骗民众是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人人讲改革,每个地方都在改革,社会总体上都处于“改革洪流”之中时,社会规则将如何保持?我们需要认真思考“改革”本身的改革问题。如司法体制领域,我们已经延续进行了20多年改革,每五年颁布改革纲要,但民众是否满意这样的司法改革?司法体制是否真正得到了改革?答案是否定的,缺乏正当性的某些改革举措实际上破坏了正当的司法逻辑,在某些领域牺牲了规则。

四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滥用也带来了宪法虚无主义和人治的思维模式。实

际上,1982年宪法为改革开放设定了明确的制度与程序保障。从国家的指导思想到基本制度,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国家机构的职权与运行程序等做了明确规定。30年来,中国根据宪法制定了240多件法律,700多部行政法规以及大量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过河所需要的“石头”的确不少,如我们严格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路线图”可以完成国家建设的基本任务,不必推动所有领域的改革,完全可以通过法律和制度权威推动改革的进程,也许这种治理模式更加稳固并具有效率。但法治有时无法控制“改革”本身,人治的思维模式借“改革”之名重新抬头,甚至有些领域已经形成“以人治推动法治”的局面,甚至给人一种“法治正在倒退”的感觉。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近些年来,这一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比如,有些人主张,中国应当“告别‘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架桥”或者“划船”过河;另外一些人则主张,我们已经“过了河”,没有必要继续“摸石头”了;另外还有些人怀疑当年的“过河”决定是错误的,认为中国根本没有“过河”的必要,因此主张原路返回。

在笔者看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依然是“未竞的事业”,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思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在当下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摸着石头过河”的治国哲学对于国家治理模式的发展和完善依然是必要的。问题在于,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既不能再“瞎摸石头,乱过河”,也不能踏步不前,徘徊犹豫,更不能因为受到挫折和阻力就退回到“老路”上去。我们的选择应该是,寻找更可靠、更稳定同时更安全的“石头”,设定改革的界限,以法治思维和方式思考“过河”的路径。笔者的主张是,应该将“石头”明确为“宪法”,以宪政坚固宪法制度,顺着宪法过河,遵循宪政精神,实现从“摸着石头过河”向“摸着宪法过河”的飞跃。

何谓“摸着宪法过河”

所谓“摸着宪法过河”,就是指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应当严格依照宪法所建立的原则、制度和程序运行,确立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治理机制,设定改革的宪法界限,通过宪法和法律权威释放改革的红利。

首先,在现代社会,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国家治理的基本规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有国家制度的正当性来源于宪法。“摸着宪法过河”可以保障“过河”的方式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

其次,宪法是“人权保障书”,“摸着宪法过河”不仅可以确保所有的公民都享有安全“过河”的权利,让所有的公民共同决定“过河”方式、路径选择以及“过河”以后的“共同富裕生活”,保障每个人对国家生活的表达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因为,在法治社会,国家权力的行使要遵循法律程序,“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确立了国家存在的目的与价值观。

再次,宪法是社会共识的最高体现,具有社会整合机制。当国家在发展“岔道口”摸到不同方向的“石头”或在社会冲突面前面临选择时,宪法所建立的国

家基本制度、公民的参与制度以及违宪审查制度等,可以将不同的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种族、民族以及持有不同宗教信仰或政治主张的人整合在一起,通过利益的平衡寻求社会共识,从而确保国家平稳“过河”,保障国家的长期稳定。

第四,宪法是规则之治的基础与核心。在过去的三十年间,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这些成就主要集中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这个领域的改革虽然不易,却可以在较少触动既有利益格局的情况下,通过释放社会的力量进行“增量改革”。然而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间,我们将面对包括政治体制领域在内的更加复杂的改革。这些领域改革最大的特点是要对既有的政治权力、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强大的、具有权威的基本规则,有可能在“河里乱摸石头”,那就有可能被石头绊倒,或者因为众人争论不休发生内斗,掉进河里,失去“过河”的最佳时机。

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曾经提出,未来的改革不同于20年前或10年前的改革,需要的是规则性的改革,即使规则不对,也需要通过规则来修改规则。规则性的改革,就是未来的30年的社会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改革”思路,要树立法治思维,通过法治路径实现改革,将改革纳入法治的轨道,实现“改革的法治化”。我们应该将“基于规则的改革”明确为“基于宪法的改革”,因为宪法是国家最为基本的规则,是所有规则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来源。去年总书记在“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所谓“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是要依照宪法的精神、原则和具体规定治国理政,在宪法的框架内深化改革,推动发展。

如何“摸着宪法过河”

首先,要“摸着宪法过河”,应当进一步提高对宪法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树立宪法权威,把思想统一到宪法上,发挥宪法作为“根本法”的作用。法治首先是宪法之治,法治思维首先是宪法思维,宪法在国家治理、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应当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推动从依法治国向依宪治国的转变,使依宪治国成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习总书记提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如果思想观念上不能克服“宪法虚无主义”,恐惧宪政以及“社会主义宪政理念”,有可能在改革与宪法关系上,损害国家核心利益,阻碍改革的进程。宪法权威来自于社会的基本价值共识,具有正当性的基础。要处理好宪法权威与党的权威之间的关系,切实维护宪法至高无上的地位。

其次,要“摸着宪法过河”,必须培养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

思想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在骨子里没有对于宪法的尊重,敬畏,缺乏价值层面的忠诚,那么制定再好的宪法,那也无异于一张废纸。认真执行宪法、拥护并模范遵守宪法,是《公务员法》规定的成为公务员的基本条件和公务员必须履行的首要义务。公职人员自身所处的地位,也决定了其必须学好用好宪法:宪法确认民主制度,解决了公务员手中的权力来源问题;宪法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为公务员行使权力设定了界限;宪法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为公务员行使权力确立了基本目标;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各级公务员行使权力的根本准则;宪法是立法和决策活动的基础,遵守宪法能够保证公务员的决策活动具有正当性。如果我们拥有一部宪法却束之高阁,让宪法做“制度稻草人”,那就会让国家陷入“规则缺失”的状态。其结果是,没有人会相信规则,没有人会相信法律。所有人都会按照机会主义的原则,通过权势、金钱或者暴力来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无论我们这个国家拥有多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大家都过不了“河”,无法推动社会的发展。

再次,要“摸着宪法过河”,必须摒弃“违宪”改革的思路,坚持法治原则。

在过去的30多年间,我们的一些改革是以“违宪”的方式推动的。从“事后”的结果来看,这样的改革虽然给局部领域、局部地区带来了一些利益,也满足了一些领导干部的政绩需求,但从国家整体的利益看,却损害了宪法的权威,削弱了政府和民众对于宪法的尊重和信仰。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凡是以“违宪”方式进行的所谓改革最终会损害国家核心利益,对此我们必须反思。目前,上海的自由贸易区的设立,虽然对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创新经济增长方式有意义,但总体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宪法程序和相关法律程序,存在着一些“违宪”因素。在改革可以让大多数人都受益的情况下,这种“违宪”改革的危害性可能显现不出来,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涉及不同利益、权力的分配时,任何“违宪”的措施都可能造成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混乱,其结果得不偿失。

也许有人可能会说,我们的宪法问题太多,太不完美,如果不违宪,社会就没有办法进步,经济就没有办法发展,所以为“良性违宪”辩护,或者要求对宪法进行大规模修改,甚至干脆主张推到重来,重新制宪。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宪法,也不可能通过宪法修改或者重新制宪制定出完美的宪法。当宪法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时,并不是只能通过“良性违宪”、修宪或者重新制宪,才可以化解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而是可以通过宪法解释等宪法技术来修补和完善宪法,实现宪法规范和社会现实的有机统一。

第四,要“摸着宪法过河”,必须完善宪法监督机制,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宪政理念。

十八大报告重申了宪法第5条的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

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要强化宪法监督,树立宪法权威,任何人不得违反宪法,要建立严厉的违宪责任制度。通过宪法监督,防止各种特权和腐败行为,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要受到追究,要承担宪法和法律责任。但30多年来,宪法监督制度和程序建设方面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虽然原因很多,但关键是观念上存在障碍,有些人只相信“宪法”,不相信宪政,不愿意真正实施宪法,对违宪审查制度抱有怀疑、恐惧和否定的态度,不愿意将政治权力纳入法治的轨道,人为地将党的领导与宪法权威对立起来,其本质是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

这种观念的背后存在着对宪政价值的怀疑,甚至否定社会主义宪政价值的倾向。所谓宪政就是宪法的实施状态,核心是限制公权力,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共识。一百年前的中国人早就认识到宪政“利国,利民,但不利于官”。国家决策缺乏科学性、腐败现象大量存在、社会信任度下降和社会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与社会缺乏宪法共识、社会主义宪政理念没有成为社会主流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领导干部和党的组织,从内心里抵触宪政精神,有意识或者无意识中远离宪政。

道理很清楚,如果不采用宪政,无法从学理上概括中国宪法的实施过程与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具有明确的宪法文本基础、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我国现行宪法对国家权力配置和公民基本权利保障做出了全面和明确的规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宪法写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内容,社会主义宪政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建设,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包括一些国外的宪法学者,在学术论文中积极评价中国进行的宪政建设,认为中国式的政党体制下也可以实现宪政理念。在多元化的国际背景下,我们更要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取得的成就,理直气壮地宣传实践中的中国宪政实践,防止宪政成为西方社会的专利品,赋予宪政更丰富的社会主义元素,积极、主动掌握宪政的话语权,让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宪政实践和经验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模式,表现出中国的自信与开放。

总之,笔者认为,在目前这个利益分化严重,思想观念多元,社会矛盾重重的改革关键期,我们要确保所有的改革,无论是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还是微观层面的具体制度改革,都以宪法为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宪政精神,实现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摸着宪法过河”的转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积极稳妥地突破阻碍,深化改革,凝聚共识,推进发展,实现宪法确定的国家发展目标。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宪法学研究会会长。

第二篇:5.2韩瑞麟宪法演讲稿

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们是生长在法制社会的儿童,我不知道没有法制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今天我们放眼看去我们的社会有正常的秩序,我们有若干的法律法规,保护我们幸福快乐的生活。从小就听爸爸、妈妈说要学文化,要遵纪守法,那时不知什么是纪什么是法,后来上学了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法律法规的很多知识,知道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它的法律,那么就会乱做一团,矛盾和战争不断。妈妈告诉我,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典是《汉穆拉比法典》,因为有了这部法典,希腊成为最早的文明古国。许多的国家参照了这部法典制定了他们自家的法律。法律应该是约束我们行为的一种规矩吧,我想就是因为有了法律,我们的社会才能得以和平吧,经过我一直的观察,我的结论是正确的,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法律,了解法律,尊重法律。

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要遵守我们国家制定的法律,老师告诉我们,我们国家的法律是越来越健全了,我们儿童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他们老师有《教师法》,还有保护每个公民的各种法规,只有法制健全的国家,才是文明、发达的国家,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它就是有健全的法律法规,让人民的生活得以保护。因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我们小孩的生活更加自由和快乐,现在就是爸爸、妈妈也不能随意体罚我们的,要是伤害我们,我们就去告他们,他们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我们要学习法律,好让自己的人生权利得到保护。但是,我们有很多的人,却不愿遵守法律,做违反法律的事情,使自己和亲人难过。在我们家里,我的舅舅就是不尊重法律,没有把法律放在心上,走上了吸毒的路,他不但违反了法律,而且自己的身体遭到了巨大的伤害,我们全家因为他吸食毒品,经常提心吊胆的,我的外公和外婆因为他也气坏了身体,他自己因为无视法律,被毒品折磨得不不成人样了,十年的青春都被那可恶的毒品吞食了,我从小看着他走上这条路,让我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因此我深深的知道我们要遵守法律,不要让自己走上犯罪的道路。法律是我们行为的约束,也是我们自由的保障,这句话是我的妈妈给我说的,妈妈说,如果我舅舅受法律的约束,他今天就不会在劳教所里受狱,所以我们要尊重法制,心藏法制。

作为学生,要想让犯罪远离我们,首先应该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处处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并且要“慎言行,谨交友”,要听进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教诲、批评,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不贪图享乐,不看不健康的影视作品,不到网吧那些容易让人沉沦的游乐场所去;要和一些善良、单纯的同学在一起,相互告诫,相互激励,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见恶而避。我们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律己,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与法律做朋友,让它时刻伴随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知法、懂法、用法,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才能健康成长,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文艺一 五年二班

韩瑞麟

第三篇:韩大元院长告别演讲:祝福人大法律人 追求爱与幸福

韩大元院长告别演讲:祝福人大法律人 追求爱与幸福

来源:互联网 作者:匿名 日期:2017-06-29 11:18:57 浏览:474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细心的同学们会发现,今年的毕业典礼上没有安排院长致辞。大家知道,法学院行政班子即将换届,我即将结束院长任期。本来我们期待新任院长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上致辞,但程序还在进行中,还没有正式宣布新一届的院长。所以,按照学院的安排,我代表法学院在毕业典礼上说几句话。

首先我代表法学院祝贺获得学位的所有同学,学位证虽是一个形式的象征,但它凝聚了你们在过去的两年、三年、四年也可能更长的时间里,为了你们心中的理想和梦想所付出的努力与辛勤劳动。学术论文是你们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而人大法学院对你们学位论文的要求很高,我能感受到你们尝到的酸甜苦辣。今天,当你们穿着学位服,拿到学位证的时候,你们应该很庆幸你们坚持了,你们做到了。在此也感谢各位家长,没有你们的支持,你们的孩子们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借此机会,我由衷的向同学们表示感谢!四年前或者三两年前,当大家怀着对法治的信仰和对法学院的憧憬,迈入法学殿堂,成为人大法律人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我们之间的缘分与情感。在全国那么多的优秀法学院中你选择了人大法学院,或许这是偶然,或许这是必然,你们永远地跟人大法学院结下了缘分。何家弘教授说这个世界是靠缘分延续生命的,人是随缘分的,爱情也是随缘的。我相信人世间的缘分。感谢你们为学院发展付出的努力,感谢你们留给法学院的情感,感谢你们积极参与法学院的改革。你们知道有些改革对你们来说是新挑战,也许心里有些不满,但你们自觉地维护法学院的价值,愿意接受挑战,愿意参与改革过程,为此你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过几天,你们就要离开校园了,但是你们给心中的精神家园—人大法学院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留下了你们的青春。谢谢你们。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向同学们表示歉意。记得在你们入学典礼上,我曾经代表法学院承诺给你们最好的法学教育,让你们找到最满意的工作,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样,在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里面让你们感受到最大的幸福与公平。但今天,我必须承认,尽管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但法学院还不够强大,离同学们期待相比仍有不小的距离。例如,虽然绝大部分同学找到了工作,但有些工作未必是自己最满意的;有些同学的论文没能在检测中通过;有些同学虽然通过了论文检测,却没有通过论文答辩,这些同学只能延迟毕业。我们的老师懂得你们已经找好了工作,希望你们顺利毕业,但是站在学术标准和学术规则面前,我们的老师们只能选择学术标准和规则。其实,老师们和父母一样,总想为你们的成长提供最好的环境,总想为你们的成才创造最好的条件。但路总要一步一步走,事情总要一件一件做,或许你们已经享受到了师兄师姐所不曾享受到的便利,或许你们当中的一些人获得了别人没有获得的机会,又或许你们都将体验不到未来你们的师弟师妹所能体验到的事情。在即将走出校园的时候,你们心中会有一些遗憾,但它不会影响你们对学院的深情的爱。无论怎样都是一种成长,都是难以忘怀的记忆,希望你们把这些回忆化作力量,支持你们去寻找人生中更加灿烂的风景,支持你们继续前行。我相信你们走出校门的时候会忘记一切的不愉快,因为当你走出校门之后,人大法学院的一切都会成为美好的记忆,是你割舍不掉的,这就是缘分。请同学们相信,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为你们的学弟学妹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从前年开始,法学院毕业典礼上增加了一个环节,作为一个非公共仪式,院长向毕业前领取结婚证的毕业生赠送礼物和祝福。为了避免与你们心中的公共性与私人性价值相冲突,我明确一下:第一,我没有穿导师服,穿上了西服,表明它是一个私人的仪式,是院长个人赠送的结婚礼物;第二,买结婚礼物的钱是我自己的“私房钱”,不是学院的经费。第三,我所祝福的是所有追求幸福、爱情的伴侣。在宪法的阳光下,在爱的名义下,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在开学典礼上我说过,法学院是提倡同学们谈恋爱的,它是一门“人生实践课”,我们鼓励同学们将“法律谈判”的知识首先用于谈恋爱的“实战”性训练。通过谈恋爱,你们会感受人生,学会交流,学会爱护他人,在爱的沐浴下成熟起来,特别是男同学。据说,法学院同学们谈恋爱的成功率并不高,但恋爱效果是不错的。今年有八对新人领取了结婚证,值得我们共同祝愿。

我想对八对新人说:追求爱与幸福是人生永恒的主题,爱和家庭能赋予我们力量。法律人的爱情与婚姻,应该是责任与浪漫的结合。爱与婚姻不是简单地体现在法律证书上,法律人应当知道如何负责任的去爱,如何对所爱之人负责。当你们走入婚姻的殿堂,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成长。你们找到了对方,认准了彼此,共同决定要相伴一生,许下诺言要地久天长。今后的你们不再孤独,今后的你们也不再彷徨,风雨再大,总会有人为你撑起雨伞,接你回家;工作再累,总会有人帮你解压。在未来的人生中,你们会体验到获得爱的感动与坚强,你们更学会在付出爱中收获幸福。看着你们幸福的表情,作为老师,我深深的为你们高兴。毕竟人海中的相遇已经十分不易,能共度一生,更加需要珍惜。愿你们守住这份真诚和纯粹,守住这份勇气和执着,愿你们牵起手相伴一生,愿你们心相连直到永恒。

最后,再次祝福我们亲爱的毕业生同学们!作为永远的人大法律人,希望你们勇敢地拥抱未来,人大法律人精神将保佑你们!

第四篇:如何成为合格的人大法律人——韩大元院长在《法学入门第一课》发放仪式上的讲话

如何成为合格的人大法律人——韩大元院长在《法学入门第一课》发放仪式上的讲话

上传时间:2009-10-18

法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跟我联系,让我做一次关于“如何成为合格的人大法律人”的讲座。这个讲座比做专业的讲座更难,专业的讲座,不用准备,就可以讲,但是这个讲座,我还是做了一些思考。

我们先从这个题目出发,“如何成为合格的人大法律人”,它的核心概念、核心词语,我认为是人,法律和人大。如果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大法律人,首先我们需要从法律的理念,用法律人的思维来认真思考怎样成为一个“人”。所以这个学期我给本科新生上《中国宪法》,第一堂课我就讲什么叫人,当然我的这个出发点是从人的重要性,人的神圣性来论证宪法的地位。人一出生,没有见过刑法,也没有见过诉讼法,首先感受到的便是宪法。例如德国,根据他们宪法法律的判例,当还是胎儿时,就拥有了生命体,所以已经成为了人。有些国家是怀孕10周以后,胎儿便被认为是一个人。但是在中国,确认成为人的时间是最晚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自胎儿出生后被确认成为人,即医学上所说的脱离母体时起。

那么,人的标志是什么呢?在英国,曾经发生过一个轰动整个法学界的法律事件,一对连体婴儿,两个姐妹,如果不进行分离手术,两个人可能同时死去。医生基于他的医学伦理和价值观,建议家长做一个分离手术,可以挽救姐姐的生命,但是手术的代价是妹妹会在手术当中死亡。两个婴儿都是生命个体,能否做一个分离手术,以牺牲一个生命为代价来挽救另外一个生命?因为其母亲是天主教徒,她坚决反对所谓牺牲式的分离手术,即为了挽救大女儿的生命而牺牲小女儿,这种作法不符合她的宗教信仰。但是,医生认为在两个生命不能同时挽救的情况下,是可以以牺牲一个生命来挽救另一个的生命的,这是医生的一种职业道德。最后法官做了一个判断:生命和生命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但是,在像这样一个极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生还的可能性更大的一个生命,我们也可以牺牲另外一个生命。所以,这种手术在法律上也是符合它的伦理的。最后医院还是做了手术,妹妹在手术过程中当场死亡,姐姐的生命得到了挽救。这个案件发生后,整个英国社会都在思考,在现代理性的社会中,人的生命到底有没有可比性。同时,这个案件也改变了我们法学上的很多理论,比如,父母能否以自己的宗教信仰自由为名决定子女的生命。

因此,首先,人是有生命的个体。但是,拥有生命不代表拥有生命权。当提及“享有生命,拥有生命权”时,所指的人不仅是一个享有生命的个体,还是享受尊严的个体,而生命权的本质便是享受尊严。然而,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奴隶也是享有生命的个体,但是他们无法获得尊严,因此没有生命权。所以在现代社会中,现代法治所追求与维护的,不仅仅是保护人的个体生命的存在,而是要把每个人变成有尊严的、作为主体的人。人的第三个特征是什么呢?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宝贵,自由!人们是需要追求自由的,精神上自由、思想上自由、良心上自由。人活在这个世界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存在体,他同时也是一个思想自由的追求者,良心自由的满足者。人的生存,如果没有思想,没有信仰,没有良心,没有精神的自由,那他也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人的第四个特征应该是什么呢?人永远是一种主体,在任何情况下,人是不能变成客体的。我认为这是现代法治社会对人的最有价值的内涵的一种概述。

在拥有13亿人口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管制定什么样的法律,什么样的政策,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价值,使人成为我们这个国家、政府、社会中的主体。所以,“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大法律人”这个命题的核心,首先应从法治的角度来认真理解人的神圣性,人的尊严性,人的价值性,人在社会中崇高的价值目标。

其次,“法律人”的概念,就是以法律作为职业的人。以法律作为职业,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广义的法律人,包括法官、检察官,同时也包括在国家机关、企业及一切部门从事法律工作的人;狭义的法律人是一个法律的公共体,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因此,法律人便是一个以法律作为职业,从事法律工作的共同体。

今天,我们主要讲一下“人大法律人”。我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上,都谈到了人大法律人这个法律共同体的精神是什么。同学们到了人大法学院,成为一个人大法律人,也构成了一个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追求的信仰是什么,共同体遵守的规则是什么,就关系到对人大法律人的理解的问题。

我想,成为一个人大法律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健全人格的塑造,或者说是高尚人格的塑造,这是人大法律人第一个基本的要求。作为一个法律人,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职业的伦理和基本的精神,不能深刻的理解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意义,那你就不配做一个法律人,更不配做一个人大法律人。所以我们人大法律人精神里面,首先提出的是人文的关怀,我们无论是学习法律知识,参加法律活动,还是未来将要从事有关于法律的职业,我们应该拥有的最深刻的价值观,就是始终把人的价值、人权的维护、人权文化的普及作为法律人的一个基本职业要求,也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这也是我们法学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例如,一起交通肇事案件中,当事人将一位乞讨者撞死,北京某一个高校法学院的毕业生作为其辩护人,在神圣的法庭上说:请审判长注意,我当事人撞死的是乞讨者,希望在量刑上注意给予考虑。他认为,此案中撞死的是一个乞讨者,而乞讨者的价值和正常人的价值不同,所以,量刑的时候应当适当考虑。当这个案件通过媒体公开以后,很多法学院的老师就猜想这个学生到底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如果我们人民大学法学院培养了这样一个所谓的法律人,那就是我们人大法学院教育的失败,尽管它是一个个案,但从个案可以发现,那个律师的所谓的法律知识体系里面没有灵魂感。虽然他拥有出色的法律知识以及辩论艺术,但他缺少法律人应有的伦理道德。正是因为没有健全的法律人的人格,即使以后当了法官、检察官,或者你当了高级公务员,决策中也会暴露出这种没有灵魂的法律行为。

还有一个例子,某省某市城市整洁、绿化面积大,某省便把它推荐为建设部组织评比的全国模范城市的候选单位。国务院即将组织一些部门专家到这个城市进行最后的评比考察,市委市政府就开会讨论怎样迎接这个考察团。其他条件都很好,但有一个细节问题引起了领导们的关注。办公厅主任说:“我们现在什么条件都很好,都没问题。只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城市的中心大街里大概有十二到十五位精神病患者,还有流浪乞讨人员。他们白天在市区流动,晚上找一个角落休息的人。假如说代表团来的时候,发现他们在这儿活动,可能会影响我们的市容,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解决方案,第一个就是不管,因为每个城市每个村落都可能会有一些生活没有保障的人,如果政府没有能力的话,可以不管。如果想根除这个问题的话,也可以把他们送到收容所等社会保障场所。而另一个方案便是把他们关起来,或者流放。当然,在这个观点上第一个方案是最人性化的一种方式,但是现实是很残酷的,我们法律人往往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价值和事实之间的冲突徘徊,现实世界不像我们法律人在法律客观世界里学的那么美丽,我们要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个问题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呢?是一种非常不人道的方式,市委市政府最后决定把十五位最需要人文关怀的、最需要政府关怀的人送到另外一个市去,先在那儿呆十天,等考察结束,再把他们接回来。我觉得在现实中国法治还不发达,人权文化还不普及,城市还缺乏法治理念的时候,这种方案是情有可原的。但是,现实又一次发生了变化。在途中,办公厅的一个主任想,十天以后将他们重新接回来,又会增添这个城市市容所谓的不完美,所以干脆借这个机会把他们处理了,怎么处理?在一个没人居住的山沟里,把车停下来,把15个人放在那里,自己开车回到了自己的城市,并且向领导汇报我们已经安全地把他们送到另外一个城市。这些精神病患者,流浪乞讨人员,本身生活是不能自理的,这种做法是完全没有考虑他们的生存,从某种意义上将,就是不把他们作为人来看。人民日报曾经组织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也参加了这个讨论,当时报纸上报道的结论是“这是一个没有灵魂城市”。一个城市的灵魂就是对你这个管辖区内所有居民,在这里面生活的所有人民,都要给予尊重,给予关怀,给予爱护。所以如果我们没有对人的人文理念,以后当了法官、检察官、公务员,也有可能会出现类似的现象。所以学习法律,面对法条,首先要做到的是通过这个法条看到法律条文背后的神圣的价值,任何一个法律都是以保护人的价值和尊严为目的的。学习法律的人,心中没有人性的关怀,没有这种人性的道德,没有这种人文的情怀,怎么能用法律来维护这个社会,维护每个人的权利呢?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大法律人,就是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心中充满着一种人权的文化、人权的理念,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大法律人必须从细节做起,在细节中感悟法律精神。如果不注意这个细节,或者在细节中不能维护法律价值,也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大法律人。我觉得某种意义上,法律就是一种细节,由很多细节组成了一个规则、一个生活,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在同学的关系当中,每个细节上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人大法律人,每个细节上都要按照法律的要求、法律的信念来做,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设计自己的人生。改革开放三十年,建国六十年,我国的法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法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很多的,其中我觉得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我们的法律生活中缺乏对细节的关注,缺乏在细节中培养法律人修养的习惯。对他人都讲法律怎么怎么重要。但是你自己呢?比如说,考试作弊。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考试作弊跟人的品质没有直接关系,就是偶尔考试作弊,这只是一个细节嘛。但是细节决定成败,如果你细节中做不到法律人应该遵守的道德,你不能成为很好的法律人。所以,考试作弊是法律人的一个敌人,当你想作弊,或者已经将想法付之实施的时候,很遗憾,你失去了做法律人的基本资格。

刚才王轶副院长说我们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至少要谈一次恋爱,乔鹏书记说一次还不够,何家弘老师也在新生开学典礼上说大学期间要谈几次恋爱。我们要用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这几位老师关于谈恋爱的问题的看法。老师让我们谈恋爱,这是一个充满理念的、法律智慧的,也是训练你们法律人素养的一种价值的引导,不是一个具体的谈恋爱次数的引导人大法律人有一种让别人感觉不到的很难理解的气质,我把它称作人大法律人的气质。一看这个学生,就知道是人大法学院的学生,当记者说这个法学院的毕业生,或者在法庭上说这样一个辩护给整个法律丢脸了,我会很有信心的说,这个人肯定不是人大法律人,肯定不是我们人大法学院的毕业生。因为在四年的法学院教育当中,我们给同学们灌输的首先不是知识,而是培养法律人的一种理念,法律人的人文情怀,所以,我们有这个自信。尽管我们现在有个统计,媒体上公开的政法部门的腐败案件当中,人大法学院的毕业生也有,但是很少,我曾经很自豪的说过没有,但最近有了。昨天我参加最高法院中央政法委的会议,***同志讲话当中特别提到了这个问题,他说,七名省高级人民法院的院长由于腐败问题判刑;四名省检察院检察长,由于腐败、受贿而判刑,他说这样怎么能让老百姓相信法律呢?省高级人民法院的院长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二级大法官,全国有三十多个省,七个省高级法院的院长被判刑,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大法官,这些最神圣的法律公平正义的实现者,正义的最后一个堡垒,都失去了正义,失去了公平,失去了社会的信任,那我们一般的老百姓怎么能相信法律。所以我们要特别强调法律人伦理培养的重要性。他当上了省高级法院的院长,当上了最高法院的副院长,他的法律业务肯定是全国最好的,但是却没有这样一种职业的基本道德。所以我们人大法学院的学生,从现在开始,在你的生活当中,都要做好成为一个合格法律人的准备,细节的错误也不要原谅自己,就算是很小的细节。同宿舍同学四年的关系,班里的班委会的活动,包括班干部的选举,专业的学习当中,老师的沟通当中,包括谈恋爱,都一定要表现人大法律人的气质。我们第一次谈恋爱不一定谈成功,事实上,很少是第一次成功的,可能要谈第二个,第三个,但是你也要表现出人大法律人的气质,分手有不同的方式,最不符合法律人精神的分手方式,就是分手后相互埋怨,甚至相互骂对方,说这个人怎么怎么差。两人曾经谈过恋爱,有过美好的回忆,两人都要珍惜,分手也要做到符合人大法律人精神的分手,这有可能是人生中的一个细节,一个经历,但你也要从中学会法律的一种规则,一种基本道德。所以在人生的一些事情当中,我希望大家像人大法律人那样处理问题,表现你人大法律人的气质。

第三点,所有法律人都要坚持的原则就是一定要树立规则意识,要成为法律人,我们要遵守规则,一切要按照规则办事。29年之前,我刚上大学本科一年级,当时有很多期待,很多梦想,也有很多困惑。29年过去了,回顾我的大学一年级的生活,我认为我获得的最重要的知识便是法律人要按照规则办事。如果你不愿意遵守规则,或是不擅长遵守规则,当利益发生冲突,放弃规则的时候,你也不能成为人大法律人。这个规则既包括国家生活中的规则,也包括社会规则、学校的规则、院里的规则以及班级的规则。比如,有些同学不交学费,财务处归责于法学院,冻结法学院180多万元。学生上学是有协议的,一个学期交多少学费,都是有规则的。生活确实有困难的,按照学校的规定申请,法学院会想办法解决问题,但是有些同学,不是生活上的困难,而是没有规则的意识。如果这样一个规则协议都不遵守,怎么培养一个法律人的精神呢?另外,有些同学维护自己的权利时采取的方式,也不具有法律人的规则意识。我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争取自己的利益,对学校、学院一些不合理的规定提出自己的批评建议,但是我们权利的需求、我们的批评建议,还是要按照法律的程序进行。不仅实现权利的目的要正当,实现目的的手段也要具有正当性。如果只是目的具有正当性,而不考虑手段,那这不是一个法律的规则。广东省人大常务委员会曾经提出来一个地方性的法规,规定硕士以上学位的夫妻可以生第二胎。因为广东省经济比较发达,且外地来的农民生的小孩多,而广东本地人,要么不愿意生,要么只能生一个。他们担心,在几十年之后,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广东的人口素质会受影响。所以他们希望高学历的夫妻可以生第二胎,并且准备写进地方性法规。这个事件就体现了法律意识的淡薄,中国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特别谈及不分文化程度,不问性别。这样的一个地方性法规不能规定因为学历高,可以生两个孩子,而学历低的只能生一个孩子。这种作法是把人做了一个分类,是直接违反了法律精神的。因此,制定一项具体的法律、规则时,也要遵守国家的法律,遵守宪法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没有这种规则的遵守意识,做出的决定可能就是不合法律的。

我跟本科生上课也举过这个例子。比如,能否制定这样的规则:考试当中,两个半小时的考试,一律不能上洗手间,目的是防止考试作弊,维持考场秩序。黑龙江省曾经出现过,全省的外语职称考试中,规定期间不能上洗手间。有个女生举手,举了大概二十次。老师边说,让你上洗手间,那你就是破坏了规则。你只有一种选择可以上洗手间,但你明年来参加考试。这个女同学已经花了一年时间准备,她不可能选择这个方式。那个女同学是很有智慧的,既然规则如此规定,那就用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考场是在小学生的教室里边。小学生经常打扫卫生,洗脸盆就在放在前面。这个女生从后面过来,把洗脸盆拿到墙角里边,当场就解决问题了。这个考场里还有四十多位同学,有男同学女同学,她说规则规定不让她出门,那么她解决之后,这个洗脸盆只能由老师放到外面去了,她自己不能去,去的话破坏规则。这个老师只有帮她把洗脸盆放到外面去。

这里所要强调的“规则”,应该是一合乎理性的规则,有些规则不合理,就不能像这样的老师机械地按照规则来办事。我们既然选择了法律这个职业,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有规则意识,当然同时要有对规则的合理的怀疑、批判的意识。对学校的规则,要考虑它是不是符合教育部的部门规章;对教育部的部门规章应该有合理的怀疑,它是不是符合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对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也应该有合理的怀疑,它是不是符合国家的法律;对国家的法律,怀疑它是不是符合宪法的精神。这样才能培养出法律人的一种专业化的规则意识,而并不是要我们机械地按照规则来办事。如果这样的话,非理性的规则会侵犯公民的合理权利。

第四,我们要有一个综合的法律思维方式。这里特别强调我们有综合的法律的思维方式,是因为法律是一种职业,一种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严谨的职业,这个职业中,它有很多方法,很多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有一个像法律人那样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综合是指,我们面对的很多法律问题,它不是单方面的一种法律现象。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发生变化了,29年前,当我作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在课堂里学习法律时侯,法律之间的这种综合化的程度还不是很高。但现在这个世界,我们的法律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法律的事物已经发生了一种综合性的变化,具有综合的特点。很难说某一问题就是民法问题,某一问题就是刑法问题。所以4年学习当中,也许某些同学可能比较喜欢民法,有的同学比较可能喜欢刑法,有的同学可能非常喜欢婚姻法,这都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法律知识是一种具有完整性的知识结构,思考问题也应该具有综合性的思考方式。如果没有综合性的思考方式,那么对法律的判断,法律的理解,有时候会是片面的。比如说,民法学者,宪法学者还有刑法学者,坐下来讨论:死刑犯,即将执行死刑以前,能不能拍卖他的器官?曾经有这样的案例,有一人,用极端的办法杀害一人,重伤三人。毫无疑问,一审二审都判死刑,同时,法院也判决附带民事诉讼赔偿120万。最高法院已经下达了死刑的核准,马上就要执行死刑了。但是,受害者家属担心他死后120万的民事赔偿没有人承担,他没有家属,自己也没有钱。可能是某个律师出的主意,由受害者亲属集体向法院提出申请,死刑以前,先拍卖罪犯的器官,用拍卖器官所得的钱,做为民事赔偿,每家可以分40万。法院拿到他们的申请,法院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判断比较合理,驳回还是要考虑?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这里面有宪法的问题,即将面临死刑的人,他的器官,首先能不能拍卖,能不能做器官的分离的手术;这里有民法问题,所谓器官拍卖所得的东西,能不能作为民事赔偿;这里还有刑法问题,这个死刑犯,法院判决死刑的时候,他有没有对自己生命权拥有的资格,就他的生命,国家已经宣布了,二审维持判决,维持死刑的时候,他还有没有这种所谓的处分权。我觉得这是一个综合的问题。

所以,未来4年之后,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不管是分到什么样的地方。你所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综合问题。所以我们既要学好各个专业课,同时,也要学会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把法律的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不要偏重于民法,也不要偏重于刑法。法律知识是一个有机的联系体,要从整体上把握法律知识,这样才能对复杂的法律问题做出一个合理的判断。法院对这个案子的判断是,要进行研究再作出决定。但是直到执行死刑也没有给出家属明确的结果。这样就伤害了家属。家属想要的东西,并不是钱,无论给多少钱,让其在金钱和亲人的生命之间做出选择,所有的人都会选择亲属的生命。这就是法治社会中生命的崇高性和神圣性。即使给予受害者家属巨额赔偿,也不能完全抚平他的创伤,他所要的是国家对他们的一种关怀。所以事情出现后,讨论的时候,我也提出一些建议,我们不要对家属用“研究”这样的词,研究不是法律的理念,要对他们负责。比如说两个人刚刚结婚,丈夫杀了人,女方对丈夫的感情很深很深,她很想希望替这个男方生一个孩子,他们刚刚结婚还没来得及怀孕,所以向法院提出来,说我能不能留下他的后代。他是故意杀人,一审二审判死刑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法官拿到这个女方的申请,这个学过法律的法官,也是使用了这个非法律的语言:“我们研究研究。”最后,法官给予了答复,有几条理由,第一,现行法律上找不到依据,她和她的丈夫能够通过什么方式怀孕?法律上没有规定。第二,如果允许怀孕,那么政府、国家对小孩是不负责任的,因为怀孕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不在了,这对小孩未来的发展不利。第三,找不到能够怀孕的合理方式,是把女方请到监狱里面来,还是让丈夫到家里面去,还是通过人工的方式,等等。第四,之所以不同意,也考虑到女方的利益,因为已经明知丈夫要判死刑,还要怀他的后代,给他生小孩对未来不利。所以综合考虑,结果为不同意。那么法官给出的理由合理不合理呢? 同学们拿到的《法学入门第一课》,写了很多不同专业的一些老师对学习的一些建议。这里面包含的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法律是综合的,法律现象是综合的,所以我们研究法律的方法,法律的思维方式也比较综合,不要单一的一种思维方式。

第五点,合理地解决知识、能力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学习很多的法律知识,但是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通过知识能够培养树立一种能力,用能力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即实践能力。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怎样合理地协调好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这在于能力的培养。只要你有法律人的基本能力,那么你获取知识是很容易的,但是你只满足于获取知识,没有这种方法的训练,没有这种能力的培养,那么当你的知识用完之后,是不知道怎样再获得其他的知识的。

第六,需要一个相互的沟通,相互的交流来促进法律的学习。所有法律的问题都是实践的问题,有的是没有答案的。同学和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通过沟通和交流,获得一个从多元的视角思考问题的方式。不要满足于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判断,要考虑这个问题的分析方法可能是两种或者三种以上。法律是一个多元的问题,我们怎样从多元的视角,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得出一个客观的合理的答案,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仅仅从这个角度看问题,那么你的思维方式是受限制的,你得出的结论跟问题的本身存在有很大的差距。所以遇到问题,不要急于得出一个结论,首先要思考,这种思考,是一种多视角的思考,然后综合自己思考的结论之后,谨慎地做出一个判断。我们人民大学法学院是非常强调实践教学的,我们的很多课,都涉及到一些案例的介绍,案例的分析。同学们拿到这个案例之后,先不要急于看这个结论是什么样子的,你要思考,根据你的法律知识和法律能力,你认为这个案件当中,法官的这样的一个判断,有什么样的依据,什么样的合理性,如果我是作为法官的话,我在这个案件当中会做出什么判断。在这个意义上,学习法律的人,看问题就是要全面,既要有抽象的思维,又要有很具体的思维,既要看到个案,同时也要看到社会的共同体的价值。比如最近大家看到很多信访,信访上访的人数很多,我们也经常开会讨论国家到底要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有我们法律人的一个基本的训练,就是怎样在个案的正义和社会的正义当中寻求一个合理的平衡,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正义,但是每个人追求的正义是有限的。一审二审,然后再审程序,申诉已经都完了,仍然都维持原来的判决,这时我认为从法律上说个个案的正义它已经得到了满足,即使当事人不服,但是不能再无休止地追求他的正义的需求。同学们要学会对共同体的一种价值的维护,任何一个国家,司法资源始终是有限的,我们是两审终审制,有些国家有宪法法院。宪法法院做了判决,大家都要遵守,没有对宪法法院的判决不服还要上诉的现象。因为人们都有对共同体的价值的尊重,既然宪法法院根据宪法做出了一个判断,那么这是整个社会对正义的满足,大家都要认可它,即使是不服这个法院的判决,但是仍然是要遵守它。在这方面,美国法律的规则、法律的生活是比较健全的,比如说奥巴马当总统的时候,有一个细节问题,宣誓的时候,他跟着最高法院的院长,念他宣誓的几句话。那天首席大法官,罗伯斯,可能是紧张,念错了一句。但是奥巴马,作为宪法教授,讲授了十年的宪法,他对宪法条例很熟悉。一听大法官念错了,后面的一句话提到前面去了,当时如果他纠正的话,那么他的宣誓是无效的,他只能跟着大法官的表述。明明知道表述不对,他还是跟着大法官念。但是第二天,他的法律顾问提醒,说昨天宣誓有瑕疵,就是没有严格按照宪法条文中的表述,所以建议他补一个程序。所以第二天他就把首席大法官请到白宫来,两个人重新做了宣誓。首席大法官念一句宪法条文,他就跟着念一句。他对细节十分强调,这就是规则意识。

作为法律人,就是我们人大法学院的同学一定要有国际的眼光。立足于本土,有国际的眼光,提高我们的国际性。现在法学教育面临的很大的挑战就是,怎么培养适应国际化、全球化的法律人才。我们最近跟美国的几所大学,规模比较大的几所律师事务所进行交流,他们都需要在中国既懂法律又懂英语的人才,颇具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美国很多的律师都是跨国的,几个国家的律师在一个律师事务所里工作。所以必须要理解不同国家的法律,要有很好的外语能力,有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处理问题能力。中国法学院的学生就缺乏这种能力,这种国际化的视野,所以我们在课程体系当中怎么强化我们的学生的国际能力显得很重要。我们每年派学生参加国际比赛,亚洲的模拟法庭比赛,但是我们确实感到我们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在这样一种大型的比赛当中,能够展现我们人大法学院的气质、素质的能力,还是缺乏一些。所以现在法学院的努力方向就是为同学们创造更多的国际交流的机会,创造更多的国际交流项目。我甚至提出来,同学们在本科四年期间,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短期的,或者长期的到国外或者境外去实习,交流,参观的机会。如果人大法学院毕业,学习了四年,也没有去过国外,没有去过香港澳门,台湾,我认为这是非常可惜的。哪怕是一个星期,去欧洲,去美国,去日本,哪怕是去香港,看看他们的律师事务所,我觉得你会有变化的。我们坦率地说,人大法学院,中国最好的法学院之一,但是为我们创造的这个国际交流机会方面,我们的项目比起北大法学院是不够的。凡从国外短期,长期学习回来的同学,我认为他们整个的知识、对法律问题的看法,我觉得还是有变化的。当然这是需要资金的,可以建立一种很好的机制,让学校拿一部分钱,法学院拿一部分钱,动员我们的有钱的校友们拿一部分钱,同学们也拿一点点的钱,创造这样的机会,我觉得对人大法学院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我希望我们的人大法学院的毕业生,未来不仅当法官检察官,还要到全球的各种跨国公司去当法律顾问,跨国的大型的律师事务所去工作,甚至要到联合国去工作,这才是与我们人大法学院的地位相适应的。当然,这就要培养国际化的能力,我觉得最需要的是外语。我不知道在座的同学你们的外语怎么样,你要让人大法学院为你们感到自豪,那么你必须有一个很强的外语能力,国际的视野,不仅有第一外语,而且要有第二外语。要改变你们中学、高中的时候这种传统的落后的学习外语的方式。这个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改变的时代,学习外语方面,我希望我们法学院的学生也要有一个创造,每一个同学,要掌握真正的外语,有很强的外语交流的能力。我们创造的国际交流的项目,你外语不行的话,仍然是没有竞争力的,可以这么说,某种意义上,这个时代的英语已经不是外语了,英语是一种像国民教育一样的,必须要掌握的语言。但是据我了解我们同学们综合能力,有的同学还是比较差的。比如,你能不能用地道的英语来写作,能不能自由地沟通,只靠语法是没用的。我想我作为法学院的院长,对我们一年级的同学们,提的建议就是你现在开始要有一个国际化的视野,把外语的学习作为你成为未来的、合格的人大法律人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很重要的条件。我早晨跑步看有的同学,还在背单词,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用背单词来学外语,我觉得这是很落后的方式,利用各种机会,比如一个宿舍里的同学,这个星期规定这两天我们就是全部用外语来对话,我觉得这对学习外语是很有帮助的。这里面为什么特别提出这个问题,因为总结经验,我们法学院的学生有他的优势,但是我们总体教育当中国际化的程度还是不够的,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送你们几句话:健康,宽容,自信,快乐。任何事情我觉得没有比健康更重要的。所以同学们要健康的生活,而这种我说的健康有两种含义,一是心理的健康,一是身体的健康。只有始终保持这种活力,始终保持着一种健康的状态,这样才会有自信。自信是来自于对自己健康的自信,来自于对生活的一种向上的自信。所以我建议,我们的团委的老师们,也强调一下同学们的健康。大学时候的健康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你未来人生中的健康。你现在很年轻,看不到。但是不锻炼身体,那么到了十年二十年以后弊端肯定能暴露出来。人生的价值里面健康的价值是首要的。我们要改变我们的社会的价值观,健康观。比如前几天,重庆有一个警察,因为十几天没睡觉,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为了打黑,七天没有睡觉,最后三十几岁就病死了,这很可惜。因此我们的宣传就是应该有一个价值观的转变。我们号召所有的人都要向他学习带病坚持工作,宁可死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时间去医院。这样的一种社会的价值观,实际上是不利于我们社会的健康的生活的目标的,既然我们说生命最重要,健康最重要,那我们整个社会的主流的价值观也应该发生变化,我们北京的中小学生的守则,悄悄的发生了变化,那里面过去写到小学生,要见义勇为。一个小孩儿,跟两个大人大坏蛋搏斗,那肯定有生命的代价。现在改了,小学生你见坏人不要跟他搏斗,要告诉老师,你不要正面的用生命来做出这样的一种所谓的搏斗,这个社会,应该要回归到健康,回归到生命的价值的重要性上。我们过去的价值观也要发生变化,把你的健康也放在重要的人生的目标当中。有一个案子,女共产党员值班的时候来了三个歹徒,让她说一下密码,保险柜里面有六万块钱。本来这个值班室有两个人值班,但是那个同事有事没来,她一个人,三十二岁的一个女同志,来了三个歹徒,拿着刀,逼她说出密码。我这里特别强调她是女共产党员,在一个储蓄所里面工作,怎么办呢?按照我们过去的宣传,那作为共产党员,为了保护公共财产,得跟三个歹徒,彪形大汉搏斗。搏斗的话肯定是,她没有特异功能的话,那肯定是献出生命了。这是毫无疑问的。她这样死的话,我们的组织会表扬她。共产党员为了捍卫公共财产,虽然牺牲了,精神永垂,我们都要向她学习。但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共产党员,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共产党员,她做了一个利益的平衡,她有孩子,有丈夫,一个月工资是一万二,那么这六万块钱,她一算,虽然公共财产受损害了,那么我用五个月的工资可以还清国家的财产的损失。所以,她没有搏斗,就是拿出了钥匙,打开让他们拿走。为了党,为了国家,为了孩子,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可能性来保护国家公共财产的时候,牺牲公共财产,我觉得,留下来健康的生命,这个比什么都好。他们有些人问,批评我,如果那里面有一百万的话,怎么办?我说有一百万,一千万,道理是一样的,当财产和人的生命之间不能做出合理平衡的时候,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包括我们的党组织,也要做以生命为第一价值的一个选择。所以我最后讲这句话,健康不仅仅是你个人的健康,还是社会的健康,家庭,父母的期待都在这里边。我们有的同学问,自杀是不是权利,我有没有处分自己生命的权利。我每个学期都做一次讲座,叫做《有关自杀问题的宪法学思考》。我从宪法学角度,我自己认为是充分地论证了自杀也许是自由,但不是权利。自杀得到的利益,和你失去的利益相比较的话,失去的利益远远超过你通过自杀想得到的利益。所以,那个利益,既没有正当性,又没有社会的价值。这不是为了教育的角度,我是从理论上的角度做这个证明。英国科学家做了一个统计,当一个家庭里面,某一个个体自杀以后,他的父母,他的这个兄弟姐妹,他周围的同事们心灵上的创伤,至少到了15年以后,才能慢慢地消失。那么当一个人,由于各种原因能解脱的时候,采取这样极端的方式寻求自己幸福的时候,将带给不特定的多数人,带来了这样一种不幸,所以我说健康是这样一种身体的健康,心灵的健康。要有自信,对待任何事情要宽容,要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学习,不要被动地学习。

最后,希望我们的亲爱的同学们,你选择了人大法学院,我想这是你的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起点。同学们享受我们人大法律人共同体的这种价值,这种信念,在这个共同体里面,我想每一个个体,都会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当你毕业,十年、二十年以后,你再回顾你的大学生活的时候,你会感受到,我的大学生活是很快乐的,很充实的,我,作为人大法律人是感到自豪的。所以,最后,祝我们的全体同学们大学四年的生活中快乐,生活中每一天都过得充实。

谢谢同学们!

第五篇:人大法律人的追求与梦想——韩大元院长在法学院2009届毕业生欢送会暨“我们”毕业酒会上的致辞

人大法律人的追求与梦想——韩大元院长在法学院2009届毕业生欢送会暨“我们”毕业酒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为法学院2009届的毕业生举行欢送会。不知道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在各位刚刚入学的开学典礼上,我曾经荣幸地向大家一一介绍了主席台上的法学院的教授们。当时我就说过,等到你们毕业时,你们一定会为选择人大法学院而感到自豪,以成为人大法律人而感到骄傲!而此刻,面对即将结束学习生活的你们,我很想了解你们真实的想法、感受和体验:你们是不是为人大法学院感到自豪?你们是不是为“人大法律人”这个称号感到骄傲?

同学们,再过几天,大家就要离开熟悉的校园,从人大法学院的学生成为人大法学院的毕业生、成为人大法学院的校友。“人民大学法学院”从此成为我和你、全体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的荣耀,终身相伴,心念相牵。是啊!从1950年至今,我们的法学院已经走过了将近60年的风雨征程,她已经步入耳顺之年,理性内敛、宽容平和,兼收并蓄、自信开放。她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学术传统,她哺育了理论与实务并重的众多法律人才,一代又一代的人大法律人为法学院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使人民大学法学院成为国内领先、让人尊敬的法学院。近年来又先后两次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高居榜首,在创建世界一流法学院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首先,我代表人大法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圆满完成了学业,祝贺你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踏上人生新的征程!同时,我也要代表法学院向悉心培养你们的全体教师、在你们学习期间付出辛勤劳动的办公室、图书馆的老师们以及全力支持你们学习的家人、亲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前两天,有一位毕业班同学给我发来邮件,述说了毕业前面临的种种焦虑与困惑。她希望我在毕业典礼上,能够帮助解答部分毕业生的困惑,还随信发给我哈佛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我理解这位同学的想法,也许她是希望院长的致辞中关注一下毕业生的情感、思考甚至是苦恼。的确,面对未来的生活,大家的想法是矛盾的:在东部打工开始在西部创业?在人才“挤挤”的大城市寻找栖身之地,还是投身广阔的新农村建设中“白手起家”?进好单位享受白领金领的高薪待遇,还是从事公益法律事业忍受孤独与贫穷?这些选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难有简单的结论。我知道,大家的心态也是焦虑的:学术理想与物质生活都很重要,如何兼顾?法治追求与个人名利都很诱惑,怎样平衡?单位好坏与待遇高低都很关键,能否两全?也许有些同学还为自己未来事业缺乏自信,怀疑自己能力,由此感到焦虑等。

在这里,我想告诉毕业的同学们,无论你们的就业去向如何,工作单位是否“理想”,也无论你们将来的收入是否丰厚、事业是否“成功”,你曾在人大法学院学习、生活过,法学院就给你的人生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而你们也都是人大法学院永远的牵挂和精神上的儿女。这种牵挂,其实并不在于你以后官职、收入的高低,或者一般层面讲的“事业”成功,而在于你们是否追求了人大法律人共同的信念,是否承当了人大法律人共同的责任,是否实现了人大法律人共同的人生意义。

人大法律人,是我们共同的名字。人大法律人的称号并不是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工具,而是一种理性、宽容、自信、开放的实践理念,是一种始终以奉献社会为己任的人生责任,是一种为中国法治的实现不懈努力的承诺与使命。作为人大法律人我们应该度过怎样的人生?在这里,我想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人大法律人的价值与追求。

——人大法律人都有浓厚真挚的人文情怀。所谓人文情怀,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生命和正当权利,强调人的生存与发展。以人为本,是人大法律人的核心价值追求。在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莫过于人的生命个体的存在,人大法律人要高扬人文关怀,维护人的尊严,捍卫人的权利,自觉地把制度的理性回归到人性的基础上。

——人大法律人都有崇尚法治的坚定信仰。人大法律人以法治为信仰,相信法治的力量,关注法治的发展,维护法制的权威,做法治的实践者和参与者。信仰法治、依靠法治、维护法制,是人大法律人的行为动力。希望同学们坚定追求正义的信念,志存高远,努力成为共和国法治的参与者、推动者,秉承公平正义的理念,坚定捍卫法律权威的信念,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诚信做人、严谨治学、勤奋工作,成为国家法制建设和民族振兴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

——人大法律人都有求真务实的光荣传统。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和行动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大法律人。不管在何时何地,他们都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治学,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独立的思考,坚持追求真理。希望同学们虚心学习,勇于创新,关注现实世界,注重知识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做到知行统一。

——人大法律人都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奋进在时代的前列是人大的精神。我期望你们关注民生,关注未来,成为时代的先锋,成为法治生活和法律秩序的创立者、守望者。人生的道路上,会有成功和机遇,也会有挫折和失望。身处顺境时,要居安思危、不断进取;身处逆境时,不要萎靡彷徨、一蹶不振,惟有在失望中看到希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方能砥砺进取、百折不挠,谱写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彩和辉煌。

同学们,从人大法学院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学习的继续。社会是一所更大的学校,更多的知识要靠大家在工作岗位中学习、在实践磨练中提高。希望同学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继承和发扬人大法律人的传统,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要勇于面对现实、迎接人生的挑战。我和法学院的老师们对你们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同学们,我们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如今又要奔赴四面八方。毕业前夕毕业生的情感世界是最真实的,面对熟悉的校园、朝夕相处的同学以及悉心教导我们的老师,同学们肯定有一种依依惜别的情感。你们是学院发展的亲历者,也是学院建设的参与者,你们留下了成长的足迹和友谊的记忆。作为你们的老师,作为院长,此刻,我感慨万千,与你们共度的时光,将成为我的人生中美好的回忆。当同学们即将离开校园时,真诚地希望同学们带走人大法律人的欢乐,忘掉一切曾经的不快、烦恼,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同学们,人大法学院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永远都是我们情感的纽带。我们的情感将永远被人大法学院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明年,我们将迎来法学院成立60周年。希望同学们继续关心、支持法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我相信,作为人大法律人,无论你在何处,当你打开人大法学院的网站,阅读“人大法学”时,来自共同家园的信息,会使你感到温暖,感到振奋,感到自豪。让我们把人大法律人的精神带入未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共同分享人大法律人的荣誉与骄傲。

衷心祝福毕业生们,祝你们每一个人前程远大,事业辉煌!

最后,我提议,请大家举杯,为了各位老师们的身体健康,为了毕业生同学们更加美好的前程,为了人大法学院更加美好的明天,为了共和国法治更加美好的未来,干杯!

(韩大元 2009年6月13日)

下载韩大元:“摸着宪法过河”(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韩大元:“摸着宪法过河”(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