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08:3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化资源发展现状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化资源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第一篇:文化资源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一、丰富的文化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

滹沱河这条古老的母亲河,贯穿了东西,孕育着两岸的儿女,创造了历史文明,遗留下了诸多文物古迹。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最早在这里劳动生息的是距今有7000余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即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这在遗址底层和故城遗址、南乐乡遗址出土的轮制圜底,红地红彩的陶钵等器物上得到了印证。目前,我市现有省保古文化遗址7处,市保古文化遗址3处。

商代遗址:是市西10公里处的一个村庄。遗址以三个高大土台为中心,分别为西台、南台、北台,由墓葬和居住遗址构成,总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年以来,尤其年与年两年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西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获得了十分重要的科学成果,其中的铁刃青铜城,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年代最早的铁器,它把世界用铁的历史提前了700年;古老的医用手术器械即3400年前的手术刀,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器械;脱胶麻织品——“麻布残片”的纺织水平已相当于千余年后的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麻织品。这些珍贵文物揭示了冀中平原商文化的全貌,对研究商人与西北地区诸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探讨世界冶铁技术以及商代医药、纺织、占卜、酿造、文字、漆器、建筑、水利、农业等方面的起源的发展,增添了重要实物资料,在世界考古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也为滹沱河流域的考古树立了一个永久性的标尺。该遗址已于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珤遗址:据史记载,距今五百多年的太子太保文渊大学士(俗称石阁老)吏部尚书石珤的古墓遗址位于镇村西南隅,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占地150亩,分东西二墓区,东坟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石氏祖坟区,葬有石氏先祖及太原按察使石玉,太子太保大学士户部尚书石玠的墓冢。西坟系明嘉靖年间,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石珤的墓区,是从东坟脉生而建,石氏家族墓分东西两处神道墓地,南树高大青石牌坊,皇赐高大汉白玉神道碑,顺北而上有石羊、石兽、石马、文、武石翁仲,并建有碑亭楼和祭堂,北面是高大墓丘。县志记载:石珤字邦彦,别号熊峰,明嘉靖年间任吏部尚书、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与父、兄共朝入仕,时有父子三进士、兄弟两尚书之称。石珤居阁3年,置政归里时仅归装一束、车一辆,世人叹曰:“自来宰臣去国,未有如瑶者”。其父石玉官居按察使治狱20余载,世称廉平,其兄石玠户部尚书,素有惠政。

石氏家族墓四清及文革时遭到严重破坏,石碑坊推倒深埋,大多数碑刻运走修了村中小桥,现墓区种果树,大批石刻文物挪作它用,墓区有古墓100多座墓丘,现夷为平地。防止被破坏盗窃,大多数石像被埋入地下。

九门古城遗址:九门古城址位于市区西北15公里,现是回民自治乡所在地,南临滹沱河,东靠机场路,是我市回族聚居的村庄。九门古城址始建于战国时代,是赵国的北方边陲,是防御中山国和齐国的战略要地,北是中山国,都灵寿,无极、以东即为齐之版土,城镇处于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赵武灵王正是基于战略考虑,才“出九门、登临野台”,东眺齐土,西望中山,运筹帷幄,决定作战方略。

九门古城址总面积90万平方米,村位于遗址之上,村中心地势较高,四周地理形势沟壑纵横、地面凹凸不平,断崖暴露处,瓦砾堆积,文化内涵从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至宋朝文物标本延续不断,并有文物不时出土。年,城址北端,庄货头古代寺院遗址在修机场路动土时出土了一批北朝石造像残件,全部是汉白玉质的,石质晶莹细腻、滋润洁白,雕琢技术精湛,玲珑剔透,造型优美,寓义深刻,高贵华丽,这件文物是九门古城址的宝贵实物资料,由此反映出九门古城文化的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也是九门古城的鼎盛时期。九门古城址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革命文化资源

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英勇的儿女为反抗封建统治、民族压迫,用宝贵的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忻口战役中壮烈殉国的原国民党爱国将领陆军中将郝梦龄是我市庄合人;在芦沟桥事变打响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第一枪,从此揭开中国人民8年抗战序幕的爱国将领何基沣是我市北席人。这里还留下了象征人民聪明智慧的地道战遗址和控诉侵华暴行的梅花惨案遗址。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解放后境内修建了许多烈士塔、烈士亭,上面镌刻着烈士英名2500多名,寄托着人民对烈士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梅花惨案遗址:梅花惨案纪念馆位于省市市区正南20公里处的镇。梅花自古以来就是闻名华北的商业重镇。“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疯狂南侵。年10月11日,原国民党53军691团,在团长(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率领下,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在村英勇阻击入侵日军。当晚,共打死打伤日军800多名,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日军大批增援部队赶到后,为减少伤亡,率领部队和部分村民迅速撤离。10月12日夜(农历九月初九),日本侵略军占领梅花,展开血腥大屠杀,共杀害我同胞1547人,占当时全村人口的60%,杀绝46户,烧毁房屋600多间。妇女儿童也未能幸免,村民尸体布满了大街小巷,残尸断肢随地可见,鲜血流遍了整个村镇。日寇四天三夜的烧杀奸淫,使这里变成了处处残垣断壁,家家戴孝埋人的人间地狱。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九九梅花惨案”。

梅花惨案纪念馆始建于年。年8月因特大洪水全部倒塌,年2月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领导小组批准,总投资350多万元,进行了重建。基地由北院、南院和村西辘轳把水坑遗址三部分组成,占地27.9亩,总建筑面积736平方米。北院、南院隔路对置。座北朝南的主体工程位于北院正中央,面积576平方米,为一正方形建筑。馆中间高出6米的半球体,寓意“神州陆沉”,纪念馆正门上方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同志题写的“梅花惨案纪念馆”的馆名。北院大门是两个大写的“九”字,相对而立,示意着惨案发生的时间(农历九月初九)。展厅中央为高2.35米的铜雕,其后是一座长7.02米,高2.65米的巨型浮雕。四面是“沃野明珠”、“铁狮怒吼”、“九九血证”、“历史昭示”的环形展览。展厅内还配置了VCD及背投电视,以播放与惨案有关的资料、物证、人证等纪录片。梅花惨案遗址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市烈士陵园:市烈士陵园前身原名是“县城厢烈士塔”,始建于1945年12月,原址在今市医院东侧。

年旧城改造时,对旧陵园进行了搬迁,新建陵园座落在城区西北水上公园北面,占地面积82.5亩,主要建有烈士纪念塔、无名烈士陵墓以及对园林进行绿化。烈士塔建在陵园中轴线偏南处,塔有台基和塔身两大部分组成,通高30米左右,烈士塔为水泥大理石结构,阳面白色大理底面上刻有吕正操亲书“旷世英灵塔”五个金色大字,阴面刻有中共市委、市政府敬辞“为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献身的英烈们永垂不朽”十九个金色大字。陵园北端修建一圆形大理石墓丘,墓葬内埋有从旧陵园迁移过来的烈士们的遗骨,正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无名烈士墓”字样,东北角有三个解放军烈士的陵墓,陵园南北中轴线上修筑水泥通道,两旁栽种翠柏、绿松两行,并植有花草。

陵园座北朝南,树有方形四角攒尖顶双阙大门,市烈士陵园年9月被市政府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道战遗址:地道战遗址位于市镇村内,系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为了狠狠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英勇的村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地道战为敌人布下了天罗地网。当时,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挖成了深4米,高1.6米,宽1米多的四条大干线,以及和四条干线相连的九条支线,把全村和各家各户的地道连接在一起,形成了能攻能守,能藏能打的防御工事,给侵略的敌人以沉重地打击。

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英雄的人们,在党的领导下,运用地道战、地雷战,配合区小队、县大队、主力部队打伏击,端炮楼,共打死打伤日、伪军400多人,获得不少战利品,曾荣获冀中军分区“东进大门紧闭”锦旗奖,还多次受到通报表扬,荣获县人民政府授予的“铁大门”光荣称号,解放后,村民兵代表曾出席国庆典礼,幸福地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地道战遗址成为人民抗击敌人、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目前,原地道在年发大水时被冲塌,原状已不在,现在保存的是年备战时在原地道的基础上挖的地道。

3、民间文化资源

我市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文化灿烂、底蕴深厚,村故事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战鼓、乱弹、战鼓、西辛庄吹糖艺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市城乡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了五大特色文化。

镇村民间故事:村民间口头文化源远流长,共有4000多篇故事,45位民间故事家,其中,老人能讲550个故事,其他故事家也能讲几百个故事不等。村故事函盖神话、人物、地方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土特产、中医药故事、动植物故事、笑话等。已成为口头文学宝库。

从年到现在,共三次进村进行普查、采录、挖掘、整理村故事。先后出版了内部卷本《村故事百家》五部,公开出版了《村民间文学论稿》和部分大故事家专集,《靳正祥故事百篇》、《花灯疑案》、《兰桥断》、《卧牛山恩仇》、《秀姑》等。年又编纂16开精装本3卷450万字的《村民间文化大观》,在全国发行,影响国内外。年10月,在代表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上,《村故事一千零一夜》获得“山花奖”

村故事村民间文化现象震动了全国乃至世界,年在村举办了村故事国际学术研讨会,联合国科教文卫官员、国内各省市领导专家、国际上美、德、英、日等国学者、专家与会考查参观,后来各国专家又相继多次来村考察,村故事村名扬四海。

镇村、镇村的金钹战鼓:金钹战鼓,相传,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是市农村优秀的传统民间花会。它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域,北部地域是挎鼓、架鼓(也就是正定东洋庄的常山战鼓)。金钹战鼓是以大鼓、大绕、锣镲为伴奏,以钹为舞具又兼伴奏的男性群体舞蹈艺术。表演特点:舞钹队员武术动作,跳、跃、翻、滚、内、展、腾、跨。鼓点节奏明快,激烈喜庆,鼓声雄厚壮阔,如春雷滚滚,钹音律动铿锵清脆,优美动听。全市近百个鼓会,主要分四大派系,鼓点大致分13套,四个派系表演动作套路各异不同,其总体表演风格是:龙腾虎跃,气势磅礴;武术击打,剽悍壮烈;钹花翻飞,激人奋进;鼓乐齐鸣,场震魂魄,具有浓重的燕赵古风。

近年来,由省市县三级文化馆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挖掘、整理,不断改革创新,金钹战鼓更加涣发青春,被国家文化部列为民间艺术精品,并录为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一书。年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现在金钹战鼓已由当除十几个鼓会发展到现在近百支鼓会,年后妇女相继参加到金钹战鼓表演行列,女子鼓会发展到20多个。

金钹战鼓先后参加北京第六届、九届“龙潭杯”全国花会大赛均获金奖。年获文化部群星奖。连续参加省民间艺术大赛,均获金奖。年获省会首届鼓王大赛三星鼓王奖。年少年儿童虎娃挎鼓获鼓王大赛铜鼓王奖。年3月在第五届鼓王争霸赛暨中国北方鼓乐展示大会上,我市的金钹战鼓节目荣获银鼓王称号。年香港回归、年澳门回归均应邀到天安门参加庆典表演。年参加昆明世博会周演出,到北京参加年中英美24小时联播活动。十几年总共参加国家、省、市活动几十次。

镇村乱弹:乱弹,是传统的地方剧种,村有“乱弹之乡”之称。清咸丰四年,村建立了乱弹同乐会,民国18年又新增了乱弹义合会,年两会合并为兴华乱弹剧团,文化大革命中乱弹禁演,年村乱弹剧团恢复成立在民间演出至今。

乱弹曲调高亢激昂,婉转动听,属四弦秧歌板腔体,文场乐器有笛子、嗦呐、曲笛,武场乐器有单皮鼓、大饶、大锣、后场乐器又增添了二胡、板胡、三弦等。武场乐器现将大铙改为饶钹。上演剧目120余个,主要保留剧目《岳飞传》、《烈火杨州》、《反五关》、《文天祥》、《銮天带》、《王怀女》、《调冠》、《临潼山》、《小放羊》和《顶灯》等。

锁家寨、前西关民间吹歌:我市农村民间吹歌是在两位老艺人聂炮台、张荣贵带动培育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型民间吹歌队伍,二位老艺人与省会吹奏家张来阳先生60年代同时拜师学艺。聂炮台主攻管子、嗦呐,在锁家寨村最早成立民间吹歌团,招收学员,培养新人,在他的影响带动下,锁家寨最盛时期成立了十三个民间吹歌团,广泛活跃在冀中各县区域演出,从业人员达300余人,锁家寨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小康村。张荣贵主攻嗦呐、笙、咔戏,最早在前西关成立民间吹歌团,目前在前西关周围各村也相继成立了十几个吹歌团。

镇的群众文化:年以来,全镇各村积极参与群众文化工作,各村在工作实践中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显着成效。五年来,镇村两级干部响应号召,协调联动,镇政府连续举办了五届农民文化艺术节;镇成为到举办“彩色周末”唯一乡镇,并且连续三年在镇政府所在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季(每年7月-10月);村举办3次文艺汇演;曹家庄举办了三次大地欢歌农民运动会;童家庄举办了五次农民篮球赛;村、、桥板成立了书画协会,并选送15幅优秀书画作品参加了市喜迎十七大书画展;各村文艺团体坚持活动,镇财政累积出资20余万元扶持各村文艺宣传队,注册文艺团体由29支增加到58支,人员由620人增加到1243人,并在市、市几次文艺汇演比赛中成绩突出。可以说群众文化工作活动高潮迭起、亮点纷呈,形式不断创新,内容不断深化,范围不断拓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二、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近年来,以镇宫灯、镇鼓业制造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得到飞速发展。

1、宫灯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聚财灯”。镇村是全国闻名的宫灯专业村,现有1420户、5760人,党员113人,耕地8100亩,据不完全统计,村宫灯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宫灯已经成为当地百姓发家致富的“致富灯”“聚财灯”。宫灯品种繁多,宫灯品种达到18个系列200多个品种。目前村宫灯生产企业达到1100余家,本村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年产量高达3000万对,年产值超过了3亿元,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并且出口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每天仅周边村在宫灯专业村打固定工的人员就达3000余人,临时工有两万多人,每年在村打工人员的工资总额就达到近4000万元。宫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村为主,辐射周边十几个村的灯座、钢丝、灯罩专业化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从业人员达到5万多人。

2005年以来,镇按照“政府启动、业户参与、前店后厂、区市结合”原则,在村规划建设宫灯园区和市场,拓展宫灯产业发展新空间,引导企业进区发展,目前,宫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产业集群规划占地南北长1000米,东西为进村公路两侧各100米宽,总占地面积300多亩,现有较大宫灯生产企业50余家。同时,挖掘宫灯特有的喜庆文化元素,国旗、彩旗、舞蹈扇、婚庆充气拱门等衍生产品生产实现迅猛发展,相关生产企业发展到100多家,年产值实现3亿元,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国旗生产基地。市宫灯研制开发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宫灯生产的龙头企业,其研制的纸雕宫灯已经拥有三项国家技术专利,先后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和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纸雕宫灯具有独特的喜庆文化元素和灵活丰富的宣传形式,目前已成为机关企业宣传自身文化的首选礼品,现在正在开发生产金属、红木等不同材质的高端宫灯礼品,争取把宫灯列入国礼行列。“

2、镇鼓业制造借势腾飞。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面缶同时震响的场面,也让名华乐器有限公司(原市中华鼓乐厂)名镇国内外。该企业是全国最大的鼓类生产基地之一,具有百余年的历史,已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宝文“牌商标,产品外表精美,样式新颖,有几十个品种,年产值达到400多万元。产品以北方最好的椿木、牛皮做原料。生产出的鼓具有声音洪亮、悦耳动听,做工精细,经久耐用,深受国内外好评,部分产品出口到欧美、东南亚。年被市文化局命名为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该企业正在研制精美的家具用鼓,以茶几类型,下设鱼缸,配以精美的图案,开创家具用品新思路,积极向礼品行业发展,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后劲。

3、文化旅游后劲十足。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文化底蕴优势,整合宫灯、村故事、商代遗址、果蔬采摘、梅花惨案纪念馆、工业园区、新民居等优势资源,倾力发展万亩观光采摘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和工业形象旅游区,打造出集”温泉度假、文化古韵、红色旅游、生态农业、现代工业、农村新貌“于一体的观光旅游业,叫响了”泡温泉、赏宫灯、游观光园、摘特色菜、品新鲜的青岛啤酒、听享誉中外的村故事“独具特色品牌,文化旅游为我市旅游业注入了发展后劲。

三、基本健全的文化设施

1、市级文化设施

我市市级文化设施较为完备,目前,城区拥文化广场、文体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广播电台等基础设施,还有5个开放式公园广场和1个老干部活动中心。另外,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也都拥有一些群众文化娱乐场所和配套的文体活动器材。这些文化基础设施都承载着特定的群众文化娱乐功能,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市人民广场:我市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群众公共活动场所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建设儿童公园、水上公园、街心游园20多个。我市文化广场始建于1998年3月,总占地面积18.36万平方米,是省县(市)级最大的文化广场,整个广场是集文化、娱乐、休闲、集会于一体的开放式公共场所;

市文体活动中心:始建于1991年,占地75亩,到2003年先后投入500余万,建起了体育场东西看台、训练馆、400米跑道等基础设施。2004年,又筹集资金300余万元,新建了门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等。目前,文体活动中心已成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开放式、花园式的活动中心,成为人们观看文艺表演、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市文化馆:我市文化馆于年进行了重建,年文化馆在国家评估定级中被评为二级馆。文化馆为4层楼的独立馆舍,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文化馆设有艺术排练厅、美术作画厅、艺术展厅和老年及少儿排练室等。近几年来,我市又先后投资40余万元,分别购置了成套演出和培训器材,文化馆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我市投资10万元对文化馆进行了装修改造,购置了电脑、文化设施等办公用品,文化馆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

市图书馆:年市财政投资350万元,建成了面积达4913平方米,各种设施齐全的新图书馆,位于省县市级图书馆之首。图书馆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9人,现有19人,其中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职员3人,其余为2人。新馆设计藏书能力为20万册,现藏书7万余册。图书馆在国家评估定级中评为二级馆。

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无闭馆日管理,日均接待读者400余人次。2001年以来,该馆先后购进电脑等办公新设备,实现了业务管理现代化。2003年,建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使图书馆在信息化服务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市广播电台:年我市投资100多万元,恢复了广播电台,我市广播为无线调频发射电台,波段为99.2兆赫,调频收音机可选择收听,乡镇村根据覆盖范围安装调频接受音箱进行覆盖,进而形成全市较完整的无线调频广播网。电台采用先进的自控系统,每天早、中、晚各播半个小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农业技术、致富信息、文艺节目送到千家万户。

市电影院:市电影院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中央舞台达200多平方米,电影院能容纳观众1200人。电影院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市影院实行市场化运作,并承担电影下乡等工作任务。同时,市影院还承担着我市一些大型会议和文艺演出功能。

2、农村文化设施

农村文化站:我市15个乡镇区,已建成15个农村综合文化站。在农村文化站建设中,每个文化站上级拨付12万元,市财政配套12万元,农村文化站已成为农民求知上进、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农村图书室:我市农村图书室已经建成149个,投资近600万元,藏书总量达到52.9万册,我市农村最大的图书室——岗上村图书室,藏书总量达到7万余册。

第二篇:文化资源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一、丰富的文化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

滹沱河这条古老的母亲河,贯穿了东西,孕育着两岸的儿女,创造了历史文明,遗留下了诸多文物古迹。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最早在这里劳动生息的是距今有7000余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即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这在遗址底层和故城遗址、南乐乡遗址出土的轮制圜底,红地红彩的陶钵等器物上得到了印证。目前,我市现有省保古文化遗址7处,市保古文化遗址3处。

商代遗址:是市西10公里处的一个村庄。遗址以三个高大土台为中心,分别为西台、南台、北台,由墓葬和居住遗址构成,总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年以来,尤其年与年两年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西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获得了十分重要的科学成果,其中的铁刃青铜城,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年代最早的铁器,它把世界用铁的历史提前了700年;古老的医用手术器械即3400年前的手术刀,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器械;脱胶麻织品——“麻布残片”的纺织水平已相当于千余年后的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麻织品。这些珍贵文物揭示了冀中平原商文化的全貌,对研究商人与西北地区诸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探讨世界冶铁技术以及商代医药、纺织、占卜、酿造、文字、漆器、建筑、水利、农业等方面的起源的发展,增添了重要实物资料,在世界考古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也为滹沱河流域的考古树立了一个永久性的标尺。该遗址已于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氏家族墓四清及文革时遭到严重破坏,石碑坊推倒深埋,大多数碑刻运走修了村中小桥,现墓区种果树,大批石刻文物挪作它用,墓区有古墓100多座墓丘,现夷为平地。防止被破坏盗窃,大多数石像被埋入地下。

九门古城遗址:九门古城址位于市区西北15公里,现是回民自治乡所在地,南临滹沱河,东靠机场路,是我市回族聚居的村庄。九门古城址始建于战国时代,是赵国的北方边陲,是防御中山国和齐国的战略要地,北是中山国,都灵寿,无极、以东即为齐之版土,城镇处于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赵武灵王正是基于战略考虑,才“出九门、登临野台”,东眺齐土,西望中山,运筹帷幄,决定作战方略。

九门古城址总面积90万平方米,村位于遗址之上,村中心地势较高,四周地理形势沟壑纵横、地面凹凸不平,断崖暴露处,瓦砾堆积,文化内涵从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至宋朝文物标本延续不断,并有文物不时出土。年,城址北端,庄货头古代寺院遗址在修机场路动土时出土了一批北朝石造像残件,全部是汉白玉质的,石质晶莹细腻、滋润洁白,雕琢技术精湛,玲珑剔透,造型优美,寓义深刻,高贵华丽,这件文物是九门古城址的宝贵实物资料,由此反映出九门古城文化的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也是九门古城的鼎盛时期。九门古城址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革命文化资源

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英勇的儿女为反抗封建统治、民族压迫,用宝贵的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忻口战役中壮烈殉国的原国民党爱国将领陆军中将郝梦龄是我市庄合人;在芦沟桥事变打响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第一枪,从此揭开中国人民8年抗战序幕的爱国将领何基沣是我市北席人。这里还留下了象征人民聪明智慧的地道战遗址和控诉侵华暴行的梅花惨案遗址。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解放后境内修建了许多烈士塔、烈士亭,上面镌刻着烈士英名2500多名,寄托着人民对烈士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梅花惨案纪念馆始建于年。年8月因特大洪水全部倒塌,年2月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领导小组批准,总投资350多万元,进行了重建。基地由北院、南院和村西辘轳把水坑遗址三部分组成,占地27.9亩,总建筑面积736平方米。北院、南院隔路对置。座北朝南的主体工程位于北院正中央,面积576平方米,为一正方形建筑。馆中间高出6米的半球体,寓意“神州陆沉”,纪念馆正门上方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同志题写的“梅花惨案纪念馆”的馆名。北院大门是两个大写的“九”字,相对而立,示意着惨案发生的时间(农历九月初九)。展厅中央为高2.35米的铜雕,其后是一座长7.02米,高2.65米的巨型浮雕。四面是“沃野明珠”、“铁狮怒吼”、“九九血证”、“历史昭示”的环形展览。展厅内还配置了VCD及背投电视,以播放与惨案有关的资料、物证、人证等纪录片。梅花惨案遗址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年旧城改造时,对旧陵园进行了搬迁,新建陵园座落在城区西北水上公园北面,占地面积82.5亩,主要建有烈士纪念塔、无名烈士陵墓以及对园林进行绿化。烈士塔建在陵园中轴线偏南处,塔有台基和塔身两大部分组成,通高30米左右,烈士塔为水泥大理石结构,阳面白色大理底面上刻有吕正操亲书“旷世英灵塔”五个金色大字,阴面刻有中共市委、市政府敬辞“为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献身的英烈们永垂不朽”十九个金色大字。陵园北端修建一圆形大理石墓丘,墓葬内埋有从旧陵园迁移过来的烈士们的遗骨,正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无名烈士墓”字样,东北角有三个解放军烈士的陵墓,陵园南北中轴线上修筑水泥通道,两旁栽种翠柏、绿松两行,并植有花草。

陵园座北朝南,树有方形四角攒尖顶双阙大门,市烈士陵园年9月被市政府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道战遗址:地道战遗址位于市镇村内,系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为了狠狠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英勇的村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地道战为敌人布下了天罗地网。当时,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挖成了深4米,高1.6米,宽1米多的四条大干线,以及和四条干线相连的九条支线,把全村和各家各户的地道连接在一起,形成了能攻能守,能藏能打的防御工事,给侵略的敌人以沉重地打击。

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英雄的人们,在党的领导下,运用地道战、地雷战,配合区小队、县大队、主力部队打伏击,端炮楼,共打死打伤日、伪军400多人,获得不少战利品,曾荣获冀中军分区“东进大门紧闭”锦旗奖,还多次受到通报表扬,荣获县人民政府授予的“铁大门”光荣称号,解放后,村民兵代表曾出席国庆典礼,幸福地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地道战遗址成为人民抗击敌人、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目前,原地道在年发大水时被冲塌,原状已不在,现在保存的是年备战时在原地道的基础上挖的地道。

3、民间文化资源

我市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文化灿烂、底蕴深厚,村故事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战鼓、乱弹、战鼓、西辛庄吹糖艺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市城乡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了五大特色文化。

镇村民间故事:村民间口头文化源远流长,共有4000多篇故事,45位民间故事家,其中,老人能讲550个故事,其他故事家也能讲几百个故事不等。村故事函盖神话、人物、地方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土特产、中医药故事、动植物故事、笑话等。已成为口头文学宝库。

从年到现在,共三次进村进行普查、采录、挖掘、整理村故事。先后出版了内部卷本《村故事百家》五部,公开出版了《村民间文学论稿》和部分大故事家专集,《靳正祥故事百篇》、《花灯疑案》、《兰桥断》、《卧牛山恩仇》、《秀姑》等。年又编纂16开精装本3卷450万字的《村民间文化大观》,在全国发行,影响国内外。年10月,在代表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上,《村故事一千零一夜》获得“山花奖”

村故事村民间文化现象震动了全国乃至世界,年在村举办了村故事国际学术研讨会,联合国科教文卫官员、国内各省市领导专家、国际上美、德、英、日等国学者、专家与会考查参观,后来各国专家又相继多次来村考察,村故事村名扬四海。

镇村、镇村的金钹战鼓:金钹战鼓,相传,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是市农村优秀的传统民间花会。它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域,北部地域是挎鼓、架鼓(也就是正定东洋庄的常山战鼓)。金钹战鼓是以大鼓、大绕、锣镲为伴奏,以钹为舞具又兼伴奏的男性群体舞蹈艺术。表演特点:舞钹队员武术动作,跳、跃、翻、滚、内、展、腾、跨。鼓点节奏明快,激烈喜庆,鼓声雄厚壮阔,如春雷滚滚,钹音律动铿锵清脆,优美动听。全市近百个鼓会,主要分四大派系,鼓点大致分13套,四个派系表演动作套路各异不同,其总体表演风格是:龙腾虎跃,气势磅礴;武术击打,剽悍壮烈;钹花翻飞,激人奋进;鼓乐齐鸣,场震魂魄,具有浓重的燕赵古风。

近年来,由省市县三级文化馆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挖掘、整理,不断改革创新,金钹战鼓更加涣发青春,被国家文化部列为民间艺术精品,并录为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一书。年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现在金钹战鼓已由当除十几个鼓会发展到现在近百支鼓会,年后妇女相继参加到金钹战鼓表演行列,女子鼓会发展到20多个。

金钹战鼓先后参加北京第六届、九届“龙潭杯”全国花会大赛均获金奖。年获文化部群星奖。连续参加省民间艺术大赛,均获金奖。年获省会首届鼓王大赛三星鼓王奖。年少年儿童虎娃挎鼓获鼓王大赛铜鼓王奖。年3月在第五届鼓王争霸赛暨中国北方鼓乐展示大会上,我市的金钹战鼓节目荣获银鼓王称号。年香港回归、年澳门回归均应邀到天安门参加庆典表演。年参加昆明世博会周演出,到北京参加年中英美24小时联播活动。十几年总共参加国家、省、市活动几十次。

镇村乱弹:乱弹,是传统的地方剧种,村有“乱弹之乡”之称。清咸丰四年,村建立了乱弹同乐会,民国18年又新增了乱弹义合会,年两会合并为兴华乱弹剧团,文化大革命中乱弹禁演,年村乱弹剧团恢复成立在民间演出至今。

乱弹曲调高亢激昂,婉转动听,属四弦秧歌板腔体,文场乐器有笛子、嗦呐、曲笛,武场乐器有单皮鼓、大饶、大锣、后场乐器又增添了二胡、板胡、三弦等。武场乐器现将大铙改为饶钹。上演剧目120余个,主要保留剧目《岳飞传》、《烈火杨州》、《反五关》、《文天祥》、《銮天带》、《王怀女》、《调冠》、《临潼山》、《小放羊》和《顶灯》等。

锁家寨、前西关民间吹歌:我市农村民间吹歌是在两位老艺人聂炮台、张荣贵带动培育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型民间吹歌队伍,二位老艺人与省会吹奏家张来阳先生60年代同时拜师学艺。聂炮台主攻管子、嗦呐,在锁家寨村最早成立民间吹歌团,招收学员,培养新人,在他的影响带动下,锁家寨最盛时期成立了十三个民间吹歌团,广泛活跃在冀中各县区域演出,从业人员达300余人,锁家寨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小康村。张荣贵主攻嗦呐、笙、咔戏,最早在前西关成立民间吹歌团,目前在前西关周围各村也相继成立了十几个吹歌团。

二、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近年来,以镇宫灯、镇鼓业制造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得到飞速发展。

工资总额就达到近4000万元。宫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村为主,辐射周边十几个村的灯座、钢丝、灯罩专业化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从业人员达到5万多人。

2005年以来,镇按照“政府启动、业户参与、前店后厂、区市结合”原则,在村规划建设宫灯园区和市场,拓展宫灯产业发展新空间,引导企业进区发展,目前,宫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产业集群规划占地南北长1000米,东西为进村公路两侧各100米宽,总占地面积300多亩,现有较大宫灯生产企业50余家。同时,挖掘宫灯特有的喜庆文化元素,国旗、彩旗、舞蹈扇、婚庆充气拱门等衍生产品生产实现迅猛发展,相关生产企业发展到100多家,年产值实现3亿元,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国旗生产基地。市宫灯研制开发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宫灯生产的龙头企业,其研制的纸雕宫灯已经拥有三项国家技术专利,先后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和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纸雕宫灯具有独特的喜庆文化元素和灵活丰富的宣传形式,目前已成为机关企业宣传自身文化的首选礼品,现在正在开发生产金属、红木等不同材质的高端宫灯礼品,争取把宫灯列入国礼行列。“

2、镇鼓业制造借势腾飞。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面缶同时震响的场面,也让名华乐器有限公司(原市中华鼓乐厂)名镇国内外。该企业是全国最大的鼓类生产基地之一,具有百余年的历史,已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宝文“牌商标,产品外表精美,样式新颖,有几十个品种,年产值达到400多万元。产品以北方最好的椿木、牛皮做原料。生产出的鼓具有声音洪亮、悦耳动听,做工精细,经久耐用,深受国内外好评,部分产品出口到欧美、东南亚。年被市文化局命名为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该企业正在研制精美的家具用鼓,以茶几类型,下设鱼缸,配以精美的图案,开创家具用品新思路,积极向礼品行业发展,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后劲。

3、文化旅游后劲十足。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文化底蕴优势,整合宫灯、村故事、商代遗址、果蔬采摘、梅花惨案纪念馆、工业园区、新民居等优势资源,倾力发展万亩观光采摘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和工业形象旅游区,打造出集”温泉度假、文化古韵、红色旅游、生态农业、现代工业、农村新貌“于一体的观光旅游业,叫响了”泡温泉、赏宫灯、游观光园、摘特色菜、品新鲜的青岛啤酒、听享誉中外的村故事“独具特色品牌,文化旅游为我市旅游业注入了发展后劲。

三、基本健全的文化设施

1、市级文化设施

我市市级文化设施较为完备,目前,城区拥文化广场、文体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广播电台等基础设施,还有5个开放式公园广场和1个老干部活动中心。另外,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也都拥有一些群众文化娱乐场所和配套的文体活动器材。这些文化基础设施都承载着特定的群众文化娱乐功能,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市人民广场:我市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群众公共活动场所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建设儿童公园、水上公园、街心游园20多个。我市文化广场始建于1998年3月,总占地面积18.36万平方米,是省县(市)级最大的文化广场,整个广场是集文化、娱乐、休闲、集会于一体的开放式公共场所;

市文化馆:我市文化馆于年进行了重建,年文化馆在国家评估定级中被评为二级馆。文化馆为4层楼的独立馆舍,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文化馆设有艺术排练厅、美术作画厅、艺术展厅和老年及少儿排练室等。近几年来,我市又先后投资40余万元,分别购置了成套演出和培训器材,文化馆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我市投资10万元对文化馆进行了装修改造,购置了电脑、文化设施等办公用品,文化馆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2、农村文化设施

第三篇:文化资源设施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调研报告给大家参考!

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4世纪)形成聚落,春秋时期为肥子国地,战国时期属赵、秦为巨鹿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建县,元升为永安州,旋复为县。历经2000多年风雨,造就了灿烂的文明历史。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这座冀中平原上的新兴城市,既传承着古老文明,又焕发着年轻城市蓬勃的青春活力,我们不仅有发达的经济,文化发展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丰富的文化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

滹沱河这条古老的母亲河,贯穿了东西,孕育着两岸的儿女,创造了历史文明,遗留下了诸多文物古迹。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最早在这里劳动生息的是距今有7000余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即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这在遗址底层和故城遗址、南乐乡遗址出土的轮制圜底,红地红彩的陶钵等器物上得到了印证。目前,我市现有省保古文化遗址7处,市保古文化遗址3处。

商代遗址:是市西10公里处的一个村庄。遗址以三个高大土台为中心,分别为西台、南台、北台,由墓葬和居住遗址构成,总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年以来,尤其年与年两年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西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获得了十分重要的科学成果,其中的铁刃青铜城,是目前发现的我国年代最早的铁器,它把世界用铁的历史提前了700年;古老的医用手术器械即3400年前的手术刀,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器械;脱胶麻织品——“麻布残片”的纺织水平已相当于千余年后的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麻织品。这些珍贵文物揭示了冀中平原商文化的全貌,对研究商人与西北地区诸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探讨世界冶铁技术以及商代医药、纺织、占卜、酿造、文字、漆器、建筑、水利、农业等方面的起源的发展,增添了重要实物资料,在世界考古学界引起极大的反响,也为滹沱河流域的考古树立了一个永久性的标尺。该遗址已于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珤遗址:据史记载,距今五百多年的太子太保文渊大学士(俗称石阁老)吏部尚书石珤的古墓遗址位于镇村西南隅,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占地150亩,分东西二墓区,东坟始建于元末明初,是石氏祖坟区,葬有石氏先祖及太原按察使石玉,太子太保大学士户部尚书石玠的墓冢。西坟系明嘉靖年间,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石珤的墓区,是从东坟脉生而建,石氏家族墓分东西两处神道墓地,南树高大青石牌坊,皇赐高大汉白玉神道碑,顺北而上有石羊、石兽、石马、文、武石翁仲,并建有碑亭楼和祭堂,北面是高大墓丘。县志记载:石珤字邦彦,别号熊峰,明嘉靖年间任吏部尚书、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与父、兄共朝入仕,时有父子三进士、兄弟两尚书之称。石珤居阁3年,置政归里时仅归装一束、车一辆,世人叹曰:“自来宰臣去国,未有如瑶者”。其父石玉官居按察使治狱20余载,世称廉平,其兄石玠户部尚书,素有惠政。

石氏家族墓四清及文革时遭到严重破坏,石碑坊推倒深埋,大多数碑刻运走修了村中小桥,现墓区种果树,大批石刻文物挪作它用,墓区有古墓100多座墓丘,现夷为平地。防止被破坏盗窃,大多数石像被埋入地下。

九门古城遗址:九门古城址位于市区西北15公里,现是回民自治乡所在地,南临滹沱河,东靠机场路,是我市回族聚居的村庄。九门古城址始建于战国时代,是赵国的北方边陲,是防御中山国和齐国的战略要地,北是中山国,都灵寿,无极、以东即为齐之版土,城镇处于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赵武灵王正是基于战略考虑,才“出九门、登临野台”,东眺齐土,西望中山,运筹帷幄,决定作战方略。

九门古城址总面积90万平方米,村位于遗址之上,村中心地势较高,四周地理形势沟壑纵横、地面凹凸不平,断崖暴露处,瓦砾堆积,文化内涵从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至宋朝文物标本延续不断,并有文物不时出土。年,城址北端,庄货头古代寺院遗址在修机场路动土时出土了一批北朝石造像残件,全部是汉白玉质的,石质晶莹细腻、滋润洁白,雕琢技术精湛,玲珑剔透,造型优美,寓义深刻,高贵华丽,这件文物是九门古城址的宝贵实物资料,由此反映出九门古城文化的经济发达,社会繁荣,也是九门古城的鼎盛时期。九门古城址年被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革命文化资源

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英勇的儿女为反抗封建统治、民族压迫,用宝贵的鲜血和生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忻口战役中壮烈殉国的原国民党爱国将领陆军中将郝梦龄是我市庄合人;在芦沟桥事变打响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第一枪,从此揭开中国人民8年抗战序幕的爱国将领何基沣是我市北席人。这里还留下了象征人民聪明智慧的地道战遗址和控诉侵华暴行的梅花惨案遗址。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解放后境内修建了许多烈士塔、烈士亭,上面镌刻着烈士英名2500多名,寄托着人民对烈士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梅花惨案遗址:梅花惨案纪念馆位于省市市区正南20公里处的镇。梅花自古以来就是闻名华北的商业重镇。“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疯狂南侵。年10月11日,原国民党53军691团,在团长(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率领下,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在村英勇阻击入侵日军。当晚,共打死打伤日军800多名,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日军大批增援部队赶到后,为减少伤亡,率领部队和部分村民迅速撤离。10月12日夜(农历九月初九),日本侵略军占领梅花,展开血腥大屠杀,共杀害我同胞1547人,占当时全村人口的60%,杀绝46户,烧毁房屋600多间。妇女儿童也未能幸免,村民尸体布满了大街小巷,残尸断肢随地可见,鲜血流遍了整个村镇。日寇四天三夜的烧杀奸淫,使这里变成了处处残垣断壁,家家戴孝埋人的人间地狱。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九九梅花惨案”。

梅花惨案纪念馆始建于年。年8月因特大洪水全部倒塌,年2月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领导小组批准,总投资350多万元,进行了重建。基地由北院、南院和村西辘轳把水坑遗址三部分组成,占地27.9亩,总建筑面积736平方米。北院、南院隔路对置。座北朝南的主体工程位于北院正中央,面积576平方米,为一正方形建筑。馆中间高出6米的半球体,寓意“神州陆沉”,纪念馆正门上方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同志题写的“梅花惨案纪念馆”的馆名。北院大门是两个大写的“九”字,相对而立,示意着惨案发生的时间(农历九月初九)。展厅中央为高2.35米的铜雕,其后是一座长7.02米,高2.65米的巨型浮雕。四面是“沃野明珠”、“铁狮怒吼”、“九九血证”、“历史昭示”的环形展览。展厅内还配置了VCD及背投电视,以播放与惨案有关的资料、物证、人证等纪录片。梅花惨案遗址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市烈士陵园:市烈士陵园前身原名是“县城厢烈士塔”,始建于1945年12月,原址在今市医院东侧。

年旧城改造时,对旧陵园进行了搬迁,新建陵园座落在城区西北水上公园北面,占地面积82.5亩,主要建有烈士纪念塔、无名烈士陵墓以及对园林进行绿化。烈士塔建在陵园中轴线偏南处,塔有台基和塔身两大部分组成,通高30米左右,烈士塔为水泥大理石结构,阳面白色大理底面上刻有吕正操亲书“旷世英灵塔”五个金色大字,阴面刻有中共市委、市政府敬辞“为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献身的英烈们永垂不朽”十九个金色大字。陵园北端修建一圆形大理石墓丘,墓葬内埋有从旧陵园迁移过来的烈士们的遗骨,正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无名烈士墓”字样,东北角有三个解放军烈士的陵墓,陵园南北中轴线上修筑水泥通道,两旁栽种翠柏、绿松两行,并植有花草。

陵园座北朝南,树有方形四角攒尖顶双阙大门,市烈士陵园年9月被市政府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道战遗址:地道战遗址位于市镇村内,系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为了狠狠打击日军的侵略气焰,英勇的村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利用地道战为敌人布下了天罗地网。当时,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挖成了深4米,高1.6米,宽1米多的四条大干线,以及和四条干线相连的九条支线,把全村和各家各户的地道连接在一起,形成了能攻能守,能藏能打的防御工事,给侵略的敌人以沉重地打击。

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英雄的人们,在党的领导下,运用地道战、地雷战,配合区小队、县大队、主力部队打伏击,端炮楼,共打死打伤日、伪军400多人,获得不少战利品,曾荣获冀中军分区“东进大门紧闭”锦旗奖,还多次受到通报表扬,荣获县人民政府授予的“铁大门”光荣称号,解放后,村民兵代表曾出席国庆典礼,幸福地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地道战遗址成为人民抗击敌人、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目前,原地道在年发大水时被冲塌,原状已不在,现在保存的是年备战时在原地道的基础上挖的地道。

3、民间文化资源

我市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文化灿烂、底蕴深厚,村故事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战鼓、乱弹、战鼓、西辛庄吹糖艺术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市城乡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了五大特色文化。

镇村民间故事:村民间口头文化源远流长,共有4000多篇故事,45位民间故事家,其中,老人能讲550个故事,其他故事家也能讲几百个故事不等。村故事函盖神话、人物、地方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土特产、中医药故事、动植物故事、笑话等。已成为口头文学宝库。

从年到现在,共三次进村进行普查、采录、挖掘、整理村故事。先后出版了内部卷本《村故事百家》五部,公开出版了《村民间文学论稿》和部分大故事家专集,《靳正祥故事百篇》、《花灯疑案》、《兰桥断》、《卧牛山恩仇》、《秀姑》等。年又编纂16开精装本3卷450万字的《村民间文化大观》,在全国发行,影响国内外。年10月,在代表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的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上,《村故事一千零一夜》获得“山花奖”

村故事村民间文化现象震动了全国乃至世界,年在村举办了村故事国际学术研讨会,联合国科教文卫官员、国内各省市领导专家、国际上美、德、英、日等国学者、专家与会考查参观,后来各国专家又相继多次来村考察,村故事村名扬四海。

镇村、镇村的金钹战鼓:金钹战鼓,相传,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是市农村优秀的传统民间花会。它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域,北部地域是挎鼓、架鼓(也就是正定东洋庄的常山战鼓)。金钹战鼓是以大鼓、大绕、锣镲为伴奏,以钹为舞具又兼伴奏的男性群体舞蹈艺术。表演特点:舞钹队员武术动作,跳、跃、翻、滚、内、展、腾、跨。鼓点节奏明快,激烈喜庆,鼓声雄厚壮阔,如春雷滚滚,钹音律动铿锵清脆,优美动听。全市近百个鼓会,主要分四大派系,鼓点大致分13套,四个派系表演动作套路各异不同,其总体表演风格是:龙腾虎跃,气势磅礴;武术击打,剽悍壮烈;钹花翻飞,激人奋进;鼓乐齐鸣,场震魂魄,具有浓重的燕赵古风。

近年来,由省市县三级文化馆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挖掘、整理,不断改革创新,金钹战鼓更加涣发青春,被国家文化部列为民间艺术精品,并录为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一书。年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现在金钹战鼓已由当除十几个鼓会发展到现在近百支鼓会,年后妇女相继参加到金钹战鼓表演行列,女子鼓会发展到20多个。

金钹战鼓先后参加北京第六届、九届“龙潭杯”全国花会大赛均获金奖。年获文化部群星奖。连续参加省民间艺术大赛,均获金奖。年获省会首届鼓王大赛三星鼓王奖。年少年儿童虎娃挎鼓获鼓王大赛铜鼓王奖。年3月在第五届鼓王争霸赛暨中国北方鼓乐展示大会上,我市的金钹战鼓节目荣获银鼓王称号。年香港回归、年澳门回归均应邀到天安门参加庆典表演。年参加昆明世博会周演出,到北京参加年中英美24小时联播活动。十几年总共参加国家、省、市活动几十次。

镇村乱弹:乱弹,是传统的地方剧种,村有“乱弹之乡”之称。清咸丰四年,村建立了乱弹同乐会,民国18年又新增了乱弹义合会,年两会合并为兴华乱弹剧团,文化大革命中乱弹禁演,年村乱弹剧团恢复成立在民间演出至今。

乱弹曲调高亢激昂,婉转动听,属四弦秧歌板腔体,文场乐器有笛子、嗦呐、曲笛,武场乐器有单皮鼓、大饶、大锣、后场乐器又增添了二胡、板胡、三弦等。武场乐器现将大铙改为饶钹。上演剧目120余个,主要保留剧目《岳飞传》、《烈火杨州》、《反五关》、《文天祥》、《銮天带》、《王怀女》、《调冠》、《临潼山》、《小放羊》和《顶灯》等。

锁家寨、前西关民间吹歌:我市农村民间吹歌是在两位老艺人聂炮台、张荣贵带动培育发展壮大起来的一支新型民间吹歌队伍,二位老艺人与省会吹奏家张来阳先生60年代同时拜师学艺。聂炮台主攻管子、嗦呐,在锁家寨村最早成立民间吹歌团,招收学员,培养新人,在他的影响带动下,锁家寨最盛时期成立了十三个民间吹歌团,广泛活跃在冀中各县区域演出,从业人员达300余人,锁家寨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小康村。张荣贵主攻嗦呐、笙、咔戏,最早在前西关成立民间吹歌团,目前在前西关周围各村也相继成立了十几个吹歌团。

镇的群众文化:年以来,全镇各村积极参与群众文化工作,各村在工作实践中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年来,镇村两级干部响应号召,协调联动,镇政府连续举办了五届农民文化艺术节;镇成为到举办“彩色周末”唯一乡镇,并且连续三年在镇政府所在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季(每年7月-10月);村举办3次文艺汇演;曹家庄举办了三次大地欢歌农民运动会;童家庄举办了五次农民篮球赛;村、、桥板成立了书画协会,并选送15幅优秀书画作品参加了市喜迎十七大书画展;各村文艺团体坚持活动,镇财政累积出资20余万元扶持各村文艺宣传队,注册文艺团体由29支增加到58支,人员由620人增加到1243人,并在市、市几次文艺汇演比赛中成绩突出。可以说群众文化工作活动高潮迭起、亮点纷呈,形式不断创新,内容不断深化,范围不断拓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二、飞速发展的文化产业

近年来,以镇宫灯、镇鼓业制造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得到飞速发展。

1、宫灯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聚财灯”。镇村是全国闻名的宫灯专业村,现有1420户、5760人,党员113人,耕地8100亩,据不完全统计,村宫灯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宫灯已经成为当地百姓发家致富的“致富灯”“聚财灯”。宫灯品种繁多,宫灯品种达到18个系列200多个品种。目前村宫灯生产企业达到1100余家,本村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年产量高达3000万对,年产值超过了3亿元,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并且出口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每天仅周边村在宫灯专业村打固定工的人员就达3000余人,临时工有两万多人,每年在村打工人员的工资总额就达到近4000万元。宫灯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村为主,辐射周边十几个村的灯座、钢丝、灯罩专业化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从业人员达到5万多人。

2005年以来,镇按照“政府启动、业户参与、前店后厂、区市结合”原则,在村规划建设宫灯园区和市场,拓展宫灯产业发展新空间,引导企业进区发展,目前,宫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产业集群规划占地南北长1000米,东西为进村公路两侧各100米宽,总占地面积300多亩,现有较大宫灯生产企业50余家。同时,挖掘宫灯特有的喜庆文化元素,国旗、彩旗、舞蹈扇、婚庆充气拱门等衍生产品生产实现迅猛发展,相关生产企业发展到100多家,年产值实现3亿元,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国旗生产基地。市宫灯研制开发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宫灯生产的龙头企业,其研制的纸雕宫灯已经拥有三项国家技术专利,先后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和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纸雕宫灯具有独特的喜庆文化元素和灵活丰富的宣传形式,目前已成为机关企业宣传自身文化的首选礼品,现在正在开发生产金属、红木等不同材质的高端宫灯礼品,争取把宫灯列入国礼行列。”

2、镇鼓业制造借势腾飞。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面缶同时震响的场面,也让名华乐器有限公司(原市中华鼓乐厂)名镇国内外。该企业是全国最大的鼓类生产基地之一,具有百余年的历史,已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宝文”牌商标,产品外表精美,样式新颖,有几十个品种,年产值达到400多万元。产品以北方最好的椿木、牛皮做原料。生产出的鼓具有声音洪亮、悦耳动听,做工精细,经久耐用,深受国内外好评,部分产品出口到欧美、东南亚。年被市文化局命名为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该企业正在研制精美的家具用鼓,以茶几类型,下设鱼缸,配以精美的图案,开创家具用品新思路,积极向礼品行业发展,为企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后劲。

3、文化旅游后劲十足。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文化底蕴优势,整合宫灯、村故事、商代遗址、果蔬采摘、梅花惨案纪念馆、工业园区、新民居等优势资源,倾力发展万亩观光采摘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和工业形象旅游区,打造出集“温泉度假、文化古韵、红色旅游、生态农业、现代工业、农村新貌”于一体的观光旅游业,叫响了“泡温泉、赏宫灯、游观光园、摘特色菜、品新鲜的青岛啤酒、听享誉中外的村故事”独具特色品牌,文化旅游为我市旅游业注入了发展后劲。

三、基本健全的文化设施

1、市级文化设施

我市市级文化设施较为完备,目前,城区拥文化广场、文体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广播电台等基础设施,还有5个开放式公园广场和1个老干部活动中心。另外,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也都拥有一些群众文化娱乐场所和配套的文体活动器材。这些文化基础设施都承载着特定的群众文化娱乐功能,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市人民广场:我市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群众公共活动场所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建设儿童公园、水上公园、街心游园20多个。我市文化广场始建于1998年3月,总占地面积18.36万平方米,是省县(市)级最大的文化广场,整个广场是集文化、娱乐、休闲、集会于一体的开放式公共场所;

市文体活动中心:始建于1991年,占地75亩,到2003年先后投入500余万,建起了体育场东西看台、训练馆、400米跑道等基础设施。2004年,又筹集资金300余万元,新建了门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等。目前,文体活动中心已成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开放式、花园式的活动中心,成为人们观看文艺表演、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市文化馆:我市文化馆于年进行了重建,年文化馆在国家评估定级中被评为二级馆。文化馆为4层楼的独立馆舍,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文化馆设有艺术排练厅、美术作画厅、艺术展厅和老年及少儿排练室等。近几年来,我市又先后投资40余万元,分别购置了成套演出和培训器材,文化馆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我市投资10万元对文化馆进行了装修改造,购置了电脑、文化设施等办公用品,文化馆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进一步改善。

市图书馆:年市财政投资350万元,建成了面积达4913平方米,各种设施齐全的新图书馆,位于省县市级图书馆之首。图书馆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编制19人,现有19人,其中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职员3人,其余为2人。新馆设计藏书能力为20万册,现藏书7万余册。图书馆在国家评估定级中评为二级馆。

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无闭馆日管理,日均接待读者400余人次。2001年以来,该馆先后购进电脑等办公新设备,实现了业务管理现代化。2003年,建成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使图书馆在信息化服务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市广播电台:年我市投资100多万元,恢复了广播电台,我市广播为无线调频发射电台,波段为99.2兆赫,调频收音机可选择收听,乡镇村根据覆盖范围安装调频接受音箱进行覆盖,进而形成全市较完整的无线调频广播网。电台采用先进的自控系统,每天早、中、晚各播半个小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农业技术、致富信息、文艺节目送到千家万户。

市电影院:市电影院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中央舞台达200多平方米,电影院能容纳观众1200人。电影院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市影院实行市场化运作,并承担电影下乡等工作任务。同时,市影院还承担着我市一些大型会议和文艺演出功能。

2、农村文化设施

农村文化站:我市15个乡镇区,已建成15个农村综合文化站。在农村文化站建设中,每个文化站上级拨付12万元,市财政配套12万元,农村文化站已成为农民求知上进、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农村图书室:我市农村图书室已经建成149个,投资近600万元,藏书总量达到52.9万册,我市农村最大的图书室——岗上村图书室,藏书总量达到7万余册。

农村文化广场:我市已建成农村文化广场150个、村民活动中心50个,村村都设有文化活动室。在省、市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我市已建成4个省级宣传文化示范村,20个市级宣传文化示范村。我市乡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充分发挥省、市宣传文化示范村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农村文化活动室发挥文艺特长人员的作用,引导帮助农民组建各类文艺团体,现已组建各类文艺队伍360余支,推动了农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

第四篇: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为贯彻我县“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促进我县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为公司发展相关业务需要,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调研等方式,我们对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对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节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概况分类及特点

旅游文化资源是能够引起人们旅游兴趣的具体物质和意识形态的总称。它上交天文,下融地理;既在追溯历史,又紧跟时代潮流;既能感受物质世界的博大与神奇,又能追逐精神领域的浩翰与深邃;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是旅游文化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石城县地处武夷山中段西侧,是千里赣江的源头地,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客家先民的集散地。

石城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地区东北部,东邻福建省宁化县,南抵福建长汀县及本省瑞金市,西毗宁都县,北靠抚州地区广昌县,地处赣州、抚州、三明、龙岩两省四地市的交叉点,因境内“环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得名。四周山岭环绕、中部山峦起伏、河流星罗密布,人谓“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全县总面积1581.53平方公里,辖5镇5乡140多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人。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标GB/T18972-2003)对旅游资源的划分,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不仅数量多,类型广,分布相对集中,而且品味高,据专家论证,都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一)绿色旅游资源

1、自然风光旅游资源——赣江源自然保护区

位于江西省石城县横江镇洋地管理区,距县城约60公里。是集自然保护和源头探险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区,是江西人的母亲河——赣江的源头,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规划面积15826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4002公顷,缓冲区面积2343公顷,实验区面积9481公顷。保护区气候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7.5℃,全年无霜期246天,年均日照数1942小时,年均降雨量达2100毫米。保护区内古木参天,林海连绵。植被垂直分布明显,从下往上分别为以松柏为主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阔叶林、灌 1 木林、山顶草甸,成片分布的原生榉树群落为全国罕见。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高等植物78科145属,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有伯乐树、异形叶玉叶金花、水杉、南方红豆杉、银杏;野生动物有4纲18目10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蟒蛇等;保护区每年能为赣江两岸提供1000万立方米的国家I类水。保护区内人文景点有七岭客家古村落、鸡公岽、天华山古寺、赣江第一泉、手工造纸作坊遗迹等自然、人文景观。

2、丹霞风光旅游资源——通天寨

位于石城县县城东南6公里的琴江镇大畲村境内。是以观光、健身、科普、客家民俗和佛教文化为主的丹霞地貌风景旅游区。景区山石险峻,峰峦璀巍,主峰海拔601.7米,整个地形中间高山突起,四周丘陵起伏,因寨上主岩外如两指相箝,内若两掌半合,仰视苍穹通天而得名。通天寨素有“石怪、洞幽、泉美、茶香、佛盛”之美誉,在方圆2公里的核心区内,集中分布有通天岩、玉盂寺、净土岩、试剑石、石笋干霄、仙人犁田、钟鼓石、黄蜂吊薮等自然和人文景观30余处,通天寨丹霞地貌奇特,该山由上白垩统南雄组(k2)红色砂岩、砂砾岩、砾岩所构成。该组红层倾向E或SEE,倾角20o左右,常形成典型的丹霞地貌。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委员、旅游地貌组长、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会长、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黄进同志曾于1996年11月14日考察了通天寨,认为在考察过的中国丹霞地貌300余处中,只有通天寨见到如此典型的岩面龟裂地貌。

3、温泉旅游资源——九寨温泉

石城县共有四处温泉旅游资源,其中开发条件较为成熟的是九寨温泉。九寨温泉根据地质勘测报告水温为56.1℃,日流量为800吨。经地矿部江西省中心实验室采集温泉水样检测分析,温泉水中含锰、钡、锂、锶、铁等20多种元素,由取样检测结果,按医疗矿热水水质标准评价,九寨温泉水水质符合医疗热矿水命名硅水要求,锰硅酸益于软化血管,对心血管疾病有保健疗养作用和抗衰老作用。

4、生态农业和农家乐旅游资源。(生态休闲好去处)

石城是“中国白莲之乡”,具有独特的生态观光农业旅游资源。正在规划中的龙岗水庙村,位于日东水库的边缘,石城、瑞金两县交界处,交通十分便利。水庙村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莲文化、农耕文化和渔文化是其文化的主体所在。

(二)红色旅游资源

石城是中央苏区全红县,是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长征出发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进行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红军长征前夕在石城展开的阻击战有力地迟滞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南进步伐,为中央红军主力顺利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石城有数万人参军参战,为革命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解放后经上级批准的烈士达4209名。经历过石城阻击战、红军攻克红石寨、红军秋溪整编等许多重要革命事件。现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主要有:

1、红军长征前夕李腊石石城阻击战旧址

位于琴江镇(县城)北部1公里处。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一开始便陷入了被动。1934年8月30日,地处广昌、石城之间的战略要地---驿前(与石城小松毗邻)被敌占领,中央革命根据地及中央红军已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为迟滞敌北路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域---瑞金进犯,赢得时间保障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的安全集结与转移,中革军委电令红三军团在石城北部设防阻击敌人,当时红三军团的军团长为彭德怀,政委为杨尚昆。

1934年9月26日拂晓,石城阻击战正式打响,至10月7日结束,历时12天。石城阻击战是红一方面军长征前夕,在中央苏区北线战场进行的最后一次较大规模的战斗。在此期间,不但给敌人造成了重大杀伤,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迟滞了南犯敌军的进攻步伐,红军阻击敌人进犯石城的实际时间,比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原定计划多了7天,为保障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的安全集结与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若没有石城阻击战,敌北路军便可长驱直入中央机关所在地,其后果是不堪设想。

2、红军秋溪整编旧址

位于横江镇秋溪村,是当时中央临时委员会驻地。1931年12月中旬,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准备起义,并与苏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取得了联系。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央军委主席朱德以及肖劲光等从瑞金来到石城,在秋溪罗云山“西归堂”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二十六路军起义后的整编事宜。

12月14日,宁都起义成功,晚上,起义军向全军发出《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于宁都起义加入红军宣言—-中央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宣言》。17日,起义军到达秋溪、龙冈一带驻扎,并开始着手整编。起义部队的整编主要是进行以建立共产党对这支军队的绝对领导为中心内容的“换血”工作。

通过整编,起义官兵的政治素质和军事能力显著提高,秋溪整编的成功,不但为中国工农红军增添了一支新的劲旅,而且为中国共产党改编旧式军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红石寨旧址

红石寨位于石城县屏山镇河东村。该寨由大小两寨组成,两寨连成一体,小寨为大寨门户。红石寨四面绝壁但寨顶宽阔平坦,有田有水。1931年10月上旬,红军向石城挺进时,国民党石城县党部、县政府、县靖卫团等反动机构的骨干人员及县城、屏山、珠坑、大由等地的土豪劣绅,闻风逃往红石寨,并迫胁群众数百人上寨。不久,宁都、瑞金、宁化、广昌等地的豪绅靖匪相继逃往寨内,红石寨也因此成为中央苏区北部数县反动势力云集的据点。他们在寨上垒筑碉堡,开掘壕沟,安装栅栏,设置铁刺,制造兵器,企图以1 000余兵力和充足的粮食、弹药顽固抵抗,成为当年中央苏区最大的白色据点。攻寨战斗打响前,三十三团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对红石寨实施了包围封锁,团部分析研究了敌情,制定了长围久困和政治攻势相结合的作战方针,1932年1月1日清晨,攻寨部队对红石寨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其时,宁都起义部队钢炮连赶来支援,攻寨部队持续激战6小时,大寨攻克。红石寨战斗是红军在中共苏区进行的一次历时较长、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拔除白色据点的战斗。

4、红四军军部旧址

位于横江镇秋溪村红家垄赖氏祠堂,建于1908年,土木结构,一直两进。1931年9月,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结束,中央革命根据地扩大到5万平方公里,总人都达250万左右。其时,残存的反动武装如土豪劣绅纷纷转移到一些工事坚固,地势险要的土楼山寨,企图保存实力,等待时机,破坏革命政权,阻碍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发展。10月初,红一方面军部署主力铲除分散于中央苏区的白色据点,肃清反动武装。10月上旬,红四军第十、十一、十二师奉命从宁都、瑞金分三路进军石城,军部即设于此。

5、毛泽东、朱德观下旧居

位于观下古樟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一直两进,左右厢房,翼连横屋。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途经石城时,在此居住。

6、红十三军军部旧址

位于横江镇秋溪村虎尾坑,宁都起义后,红十三军军部及军长董振堂驻此。屋宇尚存完整,并保留有红军标语。

7、中共太雷县中心县委旧址。

地处横江镇横市村东寮脑。1933年8月,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8次会议批准,设太雷县,太雷县苏维埃政府驻此办公,太雷县辖原石城县横江,洋地、珠坑、大由、龙岗及瑞金县湖坡、日东和福建宁化县淮土等八个区,县苏维埃主席为温振兴,红军北上后,1934年10月29日与石城县苏维埃政府合并。旧址原为刘星星房屋,坐西朝东,砖木结构,条石为柱,栋宇相接,两屋楼房悬山顶,一直三进,面阔31.5米,进深28.97米,占地面积912.56平方米。现为横江粮管占用。他的保存,对于研究苏区是行区划有一定意义。1996年1月列为石城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8、中华苏维埃政府国家银行金库旧址

该旧址位于石城县横江珠玑烂泥坑圆岭寨旧纸寮处,房屋面积200余平方米,曾在此担任执勤的有原毛泽东同志的警卫员吴吉清(后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商业厅厅长)、廖治新、李 德生(后曾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央副主席等职)。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1932年8月亲自到横江珠玑视察地形并确定烂泥坑圆岭寨为中央的重要金库,进行工事伪装后,于1932年冬开始存放苏维埃中央政府的现洋、金银、国民党纸币及一些贵重物品,存放时间直至1934年9月红军长征前夕,红军长征时苏维埃政府将其取出分配至各部队保管,为红军顺利长征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保障。

(三)客家文化旅游资源

石城县是中华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是早期(唐、宋)客家人从中原南迁闽粤的重要中转站和滞留地,素有“闽粤通衢”、“客家摇篮”之称,客家遗址丰富,客家风情浓郁。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客家文化研究权威学者廖钺曾为石城题词“祖根中原地、摇篮客石城”。这类旅游资源主要有:

1、古驿道闽粤通衢

位于县城角头街,“闽粤通衢”是客家人中转、南迁的见证物,名闻海内外。镇武楼,旧称元帝阁,又称“闽粤通衢”,清代以前是石城旧城北关门楼,是古代通往广东、福建的必经关口。该楼建于明万历28年(1610年),门额上刻有“闽粤通衢”四个大字。镇武楼是一座造型独特的城楼。楼内通长12米,有阁楼、了望窗,上下关联,气势雄壮。角头街,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长约2.5公里,宽2至3米。顺琴江水南北通向,分上、中、下三个街段,各街段都挖有古水井,供街民生活之用。角头街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北方和中原客家人南迁通往广东、福建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的客商、车夫、挑夫等进了廓头古街都要落脚歇息,街内的古庙、古拱桥、古水井、古建筑处处可见。

2、宋·宝福院塔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保存不多的北宋古塔之一。位于县城东南的宝福院后,紧临琴江河,塔影江心是古琴江八景之一。宝塔始建于宋徵宗崇宁元年(1102年),落成于大观四年(1110年)。是一座楼阁式佛塔,塔身七级六面,竹节钢鞭形;塔高59.8米,建筑面积1982.12平方米,底层对边直径为10米,对角直径为12米,内空直径为2.6米,墙 6 厚3.7米,墙外边长5.6米,自下而上逐级微收,高而不危。每级有六扇门,三开三闭。檐角悬挂铜铃,风吹铃动,声播江城。塔墙北较直而南较斜,重心自然向北移成15度夹角,结构严谨,技艺精巧,虽经800多年风雨雷震,仍挺立江边。塔砖多有“崇宁壬年”,“僧道符立”字样,底层亦有“应可”砖记。宝塔在历史上曾遭三次兵燹,进行过两次维修。

3、客家民居(沙段古民居、陈联围屋、大畲黄家屋、田江土楼等)

(1)陈联围屋

陈联客家围屋位于石城木兰篆陈联村陈坑,距县城约40公里。建于清朝嘉庆十年(即1805年),迄今已有201年的历史,为温姓荣伟,章佛所建。该围屋风格独特,古朴典雅,为封闭式结构,只有三道门出入通行,内有房屋九十九间半,外呈正方形,长44米、宽44米总占地面积2193.75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多平方米,内有大小房间100多间。墙基、门窗均用花岗岩条石砌筑,外墙用黄泥、沙石、石灰拌红糖水米汤垒砌而成,十分坚固,部分内墙和门楼用青砖砌就。整个屋宇呈“回”字格局,建筑结构严谨,所有屋檐均为观音斗拱状,下端有花纹彩绘装饰。主要门道为拱形,窗棂图案各异,雕刻精细,富有特色。木雕、砖雕、石雕还保存了不少珍贵字画墨宝,如以《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等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彩绘古画。由于围屋雕刻、彩绘凸现了浓厚的客家古建筑文化艺术,是清代古典高雅的客家建筑代表性杰作,因此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和客家文化考古价值。

解放后至上世纪70年代,这座围屋内曾办过小学。但由于门窗狭窄,整个房屋十分阴暗、潮湿,不适合居住,早已人离屋空。特别是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房屋漏雨渗水、风化剥蚀,部分建筑颓废严重,楼板、栏杆、栋梁、瓦檐等建筑设施有的已开始腐烂,使整个围屋岌岌可危。为抢修客家文化遗产,按照“修旧如旧”的文物维修原则,全面修复已损坏的门窗、楼板、墙体及各种雕刻,修缮漏雨、渗水的房顶,彻底清理整治围屋内部及周边环境卫生,并对出入该围屋的道路进行水泥路面硬化,使陈联围屋重新恢复古朴大方、典雅别致的神韵,重现昔日光彩。

(2)大畲黄家屋

该屋座落于琴江镇大畲村,又名“南庐屋”,紧靠通往闽西的古驿道旁。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一黄氏富户所建,占地二十亩,为砖木结构。该屋背靠风光秀丽的通天寨,左右青山环绕。该建筑为典型的客家天井式建筑,为五进厅堂,两层结构,共九十九间半,间间相通。堂内木质廊檐有许多精致雕刻,龙飞凤舞、人物鸟兽、虫鱼花卉精彩纷呈。中间的正厅显得犹为雄壮,分为上中下三厅,每厅有一天井相隔。该屋前面挖有一口半月形水塘,外建围墙院落,是一处极为壮观的古民居。

(3)沙塅古民居

沙塅古民居位于清光绪年间,为当地乡绅陈绳武所建。座北朝南,分为三进,进进相连,与大畲古民居有相似之处。占地面积2012.7平方米,建筑面积4025.8平方米共有九十九间房屋,土木、砖结构、大部分为砖木结构,外墙均青砖砌筑,大部分内墙1.6米以上为土砖封砌。辟有前后院,围墙均用青砖建筑,厅堂内有鸟兽花草,人物故事等各种浮雕50余件,下厅望板上有彩绘藻井,厅堂大门上有石质浮雕六方。各种浮雕和彩绘工艺精湛。他的保存为研究客家民居建筑提供了事物依据。2005年被公布为石城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桂花屋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南京)沦陷。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洪秀全长子)在干王洪仁轩等人的保护下,率太平军余部南下,10月9日途经广昌与石城交界处杨家排古岭脑时遭党清军席宝田部伏击,10月23日幼天王被清军捕,即囚禁于桂花屋花厅。月初,幼天王被押抵省城,28日被江西巡抚沈葆祯杀害于南昌。该客家民居与太平天国诸多巧合,时间巧合:该民居修建于1851年,落成于1864年,与太平天国起义、沦陷时间一致;地点巧合:起义于花都,建都于南京(石头城),终结于石城;人物巧合:该民居五个马头墙与太平天国五王石城蒙难巧合。幼天王曾用毛笔在侧室南面白粉墙上提诗一首“有志攘夷愿未酬,七旬苗格得难谋;足跟踏开云山路,眼底空悬海月秋。

桂花屋是县城唯一保存较好的客家民居,是清代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体现了独特的客家建筑文化,该屋为砖木结构,悬山顶,三堂两横式民居,中有天井,后为正房,两边厢房,前后庭院,门额楷书阴刻“永怀”二字,年款为“咸丰辛亥年”(1851)。该屋系当年 石城富豪黄性存所建造,占地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有70余间,分三进:前厅、中厅、后厅,两侧是厢房。整个建筑富丽堂皇,高墙深院,是典型的客家民居,保存比较完好。以幼天王为首的诸王在石城的覆灭,宣告了历时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彻底终结。使桂花屋成为这段重要历史的实物见证和历史信息的载体,它的保存,对太平天国后期革命斗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987年6月列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田江土楼

地处是石城木兰乡田江村,建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为土木结构,建筑由主楼、角楼、哨楼三部分组成,原筑围墙80余米,今仅存大门前一段5米长的围墙。土楼长26.1米,宽20.6米,墙高5.6米,内墙厚0.4米,外墙厚0.5米至1.2米不等,占地面积537.66平方米。主楼西北角设角楼,高与主楼齐,东面设哨楼,主楼北开大门,直通前廊,东西各开一侧门,直通腋廊。建筑平面南为正厅,北为前廊,东西厢房,厢房与正大厅之间为腋廊,外墙设枪眼。土楼内工友房屋20余间,为田江廖氏所筑,在主楼基脚沙锅内刻有纪年铭文。该土楼为我县仅存,它对于研究我县古代建筑有一定的意义。1996年1月列为石城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小松杨村亭式坊

位于石城县小松镇桐江村燕交坪。该亭系为旌表桐江太学生许楚涟之妻李氏而建。亭身为麻条石结构,南北立两座贞洁牌坊为门,其间距7.3米,接栋成亭,这面阔4.8米,进深7.10米,高5.56米。坊内的屋面由木梁承重,五架梁,抬梁式结构,硬山顶,在坊亭的脊檩上刻有“孙德政策,德敷德教效曾孙彰忠孝建造”和“皇光绪元年岁次乙亥仲冬月谷旦”等字款。整座坊亭石刻浮雕图案多筑风格,唯我县独有,它是实用性功能与精神性建筑的完美结合,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1987年6月列为江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清·永宁廊式古桥

地点:石城县高田镇上柏村水口

年代:清乾隆三年(1738年)

该桥为单孔石拱桥,跨上柏溪,桥长34米,宽5.2米,拱跨10.6米,拱高4.4米。桥上加廊,廊阁分为12间,中部两间为二层亭阁,左右各5间为单层桥廊,廊与阁均为穿斗式梁架结构的木构建筑,以木柱承重。柱上分别安插地木、额枋、柱顶安空枋式木屋架,以承屋面。廊外用木板围护,以挡风遮雨,廊内设木凳靠栏,供人休息,桥中部亭阁为歇山顶,地面比两边桥廊高一尺左右,靠两边桥身处用青砖砌,桥上建筑面积176.85平方。廊桥合一的建筑风格,省内少见,为我县仅存。2000年7月列为第四批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浓郁的乡村旅游资源

石城的各个乡村具有浓郁的客家风俗气息,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为石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正在规划中的龙岗水庙村,是日东水库的边缘,石城、瑞金两县交界处,交通十分便利,且紧邻瑞金红色旅游景点和罗汉岩省级风景名胜区。水庙村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莲文化、农耕文化和渔文化是其文化的主体所在。

7、石城的民俗文化与亚文化十分丰富。

最能体现与其他民系的异同。独特的民歌、灯彩、赣南采茶戏与别的民系迥异,传说故事、民歌小调、酒会农谚无不体先自己的特色。

(四)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1.如日山普照禅寺

距县城约30公里,普照禅寺为江西省14所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是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如日山原名高寨,古时山顶有一尼姑庵,相传庵中有块玉碑能随日而转,故将高寨改名为如日山。总体结构呈阶梯状,寺内有大小佛像100余尊。该寺有过两次人数超过千人的活动。明代万历年间,僧性期来此建寺,该寺自明清以来,曾出过四位佛门宗匠——惠显 禅师、了凡稀寿大师、德勤亮如禅师、印慈大师。文化大革命期间,寺废僧散;1979年后,仁善和尚率徒福贤等来山,以其两师徒在佛教界的影响及缘份,引进大量海内外资金,重造古寺,今已建有大雄宝殿、天王宝殿、地藏殿、客堂、藏经阁、毗庐宝殿、钟楼、鼓楼、膳厅楼等十余栋房屋,建筑面积共6000多平方米。

2、五龙岩摩崖石刻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距县城西约4公里,位于琴江镇西外村,西华山南麓。长150米,最宽处约3米。岩中石刻多处。宋陈孝荣题刻:行书阴刻“清胜五龙岩”五字,繁体。“清胜”二字在上,长120厘米,宽57厘米。“五龙岩”三字在下,长180厘米,宽57厘米。左下阴刻竖行楷书“嘉定己卯结夏日邑人陈孝荣书”数繁体字。陈孝荣系陈敏第七子,官武经大夫,殿前司催锋军统制。宋赵东之七律《停骑》诗刻;诗后有文曰:“嘉熙戊戌上已,邑令三山赵东之来访灵迹,偶得句,因笔于石。”元李克家诗刻:诗共两首,即五言诗《昔人题诗》,七律《一枝绿竹》。诗前有引言曰:“天历二年己巳冬十月,朝观五龙岩。昔贤留题,追和二首,丰城李克家。”岩中另有石刻一方,仅存“岁次”两字。

3、通天寨玉盂禅寺

极为灵验的玉盂禅寺位于通天寨西侧的山坳中,于明万历十年(1582)僧德存肇建。该寺历代均有高僧来任主持,香火极旺,十分灵验,名噪远近,现为全省重点开放寺院之一。

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小出家为和尚,对佛教感情甚深。朱元璋所部和陈友谅所部在通天寨上的最后一场恶战,双方死亡者不计其数。为了超度亡灵,战争结束后,朱元璋命部属在寨上建了一座寺庙,并委托高僧在寺中主持。朱元璋班师回朝后不久,陈友谅有一部将落草于通天寨附近的一山头上为匪。他得知朱元璋在通天寨上建有寺庙,并委任了僧人主持,他决意焚寺杀人,以报复朱元璋。

一天深夜,这伙残匪摸上了通天寨,一把大火将寺院烧毁。直到明万历年间,朱元璋的后裔继承皇位,他下旨石城知县,重建通天寨寺院,以完成其祖宗朱元璋的意愿。石城知县委派高僧德存肇建,不到一年寺院落成,为了纪念玉泉仙姑为通天寨引来了甘甜的泉水,该寺被称为“玉盂禅寺”。“玉盂禅寺”四周青山环绕,甘泉汩涌,许愿求签十分灵验,一时信男善女络绎不绝,香火极旺。直到现在,只要来通天寨游玩的客人,都要到“玉盂寺”内进香拜佛,祈福求祥。然后用寨中甘泉沏上一杯“通天仙茶”,真是其乐无穷。

(五)购物、美食和民间艺术资源

1、石城白莲

石城白莲富含淀粉、蛋白质及棉子糖等,是良好的药用滋补品。于莲子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达百分之六十二,蛋白质含量高达百分之十六,钙、磷、铁质及维生素B1、B2和胡萝卜素含量也相当丰富。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莲子“交心肾,厚肠胃、固桂气、强筋骨,利虚损、利耳目,除寒湿,止脾泄久痢,赤白浊,女人带下崩中诸血病。”将莲子“捣碎和米作粥饮食,轻身益气,令人强健”。

莲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全身是珍宝。莲子是栽莲的主要收获物,莲惠(莲心)、莲须(雄心)、藕节、荷叶、荷蒂、花棕、莲花、藕(藕鞭)等均可入药。莲、藕、荷校都可作桌上佳肴。

2、野生红菇

野 生 红 菇 红菇为天然野生高等真菌,素有“中国纯天然高等野生山珍”之美称,是闻名世界的食用菌之一,选择性生长在特殊地方的原始硬木阔叶森林中,纯野生采集,产量极低,因此“物以稀为贵”,其营养价值和食疗价值都特别高。营养价值:纯天然野生红菇含丰富的维生素B、D、E,并含有其他食品中稀少的尼克酸,以及微量元素铁、锌、硒、锰等。食疗价值:养血、补血、活血化瘀、祛水肿、补精神、强身体、有益肾虚腰痛。经常食用有益肠胃,可防感冒、消化不良、肝硬化、抗癌和儿童佝偻。

3、石城肉丸

石城县是个客家迁徙之地。为逃避中原战乱、饱受迁徙之苦的石城客家人,期盼着太平盛世,渴望举家团圆,永享安乐宁和,特地制作了一道地方特色突出、且带有浓厚喜庆色彩的风味美食,那就是圆圆的客家肉丸。

对于客家肉丸的制作工序,山村客家人娓娓道来:精猪肉(或鱼、鸡、鸭、牛肉)和番薯粉是制作客家肉丸的主要原料,首先将精猪肉切成小片,放入特制的石“料臼”内,用木 椎舂烂,叫打料。然后加入适量的水、盐、碱、味精等佐料,用木椎搅拌均匀。接下来按照“一碗精肉两碗粉”的配制比例,放进薯粉,用料椎反复冲擂,直到“肉丸料”成泥糊状。最后从石“料臼”挖出肉料,搓成直径约1寸的丸子,放入蒸笼内蒸熟,叫蒸料。

肉丸蒸熟后即可食用。热腾腾的肉丸香气扑鼻,味道鲜美可口。山村客家人也常常将客家肉丸晾干存放,食用时可蒸、可煮、可炸、可炒,蒸的脆爽,煮的韧滑,无论哪种方式均可作道好菜。过去,客家肉丸都是家制自用,作为当地客家人庆贺传统佳节和婚嫁寿诞喜庆时,宴请亲朋好友的一道传统大菜。如今,客家肉丸作为石城有名的风味小食,已经大量进入饮食消费市场,招徕着天南海北的食客。

4、石城薯粉饺子、米粉肉和石城传统四大名菜

石城美食众多,石城传统四大名菜“招财进宝”客家鱼丸、过水鱼、客家肉圆和棋子块更是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

5、石城灯彩

石城灯彩艺人有段口头禅:解放以前自发舞灯彩,五十年代上舞台,六十年代上银幕,七十年代上荧屏,八十年代上北京,九十年代上卫星。五十年代,《倒采茶》、《蚌壳舞》、《卖花线》、《采桑》、《跃进花灯》分别在赣州地区和江西省的文艺汇演中获奖。六十年代,《公社四季花果香》、《斫竹嘛》等节目在赣州地区获奖。《三杯酒》在全省文艺汇演获奖后,又拍入舞台艺术片《群花争艳》中。七十年代,《喜庆公社丰收年》、《迎春花灯》、《莲乡新一代》等节目被搬上电视荧屏。八十年代,《熔炼》、〈迎灯接福〉在地、省音乐舞蹈比赛获奖后,又在我省“庐山文化博览会”上作了成功演出。《熔炼》经江西省歌舞团加工后,参加了全国第二届舞蹈比赛。大型石城民间灯彩《花灯子》,一九八六年在全区汇演中囊括了五个一等奖,又在“庐山文化博览会”上作了精彩演出,并应中央文化部邀请晋京献演,受到张庚等著名戏剧家的高度赞扬。九十年代,《打甑盖》、〈石城花灯〉等节目又在赣州地区获奖,同时,石城灯彩由中央、省、地电视台拍成多种专题艺术片,在中央以及各级电视台向海内外播放。

第二节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评价

从旅游资源特征上看,我县旅游资源结构别具一格,山与水相连,动与静结合,自然与人文资源融为一体,具有多层次的旅游优势。从资源组合上看,我县旅游资源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绿色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古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旅游资源的功能上看,我县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便于组织多元化的旅游活动。

第三节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优劣势分析

(一)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优势分析

1、第一资源优势

石城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与经济的可渗透性强,可开发程度高,为石城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奠定了突出的比较优势。

2、区位优势

石城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地区东北部,东邻福建省宁化县,南抵福建长汀县及本省瑞金市,西毗宁都县,北靠抚州地区广昌县,地处赣州、抚州、三明、龙岩两省四地市的交叉点,是名副其实的“闽粤通衢”,是客家人的摇篮地和发祥地之一。

3、交通优势

石城县境内公路交通已经形成“一纵一横”主干线、县乡水泥路网已贯通,串连10个乡镇形成“8”字形公路交通网络格局,206国道纵贯县境南北。三级水泥路西至宁都,接通昌厦高等级公路,东连福建宁化。已经建成并通车的山东济南—广东广州、广西南宁-福建泉州的国家高速公路均经过石城,为石城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

4、政策优势

旅游产业是绿色产业,国家,省市,县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该产业的发展。省里出台了《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温泉的若干意见》,省地税局出台了《江西省地方税务局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加快旅游大省建设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30条》,赣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县里也制定了 “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富县”的发展战略,成立了旅游规划委员会,编制旅游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规划,并且为促进我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进旅游产业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提高旅游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水平,拓宽旅游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组建了石城县旅游文 14 化发展有限公司。

5、客源优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且消费倾向有较大转变,加之周末度假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利于吸引相邻省市及其他地区的旅游爱好者。国家出台多项经济政策,拉动内需,剌激消费;除必要的投资外,大部分人把出外旅游当作首选的时尚;加上“回归大自然”的旅游热浪已成为吸引其它各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旅游者的有利因素。此外,石城县是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对教育十分重视,培养了众多有识之士。其中不少就是旅居海外的华侨。客家人寻根问祖意识强烈,报效家乡投资建设的愿望强烈,这些将为石城县旅游开发建设提供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旅游客源市场。

(一)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劣势分析

尽管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丰富而独特,优势明显,但在开发利用上却差距较大。

1、经费投入不够

2、宣传包装不足

由于经费的缺乏、认识的差距,致使石城县在旅游资源的宣传包装上力度不够,缺乏外县的“大动作”,石城县绝大部分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知”。

3、开发力度不大

尽管目前县里在旅游发展上做了积极的努力,但开发力度远远不够,众多的旅游资源中没有得到较深层次开发,在旅游商品开发上,因缺乏开发包装而鲜为人知。

4、基础设施不优

一是硬件设施滞后,接待能力不足。县城街道、景区景点、宾馆酒店的公用设施,不能满足接待需要。如县城公厕偏少,没有公用停车场,宾馆酒店规模小,大多上不了档次,大宾馆因是新上项目,接待人员服务跟不上。二是石城县部分景区交通不便,进入性差成为制约石城县旅游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基础设施的改善,成为今后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急待解决的问题。

5、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不足

第四节 对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思考及建议

1、科学规划和策划

我县旅游旅游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不能满足于现有旅游产品,必须努力挖掘策划新的旅游资源。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高起点科学规划,政府和企业合力策划,做足我县旅游大文章。

2、优化环境和提高石城形象

近年来石城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县城更加干净、整洁、漂亮了。倡导文明礼貌,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同时,要提高我县绿化水平,让石城环境更美、吸引力更强

3、加大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的包装宣传力度,树立品牌意识

例如:赣江源就是一个品牌,世界独一无二的品牌,可以举办“千里赣江源,感受母亲河”或“徒步母亲河,见证家乡美“等活动,吸引省内游客到我县旅游观光度假,如此,可以让全国观众一想到石城就想到赣江源,想到赣江源就想到江西石城。或者拍摄记录片《赣江源》,向国际展示石城的风土人情,旅游文化

等。

此外,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扬波的三条策划思路比较好:

一是以石城灯彩荣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灯彩之乡”和“花灯仙子”采茶戏入中南海汇报演出为主线,进行认真策划。强力打造旅游产品,通过花灯仙子的打造使通天寨活起来,让它富有仙气、正气和艳气。打出全国著名的灯彩之乡的优秀名片,推进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二是以赣江源生态休闲为主线,强力打造最佳温泉、亚洲落差最大漂流、赣江源探险以及林海观光等产品。把赣江源做成全国最佳生态休闲目的地。

三是把通天寨做成佛教圣地。像鞍山无中生有,建立了一个260吨重的世界最大的玉佛,名声响誉海内外。又如无锡,无中生有,铜铸了一樽高88米,重700多吨的释迦牟尼,号称灵山大佛、亚洲第一大佛而闻名天下。我们通天寨也可将“石笋干霄”,请国内的能工巧匠做成世界第一石佛,从而迅速提升石城旅游产品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4、抓亮点,打造拳头产品

有步骤、有计划地抓好旅游景区(点)项目建设,力争建成一、二个有影响、上档次,具有一定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拳头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业生产水平,增强

发展后劲。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旅游相关设施

完善我县交通、住宿、餐饮等状况,建设一批高水准的宾馆、餐饮和其他相关配套设施,提高我县接待能力。

6、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发现和保护力度

努力挖掘策划新的旅游资源,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避免破坏性的开发建设,注重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使休闲旅游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给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长远的积极影响。

7、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县市的合作,扩大我县旅游文化的知名度

例如:我县与瑞金相邻,我们可以借助瑞金红色故都来加强我们县的革命遗址地的宣传。这样,不仅是对瑞金革命遗址的扩充,也是对我们县的革命遗址和红色资源的宣传,即“双赢”。

8、开发旅游套餐,吸引游客

如:开发如石城1日游、石城2日游等相关旅游套餐,并加强对我县旅游资源的整合,把单个景点整合为片区景点,让游客“石城之行”不虚此行。

9、在周边县市和省台打旅游广告宣传

很多省和市都在CCTV打广告,效果很好,石城县可以考虑在周边县市和省台打旅游广告宣传,例如拍摄一段旅游宣传片“休闲好去处,石城欢迎你——江西·石城!

第五节 此次调研情况总结

总之,我们要紧紧围绕县里制定的““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目标,更加重视旅游文化发展,不断加大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力度。要高度重视我县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开发中要注重把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把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相结合,把旅游产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要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按照我县发展的整体要求,做好旅游整体规划 17 和重点景区规划,并与城市整体规划相衔接,景点规划和建设要高起点、大手笔,力争再建设一批精品旅游景区。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国内外旅游交易会、投资贸易洽谈会和招商引资恳谈会等平台,推介我县的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同时积极鼓励引导全县旅游经营单位通过兼并重组、股权转让、跨行业经营等形式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之路,壮大企业规模。形成旅游即产业、旅游即城市、旅游即文化、旅游即生活的理念。通过努力,逐步把石城县打造成宜旅、宜居的山水县、生态旅游休闲县。

此次调研得到了投资发展部和公司各位同事的大力支持,同时参考了一些资料,在此对相关人员表示感谢!

关键字: 石城 旅游 文化 资源 开发 调研

参考文献:1.《关于破解石城旅游业发展资金瓶颈的调查与思考》石城县人大常

委会副主任

xxx

2.《林芝地区旅游资源调研》 作者 佚名

3.《石城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 作者 xxx

第五篇: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为全面把握我县劳动力资源情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我县劳动保障部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和县农业、林业、教育、发改、经济商务、扶贫等部门在全县开展了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现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

(一)总体基本情况

此次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县12个乡(镇)99个村民委,劳动力237882人。其中:男性125517人,占总数52.76%;女性112365人,占总数47.24%。

1、年龄分布: 16-20岁33908人,占14.3%;21-30岁55190人,占23.2%;31-40岁62851人,占26.4%。41-50岁47571人,占总人数的20%。50-60岁38362人,占总人数的16.1 %。

2、文化结构分布:大专及以上文化 3255人,高中文化11945人,初中文化61482人,小学文化133350人,小学以下27850人,分别占总数的1.36%,5.02%,25.85%,56.06%,11.71%。

3、地区分布:锦屏22601人,其中:男性12333人,女性11268人;曰者19688人,其中:男性10553人,女性9135人,双龙营34647人,其中:男性19171人,女性17475人。八道哨 19545人,其中:男性10076人,女性9369人;腻脚14582人,其中:男性7662人,女性6920人;新店10310人,其中:男性5511人,女性 4799人;舍得10107人,其中:男性5478人,女性4629人;温浏18091人,其中:男性9162人,女性8929人;树皮22115人,其中:男性11489人,女性10626人;天星20519人,其中:男性9375人,女性11144人。平寨19126人,其中:男性10044人,女性9512人;官寨26551人,其中:男性 14052人,女性12499 人。

4、产业结构分布:从事第一产业195949人,占总数82.37%;第二产业22709人,占总数9.55%;第三产业19224人,占总数8.08%。

(二)转移基本情况

1、转移地区分布情况:至2007年底,全县累计输出劳动力84668人,实现劳务总收入2亿元,人均劳务输出占人均纯收入的28.2%。其中,县内转移8806人,占转移总数的10.4%;县外转移75862人,占转移总数的89.6%。其中:锦屏转移8993人;曰者转移8749人;双龙营转移13229人;八道哨转移9818人;腻脚转移4707人;新店转移4063人;舍得转移4042人;温浏转移8996人;树皮转移8275人;天星转移7500人;平寨转移6191人;官寨转移9101人。

2、转移劳动力性别、年龄、文化分布:男性55348人,占转移总数的65.4%,女性29340人,占转移总数的34.6%。其中:16-20岁27094人,占转移总数的32%;21-30岁38947人,占转移总数的46%;31-40岁13547人,占转移总数的16%;41-50岁3810人,占转移总数的4.5%;51-60岁1270人,占转移总数的1.5%。小学文化37530人,占转移总数的42.2%;初中文化43181人,占转移总数的51%;高中及以上文化5757人,占转移总数的6.8%。

二、我县劳动力转移特点

(一)转移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不到转移总数的20%。

(二)转移区域相对集中。46.6%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县内转移仅为8806人,只占到转移总量的10.4%。

(三)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我县相当一部分保留着土地承包权的劳动力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务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

(四)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由于我县绝大部分劳动力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因而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的劳动力占到了转移劳动力总数的80%以上。

(五)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一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自主经营,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三、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相对分散,总量分布不平衡。我县23.7万劳动力的49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交通和通信信息相对较好的锦屏、八道哨、曰者的劳动力仅为总劳动力的18.8%,还有近60%的劳动力居住地远离城镇高寒或半高寒山区,其人多地少,交通、信息闭塞,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

(二)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就业半径小。全县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只占劳动力总数的6.3%,92%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从转移就业情况看,高中以上文化转移率高达95%,初中文化转移率次之为70%,小学文化转移率最低仅为35%。可见文化素质越高,就业空间越大。

(三)转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方式,加之我县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便捷可靠的信息渠道,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我县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经政府或中介组织推荐的不足20%。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劳动力转移成本,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

(四)劳动力就业没有形成可靠的保障。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就业环境、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等方面形成二元分化,对比鲜明。

(五)培训意向过于集中,且两级分化严重。从05年到07的统计数字看,在培训中列前三位的是餐饮服务、客房服务、电子电工,占据了培训总量的53.2%。从总体来看,农村劳动力大多对市场就业需求不了解,急功近利心态较重,大多集中在简单易学的专业,而在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需要的养殖、种植、农业农机技术、规划、设计等专业的培训趋于零。

(六)劳动力资源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对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简单劳动力需求量逐渐减少。二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面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双重压力。三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其它地区劳动力资源的涌入,给我县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带来了竞争压力。

四、做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切实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督促检查。新闻单位应继续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宣传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依靠自身努力多渠道就业。

(二)构建政策体系,发挥就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必然依托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随着我县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因此,一方面需要清理取缔限制和阻碍我县劳动力流动就业的歧视性政策,一方面要在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从鼓励学习、鼓励转移、鼓励吸纳、免费服务等多个方面制定我县城乡统筹就业的一体化政策,使我县劳动力资源能走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完善培训体系,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技能。劳动力择业观念和技能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是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据统计,我县自2005年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来,通过培训的劳动力实现就业率达98%以上。要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全县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健全培训基地和职业技校、农广校等职业技能培训网络。要改进培训方式和指导方法,建立培训责任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以及工作评估考核机制。通过以上措施,壮大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力量,建立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下载文化资源发展现状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化资源发展现状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为全面把握我县劳动力资源情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我县劳动保障部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和县......

    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大全

    星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xx县地处江西北部,位于举世闻名的庐山和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之间,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52公里,总面积894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5万,相传“有星坠湖”而......

    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让湘楚文化重现学院街 —关于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工作组下到**社区后,通过深入调查和实地走访,深刻感受到此地文化资源蕴藏之丰富,意识到保护好此片地区文化资源......

    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让湘楚文化重现学院街—关于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工作组下到**社区后,通过深入调查和实地走访,深刻感受到此地文化资源蕴藏之丰富,意识到保护好此片地区文化资源......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现状调研报告[5篇范例]

    石城县旅游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经过暑假一个月的调查,我发现石城县一直本着“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思想,旅游文化产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并且,我已将我在......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合集5篇]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十分的重要,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研......

    宝鸡市科技资源现状调研报告(定稿)

    宝鸡市统筹科技资源基地建设 调 研 报 告 为全面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落实,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区域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的工作部署和具体要求,宝鸡市政府于2009年9......

    赣县生态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赣县生态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赣县旅游局 一、赣县生态文化资源基本现状 赣县于汉高祖六年建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县”、“世界客家摇篮”之美誉。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