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9-05-12 08:3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第一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学习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

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学习时间:2014年4月20日(下午2:00—6:00)

学习地点:大安中学会议室

学习形式:集中学习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朱建国病假)

主持:董志峰

学习内容:学习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至今已经30年了。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事件,就是要保证宪法全面有效实施、推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历史总能给人以深刻启示。回顾我国宪法制度发展历程,我们愈加感到,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

我国现行宪法可以追溯到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些文献都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近代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的英勇斗争,确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

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成为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刻吸取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借鉴世界社会主义成败得失,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要求,我们制定了我国现行宪法。同时,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全国人大分别对我国宪法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出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修正,使我国宪法在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与时俱进。

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30年来,我国宪法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有力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30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再往前追溯至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我国宪法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同志们、朋友们!

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这一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都在宪法中得到了确认和体现,其精神实质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国家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等等,这些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要按照宪法确立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国家政权体制和活动准则,实行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有合理分工又有

相互协调,保证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保证国家机关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我们要根据宪法确立的体制和原则,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正确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我们要适应扩大人民民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

我们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完备的法律推动宪法实施,保证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得到落实。国务院和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抓紧制定和修改与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作为国家行政机关,负有严格贯彻实施宪法和法律的重要职责,要规范政府行为,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我们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家有关监督机关要担负起宪法和法律监督职责,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得到遵守和执行。

第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只有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才能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宪法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我们要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宪法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宪法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我们要把宪法教育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我们要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高度重视道德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引导公民既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又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做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相一致。

第四,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

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我们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我们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同志们、朋友们!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扎扎实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剖析

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12年12月4日)

习近平

12月4日,首都各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会,隆重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同志们,朋友们: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至今已经30年了。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事件,就是要保证宪法全面有效实施、推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历史总能给人以深刻启示。回顾我国宪法制度发展历程,我们愈加感到,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

我国现行宪法可以追溯到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些文献都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近代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进行的英勇斗争,确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历史变革。

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成为党和国家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刻吸取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借鉴世界社会主义成败得失,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要求,我们制定了我国现行宪法。同时,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才能具有持久生命力。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全国人大分别对我国宪法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出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修正,使我国宪法在保持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与时俱进。

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

30年来,我国宪法以其至上的法制地位和强大的法制力量,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有力促进了人权事业发展,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30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

再往前追溯至新中国成立以来60多年我国宪法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同志们、朋友们!

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这一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都在宪法中得到了确认和体现,其精神实质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国家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等等,这些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要按照宪法确立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国家政权体制和活动准则,实行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有合理分工又有相互协调,保证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保证国家机关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我们要根据宪法确立的体制和原则,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正确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我们要适应扩大人民民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

我们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完备的法律推动宪法实施,保证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得到落实。国务院和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抓紧制定和修改与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作为国家行政机关,负有严格贯彻实施宪法和法律的重要职责,要规范政府行为,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我们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家有关监督机关要担负起宪法和法律监督职责,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得到遵守和执行。

第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只有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宪法才能深入人心,走入人民群众,宪法实施才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我们要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宪法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宪法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我们要把宪法教育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掌握宪法的基本知识,树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我们要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高度重视道德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引导公民既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又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做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相一致。

第四,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我们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我们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同志们、朋友们!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扎扎实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学习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

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关注和期待,明确提出了加强法治建设的新要求,表明了党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更加注重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法律的权威和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利益诉求日益多样,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人们政治参与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平公正意识普遍增强,对法治的期待越来越强烈,法治作用的空间越来越广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条件下,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任务更加繁重。而现实生活中,法治权威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司法不公、徇私枉法以及信访不信法等现象依然存在。可以说,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全体人民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总书记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句话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思路,显示了新的法治思维、法治理念和法治方略,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指导和促进作用。

各级领导干部是我们党依法执政、依法实施对国家和社会事务领导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法治意识、法治素养、法治能力如何,直接决定着我们党依法执政理念的落实程度,直接关系整个法治建设的进程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甚至撇开法律另搞一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其中很重要的,是把尊宪守法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硬标准、硬功夫、硬约束,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带头知法、带头用法、带头守法,努力做到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节经济社会关系、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冲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预防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稳定,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国家机关都要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一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都要严格依照法律开展活动、规范行为、承担责任。每一位公民都要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通过合法途径表达利益诉求,依照法律赋予的权利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宪法至上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准。对我们国家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和法律,把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总书记强调,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他还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这些论述,深刻阐述了宪法和宪法实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实践证明,抓好宪法实施,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才有坚实基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长治久安才有可靠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才能获得蓬勃伟力。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必须不断推进科学立法。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护生态环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构建科学有效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等等,都会对立法提出新的要求。要进一步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特别需要抓紧完善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医疗、住房、环境资源、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使宪法赋予的公民基本权利得到进一步落实和保障。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必须抓紧完善确保宪法有效实施的体制机制。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现在,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这种状况亟待改变。要支持各级人大依法履行监督职权,对各方面发布的明显违反宪法的规范性文件,及时依法予以撤销,确保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符合宪法;对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果断予以制止、坚决予以纠正,让宪法通过实施获得活的生命,使宪法真正成为现实力量。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必须加快转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任务。总书记强调: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认真落实这些要求,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就能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要求是具体的、现实的。他们既关注执法为民、从严治警、司法体制改革等等,更关心自身的权益是否得到公正保护,自己遇到的问题是否得到公正解决。司法机关处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罪犯没有得到应有惩处、当事人胜诉权益没有得到及时实现,社会正义就难以伸张;如果司法不公,甚至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社会就会失去最起码的公平公正,人们对公平公正的最后一线希望就会破灭。总书记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求所有司法机关都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这对于推动司法权力公正高效廉洁运行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贯彻落实总书记这些重要要求,推动司法公正,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首先需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研究制定有效排除干扰、维护司法公正的具体措施,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有效防止和纠正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滥作为等行为。其次,需要全体司法干警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把维护司法公正作为首要价值追求,正确处理权与法、情与法的关系,坚决抵御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把每一起案件的办理都当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实践,努力从实体上、程序上、时效上全面保障司法公正的实现。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体系,努力满足各类社会群体对法律的不同需求,使人人平等地享用法律资源,使有理无钱的人一样享受法律的公正,切实解决群众打不起官司、打赢了官司又难以执行等问题,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公正就在身边、公正就在眼前。(程海波)

第三篇:陈法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纪念宪法公布实行30周年上的讲话

12月4日,首都各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会,隆重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作为一名律师,对总书记的讲话深受感触。习书记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目标要求,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习书记的讲话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面贯彻落实宪法的坚定决心。众所周知,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制理念的核心内容,律师作为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尤其是宪法的权威和尊严。

我国自1954年颁布第一部宪法以来,先后共颁布四部宪法,现行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也称“八二宪法”。“八二宪法”颁布后,又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进行了四次修正。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八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

“八二宪法”确定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为中国30年的腾飞打下基础,而以它为统帅,中国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通过学习总书记的讲话,作为律师,更加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宪法的法律地位,认识到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时刻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正如总书记所讲的,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相信“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做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

第四篇: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宪法报刊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 宪法报刊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填涂在答题卡中对应的位置。共35题,每题1分。)

1、我国现行宪法是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年通过的。A、1954 B、1975 C、1978 D、1982

2、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是我国的根本制度。A、人民民主专政 B、生产资料公有制 C、社会主义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A、公民 B、人民

C、人民代表大会 D、工农联盟

4、我国宪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相适应。

A、社会发展 B、社会资源的增长 C、生态环境 D、社会发展计划

5、根据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A、生态平衡 B、生存环境 C、自然环境 D、生态环境

6、“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的。

A、1988 B、1993 C、1999 D、2004

7、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A、所有权 B、使用权 C、占有权 D、收益权

8、任何公民,非经()批准或者决定或者()决定,并由()执行,不受逮捕。()A、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公安机关 B、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C、人民法院,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 D、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任期届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必须完成下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A、两个月以前 B、两个月以内 C、一个月以前 D、一个月以内

10、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A、街道办事处任命 B、居民选举 C、选民选举 D、群众推荐上级任命

11、我国宪法的解释权属于()。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

12、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A、五年 B、四年 C、三年 D、两年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A、镰刀和斧头 B、锤子和斧头 C、镰刀和齿轮 D、谷穗和齿轮

14、国务院总理人选由()提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C、中共中央总书记 D、国家主席

1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常工作由()处理。A、委员长 B、委员长会议 C、秘书长 D、各专门委员会

16、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都缺位的时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在补选以前,应由()暂时代理主席职位。

A、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B、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C、国务院总理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17、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的国家机关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家主席 D、国务院

18、全国法制宣传日是每年的(),也就是现行宪法颁布施行纪念日。A、12月1日 B、12月20日 C、12月4日 D、12月8日

19、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规定。

A、宪法 B、法律 C、行政法规 D、民政部门

20、我国的宪法修正案以()的形式公布施行。A、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B、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

C、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 D、国务院令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曾起到过临时宪法作用的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 C、《政务院及所属各机关组织通则》 D、《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

22、代表在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前,应当听取()的意见和建议,为会议期间执行代表职务做好准备。

A、原选区选民 B、原选举单位 C、所在单位 D、人民群众

23、代表参加视察、专题调研活动形成的报告,由()转交有关机关、组织。A、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 C、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 D、专门委员会

24、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主任会议可以组织本级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大代表,对有关工作进行视察和()。

A、检查 B、慰问

C、评议 D、专题调查研究

25、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本上一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

A、六月 B、九月

C、六月至八月期间 D、六月至九月期间

26、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自公布之日起()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A、十 B、二十 C、十五 D、三十

27、下列选项中有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的表述正确的是()。A、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由大会主席团进行审议

B、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在交付表决后,提案人可以随时撤回 C、法律草案修改稿经各代表团审议,由大会主席团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 D、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由各代表团进行审议

28、下列选项中,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是()。A、本行政区域内经济、文化及公共事业建设 B、对传染病人的强制隔离措施

C、本行政区域内民营企业的财产征收制度 D、本行政区域内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9、下列属于地方性法规的是()。

A、某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某省人才市场管理暂行条例》 B、某省人事厅颁布的《某省人才流动管理暂行办法》 C、某省人民政府制定的《某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

D、某省人事厅转发人事部制定的《公务员录用面试考官管理暂行办法》

30、一个代表团或者()名以上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A、三十 B、十 C、二十 D、十五

31、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本行政区域特别重大事项的地方性法规,应当由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 B、地方政府规章公布后,应及时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和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登

C、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

D、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生效

32、直接选举时,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人。A、三 B、四 C、五 D、二

33、在直接选举中,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A、二分之一至一倍 B、一倍 C、两倍 D、三分之一至一倍

34、由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委员会主持选举的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B、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的选举 C、设区的市、自治州代表的选举

D、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35、()有权制定规章的。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安徽省人大常委会 C、安徽省人民政府 D、安徽省民政厅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填涂在答题卡中对应的位置,多选,少选,错选都不得分。共25题,每题1分。)

36、我国现阶段的爱国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B、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C、拥护国家统一的爱国者 D、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7、按照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下列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的有()。A、解释宪法和法律

B、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

C、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D、监督宪法的实施

38、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A、国家的利益 B、集体的利益 C、社会的利益

D、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

39、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不得兼任()。A、国家行政机关职务 B、民主党派的领导职务 C、国家审判机关的职务 D、国家检察机关的职务

40、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

A、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 B、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

D、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4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A、侮辱 B、诽谤和诬告陷害 C、批评 D、控告

42、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享有不受法律追究的权利是指其在()。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 B、各种会议上的发言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表决 D、进行视察活动时的一切行为

43、宪法规定,公民有()的自由。A、言论 B、出版

C、集会、结社 D、游行、示威

44、国家通过普及()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A、理想 B、文化 C、道德 D、纪律和法制

4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在()领导下,研究、审议和拟订有关议案。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D、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46、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

A、命令 B、指示 C、规章 D、决定

47、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A、人民调解 B、社会事务 C、治安保卫 D、公共卫生

48、根据宪法规定,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对()行使审计监督权。A、省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 B、国家农业开发银行的财务收支 C、中国电信公司的财务收支 D、卫生部的财务收支

49、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

A、各专门委员会 B、本级人民政府 C、主席团 D、常务委员会

50、()可以提出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的人选。A、本级人大主席团

B、本级人大代表30人以上书面联名 C、本级人大代表20人以上书面联名 D、本级人大代表10人以上书面联名

51、在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代表参加(),审议列入会议议程的各项议案和报告。A、大会全体会议 B、主席团会议

C、代表团全体会议 D、小组会议

52、(),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通报工作情况,提供信息资料,保障代表的知情权。

A、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B、各级人民政府 C、人民法院 D、人民检察院

53、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参照监督法第九条规定的途径,每年选择若干()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

A、关系改革发展 B、关系稳定大局 C、关系群众切身利益 D、社会普遍关注

54、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的组成人员,包括()。A、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B、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 C、本级人大代表 D、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

55、()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

A、国务院 B、中央军委

C、省高级人民法院 D、省人大常委会

56、根据立法法的要求,()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加以规定。

A、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B、国家主权的事项 C、对私有企业的财产征收制度 D、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制度

57、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法律冲突适用的规则有()。A、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B、新法优于旧法

C、一般法优于特别法 D、下位法优于上位法

58、常务委员会对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是重点审查的内容。A、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B、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情况 C、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况 D、向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59、人大代表由间接选举产生的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C、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D、建制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60、根据宪法规定,()等自然资源可以依法属于集体所有。A、森林,草原 B、荒地,滩涂 C、矿藏 D、山岭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并标注在答题卡中对应的位置。共40题,每题1分。)

61、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

62、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我国最低的一级国家政权机构。(╳)63、全国性的法律一律不适用于特别行政区。(╳)64、受教育权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65、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66、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全体会议由总理召集,常务副总理主持。(╳)

67、解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委会。(√)68、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公民个人所有。(╳)

69、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的主席、州长、县长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70、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对人大代表的逮捕程序和普通公民适用的程序相同。(╳)

71、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法院负责。(╳)7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73、国家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但国家副主席连续任职时没有不得超过两届的限制。(╳)

74、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75、我国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以法律规定。(╳)

76、中央军事委员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77、到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现行宪法进行了四次修正,共通过了31条宪法修正案。(√)

78、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大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人大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报告工作,在本级人大闭会期间对本级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79、在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80、我国现行宪法共一百三十八条,除序言外,包括: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81、宪法规定,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82、1999年宪法修正案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奋斗目标。(╳)

83、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同级人大选举,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批准。(√)

84、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参加会议的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85、我国宪法有关条款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86、常务委员会会议由主任召集,每一个月至少举行一次。(╳)

87、主任会议或者十分之一以上的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书面联名,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由全体会议决定。(√)

88、省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合并,应当由省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并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89、县人大常委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代表中选举主任、副主任若干人、秘书长和委员若干人组成。(╳)

90、代表依法提出的议案,应当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

91、代表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既是代表的权利,又是代表义务。(√)92、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资格的终止,由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予以公告。(╳)

93、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不得向社会公开。(╳)94、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95、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法院和检察院的专项报告后,认为必要时,可以对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

96、安徽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2012重点普法目录》是政府规章。(╳)

97、某县预算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作部分调整,县政府只要将调整方案报送县人大常委会备案即可。(╳)

98、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实施的中期阶段,人民政府可以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议。(√)

99、审计机关向人大常委会所做的审计工作报告,一般不向社会公布。(╳)100、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分配到选区,按选区进行选举。(√)

答案

1-5 DDBDD 6-10 CBBAC 11-15 CCDDB 16-20 DACBB 21-25 ADBDD 26-30 DDAAA 31-35 CADBC 36ABCD 37AD 38ABCD 39ACD 40AC 41AB 42AC 43ABCD 44ABCD 45AB 46ABC 47ACD 47ABCD 49CD 50AB 51ACD 52ABCD 53ABCD 54ABC 55ABD 56ACD 57AB 58ABCD 59ABC 60ABCD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第五篇:在全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08年12月15日14:35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30年来,淄博与全国、全省人民一道,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个历史性发展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务实奋进,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安居乐业、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我们召开这次纪念大会,就是要认真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深入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共同展望催人奋进的美好未来,团结和号召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往开来,奋发有为,进一步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

一、深刻认识改革开放30年淄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30年来,淄博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1979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全面展开,拉开了我市改革发展的序幕;随后,改革开放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转变,这期间,我市的股份合作制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我市全面进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对外开放和市场建设迈出新的步伐,特别是1995年到1997年,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老工业城市特有的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集中爆发,企业兼并破产、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成为当时十分重要的任务;1998年至2002年,全市上下针对老工业城市特有的深层次矛盾,全力以赴抓改革、抓调整,实现了调整中发展向发展中调整的重大转变;2003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狠抓结构调整,突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经济社会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30年来,全市上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奋进,攻坚克难,淄博的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经济国际化进程实现历史性飞跃,群众生活得到历史性改善,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基本实现了老工业城市转

型,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迈向全面小康。我市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这30年,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的30年。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30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1.4亿元上升到1945.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0.9倍,年均增长12.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644元上升到43499元,年均增长11.7%;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由14.1:76.0:9.9调整到3.8:64.6:31.6,第一、二产业分别下降10.3、1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1.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由4.1亿元上升到97.9亿元,按绝对值测算,增长22.8倍,年均增长11.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394.8亿元,增长409.24倍。区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发展强劲,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区,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发展到12个,园区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60%以上。各区县在全国、全省的位次不断前移,4个区县进入全省经济30强,1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8个镇跨入全国千强镇行列。

——这30年,是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不断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的30年。30年前的淄博,还是一个以矿产开采、资源初级加工为主的工业城市。今天的淄博,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新材料、化工、医药已经发展成为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初具规模,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83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利税、利润分别达到4442.5亿元、462.4亿元、272.1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109.96倍、58.53倍和43.19倍。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建立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12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0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13%,比1986年提高24个百分点。30多种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0多种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60余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总数分别达到30个、18件,国家免检产品85件,均居全省前列。先后被国家确定为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泵类产业基地和国家先进陶瓷产业基地。

——这30年,是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30年。30年间,我市的城市建设历经了“五朵金花一起开”、“张店开得大一点”、“集中发展中心城区”等几个阶段,直到现在确立了“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的思路,初步形成了生态、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总体框架。30年

间,全市建成区面积从61平方公里发展到200多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由191公里发展到1182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61%。完成了一大批水、电、路、气、暖、通讯等基础设施工程和环境保护工程,城市要素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显著增强。在农村,从上世纪80年代的“城乡一体化”、“挂网联”,到目前的“一个主体、两轮驱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公交车、通自来水、通宽带网、通广播电视,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燃气、供暖也开始由近郊向农村延伸。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组织实施了重点区域生态恢复工程,扎实做好城区公共绿地、环城绿化带、森林屏障、组团间绿色走廊建设工作。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978年的0.9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4.5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59%。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连续组织实施了两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累计投资200多亿元,建成投用了258项污染治理工程和13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9.6%,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2002年以来,连续五年以能源消耗年均3.6%的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15%以上的增长。主要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这30年,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的30年。30年来,我们率先在许多方面、许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为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我市的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淄博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的运行,等等,都曾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到2007年底,地方工业企业改制面达98.5%,市属企业国有资产占比下降到15%,区县以下企业国有资产占比下降到10%,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2.5%,国有资产战略性调整基本到位。全市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有14家上市公司、16支股票分别在深、沪、港交易所及国外上市交易,上市公司的种类、数量均居全省前列。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1990年桓台建成我国长江以北第一个吨粮县。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三提五统”全部取消。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初步形成,行政管理、财税金融、投资、流通、科教文卫等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我市先后同美国伊利市、法国拉罗什市等11个国外城市缔结为国际友好城市,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2007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6.92亿美元,其中,出口从1994年的0.72亿美元发展到30亿美元,年均增长34.5%;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736家,合同利用外资累计56亿美元。德国西门子、日本旭硝子、美国PPG等9家世界500强企业与淄博开展战略合作。连续举办了八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七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这30年,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全面进步的30年。30年来,全市人民群众的生活跨越了温饱,奔向殷实小康,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了人民群众。1978年至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15元上升到15849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9.4倍,年均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9元上升到6465元,增长7.6倍,年均增长7.7%;人均储蓄存款由30元上升到19270元,增长641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3年的5.4平方米发展到2007年的30.8平方米,农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由1978年的7.6平方米发展到2007年的33.2平方米。各类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家用汽车、电脑拥有量分别达12辆、56台。覆盖城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社会就业和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更多的群众纳入了社会保障网。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实现了由“普五”到“普九”、进而普及“十五年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循序发展。2007年,拥有高等教育机构12所,在校生由1978年的900人增加到83790人,是1978年的74倍。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由1978年的450家发展到1277家,医务人员从2300人增加到25344人,成功战胜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2008年“4·28”胶济铁路特别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得到妥善处置。文化大市建设扎实推进,文化事业繁荣进步,创作了一批弘扬地域文化、反映时代主旋律的好作品,先后荣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全国最高奖;齐文化开发硕果累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不断提升。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进程,权责明确、互为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基本形成,维护了司法公正。全面推进村(居)民自治,“四民主一公开”得到有效落实,基层民主活力不断增强。

回顾这不平凡的30年,我们要永远铭记,淄博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的结果,是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30年来,中央、省委始终关注淄博的发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亲临淄博视察指导,给予极大的关怀。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十分关心淄博的发展、支持淄博的发展。这些都为淄博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们要永远铭记,淄博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奋战在改革开放第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和勇气奋力拼搏的结果。他们凭着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

放事业的满腔热忱,为我们的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我们要永远铭记,淄博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历届领导班子和老领导、老同志呕心沥血、真抓实干的结果。他们以突出的政德、胆识、才能,为淄博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历史性、奠基性、开拓性贡献,为淄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和千千万万的建设者,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驻淄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为淄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深刻汲取淄博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

30年来,我们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挑战,推动淄博老工业城市逐步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这30年,全市人民锐意改革、攻坚破难,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我们一定要认真总结、倍加珍惜、深刻汲取、发扬光大。

(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从我市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实践看,每一次重大突破、每一个重大进步,都离不开解放思想。正是依靠不断解放思想,我们才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正是依靠不断解放思想,我们才成功化解了资源型城市发展中遇到的种种矛盾和困难;正是依靠不断解放思想,我们才实现了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模式的转变,使淄博逐步成为一个碧水蓝天、和谐宜居的生态城市。实践昭示我们,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发展成就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解放思想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思想解放的程度有多高,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什么时候思想有了大的解放,什么时候就会迎来大的发展。

(二)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完善符合淄博实际的发展思路。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努力加强对国情、省情、市情的研究,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潜心研究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局,虚心学习先进,创新发展思路,及时作出符合淄博实际的战略决策,坚持走具有淄博特色的发展道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市在全国较早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市战略;90年代后,针对国际经济发展新变化和老工业城市转型实际,确立了结构优化、经济国际化战略;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立足工业化、城镇化两大趋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先后提出实施了城市化和环境立市战略,确立了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努

力实现“两提前、一率先”的目标任务;市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淄博的奋斗目标,并陆续在工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文化建设、城市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围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城乡统筹、建设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的目标。这些重大战略和目标任务,适应淄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要求,相互承接,不断完善,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发展不放松。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上下始终做到,在形势好的时候,争先进位,乘势而上;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始终把握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全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始终把以改革促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革,全力推进企业“二次改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始终抓住投资、消费、出口等经济发展要素不放松,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拓展投资渠道,不断加强市场建设,积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策略。始终把区域经济发展放到重要位置,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不断激发区县域发展活力。特别是近几年,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子。实践证明,只有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致力于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才能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注重发挥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创造性,注重保护好、引导好基层的积极性,尊重基层的实践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做好各项工作。始终致力于创业环境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优化创业政策环境,搭建创业的载体和平台,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营造创新创造创业的沃土。始终坚持以先进文化凝聚人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培育和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新时期淄博城市精神,努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各级人大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和履行职责,各级政协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坚持发扬民主,凡是重大决策,都充分征求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形成了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强大合力。实践证明,只有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才能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前列。

(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我们坚定不移地把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充分就业、增加收入、完善保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利益、增福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老工业城市,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始终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考虑改革的速度、力度和群众的可承受程度,及时化解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做到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始终坚持富民优先,紧紧围绕增加城乡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活,谋划富民新路子,创造富民新办法,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的各项事业发展才能具有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才能获得最强大、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六)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改革开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历届市委都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建设牢牢抓在手上,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用创新的思维和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扎实开展“三讲”教育、“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始终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始终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扎实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深入实施“强基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认真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打造认真专业务实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党的建设才能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才能为改革开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三、继续坚定不移地以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30年来,淄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出路仍在于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继续解放思想为先导,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扎实工作,奋发进取,以城乡统筹、建设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为目标,不断推动淄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一)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学发展观第

一要义是发展。未来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深刻认识我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继续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节能减排作为关键,把环境保护作为“命门”,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要树立新的资源观,强化终端产品意识,强化产业关联配套意识,强化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工艺水平、装备水平和技术标准,努力打造重而优、重而特、重而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集群。要把繁荣发展服务业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快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科技信息、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逐步建立起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互动并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关系,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念,积极推广清洁生产,鼓励企业新上循环经济项目,强化节能减排在科学发展中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要高度重视区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简政放权,突出抓好区县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加快经济强乡镇、强村发展,不断增强区县域发展活力。

(二)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我市作为组团式城市、老工业城市,具有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统筹发展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遵循“总体规划、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的原则,建设以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农村社区)为依托的生态园林城市,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扎实推进城乡生态安全、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等“六个一体化”,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当前要重点解决好城乡统一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等突出问题,在城乡之间逐步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使我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三)必须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已经或正在影响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全球经济发展态势,注重研究规律、把握规律,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要充分发挥我市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大的优势,打造对外招商新亮点,加大对外推介力

度,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来淄发展,大力吸纳资源、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先进要素,提升发展质量。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全方位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要深入研究淄博在全省“一体两翼”发展布局、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中的功能定位,加强与济南、青岛的对接,加强与周边兄弟城市的合作,在更大的平台上聚集发展要素、释放发展潜能,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必须强化文化建设,切实提升淄博文化软实力。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持久吸引力,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最终要看文化发展水平和文化竞争力。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文化资源丰富,文脉存续深厚。我们要坚持把文化创新与发展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不断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整合文化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筑牢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要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新时期淄博城市精神,进一步形成文明进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认真搞好以齐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内涵,加快载体建设,提高齐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努力培育打造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齐文化品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社区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升级改造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五)必须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扎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财政对民生投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城乡居民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健全完善上学、就医、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和弱势群体救助机制,尽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络,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以群众的利益诉求为第一信号,高度重视群众吃、穿、住、行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服务设施布点、服务要素配置、服务水平提升上方便群众、满足群众。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广播电视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六)必须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保障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要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紧密结合我市科学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以改革的思路寻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以创新的举措推动各

项制度、机制、工作方式的健全和完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配班子、选干部、用人才的重要标准。深入实施“强基工程”建设,深化“三级联创”活动,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改革开放中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切实把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的战略位置,突出抓好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管理、交流等各个环节,改革阻碍人才成长与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继续深化认真专业务实作风效能建设活动,倡导求真务实的风气、刻苦钻研的风气、开拓创新的风气、艰苦奋斗的风气,真正做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要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切实抓好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的落实,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打造一支干净干事的干部队伍。

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一定要把思想高度统一到中央、省委对形势的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定信心,强化措施,用创新的思路培植新的优势,用创新的手段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同志们,30年峥嵘岁月,30年光辉历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进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拚搏进取,加快推进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下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