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宪法学简答题.doc
简述宪法的分类1以宪法的本质为划分的标准,分为社会主义宪法和资本主义宪法两大类型2以宪法是否具有统一法典的形式为标准,分为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两类3以效力和修改程序的差异为标准,分为柔性宪法和刚性宪法两类4其他:以制定的机关不同为标准,把宪法进行分类有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协定宪法。以社会的发展程度为标准,把宪法分为发达国家宪法和发展中国家宪法。以本土化程度为标准,分为原始宪法(本土生成)和派生宪法(合成宪法)宪法监督的主要方式1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2附带性审查和宪法控诉
试述宪法的渊源宪法的渊源是指宪法规范的表现形式,即承载宪法规范的载体。宪法渊源的形式:1宪法典和宪法修正案,这是首要的宪法渊源2宪法性法律,即组织法和涉及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法律3宪法判例,即法院的涉宪判决,我国没有确立宪法诉讼制度,故此形式不是我国宪法的渊源4宪法解释,即有解释权的机关对宪法作出解释,这是我国的宪法渊源之一5宪法惯例,即无任何的法律明文规定,只是存在于政治习惯之中,宪法惯例是我国的宪法渊源之一6条约,其涉及国家国际责任和义务,我国并不视其为宪法渊源7学理,主要指学者对宪法的理解。全国人大对宪法草案所作的说明或报告,可以视其为学理渊源
举例说明新中国修宪的方式自从1954年制宪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修宪。曾采用过如下的三种修宪方式:1全面修改、重新草拟新的宪法文件的方式。如我国1975年修宪、1978年修宪和1982年修宪,都采取这种方式2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对宪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正的方式。如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的决议》3由全国人大通过宪法修正案修正宪法的部分内容,并将修正案按顺序列在宪法文本末尾的方式 试述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宪法总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2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我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反映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主人”的唯物史观3依法治国原则。宪法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从制度上保证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从而推动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实现4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国家采用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以人民代表机关作为主导其他的一切国家机关都向人民代表机关负责并接受人民代表机关的监督。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试述宪法监督的基本类型 基本类型1人民监督即人民作为主权者直接进行监督,这是一种原始性质的监督权2立法机关的宪法监督即由议会或立法机关对宪法的实施进行监督3国家元首的宪法监督,国家元首监督宪法实施始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4普通法院的宪法监督,这是宪法监督最普遍的形式5宪法法院的宪法监督 试述我国宪法的监督制度 宪法监督是指国家为保障宪法实施而进行全方位监督的各项制度的总和 1宪法在序言中庄严宣布本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又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从而保证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经常性地行使监督宪法的职权3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过程中发挥具体的作用4地方各级国家权力必须在本行政区内保证宪法的实施5宪法做出一系列具体规定,使我过形成一个严密的社会主义法治监督体制,有助于保证宪法的统一实施。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得以贯彻实施的根本保证 为什么说《共同纲领》是一部起了临时宪法作用的宪法性文件 由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所制定并颁布的《共同纲领》反映了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代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各项基本政策。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有哪些1即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主义原则,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在规定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主义制度的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反映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2即以《共同纲领》为基础,记载了我国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5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体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3即规定依法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的所有权,又规定要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消灭剥削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些都反映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特点 简述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二条的内容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宪法修正案》第26、27、29条对进入紧急状态是怎样规定的 26条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2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秘书长,授予挂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29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1无产阶级单独掌握国家领导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标志2无产阶级专政的最高原则是无产阶级必须同农民结成牢固的联盟3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职能一样,都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捍卫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4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使命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一样,最终都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简述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范围 1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2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3个体户4私营企业主5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6自由职业人员 如何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3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积极推进医疗保险体制改革 5探索建立农村和小城镇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6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2社会主义存在的价值不但在于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在于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 试述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和任务 性质它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任务1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2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3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新的贡献
试述2004年《宪法》第十条修正案1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2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简述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国体之间的关系政权组织形式和国体之间是形式和内容的话关系1国体决定政权
组织形式2政权组织形式对国体具有反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有何不同1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2所体现的阶级内容即阶级本质不同3政权的组织原则不同4人民民主的范围和形式不同 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本质要求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他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是其他国家权力的源泉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动员了全体人名义国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3保证了国家机关的高效协调运转4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简述选区划分应遵循的原则1便于选民就近参加选举,方使选民行使权力2便于选举的组织工作3便与选民了解代表候选人的情况4便于代表联系选民,对选民负责,也便于选民对代表进行监督 单一制的特征1从法律体系看,国家只有一部宪法,由统一的中央立法机关根据宪法制定法律2从国家机构组成看,国家只有一个最高立法机关,一个中央政府,一套完整的司法系统3从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划分看地方法律的权力由国家以法律规定或认可4从对外关系看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公民具有统一的国籍 简述行政区划与国家结构形式的区别1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管理的形式之一,而行政区划则是一个国家的领土结构2国家结构形式主要解决整体与组成部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问题,而行政区划则是依法确立
地方行政区域层次和地方行政管理权3国家结构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而行政区划则是为适应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而时有增减 国务院有权审批的行政区划变更有哪些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驻地得迁移2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和隶属关系的变更以及自治州、县、自治县、市政府驻地的迁移3自治州、自治县的行政区域的变更,县、市的行政区域的重大变更4涉及海岸线、海岛、边疆要地、重要资源地区及特殊情况地区的隶属关系或行政区划界线的变更 简述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依据2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基础3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距,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条件 我国特别行政区都享有哪些高度自治权 1行政管理权2立法权3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4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特别行政区依照基本法自行处理的对外事务权5其他权力即《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已经授予特别行政区的各项权力以外的权力 试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民族区域自治保证了各种不同聚居情况的少数民族都能行使区域自治权利。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虑到了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2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确保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消除了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造成的民族之间的仇视、隔阂、歧视和不信任的恶劣影响,保证和发展了全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3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独立。《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使各少数民族人民真正感到自己既是本民族的主人,又是国家的主人,从而激发起他们爱民族、爱国家的深厚感情,使国家的统一在根本上得到保证4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试述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1坚持国家的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港、澳、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恢复行使国家主权,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民族的愿望。实行一国两制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2国家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这是实行一国两制方针的另一重要前提3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这些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的自治属于地方自治4在特别行政区,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我国特别行政区是地方自治和制度自治的结合。这是一国两制方针中体现。两制的主要内容5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由当地人组成。这是常说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综观一国两制内容,它贯穿了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原则 简述我国宪法中平等权的涵义1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2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3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迫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处罚4我国公民的平等权还包括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等内容5平等是在同等条件下的法律的公正地对待,敌对分子不能与人民享有平等的立法权 我国公民在何种情况下行使申诉权1公民对于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不服时,可以向其上级机关或者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要求改正或撤销原决定2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当事人,被告人及其家属或者其他公民,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至向国家权力机关提出申诉,要求前两个单位改正或者撤销原判决或裁定3公民在认为受到不公正对待后,有权向任何国家机关提出申诉 简述公民的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义务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6其他基本义务
我国2004年宪法修正案增加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大意义何在 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一贯方针,这次把它写入宪法,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权建设的集中体现,也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充分保障人权实现的宪法依据2在宪法中做出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宣示,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人权事业中进行交流与合作,开展对
话;摒弃对抗,寻求共识,进行合作,共同实现世界人权事业的进步 如何理解我国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1享受权利的主体十分广泛性2宪法确认并保障的公民权利和自由的范围十分广泛 如何理解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权利的享有和义务的履行,在本质上是平等的。这在各国宪法权利义务的规定上,都是一个通行的原则。具体表现:1公民在权利的享有上一律平等2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平等的受到司法保护3公民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一律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如何理解我国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一致性 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是指个人的权力的享有和义务的履行的效果达至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及社会利益间的平衡。表现:1公民即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有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的某些宪法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结合的,如劳动权和受教育权,它们既是公民的权力又是公民的义务3权利和义务在整体上是相互促进的 如何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给外国人以受庇护的权利的含义 1庇护权是指一国公民因为政治原因请求另一国准予其进入该国居留,或以进入该国请求准予在该国居留,经该国政府批准,因而享有受庇护的权力2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因为政治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可以给予受庇护的权利3给外国人受庇护的权利的含义:1受庇护权只给予提出申请要求的外国人2外国人向我国政府提出要求避难,必须出于政治原因,不包括一般刑事罪犯3我国对于提出避难的要求,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4被给予受庇护权利的外国人,不被引渡或者驱逐,对他们在华的居住、迁移和行动方面的管理,原则上按照一般外国侨民的待遇对待,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受庇护人的身份、地位,给予区别对待 简述国家机构的特征 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国家机构是由社会上少数成员组成3国家机构具有特殊的强制力4国家机构是一个很严密的组织体系5国家机构是历史的范畴 简述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2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3社会主义法治原则4责任制原则5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原则6精简、效率和反腐倡廉原则7坚持党对国家机构的领导 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1国家机构建立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之上,国家机关对国家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国家重大事务的处理,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2国家机构又在民主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形成正确的决定,集中处理国家事务,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简述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表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2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等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3中央和地方的国家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原则4民主集中制还表现在国家机关内部关系方面,人大及其常委会实行集体领导制,强调的是民主,即集体讨论问题,集体决定问题,实行一人一票制,全体地位一律平等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在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中的表现1国家机关的组织有宪法和法律规定2国家机关的职权由法律决定3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程序由法律决定
试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原则在我国国家机构中的体现 1每个民族在全国人大中都有自己的代表,参与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决定;凡是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人大中也要有该民族代表2全国人大设民族委员会,协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就民族事务方面立方或者作出决定3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设立民族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4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不能用行政手段强迫民族改变其语言和传统的自由5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民族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简述我国国家主席制度的特点1国家元首制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结合起来行使,许多问题须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国家主席加以公布2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实际上行使部分国家职权 3当国家主席以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由不同的人担任时,国家元首的职权是分散的因而是虚位元首;当由一人担任时,国家元首职权是统一的,有时可能成为实位元首 简述目前我国国家元首的职权 1公布法律,颁布命令2任免国务院的组成人员和驻外全权代表3外交权4荣典权 试述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具体表现形式 1对高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的上诉案件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按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案件,审查其判决和裁定在认定事实
和认定法律上是否正确,予以维持和纠正;对下级人民法院的工作进行监督,以保证办案质量2对地方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错误判决和裁定按审判监督程序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3可以判决或核准死刑案件 简述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职权 1制定并执行政策2管理各项行政事务3办理中央人民政府授权的对外事务4编制并提出财产预算、决算5拟定并提出法案、议案、附属法规6委派官员列席立法会并代表政府发言
第二篇:宪法学作业及考试简答题
简答题:
一、中西宪法概念的差异比较?
1、中西界定方法上的差异。
中国学者倾向于首先从理性的角度对宪法的本质进行抽象的思辩和概括。在逻辑方法上则倾向于运用演绎推理法,并且,在宪法的概念中往往还注入鲜明的意识形态含义。
而西方学者倾向于从经验的角度,用实证的方法,在逻辑方法上更倾向于归纳推理法。
2、中西宪法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差异。
从理性的角度,运用本体论和演绎推理的方法对宪法本质进行抽象的思辩,并在宪法概念中渗入意识形态的要素。比较容易导致宪法概念内涵大,外延小的情况。
从经验的角度,用实证的方法和规纳推理的逻辑方法,从现象、内容和外部特征的方法来界定宪法的含义。并在宪法概念中排除意识形态的含义。则比较容易导致概念内涵小、外延大的情况。
3、中西宪法概念总体成分的差异
二、现代宪法的分类有哪些?
(二)现代宪法的分类
1、以政体为标准可将宪法分为君主宪法和共和宪法,议会内阁制宪法、总统制宪法、委员制宪法和五权宪法;
2、以国家区域结构形式为标准可将宪法分为单一宪法和联邦宪法,分权宪法和集权宪法;
3、以国家代表机关的组成为标准,宪法可分为一院制宪法、两院制宪法和三院制宪法;
4、以构成宪法文件的多寡为标准,可以分为单一文件宪法和复式文件宪法;
5、以宪法制定的来源为标准,宪法可以分为创制性宪法和模仿性宪法,或称原始性宪法和派生性宪法。
三、影响宪法修改频率的因素有哪些?
1、社会现实的变化速度。
2、制宪目的与制宪内容
3、宪法结构的弹性程度。
4、利益集团的对比关系。
5、国家结构形式。
6、宪法修改程序的严格程度、繁简程度。
四、何为政治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了哪些政治权利?
政治权利又称参政权或政治参加的权利,是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一切权利的自由的总称。我国宪法规定的政治权利包括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示威和游行的自由。
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议会制度的差异比较?
人民代表制度与议会制度的差异
1、在组成人员上的差异。
从人员资格上来看;(国籍条件、年龄条件、居住条件和排除条件)
从构成来看;
从产生来看;
从任期来看。
2、在组织机构上差异。
3、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地位的差异。
4、在职权上的差异。
六、我国当前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程序是什么?
1、直接选举的选举程序。(1)组织机构的确立。(2)选区划分。(3)选民登记。(4)提出代表候选人和确定。(5)代表候选介绍。(6)组织投票。(7)确定当选(8)补选。
2、间接选举的选举程序。(1)人大常委会主持选举。(2)代表候选人的提出。(3)确立正式代表候选人。(4)确定当选。
论述题:
一、试论我国当前人民代表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举制度的具体规定和程序不够科学,不够完善。我国人大代表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间接选举使得代表代表民意的可能性下降,尤其是县级人大选出地市级人大代表,省级人大代表选出全国人大代表,越往上,越多层次。
2、人大制度发扬民主方面还有待加强。人大是人民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主要渠道,人大发扬民主越广,获得社会公众支持度越高。人大代表就是联系人大与人民的重要枢纽。现阶段代表还缺少切实深入地参与常委会工作的有效渠道,代表和选民单位的联系还缺少制度保证和内在动力。代表在反映群众意见和要求督促政府解决群众困难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代表的作用不能真正发挥出来,推动人民当家作主方面的工作就无法推进。
3、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利的法律效力难以确定。例如在常委会不产生书面法律文件的情况下,委员发表意见其法律效力如何。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结论是否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是否必须作为司法批判决或者行政决定的依据,是否存在着取代行政决定和司法判决的可能。这些问题在现行法律中都找不到答案。随着人大工作领域的逐步拓展,人大工作实践的日益丰富,缺乏行使权利的具体法律规范给人大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4、人大代表构成不合理,人大代表作用发挥差。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组成全国和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要监督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但人大代表本身有相当一部分却是来源于行政机关、审判、检察机关的官员。全国人大由主席团来主持会议,但主席团中相当一部是国家领导人,他们主持了会议。人大开会成了国家领导人自己监督自己,在代表团中,成了地方领导人自己监督自己,整个人大监督功能就落空了。
二、理论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完善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代表制度;开会制度;组织制度;职权发挥;人大和党之间的关系来谈
2、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理顺党和国家、党和人大的关系。
(2)完善人大自身的组织建设。
A、提高代表素质、减少代表数量、设置专职代表。
B、提高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工作能力,提高其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
C、完善我国人民代表的选举制度。(扩大直接选举,引进竞选机制)
(3)加强人大工作制度的建设。
A、延长人大会期。B、人大代表投票秘密进行,必要时方可分开投票。C、建立人大
工作制度中的立法听证制度和其它听证制度。D、设立立法助理,提高代表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
(4)完善人大其它制度。
A、权力机关对“一府两院”的监督立法应完善,并设置专门机构。B、人民对人大的监督也应完善。(代表接见制、视察制等)C、提高民众民主意识和发展基层直接民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
(5)建立对各级人大及人大代表的监督体系。
A、会议公开原则。B、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罢免制度。
三、试析我国当前人大选举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选举制度当前存在的主要缺陷
从价值层面来看,主要有:
(1)强化选举的形式而淡化选举的民主实质。
(2)选举程序正义的缺失使选举无味。
从制度层面来看,主要有:
(2)选民登记变成“登记选民”。
(3)竞选机制缺乏。
(4)接受委托人数过多、设立秘密划票处未作规定、流动票箱使用未作限制。
(5)监督救济机制不完善。
从操作层面来看,主要有:
(1)选区划分上的随意性。
(2)硬性规定代表构成比例不合理。
(3)预留代表名额没有法律依据。
(4)推荐和确定候选人的程序不够透明
(5)投票过程不够规范
四、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完善我国当前的人大选举制度?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
(1)扩大直接选举范围。
(2)减少代表数量,实行代表专职化。
(3)实行按居住状况划分选区。
(4)改革选民登记方式。
(5)完善代表候选人提名方式。
(6)适度引入竞争机制。
(7)完善代表监督机制。
(8)规范投票过程。
(9)完善选举监督机制。
五、我国当前行政区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我国当前行政区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行政区划单位名称混乱;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有待于进一步加以规范.现行省制存在明显缺陷:第一、省级行政区界犬牙交错,破坏了自然经济区域的完整。第二、现行省的数量偏少,各省行政幅度相差悬殊。第三、直辖市偏少,且分布不均匀。第四、少数省城的位置太偏。
市管县利少弊多:第一、各市管县的数量,多寡不一,且与经济的强弱不一致。第二、增加了行政层级,产生了新的条块分割。第三、模糊了城乡概念,给统计工作带来了麻烦和混乱。第四、市管县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
市辖区偏小、管理功能萎缩。
乡镇管理幅度小,成本高。
六、结合我国当前宪法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谈谈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模式? 现阶段我国宪法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规定模糊。
2、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立法机关又拥有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解释权,当其自己的立法或解释违宪时,它能否公正有效的行使监督权。
3、宪法监督缺乏相应的启动机制,违宪审查很难实际提出。
4、由于-审查机关和立法机关双重身份的重合,立法机关自己审查自己的立法,违背了自然公正原则。
构建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模式
1、必须适合现有中国政治制度和中国国情。我国的违宪审查模式最大的弊病是十分空洞,不具有落实性,缺乏实效性,在实践中几乎没有被子用过。国外典型有三种模式:美国的普通法院审查模式,法国的专门机构审查模式,英国的议会审查模式。普通法院审查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宪法委员会模式比宪法法院模式更适合中国国情。宪法委员会模式是建立在分权和制约的基础上的,与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文化相适应,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捍卫宪法地位,有利于良好的宪法秩序建立,符合我国的权力制约和制定法的背景。
2、修改《宪法》,制定《宪法委员会组织法》
(1)机构的产生和人员的组成(2)职权的设定
(3)审查的模式:事前审查和事后审查,具体审查和抽象审查
(4)违宪审查的启动及审查程序
(5)违宪的效力
3、建立和完善违宪制裁措施
(1)法律、法规及其它规范性文件违宪责任的设定
(2)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宪责任的设定
案例分析题:
主要参看2012年中国十大宪法事例
一、唐慧案
唐慧女,湖南永州人。“湖南永州少女被迫卖淫案”中受害者11岁的乐乐的母亲。2012年8月3日,湖南省永州市公安局零陵分局以“扰乱社会秩序”为由,对唐慧处以“劳动教养1年6个月”,随后唐慧被押送至湖南株洲的白马垅劳教所。2013年1月12日,称“再次受到伤害”的唐慧说,将就劳教赔偿问题提起行政诉讼。唐慧诉永州市劳教委一案于2013年4月12日开庭,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驳回唐慧的诉讼请求。2013年7月15日唐慧案二审胜诉。
唐慧案涉及了多方面的宪法性问题,其中劳动教养制度无疑是最重要的问题。劳动教养
并非依据法律条例,而是依据国务院劳动教养相关法规的一种行政处罚,公安机关毋须经法庭审讯定罪,即可对疑犯投入劳教场所实行最高期限为四年的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思想教育等措施。劳动教养制度明显违反了《宪法》和《立法法》的有关规定。我国现行《宪法》第三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劳动教养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程序缺乏监督,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唐慧因女儿案件,可能使一些公安机关相关人员没面子不舒服,最后找了个“扰乱社会秩序”的理由,将其处以1年6个月的劳教。唐慧不服,最后劳教被撤销,并获得了国家赔偿。此案也成为劳教制度被废除的案例之一。
二、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
2013年8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
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这是重大立法事件。停止某些法律在某地区适用,是否有立法依据,中国立法史上并无先例。如果停止适用国家现行法律,是否会破坏国家法制统一?上海这样会不会对其他地区产生不良影响?从宪法角度看来,授权有依据,《宪法》第89条列举了国务院职权,其中第十八款提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的其他职权”,这是开放式条款,据此,只要人大及人大常委授权后便可获得相应权利,因此授权本身是有法律依据的。
三、甘肃初中生发帖被刑拘
2013年9月17日,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中学16岁初三学生杨某被警方以涉嫌寻衅滋事被刑拘。公安局发布对此案的情况说明,称杨某散播谣言、煽动群众游行,严重妨害了社会管理秩序,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据此对杨某涉嫌寻衅滋事立案侦查。根据新出台“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的有关司法解释,杨某发布的信息超过500次,仅符合诽谤罪的入罪条件,并不符合寻衅滋事罪的入罪条件。转发500次未必一定导致公共秩序严重混乱。实在谈不上有多大危害,处罚过重。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这名未成年人发微博质疑当地一名男子非正常死亡案件有内情,并没有什么恶意。从法治的原则出发,对这一司法解释本身必须坚持严格的适用范围,不能随意扩大,必须坚持严格的证明标准。
四、交通运输部强制安装车载导航 按照交通部的规定,在全国9省的客货车上强制安装北斗导航,2013年6月1日后,凡未按规定安装北斗导航的车辆,不予核发或审验道路运输证。
必须肯定,运输车辆安装北斗系统有一定好处,但好事必须办好,要遵循自愿的原则,首先要有法律支撑。但据目前的有关法律法规还没有任何条款规定所有运输车俩必须安装此系统。这一规定,妨碍了《宪法》中对于经营自主权的限制。《宪法》第50条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主经营是市场经济的原则之一。强制一律购买安装,这无疑
涉嫌消费方面的不法侵权。政府作为公权力机关,在限制市场主体的自由时,必须要有法律依据,不得违背宪法精神。
五、人大代表提案收回税收立法权
2013年两会期间,赵冬苓代表提出税收立法权收回全国人大的384号议案。她认为,纳税是涉及每个公民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相关政策绝不能随意制定,必须进一步严格管理。在当前国内法律体系已日益健全的今天,税收立法权必须回归人大了,因为宪法规定了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根据《宪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就目前税法制定来说,除部分法律外,绝大数都是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制定的,这种立法存在许多弊端:
首先,税收立法的级次低,影响立法的权威性。虽然经过全国人大授权,由行政机关制定的条例无论从立法层次、权威性和法律效力上来讲都不如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稳定性也较差。
其次,税收授权立法与税收法定原则相悖,不利于约束行政权力和维护纳税人权利,这会导致纳税人基本财产权利不能得到全面保障,这有悖我国宪法精神。
再次,税收立法过度授权,容易导致部门利益制度化,缺少科学统筹和综合协调。这种行政机关“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局面极易使其失去中立和客观立场,不利于《宪法》中对公民的财产权和人身权利的保护。
第三篇:宪法学
《宪法学》考点知识
1.宪法学的概念
我们从宪法学的研究对象着眼,将宪法学界定为:宪法学是关于国家权力控制与公民权利保障的学说。
2.规范性宪法的概念
具有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功能,且在政治实践中发生实际效力的宪法,谓之规范性宪法。
3.近代宪法,现代宪法的含义
近代宪法是指近代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宪法。这一时期的宪法体现了自由主义原则,公民权利主要是自由权,国家职能比较简单,以英国,美国和法国的宪法为代表。
(自由主义:排斥政府干预,强调个人自治。
自由权也叫做第一代人权或消极权利)
现代宪法是指20世纪初以来的宪法,宪法宣告的公民权利从自由权扩大到社会权,与此对应,国家职能得到加强。(近代宪法向现代宪法转型的标志:一是1918年《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简称1918苏俄宪法;二是1919年德国的魏玛宪法。社会权被称为第二代人权,或叫积极权利/受益权)
4.宪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宪法的制定,修改及实施过程之中的最基本的准则。一.近代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个人自由原则
在启蒙思想家的论述中,自由即指个人自由,指个人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近代宪法上的个人自由是指个人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而不是国家干涉的权利。
(二)形式平等原则
形式平等原则是对不特定的人适用的原则,而实质平等原则是对特定的人适用的原则。因此,实质平等原则与法律原则是不相容的。
现代宪法上出现了两种意义上的“平等”:
(1)形式平等,又称机会平等、条件平等,即指同样情况同样对待,而不论结果如何;(2)实质平等,又称结果平等,即指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以实现相同的结果。(我们把近代宪法所确定的平等原则称为形式平等原则。)
(三)主权在民原则
主权是指制定宪法的权力,所谓主权在民,指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具体是指制宪权属于人民所有,宪法授予国家机关的权力应当对人民负责。
(四)权力制约原则
权力制约是指将国家权力的各个组成部分彼此分配,使其相互监督、制约,避免权力腐败和权力滥用。
二.现代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民主原则
“民主”的含义是指“人民的统治”。(即多数人的统治)
一般来说,民主有两种常见的分类:
(1)根据人民的意见对于公共决策的作用,可以把民主分为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
(2)根据人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方式,可以把民主分为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直接民主是指人民亲自参与公共决策;间接民主又称代议制民主,是指人民选举自己的代理人,由其代表自己参与公共决策。)
(二)人权原则
一般认为,人权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权利,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道德的、政治的、法律的和历史的标准。
根据人权的存在形态,将其分为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实有权利。
(三)社会利益原则
社会利益是指个人利益之外的、由不特定的多数人所共同享有的利益,既包括有形的物质利益(如公共设施),也包括无形的精神利益(如公正的社会秩序、良好的风俗等)
5.人权和公民权利的区别与联系
人权和公民权利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权利性质不同
人权主要是一个国际法概念,它不仅在一国之内受保护,而且在国际范围内同样受保护;公民权利主要是一个国内法概念,其主要是为限制国家权力,保护本国公民而设。(2)权利主体不同
人权的主体是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员,无论其是否具有一国公民的资格,都可作为享有权利的主体;公民权利的主体是一国宪法和法律所确认的该国公民。(3)权利范围不同
人权是一种道德权利,其范围以自然人生存、发展的正当需求为标准来确定;公民权利的范围以一国宪法为依据来确定。
人权与公民权利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从其存在形态上看,人权和公民权利之间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一般认为,人权有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三种存在形态。其中,法定权利即为公民权利。
6.公民权利的特征
(一)公民权利对人的不可缺乏性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获得独立的人格并展现其人格的要求。公民与奴隶的区别在于,宪法赋予公民以权利主体的地位。因此,公民权利是由宪法加以保障因而得到普遍承认的、人与动物和奴隶相区别的标准,它对“人”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离开了公民权利,人就不成其为人了。(即公民权利是一个标签,赋予公民权利则意味着法律承认其为人。)
(二)公民权利的不可取代性
公民权利的不可替代性是对国家而言的,它要求国家不得随意更改公民权利的种类。每一项公民权利都代表着人所参与的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将人从任何一类社会关系中隔离出去,都预示着人的不完整。
(三)公民权利的不可转让性(指公民之间不能相互进行权利转让)
公民权利的不可转让性是对公民而言的,它要求公民在公民权利面前约束自己的任性,通过自律以珍惜公民权利。公民权利是按人格分配的,公民既不能放弃公民权利,也不能把公民权利转借于他人。即使一人的公民权利转让于另一人,另一人也无法获得宪法承认的双份公民权利。一个人的人格权转让于他人,接受者并不因之而成为两个人。
(四)公民权利的稳定性
公民权利绝大多数是永久权和不直接对应义务的决定权。一方面,它与人的人身相始终,在人生命的整个旅程中是稳定不变的。另一方面,公民权利一旦在宪法上获得确认,这些权利就不因国家制度的改革、政府的更迭、法的修改和废除、政策方针的调整等因素而变更或被取消。
(五)公民权利的母体性
公民权利具有繁衍其他权利的功能。
(六)公民权利在当代文明各国具有共似性
能够以保障人权最低限度的实现为文明标准的现代各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有很大的差异,但在人权内容上却有共同性或相似性。
7.未列举权利的概念
所谓未列举权利,即宪法文本没有明确列举出来的基本权利。在得到权威认定之前,未列举权利具体体现为具有某种程度的普遍性,应当得到宪法保护但在宪法文本中找不到明确的保障依据的权利需求。
8.良心自由的概念
所谓良心自由,是指公民在道德上对一定行为有义务为之的意识或信念。(良心自由同思想自由一样,是公民的一项绝对权,不受任何限制。)
9.表达自由的概念
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书面或形体语言的形式公开显示或传递自己的思想,意见,观点,主张而不受非法干涉的权利,包括言论,出版,艺术表现,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权利和自由。
10.公正审判权的含义
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处于待判定状态或者受到刑事指控时,公民依法享有的接受法庭的公正审判及享受其他程序性保障的权利。
11.从事科学文化艺术活动权的性质
就其性质来说,从事科学文化艺术活动权首先是一种自由权。科学文化艺术活动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创造性工作,不能对其强求一律,所以,科学文化艺术活动从性质上排斥国家的干涉。另一方面,科学文化艺术活动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所以,公民要充分行使从事科学文化艺术活动的权利,还要求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保障。
总起来看,从事科学文化艺术活动权既排斥国家权力的干涉,又要求国家采取积极行为进行保障,兼具自由权与受益权双重性质。
12.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
(二)人身权利与自由.人身自由 2.人格尊严 3.隐私权
(1)住宅不受侵犯
(2)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三)宗教信仰自由
(四)政治权利与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表达自由
(1)言论自由
(2)出版自由
(3)结社自由
(4)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五)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与自由
1.私有财产权 2.劳动权
3.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4.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5.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六)特殊主体的权利
1.保障妇女的权利
2.退休人民的生活保障权
3.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 4.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
(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二)遵纪守法的义务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保守国家秘密
3.爱护公共财产
4.遵守劳动纪律
5.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四)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五)依法纳税
13.宪政的含义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14.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有宪政必有宪法,有宪法则未必有宪政。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宪法与宪政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从逻辑上看,宪政以宪法为起点,没有宪法也就不会有宪政,而离开了宪政,宪法则是一纸空文。从内容上看,宪法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立宪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从价值取向上看,二者都以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为根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从两者的相互作用看,宪法指导宪政实践,宪政实践完善宪法。宪政对宪法具有反作用,即矫正宪法内容偏差,修正和完善宪法,总之,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
宪政与宪法亦有显著的区别。两者除内涵不同外,还有若干差异。从外在状态看,宪法通常以宪法典等静态的文本形式存在;而宪政不仅仅指宪政制度,而且包括具体的宪政活动,即动态的立宪政治。从内容范围的角度看,宪政的范围要大于宪法。宪法主要指成文形式的宪法典和宪法性法律,是政治实践的主要行为规范,而宪政不限于宪法的书面规定,还包括动态的政治实践中的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等并非制定法意义上的行为规范。从作用取向看,有宪法并不意味有民主宪政和人权保障,而宪政则必须贯彻民主精神,以人权为终极价值的。从世界宪政史看,各国立宪的目的或指向自由,或意在富强,甚或专制其实,立宪其表,宪法反成暴政的遮羞粉饰之具。因此,宪法与宪政的精神旨趣并不必然相契合。
PS:宪法的定义
宪法是授予并约束国家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法。
第四篇:宪法学
试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它是指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并最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这一政体比较完善地表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即体现国家的统一与人民权利的统一,又保证了各级政府能够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处理国家事务,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根据我国当时的国情由人民群众创造和发展起来 的,因而是适合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体。
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于历史,社会变迁等因素也存在着众多的弊端。那么,如何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一)密切联系群众,提高人民群众对人大的认识
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完善人民代表大会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前提。各级人大都是人民选举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提高人民对人大制度的了解有助于人大开展工作,实现其职能。由于封建专制的影响,建国后又加上对社会主义民主宣传的不够,人民群众的民主的意识还是很缺乏的,对人大的工作程序不了解,对于人大的活动并不热心,妨碍人民群众对人大的监督与支持。只有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得到有效的维护,人民群众能真正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调动激发人民群众投身参与这一伟大事业。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做到:第一,广泛的开展教育,使人民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参与人大的选举、监督是对自身利益的维护,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表现。第二,人大代表应广泛的接触选民,使选民了解最新政策的实施和自己本身的主张,维护选民的利益。第三,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使人民代表大会更加贴近人民群众,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橡皮章”。人民代表大会要了解人民群众的呼声,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在真心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
(二)坚持和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
坚持和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人大作用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证。但坚持和完善党对人大的领导,必须坚持党政分开原则,理顺党委与人大的关系。受苏联模式影响加上历史原因,中国长期存在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现在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党政不分的现象正逐步得到改善。但这里仍然存在一个误区,一般所说的“党政不分”,很多人只理解为党委和政府职权不分,其实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被大家忽视了,那就是是党委和人大职权不分,党委的职权取代了人大的职权。由此造成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实际地位和它应有的法律地位并不相称。邓小平曾说过“我们坚持党的领导,问题是善于不善于党的领导。党要善于领导,不要干预太多。”“干预太多,搞不好会削弱党的领导。”所以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就必须按照党政分开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党委与人大的关系。!"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宪法权威,确保执政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他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制度,也不能以地位的优越为借口放任自己或任何下属胡作非为,而要求免受法律的制裁。”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的执政党,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党的权力是无限的,党的领导权应受到宪法和法律的限制。党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也应强调依法治党。建立健全制度,实现党的职能的转化。针对政治体制中党的职能和国家职能混淆不清的状况,邓小平曾
指出:“党的组织不是政府,不是国家的权力机关,要认真考虑党在整个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党委不能再包揽、干预一切。党的领导要体现在制定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所以党必须根据党政分开的原则,实现职能转化。党委的领导干部要少兼任政权机关的职务,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党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要精简,该放的就放。在这一职能转化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健全相应的各项制度加以保证。有了制度上的保证,才能使党委不致超越自身的职权去包揽一切,从而有利于人大独立地开展工作。
(三)明确规定代表候选人的资格条件
从《宪法》、《选举法》的规定来看,我国对代表资格并没有作过多的规定,而是追求选举权、被选举权的绝对平等。但实践中,并非所有人都能承担代表人民管理国家的任务,选民要使自己的权力得到真正的实现,就必须选举比自己素质更高的代表。因此,应该对代表的基本条件作一些具体的规定。第一,具备良好的品行代表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思想作风,应敢于实事求是,与各种不良倾向和腐败现象斗争;不得利用职权图谋私利。能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拥护并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第二,提高代表候选人的年龄限制。我国公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年龄资格都是18周岁。低年龄资格虽然扩大了享有被选举权的公民范围,但18周岁的公民一般缺乏丰富的知识和社会经验,缺乏社会活动能力,而这些经验和能力是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我国的选举实践中,除极个别情况外,几乎没有18周岁公民当选的情况,从而使这一低年龄资格的规定流于形式。我国法律对公民担任一定的社会公职的年龄曾作出相应的规定,如对担任审判员、检察员的法定年龄下限为23周岁。据此,对公民担任各级人大代表的年龄下限可提至23周岁,以保证其正确行使代表权力。第三,要有社会活动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代表应具有审议工作报告、议案和参加调查、视察等活动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具有健康的体质,能身体力行地从事代表工作。代表参政议政能力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素质有密切的联系。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借鉴世界西方民主国家的先进经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我国人大制度的主要原则之一,既是一种组织原则,又是一项活动原则。国家在决策过程中,国家机关必须充分发挥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意见,然后贯彻下去。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充分发扬民主,不维护集中统一,我们就不可能干好事业,就容易造成独断专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可以避免独断专行、组织软弱涣散。要民主集中制贯彻落实,就必须处理好民主与集中地关系。国家机关的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各方面意见,既要少数服从多数,又要认真听取少数的意见,而且要适度的集中意见,注意把握好火候和时机。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体系,例如以议会为中心的普选制、分权制和多党制等等。虽然以西方的民主理论为典范来讨论中国的民主发展不合适,但是在思考中国民主的问题时关注西方的民主理论和实践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民主的核心价值应该是普遍适应的。换言之,只要西方的民主理论和实践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我们就应该兼收并蓄、取长补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推进,党内民主逐步扩大,党的执政水平不断提高,人大选举透明度越来越高,依法治国取得明显成绩。但是,毕竟社会主义民主时间还不长,实践也不多,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社会主义民主是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它的制度化、法律化,尤其需要一个长期探索、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必须汲取西方和中国过去的经验教训,避免出现“泰国式”的民主政治不稳定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多数暴政。
第五篇:宪法学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宪法学研究对象的各种理论:A、苏联;B、中国:各种观点(P1-2)方法主要有两种:列举式和概括式;概括式较为可取:列举式不可穷尽;宪法和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也不同:社会关系——宪法关系。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宪法和宪法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包括三项内容: A、宪法:宪法典、宪法性法律文件
B、宪法现象:宪法引起的社会现象;如行为、心理、制度等 C、宪法和宪法现象的发展规律 宪法学的研究范围
研究对象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研究对象的的一个小的侧面。
主要研究的问题:宪法基本理论、宪法基本规范、宪法的实施。宪法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
萌芽期(古希腊——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追溯到古希腊、罗马。认识是零碎的。
1、政体
2、法治
3、基本法
4、国家主权
创立期(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末)将零碎的思想形成完整而系统的宪法学思想
1、天赋人权
2、社会契约
3、人民主权
4、分权
5、基本法
发展时期(19世纪末至今)法律发达国家出现了很多流派;社会主义宪法和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宪法学;殖民地等国家的宪法与宪法观
宪法学在中国
萌芽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直观走向理性。主要受日本影响较大
形成时期(1911-1930)形成了初步的宪法学体系。围绕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五权宪法思想”
发展时期(1930-1949)钱端升、王世杰《比较宪法》;五权宪法、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新中国宪法学时期1949-1957初创;1957-1965曲折发展;1965-1976停滞;1978—恢复和繁荣发展阶段21、、、、简述历次修宪和党会对非公有制的修改简述历次修宪和党会对非公有制的修改简述历次修宪和党会对非公有制的修改简述历次修宪和党会对非公有制的修改
答:(1)1988年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了1982年《宪法》的第1条修正案:“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2)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16条修正案修正了《宪法》第11条和修正案第1条,它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第21条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22、、、、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我国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逻辑起点。(2)选民民主选举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3)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4)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23、、、、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答: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其权力分配和制度安排都在于此;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而成为国家机构的核心.其在地位上高于其他国家机关,一切国家机关都在人民代表大会之下; 第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实行一院制,其代表实行兼职制,并设常委会作为常设机关。24、、、、简述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体现简述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体现简述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体现简述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体现。。
答: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的具体体现是:(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成为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代表机关。它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2)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并监督这些国家机关,使这些国家机关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并在授权范围之内,行使各自的权力。(3)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的职权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25、、、、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答:(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集中统一地行使国家权力。(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能保证中央的集中统-领导,又能保证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26、、、、简述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简述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简述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简述如何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状况来看,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理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其他机关组织的关系。
(1)理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同级党组织的关系。
(2)理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同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
(3)理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同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关系。
2.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身建设。
(1)组织机构建设。根据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现状,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主要应该抓住两个问题:一是将已有的工作机构充分、有效地运转起来,特别是各级人大常委会和各专门委员会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应该在结合现实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客观需要加强机构建设和组织建设。
(2)制度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一系列制度,建立系统、全面的议案制度、质询制度、罢免制度等。
(3)成员素质的提高。①在选举过程中,尽可能地将那些政治品德、政治思想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人选进去。②对当选代表通过学习、培训等各种形式予以提高。28、、、、简述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内容简述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内容简述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内容简述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内容。。
答: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项:
1.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选举权的平等性是指每个选民在每次选举中只能在一个地方享有一个投票权,不承认也不允许任何选民因民族、种族、职业、财产状况、家庭出身、居住期限的不同而在选举中享有特权,更不允许非法限制或者歧视任何选民对选举权的行使。这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在选举制度中的具体体现。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我国《选举法》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
4.秘密投票原则。现行《选举法》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他信任的人代写。”29、、、、简述政党的概念和特征简述政党的概念和特征简述政党的概念和特征简述政党的概念和特征。。
答:政党是由一定阶级、阶层或者集团中的中坚分子组成的、并为实现反映其政治、经济利益的政治纲领、政治主张而奋斗的政治组织。政党的主要特征有:
1.政党有具体、明确的政治纲领。这是政党区别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标志。
2.政党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政治斗争的中心问题是政权问题,在阶级斗争条件下形成的政党就是以夺取和维护政权为主要目的的政治组织。
3.政党有定型的组织系统。政党组织是政党的存在形式。
4.政党都具有组织纪律性。组织纪律是政党开展活动的重要保证,只是各政党纪律的严格程度和性质有所不同而已。30、、、、简述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特点简述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特点简述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特点简述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特点。。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并设立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授予的自治权的政治制度。作为一项完整的政治制度,包括以下三项特点: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的一个行政区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行使自治权的自治机关是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
2.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这种民族自治以聚居的民族区域为基础,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
3.民族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治权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和标志。31、、、、简述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和特点简述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和特点简述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和特点简述特别行政区的概念和特点。。
答:特别行政区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域范围内设立的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地方行政区域。具有以下特点:
1.“一国两制”。即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其主体部分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这一前提下,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根据《宪法》的规定建立特别行政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
2.高度自治。特别行政区是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它实行高度自治,依照法律的规定享有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通用自己的货币,财政独立,收入全部用于自身需要,不上缴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不在特别行政区征税。
3.当地人管理。即特别行政区的政权机关由当地人组成,中央人民政府不派遣干部到特别行政区担任公职,亦即所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32、、、、简述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管理简述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管理简述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管理简述中央对特别行政区的管理。。
答:中央人民政府管理特别行政区涉及外交、国防等国家主权方面的事务。主要是:(1)负责管理与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2)负责管理特别行政区的防务;(3)任命行政长官和主要官员;(4)决定特别行政区进入紧急状态;(5)解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6)修改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33、、、、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居民委员会的性质、、、、组成和任务组成和任务组成和任务组成和任务。。答: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5-9人组成。(1)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办理本居住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3)调节民间纠纷。(4)协助维护社会治安。(5)协助人民政府或它的排除机关做好与本居住区居民利益有关的具体工作。(6)向人民政府或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34、、、、我国对出生国籍我国对出生国籍我国对出生国籍我国对出生国籍采用以血统主义为主、出生地主义为辅的原则,《国籍法》规定:(1)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的,具有中国国籍。(2)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的,具有中国国籍;但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则不具有中国国籍。(3)父母无国籍,或者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的,具有中国国籍。35、、、、简述外国人或无国籍人加入我国国籍的条件
答:外国人或无国籍人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必须具备两个前提,并且还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这两个前提是:(1)申请人必须愿意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2)必须是出于本人的自愿。其法定条件是:(1)申请人为中国公民的近亲属;(2)本人定居在中国;(3)有其他正当理由,如享有在中国政治避难的权利等。只要具备上述前提并符合上述条件,就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国籍。36、、、、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答: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1)人权是人类普遍享有的权利,任何国家都不能剥夺本国公民的人权;(2)基本人权范围的确定和人权保护是一个主权国家内部的事务,不受外部的干涉;(3)只有在一国大规模侵犯本国人民或他国人民的人权时,国际社会才应当起来制止,但必须慎重,尽可能不使用武力;(4)中国政府尊重并保护本国公民的人权,积极促进人权保护的发展;(5)集体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人权,同时也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保障。37、、、、我国宪法确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理由我国宪法确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理由我国宪法确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理由我国宪法确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的理由。。答:(1)宗教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现象,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2)宗教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和国际性。(3)宗教信仰属于思想领域问题,不可能用法律或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或强制人民信教与否。(4)在现阶段,信教与不信教的公民在政治、经济利益上是根本一致的。38、、、、简述简述简述简述2004年我国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修改年我国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修改年我国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修改年我国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修改。。
答:第一,将“公民的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权”。
第二,将“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第三,增加了对私有财产的征收和征用条款。
第四,增加了补偿条款。宪法修正案增加规定了在对私有财产进行征收或者征用时,应当给予补偿。40、、、、我国宪法对庇护权的规定我国宪法对庇护权的规定我国宪法对庇护权的规定我国宪法对庇护权的规定。。
答:《宪法》第32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因为政治原因要求避难的外国人,可以给予受庇护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的庇护权主要有下述含义:(1)受庇护权只给予提出申请要求的外国人;(2)外国人向我国政府提出要求避难,必须是出于政治原因,不包括一般刑事罪犯;(3)我国政府对提出避难的要求,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4)被给予受庇护权利的外国人,不被引渡或者驱逐,对他们在华的居住、迁移和行动方面的管理,原则上按照一般外国侨民的待遇对待,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受庇护人的身份、地位,给予区别对待41、、、、简述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能简述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能简述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能简述我国国家机构的职能。。
答:(1)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保护人民,镇压敌人;(2)国家机构主要要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服务,为把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工作;(3)管理各项社会事务,发展为公民服务的各项制度和设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4)维护社会秩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反抗侵略,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42、、、、简述简述简述简述 我国国家机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我国国家机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我国国家机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我国国家机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表现。。
答:(1)在意志代表方面,人大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由人大代表人民的最高意志,制定法律,决定国家的重大问题。(2)在权限划分方面,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军事机关等由人大选举或决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各机关在其宪法权限内处理属于各自职权范围内的国家事务。(3)在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主动性原则,但必须坚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4)在国家机关内部关系方面,人大及其常委会实行集体领导体制,而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则都实行首长个人负责制。
(5)在具体工作方面,不管在那一个国家机关,具体决策过程都必须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能出现“一言堂”情况,更不能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43、、、、简述全国人大的职权简述全国人大的职权简述全国人大的职权简述全国人大的职权。。答:(1)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2)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3)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领导人。(4)决定国家重大问题。(5)最高监督权。(6)其他职权。44、、、、简述专门委员会的职能简述专门委员会的职能简述专门委员会的职能简述专门委员会的职能。。
答: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的专门委员会是按专业分工而设立的辅助性工作机构。
(1)审议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交付的议案;(2)向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提出属于全国人大或常委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议案;(3)审议全国人大交付的被认为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委的命令、指示和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和规章,并提出报告;(4)审议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交付的质询案,听取受质询机关对质询案的答复,必要时向全国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提出报告;(5)对属于全国人大或常委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此外,各专门委员会还有一些与本委员会职责有关的特殊工作。45、、、、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的工作。。答:(1)出席会议,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2)可依照法定程序提出议案,包括修改宪法的议案。(3)参加各项选举,可对主席团提名的国家领导机构的负责人名单提出意见。(4)参加决定国务院组成人员和军委负主席、委员的人选。(5)可提出咨询,可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书面提出对国务院和其下属各部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权。(6)可依照法律的规定提出罢免案。(7)可依法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8)可向全国人大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46、、、、全国人大代表在全部人大闭会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部人大闭会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部人大闭会期间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在全部人大闭会期间的工作。。答:(1)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统一安排下,对有关地区、有关单位进行视察,就视察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建议、批评、意见,但不直接处理问题。(2)可应邀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以及各专门委员会会议。(3)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大会议和人大常委会会议,回答原选举单位对代表工作的询问,协助政府推行工作。(4)有权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议临时召集全国人大会议。(5)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47、、、、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答:权利:(1)出席全国人大会议,发表意见,参与表决,共同决定中央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人选和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2)根据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议案、建议和意见的权利。(3)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质询案的权利。(4)依法提出罢免案的权利。(5)人身特别保护权。(6)言论免责权。(7)享受适当补贴和物质上的便利的权利。义务:(1)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在代表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宣传法治并协助宪法和法律的贯彻实施。(2)与原选举单位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接受原选举单位和群众的监督,原选举单位有权罢免其所选出的代表。(3)保守国家秘密。(4)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认真参与对国家事务的讨论和决定,积极参加代表的视察活动。48、、、、总理负责制的内容总理负责制的内容总理负责制的内容总理负责制的内容。。
答:总理负责制是国务院总理对它主管的工作负全部责任,与此相联系,他对自己主观的工作有完全决定权。(1)有总理提名组成国务院,总理有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任免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的议案的权利。(2)总理领导国务院的工作,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其他组成人员都在总理领导下工作,向总理负责。(3)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全体会议,对与所议事项总理有最后决定权,并对决定的后果承担全部责任。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向全部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的议案、任免国务院有关人员的决定,都由总理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