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凤凰的传说故事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极高地位,是礼记四灵之一,传说是应龙所生。想知道关于凤凰的传说故事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凤凰的传说,供大家参考。
一、凤凰的传说
凤凰是鸟中之王。因为她有夺目光彩的美丽羽毛而让一切美丽的鸟在她面前暗然失色;因为她有那雄健的身躯,而让一切鸟儿在她身边显得无比地渺小;所以,她,是当然的鸟中之王。
然而,谁能知道这凤凰原来只是一只丑小鸟呢?她又是怎样变成了这庞大的身躯和美丽的外表呢?她又怎么成为鸟中之王的呢?这个有趣的故事将会告诉您这一切。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天上飘着乌云,下着大雨,风把森林中的树木刮得东倒西歪的。这时,一只弱小的丑小鸟被风从树上吹到了地上。她那弱小的身躯上的羽毛早已被雨水浸透。风让她冻得直打抖。她倒在草地上呻呤着。她正面临着死亡。
就在这时,雨突然停了下来。风也不吹了。太阳从那乌云中慢慢地钻了出来。森林又恢复了平静。草地上的鲜花又开始开放了。在阳光下,丑小鸟却睡着了。她似乎正在走向死神的大门口。她饿得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这时,她艰难地挣开了双眼,望见这雨过天晴的天空,是那么地美丽,阳光又是那么地柔和充满暖意。不远处,无数的鲜花正摇动着身躯,开放着美丽的花朵。天上又有无数的小鸟在飞来飞去,嬉戏着,欢笑着,享受这美丽的大自然。
丑小鸟望着这一切吃力地挣扎着想站起来,可是她挣扎了几次均失败了。她从心中发誓:“我绝不能就这样默默无闻地死去。”她终于张大了嘴,向森林中的小鸟们叫了起来:“伙伴们呀,我快死去了!快快来救救我吧!谁来做做这好事情呀!”
这时,一只百灵鸟正唱着动听的歌飞过丑小鸟的身边。当她看见丑小鸟这付可怜之象后十分同情她。百灵鸟动情地对丑小鸟说:“我们都是鸟类,应该相互关心才是呀!您不要伤心了,我来救您!”丑小鸟轻声地对百灵鸟说:“好姐姐,我饿得慌呀!我快饿死了呀!”
百灵快速地飞进森林中,并叫自己的姐妹们一起,为丑小鸟送来了小虫子。丑小鸟狼吞虎咽地将这百灵姐妹们送来的虫子一下吃了个精光。丑小鸟吃下小虫子后觉得浑身有了力气。她一下站了起来,十分感激百灵姐妹们的救命之恩。百灵鸟上来说:“好妹妹,我们会帮助您的!”她走近丑小鸟才发现这丑小鸟的羽毛早已被雨水浸湿透了。众百灵忙用身体来暖和丑小鸟。很快,丑小鸟的羽毛干了。可她仍十分地不高兴。百灵姐姐问她:“小妹妹,现在您吃饱了,衣服也干了,还有什么事不高兴呀?”
丑小鸟哭丧着说:“姐姐们的羽毛好美丽呀!我这黑不溜揪的羽毛太难看了!”百灵听后想了一下说:“好妹妹,我回去与我们的同伴们开会商量一下,让您变成一只美丽的鸟!”
丑小鸟听后十分高兴地说:“好姐姐,我一定终身不忘百灵姐姐的恩情呀!”百灵笑着说:“这没什么的!我们要帮助您这样的弱者的!我们要让您成为一只美丽的鸟!”
百灵鸟和伙伴们又飞到了森林之中。她在森林中向孔雀公主讲了遇见丑小鸟的事情。孔雀公主这位森林中的大王听后马上说:“我们大家来出出主意,让这丑小鸟变美丽。”
在孔雀公主的率领下,百鸟们齐向丑小鸟飞来。丑小鸟望见这一群美丽的伙伴,相比之下,她太丑了。她一比更伤心地哭了起来。百灵奇怪起来:“她为什么会哭呢?”便走上来问:“丑小鸟妹妹,您为什么哭泣呢?”
丑小鸟伤心地说:“您们每个都如此美丽,而我却如此丑,我真没脸见人了!”
百灵笑了起来说:“丑小鸟妹妹,我们大王孔雀公主讲的要大家来帮助您,让您变成一只无比美丽的鸟!”丑小鸟一听擦了擦眼泪说:“这是真的吗?”
二、凤凰历史起源
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生存,还不能独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释自身来源,对自然界充满幻想、憧憬乃至畏惧,崇拜各种比人类更强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这就是图腾和鬼神产生的社会基础。
鸟图腾崇拜多和太阳崇拜相联系。广为人知的三足乌,原本就是“日中阳鸟”;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所采用的四川金沙“太阳神鸟”金饰也是四只神鸟围绕太阳旋转飞翔的造型。这种对太阳和鸟的双重崇拜,促生了中国文化一个重要形象——凤凰的诞生。
《白虎通·五行》记载:“其帝炎帝者,太阳也。其神祝融,祝融者,属续。其精为鸟,离为鸾,分三事也。”
由是可知,在楚人眼中,鸟鸾是他们祖先的使者,而对这二者的崇拜都来源于鸟图腾信仰。
凤凰的起源约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陶器上的很多鸟纹是凤凰的雏形。1977年,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双鸟朝阳纹象牙碟形器”。这件器物两侧各有一展翅欲飞的凤鸟,圆眼,钩喙,伸颈昂首相望,拥戴着太阳,形象地反映了原始农业发明以后先民对知时鸟和照耀万物的太阳的崇拜。河姆渡凤凰一度被考古界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凤凰图案。
1991年,湖南省洪江市高庙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高直领白陶罐,上面戳印凤凰图案,距今已有7400年的历史。经专家鉴定,沅水凤凰早于河姆渡凤凰约四百年,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古老的凤凰图案,这一发现为揭开凤凰“诞生”之谜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沅水凤凰白色陶罐的颈部和肩部,有两只飞翔的神鸟凤凰,一只正面,一只侧面回首,姿态雄健。它们具有神话传说中凤凰的鲜明特征:有冠,有非常长的喙,长颈,有漂亮的长尾。最为奇特的是,两只凤凰的食囊部位还戳印有獠牙、吐舌的兽面纹,显然此时就已经是一种组合式的神物了。
凤凰在历史上、现实生活中,和龙一样,是人与神之间的一座桥梁。人类借助于龙、凤,沟通和大自然的联系。
凤凰是原始社会的人类对神灵的虔诚、崇仰、顶礼膜拜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神性的动物。
龙、凤同为中华民族两大图腾系统,崇凤是一种浓厚的民族情结。中国人赋予了凤凰很多美好的特征:美丽、吉祥、善良、宁静、有德、自然。但凤凰也不是凭空创造,从高庙文化遗址发现的凤凰图案来看,它的原形和孔雀有很大关系。
凤凰的动物学原型,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混合体。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新1987年和2004年发表的《谈龙说风》一书列举的证据和论证论述,凤凰的原型动物是大型鸟类,主要是大鸵鸟。
三、凤凰意义
1、凤凰是“华贵、伟岸、进取、太平”的象征
凤凰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风的甲骨文字和凤的甲骨文相同,即代表具有风的无所不在和灵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为至高至上之意。
2、凤凰是爱情的象征
凤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吉祥,自然也包含了爱情的幸福。于是,凤有了象征爱情的涵义。后来就被人们用来祝贺婚姻美满,比喻夫妻和谐。在唐代,铜镜有《美凤衔同心结图》,即凤嘴上衔同心结象征幸福的爱情,以示夫妻同心相爱。由此可见,隋唐时期已较普遍地将同心结象征夫妻恩爱。到北宋,还流行以赠送凤钗来定情,而凤钗是妇女的一种首饰。男女订婚,女方多以凤钗赠与男方,以表示自己对“到了明代,男女结婚时,女方穿的礼服也配有凤冠,凤冠上点缀着凤凰,并挂有珠宝等。到了现代,人们仍把凤作为爱情的象征,结婚点凤龙花烛,剪贴凤形图案等。
3、凤凰有“和”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凤凰形象不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类社会之“和”。“凤凰“五色”后来就被看成是古代社会和谐安定的“德、义、礼、仁、信”五条伦理的象征。”其次,凤凰在民间自古就代表着和美、和谐。爱情的忠贞。此外,凤凰作为一种和谐观念的精神与物质载体。从发展上来看,它又是一个多元化的产物,是建立在巫术与鸟图腾的结合之上,融合各个时代与不同部落所崇拜的图腾。其次,它是一个“二合一”的对立统一体,同时可以说,凤凰文化的和谐理念涵盖了生活的社会与物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和”的这种凤凰形象特性的运用,在有关凤凰的成语中也被经常运用。
4、凤凰是“权力”的象征
在先秦时期,凤凰的图案出现在权力的象征玉器和青铜器上,后世又逐步成为皇家独占御用的纹饰,出现在各种皇宫建筑,使用器物之上,并以礼制和法律的形式予以维护。
5、凤凰是华夏民族的精神图腾
和龙一样,凤凰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凤的象征意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们不再把凤当作专制皇权的象征,而是把它当作民族文化的象征。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中国原始彩陶文化中,就有凤形象的雏形。在距今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代青铜器上也出现了凤纹。以致在以后中国历代的装饰艺术中,都创造出许多以凤为题材的艺术珍品。这些以凤纹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是传统艺术的代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从龙凤艺术的角度来看,凤的艺术形象给人们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与龙一样,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即可以说,华夏民族也是凤的传人。
第二篇:钱塘江传说 故事
钱塘江传说 故事 诗歌
1、从前,钱塘江的潮水给人民带来很大的灾害。
到唐末五代的时候,有个吴越王,名叫钱缪,当时人都称他为“钱王”。
钱王治理杭州的时候,钱塘江的海堤老修不好。钱王气得火冒三丈,说:“让我自己去降伏这个潮神!到八月十八这一天,给我聚集上一万名弓箭手到江边!”
八月十八日到了,一万名精兵早就排好了阵势,一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地拿着弓箭,望着江水。钱王大声叱道:“喂,潮神听了!如果你答应了,就不许把潮水涌来!假如你潮水仍然要来,那就不要怪我手下无情啦!”可是潮神并没有理睬钱王的告诫,一会儿,但见远远一条白线,飞速滚来,钱王见了,大吼一声、喝令:“放箭!”只见万名精兵,万箭齐发,直射潮头。那潮头只好弯弯曲曲地逃走,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直到今天,江水还弯弯曲曲地向前流去,象个“之”字,后来人们又叫钱塘江为“之江”。
2、原先钱塘江的潮来时,跟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样,既没有潮头,也没有声音的。
有一年,钱塘江边来了一个巨人,这个巨人真高大,一迈步就从江这边跨到江那边了。他住在萧山县境内的蜀山上,引火烧盐。人们不晓得他叫什么名字,因为他住在钱塘江边,就叫他为钱大王。钱大王力气很大,他打着自己的那条铁扁担,常常挑些大石块来放在江边,过不多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 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烧了三年零三个月的盐。可是,这些盐只够他装一头,因此他在扁担的另一头系上块大石,放上肩去试试正好,就挑起来,跨到江北岸来了。
这时候,天气热,钱大王因为才吃过午饭,有些累了,便放下担子歇歇,没想到竟打起瞌睡来。正巧,东海龙王这时出来巡江,潮水涨起来了。涨呀涨的,竟涨到岸上来,把钱大王这头盐慢慢都溶化了。东海龙王闻闻,水里哪来这股咸味呀,而且愈来愈咸,愈来愈咸。他受不了,返身就逃,没想逃到海洋里,把海洋的水都弄咸了。这位钱大王呢,睡了一觉,两眼一睁,看见扁担一头的石头还放在硖石(就是现在的名的硖石山),而另一头的盐却没有了!
钱大王找来找去,找不着盐,一低头,闻到江里有咸味,他想:哦,怪不得盐没有了,原来被东海龙王偷去了。于是他举起扁担就打海水。一扁担打得大小鱼儿都震死;两扁担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担打得东海龙王冒出水面求饶命。
东海龙王战战兢兢地问钱大王,究竟为什么发这样大的脾气。钱大王说:“你把我的盐偷到什么地方去了?”东海龙王这才明白海水变咸的原因。连忙赔了罪,就把自己怎样巡江,怎样把钱大王的盐无意中溶化了,使得海洋的水也咸起来的事情,一一说了。
钱大王心里好气呀,真想举起铁扁担,一下把东海龙王砸烂了才甘心。东海龙王慌得连连叩头求饶,并答应用海水晒出盐来赔偿钱大王;以后涨潮的时候就叫起来,免得钱大王再睡着了听不见。钱大王听听这两个条件还不错,便饶了东海龙王,把自己的扁担向杭州湾口一放,说:“以后潮水来就从这里叫起!”东海龙王连连答应,钱大王这才高高兴兴地走了。
从那个时候起,潮水一进杭州湾,就伸起脖子,“哗哗哗”地喊叫着,涨到钱大王坐过的地方,脖子伸得顶高,叫得顶响。这个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宁。举世闻名的“钱江潮”就是这样来的。
3、钱塘江大桥是座光辉的大桥,也是一座多难的大桥。
正当钱塘江大桥设计建造的时候,日寇侵略的魔爪,已从东北伸向华北。战火的扩大和逼近,要求工程尽快尽好地完成。因此,桥梁施工的时候,茅以升大胆地打破了传统的造桥三步曲(基础一桥墩一桥梁)的顺序,改为“上下并进,一气呵成”的方法,水下造桥墩,岸上已在构桥梁。因此,造桥进程很快。
可是,还没等大桥竣工,日寇的铁蹄就踏进了江南,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争爆发,第二天,日寇飞机就到钱塘江大桥工地侦察、轰炸。大桥好不容易在敌机轰炸的威胁下竣工,通车才3个月,上海便陷于敌手,杭州也危在旦夕。
为了不让敌人利用大桥,1937年ll月16日,桥梁的建设者接到准备炸桥的通知。而负责执行炸桥任务的不是别人,就是造桥的茅以升自己。
在接到通知的当天夜里,茅以升组织人员在一个桥墩预留的空洞里和五孔钢梁间,放上了几万公斤炸药,待命起爆。但在17日因渡口受阻,又只好冒着空袭的危险,开放公路桥让人们过江,这一天过桥的人数有10万之多。以后,又有成百辆铁路机车、上千辆客货车从桥上通过。这种头顶冒着敌机轰炸,脚下踩着待爆炸药,竟然得以安全过桥的惊险场面,是古今桥梁史上所罕见的。为了尽量延长这新建大桥的寿命,一直到11月23日桥头隐约见到敌骑时,才忍痛将大桥炸毁。抗战胜利后,50岁的茅以升又奉命修复钱塘江大桥。钱塘江大桥经过造桥、炸桥、修桥的艰难历程,这在古今中外的桥梁史上是从来没有的,而造桥、炸桥、修桥都出自一人,更是旷世奇绝。
浪淘沙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钱塘江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七绝·观潮》 毛泽东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横江词》李白
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观浙江涛》徐凝
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观浙江涛》苏轼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第三篇:端午节传说故事
一、传说故事(说明性故事)
(一)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二)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
(三)白蛇传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二、相关习俗
端午节又称天中节,因为农历五月以后,天气渐渐炎热,因此蚊虫苍蝇孳生,传染病很容易发生,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节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种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来去除各种毒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
民国成立以后订为「夏节」,另外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又称「诗人节」。
端午节,因家家户户悬挂菖蒲避邪,故称「蒲节」。
端午节的相关习俗有下列几:
(一)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喂鱼、虾。
(二)喝雄黄
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三)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伸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日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颠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逼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唯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
(四)悬钟馗像
因为民间传说为抓鬼大帝,所以钟馗像有辟鬼的能力,据说唐明皇曾梦到一个大鬼和一个小鬼,小鬼在偷吃东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唐明皇问大鬼说:「你是什么人?」大鬼说:「我叫钟馗,是终南山的进士,因为面帽丑陋,应考时没被录取,我就自杀了。现在我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后,就叫画家吴道子照他梦中所见,绘出钟馗像来除邪。原来钟馗像是在岁末时才挂的,明朝画家文征明还画过「寒林钟馗」,端午挂钟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习俗,台湾较少有此一习俗。
(五)划龙船竞赛
古代因为屈原投江而民众竞相划船,为了救屈原。现代则为一种表现团队精神的最佳活动,而且在全省各线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举办划龙船比赛,国内的无线电视台都会转播比赛盛况,近年来有逐渐发展成国际邀请赛的情形。龙船比赛会让外国友人喜欢的原因:它是一种有别于国外盛行的独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而是一种需要更多默契的力与美的运动。各地的龙船赛大同小异,值得一提的是:宜兰县二龙村的龙舟比赛,不因为他们的龙舟比其它地方长或漂亮而闻名,而是因为一项相传有两百年历史,而且只有两队--上二龙村的淇武兰和下二龙村的洲仔尾,他们各自拥有一条都绘有太极图案的龙舟,只是淇武兰以绿色为底,洲仔尾却以红色为底。比赛规则是两村的居民都是选手,反复在二龙溪比赛达数十次(从午后到黄昏),选手累了马上换同村的人上场,最后以胜的次数多的队伍为赢。
第四篇:龙抬头传说故事
二月二春正晓,掌腰相劝吃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二月二日,是民间信奉的“龙头节”,又称“春龙节”。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龙抬头传说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三月九日是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找到了这个规律,并以此纪念。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第五篇:白鹿原的传说故事
白鹿原的传说故事
唐太宗这人,不喜欢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一心料理朝政,有空儿就带一帮武将出京城打猎,倒不是想吃几口野味,这纯粹是他的爱好。
又一年,风调雨顺,政通人和,唐太宗就更受百姓爱戴。可万万没有料到,中秋节刚过,京城东郊的原上,地方官前来禀告,说庄稼已经成熟,被成群的野兽糟蹋得不成样子了,也有些精壮劳力结伙驱逐,不但赶不走野兽反而遭到野兽伤害,百姓毫无办法。
不等唐太宗开口,一员武将献策,说圣上喜爱打猎,这不正是机会。何不多带些人马,配弓带箭,就是千军万马也会杀个片甲不留,看这野兽有多厉害,不愁不杀个精光,肉让百姓吃,皮让百姓用,以补粮食不足。
唐太宗频频点头,当下就挑选武将勇兵九九八十一人都骑着马,挎着箭,亲自领队,直奔东郊原上。到了原上只见包谷高粱,谷子大豆被糟蹋得实在可惜,可就是原上静悄悄的,既没有人影也寻不着野兽,唐太宗领着人马在原上转了一圈,还是一无所获,指导天色将晚,只好回城。第二天,地方官又来禀报,说昨天晚上,野兽不但糟蹋庄稼,还进村向人示威。太宗想,野兽出没,常在夜晚,今晚就去收拾它们。
当天晚上,唐太宗又率领二百人马,浩浩荡荡开上东郊原上,原上还是静悄悄的,并未见一只野兽,唐太宗觉得奇怪。心想,是不是我们举动太大,野兽们闻声多起来了?这样下去,庄稼糟蹋完,百姓抱怨我堂堂皇上治不了一群野兽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唐太宗到底是聪明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命令大队人马直往原上,他身边仅留几个亲兵,人不知鬼不觉地钻进包谷地里,一动也不动地坐在马背上,观察着周围的动静。
不一会,天色大亮。突然,从东南方向跑来一只雪白如玉的白鹿,站在原畔上,伸长脖子超原下张望。唐太宗看在眼里,小声道“雪白如玉,罕见之物,设法捉个活的”。
太宗要捉个活的,却怎么个捉法。几个人小声叽咕了一阵,决定骑马追赶,不信一只小小的白鹿能跑过烈马。在马后猛的一鞭,向那白鹿追去,白鹿一惊,直向东南方向跑去,别看白鹿腿不长,一跃就是几丈远,真如箭一般,唐太宗和亲兵穷追不舍,却怎么也追赶不上,不一会一片松林挡住去路,白鹿眼看着要钻进树林,一亲兵急忙搭箭,只听“嗖”的一声箭正落在白鹿的后脑门上,白鹿一个趔趄“扑通”栽倒在地,太宗停下马,连声叹息不该射死白鹿。
几个亲兵跳下马背,上前看那白鹿。正在这时树林里,“稀里哗啦”一阵乱响,立即窜出上百只野猪和黑熊。亲兵一见,丢下白鹿,急忙上马,拉弓射箭,野猪和黑熊伤的伤,死的死,却一点不示弱,唐太宗和几个亲兵哪是它们的对手,扭转马头就跑,跑不多远,见一对人马飞奔而来。后来,原来正是昨晚撤到原下的武将勇士,根本就没回城,望见唐太宗和亲兵追赶的白鹿,就飞马赶上原畔,正和野猪和黑熊碰在一起,二百支利箭一齐发射,野猪黑熊刹时倒下一片。从此原上再没见一直野兽糟蹋庄稼。
事后,唐太宗觉得白鹿太神气了,便命士兵抬回京城。其他野物让当地百姓食用,为纪念这次为民除害,也为祭奠这只神奇的白鹿,就下了一道口谕,把原名叫白鹿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