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母历史传说典故
电母又称闪电娘娘,是中国神话传说 中雷公的助手闪电女神,是中国民间信仰和道教所尊奉的女神之一。主要掌管闪电。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电母的传说故事,供大家参考。
一、电母基本介绍
电母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雷公 的助手。雷公是司雷之神,属阳,故称公。电母是司掌 闪电之神,属阴,故称母,又称“金光圣母 ”或“朱佩娘 ”。电母主要掌管闪电。雷电崇拜,起自上古。
二、电母概述
电母是从雷神 信仰中分化出来的,早期雷神兼管雷电,据《十驾斋养新录 》引《管辂 别传》,则当时已经有“雷公电父”之称了。后来,按照人们阴阳对立男女配对的心理特征,电父摇身一变成为女性,电母之称至迟出于宋代,苏轼有诗云“麾驾雷车呵电母”,《元史 》云“电母旗,画神人为女人形”,明代都昂用易经理论来解释,说“易离为电,为中女阴也,而电出地之阴气,故云母”。神怪小说中都有闪电神(《封神演义 》中说是金光圣母)、闪电娘子(《西游记 》)之说,《搜神大全》则说天大笑时开口流光为闪电。除了一般职务之外,据说当雷公与电母吵架的时候,天上也会雷电交加。除此关于电母的来历又有诸神传说。《铸鼎余闻》云:致道观雷部 前殿,列电母秀使者,名文英。元代军中有电母旗。《元史·舆服志》称:电母旗,其上形象为:画神人为女人形,衣朱裳 白裤,两手运光。电母形象还出现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等小说中,后者称其为金光圣母。明代余象斗 《北游记 》又称电母为朱佩娘娘,雷神曾给予她两面雷电镜,为雷神打人时照明。清代黄斐默《集说诠真》载,清代中国民间将电母塑成容貌端雅的女子,两手各执一镜,号为电母秀天君。其形象应与明代小说有关。总之电母为雷神属部神,与雷神相配,中国民间信仰中多与其他气象神合祀。兰州金天观 中设有雷坛,专门供奉雷祖,左右分列十大雷神、雷公、电母、风伯、雨师 恃立其下。
三、电母历史传说
在往昔雷鸣时,是不先发出电的。它击死人的时候,又不十分审慎,猛然地隆然一声,就把人击死了。后来错击死了一位好人,这个人,是个很有孝心的寡妇。这个寡妇,丈夫早死,既无儿子,家里又贫,堂上只有一个老姑,她很孝顺服侍着老姑度日,不肯改嫁。
电母有一次,她的老姑病了,很想食肉。但是她哪里有钱去买肉孝敬她呢?她左思右想,就想起古时有“割腕供姑”的事,她也就毅然地把手股上的肉割下来,煮熟去孝敬她的老姑。可是她的老姑哪里能够吃得下这坚韧的手股肉呢?她还不知体谅她媳妇的孝顺,反而以为她的媳妇不孝敬,把买来的好肉留起来自己吃,将那近皮的肉煮来孝敬她。她就叫骂起来,还请了五雷要将她的媳妇打死。怎知五雷真正应命了,猛然地一声,把她的媳妇打死了。将殓,才发现她的媳妇的股上割下一块肉,尚有血疤,她这时才猛醒反悔。然而人已被击死,又无法可叫她活过来。她就啼哭哀求着雷公,度她的媳妇超生,而雷公也后悔自己的不审慎,听了那老妇人的一面之词,竟错击死好人。于是雷公就奏了玉皇,请命将这个寡妇,赐为电母。在它未发雷之前,电母可以放光,先明亮世间的善恶,以明黑白,以免再错击人。所以现今呜雷的时候,先有电光闪一闪,就是这回事了。
第二篇:青天河历史典故及传说
太行灵秀地 博爱青天河
天井关古战场 在丹河与白水河交界处,因山势险峻、悬崖陡壁,仅有一处出口,宛如天井因而得名天井关,内有天井泉三处,即外捎道、滴水泉、凉水泉。天井关古时候为豫晋要塞,是通往山西的关隘,史称“太行八陉之一”,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战国以来,在这里发生的大小战役达十四次。在此发生的重要战争有:
1、秦赵长平之战。据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三载:秦昭王四十七年七月,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攻赵,赵将廉颇坚壁以待。秦数挑战,赵兵不出,秦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赵将耳„„”赵王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赵括至,出兵击秦。秦军佯败而走,则出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绝赵粮道。赵筑壁坚守,以待救兵,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相杀食,赵将括欲出,以锐卒转战,秦军射杀赵括,赵卒四十万降武安君,武安君乃挟诈而坑(在长平南山中)杀之,血流淙淙有声,杨谷(丹河源头之一)之水,皆变为丹,至今号为丹水。
2、后汉初,冯异自河内北攻天井关,拔上党两城。
3、东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十月,袁绍的外甥,并州刺使高干投降曹操,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秋,高干听说曹操发兵辽西去征乌桓,认为有机可乘,就在并州背叛曹操。捉拿了上党太守,拒守壶关口,搞分裂割据。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正月,曹操经丹水羊肠坂入天井关,亲自带兵征伐高干,三月攻入壶关„„,于是,曹操才有《苦寒行》之作。
4、汉时大将刘衍攻天井关,与刘玄所置上党太守田邑连兵,衍不得进,会刘玄败,邑以上党降。
5、晋太元15年(公元390年),晋征虏将军朱序破慕永于太行,遣军至白水,即白水交丹水处。
6、晋太元19年(公元430年),慕荣垂攻慕容于长子,自滏口入天井关。
7、宋太祖赵匡胤时,李筠叛上党,帝将亲征,先令高怀德、石守信率前军进讨,破筠众于长平,斩道三千。又败其众三万地泽州南,获伪河阳节度使范守图,降太原有援军数千皆杀之。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古时金戈铁马、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战斗场面。
大泉湖游览区
玉女峰 接着大家可以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在右岸前方的半山腰上站立着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妇,眺望着前方,她就是“孟姜女”,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秦始皇正徵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官府到处抓人去当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苏州有个书生叫万喜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园,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万喜良藏了起来。两位老人很喜欢万喜良,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万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象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半年过去了,万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骑着骆驼启程上路,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万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边走边打听,谁知那时候人们只知道丹河有一道长城,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丹河的长城脚下。这时孟姜女已经精疲力尽,这天夜里一白衣仙女告诉她,万喜良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万喜良的尸骨。后来,她站在山峰上遥望着远方盼望着丈夫能平安归来与她团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玉女峰”,而她的骆驼也化驼为石。咱们可以看到前方两山之间那只骆驼跪卧着,回头望着自己的主人。
围豁 大家可以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左岸两山之间有一个特大呈“U”字型的豁口,它就是“围豁”,古为豫晋的交通要塞。相传战国时百里曾在此占山为王,唐代的汾阳王郭子仪也曾在此设立关卡。三国时,曹操北上壶关征叛将高干,也途经于此,并赋诗《苦寒行》,将这一带的景色描写的淋漓尽致,其诗曰:“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自从曹诗问世之后,羊肠板便名声大震。晚唐诗人李商隐晚年回故里拜佛参禅也途经于此。此外,围豁上还有碉堡、哨卡、仙人洞、十八盘等景点,而且,豁口处有一景点“儒人洞”,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要。宋代的山水画家、山水画理论家郭熙曾在他所著的《画论》中这样写道: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可见,这里的明山秀水造就了一个如同仙界般的世界。
梦笔生花 现在我们向右岸看一下,在绿树丛中崛起一大石柱,高20余米,顶端向外分瓣,如鲜花怒放,该景点叫“梦笔生花”。相传古时一名叫张生的书生进京赶考,路经丹河,由于沿途艰险,劳累困乏,张生便倚在一块天然巨石上休息,并很快进入梦乡。梦中他来到了繁华的京都卞梁参加考试,无论是八股文,还是策论文章,都得心应手,深得主考大人的欢心,忽然,写着写着手中的笔尖忽然开花了,红的、粉的,煞是好看。“呵、呵”张生自己笑醒了,醒来之后,他忙打开自己的文房四宝,果然一支笔头开叉,笔毫凌乱,张生感觉梦中笔生花了,自己进京赶考的笔毫散了,这可怎么进京赶考,看来,前程不妙。一气之下,张生把乱了毫的笔扔下山沟,回并州老家了。在回家的路上,张生心灰意冷来到月山寺前,一位蓬头垢面的和尚碰见他,把他上上下下打量了几遍,忽然施了一礼,言道:“状元公不在京城,在这里何干?”“状元公?谁是状元公?他在何处?”“状元公就是你呀!”和尚边说,边念念有词地掐算了一番,说道:“不错,今科状元就是相公您!”“笑话!”张相公算遇到了知己,把自己所梦一事告诉了和尚,哪知和尚不仅未感惊奇,反而高兴得大叫:“阿弥佗佛,相公,俗家讲机遇,佛家说因缘,因缘可遇而不可求,梦笔生花那是因为你努力读书,学习感动了佛祖,佛祖托梦与你,梦笔生花就是告诉你,今科文章你一定做得笔底锈秀,高中头名!”张生听后恍然大悟,重新打点行装,照旧路二次进京赶考。科考之时,张生无论八股文,策论文章都下笔如有神,做得得心应手,深得主考大人欢心,最后高中头名状元。
张生金榜题名后,又回到扔笔之处,发现此处形成一座独立于群山之间、像开了花似的山峰,随感慨地说了一句:“真是梦笔生花呀”!从此当地百姓就称此山峰为“梦笔生花”,以此来激励自己的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灰心,要持之以恒,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会取得成功。
石榴峰 在六角亭左下方,还有一颗熟透的咧开嘴的大石榴,关于石榴的来源也有个相当有趣的神话传说。相传当年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王母的“蟠桃盛会”一脚踢下一桌宴席,有一颗大石榴就飘飘扬扬的落到此地,化石榴为石头,也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石榴峰”,说来也奇怪,大家现在可回头看一下,在“石榴峰”上方,最高的那一座小山峰上,在这个角度看上去,极像一尊“倒坐观音”,一手托净瓶,一手持柳枝,在“石榴峰”前方的半山腰上,还有一条盘山小路围绕在这里,它是由佛耳峡、观音峡游览区通往三姑泉游览区的陆上通道,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几个人工开凿的小山洞,被称为“情侣屋”,又叫“休闲洞”。在它的对岸是钓鱼台,喜欢钓鱼的游客,你 不妨带着心爱的鱼杆到此一显身手。我们大泉湖里有鲤鱼、鲫鱼、草鱼、鲶鱼、武昌鱼等丰富的鱼类资源。此段湖面转弯处与右岸的山峰称为“鲸鱼湾”,因右岸山峰似游动山水间的天然巨鲸吸吮天地之气而得名。
佛耳峡游览区
佛憩亭、佛耳瀑、佛耳崖、佛耳潭
我们看到的这个水潭因为形似佛耳故名“佛耳潭”,水潭由洪水冲刷而成,但奇怪的是无论春夏秋冬,这个水潭从来没有干涸过,充满了原始神奇的魅力。沿着佛耳潭继续前走,前面两座山峰形似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人称“天将峰”。
传说每年的腊月三十日,是天宫诸神奉玉皇大帝的御旨,到人间巡捡善恶的日子。诸神要把巡查结果,禀报玉帝,好在新的一年里,抑恶扬善,教化万物。
是日,西天古佛出了南天门,驾着祥云巡视人间,但见香火燎烧,且闻爆竹震耳,好一派繁荣景象。古佛心细入微,按了按云头,用鼻子嗅了嗅,从人间的烟火中,他嗅出了四种景像:一是帝王官宦之家,珍馐玉馔,酒肉朱门,山珍海味,食不厌精,爆竹放的惊天响,把新年粉饰得歌舞升平;二是殷实之家,虽无山珍海味,鸡鸭鱼肉也还丰盛;三是劳作困苦之家,劳累一年,所收无几,割上一斤、半斤五花肉,给儿子买顶毡帽,给女儿扯根红头绳,再赊三个炮仗放了,冲冲秽气,也算过一年;四是生活在最底层的穷苦百姓,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天灾人祸压得他们伸不直腰,过年对他们来说是过“鬼门关”。因此,家中毫无一点烟火气味。
“不好!”西天古佛正在品味人间民生百味,突然透过云层,看到两个花甲夫妇正把两条绳索向房梁上搭。老夫妇脚踩了凳子,把脖子伸向绳套,西天古佛忙把袍袖一挥,“扑”地一声,老年夫妇便双双从凳了上摔了下来,坐在地上,叹道:“哎,老天爷,人穷了放屁也砸脚后根。活了一辈子只知道活着难,谁知道死比活更难?!老夫妇互相挽扶了,还要往凳子上攀,西天古佛忙化了人形,变作一尊胖大和尚,将二位老人拉了,连连叫道:“施主慢来,施主慢来,明天就是新春佳节,二位施主不去与儿女们团聚,寻此短见作甚?”
老年夫妇把头摇了又摇:“佛爷何必多事,让我们夫妇一了百了,随先人去吧,也算佛爷做了一件善事,渡我们脱离了苦海!”
“施主,”佛爷道:“施主纵死,也要死得一清二白,似这等糊糊涂涂死去,岂能瞑目?”
“哎,一言难尽呀!”老夫妇叹了口气,慢慢讲起了老夫妇的遭遇。老夫妇乃癸城镇人氏,生有二男二女。秦皇无道,瑶役繁重,民不聊生。为躲避瑶役,老夫妇领着一双子女来至在这深山老林,本打算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山中开荒种地,靠勤劳的双手,辛勤劳作,打点粮食,过几年舒心日子,有谁知一进山就落入了一伙山贼手中。山贼看老汉的大女儿长得如花似玉,先行将老汉的女儿霸占了。老汉的大儿子稍有不满,便被山贼打入地牢,折磨得九死一生,活活地致残了。人祸未靖,天灾继来。前两年不知从何处飞来一只鳄鱼精,长可数丈,奇丑无比,一张尖嘴又长又大,张开来,血盆一样,吓得人魂飞魄散。鳄鱼精椎体前凹,尾长而扁,四肢前长后短,趾间有蹼,既能爬行,又能游泳,力大无穷,远远近近未有能降伏得它,成为当地一霸。它嗜血成性,过往的马邦山樵尽皆吃了,这还不算,还要强迫附近村寨,每年向它供奉一双童男童女。原来鳄鱼精的喉中有一痒刺,奇痒难支,于是吃饮之后就张开巨口,让童男童女为它搔痒骨,搔舒服了,它就静静地睡去,搔不舒服,就将童男童女吃掉。去年初一,老汉的小儿小女,被作为祭品送给鳄鱼精,已届一年,明天老汉的小儿小女就要成为鳄鱼精口中之物。可怜老夫妇两双儿女,皆遭祸害,走投无路,只得去寻短见。
西天古佛听了,义愤填膺,便坐在山石上作法,不一会,闫王带着鬼判悄然古佛面前。闫王鬼判查了这伙山贼阳寿,报与古佛:这伙山贼阳寿已尽,应入虎口而亡。古佛当下叫道:“山神何在?着山中君火速剿灭山贼。“不一会,山中的饿虎皆皆飞奔而至,俯伏在古佛脚下。古佛袍袖一挥,虎如添翼,飞闯山贼营寨,将杀猪宰羊的山贼尽皆吞入虎口,山贼霸占的民女,关押的山民尽皆放归还家。
古佛又念咒作法,请来两尊天将,飞至丹河捉拿鳄鱼精。这鳄鱼精也修了数百年,修炼了些许法术。两尊天将与鳄鱼精大战五百回合仍不分胜负。古佛叹道:“阿弥佗佛,老纳本不愿开杀戒,看来是不行了。”遂由两尊天将带领来到丹河之畔。那鳄鱼精闻听西天古佛亲来捉拿,驾了土遁,仓慌而逃。古佛驾云念念有词,正当鳄鱼精窜出地面时,喊了一声“定!”鳄鱼精便牢牢地定在山上,化成一座山峰,这就是鳄鱼峰。
山区的百姓闻听西天古佛救了老汉的儿女,杀了山贼又将鳄鱼精化为山石,纷纷前来控诉山贼和鳄鱼精的罪状,古佛便问道:“既然山贼如此可恶,尔等怎不报告官府尽早捉拿?”
山民答道:“天高皇帝远,谁能管得这深山老林里的事!” 古佛又道:“从此之后,山 民有求尽找老衲如何?” 山民答道:“佛爷位在九重,我等人微言轻,如何到达天庭?” “既然如此”,古佛便道:“老衲留一信物”。说着袍袖一挥,古佛的耳朵便齐整整割掉,放在地上:“今后无论何人有难,只要站在老衲耳边祷告一番,老衲自会为尔 等排扰解难”。古佛转而对两位天将言道:“两位天将也留下帮助人间除恶扬善如何?”两位天将点头依了,古佛便驾了祥云,到他处巡查。
西天古佛放在地上的佛耳就是今天的佛耳潭。两位天将就是佛耳潭不远两座天将峰。数千年来,人们无论有了任何困难,只要站在佛耳潭边祷告一番,就保你心想事成。你要是受了坏人的欺诈,古佛自会派两位天将帮你拿妖捉怪。
在佛耳潭上面的瀑布,就是“佛耳瀑”,泉水依山壁落下,喻意“高山流水”,象征佛祖听到瀑水美妙的声音,如痴如醉,于是留耳于此,以聆听天地之声,滋养佛性。旁边的亭子,叫做“佛憩亭”,供游人驻足观景休憩。亭内安置有扬声器,用于播放轻缓佛教音乐和山水轻音乐,供游人休憩,聆听佛音,感悟佛理,净化心灵,立地成佛。
观音峡游览区
将 军 岩 博爱县古为河内所辖,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项羽与刘邦争天下,项羽得赵将司马昂,羽念昂定河内数有功,便立司马昂为殷王,守河内。国都在今博爱县内都村。司马昂治理河内政绩显著,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后来,刘邦率军伐殷,司马昂被俘。刘邦劝司马昂归降,司马昂不从,被斩于市,但刘邦念其忠义,厚葬于太行山南麓。而刘邦杀了司马昂之后,突然患上了一种怪病,每夜子时,头疼欲裂。宫中太医用尽了天下良药,丝毫不见一点起色。大臣萧何进曰:“江左有邬生,能治各种杂症,不如召来一试”,刘邦准奏。那邬生进得宫来,轻搭龙脉,沉吟良久说道:“皇上要除此疾并非难事,只将太行南麓司马昂的墓穴扒掉即可。”刘邦立即传令,派三千兵丁来河内挖司马昂的墓。谁知这支人马刚到太行山脚下,突然狂风大作,雷鸣闪电,风雨交加,暴雨连下了三天三夜。雨过后,人们发现司马昂的坟墓、碑刻都无影无踪了,只是在附近出现了一座很像司马昂生前面目的山峰。因此,后人把这座山峰称作“将军峰”,沿用至今改称为“将军岩”。
罗汉岩、唐僧面佛 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到长安后,唐王命他在大雁塔翻译佛经。历经七年,玄奘终于将大部佛经翻译完毕,只剩最后一卷生涩难懂,玄奘百思不得其解。一日晚,玄奘梦见去长安东有一座大山,山中云遮雾绕,但山顶却有霞光万道。梦醒后,玄奘疑是佛祖点化,遂禀明唐王后望东而去。一路上披星戴月,餐风露宿,先后经鸿胪(今白马寺)、清风(今月山寺)两寺,抵达了太行山南麓。玄奘观此段山势与梦中相似,便沿太行大峡谷逶迤北上,来到此地时,已是暮色四合,玄奘遂择了一块高地打坐。半夜时分,山洪暴发,水势不断上涨,但水势不管怎样上涨,总距玄奘存身处一尺左右,玄奘知是佛祖保佑,向佛之心更坚,遂在此打坐七七四十九天终成正果。这里的罗汉岩 就是佛祖派下来保护玄奘的罗汉化身。大家猜猜,这群罗汉共有多少个?看到的越多,带给您的好运也越多了。并且在唐僧像下面依然有洪水流过的痕迹呢。
青天河大佛与北魏摩崖石刻 现在看到的就是形成于7000万年前、高180米、宽100米的世界第一天然大佛—青天河大佛。它矗立于青天碧水之间,气势宏伟,浑然天成。你看它和蔼可亲,正在以博大宽广的胸怀迎接我们的到来呢!
据说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军在此坑杀赵卒四十万,而将青天河尽染成丹。无数冤魂在山谷间久聚不散,惊动了佛祖,佛祖便化作一僧,在此做了七七四十九天功德,将这些冤魂悉数渡化,从此这方山水才又重新归于平静。大家看天然大佛的半腰处有一距今1500年的北魏永平二年的摩崖石刻,面积2平方米,中间线刻一观世间菩萨像,石刻文字428个,文字内容为《妙法莲花经菩门品第二十四》以及当时修建丹道的经过和将官名录,被国家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称之为“像这样面积大、文字多、保存完好、历史久远,且图文并茂的线刻,在全国实属罕见”。
青天河大佛属隐佛一类,其观赏方法的本身就是对佛文化的一种诠释。即讲究大处着眼,小处淡化,把凸现表面的东西视为身外之物。人有佛念、心有佛境、心中有佛才能看见眼前有佛。而观世音造像位于天然大佛的腹上部,正好印证了“心中有佛”,同时也告诫人们要保持一个乐观豁达的宽广胸怀。
观音灵容台
大家看这尊观世音菩萨的造像,从性别上分辨是明显的男性。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佛教传入我国,观世音菩萨本来就是以男性的形象出现的,当时人们称观世音菩萨为“送子观音”。由于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男女授受不亲,妇女在室内拜男佛是不方便的,而女性的温柔慈善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因此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大约到了元朝,观世音菩萨便完全演变为女性了。灵台长56.5米,宽27米,中间设置圆形莲花须弥座,直径6.19米(寓意观音成道日农历6月19),高2.19米(寓意观音诞辰日农历2月19),须弥座上建一尊丹道摩崖石刻男观音金身,高9.19米(寓意观音出家日农历9月19)。观音金身由对面摩崖画像化线雕为圆雕、化平面为立体,模拟而来。观音金身面朝天然大佛,形成“人拜观音,观音礼佛”的格局。须弥座的正面为摩崖图案及文字等比例的浮雕,两侧为《妙法莲花经普门品第廿四》全文,以弥补游客无法近距离观赏对面摩崖魏碑的遗憾。
须弥座正前方3米外置3只四脚石香炉,炉底放置石英等隔热砂,以免炉壁过热而炸裂。香炉浮雕以佛教纹饰,正中香炉的炉壁上篆刻以“丹道观音”四字。整个广场以青砖墁地,正对香炉的广场以浮雕有莲花的白色石砖铺墁。广场两侧为10只“卍”行休憩座椅,座椅下为石墩上为防腐木座,石墩四面均浮雕白色莲花,木座进行抛光处理。“卍”是佛教符号,象征吉祥福瑞,“卍”在中国读作“万”,左“万”右“福”,寓“万福”之意。大家再看佛像两侧,有《妙法莲花经普门品第廿四》一文和记录镌刻佛像经过的铭文。
三姑泉的传说
三姑泉位于三横山脚下,泉口直径为2.18米,呈喇叭形带状,平时出水3.5个流量,丰水期可达到7至8个流量,雄冠华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这样形容三姑泉:“丹水又东南,历西岩下,岩下有大泉涌发,洪流巨输,渊深不测,萍藻茭芹,竟川含绿,虽严辰岁月,无变萱萋”。据专家多年跟踪检测,泉水中含多种人体所需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属优质锶型天然矿泉水。
关于三姑泉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战争四起,秦赵长平之战发生于此,战后尸骨满山,血流成河,鲜血染红了杨谷河,因丹即红的意思,因此后来改名“丹河”。战后,又适逢三年干旱无雨,田园寸草不生,百姓纷纷背井离乡。看山仙翁老石人看到这一情景之后,急忙写好奏章,上天庭禀明玉帝,玉帝遂派大姑、二姑下凡到人间解救百姓。她二人来到人间之后,到处寻找水源,后来因留恋凡间红尘触犯天条,大姑和二姑被玉帝派来的天兵天将抓回天庭受罚。之后又派三姑下界,三姑来到人间之后,不畏艰险,终于在老石人、骆驼、猴子、老虎的帮助下,引水下山,使山下百姓得到了润泽之福,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姓饮用此水后纷纷病消灾除,家家安居乐业。后来,当地老百姓为缅怀三位仙姑引水救百姓的功德编诗一首:“翠微崖下三口洞,喷云吐雾浪飞腾。大姑二姑羞未出,三姑立志人间行”,同时还在三姑泉上方修建了一座“三姑殿”,每月初一、十五人们成群结伴来此膜拜三位仙姑,以祈灵保,香火极盛。
“丹河”名字的由来
丹河,又叫杨谷河,古称泫水、怀水、丹水,系沁河支流,黄河水系,全长165公里,流域面积3620平方公里,总落差884米。它发源于山西省高平市赵庄村北的丹朱岭,南北纵贯太行山,经山西省高平市、泽州县,至二横山进入河南省博爱县境内,到博爱县磨头镇际西村汇入沁河,在博爱县境内长35公里。
春秋战国时期,齐、楚、韩、魏、赵、燕六国相继走向衰弱,强大的秦国雄心勃勃地开始实施兼并六国的计划。秦国派大将白起率军与赵国军队在河内(今沁阳、博爱一带)进行了一场恶战。之后,赵国名将廉颇率赵军退守长平,长平沟壑纵横,地势险恶,赵军以守为攻,让百万秦军束手无策。面对赵军固若金汤的严守,白起转而使用反间计,诱使赵王撤去了战争经验丰富的名将廉颇,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担当主将,双方在长平摆开了决战的架势。
赵括一到长平,就改变了廉颇原定的以守为攻战略,主动攻击。白起佯装败退,诱赵军深入,尔后断赵军退路,将赵军分割包围。赵军被秦军围困40余天,草尽粮绝。赵括率军奋力突围,却在乱军中被射身亡,40余万赵军被迫投降。白起害怕赵军谋反,遂设下一计,先以酒肉安抚降卒,等到赵国降卒放松警惕、开怀畅饮之时,白起又命令秦兵以白布裹头,命令“凡首无白布者,即赵人,当尽杀之”。秦兵大开杀戒,可怜手无寸铁的40余万赵兵,束手就戮,一夜俱尽。因 “血流淙淙有声,杨谷之水皆变为丹”,故杨谷河更名为“丹河”。
第三篇:尹喜历史传说典故
尹喜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尹喜的传说故事,供大家参考。
一、尹喜基本介绍
《庄子·天下》将尹喜和老子并列,称为“古之博大真人”
尹喜,官至周代大夫,时任大散关令,后遇老子,授其千古奇书《老子五千言》即今日之《道德经》。后跟随老子西出散关,化胡西域。
二、尹喜概述
尹喜,又名尹子。古书中出现最多的记载为关令尹喜。《列子》《庄子》《吕氏春秋》等记为关尹或关尹子或尹子或为关令尹喜。列子中曾多次出现尹子与尹喜等词由此可见其名为尹喜。在东汉宫廷撰写汉书时期所收集整理的先秦古籍中明确记载为《汉书·艺文志》著录《关尹子》九篇,旧题周尹喜撰。即周朝的尹喜。
《列仙传》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人也。生于殷,时为周柱下史。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转为守藏史。积八十余年。史记云:二百余年时称为隐君子,谥曰聃。仲尼至周见老子,知其圣人,乃师之。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老子无为,而无不为。道一生死,迹入灵奇。塞兑内镜,冥神绝涯。德合元气,寿同两仪。[2]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记述尹喜得道经过:周代楚康王时尹喜为巨大夫,后为东宫宾友,结草为楼,仰观乾象。一日,观见东方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西,乃求出为函谷关令。遇老子,迎为师,拜求至道;老子因接喜玉历三十五章及道德经五千言而去。喜欣争持诵,奉行道成。
关尹一词被误读成官名是因为《国语》”敌国宾至关,尹以告,门尹除门“中关尹二字由于当时没有标点符号的误会。正式的官位称呼应该是门尹。《庄子》:门尹登桓。春秋时有门尹般、门尹且渠。
三、尹喜历史传说
相传老子骑青牛云游天下。时任函谷关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学识渊博,心藏大智,便叮嘱下属为有形貌脱俗之人,不得听任其过关。自己还派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老子行至函谷
关,尹喜闻讯,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礼,再三叩拜,敬请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后尹喜便托病辞官,随老子一起西行,经关中、越秦岭、沿渭水受尽千辛万苦,行至他的故乡秦州伯阳。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阳龙山上筑庵讲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书立德,修行练功,经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讲给尹喜。老子为了使其学说得以广泛传播,将所著《道德经》授于尹喜,独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铭记师父教诲,虔心研读《道德经》五千言,能解其奥妙,释其玄理,又自著九简,名曰《关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经九篇),既高深,又广大,深得历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后成了道家经典之一,收录在《百子全书》之中。
第四篇:寇谦之历史传说典故
寇谦之北朝时期道教代表人物与领袖,新天师道(北天师道)的改革者和代表人物,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寇谦之的传说故事,供大家参考。
一、寇谦之基本介绍
寇谦之(365—448)北魏上谷昌平(今北京昌平东南)人,字辅真[1]。早年好五斗米道,学张鲁之术。十八岁入嵩山,修道七年。神瑞二年(415),托言太上老君面谕,赐授“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令其“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又授予导引、服气之术。为改变流行的原始道教,提出以封建“礼度”为主要内容、礼拜炼丹为主要形式的新教义,宣传儒家的“佐国扶民”思想,得到司徒崔浩的赏识,继而又得到太武帝的支持,于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建天师道场,制订乐章诵诫新法,称“新天师道”。太武帝亲至道坛,受符箓,自称“太平真君”,改元为“太平真君”。他以天师兼为国师,“辅助太平真君”。此后道教遂在北魏广为传播。
二、寇谦之概述
寇谦之(365~448),为北魏著名道士和天师道的改革者。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后徙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自称东汉雍奴侯寇恂之十三世孙。其父修之,苻坚东莱太守,赠秦州刺史,冯翊哀公;兄寇赞,南雍州刺史。
寇谦之“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后遇“仙人”成公兴,随之入华山,采食药物不复饥。继隐嵩山,修道七载,声名渐著。天师道(俗称五斗米道)自张陵之后,常被农民用作组织和发动起义的旗帜,统治阶级对它怀有戒心,也深为当时士大夫所不满,寇谦之趁北魏太武帝崇道抑佛之机,对天师道进行改造和整顿以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早在北魏神瑞二年(415),他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岳,授以天师之位,赐以《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传其服气导引之法;令其宣此“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
三、寇谦之历史传说
天师之位
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据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山授予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传授导引服气口诀诸法,并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三张指张陵、张衡与张鲁),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炼。寇谦之亦依之对道教进行清整。
北天师道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他又称老子玄孙李谱文降临嵩山,亲授《录图真经》六十余卷,赐以劾召鬼神与金丹等秘法,并嘱其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次年(公元424)寇谦之亲赴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献道书于太武帝,得到重臣崔浩的帮助,帝赐于平城东南建立新天师道场,重坛五层,遵其新经之制,后人称为“北天师道”。
太平真君
太延(公元435-440年)末,太武帝听从寇谦之的进言,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后帝又亲至道坛受箓,成为道士皇帝,并封寇谦之为国师。北天师道由此在北方大盛。
第五篇:传说典故:阿诗玛的传说
;相传土司热布巴拉家向阿诗玛家提亲,没有结果,便把阿诗玛抢走。这事被阿黑哥知道了,他翻过七七四十九座山,从远方牧场匆匆回去救阿诗玛。回到家后,阿诗玛已被抢走三天三夜了。他又骑上神马跨过九九八十一条河赶到热布巴拉家。经过几番周折,终于救出了阿诗玛。
阿诗玛和阿黑哥欢天喜地,骑马踏上归途。他们不知走了多少路、跨过几条沟、翻了几座山。天黑下来了,风大起来了,为了早日到家,他们顾不上这些,还是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一阵乱风过后,天上乌云滚滚,四野雷声隆隆,眼看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他们只好双双下马,但在黑夜里什么也看不见,结果两人迷了路。这时风又大,雨又急,看是看不见,喊是喊不应。山洪下来,水越来越深,他俩走散了,谁也找不到谁。洪水渐渐退去后,阿诗玛和阿黑哥又碰到一起,但两人都已迷失方向。他们正犯愁时,一只嗡嗡叫的小蜜蜂朝他们飞来。蜜蜂围绕他们转了三圈后,开始讲话了:“嗡嗡嗡,嗡嗡嗡,今晚就来家歇,我家就在岩洞中。”于是阿诗玛同阿黑哥朝着小蜜蜂飞的方向走去。
蜜蜂领着阿黑和阿诗玛进了石林,这里又湿又滑,阿诗玛伸手想找个癞石头扶扶,不料一下粘在了崖壁上,再也下不来了。她只好伤心地对阿黑哥说:“阿黑哥啊阿黑哥,快快想法救下我,去找白猪、白公鸡,拿来祭献神爷。”
蜜蜂领着阿黑和阿诗玛进了石林,这里又湿又滑,阿诗玛伸手想找个癞石头扶扶,不料一下粘在了崖壁上,再也下不来了。她只好伤心地对阿黑哥说:“阿黑哥啊阿黑哥,快快想法救下我,去找白猪、白公鸡,拿来祭献神爷。”
阿黑哥听后,又伤心又着急,他擦干眼泪,又翻过四十九座山,八十一条河,最后找来白公鸡,但是走遍九村十八寨,就是找不到白猪。没办法,他只好找来一头黑猪,又到山上挖来一筐白泥巴。他把泥巴和成浆,涂在黑猪身上充白猪,这样白猪和白鸡都有了。可就在他高高兴兴准备回石林时,由于连日奔波太疲倦了,爬过最后一座山后,一坐下来便睡着了。这时,没斯帕玛(老天爷)又下起一场大雨,雨水把他从梦中浇醒,过去看猪时,黑猪身上的白泥巴早被雨水冲得干干净净。崖神祭不成了,阿诗玛也救不下来,阿黑后悔莫及,他呼天唤地大哭一场,但崖神不松手,阿诗玛就永远粘在那块大石头上。天长日久,在雨水的不断冲刷下,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个样子。阿诗玛石像旁的那一池水,就是当时把白猪冲成黑猪的那场雨水积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