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后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后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后反思篇1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素质教育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美。要以语文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文学作品具有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特点。它包含着自然与生活,同时融进了作家情感的再创造因素,所以文学作品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通过语文课,唤起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人性美的渴望。
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美。中学生对于美的追求特别强烈。对于他们爱美,追求美的愿望,应该给予肯定。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对于美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太强,他们认为追求时髦、穿奇装异服,是一种时尚美,对美有自己偏见。所以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去提高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即识别美丑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中外名著中典型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
要激励学生去创造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与人类爱美的天性分不开。因此,我们要激励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美,即创造美。我们要告诉学生“美就是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中寻找美、感受美、欣赏美,并在提高这些方面能力同时,“趁热打铁”,触发学生表达美的冲动和创造美的激情。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后反思篇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文中的两个人物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这篇课文,我采用大讨论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围绕主题,结合课文来讨论:“闲书闲吗?”这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学生都能结合小苗与季先生的对话,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不够的地方是对古文积累这一块,对谈话内容未作出恰当的引导,从学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对这个超难任务有点无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后反思篇3
在教学中由于内容比较简单,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什么?”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平时在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
我接着问学生:你们喜欢看闲书吗?有的说喜欢;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态,其实我心里清楚:他们爱玩,爱看电视,即使有书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给他们读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节选,然后结合老先生的主张教育学生:平时多看一些闲书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也可能多写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实跟他小时侯爱看闲书分不开的,且小时侯记的东西长大了也不容易忘记。而文章写得好,苗苗说的那两个重要条件——写真事、多看课外书,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我希望经过我不间断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们有爱看闲书的意识,并能主动积钱买书看,从提醒到自觉,让“书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话。
不足之处:可能是自己这样的设计有问题,方式过于直白、简单,以问题来贯穿,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而在实施教学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透文章,也导致课堂沉闷的原因,我高估了刚上五年级的孩子的能力,以为在很短的时间,他们就能从大段的的文字中提炼出最主要的内容。这是自己对于学生的学情不了解造成的。
第二篇:课后作业-《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课后作业-《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一、给下面带点的字注音。
1.我已经将()《水浒传()》读完了,作者笔下的一百单八将()...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决定把这本书传()给同学们看看。.2.《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在绿()草地上展示各自的武艺。..
二、根据意思填入正确的词语。
1.“背诵得熟练流利”可以用成语()来形容。
2.在学习中单独偏重某一科,这样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这种现象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
3.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方法,总是一步步地引导、教育我们,让我们轻松地学会知识。他真是一位()的好老师啊!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中。
1.“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闲”的意思是()。A.没有事做 B.跟正事无关 C.空闲的时间
2.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一边看《水浒传》,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被老师发现了。
A.结果 B.所以 C.因此
3.“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起码”的意思是()。
A.最低限度 B.最低限度的
四、读懂句子加标点。
1.我看的闲书可多了 彭公案 济公传 施公案 三侠五义 我都看 2.我提个建议 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 从 古文观止 里选 加点儿注
五、判断。
1.文中季老所提的“闲书”指《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等课外书。()2.季老先生鼓励我们上课看闲书。()
3.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课外书。()
六、仔细读文来填空。
1.本文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谈话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2.文中的“闲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的“三贯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苗”指________,“大树”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季老提出小孩最起码要背________首诗,________篇古文。
6.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翻译和创作过许多作品,涉及语言学、翻译学、文学等多个领域。他和小女孩谈论读书问题时说自己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最喜欢看的闲书是《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写好文章的秘诀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jiānɡ zhuàn jiànɡ chuán 2.lù lǜ
二、1.滚瓜烂熟 2.偏科 3.循循善诱
三、1.B 2.A 3.A
四、1.,《 》《 》《 》《 》。2.,《 》。
五、1.√ 2.× 3.√
六、1.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2.课本外的书,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彭公案》《施公案》等 3.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4.苗苗 季羡林 5.两百 五十 6.看闲书 看闲书能够把文章写好 略
/ 2
第三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后练习题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后练习题
基础知识点点记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ɡuàn tōnɡ()bèi sònɡ()
qǐ mǎ()jiàn yì()
ɡǔ lì()zuò cì()
tōnɡ shùn()cǎi fǎnɡ()二、一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散文(sǎn sàn)水浒(xǔ hǔ)
应该(yīnɡ yìnɡ)绿林(lǜ lù)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挤()狭()拖()码()
济()侠()施()蚂()
四、写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随便()培养()赶紧()
反义词:喜欢()永远()困难()
五、择优录取(选词填空)。
思考 思索 思路
1、他遇到了难题,正在苦苦地()着。
2、他正在构思文章,别打断他的()。
3、弟弟反复(),终于找到了简便的方法。
嗯 呢 吧 呀 哟 吗
4、这是谁的书()?
5、这件好事是小红做的(),你怎么表扬亮亮?
6、热爱书()——这是知识的源泉!
7、(),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总算挤过来了!
8、(),你说得很对,我完全赞成。
9、我能够和你们一块儿玩()?
六、对号入座(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打:①自从;②殴打;③玩耍;④振作;⑤写出
1、爸爸知道后,头一回打了我。()
2、几位年轻的叔叔在操场上打篮球。()
3、喂,打起精神来,马上就要到了。()
4、他把自己打好的作文稿交给老师看。()
5、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贪玩了。()
第四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而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什么?”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平时在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
我接着问学生:你们喜欢看闲书吗?有的说喜欢;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态,其实我心里清楚:他们爱玩,爱看电视,即使有书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给他们读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节选,然后结合老先生的主张教育学生:平时多看一些闲书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也可能多写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实跟他小时侯爱看闲书分不开的,且小时侯记的东西长大了也不容易忘记。而文章写得好,苗苗说的那两个重要条件——写真事、多看课外书,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
第五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不过,全文内容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放手让学生交流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几个问题,然后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抓住看闲书以及还要看哪些书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研读交流,学生说得很好,学得也很深刻。我想这与课前的准备是分不开的,因为课前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步》上的阅读理解题,这样学生在家思考时间就比较充裕,思考得也会比较深,课堂上交流也自然而然地流畅、深入。从这里,我受到启发,我们的孩子都很懒,你让他自己提问,并思考不懂的地方,学生往往会把这个作业吃掉。所以我想我们是否可以先牵一点,先设计几个问题带回家作为预习的要求,要学生回答并写下来,而不仅仅停留在疏通字词等基础上。这样的话,就能提高学生预习的深度,使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表达、揣摩这样表达的好处,以及更多地落实语文实践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不是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