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阳节为什么叫敬老节[范文模版]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等,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为何重阳节又叫敬老节,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重阳节又称敬老节的原因,欢迎阅读!
重阳节为什么叫敬老节
重阳节为什么叫敬老节:传统节日的现代传承
重阳节最早是一个丰收后的祭祀节日,有感恩和期盼的寓意在其中,传承至今,现在的重阳节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人们会在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是传统节日现代传承方式之一。
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有:登山秋游、摆敬老宴、赏菊、辞青、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重阳节最早是丰收后的祭祀活动,在节日民俗中,还保存着传统祭祀活动中的登高、宴请等活动形式,又添加了赏菊、辞青等具有自然气息的活动,总的来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气息的节日。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也是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之一。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敬老节、菊花节、登高节、晒秋节、敬老节、重九节、九九重阳等
重阳节的别称主要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相关,例如:菊花节是因为重阳节的时候有赏菊的习俗、登高节是因为重阳节的时候有登高的传统等,重阳节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不称呼为重阳节,说菊花节、登高节等也都知道是此节日。
重阳节的由来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重阳节节日习俗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赏菊
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重阳节为什么叫敬老节
第二篇:2021重阳节为什么叫敬老节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之一重阳节,而在重阳节当中也有形成许多的习俗,那么关于重阳节的一些相关知识你们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重阳节为什么叫敬老节,欢迎参阅。
重阳节为什么叫敬老节
传统节日的现代传承
重阳节最早是一个丰收后的祭祀节日,有感恩和期盼的寓意在其中,传承至今,现在的重阳节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人们会在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是传统节日现代传承方式之一。
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是什么
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历史最为悠久的习俗之一,登上高山,俯瞰众生,感悟自然悠然之气,放松心情,岂不妙哉。重阳登高还有两个说法,一是人们对山岳的尊崇欧冠,二是源于恒景登高避灾杀瘟神一说。
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中药果实,有驱虫辟邪的作用,食之可消食治寒热,所以人们在重阳登高时最喜欢佩戴茱萸,久而久之,佩茱萸也成了重阳节的习俗之一。
赏菊花
菊花是秋天的花朵,在重阳节盛开最为旺盛,从古时候就有很多文人墨客在重阳节进行赏菊活动,还有些地方举办菊花大会,吸引无数人前往观看,这样的活动一直延续至今,也就成了重阳节的习俗活动。
饮菊花酒
在古代,文人们重阳节最喜欢聚在一起赏菊饮菊花酒,且菊花酒被看做是重阳必饮的“吉祥酒”,有着消灾起祈福的作用。所以直到现在,民间还保留着饮菊花酒的习俗。
重阳有什么特殊含义:
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重阳节正值金秋收获季节,秋高气爽,丰收的喜悦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重阳节通常适合在户外活动。许多人在节日中远足和登山,以享受冬天到来之前的自然美景。据说重阳节登山,插茱萸和饮菊花酒可以祛除,预防疾病。后来,历代骚客文人也都喜欢重阳登高,这象征“高中”、“及第”的意思。
重阳插茱萸是什么意思:
辟邪
茱萸雅号“辟邪翁”,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民间采茱萸插戴头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俗信能驱邪治病。
另外,还有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2021重阳节为什么叫敬老节
第三篇:田兆元 : 重阳节,不仅仅是敬老节
田兆元 : 重阳节,不仅仅是敬老节
发布时间:2013-10-
31一种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民俗时间加以确认和强化。民俗时间的文化确认可以是伦理的与社会秩序的方式,如在某一天,社会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形成规范,如春节拜年,中秋家人团聚,冬至祭祖,以达到对于社会共同体的认同。时间的文化确认,也可以是哲学的,如端午、双五强阳,应该以阴性水柳等柔性相关行为调和之,达到阴阳平衡,而这种对于世界的态度也是为了人体的平衡,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观念的体现。作为文化的时间确认,同样可以是信仰行为,或因于有功于民的英雄,或因于山水天地自然,或因于祖先灵魂,总之,民俗时间与信仰的关系很大。民俗时间与伦理,与哲学,与信仰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在中国,像2月14那样单一的情人节就从来不存在。中国节日总是以复合的功能形态呈现,带给民众丰富的文化享受。当然,在多样的功能中,有些元素会凸显出来,人们会以中国某某节来称呼这些节日,如有称三月三为中国的情人节者,也有称七月七为中国的情人节者,就是因为功能凸显聚焦的结果。
就像九九重阳节本来是一种关于自然人生内涵丰富的重要节日,在2012年6月,中国人大出台老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将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节”,在台湾地区,他们在1977年便将九九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有两千年的重阳节便法定为老年节,成为敬老的日子,这是当代中国老年问题的严峻挑战的体现,也体现出现代社会追求专门化,追求单一价值的特点。
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没有规定,在老年节要干些什么。传统的重阳节的民俗活动,看起来不完全是敬老,于是,人们找不到一种行为方式来表达对于老年人的关怀,重阳节显得有些尴尬。
内涵丰富的重阳节,本身蕴含了敬老的内涵。首先,九九之数,为阳数之最,将临盛极而衰趋势,自然是老年的一种寓意,哲学观念与人生观念在这里接轨了。物类循环,荣辱转换,盛衰交替,不仅是老年人要关注的事,而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学习体悟的自然规律。中国传统节日所关怀的是社会成员的整体,而不是单一群体。我们在古老的节日文献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一书中,看到的九月九日的节日内涵十分丰富:采菊花,收枳实、生姜,治场圃,修仓库,缮兵器,习武备。以上是生产相关的内容,有实实在在的农事,也有为秋收的准备。这活动挺多的,然后便是“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为其防寒,这就是我们说的敬老。这里是生产行为和敬老行为同时说的,可见不存在单独的敬老,而是在综合的行动中敬老,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并行。
在另外一部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节日文献《荆楚岁时记》中,我们看到的九月九,首先是民众到野外饮宴,每家每户都去,很浪漫。就像我们现在搞野外烧烤,现代人都很喜欢。这种九月九的野地宴会,从汉代就有的。一家人欢天喜地去野餐,应该是最好的敬老吧?这个习俗是不是该保留下来呢?宴会上,饮菊花酒,佩戴茱萸,健康了,长寿了,老人自然是敬奉好了。
除了野宴,饮菊花酒,登高同样是重阳节最显著的民俗特征。登高,一样是为了健康,所不一样的是,登高赋诗,或者重阳赋诗,是又一个传统。李白杜甫都要在重阳节写诗,很多帝王往往大宴群臣,大家都要献诗。《水浒传》写宋江在重阳节诗兴大发,演绎了一大堆故事。收获菊花、枳实,野餐饮黄花酒,登高,遍插茱萸,赋诗,存孤问寡,古代的重阳节内容这样的丰富。
古代的重阳节是全民参与的,是民众整体与健康、团圆相关的节日。王维在九九重阳节的时候,怀念的是兄弟,并不是老父老母,那一刻想到了兄弟的登高,可见这个敬老的意义广泛,它是全民健康长寿意义上的敬老,是全民浪漫,诗情洋溢的敬老。可见,这个敬老是很有境界的。
今天,我们几乎找不到重阳酒,重阳糕也是不多见。没有菊花酒,重阳节在哪里?没有登高,健康长寿可以吗?没有诗歌,社会是不是缺少点什么?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认识茱萸,其实,这个重阳节才是最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我们要过有传统民俗内涵的重阳节,要过浪漫的,富有诗情,富有运动感的重阳节,这样就会是有意义的敬老。
第四篇:重阳节敬老
片片关爱暖人心 丝丝真情赞夕阳
——中兴镇社会各界开展敬老慰问活动
10月16号农历九月初九,是上海市的第二十三个老人节。为了让敬老院的老年人们度过一个快乐温馨的节日,同时表达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之情。这两天,来自中兴镇人民政府、崇明现代农业园区、上海圣华物流公司、中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汲浜中心小学和大公中学团支部等多家单位的代表们来到中兴镇广福养老院,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敬老爱老活动。
发挥自身优势 关怀老人健康
在敬老活动中,中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自身卫生医疗专业,挑选了多名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士来到老人身边,为他们开展了认真仔细的身体检查,通过详细了解老人平时身体状况、患病历史及生活习惯,结合检查情况,医务工作者为老人们查出了不少健康隐患,同时针对每位老人的身体特点提出了实用的健康意见,受到了老人们的积极欢迎。
弘扬企业文化 慰问困难老人
上海圣华物流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在追求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一直不忘肩头的社会责任,这次来到广福养老院,秉承了一贯的“哪里最需要帮助,我们就到哪里去”的企业精神,员工们不仅用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表达对老人的真情,还走进每一个五保老人和残疾老人居住的房间,嘘寒问暖并送上慰问品。
朝阳映衬夕阳 从小学会敬老
汲浜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从听说重阳节要到养老院看望老人的这一刻起就开始了准备工作,他们把每天的零花钱都省下来,为的是能够多买一些糖果,到时候能够在看望时送给爷爷奶奶们;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勤奋练习自己在音乐课上学到的葫芦丝,为的是能够在养老院把最精彩的节目向老人们表演。在慰问老人们的那一刻,孩子们也学到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课——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五篇:重阳节为什么又叫敬老节
我们都知道九九重阳节的寓意,而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这是为什么呢?不少人都十分的好奇其中的奥秘,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重阳节为什么又叫敬老节,欢迎阅读!
重阳节为什么又叫敬老节
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2013年的重阳节(10月13日)将是中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
重阳节诗句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赵时春《原州九日》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绿杯红袖趁重阳。——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_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杜甫《九日寄岑参》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李白《九日龙山饮》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纳兰_德《采桑子·九日》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韩琦《九日水_》
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潘希白《大有·九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无限枝头好颜_,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重阳节的习俗
农历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热闹非凡。
登高
在古代,民间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尤以杜甫的《登高》最为有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所谓登高,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是登高山,登高塔,举目远望,欣赏风景。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儿女的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阳糕的制作古人比较讲究,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有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小红纸旗,点蜡烛灯。意欲用“点灯”、“吃糕”来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点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及饮菊花酒
重阳节恰逢金秋时节,菊花盛开,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貌似陶渊明。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菊花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重阳赏菊之习尤为盛行,但已不限于九月九日了。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所以不少妇女、儿童将茱萸佩带于臂,或插在头上。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还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在清代,北京人在重阳节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_,以招吉祥”。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人晚上过重阳节,因为白天忙于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吃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
有些地方的群众,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政府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重阳节,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阳节为什么又叫敬老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