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共5篇)

时间:2020-12-13 01:0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第一篇: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高中的数学新增加了很多内容,下面是写写帮文库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篇1

一、课题研究背景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片面强调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推理的形式化,忽视数学的创造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评价,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综合的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它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极为不利。

面对21世纪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四种最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并认为学会合作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竞争与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和必然趋势,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相处更是新世纪人生存的需要。

我们一贯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提高素质,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我们高二数学教学模式课题组对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进行了各种尝试,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点评与小结。

分层教学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有三个前提: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不仅有数学认知结构上的差异,也有在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而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上能力的差异,还有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的差异,这些差异无一例外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也即LD,英语为 learning disability);其次,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只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采取不同的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矫正策略,不同的学生都会有提高,或者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结果;第三,从新的教学观看,高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而不是一味地只要求不同的学生来适应教师所创设的单调的、唯一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中学生数学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二、立论依据

研究目标:在数学教学中,实施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它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各取所需,学有所得;优化教育环境。

研究内容:前提条件:首先,从现状看,我们高中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实际上存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基于学生达到会考水平的知识与能力层次要求,另一个是参加高考,进入大学进行深造的要求。两者都不可偏废。这就要求教师对会考和高考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上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是对会考说明的深刻领会,另一方面是对高考说明的认真研究,作为高二数学教师,尤其要研究两个说明对学生要求上的差异。

其次,学生与各个层次的要求如何对号入座?我们对学生属于哪一种层次所要求的学生,应持有一种不带有任何偏见的、动态的观点。对于我们认为是属于能参加高考进一步深造的第一层次的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能降低要求;对于大部份学生来说,是处在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之间的学生,实际上也只有少数学生。对第二层次学生的把握,是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进行分层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存在的学习障碍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研究各个层次学生存在的问题,再因材施教。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

研究过程:通过1、转变教学理念,调整课程设置

2、调整教学内容,保证各有所得

3、变换辅导方式,培养自学能力

进行分层教学,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

关键问题: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全体学生奋发向上的自信心,并对促进学生形成乐观、顽强的心理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差生的转变和提高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称赞,促进了学校、家长、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形成,从而优化了教育环境。改变了只抓少数尖子生的做法,使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落实。

创新之处:我们利用多媒体电脑向学生展示科技发展史尤其是数学发展史,让学生意识到重要的问题历来都是推动数学科学前进最重要的力量,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并表现出非凡的“提问”才华的人,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

四、研究基础(包括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研究的外部条件、课题组人员结构、研究经费、设备等)

李园中学是一所嘉定区的普通高级中学,对于第二、三层次的学生较多,所以要求有更多的教师,更有有耐心的去关心、理解这一类学生,而且必须有奉献精神去对待一些有学习障碍的学生

1、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坐不住。

2、题时书写经常忽视关键词语或数据,论证时逻辑混乱。

3、做作业速度太慢,时间拖得太久。

4、不愿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作必要的记忆。

5、不爱阅读或阅读理解能力差。

6、上课没有记笔记的习惯,不愿进行思考,所提问题层次低。

以上均为我校存在学习障碍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以利于不同的学生克服自己的学习障碍为目标而采取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增强了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各取所需,学有所得;融洽了师生关系,促进了良好学风和教风的形成与巩固。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思想素质较高,但对分层教学意义和作用认识的不足。分层教学的决策和具体实施还有一定的差距,可更现实、更具体、更周到,尤其不能出现优生不优,差生更差的局面。分层教学的模式仍有可改进或优化的地方。

我们分层教学模式的改革仍在实验和实践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感到,学生的负担减轻了,但教师的负担加重了,怎样把教师的负担也减下来,还应当继续探讨,也是决策者们应当探讨的课题。

设备:多媒体、计算器、部分教具

五、成果形式(主要研究阶段、最终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形式)

主要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改革的指导思想,“立足会考,兼顾高考,培养兴趣,发展特长,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的要求,并确定了“开齐基础课,上满提高课,落实活动课”的可操作性方案。

第二阶段: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进行分层

第三阶段:从高一开始对教学内容就进行分层次安排。在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变换了辅导方式。我们采取了“个别辅导,分类推进”的办法。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为下次分层的实施,打下基础,总结经验。

最终完成时间:20__年6月

最终成果形式:论文、研究报告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篇2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一、问题的提出

1.背景

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第三次“全教会”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诸多因素制约,课程改革可以视为举措之一。各门课程的实施都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宏观背景。

教育界内部对课程改革的探讨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我国的课程建设曾受到国际课程整合理论的儿童中心(杜威)、结构中心(布鲁纳)和人本主义的认知--情意整合论等流派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经过广泛的实践,确立了三大板块课程,即: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尽管这三个板块的划分在逻辑上还显得不够清晰,但它在实际运作中却是简便易行的。另一种划分是按课程设置权限分为:国家课程十地方课程十校本课程三个板块。这两种划分课程的表述,都是从课程外在的、外显的属性来进行的。90年代末,人们愈加重视在课程的内涵上进行挖掘,提出应注重课程三性,即: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以课程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实践为基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出现可以说是应运而生,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中观背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改革中较为活跃的一块园地。多样的校本课程,如培养兴趣爱好和发展个性特长的,以及品德类、心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休闲类等。校本课程的深度开发向何处去?研究性学习课程确是一个理性的价值方向,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微观背景。

2.为什么要提出研究性学习

(1)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所以,学校教育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在原有教育、教学条件下,许多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了组织、指导作用,在时间安排上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然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不同,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较为有利。

(2)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

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展开。我们的许多优秀教师,正是在原先的学科课程教学中,既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各科教学中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而且,如果能在各科教学中都做到既打好基础,又培养创新精神,那是教学上的很高境界。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更广泛做到这一点还有困难。

第一,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形成定势,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有一个较长过程。

第二,基础性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打基础”(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与培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关系,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有待解决的新课题。

因而,如果能开发出一种新的课程类型,它的实施主要地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那么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就会比较容易实现。

(3)原有的活动课实践的发展需要新的生长点。

近年来,活动课作为一种与学科课程相区别又相补充的课程类型,在学校教育中广泛实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拓展了极其重要的阵地。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在实践中,已有的活动课较多的还是着眼于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展的知识类活动课,着眼于培养生活、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技艺类活动课,着眼于陶治性情、健体强身的文体类活动课等。普通高中的活动课相比,它应提高在何处?如何实现活动课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上的独特的作用?这些都是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研究性学习的设置,为高中阶段活动课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4)每一个高中生都具有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很大潜能。

以前也有不少科技小组,学生们在指导教师引导下,开展研究探索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这些小组往往只有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参加。我们能否为全体同学提供这种开放性研究活动的机会?已有的实践经验表明,每个高中生都具有充分的发展潜能,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探索欲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见得就比别人差。

(5)各地学校都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可能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专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各地学校的内、外部条件虽然有较大的差异,但都具有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学生也都能从本地实际出发,寻找到他们感兴趣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困难的地区,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需求越是迫切。

(6)有助于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3.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人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研究型”课程,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筛选,开展社会调研,选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的开放性。

(1)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

(2)教学空间是开放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等。

(3)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针对不同目标,选择与之适应的学习形式,如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思维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封闭到开放。

(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开放的。不是单纯从课本和参考书获取信息,而是从讲座、因特网、媒体、人际交流等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5)师生关系是开放的。学生在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扮演着知道者、合作者、服务者的角色。提倡师生的辩论,鼓励学生敢于否定。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研究位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性实践活动,它的目标定位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既有一定联系,又有较大的差异。具体强调的是:

(1)培养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过程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其中,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学生自主、主动惧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个关键。

学习总结报告 ·学习工作报告 ·公司学习报告 ·交流学习报告 ·出差学习报告

(2)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学会沟通与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弄得不好,很多还是说教。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程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所以,研究性学习也把学会合作作为重要的目标。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创新精神培养只有同科学态度、科学道德的培养统一起来,才会真正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已有的实践告诉我们,同学们参与课题研究是饶有兴趣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几乎都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求得结论的获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5)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联系社会实际开展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和认知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争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6)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多门学科的知识积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础。但是,如果让这些知识长期处在相互分割和备用的状况之中,它们就会被遗忘,就会逐渐推动可能发挥的效用。研究性学生的重要目标是在综合运用中提高各科知识的价值。

从研究性学习的上述目标看,它对于实施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于学生从事各门各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培养积极性都是大有好处的。

2.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位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位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3.研究性学习与高效的学习

“后工业社会”将会给教育提出什么要求?现在有两条思路:一条思路是“高效的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假设是: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可以充分开发人的学习潜能,学习方式的革命将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学习速度。因此,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应该特点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巧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另一种思路是“研究性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应该提供研究性的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上述两种思路对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作出了各自的解释,但从两种学习方式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学实践来看,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所谓高效的学习,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习的效率。它强调“授人以渔”,但实际上并不关心打到的是什么“鱼”。高效的学习所追求的,首先是掌握知识的量而不是质。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业时代注重单位时间效率的观念。

与高效的学习相比,研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研究性学习也讲求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二是规则的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三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

研究性学习与高效的学习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但从学校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研究性学习无疑应该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中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是研究性学习加上个别化的集体教学,并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中教学形式的主要特征。

四、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研究性学习观具有科学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基本特点,具体描述如下:

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学习过程。

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

研究性学习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表征,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

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学习心理学家在提出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同时,也探索了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布鲁纳发展发现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已形成了一种发现式教学方法群;奥苏贝尔用有意义学习的观点巧妙地结合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接受。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与研究性学习观是相一致的。

2.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模式

建构主义由皮亚杰的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把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重视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探索研究的作用,重视教学过程中有关问题情景的创设,重视知识结构的更新,因而在学科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问题解决模式认为研究性学习即是对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问题解决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因此,研究性学习过程有这样三个基本特征:目的指向性。学生学习是有目的的过程,最终要达到某个终结状态;认知操作。学生的学习依赖于一定的学习与思维策略,并依此来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操作序列。学习活动包括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和系列。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把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问题表征阶段;策略选择阶段;反思结果阶段。

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模式,实际上把学习过程与科学研究过程相比较,认为学习方法与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相似之处。近年来这一学习模式倍受关注。

4.研究性学习的创造性模式

研究性学习的创造模式,强调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这样一些过程。问题情景的探索过程。智力与思维方式的弘扬过程。元认知监控过程。

创造性学习模式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数学、自然、音乐等学科教学中,这种学习模式不仅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发展,有利于贯彻研究性学习观,因而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广义的问题解决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层次的学习过程:问题解决的知识表征过程;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

研究性学习模式在形式上具有各自的特色,但从心理结构来分析,均应包括以上所论及的心理结构。

五、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上的主要特点

第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所涉及的面可以相当广泛,既可以是属于传统学科的,也可以是属于新兴学科的;既可以是科学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单科性的,也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既可以偏重于社会实践的,又可以偏重于文献研究或思辨的。

第二,在同一主题下,研究视角的定位、研究目标的确定、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留有展示学习者、指导者个性特长和发挥才能的足够空间。

2.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呈现的主要方式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指导者通常不是提供一篇教材,让学生理解、记忆,而是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专题或课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

3.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是研究学习内容选择和组织时应该重视的几个方面

为了较好地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针对我国原有中学课程内容的不足,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择和组织需要重视以下几个要求:

(1)综合性,即围绕某个专题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的知识内容,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2)社会性,即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注意开发社区资源;

(3)实践性,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

4.研究性学习的层次差异性

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因而在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所体现的特点上也可以有所不同。有的专题所涉及的内容综合程度高、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紧,有的则可能较偏向于单科性、学术性。另外,教师在日常的各科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5.研究性学习的重点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点即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学生而言,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是有层次的,这里所讨论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本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影响。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体现主体性,发展学生丰富的个性;具有针对性,适应不同年龄学生的水平和需要;具有时代特色,能够及时反映人类最新文明成果;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目的是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研究性学习课程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一方面应组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搞小发明、小制作,开展思维训练,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的“土壤”及良好的氛围,从而提升学生对自身的价值追求。

6.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

(1)因地制宜,发掘资源。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c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绕、人文环绕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有利于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2)重视资料积累,提供共享机会。学习内容的开放性为学生的主动探究、自主参与和师生合作探求新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师生在研究位学习中所获取的信息,采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体验和取得的成果,对亏本人和他人,对于以后的各届学生,都具有宝贵的启示、借鉴作用。将这些资料积累起来,成为广大师生共享并能加以利用的学习资源,是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3)适应差异,发挥优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是有层次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因而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各有特点。学校应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状况,形成有地区和学校特点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同时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留有足够的余地。另外,教师要在日常的各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与性质,对于提高学科教学水平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点,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的形式都要发生较大变化。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1.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区分为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环境保护活动的策划,后者如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的设计等。

一项专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属于一种类型,也可以包括多种研究类型。综合性较强的专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内容,需要运用多种耕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参加者之间的分工协作。

2.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1)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2)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也可以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至半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3)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或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论文。

(二)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

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平,该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包括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反思所确定的研究问题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变问题。

2.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

(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要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

(2)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

(3)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3.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老师主持的答辩。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呆,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三)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1.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老师应成为学生的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2.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3.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4.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目标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重点的指导,如着重指导资料收集工作,或指导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指导学生如何形成结论等等。

(四)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

1.研究性学习具体实施的一般要求

与其他类型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竞赛得奖。

2.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在综合实践活动板块进行的研究性学习,采取组成课题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学习探究活动的较多。课题组一般由3-6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也可以采取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研讨相结合的办法。

3.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以在活动课程板块进行的课题研究活动为例,学校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是:

(1)开设科普讲座,参观访问。目的是作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提供选题范围,诱发探究动机。

(2)指导选题。研究课题可以由教师指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作,最后确定题目。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的切入口小的课题较受欢迎且易实施。

(3)组织课题组,制订研究计划。课题组多采用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节的做法。研究计划中要有对目标的清晰表述,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设计。可以组织由教师参加或师生共同参加的评审组对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论证。课题组聘请本校教师或校外专业人员担任课题指导者,对于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会起到有益的作用。

(4)实施研究。学校要给予一定的时间保证,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并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的指导和如何利用社会资源的指导。学生要作好比较详细的工作记录,并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课题组应积极主动地争取校外力量的帮助。

(5)处理结果,撰写报告。研究结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同时教师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

(6)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讨。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

依据不同的目标定位和主客观条件,主题研究学习的实施也可以有不同的切入口和操作特点。实践中,有的项目过程完整、操作规范;有的则可以截取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着重做资料收集工作,或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材料,筛选、整理,形成结论等等。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教师应充分注意其下述特点:

(1)实践性。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做,鼓励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界近年流行三句话:你听来的就会很快忘掉,你看见的就能记住,你做了的就能学会。

(2)开放性。不要设定所谓“答案”,努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创造性。引导学生独创,把新颖、独到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4)自主性。提供尽可能多的项目供选择,建立“课题超市”,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兴趣盎然地投入研究性学习。

(5)过程性。淡化结论的正与误,允许结论的多元化,主要看过程。

(6)互动性。提倡多重互动,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他人(指校外的人士)之间的互动。互动的手段可以是说话的、书面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互动是一种交流、碰撞过程,也常常是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

(六)研究性学习的师资问题

要提高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质量,必须解决好师资问题。解决师资问题的出路有三条:

(1)挖掘现有师资的潜力。长期的“应试教育”和教师的“从一而终”,埋没了教师的才能,抑制了教师的特长和创造性。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际上也是给了教师一个展示才华、发挥特长、自我实现的机会。教师中蕴藏着极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资源,如何开发,这是摆在学校领导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青年教师的培训。以往的教师培训,无非是学历文凭教育或教材教法讲座或现代教育技术指导,基本是围绕教师的学科教学进行的。可以预计: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导教师的培训不久将提上师资培训的重要议程。青年教师的培训,应实现两个基本目标,其一,具备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一般的通常的方法和步骤;其二,能对l?2门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较有成效的指导。这方面师资培养、培训的力度将直接关系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际水平。

(3)建立一支专兼职指导教师队伍。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在社区内聘请一些学有专长的人士,以某种组织形式,建立一支队伍,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提供师资保障。

(七)管理及体系

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主要应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1)形成新的办学理念,办出学校特色。(2)资源开发。学校资源和社区资源的开发;教师资源和教材资源的开发。(3)评价机制。通过科学的评价,促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健康发展。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校本课程,也是学校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应形成各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且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具体课型可分为以下四种:社会专题调查型、社会角色实践型、校内情景活动型、小组课题研讨型。

七.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

1.小组合作形式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 产生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2.小组合作形式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 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就在于让中小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的情境和途径。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2)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 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也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要求。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

(3)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每个学生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

(4)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

(5)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和与人交往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课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3.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的实施方式

(1)开放式。基本式:这类组织方式的特点是,各组研究题目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小组研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选题领域广泛,学生同社会的联系面比较宽。变式:每一个研究题目至少有二个小组各自独立地开展研究。便于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

(2)半开放式。基本式:各小组研究的主题相同但具体题目互不相同。特点是,学生必须在统一的主题范围内,自主选择研究题目。变式:与基本式的区别就在于小组研究的题目可以重复,每个题目都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小组独立开展合作研究。

(3)集中式。基本式:由全体同学讨论或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一个引起广泛兴趣的研究题目,作为唯一的研究题目,各合作学习小组独立开展研究。这种组织方式研究的视角、方法、过程及至结果各不相同,差异性大,“组间竞争“可能比较激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课余收集大量有关资料,各组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交流研究结果。

4.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形式的评价

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的特征是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 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评价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八.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习态度,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

1.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更重视过程。诸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等。

更重视应用。研究性学习评价强调的是学生在问题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 识,既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反思,又加深知识内涵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结构。重视的是学生主动探求、创新勇气和能力综合等在更高层次的发展。

更重视体验。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毅力、气质等精神自我认 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

更重视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学习的潜能,为他们进 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性,也为个别化的评价方式创造了条件。

2.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一般原则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情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3.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内容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等。至于有的学生成果获奖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则意味着媒体也扮演了评价的角色。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研究俭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是否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议,能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意见等。

二是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这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以及小组讨论记录、活动开展过程的记录等来反映,也可通过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

三是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要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各个环境中掌握和

运用有关方法、技能的水平进行评价,如查阅和筛选资料,对资料归类和统计分析,使用新技术,对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等。

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要考察学生在一项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多样,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主题演讲、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需要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3)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4.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

(1)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操作时可以重点从三个环节,即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着手。

开题评价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研究中资料积累情况,以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情况等。对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对于在研究中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要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小组内部讨论、学生小组间交流、寻求校外帮助等方式予以解决。

结题评价主要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情况、体验情况、资料积累情况、结题情况、研究结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进行评价。

(2)评价的具体方案可以由指导教师提出,也可以在师生协商的基础上提出。鼓励由学生个人或学生小组自己设计评价方案,对自己的研究情况加以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3)研究性学习评价既要考虑学生参与活动、达成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一般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某一些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要使认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少数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注意到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具体作用及进步的幅度。

5.评价的信息收集问题

(1)信息的来源

研究型课程及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信息,主要地是由学生主动收集和提供。在研究活动的 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其中有文字的,有行为的,有静态的成果,有动态的实践,有外在的形象,有内在的体验,有物质形态的,有精神状态的等等。指导学生系统地收集这些信息,不仅是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进行价值判断的需要,是有效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等功能的需要,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在的中小学教学中除了学生的测验考试分数外,几乎没有什么规范化的收集与学生学习表现的方法。

(2)信息的处理

简明、直观、具有诊断性,是研究性学习评价结果的理想模式。

研究性学习的态度、能力、成果等部分中的多指标无法直接计数或工具测量,大多需采用评定的方法。评定结果的表述方法主要有语言描述、等级评定、程度定位等。这对指导老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答辩是评价结果目前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评审教师或相关专家在查阅了学生的相关信息材料后,作出直觉判断,然后再倒算出各具体指标的得分或等第。同时,在评审的答辩中,教师或相关专家对学生某一方面价值、意义、或某一方面不足,能够直接与学生进行讨论,这种经验直觉判断及师生互动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比较适用的评价方式。

6.评价结果表示问题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结果表示应该是多形式的,且强调用实质性评述对学生研究性学习作结果处理,可以比较实在、有针对性地发挥评价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诊断、鉴别、导向、激励等评价功效。这也是90年代以来,教育评价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即以动态的评价结果处理替代静态的一次性评价。

7.重视三个环节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也要体现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的一般要求,要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评价要和指导紧密结合。

重视三个环节的评价:

一是开题阶段的评价与指导。这一阶段主要评价课题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二是中期检查与指导。如果是全校性或全年级性有多个课题组分别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周期较长(如一个学期),那末在期中应有中期检查、交流、汇报制度,引入适度的组间竞赛及相互启发帮助。教师对有困难的课题组要及时指点,或要求各课题组至少在中期主动向指导教师请教一次。

三是结题时的评价。既要看最后的论文、研究报告,也要看其他的材料。

学生课题组在结题时一般需要递交五个方面的材料:开题报告(或研究计划,应反映为什么要提出该课题和打算怎样实施这个课题两方面的内容);每次课题研究活动的记录;课题研究中所惧的资料,包括原始资料(如调查、测试数据、实验数据)、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及出处等;最后的总结性成果;具体反映每一成员参与研究的感受、体会的小结。

九、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必修课,全体学生必须参与。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有许多新的特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实践的研究和指导,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努力开拓、创新,形成有效、可行的经验。

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篇3

一、问题提出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后,高中的数学新增加了很多内容,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向老师抱怨说数学课本的内容和知识点那么多,老是记不住,学过就忘了。有的还说课本里的内容太简单了,能看懂,但是到考试的时候不会做题,题目跟学过的知识点联系不起来。老师也说,想不明白明明很简单的题目搞不懂为什么学生不会做,教学相当的被动。高二是高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为了更好地指导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数学,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高二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和新课程改革的调查问卷。

二.调查研究

1)调查对象

针对文科和理科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我们对新会一中高二级(全级19个班,其中有4个实验班,15个普通班)的部分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为了调查结果更加客观,我们抽取了高二级四个普通班中的一个物理班,一个生物班,一个地理班,两个政治班共270人进行问卷调查。

2)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对待数学的兴趣与态度

题目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1.你觉得数学是怎样的学科? 有趣的,有挑战性的 116 42.80%

非常实用的 51 18.82%

枯燥无味的 43 15.87%

现实中难以用到的 61 22.51%

2.觉数学学习中那一个环节最难学? 概念 24 8.96%

规律的理解 97 36.19%

计算和应用 147 54.85%

3.喜欢数学,是由于什么? 数学有趣 69 17.74%

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将来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 93 23.91%

数学有我想从事的事业和理想 45 11.57%

数学可以锻炼我的逻辑思维 151 38.82%

数学老师讲课很精彩 31 7.97%

题目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4.不喜欢数学,是由于什么? 数学太难学啦 152 38.00%

以前没学好,基础不好 123 30.75%

数学跟我理想从事的方向太远了 39 9.75%

数学没有多大用处 32 8.00%

咱以前的数学老师不太怎么样 54 13.50%

从图表可以看出来,42.80%的同学对数学用着浓厚的兴趣,他们都认为数学是一门有趣,有挑战性的学科。这对数学老师无形是一个鼓舞,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证明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自有吸引学生的特性,只要好好的引导,适当的处理教材的内容,很多学生还是愿意学,并且学好它的,但不可否认,由于数学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教科书相对枯燥,在实际生活中难以用到,这也造成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学数学,不过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数学教科书的例子已经越来越多采用现实生活的例子,这对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第二题,对于数学认为那个环节最难学,36.19%学生选了b——规律的理解,54.85%学生选了c——计算与应用。教科书只是简单的讲明概念,而规律的总结很少,有些更是总结得不够合理,这就要求老师给学生们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认知程度的规律,讲解透彻,并针对规律出一些相对应的练习加以巩固。练习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不仅要有简单的应用,还要要有规律的变式应用。因为要学好数学没有一定的练习是学不好的。有些学生的规律记得很熟,但是因为平常练得比较少,考试的时候稍微变一种形式或说法,他们就对题目无从下手了。这主要是平常对规律理解不透的结果。而对于计算和应用这一部分,一向是学生感到比较头疼的环节。主要是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比较差,他们不知道怎样把实际问题跟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所以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讲例题时不是仅仅讲例题应该怎么做就行了,而是讲明为什么这样做,里面运用到什么知识点,以后遇到同种类型的题应该怎样下笔,把整个例题讲透,如果有时间,把题目稍微变通一下,让学生做,并要他们比较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自己发现和总结规律。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基础。能否培养他们的兴趣,这将对教学的成功与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本身的因素,也有老师的因素,也有课本本身的因素。

在调查中,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17.74%是因为“数学有趣”,23.91%是因为“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将来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11.57%的学生是因为觉得“数学有我想从事的事业和理想”,38.82%的学生是因为感到“数学可以锻炼逻辑思维”,只有7.97%的学生是因为“老师讲得好”才喜欢。调查的问卷中可以体现出,学生对数学是否感兴趣,取决于能否让学生感到数学有用和能否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

对数学没有兴趣的学生,38.00% 的学生认为“数学太难”,30.75%的学生是因为“以前没学好,基础不好”,9.75%的学生是因为数学跟自己理想从事的方向太远了,只有8.00%的学生认为数学没有多大用处,13.50%的学生回答是因为“老师教得不好”。因此,如何扭转学生对数学的看法以至改变这种现状,这将是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教学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充分,上课语言要简洁易懂,将课本的重难点讲解透彻,把握到位;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二)对待数学教科书和作业的态度

题目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5.是否有认真思考书中的“探究”? 很感兴趣,做了 49 18.56%

没什么意思,老师讲才做 194 73.48%

不做,只是抄 6 2.27%

从不过问 15 5.68%

6.你能独立完成课后的“探究”问题吗? 都能 21 7.81%

有时能 193 71.75%

都不懂 32 11.90%

都没看过 23 8.55%

7.你会预先看数学书本或其他书籍吗? 会 45 16.73%

视有趣程度而定 165 61.34%

从来没有 59 21.93%

8.每上一节课,有没有积极思考? 经常有 67 25.19%

有时有 191 71.80%

从来没有 8 3.01%

9.你觉得数学作业难不难? 难 56 21.29%

一般 198 75.29%

容易 9 3.42%

10.如何对待书中的习题(除老师布置的作业外)基本上不看 42 15.67%

认真完成 47 17.54%

想看,但没有时间 65 24.25%

有选择的看 114 42.54%

11.你对书本中的“云图”和“思考”态度怎样? 能认真阅读思考,不懂就请教别人 80 29.85%

没啥意思,不懂就算 48 17.91%

没认真阅读(老师讲就看,不讲不看)126 47.01%

几乎没有读过 14 5.22%

从图表可以看出来,很多学生没有注重课本知识,学习非常被动。对于课本里的思考题,有73.48%的学生觉得没什么意思,要老师讲了才思考。而有5.68%的学生从来都不做,只在老师评讲的时候把答案抄下去。不用说,肯定抄下去之后也不会看的,不求甚解。这样老师讲了一点效果也没有,考试遇到相同类型甚至一模一样的题目也不会做。所以改卷的时候,老师们老是想不明白这样的题明明已经讲了很多遍,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同学做不出来。而对于课后的探究题,有71.75%的学生会偶尔做一下,而只有7.81%的学生都能认真完成的,概率少的可怜,有高达11.90%的学生一点都不懂的。会预先看数学课本或相关书籍的只占16.73%,视兴趣而定的有61.34%,也就是说他们如果觉得某一节特别有趣或者突然心血来潮的时候会看一下数学书,那么作为老师是不是要祈求他们有兴趣的时间多一点呢?上课情况更是糟糕,上课有时思考的就占了71.80%,也就是说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上数学课经常开小差的,所以造成有些学生有时没有听到解题的重点,所学的知识不够连贯,串不起来。对于作业的难易程度,有75.29%的学生认为一般,也就是说一般都会做。一般作业题都是书本里的习题,跟例题差不多,难易幅度较小,但是居然有21.29%的学生认为是难的。也就是说有多于五分之一的学生对于书本的基本内容是不掌握或者是掌握得不够好的。我想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不够透彻也是另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吧!学生对于课后习题的态度也令数学老师捏一把冷汗,只有17.54%是认真完成的,人数少得可怜,而42.54%的是有选择的看,有24.25%的是想看但没时间的。对于没有时间的学生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课本不熟悉,花在做作业上的时间太多了。对于书本“云图”和“思考”有47.01%的学生是没认真阅读的。这对数学老师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这是一间重点高中,情况尚且如此糟糕,如果是一般的高中,情况更是不堪设想。作为一个数学老师,真为现在的学生的数学前景感到担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不是学校的功课太忙了,他们没有时间做呢?这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大搞素质教育,高中生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课程越来越紧,能花在数学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但是更主要的是他们已经对老师产生了一种依赖的心理,心里想着反正老师都会讲的,到时抄就好了。动脑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学生独立思考的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差。还有新课程改革,注重感性思维的培养,理性思维的锻炼相对减少了。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想主要可以从备课和课堂气氛的调动入手。首先备课要充分,备课不仅要备例题,还要备一些有针对性有层次感的习题,吸引学生的兴趣,整节课的内容要充实紧凑,让学生觉得有一种课堂上能学到很多东西,不听就会很浪费的感觉。数学是一门思维严谨的学科,理论性很强,没有文科那样来得生动,作为数学老师,应该尽量讲得生动幽默一点,尽量把课堂气氛搞得活泼一点,适当使用多媒体,提高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从心里上接受数学,喜欢数学。其次,还要对学生要求严格。每次布置完作业后,都布置剩下的习题要求他们做练习,不定时检查。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习惯,以后不布置也会自觉做习题了。

(三)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归纳情况

题目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12.你认为书中每一章小结一栏怎样 比较有用,能帮助我总结 87 32.58%

有一点点用,但总结不够 118 44.19%

有用,但是很难总结 28 10.49%

没有感觉 34 12.73%

13.学完相关知识后,有没有自己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经常有 31 11.57%

有时有 164 61.19%

从来没有 73 27.24%

由上表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书本中的小结都是持肯定的态度的,也就是说每一章的小结或多或少都会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这个小结,怎样去对待每一章或是每一个知识点的小结归纳,从第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有32.58%的学生觉得书本中总结得还可以,有44.19%的学生觉得总结得不够,有10.49%的学生觉得很难把这些总结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有12.73%的同学就是没什么感觉,而从第二组数据里可以看到,能够真正自己把知识总结出来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只有11.57%的同学,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老师要在学完每一章或是每一个知识点之后帮学生总结归纳相关的知识,使之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习惯

题目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14.你学习数学的方法是? 每天安排复习11 4.23%

有课当天安排复习41 15.77%

有时间就安排复习,没有规律 159 61.15%

仅考试前复习49 18.85%

由上表可以看出,目前绝大多数的高二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时间安排上都不是那么的有规律,每天都安排时间复习的学生几乎是没有,好像有一种“即兴”学习的感觉,那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当前的中学生学习负担比较重,他们不但需要学习数学这一科,还要学很多的科目,那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负担, 实行真正的素质教学.其次就是要从学生方面加以突破,因为时间都是自己挤出来的,那就需要我们老师教会学生解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五)课外参考书的调查分析

题目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15.还买过其他的数学参考书吗? 有一两本,且利用过 101 37.83%

有,但是没有利用过 85 31.84%

几乎没有,仅老师和教材讲的已经足够 81 30.34%

16.参考书的来源 自己买,用以补充老师.教材的不足,常用 59 22.18%

集体买.多用之 175 65.79%

父母买,少用之 15 5.64%

能有课后答案才重要 17 6.39%

17.你对你们数学所用的“世纪金榜”的态度怎样? 认真阅读,自己争取时间完成 55 20.75%

置之不理 15 5.66%

在老师的督促下才做 61 23.02%

很想做但时间不够,题目相对难 134 50.57%

由上表可以看到,买过一两本并且利用过参考书的学生只有37.83%,而认为老师和教材讲的已经足够和几乎不利用参考书的竟然占总人数的62.18%!其中,有22.18%的学生是自己去买参考书来补充教材的不足和开阔自己的见识的;有65.79%的学生主要靠集体订阅或教师推荐的方式去购买参考书的,并且还经常根据课程的进度完成相应的习题。上述这两种情况在如何面对《世纪金榜》的态度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有20.75%的学生是自己认真阅读,争取时间独立完成的;而高达50.57%的学生都表示很想做但时间不够和题目相对很难……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参考书是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如何处理参考书的问题上应因人而异。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参考书的重要性,而应该让其从教材做起,只有吃透了教材,掌握了最基本的东西,这样才能逐渐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对那些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应重点引导其根据课程的进度及时完成一定量、一定难度的课外习题,这对锻炼思维的严密性和完善知识的系统性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将学生的情况了解清楚,再严格要求优等生,争取广泛的中等生,重点辅导后进生,因材施教,这样每一位学生的成绩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18.与旧的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贴近生活,更注重知识的应用,你有什么看法? 激发我对学习的兴趣 47 17.80%

知识跨度大,难掌握 122 46.21%

过于感性,减弱了知识的严密性 24 9.09%

对新旧教材没什么认识 71 26.89%

由上表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选择了b或d项,而选择了a和c项的学生只占了总人数的26.89%。这说明了,学生在对新旧教材选材的方向、内容的变化等方面的关注、了解的程度不是很高,以至很难“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和“对新旧教材没什么认识”;而面对课本环节之间的联系、内容跨度的变化则是深有体会的。调查结果研究表明,学生在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遇到了很大的难题,简单的说,学生是在处理如何构建数学模型的问题上感到很棘手,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高中数学新课标的要求之一。如何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问题,这将是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正视和急需解决的难题。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和学生一起探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并围绕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七)学生对学好数学的信心

题目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19.你对接下来学好数学有没有信心? 有信心,因为我的数学基础还可以 83 31.44%

有信心,因为我对数学有兴趣 90 34.09%

没有信心,我的基础不好 40 15.15%

没有信心,我感觉自己的理科思维不行 51 19.32%

由表中可以看出,目前65.53%的高二学生在对学好数学都是具有一定的信心,在这一部分学生当中,大概一半是因为自己的数学基础还可以而具有一定的信心,另一半是因为自己对数学感兴趣而有信心。有信心学习才有动力,信心是学好数学的好老师。调查结果表明高二学生对学好数学是否具有信心主要取决于其数学基础的厚薄,故这种态度很难产生恒久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对那些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这更是导致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日益递减以至开始厌恶数学的主要根源。这样势必会影响整个学习过程的运转,以至于阻碍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时候,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思想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其次还要经常和他们聊天以了解其思想的变化,并及时给以鼓励和帮助。

三.小结

调查问卷主要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

(1)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喜欢数学,觉得数学是有趣的一门学科,但是学起来觉得有一定的难度。

(2)相当多的学生不注重课本知识,课后少做习题,甚至不做习题。

(3)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基本没有做到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课,课后复习的学习三步曲。

(4)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上课听课的质量不高。

(5)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够高,效率不高。

(6)没有形成系统的学习习惯,不善于总结,归纳出一套自己的学习数学的方法。

(7)新课程标准的课本知识跳跃性大,习题难度大,内容多,学生难以消化吸收。

四、建议

针对目前高二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完善学习过程。

(1)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预习,使他们养成每节新课前都要进行预习的习惯,从而了解下节课教师上课的内容提高听课效率。

(2)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要培养学生课后先看书再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真正理解上节课老师所讲的内容,再运用掌握的知识去完成作业加以巩固,使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

(3)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做到对老师批改的作业要及时了解,对做错的题目要认真、及时订正。同时要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杜绝“治标不治本”的订正方法。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思考,决不轻易放过。

(4)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测验中临危不惧,潇洒应对。靠临时“抱佛脚”去应付测验是无法真正提高学习成绩的。

(5)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从思想上扭转部分学生的观念,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能主动养成积极的学习。

(6)教师应探索新课程教学模式,积极稳妥推进新课程改革。

第二篇: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3)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4)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二)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健康的发展。

3.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校人文化教育的需要。我们认为学校不应只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一个育人的摇篮。许多经典名著,虽然时间已久远,但是著作中闪烁着的人性的温暖,却依然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文化的校园需要有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人文化的教育环境需要培育思想修养较高、文化底蕴浓厚的学生。这正是我们为实现办学目标而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改实践。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

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木等对“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思考,浙江嘉善王春霞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作过有益尝试。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但总的来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一直没有能够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虽然明确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因为缺乏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有效措施,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评价考查的方法等,因此很难将新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而且随着教改的深入,原先课内阅读教学的很多问题也暴露出来,不少教师通常把阅读教育的目标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不是学会读书。在教学中习惯用支离破碎的繁琐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当然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亲近、热爱之情,使很多学生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

实际上,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对课外阅读都十分重视,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彪也说:“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杜甫的诗句更是妇孺皆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强调多读多写多体会,此一“多”字意蕴深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启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几乎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以上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搞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来说,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一)预期目标

1.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及策略。

2.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

3.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4.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我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研究内容

1.掌握方法,促进读书技能的提高。

2.优化语感,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3.接受熏陶,促进人文素养与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的提高。

4.重视积累,促进写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实验研究、行为观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从大语文观看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大语文的运行系统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

(一)建立流动图书馆,营造一个书香的班级。

1、选择适合的书籍

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因此在为学生们选择书籍时,遵照了以下几个原则: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故以拼音读物为主。儿童喜欢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画面,因此最好读物里配有插图。低年级学生童趣十足,故童话故事类的书籍学生特别爱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也是必不可少的。

2、建立竞争的机制

建立流动图书馆,每星期由两名学生做图书管理员,每星期一早上把图书放到教室里,每星期五把图书放回办公室,期间要求做到图书不遗失,不损坏。图书管理员的人选就由学生们在阅读时的表现来决定。

3、保证阅读的时间

因为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为目的,因此,流动图书馆随时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课间,在中午,在任何休息的时候,都可以向图书管理员提出借书的要求,管理员也必须做到有求必应。相应来说,中午,学生休息的时间较长,他们阅读的时间也相对集中在12点到12点半。在这段时间里,学生自由进行组合,成立临时的阅读小组,三三两两,教室里到处可以看到他们畅游书海的身影,随时能听到他们看到得意之处时的开怀大笑。

(二)利用多方资源,开拓阅读的新视野

得益与二期课改早识字,多识字的理念,现在的二年级的学生,比以前的二年级学生,在识字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已经能毫不费力地阅读一篇较长篇幅的文章了,对于这部分学生,老师就经常引导他们充分运用好手中的借书卡,让他们自己去学校的图书馆,挑选自己有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以此来促进其他学生更高的阅读积极性。

同时每星期四的读报时间,也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大好时机,通过报纸的阅读,不仅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更能锻炼学生阅读的能力,养成阅读的习惯。

(三)争做小书迷,享受阅读的乐趣。

结合课题的研究,开设“小书迷俱乐部”的拓展课,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完成一定的阅读数量。在拓展课上,向学生推荐了许多优秀的儿童读物,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有讲故事比赛,有猜谜语比赛,有诵古诗比赛等,这些丰富有趣的阅读活动,使学生觉得阅读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他们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快让他们去进行阅读吧。

对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的实践研究还刚起步,以上是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方面的一些实践探索,下阶段将着力于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的研究探索。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两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具体实施:(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2.3—2012.12)准备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论文献及实践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2012.1—2013.6)实验阶段。

1、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收集优秀读书心得。

3、开展“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完成教学设计集、论文集。

4、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2013.7—2013.12总结阶段。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

阅读成长记录袋、读书心得

第三篇: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体验式作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探究

课题主持人:顾西庆

课题组成员:房化兴 李奎锁 张艺 孙国印 宁慎奇 康继伟 李焕玉 史晓冬 顾西强 黄庆 顾西凯 梁艳磊 崔富勇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但作文教学多以命题作文为主,“老、旧、虚、拼”现象屡见不鲜。本文以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为切入口,联系精品课程建设案例,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1、创设有效情境;

2、紧扣年段目标;

3、对比学习范文;

4、多元评价;

5、接力日记;

6、办作文报;

7、悦读悦写等。通过这些方式和手段丰富学生表象,指导写作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促进表达能力的提高。[关键词]: 情境体验;丰富表象;教学策略 解决的问题:

主要解决:1.小学生作文中假话,套话,空话的现象严重,缺乏自己的真实体验;假话、假感想、假故事弥漫了孩子的笔端,不利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作文没有成为自我表达的需要

2.在作文指导上,存在机械地仿写范文,背诵现成文章和“老师出提纲,学生填内容”等现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智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开发和培养。

3.通过体验式作文教学,使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地表达真情实感,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4.、通过研究探索构建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模式:生活——体验——感悟——作文。

5.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讲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让单一的训练不再模式化,让写作这件令人厌恶、恐惧的难事和苦差变成一件兴趣高,乐于做的美事。6.通过参研教师的研究活动,结合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带动和影响全校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的实践的探索中,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成长。达到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功效。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的提升。目前农村学校学生作文无话可写,作文干巴、枯燥,学生怕作文,教师愁作文,如何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言之有物,快乐作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效益提高,是本课题重点关注的内容。

(二)国内研究现状 “体验习作教学”作为课题开展专门的研究活动,在南京、杭州、济源等许多地区,随着课程改革地推进,已有好几年的研究历史了,并取得了许多有借鉴价值的成果。如:海安的《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初探》,研究的重点是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的重要性和如何开展体验性作文教学;南京的《让学生在体验中提高习作能力》,研究的重点是学生在具体的体验中习作水平和能力得到提升等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体验性作文的重要性和实效性,但是,由于研究面比较广泛,不易深入。

另外,小学作文教学研究虽然不少,但是在“体验式习作教学”这一范围的作文教学研究涉猎不多,即使有,也是在作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对于相应的“有效策略”及“模式”研究是少之又少。本课题将在前人研究体验的基础上,面向小学生,对体验性习作教学”这一块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以达到“让学生在体验中真情作文”的研究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关注农村学生语文作文兴趣,帮助教师认识理念,有助于教师认识到自身作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原因,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作文教学水平。“体验式作文教学”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把所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使教学像娱乐一样吸引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作文的目的,井体验到作文的快乐。体验式作文教学符合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贯彻了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要求,它的实施有助于语文教学的与时俱进。

“体验式习作教学”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积极性的方法途径,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习作水平目的。通过主要问题的解决,为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供指导,促进教师专业提升和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形成。

二、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通过观察、阅读、讨论等形式,使其形成对自然、社会、人生、自我等的认识和感悟,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以写作为重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它要求学生要综合利用学习要素,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去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感悟。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性。相对于自然科学,语文学习具备突出的人文学科特点,它不是以认知为主,而是以体验、感悟、熏陶为主。体验式作文教学以发挥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主动性为目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真、善、美,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做人与作文是统一的,人的境界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文章品味的高下,二者可以相互促进。要让学生有感而发,写心里话、写真实的话。求真既是作文的准则,也是做人的原则。当然在作文中适当地进行夸张、虚构、联想和想象不但是允许的,而且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任何艺术的创造都必然植根于现实的土壤。(2)开放性。现在作文教学过于重视技巧的传授和应试的训练,忽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制订题目、确立体裁、字数,到评价作文几乎都是老师一个人说了算,学生只能被动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写什么、怎样写都有一定的框框束缚着,学生极少有写作的自由。体验式作文教学是一种开放的写作指导模式,其开放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写作内容开放,体验式作文教学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立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发散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自拟题目,选择写作内容。二是写作时空开放,学生在写作前有较长的准备时间,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积累素材。三是写作形式开放,不给学生过多的体裁和字数方面的限制,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直抒胸臆。四是评价标准开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而不仅仅把教师的评价原则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3)综合性。体验式作文教学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把语文学习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用系统论的观点去考察课程培养目标以及各个教学环节间的内在联系。它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阅读与写作等诸方面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一个学习过程中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这就避免了学生为写作而写作的现状,让学生在写作前,先从生活和阅读中积累大量的信息,再通过思考与交流,将这些信息进行选择、整理,最后通过一定的形式将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吸收-整合-表达的过程。

(4)创造性。创造是写作的生命,学生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还要有创造意识,不能人云亦云。体验式作文教学其本质上是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去看待事物、思考问题,用批判的眼光去学习和借鉴他人的观点和学说;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敢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敢于标新立异,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以体验式作文教学为突破口,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使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2、通过课题研究转变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推动新课标的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思路,以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指导原则

教师在体验式作文教学中所要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适宜的条件。具体说来,教师应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创设有益的学习环境。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总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周围的环境资源。为什么乡村里的孩子在作文中总是写碧绿的稻田、袅袅的炊烟和母亲那布满老茧的双手,而城里的孩子在作文里总少不了热闹的公园、可爱的宠物和父母精心地呵护,这都是他们生活的环境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迹。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周围的环境教育资源,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主动地去关注周围世界的变化,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比如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清晨和日落带给人的不同感受,这些学生早已司空见惯的景象,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敏感和热情。

(2)促进学生的有效合作。合作学习是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从设计活动方案、搜集写作材料、交流阅读信息到成文后的修改评价,都离不开合作。过去,人们往往认为写作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与其他人无关。其实这种认识是很偏颇的,首先,学生在群体活动中的感受与单纯的个体活动不同,群体活动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其次,在彼此交流过程中可以使许多原本模糊的思想变得清晰,认识更加明确,信息更加丰富;再次,在作文评价时,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克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混沌。因此,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合作,比如帮助学生划分写作小组,在教学中尽量采取小组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团队的优势,在评价时加强对团队合作情况的评价等等。

(3)提供恰如其分的帮助。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思认为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他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指导而是帮助,他们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有自己独特经验和情感的人,而不是等待接受某些知识的容器。在体验式作文教学中,教师所要做的只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写什么,与学生一起通过各种活动寻找写作所需的素材,在学生思维混乱的时候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自始至终维持某种有益于学生体验、合作和交流的心理氛围。

2、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要素设计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指导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作文教学,它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注重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一句话,它关注写作的全过程。

(1)确立主题

人们的写作都是有目的的,或是为了传播思想启示世人,或是为了表达自我愉悦身心,总之不同的写作目的将产生不同的写作成果,写作的目的性避免了学生为写作而写作的盲目性。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师生共同研讨确定写作专题。专题的确定可依照以下原则:一是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写作重点,如初中阶段要求学生“会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常见应用文,”教师就要在适当时候安排这样的专题作文。二是环境要素,要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主题,同时要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三是学生的兴趣爱好,要选择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现象,这样容易引发学生的深层次地思考。

选择好专题之后就要考虑以何种形式将问题展示给学生。教师不妨采用叙述、提供背景材料或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将本次写作的专题提出来。然后将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分组,通过小组讨论或在全班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对专题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要求和目的,制订出下一步的写作活动计划。

(2)感悟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只凭主观想象、闭门造车是造不出好文章的。因此,要把学生关注的目光引向万千世界,既能在一草一木、一物一事中感受灵魂的颤动,也能在纷繁复杂中学会平静客观理性地思考。古今中外,许多作者都善于把自己融入生活,移情入景,这才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这种观察既可以是直接走进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的直接观察,如参观展览会、访问名人学者、游览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进行各种社会调查等;也可以通过影视、录像等形象直观的媒体进行的间接观察,了解国内外大事,开拓知识视野。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不只是旁观者,更要做参与者,目的是使学生对所要描绘的对象有一个更为真实、细致、客观和深刻地了解。如在四季系列写“春天”这个主题中,教师可找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让学生到公园、田野去观察新生的嫩叶、萌发的小草和绽放的迎春,感受春天万物萌生的勃勃生机,让他们的心灵随着斑斓的风筝一起放飞。让心充实起来,这才能找到写作的源泉。

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是否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呢?不一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模仿和借鉴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尽量把写作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但是只读课本中的文章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围绕写作主题查阅相关的文章,仔细阅读,做好读书笔记,背诵一些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在与作家的心灵对话中,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对事物的理解,在与作者的共鸣与碰撞中使自己的认识得到升华;还要注意学习他们抒发情感、描绘事物的方法和视角。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确立写作的方向和重点。

(3)交流合作

在有了大量的观察和积累之后,学生对写作专题已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时候教师不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进一步充实材料、理清思路。交流的方式很多,有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头脑风暴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启发,让学生有意识的进行整体构思,列出写作提纲。

(4)构思成文

以上这些环节都是写作的准备阶段,有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俗话说“好文章要三分写七分改”,可见修改的重要性。现在很多学生都不会改作文,文章写完往老师那儿一交,修改作文理所当然地是老师的事,即使教师对文章的语言、结构提出批评和建议,学生也大多听听看看而已,很少认真地再修改自己的文章。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初中阶段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同样是写作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修改作文主要是引导学生从选材、立意、结构和语言等几方面着手,对文章进行重新审视、精心锤炼。

(5)反思评价

体验式作文教学追求的是一种主体取向的评价,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价值多元、尊重差异是主体评价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宽容,即使对那些不符合自己心意的观点和风格也要采取包容的态度,力争在每篇习作中都能发现闪光点,比如有的开头新颖,有的结尾利索;有的立意独特,有的语言生动;有的善长抒情,有的善长描写;有的想象丰富,有的论证严密„„它可以贯穿于整篇文章,也可以是一个段落。对于学生习作中的精彩之处,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加以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此外,教师在关注学生习作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整个写作过程,看他们是否掌握了观察、阅读、搜集整理信息等各种方法,是否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写作过程中,是否能够与小组内其他同学开展有效的合作与交流,是否对写作充满兴趣和信心„„

目前,作文教学中大多采用教师写评语的方式进行评价,这不但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也不利于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而套话连篇的评语大多激不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采取学生自评为主、小组内互评为辅、教师点评引路的方式。每写完一篇作文,让学生自己写评语,针对自己习作中比较满意的地方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写作过程中的感受和遇到的困难进行反思和总结。然后请组内其他同学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评价。教师可选择几篇不同风格的文章进行评析,目的是教给学生评价和修改作文的方法。

3、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方案设计

体验式作文教学设计方案按照内容可大致分为四个系列:自然、社会、生活、自我。每个系列又可包含若干个主题,如自然系列包括季节、物候、花鸟鱼虫、名山大川等。由于世界是错综复杂、彼此联系的,因此,这种分类仅仅是一种笼统的划分,学生在写作时也可能会同时涵盖多种意象,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创造。

一个好的设计方案应具备以下特点:

(1)能突出语文学科特点,有利于学生加强语文积累,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在生活和实践中正确、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2)具有突出的人文性,既要充分体现时代要求和现代意识,又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还要关注学习主体――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趋向。总之,要能够引起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有益地关注和思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在教学形式的设计上,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在学习中逐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和写作习惯。

(4)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选择和拓展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下面两个体验式作文教学的设计方案是面向初一学生的,仅供参考。

设计方案一:

秋天的故事 活动安排

秋天来了,在这多彩的收获季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怀抱,迎着秋风,沐浴着秋阳,尽情去感受秋天的韵味。

一.找秋天

同学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到山间、田野或公园里去寻觅秋天的踪迹。你要认真地观察,细心地体验,把秋天装进你的脑海里;也可以通过摄影、采集等活动把秋天带进你家里。

二.读秋天

到图书馆、阅览室或互联网上去寻找古今中外有关秋天的文章,仔细读一读,看别人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文人骚客是怎样描绘秋天的?他们对秋天又有着怎样的感受?

三.说秋天

将你们搜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然后在班上交流,进一步提高对秋天的认识和感悟。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如绘画、演讲、配乐朗诵、表演、多媒体演示等,看哪个小组收集的资料最丰富,介绍的最生动。

四.写秋天

通过以上的活动,你对秋天一定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那就拿起笔来,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文章,为大家讲述一个关于秋天的动人故事吧!

设计方案二:

童年

活动安排

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冰心《繁星》 一.忆童年

童年总是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里面蕴含着无数的记忆珍宝,等待同学们去发掘。同学们可以听爷爷奶奶讲述你童年的故事,听爸爸妈妈叙说你美好的童年生活,也可以自己去寻找那印在脑海深处的记忆。

二.读童年

童年生活,是众多的作家和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对象。同学们可以广泛搜集这方面的作品,并细细加以品味,看看作家们是如何表现他们童年生活的,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

推荐篇目:《我们家的男子汉》(王安忆)、《童年旧事》(梅洁)、《旦旦记趣》(陈忠实)、《童年故事》(李晓林)、《童年片羽》([尼日利亚] 沃尔•索英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三.谈童年

在回忆起你众多童年往事的基础上,同学们从中挑选出一两件你印象深刻或对你影响较大的事情,然后讲述给其他同学听。在讲述的过程中,要注意交待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特别是为什么这件事你印象深刻或对你的影响较大,对你有什么影响,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等等。四.写童年

通过上面的活动,我们既找出了童年时印象深刻、影响较大的事情,又向作家们学习了写作技巧,你一定跃跃欲试了吧,那就快快提起笔来,把你的童年生活写下来吧!

六、研究过程与组织实施

1、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2012、8—2012、10)课题准备阶段

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分析调研、论证,确立研究课题,成立课题小组;组织课题组人员讨论,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设计研究方案;分解和落实课题研究任务。

主要研究方法是:教师实施法和调查研究法。

(2)第二阶段:(2012、10—2012、12)研究探索阶段

(一),①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②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③结合语文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以年级为单位,制订出各年级体验作文训练内容,组织教师撰写体验作文方案、案例。

④各年级语文教师组织开展体验作文活动,撰写教学案例等。主要研究方法是:教师实施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

(3)第三阶段:(2012、12—2014、1)研究探索阶段

(二)①各年级在第一轮体验作文实验的基础上,调整修改体验作文训练内容。

②针对第一轮开展体验作文实验的反馈,修改和完善体验作文方案,课题组有选择有重点地组织开展体验作文活动。

③写好课题研究中期报告,出一个体验作文集。

主要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归纳法。(4)第四阶段:(2014、1—2014、)总结提高阶段

收集有关资料,特别是研究论文及成果资料,全面分析总结,撰写课题结题报告,迎接课题鉴定。

主要研究方法是:理论研究法和分析总结法。2.组织实施

(1)建立课题研究组织。由教研员和部分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研究中心组,领导整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学校建立实验组,由语文教研组长或学校的业务领导担任组长。

(2)加强对研究学校的指导和对实验教师的培训,确保研究的规范性和实效性。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课题研讨会,针对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集体攻关,对好的做法和经验及时总结推广。课题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2.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泉水,泉水丰盛,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也就是说作文的本质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生活的体验,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叶圣陶先生的生活作文思想:“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3、杜威活动教育理论:“应把世界当作一本大书,把现实事物当作教材„„在生活中到处都有教材,到处都有课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校外活动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获得多方面的情感体验。

4、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

主要参考书目与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

2.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3.朱作仁、祝新华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彭小虎.《互动主义原理与学生素质之养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9卷(1999年)第9期。

5.郭根福.《近二十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云南教育》.1998年第5期。

第四篇: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

幼儿师范专业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专业,目前幼儿师范专业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人才培养规格类型单一,目标定位缺乏前瞻性和适宜性;课程设臵、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明显滞后,难以引领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为此我们对幼师课程设臵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并努力寻求相应的改革措施,建立可行的专业课程标准。

而课程结构是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力发展状况,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课程结构是否合理,能否贯彻课程目标的意图,将影响课程目标的达成。因此,课程改革的关键往往是课程结构,合理的课程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处于无限发展的过程中。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以及我国基础教育系统内部以培养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的幼儿师范教育遇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幼儿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及我国幼儿师范教育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深圳市幼儿师范教育发展现状和我校幼师专业办学特点,从新时期幼儿师范教育课程结构构建的理论基础、我国幼儿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现状及问题、构建幼儿师范教育课程结构的思考这三大块进行深入的研究,试图建立一种“着眼于时代的要求,建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创新能力为中心,以职业需求为主线”的幼儿师范教育课程结构,同时也为幼儿师范课程标准的建立奠定实践基础。

二、研究背景

1.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

社会发展到21世纪,经济、科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形成,人力资源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对传统教育观念、培养人才的目标进行了反思,要求对教育内容、形式、技术、方法、评价等作全面的变革,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取代了单纯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的研究开发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脑科学研究发展迅速,科学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脑机制,逐步揭示了脑的高级功能的奥秘。随着脑机制的揭示,将会使人们对教育引起更多的反思,从而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发展。

2.深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着幼儿师范专业的课程改革

面对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对教育的挑战,深圳的职业教育提出了实施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即建设教育信息化平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特有优势,使之与课程、教材和教学进行整合;建设教育国际化平台,加强教育的国际合作,吸收国际教育先进经验发展自己;增强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以新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大和提高。确定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职业技能,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理念。幼儿师范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中的特殊专业,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深圳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为每一个适龄儿童 提供充分的、基本均衡的教育机会和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发,进一步指明了幼师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

3.深圳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课程改革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深圳较早就解决了幼儿入园难的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幼儿出生数的持续下降,为园舍、师资等教育资源的调整创设了时机。深圳市实行对幼儿园实施关差并小,公私合理并存的政策。进行设点布局的调整;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理论水平,使教育资源逐步优化。办园体制改革和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幼师专业课程改革创设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这些都为幼师专业课程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已有成果与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幼教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上面,如选择最新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筹划设计能够反映社会要求的目标体系、选择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与评价等。同时,研究方法也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本文拟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来进行梳理。

(一)从研究内容上来看

1.幼师专业课程要素及其方案的编制。

研究者站在自己的价值立场上,研究幼师专业课程要素,诸如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内容以及课程评价等,并提出了一些建构幼师专业 3 课程的指导思想。这部分的研究在现有幼师专业课程改革的文献中所占比例比较可观。

这方面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构建什么样的幼师专业课程”,以及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上构建幼师专业课程。其中的代表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学前教育研究》杂志发起的大讨论――“幼儿园究竟应该教些什么”。该讨论以课程内容为核心,带动了对于课程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思考和研究。

2.中国幼教百年来的课程遗产。

相关的研究者们一方面研究著名幼儿教育家,诸如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等人的幼师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讨论其理论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试图勾勒中国百年幼师专业课程的发展轨迹,加强课程史方面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凸现出研究者在课程研究中的历史观念,其核心问题是增强课程改革研究的历史感,在历史中寻求可供利用的精神贤源。

很多研究者将中国百年的幼师专业课程改革分为四个阶段,并整理分析了每个阶段的历史背景、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等。在此基础上,研究者结合当前的课程改革,从历史的经验出发,思考如何构建新的幼教课程。

此外,研究者还关注并介绍了国外幼师专业课程改革的动态,思考其对于我国幼师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同时预测今后中国幼师专业课程改革的走向。这方面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是为中国幼师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照点。(二)从研究方法上来看

近年来对于幼师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思辨、历史和比较研究法。当然,研究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由于以往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于构建理想的课程方案或者理论、整理先辈们的课程遗产、介绍外国经验,这就决定了研究者必然侧重理论的构建和思辨方法的运用。

四、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以往的幼师专业课程改革研究确实取得了很多有用的成果,指导了以往和当前的幼师专业课程改革。如果局限在幼教自身的圈子里,可能会很难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循着普通课程理论关于课程改革研究的框架、范围和成果,则可大致看到幼师专业课程改革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往的研究重点关注课程改革的内容,对于课程改革本身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幼师专业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实基础、如何确定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幼师专业课程概念的重建、幼师专业课程标准的构成、新课程的推进与实施策略、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以及课程改革效果评估等却思考甚少,这都映出我们对幼师专业课程改革行为本身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把握,从而会直接影响幼师专业课程改革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深度。概括起来看,以往和当前幼师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对于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缺乏全面思考,缺乏更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基本依靠儿童发展心理学。多年来幼教工作者习惯于谈论儿童发展,而所谈论的发展基本都局限于心理发展,比较偏重于儿童 发展心理学,主张按照儿童中心来设计课程。对此已有学者提出了批评。

从理论上来讲,可供作为幼师专业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理论非常之多。而弄清楚哪些理论可以作为幼师专业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在于,面对中国国情和儿童的现实发展状况,究竟选择哪些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比较恰当。

第二,在技术层面思考和研究课程改革,而没有在社会一政治、文化的层面思考和设计幼师专业课程改革。未能从复杂的社会、政治层面去深人思考幼师专业课程改革的进程。比如农村幼师专业课程改革面临着与城市迥然不同的起点,这就要求课程改革的制度设计和研究都要考虑地区发展差异、文化多样性等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

第三,缺乏明确的幼师专业课程标准。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很薄弱。虽然有研究者对于幼师专业课程标准的构成进行了探讨,但是都没有研制出像1932年幼稚园课程标准那样的标准。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只是为课程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但这些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幼师专业课程标准。由于课程标准的缺乏,给课程改革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和困难,直接影响到了课程改革的效果。

第四,缺少对课程改革过程和课程改革实施效果的研究。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就是课程实施的过程。而课程实施涉及国家、地区、幼儿园和教师四个层面的众多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也有研究者思考了当时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但由于视角仍然局限在课程改革的目 标、内容等上面.对于课程改革的过程、推行策略、改革的效果、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等问题几乎没有人涉足。

五、研究趋势与本课题的突破

1.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应得到深化,并建立指导改革的理论框架

启动一场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在评估现实改革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系统连贯的、可以指导课程改革的思想体系和框架。随着课程改革中深层次矛盾的暴露,这方面的研究必然会得到深化。为此,需要研究者立足现实,在进行需求评估的基础上,整合各种理论,提出符合实际的、可以指导课程改革的系统思想和理论,确定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课程改革的目标,并指导课程标准、课程方案、课程改革推进方案和策略等的制定。2.研究的问题和方法应得到扩展

其实,课程改革的研究不仅要研究建构和推行什么样的课程体系,还要研究课程改革推行的策略、不同层面推行课程改革的状况以及改革的效果等重大的实践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不是某一种研究方法能够胜任的。

美国学者肖特对各种课程探究方法作了系统总结,分析了17种课程探究的方法以及每种方法主要探究的问题。肖特认为,不同的课程探究方式往往具有不同的资料收集技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角度,因而往往适合于处理不同的课程问题,那种普遍使用的探究方式是不存在的。可预见的将来,对于课程改革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和对应的研究方法,都应得到扩展,以使研究走向深入。3.本课题的突破

本课题以课程改革的理论为坚实基础,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参照,以办学实践为出发点,以课程标准的建立为旨归,克服了以往研究的局限性,从更全面的角度对幼师专业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六、本研究的关键概念

1.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如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看电视、做家务、参加社会活动,等等,都可说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在我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一样,幼儿园教育也具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计划性、系统性等。本研究主要取其狭义。具体说来,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2.课程改革。人们对于课程改革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课程改革是课程革新的一种方式;课程改革就是课程观的变革;课程改革是课 程实施的一种方式。有学者在分析各家对于课程改革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界定:课程改革是不同的主体通过行使课程资源配臵的决策权力,促进课程、社会和人协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个界定将课程改革与一些邻近的概念,比如课程实施、课程发展等区别开来,充分估计了课程改革的复杂性,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观,比较有说服力。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描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设计、实施建议等部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紧密关注当前幼教行业的发展,在对深圳市宝安区幼教人员的需求和发展进行了认真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学标准、课程设臵进行了改革,将幼师的三年制课程进行整合,紧扣“六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寻找专业发展的新途径,以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提高专业课程质量。以07、08、09级幼师专业学生为主要实验对象将幼儿园作为学生完成学业任务和专业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场所,根据幼儿园和学生实习后的反馈情况,不断调整研究方案,以求更加准确客观地完成整个研究过程。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有:

1.文献研究法

以理论指导研究,并借鉴有关成功经验及时总结、形成结论。(1)围绕幼教专业课程标准、课程设臵的问题拟定研究计划

(2)收集和评价相关的文献资料,评价文献的有效性,产生的地点、时间、作者及文献的意义、精确度、可信度等。

(3)综合分析所收集的文献内容。

(4)形成结论

(5)总结

2.行动研究法

组织本专业教师有计划地在幼教专业范围内开展研究活动,通过上研讨课、示范课、评课、追踪并记录学生实习情况等教育教学活动,探求更加合理的专业课程设臵,并由此探究学生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3.数据分析法

(1)相关数据收集

(2)对数据分析整理比较

(3)形成结论

对国内以及深圳市宝安区幼教行业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数据进行了调查梳理。分析发现,国内幼教市场潜力巨大,2007年数据显示,10%的城市家庭愿意接受早教,从原来的5%翻番到10%仅用了两年时间。据估算,中国大陆的早教市场潜力每年就有100多亿元的规模,可开发的早教市场在20多亿元。而目前早教市场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从事婴幼儿教育的机构并不多。正因为刚开始时竞争者少,这一 10 新兴行业自然处于垄断地位,因此利润十分丰厚。早教市场正在成为教育产业中一块最具潜力和前景广阔的天地。

此外,深圳市宝安区幼儿人数庞大,宝安区共有在园幼儿58622人。近几年,幼儿园数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该区2005年幼儿园有168所,2006年增长至190所,2007年则达到了234所。下图反映了近几年宝安区幼儿园数量增长趋势:

图1-宝安区幼儿园数量增长趋势图

由上图可见,幼儿园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年均增长达到了18%。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幼儿园的数量增长仍然满足不了对其需求的增长。宝安区幼儿园规模和班额数仍处于超量状态。全区幼儿园核准规模1659个教学班,实有1880个教学班,幼儿园平均规模为8.03班/园,全区幼儿园平均班额为31.18人/班。

由此可以明确:幼师专业学生毕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可观,社会急需大量合格的幼儿专业教师进入师资队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专业幼儿教师需要借助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臵和培训机制,因此社会需求决定了幼师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4.调研法(1)前期问卷

a.明确问卷调查的目的,拟定项目。

b.确定调查范围,组织发放。

c.回收、分析归纳,积累第一手资料,以便进行理性分析,探讨方案。

d.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与幼教机构工作人员、幼教资深教师研究、探讨适合本校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标准、课程设臵。调查问卷可参考附件1-“幼儿教育专业职业能力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问卷,明确了幼师的专业人才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纵观深圳各区的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对幼教行业、对幼师的职业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在我校调研的幼教机构都明确表示“我们要的是能够和幼儿园岗位零距离接轨的毕业生”,即要求毕业生有实践能力、有创造能力、有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我们所做的一项对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职业能力的调查中,选择各种类型的结果比较平均,如下图所示:

图2-幼儿教师所需具备能力调查情况示意

上图说明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个人素养要求很高,需要幼儿教育专业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开拓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视野,方能培 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人才。目前,深圳幼儿教师是紧缺的,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幼儿教师更是紧缺。这为我校幼师专业的人才培养明确指明了方向。

(2)中后期专题访谈

a.确定访谈的专题,了解具体实施状况,如实施进程,存在的问题。

b.确定幼教专门人员、我校已毕业学生和在校生为访谈对象

c.对访谈过程观察记录

d.调查分析访谈结果、整合信息、总结规律、形成结论。

就课程建设和教学标准的确定等问题访谈相关专家,同时以座谈会的形式访谈实习后的学生,听取学生在实习后,对课程的需求方面的想法和建议。

八、研究程序

第一阶段:专业调研。调查幼教行业典型案例、劳动力市场人才供求分析、中职类学校幼师专业情况,完成幼师专业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职业分析。以幼师专业调查报告为基础,对幼儿教师的职业活动和工作范围进行分析,并据此编制出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分析图标,在兼顾职业岗位要求与职业标准的前提下,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

第三阶段:初次论证。迎接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审查,准备好中期研究工作报告、幼师专业调查报告、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分析图表、幼师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论 证。

第四阶段: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编制课程标准。以职业能力分析表为依据,设计幼师专业教学标准,紧扣“六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职业领域、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要求、课程结构、教学安排、教学条件等方面规定幼师专业的教育教学。

第五阶段:完善、修订前期研究成果。

第六阶段:二次论证。迎接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审查,审定课题组前期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

第七阶段:结题、评审验收。九.实验措施

1.成立实验小组、落实实验研究人员。2.制定实验方案。3.制定各阶段实施计划。4.按实施计划开展各阶段实验。

5.根据各阶段实验开展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实验方案。6.实验成果形成及完成。十.研究成果分析

1.完成幼师职业能力分析表

课题研究过程中,在充分进行专业调研、深入幼教市场的基础之上,我们通过统计学随即抽样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指导,以专业建设为旨归,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向抽样出的20所民办园与10所公办 园发放了《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分析调查表》,并同时进行了访谈,对幼儿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能力进行了面对面的了解,然后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当前深圳市对幼儿教师能力的期待,为本专业的教学标准建立及人才培养确立了目标。2.修订专业教学标准

中等幼儿师范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认知能力、教育活动能力并能适应当代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幼儿教师以及具有较扎实的人文、社会、教育与心理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较全面的学前教育工作专业知识,毕业后能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工作并具备相当素质的社区文化教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幼教职业能力分析,以“六层推进培养模式”为指导思想,对幼儿师范专业教学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同时完成了各科的课程标准。标准中对学生基本素质、要求掌握的专业技能知识、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等进行了详细叙述。3.编制实施性教学计划

在进行了大量调研、分析后,本课题组发现,切实符合幼教人才培养标准的教学计划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符合“六层人才培养模式”的幼师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臵、教材的使用,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无成熟的可借鉴的经验模式。针对这种现状,我专业积极听取各方面专家和幼教机构的建议,结合我校多年办幼教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在课程设臵方面做了大胆调整,最终取得了理想效果,这也是本课题的重大突破。

课程设臵一方面根据知识、素质、能力、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设臵不同的课程模块,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即文化类、教育类、艺体类三大模块),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设臵的目标,如把以前的数学教学法、语文教学法、英语教学法等多门课程,统一整合为“通识教育”课;另一方面,要改变课程设臵时间过长、范围过宽的弊端,根据专业发展的要求,适当设臵时间短、要求灵活的微型课程,实现课程的微型化(如美术可分为美术基础、绘画与简笔画、手工、环境设臵四个微型课程)以体现专业的特色,增强课程方案的灵活性,更好地促进专业成长。把幼儿园园长“请入”校园讲学,也是我专业的一项大胆创新举措,这也为我校毕业生能力和幼儿园岗位要求实现零对接迈进了一大步。

同时,本专业对原有的三年制课程进行整合,以科学的实用的课程体系,提高专业课程的质量,紧扣“六层推进”模式,突出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使校内课程教学与幼儿园内课程教学,从内容与形式上实际有效地整合为“2+1的六层推进”模式。

4.学生专业素质显著提高

随着三年多的课题调研和实践,我校幼师在校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在与实习基地的座谈和沟通中,各幼教机构对我专业现在的教学培养模式纷纷表示肯定,并对我专业学生的实习情况表示赞赏。

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努力,现在我专业的学生实习阶段不单单只是学习和接受,而是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幼儿园的各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并为其提出很多合理化的建议。08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突出表现让幼儿园每一位教师都赞不绝口,有些老师更是为此写下了感人的感谢信;07级学生还没有毕业就有幼教机构前来表示希望可以招收我校该专业的毕业生……这些无疑是我专业课程改革的成功见证,也更坚定了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5.教师素质提升,优化了教学过程

专业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课程设臵的改革促成了教师教学素质的提升。教师不再是站在三尺讲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教书匠,而是走进实习基地,密切关注幼教行业的发展,根据行业发展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专业领军人物。在指导学生实习和下实习基地调研的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积极总结经验教训,虚心接受听取专业人士和企业的建议,使教学过程效率更高,教学成果更加显著。十一.讨论与建议

1.加强“六层推进”模式的专业教材建设

本课题的研究编制了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师范专业课程标准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计划,但以“六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思想,与之相匹配的专业教材开发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对于教材建设,我专业计划采用选用与自编相结合的办法。结合学生的专业见习、实习以及专业教师下幼儿园实践的教学环节,充分调研并完成实践总结,并由此开发编撰更加实用、科学的校本教材。2.探索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突破幼师专业的现状,向培养高素质、高层人才的方向努力。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引导并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专业的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即使在校期间达不到专科的学历,但是给学生指引了自我发展的方向,学生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国家认可的专科学历证书,这也为学生的尽快申请教师资格证找到了出路。另外,中职幼师专业的对口单招升学,也是提高幼教人才培养层次的重要途径。

3.对专业课程设臵的建议

改变幼儿师范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课程构成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相脱节的现状,新的课程结构应与职业能力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应和职业技能教育同步进行,课程设臵应力求模块化、微型化。4.加强教育见习与实习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职业敏感性

制定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见习和实习完整的实习指导书和实习教学大纲,切实把幼儿园作为学生见习、实习的基地,也为专业教师参与幼儿园的实践教学,充分发挥见习和实习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和专业技能的熟稔。加强教育见习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加大教育实习的职业适切性。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实现毕业生与幼儿园岗位的零距离接轨,提高学生的职业敏感性。

参考文献:

1.马拉古奇著,张军红等译,《孩子的一百种语言——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报告书》,台湾光佑文化事业滚粉有限公司,1999年版 2.《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张燕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01月

3.《中国师范教育史》,崔运武编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07月

4.《构建 “四六十”培养目标体系 建设有特色的幼儿师范学校》,贾振海著,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第二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 , 1996 年

5.《中职幼师培养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卢曾娟,《职业》,2008-07 6.《幼师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策略》,王惠君、竺辉,《中等职业教育》,2008-06 7.《职前与在职幼儿教师课程观评价研究》,张元,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附件1-幼儿教育专业职业能力问卷调查

幼儿教育专业职业能力问卷调查

尊敬的各位园长: 幼儿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随着社会发展对幼儿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学习与幼教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为了及时了解幼儿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现状,有效促进我省幼儿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尽快制定出全省统一的规范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特进行此次问卷调查.本调查为无记名调查,仅限于研究所用,请您实事求是地填写,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对您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1.您所在幼儿园的性质()A.公办 B.民办 C.企事业办.您所在幼儿园的办园规模(班数________,人数________)

3.您对现在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满意度怎样()单选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您最喜欢什么样的幼儿园老师()多选、排序 A.有职业荣誉感的老师

B.动手能力强、会创设环境氛围的老师 C.能歌善舞的老师 D.教学能力强的老师

E.善于与家长沟通,会做家长工作的老师 F.其它,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您认为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是()A.保教能力

B.艺术欣赏和表现能力 C.教研能力 D.观察幼儿的能力 E.语言交往能力 F.班级管理能力 G.环境创设能力 H.家长工作能力

6.您认为该专业学生最缺乏的职业能力是()A.与家长沟通能力 B.环境创设能力 C.课程设计能力 D.班级管理能力 E.艺术综合实践能力 F.社会公德意识

多选多选 G.多媒体教学与课件制作能力 H.自我反思能力

I.其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您认为目前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加强的职业能力是()多选

A.艺术综合教育能力 B.幼儿园课程设计能力 C.幼儿歌舞创编能力 D.科学探究能力 E.幼儿园环境创设能力 F.设计各类游戏活动的能力

G.其它,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您认为下列那些课程最重要?按重要程度排序()A.基础课程(德育、语、数、英、计算机)B.综合课程(理、化、生、史、地)C.教育专业课程(三学,六法)D.艺术教育课程(音、体、美)E.社会实践课程 F.都重要 G.都不重要

9.您希望学校增设哪些保教类专项教育()多选 A.营养保健 B.安全教育 C.亲子教育

D.医疗小知识、健康讲座 E.科学生活 F.食品制作 G.双语教育 H.婴幼儿一般护理 I.家政 J.心理健康教育

K.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您希望学校开设哪些实践类专项教育()A.语言艺术 B.手工制作 C.服装设计 D.信息技术

E.钢琴调律、乐器维修 F.木偶制作 G.摄影

多选 H.雕刻

I.其它,如____________.11.您所在的幼儿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情况 A.普遍使用 B.偶尔使用 C.基本不用

12.在幼儿园如果使用课件或网络,哪些教学效果会更好()多选 A.图片 B.文字 C.动画 D.声音 E.视频

F.其它,如__________________.13.您对幼师课程设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建议和意见.(描述)24

第五篇: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类别:岳阳市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 课题批准号:YJK09BF01 学科分类:教育技术

课题主持人:徐照辉

教务主任 中学一级教师

华容县成人教育中心

主要研究人员:何忠海

罗卫华

杨志赛

蔡晓晴

何江庭

刘成军

易楚清

石爱民

丁慧君

苏建国

任月娥

陈云辉

谭小辉

《网络学习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本课题研究将网络学习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策略,主要研究了网络学习资源的分类搜集的途径与方法,网络资源的处理的技术运用,重点研究了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处理过的网络学习资源运用到课堂中的时机、方法。本课题研究历时四年,经历了研究初期的调查问卷、研究文献、参观学习的过程来确定研究思路,制定实施方案,落实研究具体对象;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广泛采用了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具体班级开展使用网络资源开展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研究,找出一般性的规律;课题小组成员应用行动研究法,对应用网络资源的课堂进行深入反思,总结成功之处,获取继续研究经验,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或需要提高的地方展开讨论,集思广益,重新设计开展教学。本课题研究基于的理论基础有:新课程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研究目前取得了如下成果:硬件上开发建立了网络学习资源库(网站),理论上形成了各门学科应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堂教学的策略群(论文集),实践上网络资源课堂教学成为常态,老师的教学技术与能力得到提升,并形成了课堂教学资源库(教学设计与案例集),同时通过发表论文,参加教学竞赛等方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一、研究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包括为教学服务的网站,为各个层次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的学习可以由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条件。因此,研究如何运用网络学习资源,已经成为时不我待的现实需求。同时,研究如何运用网络学习资源优化课堂教学也是提高学生终生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必需途径。

课程改革开展以来,国内不少教育工作者注意到了计算机技术与学科之间关联,在充分开展计算机付诸教学研究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计算机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实验课题,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在我市、县两级教研机构每年开展的“三种模式”的教学竞赛中,我校每年派出的选手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我校还成功的承办了2008年岳阳市“三种模式”教学竞赛,这些都为我们研究网络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运用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仍处于一种研究探讨的阶段,对在各个学科中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的认识还处于一种蒙昧状态的阶段。本课题旨在以这些已经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为依据,全面系统的对如何在不同的学科中有效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开展进一步的应用研究和各学科的个案实践,从而促进课堂教学优化。这项研究在我市仍属首例,研究取得的成果将直接推动我市大力普及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进一步促进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

在本课题中,我们把“网络学习资源”界定为来源于互联网的能丰富知识、提高技能、陶冶情操的资料总和;我们所指的“优化”是界定为选择资源使内容更丰富生动、过程更流畅、效果更明显;我们这里的策略指的是方式方法。本课题就是研究使用什么合适的方式方法将来源于互联网的可供学习的资料应用于课堂教学后,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流畅、效果更明显。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是使用网络学习资源来优化课堂教学之间的方法策略。我们假设,如果找到网络学习资源各学科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文本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过程中,得到适时地、有效地用具体途径和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果。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研究网络学习资源的搜集、整理、课堂运用,找到网络学习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与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教师与学生教育现代化与网络化的思想意识与技术能力。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在学校构建网络学习资源库,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资源;二是在教师方面要提高教师运用网络学习资源的意识,逐渐掌握熟练的现代网络教育教学技术,并迅速将网络资源整合成学习资源的能力;三是在学生方面要提高学生网络学习性的认识,在通过使用网络学习资源快速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更多地利用网络的正面作用与积极影响,健康上网学习。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1.网络学习资源的搜集与整理。研究不同学科网络学习资源的获取、分类与筛选,让最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的学习资源最有可能进入课堂。

2.网络学习资源应用的课堂教学的手段与途径。研究网络学习资源进入课堂的不同途径以及各自的特点,以便在教学实践中选用最恰当的方式。

3.网络学习资源对各科课堂教学优化最佳切合点。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研究适合于该学科的网络学习资源进入课堂的最合理的时机、最有效的形式、最恰当的方式。

4.网络学习资源库的建设与运用。借助于校园局域网的建设,健全学生网络学习的资源库,为学生课内课外进行网络学习提供一条便捷的途径。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调查分析,确定方向。

本课题酝酿时,我们就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对来自于网络的信息特别感兴趣。我们观摩了我校历史老师徐紫老师的公开课。徐老师上的内容是八年级下册第七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徐老师在该节课中使用了大量来自互联网的图片与视频资料,学生们亲眼目睹了“文化大革命”**的场景,感同身受,印象深刻。课后我们调查了一些学生,他们都觉得这样的课堂特别有吸引力。学生对网络资源进入课堂到底怎么认识的?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门的问卷调查,下面是我们的调查问卷表:

1、您所在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2、您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是:

○电视、广播

○报刊杂志

○教材书籍

○网络、通讯工具

3、您搜索网络资源,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完全符合 ○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

4、如果您正在学习的课程配有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和其他网络资源,您是否有兴趣学习:

○有很大兴趣

○有较大兴趣

○有点兴趣

○没有兴趣

5、与传统的学习内容相比,您认为网络学习资源:

○很有趣

○很幽默

○贴近生活

○很实用

○不好说

6、课堂上学习时,您是否期望有更鲜活的网络学习资源:

○非常希望

○希望

○有点希望

○不希望,会影响正常学习

7、你希望看到的网络学习资源形式:

○视频资料

○图片与文字

○练习题

○各种习题答案

8、您是否希望学校建立班班通教室系统:

○非常希望

○希望

○有点希望

○没有用处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们都觉得网络学习资源有很多优势,希望有更多的学习资源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希望教学中有视频、音乐、图片的直观材料,希望学校建设更好的网络学习系统。老师们对网络学习资源又是怎么认识的呢?我们也对老师们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下面是针对老师的问卷调查表:

1、所教年级与科目: ____________

2、您的年龄

41-50岁

31-40岁

30岁或30岁以下

50岁以上

3、您对多媒体及网络资源的操作技能如何

基本熟练

熟练

不太熟练

从未接触

4、您认为网络教学资源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如何

一般

很差

非常好

比较好

5、您对于在课堂教学上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的态度如何

不愿意使用

比较愿意使用

非常愿意使用

无所谓

6、您对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如何

很少使用

别人找好资源了才用

经常使用

7、您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的主要目的是

搜集素材

对付检查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其他

8、您使用的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

自行开发

校园资源库

上网搜索下载

其他

9、您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下列哪些网络教学资源

CAI课件

其他

音频教材

动画教材

视频教材

10、您操作PHOTOSHOP、FLASH、POWERPOINT等电脑软件的熟练程度如何

无法独立操作完成作品

能够熟练操作

会简单操作,动画效果不理想

11、一个教学活动采用现代传媒手段会提高教学质量,但需要教师加工制作,您会如何做

尽量让会的人做

会尽力制作后使用

放弃使用,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通过对老师的调查,我们发现老师们对使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基本持支持的态度,但老师们的计算机技术都不是十分熟练,需要培训提高,而且老师们对如何更有效的使用网络资源还没有清晰的认识,需要多做研究。至此,我们基本确定了将网络学习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研究。

在这期间,我们还通过图书、网络、媒体等查阅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料,以查询文件资料的形式,寻求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并寻求新的研究思路。(二)观摩学习,积聚能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年以来,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向外进行了广泛的学习,为课题研究的成功借鉴学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参观兄弟学校特别是网络教学开展的好的示范学校,考察学校的硬件、软件建设情况及管理情况,从而吸收借鉴有价值的经验,避免在研究中走弯路。课堂开展初期,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向外进行了广泛的学习,为课题研究的成功借鉴学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2009年7月与10月,学校在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组织课题组成员,前往上海、南京、杭州考察沿海省、市现代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情况。在上海,课题组考察了上海市第四中学与上海市育才中学。第四中学现为徐汇区 “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学校以规划和课题研究为办学特色,课题组重点考察了该校课题研究的管理与课题研究的开展情况。育才中学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网络学习和管理平台已形成规模。课题组重点考察学习了育才中学的网络学习与管理模式与经验。在南京,课题组考察了南京二十九中教育集团玉泉初中部。南京29中以科学教育、教育科研为办学特色。课堂组重点考察了该校机器人创作小组的活动情况,学校教育科研的组织与管理情况。在杭州,课题组考察了杭州市启正中学,对学校“轻负优质,学有潜力”的办学理念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要学习考察了启正中学课程管理经验。通过学习考察,课题组对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如何将网络资源应用于课堂,如何组织学生开展网络学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三)集中培训,练好内功。

课题研究之初,课题组征得学校支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旨在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与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效果十分明显。

1.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培训。

2009年9月到11月,学校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了培训,要求课题组的老师必须参加。培训安排在每周星期四晚自习,由学校计算机老师也是课题组成员的陈云辉老师主讲。培训前后进行了两个月,分五个专题进行了八次讲座。培训内容包括1.轻松上网。包括如何连接网络,如何搜索网络资源,如何进行有效的下载,如何鉴别资源的好坏,如何区别是否有病毒等。2.在线交流。包括如何注册使用qq及qq群,如何注册使用彩虹、51、飞信等网络交流工具,如何申请及使用自己的邮箱,如何发送邮件、贺卡等。3.创建演示文稿。内容包括powerpoint文档的建立,背景的选择,文本的插入,图片的插入,音频、视频文件的插入,播放的设置,文档的修改,文档的打包等。4.创建网页。内容包括frontpage文档的新建,站点与网页的新建,文字、图片、音乐与视频的插入,网页的装饰,网页的修改、保存等。5.制作flash。经过培训,不少老师们从电脑盲变成了电脑能手,也开始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不少老师把自己从网络上下载的好的资源制成演示课件进入课堂,让课堂内容更丰富,呈现更灵活,演示更精彩,学习更快乐。

2.教育科研工作培训。

2009年9月,县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全县教研骨干在怀乡中学进行了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培训,省教科院专家刘天捍来华容就教育科研课题工作的选题、研究、报告的写作进行了辅导。课题组安排核心研究人员杨志赛老师与罗卫华老师参加了学习。2009年10月,课题组就如何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召开了专题培训会。会上,罗卫华老师分析了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杨志赛老师对如何开展研究进行了具体的辅导,对课题研究工作中的一些术语进行了科学的阐释,对课题研究中的常见的研究方法做了具体的分析,对课题研究中的一些文件材料的书写要求做了细致的指导。老师们培训后对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有了清晰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有了清楚的思路。

3.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培训。

2009年十月,课题组进行了三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培训。课题主持人徐照辉分三次进行了多元智能讲座,建构主义学说讲座与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讲座。通过学习,老师们进一步理解了现代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深刻领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极端重要的地位,深刻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这些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把握了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分散集中,循序推进。

为确保课题研究取得实效,课题组建立了分散研究,集中研讨的研究机制,确定每学月的第一周星期五下午是课题组其中研讨的时间。在研讨会上,课题组负责人徐照辉主任会对一个月来的课题的研究进展进行通报,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点评,布置后一阶段的工作。课题组核心研究人员杨志赛、罗卫华等老师会就一个月来研究中的出现问题同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探讨,或是在研讨会上对研究人员提出的观点进行辩论,在思辨中课题研究工作得到一步步的深入。课题组集中探讨的话题主要有:什么样的资源可以作为学习资源;资源搜索的内容与形式能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网络学习资源进入课堂的形式;网络课堂怎样进行师生与生生互动;学习资源网站的建立与维护问题等。

研究中,课题组着重开展各门学科网络学习资源进入课堂的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课题组每周推出一节课,对这一节课主备人先提出设计思路,写出设计方案,将需要使用的网络资源先下载准备好,在课题组会议时将方案与学习资源呈现给大家讨论,主要讨论网络资源是否与本节课结合紧密,资源的处理是否恰当,应该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主备人根据讨论的结果修改设计,并在这周上完课。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听课,写出听课记录和评课建议,在下一周课题会议时再进一步研讨。

(五)交流比武,取长补短。

为激发教师创造潜力,搭建教学交流平台,课题组决定开展研讨交流课、比武竞赛课等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以便研究教师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2009年11月,课题组针对网络学习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这个主题,在初中部七年级开始上了研讨课。丁慧君老师执教了网络素材课堂教学地理研讨课《多变的天气》,孟瑞香老师将网络资源以多媒体课件进入课堂的形式执教了数学研讨课《平移与旋转》,杨志赛老师使用网络课件执教了语文研讨课《第一次真好》。课题组针对这三堂不同学习,不同学科的网络资源可进行了认真的评估。课题组一致认为,网络学习资源在激活课堂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网络学习资源进入课堂可以以多种形式,根据进入课堂的时机与目的可以制定出一些网络学习资源进入课堂的基本策略。课题组决定在经过充分的实践探讨后,在2010年5月进行网络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比武。

经过精心的准备,网络学习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比武在2010年5月举行。课题组任月娥老师,谭小辉老师、罗卫华老师、邓力老师、何忠海老师、何江庭老师、苏建国老师先后执教竞赛课。本次老师们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整合事先搜索的网络学习资源,以PowerPoint的方式制作演示课件。邓力老师执教的英语课《Do you like koalas?》与任月娥老师执教的思品课《多民族的大家庭》获得此次竞赛一等奖,并代表学校参加华容县沱江杯课堂教学竞赛并取得好成绩。课题组通过评估认为,本次教学竞赛使用的网络资源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课件制作的也更加美观,呈现的方式也得到了提高。大家认为多媒体整合网络学习资源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创造学习情境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同时受到刺激,好的网络资源也让课堂更充实,更有创造力。但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网络学习资源课堂不能照顾学生个体差异,依然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分化,在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上有局限。而网络模式的课堂则可以在课堂上充分的学习,不同程度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学习内容,是一种更理想的因材施教模式。因此,课题组又在2010年11月举行在进行网络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竞赛。在这次教学竞赛中,除了蔡晓晴老师推出的语文网络课《三峡》,钟丹老师的语文课《》等早先在市三种模式教学比武中获奖课外,刘扬老师的英语课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movies? 从教学理念、课堂设计、创新意识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受到一致好评。这堂课代表华容县参加岳阳市三种模式教学竞赛,获得网络模式课堂教学特等奖。这个课例也成为我校网络课堂教学的经典课例,在全市得到推广。

(六)行动反思,提炼成果。

行动研究法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本次课题研究我们也广泛的使用了这种方法。我们研究除了集中研讨时间外,更多的是老师们独立的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老师们根据自己学科特点,独立从网络上搜索合适的资源,独立对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更加适合于自己的课堂,独立设计课堂教学,这其中的思考锤炼过程,只有从事研究的老师本人才真正体会深刻。同时,对网络资源运用效果的反思,对课堂教学效率的评价,只有经过研究老师本人的反思才更加有积极意义。老师通过自我反思,课题组研评,钻研资料等方式,提高自己教学能力,重新设计新课,继续反馈反思,不断提高水平。

2011年以来,课题组会议研究开始向总结成果方面做出努力,研究的议题多以如何组织总结研究成果为主。研究老师通过分析研究资料,提炼理论精髓,不断撰写论文,总结成果课例,形成了课题研究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

七、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实践成果

1.教师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很大提升。

本课题从2008年开始酝酿时气,网络学习资源的概念逐渐进入到老师们的日常工作中。工作之初,相当一部分教师只会使用电脑鼠标玩玩游戏。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组织了多次计算机与网络的培训,老师们通过培训,加上平时不断地摸索,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很快。课题组任月娥老师两年前连最基本的复制、粘贴都不会,现在独立搜索网络资源,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她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多民族的大家庭》获得华容县多媒体课件制作竞赛一等奖。

2.将网络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成为一种常态。

通过一年多年以来的学习与应用,老师们充分认识到了网络学习资源的优势,纷纷自觉的将网络学习资源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课题组杨志赛老师、谭小辉老师一有时间就在电脑上搜索有用是资源,丰富孩子们的课堂学习。现在对老师们来说,不仅仅是网络上的习题为自己省去了许多麻烦,精美的图片、悦耳的音乐、精辟的阐释等既帮助自己激活了课堂,拓宽了学生视野,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见识。

(二)已形成的初步观点

1、网络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已形成的策略。1.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课题组老师们普遍认为,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网络可以为我们提供多彩的画面、多变的声音、优美的图画、精彩的视频影片等,这些都可以为学生带来新奇的刺激感受,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丰富鲜活起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同时,网络的海量信息还可以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进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可以为我们建立即时反馈机制,远程帮助机制,这些都会极大的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使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就成了老师们教学的经常策略。例如谭小辉老师教《故乡》时,从网络上下载了关于少年闰土看瓜的场景和中年闰土领着水声见老爷的情景,并且下载了音乐和对话,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

2.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创设情景。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对学习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课题组老师们认为,网络学习资源具有形式多样,内容充实而且跨越时空的特性,方便创设出“真实”的教学情景。课题组邓力老师在执教英语课《Do you like bananas?》时,利用网络上的多种图片,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材料丰富的水果市场的情景,学生进行交流,自然而流畅。为了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语文老师们经常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为学生提供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多侧面、多角度、全方面的观察,创设写作情境。语文老师杨志赛老师、谭小辉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3.利用网络资源化解学习难点。

网络学习资源能够有效的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形象,通过计算机可以模拟平时课堂中无法呈现的内容,以直观、生动的感官刺激化解抽象复杂的说明、理论和论证。各门功课都可以使用到网络资源化解难点。在语文课上,老师们为帮助学生领略苏州园林的美景,利用网络资源制成课件,将园林的全貌先呈现给学生,然后把编辑的画面配合着文字作为背景画面播出,同时播放来源于网络的古筝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学习不再感到枯燥,在对园林美景的欣赏中,轻松完成《苏州园林》的学习。在理科教学中,老师们利用来源于网络的资源,为学生演示水分子的构成,化学变化的过程,分子原子的内部构造等,生动鲜明的形象让艰深晦涩的学习内容充满生命的活力。4.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视野。

网络学习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语文英语课上,老师们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时文,丰富学生素养;语文课上还可以领略精美古典诗文,同时获去有关背景知识。历史、政治课上,网络资源让我们时刻与现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保持联系,也让我们随时能够体验古时的风云变幻、斗转星移。理科学科上,网络资源能帮助学生拓展延伸所学知识,享受用自己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网络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学习不再是按照书本安排的线性发展,而可以多方向,多维的的立体成型,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多维度的复合型人才。

2、网络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途径与方式。

通过近一年的研究,我们确立了几种主要的网络学习资源进入课堂的途径或方式:

1.网络素材课堂。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自己预先上网查阅下载有用资源,也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上网查阅与课文主题内容相关的资料,然后呈现到课堂中,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例如罗卫华老师执教九年级英语课《Unit 7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时,先给学生供了一些国内外著名的旅游网址,如http:// www.xiexiebang.com.net等,并设置了一个名为“环游世界”的任务,要求学生从网上收集各种旅游资料,介绍自己最喜爱的旅游地,然后列出班级TOP TEN 的旅游梦想并讨论自己喜欢某个风景名胜的理由问题。学生的反应是热烈的。在课堂上,学生不但以美丽的图片和文字生动地展示了各著名的旅游胜地的特点,并谈了自己的感想,而且他们制作的各种资料也都按教师的要求配有简单的英语说明。可以想见,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英语,主动性不断提高,学习效果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与单元有关的背景知识,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2.多媒体课件课堂。

老师在课前博览学习资源,进行必要的整理,开发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目前仍然是网络学习资源进入课堂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优点在于能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但是在体现学生主体性上稍显欠缺。以邓力老师在八年级下期Unit 2阅读材料教学为例,邓老师对整课设计了精美的课件,特别是为了让学生对马丁· 路德·金有更直观的了解,邓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网络上下载的马丁· 路德·金领导黑人举行大规模的民权游行示威的视频文件和马丁· 路德·金富有感召力的著名演说“I have a dream”中原声声音文件。这样,便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材料,创设了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直至课堂结束,马丁· 路德·金那慷慨激昂的声音还在学生的耳边回响,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3.网络课件课堂。

网络课件课堂直接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学形式。网络课件课堂充分运用现代教育装备与网络教育技术,学生通过登录老师预先设计的网页课件,充分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老师多向互动交流,学生自主或交互评价来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网络课件课堂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形成民主与创新意识。在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活动和情景的设计者,是网络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获取信息、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却是自始至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选择的地位,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而组织确立的。目前,课题组已经进行了网络课件课堂的竞赛,课题组老师正在逐步适应使用网络课件进行课堂教学。

八、经费的使用情况

目前,课题组总计已使用经费8万6千元,具体项目如下: 学校网络升级5万元;

办公电脑与学生电脑补充添置1万元; 电脑维护5千元;

上海、南京、杭州考察1万5千元; 培训资料与培训补助4千元; 开题资料准备与评审2千元。

各种账册由学校财务室统计记账,课题组无专项账务。课题研究经费基本做到保证使用,足额发放,课题研究没有后顾之忧。

九、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络学习资源的整合筛选研究的不够。不同学科可以从哪些不同的网站获取资源?这些资源应该如何进行分类整理?等问题在很多学科中还是一个空白。

2.网络学习资源应用于课堂的途径和方式研究的不是很深入。3.网络资源搜索平台目前尚未搭建。

4.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堂教学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十、后阶段的计划与可期待的成果

(一)今后工作的设想 1.建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制度。课题组应要求课题研究人员,并建议学校教务处确立现代教育技术课堂公开课、示范课的制度。

2.进一步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整体规划与指导。目前重点放在资源的获取,整理,应用上来,让课题研究取得实效。

3.进一步向学校争取研究金费的落实,软件、硬件建设同时到位。

(二)可以预见的成果

1.网络学习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体系。成果的呈现方式是课题结题报告和论文集。

2.网络学习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的典型事例。呈现方式包括典型课例的教案集,课件集以及课堂教学的视频库等。

3.网络学习资源搜索快车道。呈现方式为网络学习资源搜索平台 4.建立各学科网络学习网站构架模块。

华容县成人教育中心课题组 2010年11月8日

下载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数学课题研究报告(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研究报告

    2007年12月,我校承担了综合实践研究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生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的研究任务,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已完成了该课题的预定研究任务,现将研究工作向总课题组汇报......

    课题研究报告

    《初中英语写作训练策略的研究》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内在英语课程评价上,从单一的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验向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

    课题研究报告

    职业高中学生作文失败原因之探究及应对策略 ——作文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主笔:钮曙霞参与研究人员:郭其芳、熊玲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对中学生的作文教学现状感受颇深,学生写作水平......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类别:河北省电化教育馆“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课题编号:HBDJ20110638 《信息技术条件下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研究》 工作报告平乡县常河镇学区 王素华 闫震平乡......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结题报告的写作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但约定俗成的大体结构是: 1.标题。要求简明扼要反映研究主题。有三种表达式:⑴点题式,即用研究课题的......

    课题研究报告

    《通过读背培养小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研究》课题 研究报告 桦甸市第十一小学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陈春霞 【内容提要】 此项课题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在理论研究上:提高了全体教......

    课题研究报告

    榆林市各高中学校高效课堂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 课题组:榆林市一中课题组 摘要近年来,高中学校的教学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不少学校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开展的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尤其......

    课题研究报告

    提交日期:16周-17周 提交形式:电子档个人提交 提交邮箱: davidy_cn@hotmail.com 课题研究报告格式 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封皮研究题目 姓名 班级 学号 时间 一、标题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