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课堂反思(合集五篇)

时间:2021-02-22 22:4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望岳课堂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望岳课堂反思》。

第一篇:望岳课堂反思

《望岳》是现存的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望岳课堂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望岳课堂反思篇1

诗圣”杜甫,他的诗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壮志豪情。在《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诗----《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对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学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我们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设想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望岳课堂反思篇2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准备把前两首诗的教学在一节课完成。对《望岳》《春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尝试----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学习。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两首诗歌为杜甫不同时期所写,诗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而《春望》则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风格沉郁。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早年内心的远大抱负和后来的忧国伤时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望岳课堂反思篇3

杜甫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名篇。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了“裘马清狂” 的漫游生活。本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时,是现存的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富有启发和象征意义的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会读,会思考,并会想像,读出诗的韵味、诗的节奏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充分的挖掘了自身的内存,为指导学生理解诗句奠定基础。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导语,力求以精炼优美的语言引领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课堂里畅游,而且用“我仿佛看到????·····这样的句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教学基本按计划完成任务,但课下教研的时候,我认真反思自己的设计,古诗的教学,应该说并没有定式,但诵读是必要的手段,一定不能少,而且还要强化,这点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另外关于杜甫的资料和本诗的写作背景,什么时候交待恰到好处,一直还有待于商榷。

第二篇:望岳教学反思

篇一:【优质课公开课】《望岳》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望岳》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望岳》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

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

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柏拉图说过:“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教古诗时应充分利用音乐盒带,通过听、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领会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

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写诗句。

二、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并谱曲自唱,尝试古诗词的的写作,古诗的格律不作过多要求。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以吟唱、仿写为主。

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我尝试过借鉴过很多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如诵读法、品析法、故事导读法、以画配诗法等等,效果都不错。我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才济济。他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模仿,喜欢尝试。所以,我采用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望岳》。这种方法也便于贯彻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吟唱,就要求学生自主地深入地领会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选择感情相吻合的音乐曲目来配诗。在演唱时,学生可以寻求合作,可以独唱,可以合唱。仿写诗歌,既要学生自己写,更须同学互评互改,一起来锤炼字词,共同去探寻诗歌创作的奥秘。

四、关于板书的设计

《望岳》这首诗形象很鲜明,写了泰山广、高、美的特点。所以,我在板书时勾勒泰山的图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给人一种美感。同时也把泰山的特点板书出来,给学生一目了然的印象。

五、关于课后作业的设计

我想通过《望岳》一诗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读古诗的能力。所以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给熟悉的诗词谱曲既可套用现成的音乐曲目,也可自创曲目。二是把仿写的诗歌编订成册,出版一期诗歌集。古诗词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必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学目标》

1、体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教学媒体选择》

教具:录音机、计算机、投影仪、磁带等。

课件:

1、课题展示。

2、《望岳》书法作品。

3、泰山风光。

3、学生作品——仿诗。

《教学结构》

这节课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学生的诵读赏析吟唱仿写;二是老师的引导、点拨。整节课分为五大板块:

一、导课。

二、赏析《望岳》。

三、吟唱《望岳》。

四、仿写及仿诗展示

五、小结。

教师活动:

一、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二、朗读《望岳》

三、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四、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五、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六、仿写古诗词。

七、学生作品展示。

八、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九、学生背诵《望岳》

十、抄写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

十一、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十二、朗读《望岳》

十三、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十四、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十五、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十六、仿写古诗词。

十七、学生作品展示。

十八、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十九、学生背诵《望岳》

二十、抄写课后作业。

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放邓丽君演唱的《 明月几时有》,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古诗词 演唱的氛围之中。

一、导课

生:《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无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师:写山的有: 生:横看成岭侧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师:写花的呢?

生::《梅花》。

师:同学们一起背王安石的《梅花》。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举不胜举,如果说古代诗歌就是那天上的星星,那么杜甫的诗就是那最闪亮最璀灿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去聆听诗人心灵搏动的颤音,感受诗人生命之歌的变调。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学习杜甫早期所写的诗歌《望岳》。

展示课件一:踏歌而行觅古韵,余音袅袅仿古诗。请同觉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思鸿):唱着歌寻觅古诗的韵味,在余音袅袅中仿写古诗。

师:对。这堂课要求把握而两点:一是体会《望岳》诗歌意境;二是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师:《望岳》这个“岳”指的是哪座山?

生:齐答“泰山”。] 师:对,是有“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老师板书“望岳”,简单画泰山轮廓)老师画的泰山象不象?

生:齐答“象”(笑)。

师:这首诗比较好懂,同学们课前做了预习,请同学来介绍杜甫及这首诗有关的内容。生(赵路遥):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子美。

生(何灿云):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生(张 舜):杜甫被称为诗圣。

生:齐答“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历史,称为史诗 ”。

生(赵诗恒):杜甫诗的风格主要以“沉郁顿挫”为主。

师:同学们介绍得很清楚,全面。同学们对诗人写作《望岳》的背景是否有所了解? 生(张胜蓝):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生(肖奕奕):《望岳》这首诗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写的。诗人在诗篇中远望泰山,为它的大神奇秀美而心情激荡? 师:说得非常好,肖奕奕同学课前对《望岳》一诗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下面我们分组讨论、学习这首诗。第一大组讨论①、②句,第二大组讨论③、④句,第三大组讨论⑤、⑥句,第四大组讨论⑦、⑧句。

学生互相讨论三分钟,老师参与讨论并作指导。

师:请停下。请第一大组的同学来鉴赏①、②句。

生(李婷婷):这两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

师:从哪个地方看出诗人是远望而不是登上泰山?

生(刘冠):从“齐鲁青未了 ”这一句来看。因为在泰山周围,远看一大片的绿色。师:这写出泰山什么特点?

生:齐答“宽广”。

师:很好(老师板书“广”)。第一大组同学说①、②句写出了泰山的宽广,诗人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其他组同学帮忙想一想?

生(林翠娜):从这一问一答的句中,看出诗人非常喜爱这泰山。

生:齐说“一种喜悦的心情。”

学生看到林翠娜夸张的手势,都笑了。

师:是啊,在写景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正应了这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二组的同学说说 ③、④句。

生(张婧娜):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李笑也):“造化钟神秀”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师:对,这个“钟”解释得好。

生(孙睿):“阴阳割昏晓”说明泰山的南北暗、亮不同,说明泰山很高大。

师:这里哪个字用得好?

生(王丹雪)“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师:这个字找得好,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其他组同学对③、④句还有没有问题?

生(刘华):还写了泰山的秀美。

生:齐说“已经说了”。

师:噢,第二组已经说到了。很好。(师板书“美”)。第三大组说说⑤、⑥句。生(洪满川):从这两句看出诗人心胸很坦荡。

师:心胸坦荡。诗中“荡”字是什么意思?

生(洪满川):激荡。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师:对,同学们看看语文书封面,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生:齐说“有山,有云”。

师:对,山与云连成一片。第四大组说说⑦、⑧句。

生(吴芮):就是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时候。

师:登上泰山了吗?

生:齐说“没有,是说一定要登上去”。

师:诗人为什么想要登上去呢?一二三大组同学刚才说了什么?

生(吴芮):因为泰山很高、很美,诗人想一定要登上去。这两句说,登上泰山顶就会觉得其它山都小了。因为泰山是很高、很大、很广。这样写,就衬托了泰山的高大。

师:觉得其他山都小了。古代一位智者也曾登上泰山,发出同样的感慨。同学们知道是谁吗? 生(陈金龙):是孔子。他说“登上泰山而小天下。”

师:登上泰山。觉得天下都小了,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生:齐答“夸张”。

师:这是夸张。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生: 齐说“想象”。

师:对。写诗就要展开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生命。当时诗人才二十四岁,正值胸怀远大抱负的时候。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青春年少的你登上泰山会有何感想呢?

生(赵诗恒):有一种被征服的快感。

学生笑。

生(赵诗恒):是一种征服泰山的快感。

生(张逸飞):祖国的山河真是美。

生(李聪):就因为泰山很高,自己上去了,身边有众山围着,自己就象神仙一样。

师:同学们理解了诗歌内容、领悟了诗人的情感,下面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望岳》。

师:读得很有气势。我们说《望岳》是一曲民族精神和杜甫个人抱负的颂歌。杜甫在颂,我们想怎么样呢? 生:齐答“歌”。

师:那好,我们讨论一下,选自己熟悉的曲子来唱,可合作可独唱。

学生讨论、准备、练唱三分钟。

生(肖奕奕、颜碧文)齐唱《望岳》。

全班同学鼓掌、笑。

师:歌声悠扬。请问选的是什么曲?

中华》。

首曲来唱?

感情比较相近。

也很接近。

岳》(用《小城故事》曲)

曲?

它很美。

岳》(用《三国》曲)

声。为什么选这首曲?

它气势雄壮,跟《望岳》很相配。

一首。

么选曲的理由?

也很相近。

我们选曲时,要选内容相近、感情相近、节奏差不多的曲子来唱。说还有一首想唱,让我们洗耳恭听。

生(肖奕奕):《大师:为什么要选这生(颜碧文):觉得生(肖奕奕):节奏生(刘恺华):唱《望全体同学笑。师:为什么选这首生(刘恺华):觉得生(刘广锐):唱《望全班同学热烈鼓掌。师:多么浑厚的歌生(刘广锐):觉得师:还有理由吗? 生(刘广锐):还有全班同学笑。师:我问你还有什生(刘广锐):内容师:几个同学告诉刚才刘广锐天机泄露,生(刘广锐):唱《望

岳》。(用《蒙古人》曲)篇二:《望岳》课堂实录

《望岳》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作者:彭康 加入日期:07-08-07 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

踏歌而行觅古韵 余音袅袅仿古诗

——学习《望岳》

北环中学 彭 康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望岳》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

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

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柏拉图说过:“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教古诗时应充分利用音乐盒带,通过听、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领会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

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写诗句。

二、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并谱曲自唱,尝试古诗词的的写作,古诗的格律不作过多要求。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以吟唱、仿写为主。

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我尝试过借鉴过很多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如诵读法、品析法、故事导读法、以画配诗法等等,效果都不错。我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才济济。他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模仿,喜欢尝试。所以,我采用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望岳》。这种方法也便于贯彻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吟唱,就要求学生自主地深入地领会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选择感情相吻合的音乐曲目来配诗。在演唱时,学生可以寻求合作,可以独唱,可以合唱。仿写诗歌,既要学生自己写,更须同学互评互改,一起来锤炼字词,共同去探寻诗歌创作的奥秘。

四、关于板书的设计

《望岳》这首诗形象很鲜明,写了泰山广、高、美的特点。所以,我在板书时勾勒泰山的图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给人一种美感。同时也把泰山的特点板书出来,给学生一目了然的印象。

五、关于课后作业的设计

我想通过《望岳》一诗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读古诗的能力。所以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给熟悉的诗词谱曲既可套用现成的音乐曲目,也可自创曲目。二是把仿写的诗歌编订成册,出版一期诗歌集。古诗词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必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学目标》

1、体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教学媒体选择》

教具:录音机、计算机、投影仪、磁带等。

课件:

1、课题展示。

2、《望岳》书法作品。

3、泰山风光。

3、学生作品——仿诗。

《教学结构》

这节课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学生的诵读赏析吟唱仿写;二是老师的引导、点拨。整节课分为五大板块:

一、导课。

二、赏析《望岳》。

三、吟唱《望岳》。

四、仿写及仿诗展示

五、小结。

教师活动:

一、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二、朗读《望岳》

三、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仿写古诗词。

学生作品展示。

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学生背诵《望岳》

抄写课后作业。

前所学古诗词。

岳》

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合唱、齐唱《望岳》。

探究古诗词特点。

诗词。

品展示。

改仿诗作品。

诵《望岳》

二十、抄写课后作业。四、五、六、七、八、九、十、学生活动:

十一、复习以

十二、朗读《望

十三、自主、十四、独唱、十五、讨论、十六、仿写古

十七、学生作

十八、互评互

十九、学生背 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放邓丽君演唱的《 明月几时有》,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古诗词 演唱的氛围之中。

一、导课

生:《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无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师:写山的有: 生:横看成岭侧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写花的呢?

生::《梅花》。

师:同学们一起背王安石的《梅花》。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举不胜举,如果说古代诗歌就是那天上的星星,那么杜甫的诗就是那最闪亮最璀灿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去聆听诗人心灵搏动的颤音,感受诗人生命之歌的变调。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学习杜甫早期所写的诗歌《望岳》。

展示课件一:踏歌而行觅古韵,余音袅袅仿古诗。请同觉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思鸿):唱着歌寻觅古诗的韵味,在余音袅袅中仿写古诗。

师:对。这堂课要求把握而两点:一是体会《望岳》诗歌意境;二是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师:《望岳》这个“岳”指的是哪座山?

生:齐答“泰山”。] 师:对,是有“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老师板书“望岳”,简单画泰山轮廓)老师画的泰山象不象?

生:齐答“象”(笑)。

师:这首诗比较好懂,同学们课前做了预习,请同学来介绍杜甫及这首诗有关的内容。生(赵路遥):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子美。

生(何灿云):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生(张 舜):杜甫被称为诗圣。

生:齐答“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历史,称为史诗 ”。

生(赵诗恒):杜甫诗的风格主要以“沉郁顿挫”为主。

师:同学们介绍得很清楚,全面。同学们对诗人写作《望岳》的背景是否有所了解? 生(张胜蓝):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生(肖奕奕):《望岳》这首诗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写的。诗人在诗篇中远望泰山,为它的大神奇秀美而心情激荡? 师:说得非常好,肖奕奕同学课前对《望岳》一诗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下面我们分组讨论、学习这首诗。第一大组讨论①、②句,第二大组讨论③、④句,第三大组讨论⑤、⑥句,第四大组讨论⑦、⑧句。

学生互相讨论三分钟,老师参与讨论并作指导。

师:请停下。请第一大组的同学来鉴赏①、②句。

生(李婷婷):这两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

师:从哪个地方看出诗人是远望而不是登上泰山?

生(刘冠):从“齐鲁青未了 ”这一句来看。因为在泰山周围,远看一大片的绿色。师:这写出泰山什么特点?

生:齐答“宽广”。

师:很好(老师板书“广”)。第一大组同学说①、②句写出了泰山的宽广,诗人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其他组同学帮忙想一想?

生(林翠娜):从这一问一答的句中,看出诗人非常喜爱这泰山。

生:齐说“一种喜悦的心情。”

学生看到林翠娜夸张的手势,都笑了。

师:是啊,在写景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正应了这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二组的同学说说 ③、④句。

生(张婧娜):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李笑也):“造化钟神秀”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

师:对,这个“钟”解释得好。

生(孙睿):“阴阳割昏晓”说明泰山的南北暗、亮不同,说明泰山很高大。

师:这里哪个字用得好?

生(王丹雪)“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师:这个字找得好,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其他组同学对③、④句还有没有问题?

生(刘华):还写了泰山的秀美。

生:齐说“已经说了”。

师:噢,第二组已经说到了。很好。(师板书“美”)。第三大组说说⑤、⑥句。生(洪满川):从这两句看出诗人心胸很坦荡。

师:心胸坦荡。诗中“荡”字是什么意思?

生(洪满川):激荡。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师:对,同学们看看语文书封面,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生:齐说“有山,有云”。

师:对,山与云连成一片。第四大组说说⑦、⑧句。

生(吴芮):就是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时候。

师:登上泰山了吗?

生:齐说“没有,是说一定要登上去”。

师:诗人为什么想要登上去呢?一二三大组同学刚才说了什么?

生(吴芮):因为泰山很高、很美,诗人想一定要登上去。这两句说,登上泰山顶就会觉得其它山都小了。因为泰山是很高、很大、很广。这样写,就衬托了泰山的高大。

师:觉得其他山都小了。古代一位智者也曾登上泰山,发出同样的感慨。同学们知道是谁吗? 生(陈金龙):是孔子。他说“登上泰山而小天下。”

师:登上泰山。觉得天下都小了,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生:齐答“夸张”。

师:这是夸张。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

生: 齐说“想象”。

师:对。写诗就要展开想象。想象是诗歌的生命。当时诗人才二十四岁,正值胸怀远大抱负的时候。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青春年少的你登上泰山会有何感想呢?

生(赵诗恒):有一种被征服的快感。

学生笑。

生(赵诗恒):是一种征服泰山的快感。

生(张逸飞):祖国的山河真是美。

生(李聪):就因为泰山很高,自己上去了,身边有众山围着,自己就象神仙一样。

师:同学们理解了诗歌内容、领悟了诗人的情感,下面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望岳》。

师:读得很有气势。我们说《望岳》是一曲民族精神和杜甫个人抱负的颂歌。杜甫在颂,我们想怎么样呢?

生:齐答“歌”。

师:那好,我们讨论一下,选自己熟悉的曲子来唱,可合作可独唱。

学生讨论、准备、练唱三分钟。

生(肖奕奕、颜碧文)齐唱《望岳》。

全班同学鼓掌、笑。

师:歌声悠扬。请问选的是什么曲?

生(肖奕奕):《大中华》。

师:为什么要选这首曲来唱?

生(颜碧文):觉得感情比较相近。

生(肖奕奕):节奏也很接近。

生(刘恺华):唱《望岳》(用《小城故事》曲)

全体同学笑。

师:为什么选这首曲?

生(刘恺华):觉得它很美。

生(刘广锐):唱《望岳》(用《三国》曲)

全班同学热烈鼓掌。篇三:望岳教学设计

《望 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朗读诗歌,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4、学会赏析名句,领悟诗歌的哲理。

【重点、难点】

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名句,领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 诗圣 ”之称。他的诗被誉为“ 史诗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了解“五岳”: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东西南北中 泰华衡恒嵩)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学生划分诗歌停顿的节奏,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总结、评价,最后,再集体朗读诗歌。(3)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诗歌的体裁:五言古诗,教师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五言古诗特点:

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 押韵宽松

可随意转韵 句数不限 分五言 七言 乐府

四、感知探究

1、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句理解,小组内同学间互相交流,掌握诗句的含义。)完成后,教师再点名检查、集体点拨自学情况。学生集体复述句义,再读诗歌。

(翻译: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一定要登上山顶,这里放眼望去,才会感到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

2、细读诗歌,哪些诗句是写景?前六句诗句具体描写了泰山景色的什么特点?

3、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是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明确: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师点拨: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写初见泰山时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前句;后句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造化万物的大自然,使你汇聚了天地间的神奇秀丽之景。)“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 山南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北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巍峨高大。

“荡胸”两句。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表现泰山极高极幽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最高顶。(应当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举目四望,众山都会显得矮小。)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登顶远望是诗人的愿望。)

五、背景介绍

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y?n)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在这首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吗?如果没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六、品情感,赏名句

忆方法:(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五首诗的名句赏析,可以从哪几个角度赏析?)

明确:

1、分析内容

2、抒发情感

3、蕴含哲理

4、运用修辞

5、炼字角度)

学运用:

1、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温馨提示:赏析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分析内容

2、抒发情感

3、蕴含哲理

4、运用修辞

5、炼字角度)

1)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举目四望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表达了作者希望登上山顶,俯视群山的意愿。2)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3)抒写了攀登顶峰的凌云壮志。

4)说明只要攀登到绝顶,才能俯视一切,高瞻远瞩。

5)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自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钟”字采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的有情,好像造物者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突现泰山的神奇秀美。“ 割”字是说高山把天色分为截然相反的一明一暗,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

七、小结中心

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高 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也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凌云。

(引子:学习这首诗,显示出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以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八、拓展延伸

回忆学过的诗句,还有哪些名句也是登高远望并富含哲理的呢?试积累。

明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九、巩固练习

1、总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伟高大的山势的句子是 :

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3、诗人细望泰山而时间之久,表现对祖国河山的热爱的诗句是(表现诗人欣赏泰山而入神的句子):

4、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明全诗主旨并 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5、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附: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景:巍峨高大 神奇秀丽

抒情:凌云壮志 远大抱负

十、教学反思: 篇四:望岳说课稿

《望岳》教学说课稿

李菁

说教材

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天人对话拓展阅读诗词九首中的第四首。由于本学期的课程安排前三单元是现代文,后三单元是文言文,考虑到学生接受的问题,我们调整了上课的顺序,第一单元上完,我们就上了第四单元。说学生

我们八年级二班的学生正所谓是参差不齐,程度好的也有,什么也不知道的学困生也不少。但整体中间学生较多。我本节课的设计完全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备的。说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在朗读、解读、赏析的基础上领会诗歌大意和品味重点字句。引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结合诗人经历及背景资料体悟诗中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背诵诗歌。说教学重难点

1、训练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在朗读、解读、赏析的基础上领会诗歌大意和品味重点字句。引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结合诗人经历及背景资料体悟诗中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说教学准备

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制作课件

说教学设计

(总体构想)我的这堂课着重是想引导学生朗读、赏析诗句,感受泰山的神奇秀丽高俊等特点,激起学生和作者一样的志趣,培养孩子树立远大的抱负。具体设计教学环节如下:激趣导入、走近作者、朗读感悟、探究赏析、明确主旨、链接拓展、作业布置

一、导入新课(3分)

(课堂上我喜欢给学生在一开始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同时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所以这节课我采用以图片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下面老师为大家出示我国名山的图片来欣赏,询问学生看了这些名山之后有什么发现、感受。(徐霞客曾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对此诗人又产生了什么独特的感受。板书《望岳》并解题(遥望泰山之意)

二、走近作者(2分)对于我们班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有关杜甫的一般文学常识,大家都已熟知,何况课前已经复习,所以在课堂上没有必要过多的介绍,老师在大屏幕上只出示重点内容,做简单的提问,让学生温习即可。

大家现在一起来看大屏幕,看看有没有你不知道的,让学生齐读,并提问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朗读感悟(5分)(我们经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点,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把握重点字音、节奏、韵脚、情感等。具体如下:)

1、指名读(先学生后教师点评,包括正音、节奏、重音、语气语调,再指名学生读,直到大家都能流畅的读下去为止。)

2、听配乐朗读

3、出示强调内容,再读诗歌,指导读出感情(读得有气势一点、读的身临其境,读得高昂一点)

四、探究赏析(20分)(诗歌的赏析是学习诗歌的又一重点及难点,这需要老师关键到位的引导和同学们合作交流才能完成。所以针对学生的现状我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来启发和引导学生。让我们带着问题小组合作交流,结合注释、理解诗联、品析字句。边交流组长边做好记录,然后派代表发言按顺序来说。这时候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播与补充。)

1、全诗无一“望”字,但“望”字却贯穿全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研读品析诗歌具体说说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泰山的?

提示:远望近望 细望 神望

2、这首诗分别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你是从那些字眼看出来的?

提示::宽广、苍翠雄伟、磅礴 神奇、秀丽、高俊、高险、幽深

问句表达对泰山 的惊叹,答句点出其巍峨的气势;

“青未了”写泰山青峰连绵、一望无际。

“钟”字将大自然描写得如此有情;“割”字炼得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 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写泰山高险,凝望鸟儿渐入山谷,写泰山的幽深。“会当”“凌”表明自己要登上顶峰的决心

3、诗人望岳之后,想到了什么?

提示:诗人游性未尽,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豪情

最后一联是述志之笔。点明题旨,气势不凡,意境高远;是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指名孩子赏析的过程教师分析出泰山的特点)

(遥望、横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宽广、苍翠、气势磅礴)(远望、纵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神奇秀丽、高峻雄伟)

(近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高险、幽深)

(述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点明主旨,意境深远、气势不凡、富有哲理)

五、明确主旨(4分)(一贯我们的写作背景都是在学习文章的一开始,与作者一起了解。而这次我将写作背景放到最后探究主旨时再了解,目的是让学生结合背景深刻地探究主旨,我想这样效果会更好点。)

(让学生说说本诗的写作背景,然后老师补充。)

1、了解背景:杜甫《望岳》诗,共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游山东初经泰山时,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24岁的杜甫应进士试落第后,借省亲之机(其父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开始了他在赵齐一带的漫游生活。漫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杜甫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本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2、明确主旨:本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勇于进取,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以及乐观自信的精神。同时也透露了诗人不止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豪言,也体现了诗人想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杜甫之后几百年没人再敢写过有关泰山的诗,后来明朝的杨继盛写了一首《登泰山》: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

3、背诵诗歌(理解诗联、明确主旨之后,让学生合上课本深情地背诵诗歌,颂出赞美、期盼之情)

六、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借拓展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积极乐观的面对自己的人生,同时也为了让学生练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知道,开元盛世年间,杜甫虽学业受挫,但面对巍峨秀丽泰山仍能满怀豪情壮志,表达自己的远大抱负。那么正当年少的我们学完此诗又想说些什么呢?(启发、想法、收获即可)

七、作业布置(1分)

1、默写《望岳》

2、积累有关泰山的诗句、成语、俗语各不少于三句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完全是从学生角度考虑,作为常态课来设计。课堂设计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比较多,参与的成分大。但这堂课上完以后还是觉得有或多或少的遗憾,我和我们学生都是第一次到录播室去上课,感觉不适应,还有作为公开课听课老师较多,学生多少显得有点拘谨,发挥不是很正常,表现感觉不是很积极。所以以后我要让我的学生多适应各种环境,训练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第三篇:望岳教学反思

望岳教学反思13篇

望岳教学反思1

反思起来,我在诗词格律等方面还凭习惯直接 给了知识,而没有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在备课时,我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和诗词格律难度大的问题,决定在课堂上对此不作过多探讨。虽然在课堂引导学生归纳古诗词的特点,为下一步的仿写作准备、作指导。大部分学生答出了古诗词的特点,但在仿写诗歌时并不能很好的运用诗词的知识。我认为课后还需给学生讲清楚诗词的平仄押韵的要求,虽然这不在《课程标准》要求之内,但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让学生了解一些语文知识还是必要的,否则将给学生留下误区。

虽然这堂课结束了,但时常听到学生吟唱自己谱曲的古诗词,在作文中看到学生恰倒好处的仿写一两句古诗,我感到很欣慰,从这个角度来说,采取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古诗是可行的,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同时我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教师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给了教师展示教学个性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与同伴合作探究的快乐,体会到自己自主学习获得成功的幸福。一位语文教育前辈曾说过,在学生的幸福中,我们感觉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在学生的快乐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自己语文教育的成功。我以此来勉励自己 。

望岳教学反思2

通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和以《望岳》一文为例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一、科学开发课程资源

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附课内、课外古诗阅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必背古诗词八十首。我在教学《望岳》时引进音乐欣赏和诗词的仿写,开始还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怕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结果出人意料,学生不仅领悟了诗的意境,还对诗人的情感、诗歌的节奏进行了更深的探究,从而选出了合适曲目。如刘广锐同学就选了高亢、浑厚的《蒙古人》来演唱《望岳》,他那优美的歌声和激昂的意蕴让同学们陶醉了。这让我相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科学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定会使教学的天空更广阔,不拘泥于教材,不为教材所缚,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教材内几十首诗歌,学会自吟自唱,自学自写,从而去感受浩如繁星的诗词歌赋。

二、注重实践,注重体验

本堂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意图在于: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让学生体会诗情画意,吮吸文明智慧,激发自己创作诗歌的热情。诗歌教学的传统方法是朗读、背诵、分析字词,我这堂课采用以吟唱为主流,仿写创作为辅助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诗词格律要求,领略作者的创作风格。传统的学习观注重的是以知识和课本为中心的认识活动,把学习的本质视为一种认识过程。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对此作了一针见血的批评:“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句话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活动的弊端。对于学习方式来说,仅立足于“关起门来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因此,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纳入一种以认识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乃是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将其列为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还专门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我让学生演唱、仿写古诗词,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造,从而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望岳教学反思3

诗圣“杜甫,他的诗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壮志豪情。在《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杜甫的三首诗----《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对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份了解,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学生能逐步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我们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设想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

望岳教学反思4

通过《望岳》这堂古诗歌教学,我也发现以下弊端:

1、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才是完美

这堂课,我开发了网络、音响、录音磁带等多种课程资源,但我本人对课件的制作不够熟练,诗歌内容和课堂内容是美的,但课件的配制未能与课堂内容起到助燃作用,仅是一种点缀。个别学生未能准确选出合适的曲目,这就要求我自己不仅会教语文,还需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进行音乐方面的指导,因为文艺不分家。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音乐的魅力,他才会自觉地把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起来,从而领悟到纯文学和流行音乐互相融合的精妙。

2、探究问题,不回避困难

反思起来,我在诗词格律等方面还凭习惯直接给了知识,而没有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在备课时,我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和诗词格律难度大的问题,决定在课堂上对此不作过多探讨。虽然在课堂引导学生归纳古诗词的特点,为下一步的仿写作准备、作指导。大部分学生答出了古诗词的特点,但在仿写诗歌时并不能很好的运用诗词的知识。我认为课后还需给学生讲清楚诗词的平仄押韵的要求,虽然这不在《课程标准》要求之内,但根据学生需求,适当让学生了解一些语文知识还是必要的,否则将给学生留下误区。

望岳教学反思5

这首古诗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第五单元的第四课),根据单元提示和预习提示,我设计如下: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2.能饱满情感的朗读古诗。

3.运用对比,找出本诗与《春望》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学习借景抒情表现手法,了解诗人青年中年时期风格变化,体会诗人情感与情怀。

学习环节

环节一:朗读古诗

环节二:体悟情感

环节三:小结(谈收获)。

学法

朗读法,批注法,讨论法,体悟法。

教学过程反思

导入

化用孔子语“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想以此导入,让学生对《望岳》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但效果不够好,在用语上需再积极一些。

学习环节

1.朗读古诗

朗读古诗这一环节萌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关注了学生全体,但学习热情不够,教师自身的引导与点拨不到位。教师放弃了示范朗读指导。有个读,有齐读,缺范读。提出了要读出节奏、感情,但缺具体方法指导。

2.体悟情感

通过本诗与《春望》的对比,学习借景抒情手法,体悟作者诗风变化与情感变化。在这一环节设计插入诗歌写作背景介绍,起初本设计为课件,后改成纸质资料,直接让学生看。

这一环节学生思考较为充足,学生学习效果不错,但教师对诗人诗风和情感变化的强调与突出还不够,对诗人这种变化的原因引导也不够。

3.小结(谈收获)

在小结环节意在有一个总结,让学生谈收获,加深印象,加强巩固,做到课标“一课一得”。由于时间把控不好,这一环节匆促结束,没有完成收获预设。

课件运用

另外,在这两个环节之前,教师为了PPT的精简,舍去了学习目标PPT的展示,以至于学生课前不清楚学习目标,不知方向,不明目的。

板书设计

只有标题板书,忘了内容设计板书。

存在问题反思

导入用语需再改进

第一学习环节“朗读古诗”

1.教师应示范怎样读,给出具体朗读的方式方法。

2.应用PPT展示出诗歌节奏,示范给学生。

这要做到三读步骤清晰、分明:

一读读准字音

二读读出节奏

三读读出情感

3.应在“朗读古诗”开始时,就展示出另一诗歌《春望》,让学生与《望岳》同步朗读读,然后再插入背景,让学生更透读,更能读出语气、情感。

4.对学生关注与尊重不够。

如:一学生说喉咙痛不能读,教师就因马上sorry,请他坐下。可是教师“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喉咙痛学生是因为害羞,不知怎样读,教师便自作多情,鼓励学生大胆读出来,并自作聪明叫另一学生帮他范读。师真羞也。

5.这一环节的学习氛围不浓,没有能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教师因给予充分的调动。

6.课堂较为随意,时间把握严重欠缺。

7.衔接过渡粗糙,没有自然巧妙地过渡到第二学习环节。

第二学习环节“体悟情感”

通过“说说这两首诗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进一步领悟诗歌情感,学习借景抒情写作手法。

1.找异同点的方向提示过多。

教师给出八点,过多,本想让学生多有选择,实则干扰了学生选择,应进行合理压缩。

2.找异同点这一环节,教师没有给出具体范例,如果有展示学习范例更好。

3.应撇开一切“旁逸斜出”,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4.对诗人生平背景的穿插,不巧妙。

5.对《春望》的朗读没有考虑周全。

6.过于担心学生思考时间不够。

7.课前对学情关注与了解没到位。

8.学生找异同点时,没有巧妙引导做批注。

9.忘记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纵向拓展,而且也没有能巧妙的.拓展。

10.没有自然巧妙的展示出内容的板书。

四改进措施

1.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提高教学水平,磨练教学技巧。多看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加强教学实践,多反思,多总结。

2.课前深入研读文本,充分掌握学情。课中把握课堂,尊重学生,关注学情,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

3.敢于解剖,虚心接受意见。不给落后找借口,只找原因和方法。

4.踏实学习,努力做到教学环节的科学、简洁、灵活、巧妙。

5.熟悉各种文体教学架构,精细朗读环节。

6.尽量善于学习,自觉成长。

7.在本次教学设计上,认为可改进为:

第一学习环节,教师给方法,给示范,插入背景,充分朗读两首古诗。第二学习环节抓住两点“表现手法与主旨”展开,自然引入杜甫诗风变化与情感变化及其原因,达到学习借景抒情手法运用与体会诗人个人壮志与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当然,这个设计是否合理,还待定。

总之,这堂课不成功。虽然比较注重引导与追问,比较关注学生全体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两个学习目标也基本完成,给予了学生较为充足的思考,特别是其中两个孩子有精彩回答,教师语言表达较为干净。但整个课堂学习氛围还不浓,学习热情还不高,学习效果还不好,时间把控更差。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包容、建议与坦诚,以后我定虚心改进,加强学习,努力实践,争取上一堂较为满意的课。

望岳教学反思6

通过《望岳》这堂古诗歌教学,发现以下弊端:

1、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才是完美这堂课,我开发了网络、音响、录音磁带等多种课程资源,但我本人对课件的制作不够熟练,诗歌内容和课堂内容是美的,但课件的配制未能与课堂内容起到助燃作用,仅是一种点缀。个别学生未能准确选出合适的曲目,这就要求我自己不仅会教语文,还需提高艺术修养,对学生进行音乐方面的指导,因为文艺不分家。只有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音乐的魅力,他才会自觉地把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起来,从而领悟到纯文学和流行音乐互相融合的精妙。

2、探究问题,不回避困难

望岳教学反思7

《望岳》,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首先布置了前置性作业,让学生搜集泰山和作者的资料,并利用工具书自学感悟诗意。充分的以学生为本,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然后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如何培养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克服困难。其次,我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并帮助老师完成板书。这样不仅充分的相信学生,而且给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真正体现了生本课堂。

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三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三是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通过这次的课堂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教学是技术,在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望岳教学反思8

一、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可以让课堂鲜活起来,有利于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古诗学习往往比较抽象、含蓄,学生的学习若脱离了想象、画面,就比较枯燥,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鲜活的画面、直观的感受,反复的听读、吟诵,会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体会,还会增进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使用多媒体上课,让学生在图片中找诗句,在短片中感受泰山的雄伟高大、神奇秀丽,不仅更直观,而且更易于学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和远大的抱负,同时也激起了同学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策略。

以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既引导了学生学习的方向,又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美中不足的是,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还存在如下需要改进之处:

1、明显存在单一性。学生学习方法单一,自主合作探究千篇一律,不能体现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还有,设计问题的程序化,为保证教学任务按时按量完成,所有问题都是老师预设,学生讨论回答。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各抒己见。

2、课堂结构上的缺陷。一节课前松后紧,教学过程时间多,检测时间所剩无几,显得虎头蛇尾。

望岳教学反思9

杜甫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名篇。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了”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本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时,是现存的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富有启发和象征意义的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教学设计以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会读,会思考,并会想像,读出诗的韵味、诗的节奏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充分的挖掘了自身的内存,为指导学生理解诗句奠定基础。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导语,力求以精炼优美的语言引领学生在充满诗意的课堂里畅游,而且用”我仿佛看到·····这样的句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教学基本按计划完成任务,但课下教研的时候,我认真反思自己的设计,古诗的教学,应该说并没有定式,但诵读是必要的手段,一定不能少,而且还要强化,这点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另外关于杜甫的资料和本诗的写作背景,什么时候交待恰到好处,一直还有待于商榷。

望岳教学反思10

古诗词很好的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有双重叠韵,有平仄相对,通过演唱,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汉语的那种节奏感、韵律感,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诗歌诗歌,诗与歌是密不可分的。诗歌从产生到现在,一直与音乐有不解之缘。

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肢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教学这首古诗,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抓字眼,挖掘诗内涵。

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每句都有重点字,如开头以设问开篇,用“如何”发问,提挈全篇,在此我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意的欲望。第二联中“钟”“割”炼得好,引导学生品析二字的妙处,感受诗人对深入眼前景色的由衷赞美,乃至惊叹之情。第三联中“荡”“决”体现了作者由望岳触发他登岳的愿望。抓住字眼,深入诗中景,悟诗中情,水到渠成。

二、抓朗读,思景物。

朗读虽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把它应用于诗歌教学之中,就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让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感悟诗歌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教学本首诗歌时,我采用多种形式读,抓住重音、节奏、感情几方面进行训练,让学生读出赞美、激昂、豪迈之情,从而引领学生走进诗所描绘的神奇世界。

三、引导想像,体会诗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逐句逐句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感悟、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本课教学我以读明景,以讲煽情,以写悟理。

教学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诗歌内涵的理解,古诗的诵读指导可能不到位;在课堂中也应进行拓展阅读,为学生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我将会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改进。

望岳教学反思11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准备把前两首诗的教学在一节课完成。对《望岳》《春望》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次尝试----在注重朗读教学的的同时,抓住“望”字,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学习。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这两首诗歌为杜甫不同时期所写,诗的风格也迥然不同,《望岳》境界壮阔、气势磅礴、抱负远大;而《春望》则景象凄清、感情凝重、风格沉郁。诗歌风格不同的背后主要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学生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作探究去探讨这种现象,从而获得诗歌鉴赏的一种重要方法---“知人论诗、知时论时”。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鲜,课堂气氛较好。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学有所得。一堂课中,学生在两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早年内心的远大抱负和后来的忧国伤时之情,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望岳教学反思12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总之,通过这堂公开课的教学,我获益匪浅。深切感受到了集体备课对优化课堂教学的好处,同时也得到了专家同仁们的悉心指点。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当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加强合作交流,使语文教学园地更加丰富多彩。

范例四通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和以《望岳》一文为例的教学,我有以下感受:一、科学开发课程资源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附课内、课外古诗阅读。根据《 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必背古诗词八十 首。我在教学《望岳》时引进音乐欣赏和诗词的仿写,开始还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怕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结果出人意料,学生不仅领悟了诗的意境,还对诗人的情感、诗歌的节奏进行了更深的探究,从而选出了合适曲目。如刘广锐同学就选了高亢、浑厚的《蒙古人》来演唱《望岳》,他那优美的歌声和激昂的意蕴让同学们陶醉了。这让我相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科学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定会使教学的天空更广阔,不拘泥于教材,不为教材所缚,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真正使学生通过学教材内几十首诗歌,学会自吟自唱,自学自写,从而去感受浩如繁星的诗词歌赋。二、注重实践,注重体验本堂课教学目标设计的意图在于: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让学生体会诗情画意,吮吸文明智慧,激发自己创作诗歌的热情。诗歌教学的传统方法是朗读、背诵、分析字词,我这堂课采用以吟唱为主流,仿写创作为辅助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诗词格律要求,领略作者的创作风格。传统的学习观注重的是以知识和课本为中心的认识活动,把学习的本质视为一种认识过程。早在半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对此作了一针见血的批评:“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句话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活动的弊端。对于学习方式来说,仅立足于“关起门来读书”是远远不够的, “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因此,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纳入一种以认识内化为基础的实践活动的轨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乃是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但将其列为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还专门设计了“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我让学生演唱、仿写古诗词,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创造,从而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望岳教学反思13

中间隔了很多天,才静下心来写下这首诗歌的教学反思。

很诚恳地说,我是不敢这样回忆这一堂课的,这大概是自己讲过所有课中最失败的一节课,同样也是收获和思考最多的一节课。在选公开课的篇目之前,我给自己上了一堂克服心理恐惧症的课。我向来是不敢讲古诗词的,因为我总觉得自己诗词功底不深厚,不像现代文那般容易把握,也不像文言文那般容易形成套路。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都说知人论世,对于诗人,也是一样。虽然大学里对古代文学家有所学习,但终究觉得自己只是浮在了水面上,水底的世界,我并不知晓。最终选择了这首看起来很简单也很好把握的一首诗歌。用一句话来说,这堂课过程很痛苦,结局很凄惨。

这堂课,是失败的,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标准。

课件做如下设计:1.作者简介(PPT)2.杜甫的创作历程分为四个时期(教师口述)3.杜甫四个时期的作品展示(PPT)4.《望岳》的写作背景5(教师口述)6.望岳诗 7.品读诗歌(A 局部赏析,你最喜欢哪一句。B 杜甫望泰山,角度有无发生变化PPT)8.品味诗语 (A诗中泰山景象的特点是什么?B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ppt)9.品悟诗理(A从诗里可以看到一个怎样形象地杜甫?B 请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或启发ppt)10.诗海拾贝(哪一些名句抒发的情怀和本诗类似ppt )11.(望岳中,杜甫赋予了泰山精神的光芒,泰山也给予了杜甫人生的激励。所以,品诗不仅要品景,品情,还要品人。永远的诗歌,永远也读不尽……学习诗歌,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悟)12.练习部分 (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填写句子、你能把这首诗背诵下来么)

隔了这么多天,再回过头来看当初设计的课件,才发现,自己所要向学生们呈现的内容太多太多了,我试图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既做到情感的体验,又做到知识点的把握,最后发现,课堂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或许跟孩子们的默契还不够,这仅仅是与他们学习的第四堂课,可是,这完全不该是这堂课失败的原因。回归到底,这堂课最初的设计,就是失败的。课堂上主要解决了品读诗歌环节,品味诗语与品悟诗理穿插在品读诗歌中。课后,有语文老师指出,课堂环节意识不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没有体现,课堂容量太大。陈校长听了后20分钟,他在评课中指出,这堂课没有回归到考试的知识点当中来。其实,我对这些话,是想辩解的,因为整堂课的学生参与以及引导分析都是在前半段,后半段的教学依旧以启发引导为主,只不过的确缺少了总结性的知识。在我的潜意识当中,语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既要求把语文课上得漂亮,也得把语文课上得实用,这样的课堂,我努力去做,却始终做不到。

自我反思问题所在:

1、教学设计部分 ,想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品读或者解读,来把握诗人的情感,但是,这一点在课堂实施中,出现了阻力。学生并没有养成品读诗歌或者说鉴赏诗歌的技巧。于是这一堂课,我几乎是在教孩子们如何去鉴赏诗歌或者说,如何去解读诗歌,造成了这堂课大部分时间是我在领着孩子一起品读诗歌。虽然针对品读诗歌部分进行了小组讨论,但是小组交流汇报成果的时候出现了问题。起初我的预设是由第一句赏析开始,为此还特意在小组讨论交流的时候在小组中间询问了一番。结果,叫起来那个小孩子之后,她竟然推翻了自己之前的小组交流,直接点到了尾联。我一时间还没想好如何说,只能对她的解析进行了评价,并说“既然是表达了作者的愿望,那么我们就看看,作者为何会表达这种想要登顶的愿望呢?请同学们从首联开始寻找答案。”(其实我承认,这是多么牵强的一段话)然后针对“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眦”进行了重点引导研读。这期间,孩子们主动站起来的较少,而我那个时候记住的姓名没有超过五个,对孩子的语文学习情况没有多少了解,孩子们也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总而言之,这堂课的互动较少,默契明显不足。

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存在着内容的交叉。这一直都是我设计课堂的一个漏洞。看上去环节没有问题,但是在具体的问题设置上,没有体现问题的层次性。感觉特别对不住周老师,讲课之前他特意提醒问题设置要有层级性,而我不仅没有层级性,更没有体现内容的层次性。这一点,我今后会格外注意。在问题的设置上,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的,比如,问题二选一,是不是会导致孩子没有思考的方向感,比如,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孩子从不同的方面解读,会得到不同的结果,那么如何处理这些不同之间的关系呢。所以,这些,都是我很困惑的,也是我不敢挑战不敢尝试的。

将问题精简化,抛出大问题,让孩子在小组合作中得出结论,教师加以引导,而这个引导需要一个度,如何把握这个度,这又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从这堂失败的课中,思考了很多很多教学实际中的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可以解决,而有些问题,却有着无法解决的无奈。

备课不够充分。都说年轻教师应该备详案,详细到将每一句话要写下来。我可能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环节的过度也是在课堂中临时发挥的,虽说不那么生硬,但总是缺少特色。今后在学习别人课堂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着这个方面。对于教材的把握,事先是没有查阅很多资料的,看过几个教学视频,吸取了自己喜欢的风格与部分。恰恰是这一点,让我的这个课堂,失去了自己的味道,失去了本真。我一直觉得一堂课是否能感染学生,是否能打动听课评委,最重要的一点是执教教师是否将感情融入这个课堂。坦白说,这一堂课,我自始至终没有将感情融入进来。学习是讲求氛围的,也是讲求感情的。只有自己将感情与学生学习融为一体,学生学习的欲望才能被激发出来。而这一点,这一堂课,我很欠缺。

2、课堂内容的取舍不当。最初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诗歌题目既然是望岳,那么这首诗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望的呢?然后再顺势分析远望、近望、细望、愿望,将句子赏读融入其中。但是,后来这种思路被自己推翻了。其实现在想一想,周老师的那句话挺对的,平常菜也可以成为真实的好菜。越是简答大方的设计,越容易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孩子们入手容易参与度也会高许多。之前没有班级试讲,直接讲课,今后要适当地改一改,争取找一个班级来试讲,做到心中有数。

总想着将该讲的内容讲完,将内容面面俱到,没有做到取舍,导致了课堂内容量太大,缺少学生的自主探究。虽然有形式上的自主探究,但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并没有做到。或许这一堂课的题目因该改为“如何鉴赏诗歌”或许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两个方面是这堂课失败的主要原因。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修炼不够。我需要一个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如实地告诉我,这样的诗歌课,什么样的模式,才是最恰到,最合适的。我看过了很多视频,看了很多的教学设计,看了很多的教学实录,我意识到一个问题,老师的思路或者老师的启发很重要,学生的基础学生的素养更重要。当一个初二的孩子,连拟人和比喻这样的修辞都说不出来分不清楚,我真心为此而感到惭愧。

思绪有些乱,以此来记录自己饱受摧残的内心。语文到底是什么。真正的语文课堂到底应该不应该有文学意义上的指导。什么是一堂高效优质的课。这些,都是我一直想弄明白的,却怎么也不明白,人们口中的高效、简约、阳光的课堂到底是什么。

第四篇:望岳教学反思

《望岳》教学反思

我上了《望岳》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首先,自己准准备得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在教学中发挥的就十分自如,得心应手。《望岳》中的“望”字是学习本诗的关键,首联写远望泰山,第二联写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联写细望泰山的万千变化,第四联写作者由望泰山联想的自己远大抱负。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现了青年杜甫宽广的胸怀。

其次,令自己较为满意的地方就是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很多种读,如教师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指名朗读寻找差距。通过各种读,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第三,诗句的理解分析,诗是高度精炼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的体现。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点。第四,本节课对学生积极性调动得较好,课堂气氛较为轻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离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学习《望岳》这首诗歌时,如何启发学生从诗 歌的字里行间自主体会到诗人笔下泰山的神奇秀美而又高大,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告诉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巧妙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课文;这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

3、在本课教学中,还应给学生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动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体验,为学生优化学习,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空间。

第五篇:望岳杜甫

杜甫《望岳》

李林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介绍的是唐代杜甫的诗歌。我们首先来看看近代名人对诗圣杜甫的评价: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一、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仕途坎坷,身经离乱。他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变,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被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学习《望岳》

1、配乐朗诵: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写作背景:

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3、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由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句组成。分别从远望、近望、细望、极望四个角度描写了泰山的整体形象、高大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赏图片)

4、解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了作者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伟大抱负。与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近代才有诗人黄莽(山水悟道)在《清晨登悬剑山》中写出“登高方始远,天地纳于心。”之佳句。

三、知识延伸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东岳泰山”的。还有两首写分别写“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望岳》(西岳华山)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望岳》(南岳衡山)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歘(xū)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四、英译

A VIEW OF TAISHAN

What shall I say of the Great Peak? The ancient dukedoms are everywhere green, Inspired and stirred by the breath of creation, With the Twin Forces balancing day and night.I bare my breast toward opening clouds, I strain my sight after birds flying home.When shall I reach the top and hold All mountains in a single glance? 3

下载望岳课堂反思(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望岳课堂反思(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杜甫望岳

    杜甫《望岳》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题解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

    杜甫望岳

    1、下面的对联写谁?“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诗圣__-——杜甫 2、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望岳说课稿

    《望岳》说课稿 万昌中心小学 陈洋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 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

    《望岳》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望岳》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

    望岳教案

    《望岳》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 初步感受泰山的巍峨雄壮。 2. 了解泰山成为“五岳之首”的原因。 3. 熟悉本次活动的古诗原文。了解汉字“鸟”的字源故事。 活动准备 1. 教学......

    《望岳》读后感

    《望岳》读后感 《望岳》读后感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是多么的高峻,是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了杜甫的心胸气魄。“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望岳 教学设计

    《望 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重......

    《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教案 题望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