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杨礼赞的阅读题答案
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技能,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白杨礼赞的阅读题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白杨礼赞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人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那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1、文段后四句是写白杨树的______,它们的结构关系是________。(2分)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 _。(2分)
3、如果把“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改为“这是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3分)
4、这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1分)
参考答案:
1、外形、并列 2、第一句
3、不好。因为原句中的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虽……却……”在句子中起强调作用,强调白杨树的倔强挺立,这样着重表现白杨树的精神,如果改了就去掉了关联词达不到强调的效果。
4、拟人
白杨礼赞读后感
中学的时候,课本里有一篇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因为那个年龄对文章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对记叙文的理解,尽管老师费劲心思把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讲解的惟妙惟肖,我依然不明白其中的深刻含义。如今,借着系统开展“白杨精神”大讨论的活动,我又重读了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
我生在西北,长在西北,在西北高原的土地上最常见的就是白杨树,他们挺拔坚强的屹立在这片贫瘠却沉淀了几个世纪的土地上。西北的人们喜欢白杨树那坚强和不屈服的性格。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仅仅几句话就把白杨树的外貌和精神概括的无与伦比。白杨树表现出的这种昂扬向上的生命情致,这种高迈的气概,坚韧的品质、挺拔的意志力和昂藏不弯的气节,在风雨中抖觫着坚锐的铠甲,浑身的胆气和临风的气度,无不令人荡气回肠,感到振奋。
茅盾先生对北方白杨的赞美,直抒胸臆,发自肺腑,他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白杨精神,歌颂的是一种回荡在天地间的粗犷豁达的品格,把它当成西北大地一个昂昂蓬勃的生命象征。从茅盾先生汩汩流淌的文字里,我才读懂了人活着的意义,人活着需要有一个精神的支撑点,这就是做人的尊严和品格。而且这种品格、尊严,是以高尚、正义为魂魄,以伟岸、峻拔为外形,以高耸入云、潇洒豁达的气概为风致,因而不怕风吹雨打,不惧冷嘲热讽,更不在乎人情淡薄和冷遇挫折,无论什么时候,都挺直了脊梁,义不容辞的担当着责任和使命,高擎着信念的旗帜,坦荡无畏,茁壮成长。
重新阅读《白杨礼赞》,心头依然感动不已。尽管经历中多了无以计数的艰难和辛酸,眼目中多了如许的沧桑和悲怆,有时脚下落满了残枝败叶,也有时不由自主地深陷萧瑟和窘困之中,但是,白杨树依然巍然矗立,直冲霄汉,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无论遭际和境遇如何,人只要具有白杨伟岸的姿态和品格,就能在任何地方,任何环境中扎根、发芽、成长,广取雨露阳光,站立成顶天立地的形象,标致、英姿飒爽,引导着生命奔向万里无云的碧蓝晴空。
在漫天黄沙,杳无人烟的黄土高原上,挺立着一排三五棵白杨。正是这白杨树,使荒凉的高原不再单调,试着杳无人烟的地界出现一丝生机。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白杨的枝、干都是笔直的,挺立的、向上的。就连它的叶子,也是一片片向上的,没有一片斜生,更不用说倒垂了。这看出了白杨树那种精神——积极向上、顽强、坚韧不拔。正是这种精神,使白杨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仍能坚持生长,并且生命力顽强。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在我看来,白杨的不平凡也许正来自于它的普通。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植物几乎无法生存,但是白杨存活下来了,而且活得很普通,这就不得不让人起敬。白杨是普通的树,但它坚强向上,就变得不平凡。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普通的,只要我们努力、顽强拼搏,就会变得不平凡。所以,每个人都是普通的,但是我们可以活得不平凡!
白杨礼赞中心来思想
源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歌颂他们团结战斗、不屈不挠、坚持抗战到底的崇高精神和坚强意志。
白杨礼赞的阅读题答案
第二篇:白杨礼赞阅读题(附答案)
导语:《白杨礼赞》以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白杨礼赞》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
(一)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①它没有婆婆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②也许你要说它不美。③如果美是专指“婆婆”或“旁速科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④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⑤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林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⑦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做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⑧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本文段选自一写的(白杨礼赞),该文是一篇托物言____的散文。
2.对第③句中“好女子”的“好”的解释,恰当的是哪一项?()
A.美 B.婆婆 C.旁逸斜出
3.本文段的四个反问句的顺序能否颠倒?()
A.不能,四句是递进关系 B.能,四句是并列关系
C.不能,四句是因果关系 D.不能,第一句总括后三句,后三句是因果关系
4本文段层次划分最恰当的是哪一项?()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5.对本文段赞美白杨树的思路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先扬后抑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B.先抑后扬作铺垫,然后逐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C.扬抑结合作铺垫,然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D.先场后抑作铺垫,最后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答案:
1.茅盾 志 2A3.A4B5.B
(二)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是你回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子去“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却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回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1、这段文字选自,作者是。
2、本文段从色调、地域、地势三方面描写西北高原,各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三个词语回答)
3、文段中有两个破折号,前一个表示,后一个表示。
4、文段中描写黄土高原有何用意。
5、文段 “单调”一词是否与文章的感情基调相矛盾?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6、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白杨礼赞〉〉,茅盾
2、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3、意思的跳跃;解释说明
4、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作铺垫
5、不矛盾,先抑后扬,为白杨树的出现作铺垫蓄势
6、描写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第三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课文以作者行踪为顺序、赞美白杨树不平凡为线索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3、情感目标
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学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方法手段:
教师讲授法、提问法
学生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歌曲《小白杨》视频 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
1、《白杨礼赞》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课文以作者行踪为顺序、赞美白杨树不平凡为线索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
3、情感目标
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学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方法手段:
教师讲授法、提问法
学生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歌曲《小白杨》视频 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感受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形不平凡、精神不平凡。你觉得白杨树是棵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二、探究新知
(一)读与品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但作者仅仅是要赞美白杨树吗?它在文中还有什么含义?(这一步的创意是:品读“白杨象征的意蕴之美”这 一部分。用美点品析的方式带动对全段文字的品析,理解课文的意蕴。)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这一部分。
2.思考:这一段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
3.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老师评点: 层次之美--两个层次,由实到虚,由形体到联想,由形体到象征,由物到人,由物到精神。用词之美--都是褒义词。句式之美—“当你„„难道„„难道„„难道”是排比反问句,第一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接着三句说了三种象征意义,从普通农民说到部队哨兵,从具体的人说到精神和意志。“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带动着抒情议论的步步深化,让人们感受到语言文字之中洋溢着的激情。情感之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从各个方面评议颂扬了白杨树的优秀品质,而且层层递进,将白杨树美好的形象镌刻在我们的心中。构思之美、象征之美--因物生情,托物言志。让人由树展开联想,想到北方的农民、抗日军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4.同学们激情诵读、演读这一部分课文。(过渡)
(二)探究学习第一至三部分 1.阅读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动手画出文中排比句,反问句。句法有何变化。明确: 句法变化是①只觉得②不想到③竟一点也不联想到④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句法中有异。点破象征意义。(2)这四句排比句和反问句连用,意思怎样加强? 教师明确: ①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④由白杨树枝枝 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3)第7自然段用拟人和对比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具体说说怎么抑又怎么扬?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4)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教师明确: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2.读读第五部分,思考并回答。(1)“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榆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2)“那也是直挺秀颀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的风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的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国民党反动派)的人。(3)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的主题③以高昂的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3.课文语言运用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 特点是语言凝练优美,富于变化。尤其是谴词用字更注意形象贴切。如用“无边无垠”写高原的“大”;用“坦荡如砥”写高原的“平”;用“黄绿错综”写高原的“色”;用“伟岸”“挺拔”“参天耸立”写白杨树的高大等等。
三、总结 这篇散文思想博大精深,结构严谨完美,艺术魁力非同小可。把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突出。“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这篇散文能够广为传诵,与它的“神不散”有很大关系。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的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
第四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白杨礼赞》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一篇阅读训练课文。本文写于194年3月,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北方的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尽管国民党反动派消抗日,积极反共,但广大的北方军民让作者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此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统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接抒胸臆,所以采用了含蓄的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抓住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的赞美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理解散文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
(二)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抗日军民英勇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文章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三、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白杨礼赞》是一篇具有强烈抒情色彩,融情入理、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的散文。因此,我确定文章的重点是了解课文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初步学会分析在叙述中穿插抒情和议论,品味课文语言之美定为教学的重点。将理解象征手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文是一篇散文精品,思想内容深刻丰富,遣词造句精致讲究,运用象征手法,把作者对北方人民炽热的爱倾注对白杨树形象的精细描绘和深情赞美之中。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法是:
1)运用图示、音乐或录音机等创设情景,通过指导朗读,突破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的特点。
2)在朗读中结合课文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想像和联想,激发情感、加深感悟,营造品读氛围,提高阅读效果,完成课文分析、感悟的任务。
3)指导朗读,尽量变换方式,既让学生有新鲜感,又达到感受的目的。如听课文录音,给学生的朗读配乐,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男女声分读等。
4)唤起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的作用。象征手法的突破,可以通过分析课文的象征手法的运用。然后通过简单的举例,由课文联系实际,给身边的景物,赋予象征意义,加深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为课后写作好的铺垫。
(二)学法: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因此,要抓住好诵读教学、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美的语言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利用仿句练习帮助学生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要求学生熟读,把握关键语句借助联想,研讨白杨树“北方农民”和“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之间的相似点。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理解作者赋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利用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以突破难点。
五、说学情
以前学生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也学过不少议论抒情的文章,但是对于如何把事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结合起来,并借之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理想和追求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不太熟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习本文需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观察事物,处理好物与情的关系,把握好文章的写法,并能写借物寓理的文章。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入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此歌曲咏的仅仅是一棵白杨树吗?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也曾高声赞美白杨树,他们在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散文《白杨礼赞》。
2、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录音(放出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配乐朗读,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A、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B、你明白作者赞美白杨树其实为赞美什么吗? C、白杨树和抗日革命根据地军民之间有何相似点? 3)感知白杨树外形
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段落。以此引出第5段的分析。学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这段,(配乐)边读边思考问题,熟悉白杨树的外形及特征及环境。请每个学生看着画图大声朗读。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此时安排学生听课7、8段录音,由形象到本质的过程也是作者托物言志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的过程,通过朗读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熟悉四个反问句是如何逐层加深的,揭示主题。(白杨树内涵)
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第7段分几层?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请找出重点词语)?这是怎样的写法?
2)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如何揭示的?文章是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的?四个反问句是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3)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区别?
4、难点重点的突破,激发学生想象力
配乐朗读第8段,要求学生指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选择一些跟白杨树较为接近的物(梅、竹等)鼓励学生运用象征手法,想象他们的象征意义。分析:1、4、6、8、9段不同抒情的作用,加以体会。
5、作业布置
1)寻找常见的景物,用象征手法,写一个片段,注意在记叙中穿插抒情和议论。2)选择你喜欢的句段摘抄在积累本上,试背下来。
七、说板书 白杨礼赞
环境 农民 外形 平凡而不平凡的 哨兵 内涵 精神、意志
说明:板书原则是形象、简洁、直观。力求将课文内主要内容,学习重点难点,通过简要的板书作用于学生的双眼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第五篇: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4、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难点和重点
1、作者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作者实如何用直接抒情的句子将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3、对比和烘托的巧妙运用
三、教学方式
自主研究,集体讨论
四、创新设想及其理论依据
针对《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文体的阅读方法,在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作一点实践性尝试。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指导预习)
1、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资料,写一篇100字左右的《茅盾简介》
3、阅读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了解散文的特征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播放一段汽车在生长着白杨树的高原上行驶的风光短片,让学生说说观后感。生:大西北具有雄壮、豪放、粗犷的风格。
2、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生字词:
坦荡如砥
积雪消融
不折不挠
纵横决荡
二、交流《茅盾简介》
教师提示要点:
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2、现代作家。
3、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
4、茅盾文学奖
5、请学生上黑板写出作者姓名及简介
三、研讨课文
教师:要粗略地读懂一篇文章,其实首先只要弄懂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请大家想想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一篇文章的那些方面?(学生讨论)
学生:第一个主要是从内容上讲,第二个主要谈的是写作手法等等,第三个则与主题有关。教师:很好!再想想如果从散文的特征--“形散神不散”这个角度来看呢?这三者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板书:形散神不散(学生讨论)学生:第一和第二问题主要是“形”这个方面的问题;第三则是有关“神”这个方面的。学生:根据我所查阅的资料(课本第31页《散文的一般常识》):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取材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散文的表现手法可以不拘一格。但是两者的运用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服务于“神”,即根据主题的需要去选择材料和表现手法。
教师:非常好!下面我给大家开列一个书目,请大家浏览课文,然后以这三个问题为框架,各自列写出这篇课文的学习提纲。最后请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四人所列提纲的基础上酝酿出一个新的提纲,以供大家交流和探讨。注意充分运用所列书目。书目:
《小橘灯》 《谁是最可爱的人》 《爱莲说》
《荔枝蜜》 学生读书、列写提纲,展开讨论。
教师:大家刚才阅读都很认真,讨论也很热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个小组可以将提纲拿来给大家评头论足一番?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要有点勇气、有点实力的,但也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难得的机会!(运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第三组所列提纲)提纲如下: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4、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作者真正想礼赞的是谁?
6、文中哪些语句富有深刻的含义,哪些词语御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教师:大家就这份提纲谈谈自己的看法,看看它的精譬之处何在?不足之处又是什么?请大家畅所欲言,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学生甲:这份提纲从体裁一直谈到字词,比较全面。学生乙:这份提纲给我的感觉好象有些笼统或者问题太大了一些,有些方面的问题则没有涉及到。
教师:怎么讲?
学生乙:比如说:根据书目中《荔枝蜜》一文主要是赞颂蜜蜂,作者却宕开一笔写荔枝林,我想,本文课题是《白杨礼赞》,那么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黄土高原的特征是什么? 学生丙:还有,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另外根据参考书目《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中第四、第八小节再结构上的作用,我想本文的一、四、六小节在结构上也可能与之相类似,但是又不完全相同,这里的异同点是什么?
学生丁:我觉得第七和第八小节很重要:第七小节的四个反问句之间的关系,第八小节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都应该作重点分析。
学生戊: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要补充一下,那就是本文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写出来的?........还有,好象作者写得比较隐晦,不,是含蓄。教师:你从哪儿发现的?
学生戊:就是最后一小节写那个楠木,好象作者对楠木持否定的态度。作者在前文中由白杨树联想到了北方的农民和哨兵,但是这里却没有说明楠木是指谁?
教师:不错,这个问题提的好?同时表现这个同学很会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我们不妨请这个提纲的原作者--第三组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戌:我觉得这几个同学提的意见很好。(下面一片笑声)但是我们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有两点,第一,老师在提出列写提纲的时候,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要列详细的还是简略的提纲;(下面窃窃私语,教师插一句:这个好象的确是老师欠考虑之处)第二,我们觉得,如果要想包括刚才几位同学所提的问题,那么这个提纲就得是一个比较详细的、包含几个层次的提纲。
教师:好,总之大家确实是认真地阅读了课文,并且进行认真深刻的思考,提的问题比较有价值,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大家在探讨现有问题的同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很值得赞赏!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对自己原有的提纲进行再讨论和修改,然后编写出一个比较详尽的,富有层次感的提纲,最好帮我把板书也设计出来,这样也省得我再动脑筋了。(学生大笑)注意:要综合大家刚才所提的方方面面的建议。并且能够通过讨论自行解决提纲中涉及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展示第七组经过修改后的提纲(实物投影仪)
1、本文的体裁是抒情散文。
2、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
3、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如何分段? 学生先讨论“本文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展开抒情和议论的?”,讨论意见归纳如下: 1)课文首句就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点出赞美对象。然后宕开一笔写黄土高原,先写其“雄壮”“伟大”,再写其“倦怠”“单调”,目的还是突出白杨树。接着写其外形,通过展示其外形进而揭示其内在的“神”美。并且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最后再次直接抒情,突出文章主题。这样文章的主线十分清楚,布局严谨。2)课文第1、4、6小节在结构上的作用
这几小节在结构和语言运用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实际上它们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正是它们使课文的线索清晰可辨,将课文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4、关于段落的划分:
学生甲:根据课文的线索--“不平凡”--本文可以分为五个段落: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和崇敬
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4小节)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揭示其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小节)具体描写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小节)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揭示白杨树的象征
义。
第五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教师:大家认为他的划分方法如何?
学生乙:我认为他的划分不错。不过我们认为还有另外一种段落划分方法。教师:原闻其详。学生乙:我们认为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刚才那位同学也说了开头作者赞美白杨树,其结构上的作用是统领全文,那么结尾处的再次赞美既回应了开头,同时也是对白杨树的感情升华,在结构上也起了收束全文的作用。此其一。其二,从表达方式上来看,第1、9两小节主要侧重于抒情,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而中间则主要通过描写间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分别从三方面分说其不平凡。据此我们认为本文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小节)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和崇敬
之情。统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8小节)从三个方面分说白杨树的不平凡之处。
第三部分:(第9小节)再一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收束全文。
教师:好!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条理清楚。大家鼓掌给予鼓励!下面请大家发表一下看
法。
学生纷纷表示认同:由于角度不同,导致分段结果不同。但是并不矛盾,因此,两种分段方
法可以并存。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迷信权威,不盲从,具有怀疑精神和挑战精神是学好任何知识所必须
具备的良好素质。
5、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和对比烘托以及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1)先讨论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以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楠木象征蒋介石(第五组有学生提出异议:楠木可以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或者更精确一点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在“抗日军民”前必须加上修饰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北敌后”)
教师点评:同学们在这个问题上考虑比较全面细致,但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楠木前有一个修饰语--“贵族化”,那么楠木象征“象征了一切妥协、退让,实行消极抵抗的人”是否完全正确呢?
2)讨论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第二小节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西北高原,为引出白杨树设置了背景,并且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第九小节以楠木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3)课文在第八小节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另外在第七小节,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6、讨论第二小节是如何写高原的?
学生回答:本小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买写高原:“黄绿错综”写其色彩;“无边无垠”写
其辽阔;“坦荡如砥”写其平坦。
7、讨论第五小节是如何写白杨树的外形?
课文先以“力争上游”总述其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枝、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再概括出其“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性格特点。8、讨论第七小节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作者首先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然后运用四个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逐层加深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一句启发人们的联想;第二句肯定其品质及其与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象征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而第八小节末尾一句则进一步深化了四个排比句的意思。
9、讨论语言富有深刻的含义,词语运用比较准确、生动和优美。
教师提示:试举一-二个例子来说明即可。其余可以作为课外作业来处理)
学生:第一小节用“实在”来强调作者对白杨树的高度赞美和崇敬之情。
第二小节“扑”、“涌”等词语的运用精当贴切、生动凝练。10、作业:讨论本节课的得失,课后写一篇学习体会,就课文内容、艺术手法、语言运用、课堂教学形式、目标达成的情况,或者干脆就是自己意见或建议等方面,任选1--2点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