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2023-0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1.揭题,读题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些什么疑问?

3.提问:1. 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3~5自然段)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读后在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惑?

(2)生汇报:

板书: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 ……像……(细丝)

颜色: 嫩红

(3)齐读。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自然段的大意。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学习,并用动作演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2)看课件演示:

板书:

爬 触→巴→拉、贴

(3)填空:体会动词的用法。

(4)仿说句子:“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5)这段话中主要讲了什么?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话来概括或写小标题。(“蛟龙的爪子”)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小组内自主学习。

(2)汇报:

板书: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灰色) 相当牢固

(3)体会对比描写的方法。(朗读)

(4)你发现了什么?(爬山虎的脚和墙有密切的关系。)

4、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 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 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 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 ),长大变成( ),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 ),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

4. 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 分段、归纳大意。

2. 投影:(意在加深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

爬山虎的叶

嫩叶

嫩红——嫩绿

长大的叶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描写

爬山虎的脚

初生的脚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比喻

爬墙原理

脚触墙——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墙——弯曲拉茎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描写

比喻

老脚

没触墙的萎了

对比

触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巴得相当牢固。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像……(细丝)

颜色:嫩红(灰色)

爬触→巴→拉、贴

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相当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4.体会爬山虎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出示实物引出课题

出示吸盘:这是什么?什么样的吸盘?你能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观察时要细、抓特点、注意变化)

有一种植物的茎上长出的细丝触着物体时顶端变成了小圆盘就有这种吸附的功能,谁知道是哪种植物的什么?(板书:爬山虎的脚)

二、释题读文理清段落

1.谈谈你眼中的爬山虎好吗?(展示课前查找的关于爬山虎的资料):爬山虎是一种攀援在墙上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爬墙虎、地锦、常青藤、飞天蜈蚣、假葡萄藤。原产我国,北起长白山,南至广东、广西,广泛分布。为葡萄科落叶大藤本,是一种美丽的垂直绿化植物。其形态与野葡萄相似,枝上有卷须,卷须尖端有粘性吸盘,遇到物体便吸附在上,无论是岩石、墙壁或是树木,均能吸附。叶由三片小叶构成掌状复叶,夏季枝叶茂密,用于绿化房屋墙壁、公园山石,既可美化环境,又能降温,调节空气,减少噪音。爬山虎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阴湿环境或向阳处,均能茁壮生长。繁殖采用播种、压条、扦插等多种方法,通常多采用扦插法,成活率达95%。一年生苗株高可达一米。房屋、楼墙跟或院墙跟处种植,应离墙基五十厘米挖坑,株距一般以一点五米为宜。在楼房阳台可以盆栽,苗盆紧靠墙壁,枝蔓迅速吸附墙壁。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有破瘀血、消肿毒之功效。果可酿酒。

2.自由读课文后理清哪几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除了写它的脚之外还写了什么?(爬山虎生长的地方与叶子的特点)

三、逐段剖析理解内容

(一)爬山虎的位置

出示提纲(1)作者看见的爬山虎生长在哪里?它的生长与其它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爬山虎长得怎样,从哪能看出来?画出相关词。

(3)为什么作者把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写得这么具体?

(二)爬山虎的叶子(在黑板上画出几片叶子)

1.指读思考: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颜色:嫩红到嫩绿)课文着重讲了长大的叶子又是什么样子的,讨论:爬山虎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教师可播放录相片,静态与动态的爬山虎的叶子。)

2.出示卡片引导孩子试背此段:嫩红、嫩绿、引人注意、新鲜、一顺朝下、均匀、重叠、空隙、拂过、漾起波纹。

(三)爬山虎的脚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样子、怎么爬、与墙的关系)

1.灯片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上。茎上( )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 ),每根( )像蜗牛的( )。( )跟新叶子一样,也是(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要求:小组学习填出空白的地方,并思考写了脚的什么特点?(位置、形状、颜色)

师:我这里有好几种颜色的.粉笔,你能自选一种上黑板前面画出爬山虎的脚吗?(让学生上黑板上去画可以运用课文中关键词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与形状、颜色的理解)

2.默读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此段的中心句,用画出爬山虎脚动作的词,讨论这些词能随意变动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后观看flash动画)

学生根据画出的动作词想象爬山虎脚向上爬的样子,指名上前贴出这几个词。(触、巴、拉、贴、爬)试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是怎么爬的。

3.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脚的变化包括哪两种情况?

出示:触着墙的( )

没有触着墙的( )

师:爬山虎之所以能不断地向上生长着,也使这绿绿墙呈现于人们的眼前,可这变化是作者一天就能观察到的吗?(很长一段时间)这都是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结果,才能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

四、练习巩固升华主题

1.看板书: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写了( ),再写了( ),最后写了( )。

2.看录相配乐朗读,欣赏爬山虎。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1、2题。

2、了解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有顺序、细心观察植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并通过词语表达感情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爬山虎的脚》。板书,齐读课题。

2、自读课文。

(1)看看课文有几段。

(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从课文中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段落。

3、读讲3——5节写爬山虎的脚的部分。

(1)不看书思考:想知道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要从课文的什么地方找?

(2)自读3——5节,回答:什么是爬山虎的脚?

找会的同学回答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了什么是爬山虎的脚,让不会的同学读相应段,再回答什么是爬山虎的脚。

(3)分节学习。

第3节。

①承上导入: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爬山虎的脚,齐读写什么是脚的句子。

②逐句读,引导学生明白,这一节是从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写什么是爬山虎的脚。

第4节。

①自读,思考,概括意思。(爬山虎的脚怎样爬。)

②教师以“触”字为例,引导学生找出写爬山虎的脚怎样爬的字词。

③“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为什么作者不说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④讲解为什么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爬山虎是植物,它的脚不会动。它要向上,必须不断地长出新脚。也就是说,它向上爬,实际上就是不断地长出新脚。所以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向作者学习,认真思考,做到用词准确。

第5节。

①自读,分两层。

②引导概括两层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引导概括本节意思。(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4、第1、2节学习。

(1)第1节。

齐读后思考,概括意思,(爬山虎的位置。)并回答: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认真思考,不准说“我家后院”或“学校操场”上。

(2)第2节。

①自读,概括意思。(爬山虎的叶子。)

②讲解“拂过”、“漾起”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并传达感情的特点。

“拂过”。

<1>“一阵风拂过”中的“拂过”能换成“吹过”吗?

<3>简单的一个“拂”字,就写出了作者的感情,我们在写作文时,要向作者学习,通过选用准确的字词来表达我们的感情。所以,这儿的“拂过”不能换成“刮过”。让我们带着作者喜爱爬山虎的叶子的这种感情,来自己有感情地读一下这一段吧。

“漾起”。

“漾”字是三点水,说明这个字的本义与水有关,是写水面微微动荡的样子。课文中,“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漾”字既照应了前面的“拂过”,说明风小,叶子只是微微动着,又写出了叶子在墙上铺得看上去像水面那样平。我们在写作文时,同样要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

5、全课小结。

(1)结合板书,不看书给课文分段,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由(1)引导学生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作为课文的题目。

课文写了爬山虎的位置、叶子和脚,但课文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而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爬山虎的脚”。这说明,文章写了很多内容,可以用文章的.主要内容做文章的题目。这是给文章拟题的一个方法。

(3)结合全文让学生明白,要写一篇文章介绍一种植物的一部分,一般也应该简单介绍一下这种植物的整体情况。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脚,但课文还写了它的位置和叶子。这说明,要写一篇文章介绍一种植物的一部分,一般也应该简单介绍一下这种植物的整体情况。

6、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模仿本课,写一种自己熟悉的植物,重点写它的样子,并向作者学习,通过一些词语表达出自己对这种植物的感情。

7、板书。

15、爬山虎的脚

位置(1):墙上

叶子(2):拂过漾起

爬山虎的(3)什么是脚:位置颜色样子

脚(4)怎样爬:触巴拉贴一脚一脚

(5)变化:触着墙没触着墙?

课后小记:

1、应利用文中插图。

2、应在学习兴趣激发上努力。

3、学生回答问题后应给予及时评价。

附:

爬山虎的脚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儿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就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目、均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

出示谜语

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板题: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叶圣陶爷爷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就满眼是爬山虎,指读第一段,齐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做泡泡。

2、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3、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

五、学习第二段

课文写了关于爬山虎的哪两个方面(叶子、脚)

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

1、范读第二自然段。听了有什么感受?(美)

2、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自划、练读

3、交流中适机点出静态、动态;颜色、姿态。

4、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视频播放,练习朗读

5、背诵本段。

6、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指导写字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6

教学课题: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能流利得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也是奇妙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欣赏了理想的无比的五彩瑶池,感受了高大的皂荚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齐读课题思考:从课题看,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4、质疑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一些什么呢?(学生自己提问)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2)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与我们人的脚是一样的)

(3)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二、总体感知,明确重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的!

2、再一次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解决新词的读音问题

均匀(junyun)空(konhg)隙茎(jing)柄(bing)蛟(jiao)龙

三、重点讲解学习3----5自然段

1、解决第一个问题

(1)让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让我们来找一找课文中哪一部分内容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把这一段找出来,读一读

(2)说说你找出的这段话中哪一句准确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位置,认真读一读(2—3遍,个人读,齐读)——————原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

(3)我们已经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那么,如果让你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你还需要知道那些信息呢?(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来找一找这些信息!

(大屏幕展示)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让同学注意标号的词)

(4)动手画,比一比

(5)肯定同学的正确答案,再引导大家注意划线的词,读一读

2、解决问题三

自然过渡:原来,爬山虎的脚就是那几根细丝,可是你们看(出示爬山虎爬满围墙及高楼的图片),学生惊

(1)大屏幕上出示第四段的内容,让同学们找找动词,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2)看到这些动词,你的脑海中战线了爬山虎向上爬的形象吗?

(3)学生困惑

(4)课件展示动画[爬山虎其中一只脚巴在墙上的过程,仔细观察脚的变化]

(细丝由直到弯曲,到长出小圆片,最后巴在墙上)

(5)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3、如果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到墙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1)生齐读第五段,在读中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读一读,比一比连痕迹也没有——巴在墙上非常牢固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没触墙萎了

变化

触着墙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的仔细及用词的准确,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2.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及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叶的关系。

教学媒体:课件演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答不出来,出示图片)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爬的植物。爬山虎呢,(板书:爬山虎)也是一种攀爬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有脚。)(板书:的脚)

3.对课题质疑。

看了这样的题目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夏天到了,我们就能随处见到这样美丽的爬山虎,(课件展示图片)

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脚。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语的读音。

2.学习生字词语。

(1)出示生字词语:嫩绿、舒服、均匀、紧贴、痕迹、逐渐、

句子中的生字: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2)出示二类词语:空隙、蜗牛、触角、蛟龙、枯萎、漾起波纹

3.再读课文。

问:课文都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

(1)问: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呢?课文哪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生长环境?

师:我们一起看看爬山虎,(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追问: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爬山虎很茂盛,很能爬)

(2)师: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读了有什么感受?(美)

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随着学生的意思,出示句子指导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就变成嫩绿的。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能从叶子的颜色区别叶子的生长时间)

新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除了颜色的不同,还有什么不同?

新叶子很小,不大引人注意。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指名读句子。

师: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板书:颜色:嫩红——嫩绿)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非常舒服,还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就非常舒服。我们赶快来看一看吧!

(出示图片,体会叶子的颜色新鲜,排列整齐)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想欣赏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样子吗?(放视频)

随着视频老师说:微风拂过爬山虎的叶子,荡起波纹,多好看啊!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朗读)

(3)师: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小结:课文第二自然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总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

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叶圣陶爷爷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把满

墙的爬山虎叶子写得很美。那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课文第

二自然段向我们作了介绍,下面请同学们用课文里的话介绍一下爬山虎的叶子。(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一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根据背诵提示,谁来把第二自然段大声地背诵一遍?)

(放课件:学生齐背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背诵,其他同学在底下小声地背诵。)

2.师: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叶圣陶爷爷通过爬山虎叶子生长变化,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颜色鲜艳醒目,排列均匀,写出了叶子的美。让我们欣赏到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板书:赏“叶” )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字里行间渗透着爬山虎叶子的美丽,我们上节课赏了叶,(板书:赏叶)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板书:观“脚” )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脚(板书:观脚)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写清楚地。)

2.学生自读课文第3、4、5自然段。

学生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提出:边读边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

师:请同学们参照自学提示,边读边想: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

3.师: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子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指名说)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找一找文中哪几句话能解答这3个问题?

课文是怎么写的?(出示句子)

直接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指名再读一读。

师问:把爬山虎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

师:像蜗牛触角一样的脚,让人一听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叶圣陶爷爷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了什么?

(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观察十分细致。)

师: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想一想,用什么颜色画?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 什么样?

(展示学生画的画,简单的进行一下评价)

4.理解句子。

(1)再读读句子,从这几句话中你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吗?

如果学生说“长在茎上”,引导:再读读,长在茎上的什么位置?

如果学生说“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就问:跟叶柄长在一起吗?

出示: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追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什么位置?请看图片。(出示图片)

(2)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再来看看它长的样子?

如果学生说“像蜗牛的触角”,就问:蜗牛的触角是什么形状的?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这样的触角像什么? ——如果学生说“像细丝”追问:什么样子的细丝?

枝状的细丝什么样子?像树杈似的,谁来画一画?

细丝肯定很细,可不像树杈一样直挺挺的,要有一些弯曲。

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的形状。

出示: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3)那颜色呢?(出示:嫩红)

(4)我们知道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

角,又是嫩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发给学生一张简笔画,指让学生画出“脚”的位置。

展示,并做简单的评价。

(5)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请你向同学们再来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

出示句子,指名读句子。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师:爬山虎有了这样奇特的脚,那他是怎么向上爬的呢?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第四自然段)

2.学生自读(默读)第四自然段。

3.师:谁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的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师:“这样”指的是哪样呢?爬山虎的“一脚”到底怎么爬的?再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

4.学生再次自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句子: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指名再读句子)

理解爬山虎的爬墙方法。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指名演示)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出示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问: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换“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

师:人走起路,脚印可以很多,但只有两只脚,这叫“一步一步”走。但爬山虎的脚是无数的,每长出一只脚,就巴住墙,不能再动了,再往上爬,就要再长出一只脚,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师: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师: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5.师: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五、巩固练习。

1.出示,按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写了三个自然段。先讲了_____;再讲_____;最后讲_____。

2.师: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做了十分具体详细的介绍的,为什么要写它生长的地方和叶子的特点呢?

(叶子是为了烘托爬山虎脚的作用。没有叶子提供营养,爬山虎的脚也不会长得好。爬山虎的脚巴得牢,正是为了叶子的生长。爬山虎的脚和叶子谁也离不开谁。)

3.师: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后指定的段落。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

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花、果等。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8

一、教师导入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本课是围绕哪一个意思写的呢?(围绕爬山虎的脚写的)从哪儿看出来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哪几段是围绕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

二、总结“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1、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呢?作者首先确定了“要写的是什么”。(板书)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国各地都有,为绿化祖国,美化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一般看到的只是那满墙碧绿的叶子,从小到大,从红到绿,又从绿到红,最后掉光。有人也曾感到奇怪,不知它们为什么能那样牢固地铺在垂直的墙壁上,不管多大的暴风雨也不会把它们打落下来。但却很少有人扒开那密密的叶子仔细观察研究一下。本文的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写出了这样生动有趣的文章。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要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不光要想好自己要写的是什么,还要根据要写的意思选择好内容。(板书:选择好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要写爬山虎的脚,选择了哪些内容呢?

请三个同学分别读3、4、5自然段,大家想:每段主要说了什么?

(1)分小组讨论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请各组选派代表说一说:

第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什么样;第4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第5自然段写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3)作者选择好了要写的内容,还要安排好写的顺序,这样才能表达得更清楚,更有条理。本文的作者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6句)

2、这6句话分别说了哪几个意思?

(一、二句写了作者发现爬山虎有脚;三、四句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和形状;第五句写了爬山虎脚的颜色。)

3、指导朗读:

当作者发现爬山虎是有脚的,知道了爬山虎之所以能在墙上爬的秘密后,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非常惊喜。)

(1)学生小声练习读出惊喜的语气。

(2)教师范读:

第一句中“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要读出疑惑的语气。第二句中“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尤其是“有脚的”三个字语气更要强烈。

4、在书上画出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注意要画准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要通过看图或投影让学生清楚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地方。弄清“茎”、“叶柄”、“反面”这几个关键词语的意思。要给学生直观印象。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加上手势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5、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在书上画下来。(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学生看图加深理解,产生直观印象。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换句话说:爬山虎的脚就像六七根蜗牛的触角;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什么样。

6、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的?

(像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7、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8、再请两个同学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语气。

(第二句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后面几句要读得像解说员一样,介绍要清楚。)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请一个同学读第4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往墙上爬的。)

2、读这段中的第三句话:“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中的“这样”指的是怎样爬?从上文找答案,划在书上。(前面的两句话。)全班一齐读一读。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请两个同学用动作演示:

面向黑板站好,用手巴住黑板,然后十指弯曲,手臂和身子慢慢贴到黑板上。再用同样的动作一下一下往上爬。全班同学齐读(或背诵)这一部分。说说“手指、臂、身子、黑板”在演示中好比是什么。

5、每个同学都要边背边演示动作。

6、齐读最后一句话,说说为什么看到那些细小的脚就会使人想起蛟龙的爪子?(太像了。)当两种事物很相像的时候,就可以用比喻句来形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改成比喻句。(爬山虎那细小的脚就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把比喻句中的“就像”换一个词,句子内容不能变,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练习说句子。(“好像”、“像”、“犹如”、“如同”、“像……似的”)

五、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一人读,其它同学说说这一段主要说了什么?(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和没触着墙的结果不同。)

2、看投影:

(1)填空。

(2)回答问题:

①“灰色的脚”指什么?原来是什么颜色?

②从哪儿能看出爬山虎的脚扒在墙上相当牢固?

(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再读课文三、四、五段,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爬山虎的脚的?

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来写的,但为什么还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爬山虎的叶子(分小组讨论)

原因有三:

1、因为平时人们看到的都是爬山虎的叶子,课文就从人们的认识规律入手,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熟悉。

2、爬山虎这种植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和对人类最有贡献的部分就是叶子。

3、用叶子来衬托爬山虎脚的重要,如果没有爬山虎的脚,就不会有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那样舒服,铺得那样均匀,荡漾得那样好看的绿叶。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

【教学预设】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与具体的。教学时,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我们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的时候和长大的样子是不同的。你看,叶圣陶老爷爷观察得多细致呀,连他们的细微的变化都看在了眼里。我更喜欢长大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有孩子们轻声附合我。)欣赏这一墙的样子,宛如欣赏一片绿绿的湖,或者是一片绿绿的海。风吹来,那绿波荡漾着,人的心也随之欢畅起来。那叶子真(美)!我有一个朋友专门为爬山虎的叶子做了一个小片子,可是没找到合适的配音的人。我说我的孩子们个个棒,找他们准行。怎么样。要不要试试?咱们先看一下片子。看看你能用哪些语句表达最合适。

2、放演示叶子的课件。第一节是叶子小的时候长出来嫩红的样子。第二节是长大的叶子铺满墙的样子。在师放片子的同时,几个孩子分试着配音。

(点评:激趣导入,符合儿童好奇心,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师:同学们配得可真不错。那么我就更有信心地让孩子为下面的内容再试一把了。爬山虎的叶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在整面墙上来展示它的美丽的?是谁的功劳?对!是爬山虎的脚!那么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来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精学感知

1、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⑴ 请孩子们自读这个段落,看看你从中知道了有关爬山虎的哪些知识。一遍读不出再来一遍。可以把你知道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孩子们读书,交流,师巡视。

⑵ 师:来,孩子们,在你们说出你知道的内容之前,谁来把这一段读给后面的老师听听,让他们也能知道你说的内容,好不好?

⑶ 生读课文。

⑷ 孩子们汇报内容: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师:“那是脚的什么?”

生:“位置!”

师: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对。还有什么?

生: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生:还不准确。是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生:我知道了脚的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师:那触角什么样儿?你知道吗?

生:长在头上,软软的,细细的……

师:老师给咱们捉了一只小蜗牛,我们来看一下它的触角和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相似。放课件,做比较。

生:真的很相似!

师:什么相似?

生:形状相似

生:我还知道了他的触角的颜色,是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师:孩子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脚的位置、形状、颜色,那就是它的特点。谁能把刚才说的来总结一下。

(随学生复述,师板书: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点评:课上的比较扎实能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通过换词、表演、看课件等形式揣摩、体会爬山虎爬的过程。)

我们现在都知道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那我们能不能再看着片子来为爬山虎的脚来配音了?你可以看着书来配。

师放课件。几名学生看着书,配音。

师:“我看到有同学不看书能配音了,谁来试试?”

孩子们举手争抢着。配音的过程,师指点朗读。

师:我们说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不引人注意,所以叶圣陶老爷爷说以前也没注意到爬山虎的脚。可是他现在注意了,所以他就知道了脚的特点。他观察得可真(仔细),而且写得很具体、清楚的。他不仅发现了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还知道了他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小组里把课文读通,看看爬山虎的脚是怎么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注意有几个很重要的动作,你可得好好看看呀。你可以把桌面当墙,也可以把同学的背当墙,来爬一爬吧。一会儿咱们看谁爬的最精彩。

学生读课文,小组探讨爬的动作。师进小组一起和孩子们做动作。指导准确表达。

生:(在墙上做动作),我(手做脚)爬的时候先巴住墙,然后拉那那嫩茎,使它贴在墙上。

生:巴住墙是不是就样,(做动作),牢牢地贴住,吸住墙?

师:真好,你感觉得不错。小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就好像是小壁虎的脚上的小吸盘一样牢牢地抓住墙。

三四名学生演示自己的爬,并边做边说。

师:我看到爬山虎的脚爬的可真好。它得先触着墙,然后再巴住,细丝由原来的直的变弯,拉住嫩茎,使它紧贴在墙上。师边说边板书:触、巴、拉、贴。

再次配音,看课件演示,学生表达过程。

师(出示实物):上课前同学送我一根有爬山虎脚的茎,那我们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想到什么?

生:蛟龙的爪子。

师:叶爷爷观察得认真,写得也很生动。那从刚才那脚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字是触。触到墙的脚和没触到墙的脚不所不同。现在我请孩子们说说,我手中拿的这根茎上,你看到的脚是触到墙上的呢还是没触到墙上的?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生从课文中找出脚变化的语句,读出来。

(大多数)生喊:是触到墙的脚。

生:教师我看到的是没萎了的脚,你看这不是蔫蔫的?

(大笑)

师:哦,你看到了萎的脚呀。来。再看一下,萎是不是说蔫呢?从课文中找一下答案。

(稍许)生回答:“萎的意思干枯,衰落。应该是没有痕迹了。我们看到的`应该是触到墙的。没有触到的就没了。”

板书:触到墙的,没触到墙的。

师:如果仔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想到什么呢?

(蛟龙的爪子)

齐读这个比喻句。

(点评:课堂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大胆发表见解。)

三、总结点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三、四、五节,课文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师: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特点。)

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忽视的东西,他们的美和奥妙要我们来发现。那就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美。

那么课下,我们就用学习叶老爷爷写这篇课文的写法来写一种植物的片断,不用着急,老师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看看谁是观察最细致的孩子!哦,有孩子想再看一遍片子,那我们再看一遍吧!

(点评:在快乐的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是怎样用脚在爬的,启发人们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课文内容: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色,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嫩叶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品味——美读——口头作文——写片段”四个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不时发出孩子们愉悦的、会心的笑声。

1、品味语言充分,营造了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

师生完全陶醉在叶老朴实,凝练,充满韵律感的语言环境中,这是一种浓浓的艺术欣赏氛围。“艺术家是创造者,欣赏是再创造。”——这一规律得到了体现,而这一群再创造者是十岁多一点的孩子。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我教学时珍视孩子们的个性化体验。阅读时曾出现这样一个片段:

学生甲:我觉得“新鲜”一词用得好,写出了叶子的嫩、绿。

学生乙:“舒服”一词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体现作者的感受。

学生丙:一阵风拂过,“拂”字用得好,表示风儿轻轻掠过,用“吹”没有这种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读则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读给学生喜欢的人听,师生对比读,各种形式,充分朗读。

3、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学生说:叶圣陶爷爷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是因为他仔细观察“爬山虎”,运用好的词汇。接着孩子们口头作文:

学生①:我观察的是仙人球,它身上长满钢针一样的刺,形状像小南瓜,中间有小黑点,上面有小花。它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高贵,也没有玫瑰花那样娇艳,却能给人治病。

学生②:我观察的是芦荟……妈妈每天用它来抹脸,说它是天然的美容霜。

学生③:我观察的是含羞草,其实它们很想和人类一起玩,你一碰它,它就合起来,不和你玩。

孩子们的口头作文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情趣。

4、这时学生写片段,水到渠成:

本堂课,看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特别是在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下了工夫,收获甚大。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 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具准备:

1. 录音机及磁带

2. 小黑板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爬山虎?

你见过的爬山虎是怎么样的?

2.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3. 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4. 展示预习成果:学习生字新词

5. 听录音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叶子、脚三方面)

6. 师生交流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

教师在小黑板上出纳两个探究点:a. 爬山虎的叶子是怎么样的?b. 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深入研读:

1. 同学们现在想先探究哪一点呢?(生回答)

2. 自读课文描写爬山虎脚的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生动、具体的介绍爬山虎的脚的?(脚的样子、爬的样子、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3. 师生交流,概括出几方面的内容。

4. 交流描写“脚的样子”的第三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交流重要的词。(反面、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让学生了解作者是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来写的。

5. 读描写“脚的样子”的句子。

6. 请学生上台画爬山虎的脚,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7. 交流描写“爬的样子”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圈出这些句子中与“爬”有关的动词。

8. 理解句子: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一脚一脚”能否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前者要慢,更能体现出爬山虎的顽强,爬墙时的艰辛,很牢固)理解时可联系上下文。

9. 交流描写“脚巴在墙上很牢固”的第五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并读这些句子。句子中“要是……休想”体现了什么?(很牢固)

“要是……休想”能不能造一个句子?(学生造句)

积累语言:

有感情的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课后背诵三、四两段。

板书设计:

1. 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的脚 2. 爬山虎的叶子 1.脚的样子

3. 爬山虎的脚 2.爬的样子

3.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教学反思:

整堂课我的教学设计还是可以的,但是教学效果却让我感到很不满意。我想在这里固然有学生的一些因素,可是我的因素还是占主要比重的。学生在这堂课上表现出的积极性比平时低了一些,在开始让他们“读生字”的环节中只有四个同学举手表示要试一下,这让我很心寒,应该说预习了的学生对于生字没有什么问题的。课后从学生那里得知来了几位听课老师有点害怕,所以才不举手的。这让我感到我平时应该在这方面做一些工作,让学生知道他们才是课堂的的'主人,而不要对听课的老师有所顾忌。

(一)在这堂课中让我觉得我的心理素质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缘故,在课堂上我表现得很紧张(虽然别人可能不觉得),所以在学生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时,我的激情也降低了,这是很不应该的,无论怎么样,上课一定要有激情。

(二)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内容,但是不能设计学生的回答,只能是引导学生回答。在这一点我表现出的教学行为就比较幼稚,想法太过于完美,总是想着让学生的答案与我设计的差不多,结果学生就是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我就乱了方寸,出了教师不应该的行为(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够),总是在等学生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老师不应该这样,要随机应变,实在引导不过来的,自己说出来让学生知道了也就够了,这一点比起老教师经验就差多了。

(三)问题一定要提得好,提得准确。这一点是我这堂课的重要收获之一。在课上我把“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粗心的问成“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结果学生都回答到3、4、5段中去了,茎、细丝什么样的回答都有,叫学生答得越多,出现的乱七八糟的回答就越多,差点课都上不下去!在这里我深深感到语文老师对于所提问题的准确性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让他们做什么,回答什么!

(四)研究课程要细,不能只是研究表面上的一些内容。研究课程细不细主要是在备课时备得充分与否,我觉得今天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主要还是我备课这一块做得不够,我的备课知识内容浮在水面上,没有更深层次的去进行挖掘教材中的资源,比如我在和学生交流第四自然段“爬的样子”的教学中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与“爬”相关的动词,然后让他们读一下就好了,没有更深入的和同学去理解,这是远远不够的,而事实上文中恰恰这些“动词”是用得很美,可以说是很妙的,这里是有顺序与讲究的,一点一点儿递进,不能交换顺序。在这些动词上要研究得细一些。这主要是备课不够,如果备课充分,那么今天在教学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问题了,正如一些老教师所说:“只有备课做好了,才能上好一堂课。”今天让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五)板书要简单,布局要合理,层次要清晰。在这堂课上我的层次是蛮清晰的,但是简单与合理就不够了。首先一点是这个板书是不合理的,第一层中的三方面是介绍爬山虎的,而不是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后面的三方面才是写爬山虎的脚的,这是我板书中的一个重要错误,以后要特别注意,板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清顺序或帮助理解,而错误的,不合理的板书只能带给学生误导!其次我的板书不够简单,我上课是学生边讲我边写的,我的板书就显得字数多了点,很罗嗦,可以直接写“生长的地方、叶子、脚”就可以了,不用再写上“爬山虎”这三个字了,写板书的时候字多了,时间就浪费了,在我写的时候学生就干等着。究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备课不仔细,如果在备好课之后再好好推敲一下,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情况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和图画纸。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在什么地方看到它呢?它有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3.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4.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5.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6.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师生引读和生生互读法,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形状美、颜色美和动态美。

7.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不同的爬的方式?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什么密切关系?结合植物与阳光雨露的 关系谈)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4、阅读延伸:本书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后反思:本文结构简单。教学时先切分内容。主要是两部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这一步为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以及学习本文的精华内容打下基础。学习“叶子”部分,着重从启发学生发现它的颜色美、形状美和动态美来实施对本段文本的感情朗读。学习“脚”的部分,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前采集爬山虎的实物,课上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认识“怎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为突破口,顺利地完成了走进文本的任务。这样的教学,内容少,不需面面俱到,一课一得,容易操作,学生学得又有兴趣。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知道为什么把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吗?(会爬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爬山虎的脚》。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

⑴ 字词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漾”(yàng)“柄”(bǐng)是后鼻音,要注意读准确,“隙”(xì)不要读成(xī);拂(fú)不要读成(fó)。

⑵ 识别字型。

⑶ 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

3、默读课文,并用铅笔圈划出描写爬山虎脚的特点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分段:

提示: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 叶子

2、检查讨论结果并说出各段段意。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

这段主要讲什么?

2、小组讨论:

⑴ 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长中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会爬墙、占一大片地方

⑵ 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五、讲读第二段

1、出示绘有爬山虎叶子的挂图,指名读第二段。

2、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齐读第二段,体会“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指导朗读第二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⑴ 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⑵ 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⑶ 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

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

⑴ 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

⑵ 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

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习题。

九、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作者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把满墙的爬山虎叶子写得很美。

2.那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课文第二节向我们作了介绍,下面请同学们用课文里的话为爬山虎叶子的画面配上解说词。

(放录像: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学生齐背课文第二节)

3.通过这一节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

(映示灯片)完成填空: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叶子”这个意思,仔细观察了叶子的 、、,还观察了叶子的 和 ,写出了叶子的美。

4.齐读填空题。

二.讲读第三段。

1.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写清楚的。

2.这一段有三个小节,每一节说了什么呢?我们一节节来看。

(1)默读课文第三节,看看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

(2)分析

①指名六人读

②第一句话说什么呢?(以前没注意过爬山虎的脚)

是啊,以前没注意,所以不知道爬山虎有脚。

③第二句是说 (今年,我注意到爬山虎有脚。)(映示灯片)

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爬山虎有脚,而今年我知道了呢?找这句话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明。(注意)

小结:说明作者在写文章前,经过了仔细的观察。

用“因为……所以……”这个句式来练说这句话。(因为今年我注意观察,所以知道了爬山虎是有脚的。)

④第三、四句话说了什么呢?自己轻声把这两句话读一遍。

交流板书:位、形。

位置在 (板书:长在茎上)

形状是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为了具体地说明爬山虎脚的形状,课文中用了个比喻,一起来读比喻句。(映示灯片)

这句话,简单一点说就是……像……?(板书:细丝……像触角)

你看见过哪些动物的触角?触角长在哪儿?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交流。)

我们来看看,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真的像蜗牛的触角?

(学生看录像。)

同学们看到了,爬山虎的脚的确像蜗牛的触角,这一比喻生动传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齐读比喻句)

三、四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先概括,后具体)

⑤第五句话是说 (爬山虎脚的颜色)

它的颜色是 (嫩红的)

⑥齐读“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第六句话对整节课文作了小结。

(3)那么在这六句话中,哪几句是具体介绍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三至五句)

齐读三至五句

(4)你能集注这三句话的.意思,用书上的话来说说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吗?

(自己轻读课文,同桌练说)

指名说,评议

(5)请同学们再把第三节课文复习一遍,准备背诵。

试背课文第三节

3.讲读第四节

(1.)过渡: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什么地方,我们已经知道了。呢么,看看第四节,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又写了哪方面的内容呢?

(2)指读思考回答:这一节主要讲了什么?(爬山虎的脚怎么爬)

(3)课文中有一句话能表达这个意思,你能找出来吗?

出事:“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齐读)

“这样”指的是什么呢?爬山虎的脚到底怎么爬墙,我们一起来看录象。

(4)请同学们自己轻生读课文,完成天空:(映示灯片)

①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住墙。

② 细丝原先是 的,现在 了,把爬山虎的嫩茎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

(5)实物淙,讲解板书:触、巴、拉、贴

(6)如果仔细看那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想到什么呢?

(蛟龙的爪子)

齐读比喻句。

(7)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巴住墙向上爬”这个意思把这一段写具体的?请同学们自己轻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

4.讲读第五段。

(1)导入:从第四节我们可以知道,爬山虎的脚和墙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爬山虎的脚触着和没触着墙,结果是不同的。我们来读第五节。

(板书:触着 没触着)

(2)男同学读没触着墙的句子,女同学读触着墙的句子。

(映示灯片)思考填空: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颜色变成 ,巴在墙上 ;没触着墙的,不几天就 ,后来连 也没有了。

(3)什么叫“萎了”? (干枯,衰落)

板书:(萎了 灰色)

(4)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变成灰色,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这说明墙对爬山虎是多么 (重要)

(5)齐读课文。

1.这节课我们一起 学习了课文三、四、五节,课文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2.读三、四、五节,边读边想,完成天空:(映示灯片)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写了三个自然段:

先讲了 ;再讲 ;最后讲 。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联系紧密,写清楚了爬山虎脚的 。

3.学生交流填空题,后齐读。

4.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注意的。但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板书:观察细致 叙述具体)

5.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特点。)

那么课后,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的写法来写片断。

四.课后练习。

细致观察一种植物,围绕这种植物的某一特点,选取几个方面的内容写一个片断,把这一特点写清楚。

长在茎上

位、形 细丝……像触角

10 爬山虎的脚 爬 墙 触 巴 拉 贴 没触 萎了

变 化 触着 灰色

观察细致 叙述具体

教学反思:

陶行知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所以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这一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中让学生评一评,既体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理解、评价的能力。同时,生动的表演,使得本课的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迎刃而解。

作者依据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特点,巧妙地抓住它的位置、样子、颜色。文章的“核心”针文中爬山脚的叶子和爬山脚的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比喻的手法,提示出作者留心细致观察事物特征的生长过程。这衬出了作者对爬山脚喜爱之情,运用这一学法好处在于形象、生动、具体勾画描写事物更加吸引读者。教学思路简洁明快,教学目标清晰,这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心细致观察事物的特点,能实施个体自主学习与群体合作探索,较好地体现课改对语文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学习的真正主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佳作,文中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他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本课的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写爬山虎的叶子,作者从嫩叶写到成叶,重点讲成叶,从叶子的颜色,形状及叶子的动态描写,让人产生喜爱之情。

在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时侧重从三个方面来写:

1、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

2、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3、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学生分析】

处在四年级的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有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

重点词、句、段。

4、学会作者是怎样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

意思写清楚。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让学生正确理解爬山虎的脚不同于人的脚,而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继续巴住墙向上。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说得十分清楚。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力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心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兴趣的激发,在学生的自主实践中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3、重视培养语感,丰富情感体验,内化课本语言,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4、借助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弥补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展示爬山虎实物)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设计意图: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设计意图: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有了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才能爬得更高、长得更好的关系。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墙过程。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标

上节课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所写的《爬山虎的脚》,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美极了,你们还记得吗?

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出示课件),一边回忆课文是如何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边看录像,指名读课文)

爬山虎爬满整整一墙,确实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

(靠脚)

爬山虎确实有脚,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是怎样靠着脚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样围绕它的脚来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内容。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打开书本,回忆课文哪几自然段讲爬山虎的脚?(3~5)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的脚?(3~5句)

2、指读这三句话,思考:

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位置、样子、颜色)板书。

3、交流:

位置:

⑴看实物。

⑵位置在哪儿?(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板书。

⑶多媒体显示。

样子:

⑴看课件。

⑵是什么样子的?

(六七根丝构成的枝状的,每根细丝象蜗牛的触角。)

⑶这里用了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蜗牛的触角见过吗?有什么特点?

(头上有两对触角,在长触角的尖端长着很小的眼)

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的。(投影显示)

颜色:

嫩红色。

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齐读课文3~5句。

5、看着图,跟老师说。

(按课文顺序说说看。)

6、同桌独立练说,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

指名说,齐说。

师:“……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第六句话起了小结的作用。

7、第三自然段的3~6句就写了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有第一,二句呢?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指读)

点拨:“今年我注意了”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因为不知道爬山虎怎样爬,今年特别留心观察,原来是有脚的,说明作者正是因为如此注意观察,才能把脚的形状、颜色写得生动。)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原来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的,那么爬山虎又是如何靠着它的`脚往上爬的呢?

(板书:爬墙)

1、默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靠脚往上爬?(第一、二句)

2、指读第1、2句,其余同学圈出写爬山虎往上爬的几个动作的词。

(板书:触、巴、拉、贴)

3、看爬山虎往上爬的动画:

师讲解。(为什么原来是直的,现在弯曲了?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拉力使爬山虎在墙上贴得更紧了。

原来爬山虎是这样爬的,一起有感情地读1、2句话。

4、自己练说爬山虎靠脚往上爬的过程。

(指名说。)

(齐说。)

5、如果仔细看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会想到什么呢?(蛟龙的爪子)为什么?(看实物,颜色、有力、脚在墙上的样子)

6、课件演示。

7、填空。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过渡:第四自然段通过一些恰当的动词和丰富的联想,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那么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1、指读,思考:

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

(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变化。)

(板书:变化萎了牢固)

2、分读:

想想这两种情况下爬山虎的脚有哪两种不同的变化?

3、怎样相当牢固?

(齐读)

4、从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可以说明什么?

说明墙对爬山虎的作用多么重要,同时也照应了开头,回答爬山虎顺着墙往上爬的原因。

5、齐读。

五、总结全文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从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学生交流,后齐读。

2、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

(最能说明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那么课后,我们就学习课文的写法来写片段。

3、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叶圣陶爷爷无论写叶子,还是写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六、课后练习

细致观察一种植物,围绕这种植物的某一特点,选取几个方面内容写一个片段,把这个特点写清楚。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北京市黄城根小学 梁 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过程与方法:

对课文重点语句的品读、赏析,学习作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

《爬山虎的脚》一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四、教学过程

(一)进入课文,引导质疑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植物为什么会有脚。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2.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3.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走进文本、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1)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很美。

读: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教师追问: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预设: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教师追问: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2)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预设: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教师引导: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看着为大家读出这种美来?

(3)教师总结:多么新鲜的叶子啊,多么茂密的叶子啊,多么美丽的叶子啊。作者通过对爬山虎叶子样子和颜色的描写,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如果你不注意看,能看清楚叶子下面的脚吗?这些都说明作者在认真观察。

【设计意图】通过对爬山虎叶子样子和颜色的描写,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感受景物的美。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美好的描写背后,都需要认真观察作为基础。2.细读课文,探究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1)教师引导:作者还认真看出了什么?自己读读3~5自然段,将作者认真观察到的内容用横线画在书上。预设:

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

师引导:这是写爬山虎脚长的位置。预设:

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

师引导:这是写脚的样子。样子像──蜗牛的触角。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把脚比作触角。)预设:

颜色跟刚长出来的嫩叶差不多,也是嫩红的。

师引导:这是爬山虎脚的颜色。好,把作者注意的这些综合一下,你认识爬山虎的脚了吗?在纸上画出你认识到的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师引导:哪位同学再来给大家完整生动地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

【设计意图】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要把观察到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介绍,还可以运用一些表达方法及恰当的语言写出来,就会更加生动。(2)教学过渡:既然爬山虎是利用脚来往上爬的,那么作者有没有注意它的脚是怎么爬的呢?请用笔在文中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预设:

抓住动作词:触、变、巴、拉、紧贴、爬。一系列词语清楚地写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师引导:和同桌交流,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谁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师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爬──同学接读课文。

过渡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这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师引导: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不能换位置,是按顺序写的。)

师小结: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3)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呢? 对比学习:没触着墙„„萎了,没有痕迹。触着墙的„„变成灰色,相当牢固。

师引导:从刚才的学习当中,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知道(1)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2)作者观察细致;(3)不是一次观察,而是长期观察。

师小结:观察不但要用心,还得细心和有耐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也要像作者那样处处留心观察。【设计意图】本部分的设计力图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一是让学生关注到作者是抓住动词描写具体的;二是体会出作者是在长期的认真观察后,才能写出这样生动,具体的文章。

(三)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师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美吗?老师想请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叶圣陶爷爷能把这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写得这么有魅力呢?

预设:观察仔细。抓住了爬山虎的特点进行了细心观察,观察了很长时间。

师引导:是呀,只要养成了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你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老师想邀请同学们来参加快乐尝试活动,大家愿意吗? 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描述一下图片中的事物,也可以说说你喜欢的植物或者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吗?

预设:我喜欢柳树的枝条,微风一吹,她随风摇曳,像一位美丽的女孩在翩翩起舞。预设:我喜欢仙人掌,虽然它的外表长满了尖刺,却能开出鲜艳美丽的花。

预设:我喜欢含羞草,它是一种有趣的植物,很怕羞,只要你用手轻轻碰一下,它的叶子就会左右合并,过一会儿又会散开。

预设:我喜欢月亮姐姐的脸,她的脸是多变的,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是半圆的,有时候只露出小半边脸。

(四)布置作业

1.回家后把爬山虎是如何生长的介绍给你的家人或小伙伴。

2.回家后去仔细观察一下你周围的植物,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惊喜发现,然后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下星期的语文习作课进行交流。3.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下载《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竹山县大庙乡全胜小学 石蕾 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春蕾小学 王霞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学习生字“虎、茎、柄、触、逐、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爬山虎脚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6. 爬山虎的脚 学习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会认5个生字,会写本课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具: 1、多......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3)标出自然段。二、 教学课题 使学生了解爬山......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毕升小学:吴庆成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体会新词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2.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植物爬山虎的特点; (2) 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及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3)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技能目标 (1) 培养学......